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合集下载

MK_22.圣约翰大学的都市计划教学(1943-1949)

MK_22.圣约翰大学的都市计划教学(1943-1949)

MK_22.圣约翰⼤学的都市计划教学(1943-1949)圣约翰⼤学的都市计划教学(1943-1949)王宜兵,侯丽摘要:简要介绍了圣约翰⼤学办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回溯了约⼤建筑⼯程系以及都市计划教学的社会历史背景。

通过对上海档案馆圣约翰⼤学和⼤上海都市计划相关档案资料、德国鲍⽴克个⼈⽂献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探寻圣约翰⼤学都市计划教学的设⽴过程和师资来源,初步梳理了其理论与设计教育的宗旨、教学风格、教学内容及⽅法。

⼤上海都市计划是约⼤师⽣参与的重要实践,与其教学相辅相成;圣约翰⼤学作为近代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教育重要的基地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与社会的互动,是研究现代城市规划在近代中国的引介过程的⼀个重要对象。

关键词:近代中国城市规划规划教育圣约翰⼤学都市计划近代以来,现代城市规划作为市政管理体系中重要的技术和管理⽅法⾃西⽅被引⼊中国。

城市规划教育作为现代规划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其研究仍是⼀个亟待拓展的领域[1]。

新中国成⽴前的欧美经验和建国初期的苏联经验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知识的重要来源,对于圣约翰⼤学的都市计划教学研究,可以帮助厘清近代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教育⾃欧美传播的过程。

本⽂将通过搜集圣约翰都市计划教学主要负责⼈鲍⽴克的个⼈档案、圣约翰⼤学档案、近代上海都市计划档案以及⼈物回忆传记等各⽅史料,对圣约翰⼤学的都市计划教学做⼀初步整理。

1.圣约翰⼤学和⼟⽊⼯程系概述圣约翰⼤学是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所教会⼤学,前⾝圣约翰书院成⽴于1879年,1905年正式升格为⼤学,并在美国华盛顿注册。

牧师⼘舫济(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于1888年接任校长,此后执掌约⼤50余年,正是在他任上开始推⾏英⽂教学。

圣约翰⼤学是中国第⼀所全英⽂授课的学校,并以此闻名,⼊读者多家世显赫,是知名的“贵族学校”,有“东⽅哈佛”之称。

圣约翰⼤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背景,民国期间⼏次兴起“收回教育主权”的运动,约⼤不为所动,直⾄1947年⽅才在教育部草草完成了注册,此时约⼤已经发展成为⽂学院、理学院、⼯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共5个学院17个系科的综合⼤学。

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题目参考答案

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题目参考答案

中国城市建设史1:我国新时期时期原始社会居民点布局形态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有何关系?初期城市产生的条件是什么?(p3-4)【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城,郭】新石器时期,农业逐渐发展,到后期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氏族部落的形成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居民点的位置,由于生产及生活的要求,有一定的选择,一般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点多在靠近河流的较高台地上,在长江中下游由于地势低下,水道纵横,居民点多在靠近水的墩上在浙江吴兴钱山漾由于多水潮湿,还发现高出地面的桩上建筑。

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出来的,城市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

仰韶龙山文化说明公元前22世纪的夏代以前仍为原始社会,如财产公有及禅让制度等。

廓,有屋顶并一边有墙。

夏代就有“筑成以卫君,造廓以守民”龙山文化,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

2:现已发掘的商代主要城市有哪些组成物质要素?其布局特征如何?当时城市建设技术水平有哪些表现?(p5-7)【版筑墙,茅茨土阶】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有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半穴居的住屋,可分为早期和晚期。

在这些穴居住室之间,还长间有一些制陶制骨冶铜等场地。

城池包括宫室,庙宇,住宅,坟墓,土穴,窖和地牢,方圆皆离宫别馆,绵延100余公里。

房屋结构,茅茨土阶○2殷墟(安阳小屯)一小屯村为中心,发现大量的》土房屋台基,这是当时公式建筑群的遗址。

房屋台基沿洹河两岸呈带状分布,长达5公里。

王宫的外围有密集的居住遗址,可能为小奴隶主或自由民的住宅。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有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

可知当时已注意朝向及日照。

发现有半穴居,还有穴及竖穴。

发现一长20米,宽10米,深2.8-3米的窖,为圈牛的牢,还有深7-8米的窖,有上下脚窝,可能是关罪犯或奴隶的牢。

上海历史变迁总结

上海历史变迁总结

上海历史变迁总结1. 引言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港口。

自19世纪末以来,上海经历了数十年的变迁和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本文将从上海历史的角度总结其变迁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回顾上海的发展历程。

2. 开埠初期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但真正的发展是在19世纪初。

1843年,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水港口成为中国开放的港口之一。

此后,上海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贸易中心。

在此期间,一些外国殖民地在上海建立起来,包括英国租界和法国租界,这对上海的贸易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近代化进程随着上海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许多外国企业和机构纷纷进入上海。

他们带来了新的商业和技术理念,推动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此时期的上海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包括新式码头、铁路和电力供应系统。

上海也成为中国最早引进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城市之一,大量的西方学校和大学在上海建立起来。

4. 江南工业中心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

许多大型工厂和企业在上海设立,为中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的纺织、钢铁、造船和机械制造业都蓬勃发展。

此时期,上海出现了许多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为工人争取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5. 抗日战争和解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成为日本侵略的重点目标。

在这段时间里,上海经历了惨烈的战争和破坏。

然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最终导致了上海的解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范例之一。

6. 经济改革和开放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成为这一改革的试验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海逐渐崛起为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如今,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现代化的市区和国际化的商业氛围。

7. 现代化建设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对现代化建设的投资。

大量高楼大厦、现代化交通系统和文化设施在城市中崛起。

上海地区近现代史上的史实

上海地区近现代史上的史实

上海地区近现代史上的史实
1.1842年《南京条约》上海作为最早的通商口岸对外开放。

2.1843年前后,上海成为最早的租界。

3.19世纪60-70年代,上海发昌机器厂建立。

4.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5.20世纪初,上海成为当时革命宣传的中心。

6.1921年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诞生。

7.1922年,在上海召开中共二大,提出党的革命纲领。

8.1925年,五卅运动的中心在上海,在运动中成立了联合战线组织,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9.1927年,上海工人3次武装起义,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第三次在陈独秀,周恩来领导下胜利。

10.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上海发动。

11.1932年12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

12.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发动一二八政变。

13.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政变。

14.1937年8月,日军在上海地区发动淞沪会战。

15.建国后,在上海进行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16.1967,1,“一月革命”在上海爆发,使全国陷入全面混乱之中。

17.1984年,上海成为对外开放城市。

18.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成为经济开放区。

19.改革开放中,建成上海宝山钢铁公司。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

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

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

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

美租界 德租界 俄租界 意租界 奥租界 比租界 公共租界
2 2 2 1 1 1 2
上海(1848—1863) 天津(1860—1902) 天津(1895—1917) 汉口(1895—1917) 汉口(1896—1925) 天津(1900—1924) 天津(1902—1945) 天津(1903—1917) 天津(1902—1931) 上海(1863—1945) 鼓浪屿(1902—1945)
上海租界示意图
天津租界示意图
汉口租界示意图
中国城市
2、基本为旧城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西安、南京。
■ 地区中心城市:南通、无锡、自贡。
■ 相对衰败城市:运河沿岸的以及内地城市。 如:江苏的淮阴、上海的嘉定、湖北的襄樊
中国城市 三、城市发展的阶段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1、1840年-1895年 《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南京、厦门、宁波、
迅速。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以长春为政治中 心,沈阳为工业中心,大连为主要港口城市,使 东北城市得到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5、1937年-1949年 以重庆为陪都,带动西南、西北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一、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下由租界发展而来的 大城市
上海、福州为通商口岸,英国霸占香港。
2、1895年-1914年 《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国在中国建厂,
城市、租界大发展时期,近代城市初具规模。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中国城市
3、1914年-1927年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近代城市 快速发展。 4、1927年-1937年 ■ 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南京、上海发展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中国城市在近代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小的城墙内的老城区,发展成拥有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规划是城市形态和风貌的设计和规划,早在几千年前的古时候,中国城市规划已经存在了。

不过在近代,城市规划开始大规模推行,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第一阶段:开埠时期的城市规划19世纪初,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对于许多城市,为了应对口岸的开放和贸易的发展,这些城市的规划都开始受到影响。

这个时期的城市规划以南京、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开埠城市为代表。

这些城市规划实际上是外国人开发中国城市的成果,不再以中国古代的布局为主,而是采用了欧洲城市的格局,如马赛式、纽约式和巴黎式。

在这些城市规划中,广场、公园、机场、码头、公寓、商业街区以及铁路、轨道交通等设施都得到了解决。

这个阶段的中国城市规划,显著表现出外国设计及开发的影响,虽然有中国特色,但是多有消极面,例如城市布局杂乱,缺乏与生态环境的结合等。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又迎来了一次大波。

发展城市规划的原因是改善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的功能和提升生活质量水平。

在19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中,国务院授权各省市分别制定了城市规划,还设立了新的城市规划机构。

首批编制的城市规划中,首都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是重点。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使城市具有现代化特色,在经济上更加重要,在生活质量和环境上更加健康。

1949年后,政府也开始规划经济建设,农村重工业方针,为城市规划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从欧美等国城市规划中汲取营养,改进了城市布局,越来越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将绿色空间、开放空间、文化空间等国际经验运用到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城市规划的发展1980年代和1990年代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城市规划,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具有历史意义。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向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城市规划等手段,加速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从鸦片战争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亡国到自强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也发生了由“建物不建人”到“以人为本”的质的飞跃。

这是由当时社会的各种因素造成的,也给现在的我们留下了值得思考的东西。

(一)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近代城市的发展变化,与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按其发展特点,可以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一.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

绝大部分是地主封建统治阶级以及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地。

城市在政治上统治着乡村。

城市集中着官府,地主宅第,以及商业、手工业及其他劳动人民,城市大部分是消费性的。

城市的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

由于封建经济的闭塞,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沿海及长江这一带城市化的程度较高。

因此近代城市的分布及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不平衡。

鸦片战争前的城市,由于在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经济条件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封建统治的都城(北京)、地区封建统治的中心(省会等)、一般府县、工商业城镇等。

其规模虽然不同,形式也各异,但均发展缓慢,变化微小。

二.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社会经济开始逐渐解体,逐渐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城市史社会经济的产物,这种变化必然使原有城市发生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签订了《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中国土地上开始出现了“租界”,使一些城市中的某些地区畸形发展起来,其中以上海、天津最为突出。

而由于洋务运动,中国这一时期的工业有了一定的进步。

这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全国并未进入一个工业化的进程,这时只是以国家政权的名义建立了一些国营的重工业企业,并未与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

三.由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20年代(1895年至1914年):《马关条约》中规定外国人可以再中国设工厂,使帝国主义的侵略进入了另一个新的阶段。

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工业布局的演变过程及演变模式研究

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工业布局的演变过程及演变模式研究

74 | 城市研究Study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Evolution Mode of Industrial Layout in Moder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工业布局的演变过程及演变模式研究*慈 海 沈清基 姜 伟 CI Hai, SHEN Qingji, JIANG Wei近代上海公共租界是上海工业发展的源地,亦系近代上海工业发展最为集中及繁荣的地区。

其工业布局的演变过程及演变模式具有丰富的内容值得深入探析。

应用GIS处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历史数据,通过GIS平台展现和归纳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工业布局的演变过程;并应用全局莫兰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离差椭圆分析等方法,对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工业布局的演变模式作归纳提炼。

研究表明,在演变过程方面,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工业布局可概括为:萌芽期、发展期、畸形繁荣期及恢复期4个时期。

其演变过程呈现出工厂数量的增长、工厂分布范围的扩张及工厂规模的小型化等特征。

在演变模式方面,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工业布局模式可概括为:空间布局模式表现为从分散到集聚的演变特征;空间结构模式表现为从线状分布向面状发展的演变特征;重心分布模式表现为整体工业分布自东向西迁移的演变特征。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as the source of modern Shanghai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venient waterconservancy conditions, rich gas, electrical energy, and the spe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around the Huangpu River and the Suzhou Creek, became the most prosperous industrial area in modern Shanghai. Its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industrial layout and the evolution model has rich content for further analysis. GIS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upplementing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nriching the research means of modern Shanghai public concession. This paper uses GIS technology to process the historical data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topic, and show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industrial layout in modern Shanghai public concession through GIS platform.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SA), cold and hot spot analysis (GEtis-ORD Gi*),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analysis (SDE) and other methods are used to summarize and refine the evolution mode of industrial layout in moder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工业布局;演变过程;演变模式;GIS技术moder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industrial layout; evolution process; evolution model; GIS technology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4-0074-08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413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作者简介慈 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沈清基(通信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姜 伟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寒亭分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近代(1843—1949年)①上海凭借亚洲最廉价的电力供应及优越的基础设施成为中国制造业和工业中心[1]。

中国旧城改造典型案例分析——上海市的更新[修改版]

中国旧城改造典型案例分析——上海市的更新[修改版]

第一篇:中国旧城改造典型案例分析——上海市的更新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旧城改造典型案例分析——上海市的更新上海城市更新历程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城市之一。

自1843年开埠后,到20世纪90年代的浦东大开发,乃至现在,一直处于城市更新当中。

上海城市更新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是1843年开埠后至新中国成立期间。

该阶段的城市更新主要是由帝国主义殖民者主导,进行了类似西方近代化的城市建设,改变了上海原来以农业为主的部分区域的建筑风貌;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至90年代,城市基础建设和工业化是主流,该阶段的城市更新以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住房改造为主;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至今。

该阶段比较重大的举措如浦东大开发、市区工业外迁、市中心人口外迁,城市更新主要体现在旧工业区、旧商业街、旧居民区的改造和升级,以及浦东新区的改造建设等等。

已完成的城市更新项目中比较典型的如太平桥石库门更新项目、世博园片区升级改造项目等等。

城市更新迭代进程有着从福利主义逐步走向综合价值取向,上海的城市更新同样也历经了这一系列变化。

图表城市更新模式迭代特征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上海改造更新模式上海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城市更新,也是目前国内大多城市采取这种方式,政府在其中充当主导角色,拆迁主要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主体进行实施,拆迁完成后,土地收储,在公开市场进行招拍挂。

对于居民区改造而言,根据不同的项目情况、地域特色所采取的城市更新方式,主要有五种模式:保障房基地、政府搭台招标、市区联动招拍挂、政府房屋回购、宅基地置换等模式。

其中对于具有竞争力、改造溢价高的项目,主要采用政府的搭台招标以及收储招拍挂模式。

从更新流程上看,从区域评估、到实施计划,最后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纳入土地出让合同的过程中,强调全生命周期管理,突出政府的把控能力。

图表上海城市更新主要模式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上海旧城改造案例——中远两湾城旧居民区的改造源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生活设施故而滞后。

上海城市史

上海城市史

自1843年开埠以来,在16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上海曾经有过三次重要的大转型,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一定程度上还带动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转变,影响深远。

可以说,上海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市转型的历史。

回顾这一延续至今的历史过程,研究其背后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分析,考察其效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对于上海未来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转型的时空轮回上海的第一次大转型发生在近代。

近代中国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充满了新旧观念的冲突、东西文化的碰撞。

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正是这一历史性剧变的突出代表。

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上海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上海在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被迫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也带动了整个国家从封闭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艰难转变。

在短短几十年里,上海由一个滨海的县城,变成了人口超过几百万的大都会。

在经济上,上海已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和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的工商业、金融和贸易中心;在政治上,上海是诸多政治理念和政治势力活跃的中心舞台,对近代中国政局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文化上,上海是西学东渐的桥头堡,是中国近代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影响深远;在制度上,上海借鉴租界先进的管理制度,推动了上海市民文化和市民社会的形成,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制度变革;在城市建设上,上海是创造了诸多奇迹的魔幻之都,是近代最有魅力的城市之一。

20世纪20年代是上海城市的黄金时期,上海工业、贸易、金融等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20年代末期,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遽变化,上海的经济开始逐步衰落。

1929年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也波及到了上海,上海经济遭到重创,直到1935年才开始逐渐恢复。

城市高速发展累积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长期以来港口淤塞的危机,使上海远东第一大港的地位岌岌可危。

华洋分治的城市机构和管理体制,城市长期以来缺乏长远规划的无序建设,租界和华界的两极分化,上海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等导致了严重的城市问题。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随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中国城市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从传统的封建城市逐步转变为现代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引进西方城市规划理念、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的经济意义、现代城市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沿革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城市。

从唐宋以后,中国的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许多大型城市,如浙江的杭州、江苏的苏州、福建的福州等。

但是,城市在经历了一段繁荣之后,很容易就会崩溃。

中国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乱和动荡,这导致了城市经济的崩溃和城市自身的衰败。

直到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等变革,中国的城市才开始逐渐复苏。

二、引进西方城市规划理念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如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城市规划理念。

1904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交通总局”,开始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

此后,中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多个城市规划机构,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例如上海外滩、广州中山大道、北京长安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

三、城市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更加加快。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中国城市人口占比从17.9%提高到了58.5%。

尤其在21世纪初,中国遭遇了一波城市建设的狂风,许多县级城市变成了地级城市,一些地级城市发展成了省会城市。

例如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形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四、城市发展的经济意义城市化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首先,城市化可以促进人口和资源的集聚,使生产效率更高。

其次,城市化可以为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培养更多的创业和就业人才。

当城市化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经济发展也会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的财政收入也会大幅增加。

因此,发展城市化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

上海总规

上海总规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图1986 年
进入80年代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以“调整经济结构和振兴上海经济”为主题,推动城市经济恢复性增长。上海从改革 开放前的以工业为单一功能的内向型生产中心城市逐步向多功能的外向型经济中心城市发展。 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制定一个适应新的发展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1984年,在上海市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由上海市城市 规划设计院(现更名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上海市总体规划方案。国务院于1986年10月13日正式 批复。这是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经过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
图1: 苏联专家 1953年编制的上 海规划方案
图2:1959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二、主要内容: 1、发展目标 规划确定上海建设和发展的总方向是:在妥善全面地安排生产和保证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基础上,工业进一步向高、 精、大、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上海在生产、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美丽的 城市之一。 1958年1月和11月,国务院先后两次批准将江苏省的宝山、嘉定、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 条件。在城市发展目标与城市规模方面,当时中共上海市委指出:“上海建设和发展的总方向是:在妥善全面地安排生 产和保证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下,工业进一步向高级、精密、尖端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上海在生 产、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美丽的城市之一。”
3、生态控制 规划提出应从上海实际情况出发,在旧市区作“小文章”,近郊区作“大文章”,卫星城镇园林化。城市的大门,如港 埠、铁路、公路等都应绿化,楔入市区,以便夏季通风,降低市内温度。市区边缘规划环城绿带,其宽度1~4公里不等。 淀山湖、闸港和高桥一带,布置休养疗养区。在卫星城镇布置更多绿地,实现园林化。

上海特色 近代上海 论文

上海特色 近代上海 论文

近代上海摘要:1933年上海市中心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开埠后的近代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

当年,今上海市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四个区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为主),长宁区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越界筑路区,卢湾、徐汇两区主要是上海法租界。

当时上海的租界地区享有完全独立的行政权和司法权。

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带来了近代上海的繁荣。

关键词:近代上海法租界上海这座城市和她的西洋别墅历史一直要追溯到鸦片战争之后的开埠,时1843年。

1849年,法国在上海开辟租界。

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扩张,如今思南路地块被正式列入法租界。

1920年最后一战后,地块四周道路完全形成。

可见,从1914年到1923年这大约十年对上海法租界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是很关键的十年。

当时的法国天主教教会在这里有块很大面积的土地。

今天坐落在重庆南路上的天主教堂和“修女楼”便是证明。

此外还建了一批医院、学校和公园等公共设施,其中包括法国公园(今日叫复兴公园)、震旦大学(现在叫复旦大学医学院)、广慈医院(现在叫瑞金医院)。

围绕法国公园,在上世纪20-40年代陆续建起了一批高档的花园别墅,与公园、医院、学校一起形成了一个高雅、秀美和幽静的生活区。

1993年,我出生在如今的瑞金医院,也是爸爸童年居住的地方。

爸爸时常会讲起他居住在复兴坊里的童年趣闻奇事,让我对这个法租界有着特别的感情。

法租界几条马路任何城市化都是从周边的农田开拓出来的。

上海法租界也不例外。

思南路是1918年从农田、菜地和河塘中劈出的。

城市化,说到底是城市吞并乡村的过程。

这是人欲膨胀的需要。

城市是人欲的建筑空间化,包括夜里的灯光。

起初只有从环龙路(今南昌路)到法华路(今复兴中路)一段。

次年(1915年)铺上了碎石路面。

《2024年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范文

《2024年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范文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篇一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一、引言上海,一座充满魅力的现代都市,自1843年开埠以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化的代表,上海的演变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和文化的融合,更包括了城市道路系统的不断发展和环境的变迁。

本文旨在探讨从水乡到都市的转变过程中,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水乡时期的上海:传统道路与水系在开埠之前,上海是一个以水系为主的城市。

传统的道路多以河流、桥梁为依托,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

这一时期的上海,道路系统以木桥、石桥为节点,连接着各个区域。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商业的繁荣,这些传统道路逐渐承载了更多的交通压力。

三、开埠后的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初步形成自1843年开埠后,上海逐渐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道路系统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因此,上海开始逐步建立起近代化的城市道路系统。

最初的道路以石子、砖块铺就,后逐渐发展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此外,还建设了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加强了城市各区域之间的联系。

四、城市道路系统的逐步完善与扩展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不断完善和扩展。

首先是道路的宽度和长度不断增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同时,道路的等级和功能也逐渐明确,形成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不同的道路类型。

此外,还建设了大量的立交桥、高架路等交通设施,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

五、城市道路系统演变对环境的影响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道路系统的完善为城市带来了便捷的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城市道路系统的建设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如道路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噪音污染等对市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道路硬化和车辆尾气排放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从背景和条件的视角,分析上海近代工业发展

从背景和条件的视角,分析上海近代工业发展

从背景和条件的视角,分析上海近代工业发展
一、背景
旧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业的中心,近代工业的产值约占全国近代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因此,加强上海近代工业史的研究,不仅在上海近代经济史研究中有其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中国近代经济史和近代工业史的研究中,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843年上海开埠至1894年甲午战争发生,这是上海近代工业的产生时期。

上海开埠以前已经出现了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进程非常缓慢。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至1936年抗日战争发生前夕,这是上海近代工业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这是上海近代工业的衰落时期。

到现在逐渐发展起来。

二、条件
1843年上海开埠至1894年甲午战争发生,此时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从资金、市场、技术和劳动力等各个方面,为上海近代工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甲午以后的上海已形成为全国最优越的工业投资环境。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入上海,工业遭空前破坏。

部分工厂在极为艰难条件下拆迁内地,支援大后方工业建设。

1948年前后,则
开始出现全面颓势,且越演越烈,至解放前夕,全市开2232厂仅占总数1/4左右,且设备利用率不足一半,整个工业走向了衰落的败局。

现在21世纪上海工业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

上海市工业布局历史演变研究

上海市工业布局历史演变研究

上海市工业布局历史演变研究二、建国后上海市工业布局的发展演变(一)改革开放前工业区的规划建设解放以后,上海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任,工业生产的发展成为城市首要任务,城市功能由“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转化。

按照这个思路提出,在市区外围的近郊建设工业区和卫星城,上海逐步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

1、市郊工业区的规划建设1953年,在《上海市总图规划》中,提出了城市以发展工业为主导,规划了沪东、沪西、沪南、蕰藻浜和桃浦有害工业区。

1957年,市政府提出建立8个近郊工业区,目的是建设经过科学规划,具有产业特色的新型工业集聚区。

鉴于当时的财力限制,尽可能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边际效益,工业集聚区都布局在城市连续建成区的边缘,以便节省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成本。

上海市近郊工业区几经发展演变,到70年代末形成了8大城市边缘工业区,加上距离市区较远的桃浦有害工业区,在上海近郊共形成了桃浦、高桥、五角场、彭浦、北新泾、漕河泾、长桥、周家渡、庆宁寺等9个工业区,这些工业区的简要情况如下:2、工业卫星城的规划建设为贯彻“充分利用、合理发展”上海工业的方针,适应工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需要,1956年市规划建筑管理局(简称市规划局)提出建设卫星城镇的设想。

至1959年底,先后规划建设闵行、吴泾、安亭、松江、嘉定5个卫星城,使上海成为群体组合城市,这是上海城市布局的重大变化。

1972年,结合杭州湾北岸建设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规划建设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连工厂所在地区,成为上海的第六个卫星城——全国石油化工基地金山卫卫星城。

1958年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原有的工业基础,在蕰藻浜两岸规划吴淞—蕰藻浜工业区。

1978年在宝山县盛桥、月浦、石洞口一带建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成上海第七个卫星城,成为全国钢铁工业基地。

这批卫星城的简要情况如表3。

(二)改革开放后开发区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区建设改革开放后,上海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图11840年以前上海县城图资料来源:christianHennot&zhengzu’an,AtlasdeShanghaiEspacesr。

presentationsde1849aJours1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上海与汉口、天津等开埠城市一样,其城市规划都不是以T业化为起点的。

1843年的开埠通商、建立租界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西方国家借助租界的殖民化促成了上海的城市化、近代化,其实质是商贸化。

商贸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

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近代城市规划逐步形成。

上海loo余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有三方四界的行政主体.但城市规划的成立.也是由局部规划到整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根据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6个时期(表1):1.1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1.2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1.3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第1期与第2期,以1895年中国第一个市政机关——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的成立为区分.并且同年,甲午战争爆发、中日《马关条约》订立。

第一、二阶段的区分是1927年7月(民国十六年),上海被定为特别市,开始大上海市中心区计划。

第3期与第4期,以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全面侵入上海为区分。

第二、三阶段的区分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完全占领租界.将租界纳入进行整体规划,制定了上海近代史上第一个“总体规划”——《上海城市规划改订案》。

第5期与第6期.则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全面接收上海为区分。

2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2.1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11840~1842年,清政府因鸦片战争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中国5个通商口岸(TreatyPort)之一。

1843年的《虎门条约》又规定英商可在五口通商,并能在一定地区内租房或建房长期居住。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通商.标志着上海城市近代化的开始。

1844年,《望厦条约》(也称《中美五口贸易章程》)、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使美国与法国人比英国获得了在上海的更多特权。

1845年11月29日,因《上海土地章程》的订立,划定了英租界。

此后,美租界(1848)、法租界(1849)也相继建立(图2)。

上海的租界是中国近代所有租界中设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发展最充分的租界。

图2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扩展示意图资料来源:孙平主编,上海城市规划志.1846年12月.由租地外商推选3名代表组成了“道路码头委员会”(CommitteeRoadsandJetties).负责税收和市政T-务建设。

1853年前后.租界形成了“华洋杂居”的局面,并成立了T部局(ShanghaiMunicipalCoun—cil),辟筑道路网,修建码头,增设市政设施,租界走向繁荣兴盛。

T部局的成立.意味着外国人已经取得了租界的完全治理权.从此租界的性质从根本上改变了,成为“国中之国”。

1863年.美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租界”(IntelnationalSettlement).法租界则脱离英美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公董局,管理租界的各项建设事务。

由于人口大幅增长.经贸繁荣,用地紧张,西方殖民者多次迫使清政府扩张租界,并不断“越界筑路”。

公共租界成立之前,英美两国在租界外先后修筑了12条马路(多数马路在1899年扩充英美公共租界时强行划归租界范围)。

西方人在上海要建设一个适合自己居住与贸易的世界.作为殖民地.又与他们在亚非美洲等地的西方殖民地相似,这实际上就是上海租界建设的原型。

辟筑道路,修建码头,先港后市,以港兴市.由港区向陆地推进,成立市政机构,制订建设法规,进行土地买卖,统一规划基础设施,越界筑路,形成了殖民主义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一般2006年第6期图31898年新绘上海城厢租界全图资料来源:老上海地图.上海画报出版社.2()01.了中国的城市结构,提高了城市功能。

可以说.马路主义建设模式是上海既有城市改造时期的主要特征。

3近代城市规划形成及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3.1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

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1927年。

上海特别市设工务局(PublicWorksBureau)主管城市建设,至此华界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得以确立。

值得注意的是国民政府成立并定都南京,却先着手进行上海的城市规划,足见上海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被关注程度。

众所周知,最早注意到上海的重要、要把上海建成东方第一大港的国际商港城市、且拟有“大上海建设计划”的.是孙中山先生。

这个作为“实业计划(物质建设)”构想中的第二规划(图4),首先发表在1922年出版的《建国方略》(TheIntemationalDevelop—mentofChina)之中②。

蒋介石在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大会上讲到“……上海不仅要成为中国各地的模范都市,更要依据总理《建国方略》中的规划(图5),一个一个地完成”。

从而,孙中山的上海建设规划构想.成为国民政府《大上海计划》的原型?从黄郛、张定瑶到张群历任上海市长也都对这一计划予以特别的关注。

上海特别市黄郛市长提出“在吴淞建港、吴淞与租界之间开辟一新市区.以削弱租界的重要性”,r】『见大上海计划也具有其政治意义的一面。

由此逐渐形成了上海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图4“实业计划”构想中第二规划“东方大港”资料来源:建国方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图5孙中山与大上海计划资料来源:上海工务局之十年.民国二十六年七月1929年8月.上海成立中心区建设委员会.并于1929年制定了《大上海计划妒(图6)。

该计划未纳入租界,也避开了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区,实际上属于城市局部地区的开发规划。

整个“大上海计划”,主要完成了开辟市中心区、辟建道路网、建造轻便铁路“三民路支线”等i项重要任务。

最后南于抗日战争爆发而不得不中止。

图6大上海计划图资料来源:孙平主编.上海城市规划志该规划尤其是中心区的规划方案,几乎是西方城市形式的照搬,反映出中国对于西方城市规划的导入主要还处于形式上的模仿阶段,并未理解其思想理论的实质。

但无论如何,《大上海计划》仍是近代上海第一个大型的、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上具有开创性作用。

从对大上海计划的分析来看,主要是以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巴洛克规划和欧美早期功能主义规划为范型进行规划设计的。

3.1.1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在中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与融合过程中.国人也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危机。

在此背景下,国民政府推行中国本位文化政策。

《大上海计划》中,对建筑风格都指定采用中国固有形式。

另外,当时中国建筑师与规划工作者占主导地位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的仍是学院派的设计思想,很自然地把图》(图10、11)。

规划中特别强调军中国传统城市布局与建筑形式当作折衷事和交通运输方面的特殊要求,表现出主义的一种式样来创作。

明显的殖民性、军事性。

《上海市中心区域规划》中强调中轴线对称、坐北朝南的空间结构,以巾轴线突出主要建筑物,在市中心区布置了市政府新厦、建造市体育场、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医院和市卫生试验所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群(图7)。

图8c.E.Grunsky与大上海分区计划之研究资料来源:对于市中心建设之意见.民国十九年三月.图7上海市中心区域规划之道路系统图资料来源:christianHenriot&zhengZu’an,AtlasdeShanghaiEspacesrepresen妇donsde1849ajours3.1_2巴洛克规划在《大上海计划》中,上海市政府邀请美国市政工程专家龚诗基(CEGmnskv)等专家充任市中心区建设规划的咨询(图8).由此带来了欧美尤其是美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在规划中,强调几何图形的道路布局、规整的用地规划以及悦目的建筑.与精心组织的花园、广场相得益彰.整个上海城区规划全部采用小方格网加对角线的道路网来组织,中央大道采用林荫道的方法强调轴线对称。

这均为典型的巴洛克城市规划的特点。

由于巴洛克规划存在道路面积系数过大、多处斜交呈锐角、市中心交通拥挤、道路交叉过多等问题,渐渐随着功能主义规划的确立而逐步退出了主导地位。

3.1.3欧美早期近代功能主义规划正因为直接影响《大上海计划》的是美国近代城市规划.所以此次规划也蕴含了欧美早期功能主义的影响。

正像图9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分区计划图资料来源:孙平主编.上海城市规划志美国的方格网城市那样,《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以密度较大的方格网来组织道路和用地,以期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上海市分区计划》(图9)中将整个上海城划分为五大区域:行政区、工业区、商港区、商业区和住宅区,对土地进行分区既避免投机和功能的单一性,又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然而,它和美国近代城市规划一样,只是做了简单的功能上的定位和形式的模仿,没有把商业和工业作为城市不可缺少的规划目标。

3-2日本侵占.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为继续在中国的军事政治行动与经济掠夺奠定基础,扶持建立了伪政府,并制定了《大上海都市建设计划》(后改称《上海新都市建设计划》)和《上海都市建设计划图10大上海都市建设计划图资料来源:上海新都市建设计画概要上海恒产股份有限公司.图11上海新都市建设计划图(第一期)资料来源:孙平主编.上海城市规划志由于租界仍由英美法管辖,此次规划仍未将租界一并考虑,仍然属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

国民政府时代与日本占领时期的上海城市规划意图,都是为了孤立租界.而选择了相同地点,只不过国民政府是出于提倡民族主义之动机。

3-2.1国民政府的“大上海计划”所谓的《上海新都市建设计划》基本上是以国民政府制定的《大上海计划》为蓝本的,因此巴洛克规划和欧美早期功能主义规划仍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阶段上,日本采取了与国民政府相同的顺序,即首先从市区中心开始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