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代系划分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中国各代导演及其代表作
中国各代导演及其代表作中国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中国第二代导演•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
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
可以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电影导演分代
1、“第一代导演”:指20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
2、“第二代导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孙瑜、费穆、吴永刚等。
他们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
3、“第三代导演”:
指吴、六十年代活跃于影坛的导演,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等。
4、“第四代导演”:指在“文革”前毕业
于北京电影学院或各
电影厂培养出来,在新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些
导演,如张暖忻、吴贻
弓、滕文骥、吴天明、谢飞、郑洞天、黄建中、黄蜀芹等。
5、“第五代导演”:指电影学院78班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何群等。
6、“第六代导演”、“新生代导演”:指八
十年代中期接受电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开始拍电影的一批导演。
如贾樟柯、王小帅、姜文、管虎、路学长、娄烨、张扬、施润玖、金琛等。
值得指出的是,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本身就不是一种严格的学术概念。
以上只是仅
仅就从影的时间先后来划分的,并不具有唯一性。
此外,还有将“新生代”归入“后第六代”、“第七代”的说法。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近百年来,中国电影历经了六代导演的辛勤耕耘与创新突破,为中华大地上的影像艺术贡献了宝贵的珍品。
这六代导演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创作风格,构成了中国电影发展的驱动力与精神支柱。
第一代导演,代表人物是章太炎、袁洪间等。
他们的执导作品起步于中国电影的摇篮——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将西方的电影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电影,并致力于发展独立的中国电影语言。
他们面对的是旧中国的动荡与封建思想的束缚,他们要求的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电影艺术。
第二代导演,代表人物是黄宗英、闻一多等。
他们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既与第一代导演渊源相通,又有所区别。
这一代导演更加关注电影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更加强调电影的教育与启迪作用。
他们纷纷开设电影学院,推动电影相关专业的发展,为后来的导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是陈村、谢晋等。
这一代导演的出生和工作背景紧紧联系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环境也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不但在电影拍摄手法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更加注重电影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呼应和反映,对中国电影的审美和创作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是张艺谋、陈凯歌等。
这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知名与成功的一代,他们主要活跃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的影片被广泛传播,也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赞誉。
这一代导演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对中国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因素进行了深度剖析,让国内外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与民俗。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是贾樟柯、王小帅等。
这一代导演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崛起的,他们的电影作品既体现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特殊性,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自我的思考与探索。
他们选择了与传统中国电影的叙事方式与审美风格不同的创作路径,更加接近于现实与生活,用真实贴近的方式描摹社会百态。
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是贾平凹、果麦等。
这一代导演是在新媒体时代崛起的,他们利用新技术和媒介手段进行影片创作,更加注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具有较强的实验性。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代际划分
关于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关于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实际上不属于学术范围,或者是从没有得到电影界官方的正式认证。
它只是一些电影学者,民间的或其他人员的自行研究。
但是,时间一久,中国电影导演的代数划分便成为了不成文的规则。
关于这种代际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依据,此文的代际划分是最普遍,认可度相对较高的一种。
另外有必要澄清的是:关于中国电影的代际划分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是什么严肃的学术问题。
可悲的是,这样的论资排辈,居然很长时间以来成了电影学者们研究中国电影历史、特别是导演历史的公认参照系,一直到所谓“第六代”,发现终于没什么可研究的了,于是又出现了什么所谓“新生代”、“无代期”、“六代后”等等无聊的“术语”。
这种对代际划分的热衷,显示出中国电影学者们在80年代摆脱了政治化的电影史分期后,对“谱系空白”的担忧和失语;同时,这种偏重导演、偏重作品的电影史(或者说,偏重导演代表作的历史),是一种极端片面、甚至极端扼杀其他工作人员(制片人、摄影师等工种)和扼杀非主流电影(非故事片,包括纪录片、实验片等)、扼杀电影生产其他环节(电影发行、放映、评论等等)的历史观。
因此,各位对于国内导演代际的划分,只需要作为知识了解明白即可,无须过多的进行研究。
——————写在前面一、“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1905~1930)。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任庆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纪录片《定军山》为中国电影史首开先河。
随后,梅兰芳也应邀拍摄了《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直至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拍摄了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挪用,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及提交要求 围绕本学期所讲中国电影六代导演和他们的重要作品,
中国电影六代导演和他们的重要作品
第一代导演活跃于上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始于无声电影时代。
其中,较为成就大的导演有郑正秋、张石川,两人于1913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从此以后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例如: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步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等等。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跃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吴永刚导演的《神女》、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和夏衍导演的《春蚕》,这些电影都反映了但是社会生活的现状,具有一定的时代历史性。
第三代导演大多是建国后的艺术家。
第三代导演的影视作品令我们熟知的有:谢铁骊、谢晋。
谢晋导演创作了《红色娘子军》、《牧马人》、《鸦片战争》、《芙蓉镇》等一系列民族历史作品。
第四代导演的主要代表吴贻弓、谢飞、黄蜀芹等北电毕业生。
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和黄蜀芹的《人民》。
第五代导演有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田壮壮等人。
陈凯歌:《赵氏孤儿》、《梅兰芳》、《无极》。
张艺谋:《红高粱》、《归来》、《活着》、《影》。
黄建新:《建党伟业》。
还有冯小刚、李少红等导演。
第六代导演这代代表导演有张元、陆川、管虎等人、张元的代表作《妈妈》;陆川的代表作《南京!》;管虎的代表作《老炮儿》等。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
影片根据莫言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中国 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旳影片。影片先是以 新式叙事手法为框架,试图拍摄一部打破老式主旋律模式旳新式
文艺剧情片,后此片一制作好便入围柏林德国影展,最终空前旳 拿下柏林影展最高奖金熊奖。
红高粱 影评 张艺谋不单是首个将华语电影推向世界旳中国电影人,也是
第一种将画面及色彩利用旳如此杰出旳中国导演。 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旳红
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旳色彩。在这里,导演 对色彩旳利用是高度风格化旳。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 灵气逼人旳我奶奶那张充斥生命旳红润旳脸,接着就是占满 银幕旳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旳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旳 高粱秆上闪烁旳阳光,似红雨般旳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 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旳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 罩。影片结束在那神秘旳日全食中,红色旳扩张力取得了一 种凝固旳近乎永恒旳沉寂效果。黑红色旳高粱舒展流动充斥 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红高粱》是一种具有神话意味旳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 秘旳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旳生命力。所以,赞美生 命是该片旳主题。“是要经过人物个性旳塑造来赞美生命, 赞美生命旳那种喷涌不尽旳勃勃生机,赞美生命旳自由、舒 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论述》)。正因为这种对生 命旳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旳电影语言旳利用,使得《红高粱》 取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取得旳 最高荣誉。
第四代导演以(腾文骥、吴天明、张暖忻、吴贻弓、黄健 中、黄蜀芹)等为代表。张暖忻导演旳《沙鸥》、郑洞天、 徐谷明联合导演旳《邻居》、吴贻弓导演旳《城南旧事》、 滕文骥导演旳《城市里旳村庄》、吴天明导演旳《没有航 标旳河流》等预示了姗姗来迟旳第四代旳突起。第四代导 演旳主体是“文革”前第四代电影借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和世界电影纪实美学旳成就,着重从电影旳观念和语言旳 角度,逐渐探索有关电影真实旳命题,从大量利用长镜头, 利用实景、自然光拍摄和追求生活化旳表演到对电影旳叙 事构造散文化尝试,使一种逼真性、生活化电影观念逐渐 确立起来了,并将对电影散文化、纪实性探索与一种抒情 式美学相结合,注重体现个人旳感受。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第一代导演概述: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20世纪的初叶——19世纪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特点:1.“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此后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2.创作艰苦:缺乏经验借鉴,拍摄条件简陋。
3.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联系时代要求,重视电影的教化作用。
4.受中国传统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的影响大: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在拍摄上,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总之: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代表人物及作品:郑正秋:《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拍)、《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张石川:《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第二代导演概述:第二代导演被誉为“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主要活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甚至到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1905年随着《定军山》问世,中国电影开始了举步维艰的漫长旅程,经历了战乱,国破家亡的电影人在新中国前仆后继,一直不停地在电影艺术领域里努力探索。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张石川(1922—1980),和郑正秋联合创办新民电影公司,并联合执导了《难夫难妻》表达改良社会的愿望,通过包办婚姻把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送进洞房,造成了难夫难妻的生活,对现实批判意义极大。
《劳工之爱情》是以戏剧的手法通过一个木匠为追求爱情和开诊所治骨折的未来岳父的闹剧来勾画了当时贫困的社会普遍现实,也是中国电影喜剧萌芽的开端。
秋【1888----1935】黎民伟(1882—1953),中国电影之父,生于日本,早年参加同盟会,1913年,和兄弟黎海山,黎北海,妻严珊珊共同创作并演出《庄子试妻》,黎民伟反串庄子之妻,1926年,他随军北伐,在炮火纷飞的战场拍下大量珍贵的史料镜头,1930年组建联华影业公司,拍摄了他著名的作品《古都春梦》。
抗战爆发后,他辗转于粤桂为抗日宣传而奔走,抗战胜利后,他返回香港,继续电影事业,直到1953年逝世。
导演代系
第一代导演:创立中国本土电影雏形第二代:完成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至有声的转变,并摆脱了戏剧化,电影逐步走向写实,被誉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蔡楚生《渔光曲》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中国电影首次享誉世界影坛。
袁牧之《马路天使》第三代:如何表现生活本质、反映时代风貌、展现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寻求中国式的表达。
谢晋被当时海外影评人评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他导演的《芙蓉镇》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
第四代:弥合中国电影的一代,承上启下。
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延伸和艺术衔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五代:开创了中国电影史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把中国电影传播到了全世界。
《大红》《黄土地》《霸王别姬》《活着》,第六代: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时代的印象性记忆,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
代表导演包括张元、陆川、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刘冰鉴、王一持、李欣、宁浩、张海洋等。
他们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
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是一项从电影史学衍生到社会中的运动,当下许多导演反对这种分代,尤其是第五代以及其后的导演们对此更是十分反感。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中国导演代系划分第一代导演:20世纪初叶-20世纪20年代末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其他人物: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张郑成就:1.第一步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2.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3.第一部武侠片也是武侠系列片《火烧红莲寺》18集特点:1.他们的电影技巧不成熟,但吸收中国戏曲的手法2.他们创作手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3.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去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 20世纪30——40年代代表人物:1 费穆《小城之春》诗化电影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梅兰芳主演2蔡楚生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3 孙瑜《野草闲花》,片中的《寻兄词》是第一首电影歌曲4 吴永刚《神女》5 桑弧《太太万岁》特点:1.关注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特色2.仍然没有脱离“戏剧意识”第三代导演(建国后走向影坛)代表:北影四大帅南北二谢八一厂长影厂其他人背影四大帅1.水华《林家铺子》(茅盾)2.凌子风《中华女儿》捷克卡罗维·发利3.崔嵬《小兵张嘎》《青春之歌》4.成荫《南征北战》南北二谢南谢:上影厂谢晋《芙蓉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女篮五号》《鸦片战争》北谢:北影厂谢铁骊《早春二月》八一厂1.王苹《柳堡的故事》2.严寄洲《野火春风斗古城》特点:1.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表现生活本质2.展现了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具有艺术意蕴第四代导演20世纪60年代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代表人物:1.吴贻弓《城南旧事》散文化的叙事2.张暖忻《沙鸥》《青春祭》《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3.谢飞《黑骏马》《湘女潇潇》《本命年》4.郑洞天《邻居》5.吴天明《老井》特点:1.“丢掉戏剧的拐杖”提倡纪实性2.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3.有理论有实践第五代导演1978级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代表人物: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田壮壮《盗马贼》《茶马古道·德拉姆》黄建新《黑炮事件》张军钊《一个和八个》李少红胡玫特点:1.新的思想新的手法新的角度2.主观性象征性寓意行强烈3.具有人文气质——有社会学式的关照第六代导演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电影学院的导演张元《看上去很美》《北京杂种》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青红》路学长《长大成人》《卡拉是条狗》娄烨《苏州河》张扬《落叶归根》《洗澡》贾樟柯《站台》《小武》《任逍遥》《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三峡好人》特点:1.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2.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
第六代导演
一 第六代导演的界定
最原始的界定:北京电影学院85级 最原始的界定:北京电影学院85级 85 王小帅、娄烨、路学长和张元等) (王小帅、娄烨、路学长和张元等) 87级导演班 管虎、 级导演班: 87级导演班:管虎、李欣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班:施润玖、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班:施润玖、张杨 北京电影学院93 93级 北京电影学院93级:贾樟柯 章明
时间观念:一般指出生于60年代( 60年代 时间观念:一般指出生于60年代(包括少数出生于 70年代初),80年代以后在正规院校毕业,90年代 年代初),80年代以后在正规院校毕业 70年代初),80年代以后在正规院校毕业,90年代 初期亮相中国影坛,90年代中期为影坛所注目 年代中期为影坛所注目。 初期亮相中国影坛,90年代中期为影坛所注目。 导演张元:所谓的地下导演、独立导演、自由导演, 导演张元:所谓的地下导演、独立导演、自由导演, 或者说第六代导演。我觉得,我自己现在又变成什 或者说第六代导演。我觉得, 么所谓的主流导演,我觉得挂这些名字, 么所谓的主流导演,我觉得挂这些名字,我都特别 厌烦。 厌烦。 导演李欣:至于我是第几代,不是我来说了算, 导演李欣:至于我是第几代,不是我来说了算,可 能我们一批年轻人年纪比较相仿, 能我们一批年轻人年纪比较相仿,所以他们会这样 但是我觉得电影应该本来就是个人的。 说,但是我觉得电影应该本来就是个人的。 导演章明:我不认为我是什么第六代, 导演章明:我不认为我是什么第六代,我对这个词 不以为然。 不以为然。 导演王小帅:拍一部留得住的片子。 导演王小帅:拍一部留得住的片子。
二 第六代导演的叙事特征
(一)都市城市意象 摇滚乐的加入 感性层面——城市的骚动不安 感性层面 城市的骚动不安 城市现实主义 城市守望 “另类” :小偷 外来打工者 边缘” 另类” 边缘 巫山云雨》中住在孤岛上的信号工人麦强; 《巫山云雨》中住在孤岛上的信号工人麦强; 十七岁的单车》中进城打工的外来者; 《十七岁的单车》中进城打工的外来者; 小武》 自称“干手艺活” 《小武》中小武是个扒手 ,自称“干手艺活” ;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中国电影导演代系划分
编辑| 删除中国电影导演代系划分东写西读发布于:2010-01-17 01:41中国电影导演代系划分(2009-07-20 00:52:33)一、“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
二、“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中国的第一至第七代导演一览
第一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
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 先后拍了十八集 ) 。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
中国历代电影导演介绍
第一代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 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 )、郑正秋(1888—1935)。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 天的记录。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上世纪初到二十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和郑正秋。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去 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
第二代导演
主要活动时间 20世纪30——40年代
代表人物:
1 费穆 《小城之春》 诗化电影
第一部彩色影片 《生死恨》 梅兰芳主演
2蔡楚生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
3 孙瑜 《野草闲花》,片中的《寻兄词》是第一首电影歌曲
4 吴永刚 《神女》
5 桑弧 《太太万岁》
特点:
1.关注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2.仍然没有脱离“戏剧意识”
第三代导演(建国后走向影坛)
代表 :北影四大帅 南北二谢 八一厂 长影厂其他人
背影四大帅
1.水华 《林家铺子》(茅盾)
2.凌子风 《中华女儿》 捷克卡罗维·发利
3.崔嵬 《小兵张嘎》 《青春之歌》
4.成荫 《南镇》 《牧马人》 《天云山传奇》 《女篮五号》
《鸦片战争》
北谢:北影厂 谢铁骊
《早春二月》
八一厂
1.王苹 《柳堡的故事》
2.严寄洲 《野火春风斗古城》
特点:
1.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表现生活本质
2.展现了地方特色 民族风格 具有艺术意蕴
第四代导演
20世纪60年代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
代表人物:张艺谋 陈凯歌 顾长卫
田壮壮 《盗马贼》 《茶马古道·德拉姆》
黄建新 《黑炮事件》
张军钊 《一个和八个》
李少红 胡玫
特点:
1.新的思想 新的手法 新的角度
2.主观性 象征性 寓意行强烈
3.具有人文气质——有社会学式的关照
第六代导演
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电影学院的导演
张元 《看上去很美》 《北京杂种》
代表人物:
1.吴贻弓 《城南旧事》 散文化的叙事
2.张暖忻 《沙鸥》 《青春祭》
《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3.谢飞 《黑骏马》 《湘女潇潇》 《本命年》
4.郑洞天 《邻居》
5.吴天明 《老井》
特点:
1.“丢掉戏剧的拐杖”提倡纪实性
2.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
3.有理论 有实践
第五代导演
1978级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
王小帅 《十七岁的单车》 《青红》
路学长 《长大成人》 《卡拉是条狗》
娄烨 《苏州河》
张扬 《落叶归根》 《洗澡》
贾樟柯 《站台》 《小武》 《任逍遥》 《二十四城记》 《海上传奇》 《三峡好人》
特点:
1.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2.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
第一代导演:20世纪初叶-20世纪20年代末
代表人物:张石川 郑正秋
其他人物:但杜宇 杨小仲 邵醉翁
张 郑成就:
1.第一步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
2.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3.第一部武侠片 也是武侠系列片 《火烧红莲寺》18集
特点:
1.他们的电影技巧不成熟,但吸收中国戏曲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