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6)

合集下载

电影导演分代

电影导演分代

1、“第一代导演”:指20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

2、“第二代导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孙瑜、费穆、吴永刚等。

他们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

3、“第三代导演”:
指吴、六十年代活跃于影坛的导演,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等。

4、“第四代导演”:指在“文革”前毕业
于北京电影学院或各
电影厂培养出来,在新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些
导演,如张暖忻、吴贻
弓、滕文骥、吴天明、谢飞、郑洞天、黄建中、黄蜀芹等。

5、“第五代导演”:指电影学院78班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何群等。

6、“第六代导演”、“新生代导演”:指八
十年代中期接受电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开始拍电影的一批导演。

如贾樟柯、王小帅、姜文、管虎、路学长、娄烨、张扬、施润玖、金琛等。

值得指出的是,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本身就不是一种严格的学术概念。

以上只是仅
仅就从影的时间先后来划分的,并不具有唯一性。

此外,还有将“新生代”归入“后第六代”、“第七代”的说法。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近百年来,中国电影历经了六代导演的辛勤耕耘与创新突破,为中华大地上的影像艺术贡献了宝贵的珍品。

这六代导演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创作风格,构成了中国电影发展的驱动力与精神支柱。

第一代导演,代表人物是章太炎、袁洪间等。

他们的执导作品起步于中国电影的摇篮——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将西方的电影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电影,并致力于发展独立的中国电影语言。

他们面对的是旧中国的动荡与封建思想的束缚,他们要求的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电影艺术。

第二代导演,代表人物是黄宗英、闻一多等。

他们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既与第一代导演渊源相通,又有所区别。

这一代导演更加关注电影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更加强调电影的教育与启迪作用。

他们纷纷开设电影学院,推动电影相关专业的发展,为后来的导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是陈村、谢晋等。

这一代导演的出生和工作背景紧紧联系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环境也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不但在电影拍摄手法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更加注重电影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呼应和反映,对中国电影的审美和创作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是张艺谋、陈凯歌等。

这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知名与成功的一代,他们主要活跃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的影片被广泛传播,也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赞誉。

这一代导演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对中国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因素进行了深度剖析,让国内外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与民俗。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是贾樟柯、王小帅等。

这一代导演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崛起的,他们的电影作品既体现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特殊性,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自我的思考与探索。

他们选择了与传统中国电影的叙事方式与审美风格不同的创作路径,更加接近于现实与生活,用真实贴近的方式描摹社会百态。

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是贾平凹、果麦等。

这一代导演是在新媒体时代崛起的,他们利用新技术和媒介手段进行影片创作,更加注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具有较强的实验性。

中国电影史14

中国电影史14
关键词
概念:第三代导演 导演:谢晋、水华、凌子风等。 影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
中国导演代际划分
第一代: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等。 第二代: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 汤晓丹等。 第三代:成荫、凌子风、水华、崔嵬、谢铁骊、谢 晋等 。 第四代:吴贻弓、谢飞、张暖忻、黄建中、丁荫楠、 郑洞天、吴天明、黄蜀芹、王好为、陆小雅、广春 兰等 。 第五代: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黄建 新、李少红等。 第六代:贾樟柯、张元、王小帅、张扬等。
谢晋电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创作特色
1:谢晋的影片大多取材于人们关注的重大 社会问题,主题挖掘比较深刻,电影中可以 看出他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感。 2:勇敢地表现人情、人性,不回避、不虚 饰,最大限度地尊重艺术规律。 3:谢晋的影片给中国影坛奉献了大量鲜活 的人物,在他的电影中,开掘、放大了女性 的“母性”功能。
谢晋模式的讨论
秀芝:丛珊 许灵均:朱时茂
《牧马人》上海电影 制片厂,1982年,根 据张贤亮小说《灵与 肉》改编。 围绕主人公许灵均的 命运展示出普通人身 上真善美的光辉,歌 颂了劳动者的质朴、 纯真,抒发了对祖国 对民族的深情。
《芙蓉镇》 (上海电影制 片厂1986) 根据古华小说 改编。
胡玉音饰演者:刘晓庆
《芙蓉镇》的艺术成就
1、内涵深刻,探讨左倾思潮的渊源,并将政治性反 思转变为对民族悲剧的带有历史文化意味反思。 2、人物形象的塑造。胡玉音和秦癫子身上体现出小 人物可贵的生命力;对某些政治人物,同样是时代 受害者的王秋赦和李国香,体现出对人性的有力解 剖。 3、情节铺排,松弛有度,从容地展现了时间长河里 的风云激荡。 4、影片风格阴郁、沉重,切合时代氛围。
1986年7月,上海电影家协会和《电影新作》编辑部在 浙江举办的研讨会上,青年评论家朱大可和李吉,提出 “谢晋模式”,把谢晋电影模式说成是“化解社会冲突 的奇异的神话”,烙着“俗电影的印记”、“是一个封 闭的稳态模式”、“是中国文化改革进程中的一个严重 的不谐和音”,甚至轻率、武断地把“谢晋模式”说成 是一种儒学,说谢晋的时代已经结束。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谢晋电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 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而且谢晋影片所体现出来的 对“真善美”的诉求,具有恒久的价值。

中国电影六代划分

中国电影六代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代表人物:(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代表人物:(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 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
之作《黄土地》,今后二人再度合作《大阅兵》,在中国电影界 掀起一股冲击波。1988年,张艺谋旳导演处女作《红高粱》在柏 林电影节上为中国人捧回了第一种金熊奖,正式开始了其辉煌旳 导演生涯。
影片根据莫言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中国 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旳影片。影片先是以 新式叙事手法为框架,试图拍摄一部打破老式主旋律模式旳新式
文艺剧情片,后此片一制作好便入围柏林德国影展,最终空前旳 拿下柏林影展最高奖金熊奖。
红高粱 影评 张艺谋不单是首个将华语电影推向世界旳中国电影人,也是
第一种将画面及色彩利用旳如此杰出旳中国导演。 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旳红
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旳色彩。在这里,导演 对色彩旳利用是高度风格化旳。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 灵气逼人旳我奶奶那张充斥生命旳红润旳脸,接着就是占满 银幕旳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旳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旳 高粱秆上闪烁旳阳光,似红雨般旳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 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旳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 罩。影片结束在那神秘旳日全食中,红色旳扩张力取得了一 种凝固旳近乎永恒旳沉寂效果。黑红色旳高粱舒展流动充斥 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红高粱》是一种具有神话意味旳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 秘旳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旳生命力。所以,赞美生 命是该片旳主题。“是要经过人物个性旳塑造来赞美生命, 赞美生命旳那种喷涌不尽旳勃勃生机,赞美生命旳自由、舒 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论述》)。正因为这种对生 命旳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旳电影语言旳利用,使得《红高粱》 取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取得旳 最高荣誉。
第四代导演以(腾文骥、吴天明、张暖忻、吴贻弓、黄健 中、黄蜀芹)等为代表。张暖忻导演旳《沙鸥》、郑洞天、 徐谷明联合导演旳《邻居》、吴贻弓导演旳《城南旧事》、 滕文骥导演旳《城市里旳村庄》、吴天明导演旳《没有航 标旳河流》等预示了姗姗来迟旳第四代旳突起。第四代导 演旳主体是“文革”前第四代电影借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和世界电影纪实美学旳成就,着重从电影旳观念和语言旳 角度,逐渐探索有关电影真实旳命题,从大量利用长镜头, 利用实景、自然光拍摄和追求生活化旳表演到对电影旳叙 事构造散文化尝试,使一种逼真性、生活化电影观念逐渐 确立起来了,并将对电影散文化、纪实性探索与一种抒情 式美学相结合,注重体现个人旳感受。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第一代导演概述: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20世纪的初叶——19世纪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特点:1.“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此后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2.创作艰苦:缺乏经验借鉴,拍摄条件简陋。

3.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联系时代要求,重视电影的教化作用。

4.受中国传统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的影响大: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在拍摄上,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总之: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代表人物及作品:郑正秋:《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拍)、《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张石川:《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第二代导演概述:第二代导演被誉为“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主要活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甚至到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导演代系

导演代系

第一代导演:创立中国本土电影雏形第二代:完成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至有声的转变,并摆脱了戏剧化,电影逐步走向写实,被誉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蔡楚生《渔光曲》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中国电影首次享誉世界影坛。

袁牧之《马路天使》第三代:如何表现生活本质、反映时代风貌、展现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寻求中国式的表达。

谢晋被当时海外影评人评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他导演的《芙蓉镇》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

第四代:弥合中国电影的一代,承上启下。

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延伸和艺术衔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五代:开创了中国电影史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把中国电影传播到了全世界。

《大红》《黄土地》《霸王别姬》《活着》,第六代: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时代的印象性记忆,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

代表导演包括张元、陆川、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刘冰鉴、王一持、李欣、宁浩、张海洋等。

他们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

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是一项从电影史学衍生到社会中的运动,当下许多导演反对这种分代,尤其是第五代以及其后的导演们对此更是十分反感。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
第三代导演(建国后走向影坛)
代表:
北影四大帅南北二谢八一厂长影厂其他人
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大帅
1.水华《林家铺子》(茅盾)
2.凌子风《中华女儿》捷克卡罗维·发利
3.崔嵬《小兵张嘎》《青春之歌》
4.成荫《南征北战》
南北二谢
南谢:
上影厂谢晋
《芙蓉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女篮五号》《鸦片战争》
北谢:
北影厂谢铁骊
《早春二月》
2.主观性象征性寓意行强烈
3.具有人文气质——有社会学式的关照
第六代导演
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电影学院的导演
张元《看上去很美》《北京杂种》
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青红》
路学长《长大成人》《卡拉是条狗》
娄烨《苏州河》
张扬《落叶归根》《洗澡》
贾樟柯《站台》《小武》《任逍遥》
传奇》《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海上特点:
第二代导演
主要活动时间20世纪30——40年代
代表人物:
1费穆《小城之春》诗化电影
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梅兰芳主演
2蔡楚生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
3孙瑜《野草闲花》,片中的《寻兄词》是第一首电影歌曲4吴永刚《神女》
5桑弧《太太万岁》
特点:
1.关注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2.仍然没有脱离“戏剧意识”
1.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2.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
代表人物:
张石川郑正秋
其他人物:
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
张郑成就:
1.第一步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
2.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3.第一部武侠片也是武侠系列片《火烧红莲寺》18集

中国电影史简述

中国电影史简述

中国电影史简述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百年中国电影史脉络

百年中国电影史脉络

百年中国电影史脉络(1)尝试时期(1905――1923)最初只是对戏曲片断的记录,后来和叙事相结合,产生大量叙事短片和少数长故事片。

这一时期,中国人对电影这个新鲜事物既喜爱又陌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电影拍摄活动,没有明确的艺术目的,也没有清晰的经营方针,唯一的想法就是把电影拍摄出来。

《定军山》(1905)《难夫难妻》(1913)《劳工之爱情》(1922)《孤儿救祖记》(1923)1923年,《孤儿救祖记》,在叙事、表演、镜头语言上更电影化了,票房轰动,作为一个标志,结束了中国电影初期的尝试阶段。

“中国第一部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故事片”(2)探索时期(1924――1927)增强了自觉性,既包括电影作为艺术的自觉,又包括电影作为企业的自觉。

这一时期影片公司纷纷成立,发表宣言,并认真付诸实施。

很多电影公司拍电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且重视影片的艺术追求。

这一时期电影公司的经营者也往往是电影创作者。

《玉梨魂》1924《空谷兰》1925(3)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成为最流行的电影类型。

其中还有交叉结合的小类型,比如古装武侠片、神怪武侠片、稗史片。

社会动荡: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除了充满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的宏大事件的“大历史”之外,人们尤其是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安身立命?电影的消遣、解闷、调侃、找乐的娱乐功能被强调出来。

电影内在的商业属性:1.电影是充满机油味和铜臭味的玩意儿;2.电影的高成本和高额回报的可能性《火烧红莲寺》(1928)《桃花泣血记》(1931)(4)变革时期(1932――1937)从无声到有声电影的变革。

电影的形式与内容发生很大变化。

左翼电影运动。

1.《小玩意》 19332.《春蚕》19333.《姊妹花》 19344.《神女》 19345.《渔光曲》 19346.《大路》 1935 (孙瑜)7.《十字街头》 19378.《夜半歌声》 19379《马路天使》 1937 (国防电影巅峰与收官之作)10.《桃李劫》1934 (有声电影里程碑)(5)非常时期(1937――1945)国统区电影:《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延安地区电影:《延安与八路军》(纪录片)租界区电影:《木兰从军》《孤岛天堂》沦陷区电影:(6)丰收时期(1945――1949)以战后进步电影为代表。

百年六代导演

百年六代导演
第四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夹缝生存者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 影学校毕业生构成的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 1978年以后几近不惑之年才开始的。在第三、第五两代 人的夹缝中,他们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很快找 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有持久的艺术后劲。 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 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 中心题材。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 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吴天明等。他们与第 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 代。
2014-10-23 5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二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蔡楚生(1906-1965)
《渔光曲》
2014-10-23
《一江春水向东流》
6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二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费穆(1906-1951)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 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 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 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 卫、陈鲤庭、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 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 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 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10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三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
谢铁骊(19252014-10-23

11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电影通过影像和音响的融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电影作为一种独特而又多元的现象,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思想的演进。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电影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导演,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思考,以不同的风格和视角,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遗产。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索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分析其创作特点和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中国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个时候电影还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正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在这个时期,一些早期的电影艺术家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开拓者。

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张炎和沈河夫妇。

他们与国际接轨,引进了许多西方电影技术,为中国电影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作品陆续面世,创造了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

第二代导演:主旋律与爱国情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影成为了党和政府推动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阶段,电影导演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同时也试图通过情节和角色对人民进行教育和启发。

第二代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谢晋、陈毅和夏衍。

他们的作品以主旋律和批判现实为特点,强调爱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三代导演:审美启蒙与个体主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电影导演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价值和审美追求。

他们尝试突破旧有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模式,对电影语言进行再思考和尝试。

第三代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艺谋、陈凯歌和李安。

他们的作品以审美启蒙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为特点,对观众提出了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第四代导演:现实主义与草根生活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影像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崛起为导演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空间。

第四代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贾樟柯、王小帅和李楚楚。

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
一 第六代导演的界定
最原始的界定:北京电影学院85级 最原始的界定:北京电影学院85级 85 王小帅、娄烨、路学长和张元等) (王小帅、娄烨、路学长和张元等) 87级导演班 管虎、 级导演班: 87级导演班:管虎、李欣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班:施润玖、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班:施润玖、张杨 北京电影学院93 93级 北京电影学院93级:贾樟柯 章明
时间观念:一般指出生于60年代( 60年代 时间观念:一般指出生于60年代(包括少数出生于 70年代初),80年代以后在正规院校毕业,90年代 年代初),80年代以后在正规院校毕业 70年代初),80年代以后在正规院校毕业,90年代 初期亮相中国影坛,90年代中期为影坛所注目 年代中期为影坛所注目。 初期亮相中国影坛,90年代中期为影坛所注目。 导演张元:所谓的地下导演、独立导演、自由导演, 导演张元:所谓的地下导演、独立导演、自由导演, 或者说第六代导演。我觉得,我自己现在又变成什 或者说第六代导演。我觉得, 么所谓的主流导演,我觉得挂这些名字, 么所谓的主流导演,我觉得挂这些名字,我都特别 厌烦。 厌烦。 导演李欣:至于我是第几代,不是我来说了算, 导演李欣:至于我是第几代,不是我来说了算,可 能我们一批年轻人年纪比较相仿, 能我们一批年轻人年纪比较相仿,所以他们会这样 但是我觉得电影应该本来就是个人的。 说,但是我觉得电影应该本来就是个人的。 导演章明:我不认为我是什么第六代, 导演章明:我不认为我是什么第六代,我对这个词 不以为然。 不以为然。 导演王小帅:拍一部留得住的片子。 导演王小帅:拍一部留得住的片子。
二 第六代导演的叙事特征
(一)都市城市意象 摇滚乐的加入 感性层面——城市的骚动不安 感性层面 城市的骚动不安 城市现实主义 城市守望 “另类” :小偷 外来打工者 边缘” 另类” 边缘 巫山云雨》中住在孤岛上的信号工人麦强; 《巫山云雨》中住在孤岛上的信号工人麦强; 十七岁的单车》中进城打工的外来者; 《十七岁的单车》中进城打工的外来者; 小武》 自称“干手艺活” 《小武》中小武是个扒手 ,自称“干手艺活” ;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代表影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时代特征: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

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

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代导演: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代表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艳阳天》《春蚕》《马路天使》《神女》时代特征:第二代导演是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中国历代电影导演介绍

中国历代电影导演介绍

第一代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 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 )、郑正秋(1888—1935)。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 天的记录。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上世纪初到二十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和郑正秋。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

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

比方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

比方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

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

比方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

比方,《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乱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及特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 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 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 国的“第一代导演”。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 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 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 《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 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 寺》(先后拍了十八集)。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 四”新文化 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 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 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 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 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 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 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五代导演
创作风格: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 强烈 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 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 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 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 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 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代表人物:张军钊 陈凯歌 张艺谋 田壮 壮 黄建新
第二代导演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 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 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 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 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 丹、张骏祥、桑弧等。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 时代的创造者. 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 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 起步阶段。
张暧忻



以《沙鸥》一片获1982年金鸡奖导演 特别奖。接着又拍摄了《青春祭》、 《北京,你早》。是纪实美学最早的 实践者。她的几部作品,显示了她在 电影美学上的不懈的探索。 《沙鸥》影片抓住一代运动员对人生 意义的思考,在命运变幻的流程中, 集中表现了她们对人生目标的追索与 奋斗的精神,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 《青春祭》影片根据张曼菱小说《有 一个美丽的地方》改编,借用李纯的 视角,反映了动乱年代里傣乡的民俗 风情和傣族人民的热情善良。
郑正秋


郑正秋(1888—1935),原名郑芳泽,号伯常, 笔名药风,广东潮阳人,生于上海,1902年 肄业于上海育才公学,曾从事新剧运动,受 聘为《民言报》剧评主笔,倡导戏剧应成为 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郑正秋。中 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出自他的手。 郑正秋比同时代的导演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 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 的欣赏趣味。他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 的困苦”,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 “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 “觅取题材,往往打从替穷人叫屈的各方面 着想”,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 义”之影片。

蔡楚生


蔡楚生(1906—1968)他被评论界誉为"中国进步电 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 走过 的是一条现实主义、电影民族化的艺术创造道路。 他编导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 盾,控诉旧中国的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倾吐人 民大众的心声,呼唤黎明解放的到来。他导演的影 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人,有头有尾,人物 性格刻划细腻入微,内涵丰富,从多侧面表现了中 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代表作 渔光曲。 导演作品 1932年:《南国之春》、《共赴国难》、 《粉红色的梦》1933年:《都会的早晨》1934 年:《渔光曲》[2] 、《新女性》1936年:《迷 途的羔羊》1937年:《王老五》、《联华交响 曲.八:小五义》1939年:《孤岛天堂》1941 年:《前程万里》1947年:《一江春水向东流》 1962年:《南海潮》(上集)

吴贻弓



主要成就《阙里人家》获得了最 佳导演奖 第15届上海电影节电影终身成就 奖 《巴山夜雨》本影片描写一艘长 江客轮上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 不同处境的旅客对一个事件的不 同反应,表达了人民在“四人帮” 横行时期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 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影片透 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 子在北京生活时发生的三个故事。
崔嵬

崔嵬(1912年—1979年)原名崔景文,主 演过《宋景诗》、《海魂》、《老兵新 传》、《红旗谱》等影片。导演作品有 《青春之歌》、《北大荒人》、《小兵张 嘎》、《天山上的红花》等。《小兵张嘎》 最具特色的是运动长镜头的运用,当时西 方的长镜头理论还没有传到中国,这种探 索显得十分可贵。《青春之歌》像一首优 美而激昂的长诗,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重 要的地位。在美学思想上,崔嵬追求电影 的群众化、民族化,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 探索。崔嵬还先后导演了《杨门女将》、 《野猪林》等戏曲艺术片。他在传统的戏 剧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对角色的体验因素, 大大增加了原戏的感染力。
张石川


张石川(1890—1954),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 导演、电影事业家。他少年丧父,随舅父经润三到上海经 商,先后供职于华洋公司、美化洋行。自学英语,熟谙经 营之道。 张石川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 的中坚,一生共导演150多部电影。他的影片倾向于“处 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 以娱乐片为主。他的影片大部分为社会言情影片,如《三 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兰》、《啼笑 因缘》(一至六集)等,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受到市民观 众的欢迎。1928年后导演十八集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 寺》,在上海电影界引起竞拍神怪武侠片的潮流。1931年 美国有声影片输入中国后,他导演了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 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张石川凭着良好的英文功 底,专攻西洋影戏的导演技巧,在早期电影艺术上的探索 功不可没,如《一夜不安》运用了特写镜头和动画特技, 而《横冲直撞》中使用了多机位剪接的手法,更突显了电 影的特性。他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
成就


1935年2月21日,电影作品《渔光曲》在第1届 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1995年12月 27日,在办了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 电影诞生90周年的活动中,蔡楚生获中国电影 世纪奖。 渔光曲:《渔光曲》是中国电影在二十世纪三 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首映于1934年6月14日。 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 以该片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关注社会底 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 前。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渔光曲》 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 记录,该片同名主题曲也成为传唱大街小巷的 流行歌曲。
谢晋

谢晋,是第三代导演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他执导了36部影片,先后获得国内大奖 23次,国际大奖10余次,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他举办过个人电影回顾展。第三代导 演谢晋1947年开始电影导演生涯,代表作品有:《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 《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 《最后的贵族》、《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鸦片战争》、《女足九号 茧自缚》。其中《女篮五号》(1957年,兼编剧)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第一部 彩色体育故事片。《红色娘子军》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1997年导演的《鸦片战 争》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历史题材影片。谢晋导演的电影几乎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 经典,他也被海外影评家誉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谢晋不但有 艺术上的创新精神,更具有社会责任感,致力于创作出真正具有精神价值、人文 关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谢晋共6次获得“百花奖”,这在中国电影史上 是绝无仅有的。
第四代导演
【作品中心题材 农村】 【主体 文革前电影学院的毕业生】 【主 张 丢掉戏剧的拐杖】 提倡纪实性;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 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 生的哲理。

主要代表人物
吴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黄健中、滕文骥、郑洞天、谢 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 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等。 他们寻找历史底蕴,更多地表现对历史和现实、对民族文 化与现代意识交叉契合点的捕捉。 他们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 黄金时代。 特点: 1· 是新中国第一代影人电影导演。 2通过其作品的整体风貌所显示出来的特点充分表明,第 四代导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中国历 史、中国革命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通过第四代导演之 手和诗人情怀前所未有地被提升到诗意化和浪漫化的高度。
主要作品






演员作品:1932年《共赴国难》、《火山情血》、《野玫瑰》、 《粉红色的梦》、《奋斗》 1933年《出路》 1934年《新女性》、《人生》、《大路》、《骨肉之恩》 1935年《国风》、《天伦》 1936年《迷途的羔羊》、《孤城烈女》 1937年《慈母曲》、《摇钱树》 1940年《东亚之光》 导演作品 1942年《民族万岁》 郑君里 1947年《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9年《乌鸦与麻雀》(1957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个 人一等奖) 1951年《我们夫妇之间》 1955年《宋景诗》 1958年《林则徐》 1959年《聂耳》(获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奖, 1995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导演奖) 1961年《枯木逢春》
获奖记录或主要贡献:



1913年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了《难夫难妻》, 这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被夏衍誉为“为中 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23年编写了电影剧本《孤儿救祖记》,曲 折的情节 ,鲜明的人物性格,惩恶扬善、改 良社会的思想内涵以及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功 探索,使影片上映后反响热烈,第一次为国 产片带来远远超过外来影片的经济效益和社 会声誉。 1933年编导的《姊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 故事片之一,他十分注重故事的曲折离奇, 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 该片创下了在同一家影院连续放映六十余天 的空前纪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