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代际划分

合集下载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电影导演分代

电影导演分代

1、“第一代导演”:指20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

2、“第二代导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孙瑜、费穆、吴永刚等。

他们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

3、“第三代导演”:
指吴、六十年代活跃于影坛的导演,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等。

4、“第四代导演”:指在“文革”前毕业
于北京电影学院或各
电影厂培养出来,在新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些
导演,如张暖忻、吴贻
弓、滕文骥、吴天明、谢飞、郑洞天、黄建中、黄蜀芹等。

5、“第五代导演”:指电影学院78班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何群等。

6、“第六代导演”、“新生代导演”:指八
十年代中期接受电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开始拍电影的一批导演。

如贾樟柯、王小帅、姜文、管虎、路学长、娄烨、张扬、施润玖、金琛等。

值得指出的是,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本身就不是一种严格的学术概念。

以上只是仅
仅就从影的时间先后来划分的,并不具有唯一性。

此外,还有将“新生代”归入“后第六代”、“第七代”的说法。

导演(中国第一代到第六代)

导演(中国第一代到第六代)

导演(中国第一代到第六代)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郑正秋、·任彭年、侯曜、沈浮、史东山、何非光、袁牧之、蔡楚生、洪深第二代导演“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

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阶段。

·陈怀皑、桑弧、崔嵬第三代导演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谢晋、谢铁骊、谢添、沙蒙、水华、林农、李前宽、肖桂云、凌子风第四代导演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全体,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导演在学习时期没能接触到苏联以外的电影,这直接影响到*导演电影语言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但他们提出电影不应该受僵化的舞台限制,应该选择自然、真切和简单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诗意和哲理,同时也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近百年来,中国电影历经了六代导演的辛勤耕耘与创新突破,为中华大地上的影像艺术贡献了宝贵的珍品。

这六代导演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创作风格,构成了中国电影发展的驱动力与精神支柱。

第一代导演,代表人物是章太炎、袁洪间等。

他们的执导作品起步于中国电影的摇篮——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将西方的电影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电影,并致力于发展独立的中国电影语言。

他们面对的是旧中国的动荡与封建思想的束缚,他们要求的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电影艺术。

第二代导演,代表人物是黄宗英、闻一多等。

他们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既与第一代导演渊源相通,又有所区别。

这一代导演更加关注电影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更加强调电影的教育与启迪作用。

他们纷纷开设电影学院,推动电影相关专业的发展,为后来的导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是陈村、谢晋等。

这一代导演的出生和工作背景紧紧联系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环境也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不但在电影拍摄手法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更加注重电影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呼应和反映,对中国电影的审美和创作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是张艺谋、陈凯歌等。

这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知名与成功的一代,他们主要活跃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的影片被广泛传播,也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赞誉。

这一代导演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对中国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因素进行了深度剖析,让国内外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与民俗。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是贾樟柯、王小帅等。

这一代导演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崛起的,他们的电影作品既体现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特殊性,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自我的思考与探索。

他们选择了与传统中国电影的叙事方式与审美风格不同的创作路径,更加接近于现实与生活,用真实贴近的方式描摹社会百态。

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是贾平凹、果麦等。

这一代导演是在新媒体时代崛起的,他们利用新技术和媒介手段进行影片创作,更加注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具有较强的实验性。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
2.他们创作手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3.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去 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
第二代导演
主要活动时间 20世纪30——40年代
代表人物:
1 费穆 《小城之春》 诗化电影
第一部彩色影片 《生死恨》 梅兰芳主演
2蔡楚生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
3 孙瑜 《野草闲花》,片中的《寻兄词》是第一首电影歌曲
4 吴永刚 《神女》
5 桑弧 《太太万岁》
特点:
1.关注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2.仍然没有脱离“戏剧意识”
第三代导演(建国后走向影坛)
代表 :北影四大帅 南北二谢 八一厂 长影厂其他人
背影四大帅
1.水华 《林家铺子》(茅盾)
2.凌子风 《中华女儿》 捷克卡罗维·发利
3.崔嵬 《小兵张嘎》 《青春之歌》
4.成荫 《南镇》 《牧马人》 《天云山传奇》 《女篮五号》
《鸦片战争》
北谢:北影厂 谢铁骊
《早春二月》
八一厂
1.王苹 《柳堡的故事》
2.严寄洲 《野火春风斗古城》
特点:
1.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表现生活本质
2.展现了地方特色 民族风格 具有艺术意蕴
第四代导演
20世纪60年代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
代表人物:张艺谋 陈凯歌 顾长卫
田壮壮 《盗马贼》 《茶马古道·德拉姆》
黄建新 《黑炮事件》
张军钊 《一个和八个》
李少红 胡玫
特点:
1.新的思想 新的手法 新的角度
2.主观性 象征性 寓意行强烈
3.具有人文气质——有社会学式的关照
第六代导演
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电影学院的导演
张元 《看上去很美》 《北京杂种》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代际划分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代际划分

关于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关于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实际上不属于学术范围,或者是从没有得到电影界官方的正式认证。

它只是一些电影学者,民间的或其他人员的自行研究。

但是,时间一久,中国电影导演的代数划分便成为了不成文的规则。

关于这种代际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依据,此文的代际划分是最普遍,认可度相对较高的一种。

另外有必要澄清的是:关于中国电影的代际划分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是什么严肃的学术问题。

可悲的是,这样的论资排辈,居然很长时间以来成了电影学者们研究中国电影历史、特别是导演历史的公认参照系,一直到所谓“第六代”,发现终于没什么可研究的了,于是又出现了什么所谓“新生代”、“无代期”、“六代后”等等无聊的“术语”。

这种对代际划分的热衷,显示出中国电影学者们在80年代摆脱了政治化的电影史分期后,对“谱系空白”的担忧和失语;同时,这种偏重导演、偏重作品的电影史(或者说,偏重导演代表作的历史),是一种极端片面、甚至极端扼杀其他工作人员(制片人、摄影师等工种)和扼杀非主流电影(非故事片,包括纪录片、实验片等)、扼杀电影生产其他环节(电影发行、放映、评论等等)的历史观。

因此,各位对于国内导演代际的划分,只需要作为知识了解明白即可,无须过多的进行研究。

——————写在前面一、“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1905~1930)。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任庆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纪录片《定军山》为中国电影史首开先河。

随后,梅兰芳也应邀拍摄了《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直至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拍摄了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挪用,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5)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5)

1906-1951
城市之夜、狼山喋血记、小城之春等
LOGO
郑君里、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第三代导演——春华秋实两辉煌
01
02
成 荫 1917-1984 钢铁战士、 南征北战、 万水千山等
03
谢 晋 19232008 女篮五 号、 红色娘子军、 舞台姐妹等
LOGO
第四代导演——在夹缝中探索奋斗
吴贻弓 1938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决里 人家
郑正秋
1888—1935
张பைடு நூலகம்川
1889—1953
LOGO
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 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 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蔡楚生
费穆
1906-1968
鱼光曲、新女性、一江春水向东流
节金熊奖。
他是美籍华裔著名电影导演,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至今仍为惟一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华人导演。
4
《黄土地》是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张艺
谋担任摄影,这也是当今国内最顶尖的两位大导演在22
年前的首次合作 LOGO
第六代导演——百花齐放
LOGO
LOGO
中国六代电影导演
郑正秋、张石川
王全安、贾樟柯、王小帅
01
蔡楚生、费穆
陈凯歌、张艺谋
04
吴贻弓、黄健中
成荫、谢晋
LOGO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 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 《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中国历代导演基础知识

中国历代导演基础知识

课题:中国电影导演发展(1905——今)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代导演--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

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

可以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第三代导演--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导演代系

导演代系

第一代导演:创立中国本土电影雏形第二代:完成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至有声的转变,并摆脱了戏剧化,电影逐步走向写实,被誉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蔡楚生《渔光曲》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中国电影首次享誉世界影坛。

袁牧之《马路天使》第三代:如何表现生活本质、反映时代风貌、展现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寻求中国式的表达。

谢晋被当时海外影评人评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他导演的《芙蓉镇》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

第四代:弥合中国电影的一代,承上启下。

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延伸和艺术衔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五代:开创了中国电影史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把中国电影传播到了全世界。

《大红》《黄土地》《霸王别姬》《活着》,第六代: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时代的印象性记忆,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

代表导演包括张元、陆川、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刘冰鉴、王一持、李欣、宁浩、张海洋等。

他们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

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是一项从电影史学衍生到社会中的运动,当下许多导演反对这种分代,尤其是第五代以及其后的导演们对此更是十分反感。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电影通过影像和音响的融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电影作为一种独特而又多元的现象,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思想的演进。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电影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导演,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思考,以不同的风格和视角,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遗产。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索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分析其创作特点和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中国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个时候电影还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正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在这个时期,一些早期的电影艺术家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开拓者。

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张炎和沈河夫妇。

他们与国际接轨,引进了许多西方电影技术,为中国电影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作品陆续面世,创造了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

第二代导演:主旋律与爱国情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影成为了党和政府推动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阶段,电影导演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同时也试图通过情节和角色对人民进行教育和启发。

第二代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谢晋、陈毅和夏衍。

他们的作品以主旋律和批判现实为特点,强调爱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三代导演:审美启蒙与个体主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电影导演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价值和审美追求。

他们尝试突破旧有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模式,对电影语言进行再思考和尝试。

第三代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艺谋、陈凯歌和李安。

他们的作品以审美启蒙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为特点,对观众提出了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第四代导演:现实主义与草根生活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影像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崛起为导演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空间。

第四代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贾樟柯、王小帅和李楚楚。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程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和提法已成定论。

其中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转换、表述主体的更迭是最基本的划分依据。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大抵如此:建立了中国本土电影雏形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为第一代;创造了三四十年代社会写实风格的蔡楚生、孙瑜等为第二代;1949年后致力于社会主义语境表达的崔嵬、谢晋等为第三代;1979年后追求影像语言电影化的张暖忻、谢飞等为第四代;1985年后使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陈凯歌、张艺谋等为第五代;90年代后崭露头角的张元、王小帅等为第六代。

《难夫难妻》(1913)、《孤儿救祖记》(l923)、《劳工之爱情》(1922)、《火烧红莲寺》(l928)、《歌女红牡丹》(1930)等影片对中国电影制作方式的开山性,奠定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鼻祖地位。

他们携手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并摸索出中国电影的西化道路:郑正秋创造了家庭言情剧模式,张石川则踏出娱乐电影的路径。

第二代导演的创作时段主要在1934至1949年间,在公认的经典电影中,有脍炙人口的社会写实片《神女》(1934),《渔光曲》(l934)、《桃李劫》(l934)、《大路》(1935)、《马路天使》(1937),《十字街头》(l937)、《一江春水向东流》(l947)、《万家灯火》(l948)、《乌鸦与麻雀》(l949);有制作精美的艺术电影《小城之春》(1948);有专业指数很高的市民喜剧电影《假凤虚凰》(l947)、《太太万岁》(1947)。

优秀的导演有蔡楚生、孙瑜、费穆、沈浮、袁牧之等。

第三代导演(1949-1966)主要是北影的“四大帅”(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和“南谢(谢晋)北谢(谢铁骊)”。

其中成荫的代表作为《南征北战》(1952)、《停战以后》(1962)、《西安事变》(l982)。

水华创作了经典《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l959)、《烈火中永生》(1965)、《伤逝》(l981)。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中国导演代系划分第一代导演:20世纪初叶-20世纪20年代末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其他人物: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张郑成就:1.第一步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2.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3.第一部武侠片也是武侠系列片《火烧红莲寺》18集特点:1.他们的电影技巧不成熟,但吸收中国戏曲的手法2.他们创作手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3.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去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 20世纪30——40年代代表人物:1 费穆《小城之春》诗化电影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梅兰芳主演2蔡楚生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3 孙瑜《野草闲花》,片中的《寻兄词》是第一首电影歌曲4 吴永刚《神女》5 桑弧《太太万岁》特点:1.关注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特色2.仍然没有脱离“戏剧意识”第三代导演(建国后走向影坛)代表:北影四大帅南北二谢八一厂长影厂其他人背影四大帅1.水华《林家铺子》(茅盾)2.凌子风《中华女儿》捷克卡罗维·发利3.崔嵬《小兵张嘎》《青春之歌》4.成荫《南征北战》南北二谢南谢:上影厂谢晋《芙蓉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女篮五号》《鸦片战争》北谢:北影厂谢铁骊《早春二月》八一厂1.王苹《柳堡的故事》2.严寄洲《野火春风斗古城》特点:1.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表现生活本质2.展现了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具有艺术意蕴第四代导演20世纪60年代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代表人物:1.吴贻弓《城南旧事》散文化的叙事2.张暖忻《沙鸥》《青春祭》《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3.谢飞《黑骏马》《湘女潇潇》《本命年》4.郑洞天《邻居》5.吴天明《老井》特点:1.“丢掉戏剧的拐杖”提倡纪实性2.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3.有理论有实践第五代导演1978级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代表人物: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田壮壮《盗马贼》《茶马古道·德拉姆》黄建新《黑炮事件》张军钊《一个和八个》李少红胡玫特点:1.新的思想新的手法新的角度2.主观性象征性寓意行强烈3.具有人文气质——有社会学式的关照第六代导演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电影学院的导演张元《看上去很美》《北京杂种》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青红》路学长《长大成人》《卡拉是条狗》娄烨《苏州河》张扬《落叶归根》《洗澡》贾樟柯《站台》《小武》《任逍遥》《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三峡好人》特点:1.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2.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

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

比如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

比如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

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

比如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

比如,《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3)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3)


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
滞状态。
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
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
《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
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
时期。
12
代表导演
谢晋是现实主义电影的集大成者,是第三代导演中最为引 人注目的。他执导了36部影片,先后获得国内大奖23次,国际 大奖10余次,主要作品有;《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 《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 环》、《芙蓉镇》
郑正秋比同时代的导演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 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 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 “觅取题材,往往打从替穷人叫屈的各方面着想”,强调电影的教化功 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
5
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 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 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电影技 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 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 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 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 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早期电影在内 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 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他的作品贯穿着严肃的哲理思考和人文精 神。谢飞电影的常见题材,是在大自然的慰 藉下人性的复苏,人的心灵创伤和苦难的消 解,生命意识和人格理想的重新振奋。
谢飞电影中浓郁的民族意味和东方气质, 正是他引起欧美电影界注目的原因之一。

艺术学考研指导——中国六代导演的划分

艺术学考研指导——中国六代导演的划分

中国六代导演的划分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1905~1930),其后是1930年至于1949年间以“左翼电影运动”为代表的第二代;第三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代;以北京电影学院“文革”前毕业的学生为主体的创作队伍形成第四代。

第一代导演:拉开大幕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任庆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纪录片《定军山》为中国电影史首开先河。

随后,梅兰芳也应邀拍摄了《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直至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拍摄了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挪用,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

第一代导演总计约100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郑正秋。

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独救组记》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张石川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导演的手法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天的纪录。

中国第一代电影人以承办、合办或租赁的方式创立了新民,华美和幻仙等电影公司,为其后的电影商业打下基础。

其中张石川创办的明星公司一度成为中国影业的霸主,16年间拍摄200多部电影。

第二代导演:黄金年代蔡楚生的代表作是《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部影片分别创造了三、四十年代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中国第二代导演活跃时期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但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等。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3)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3)

谢飞
湖南宁乡人,1942年出生于延 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 学院, 是第四代导演中最有成就和有国际 影响的导演之一。 代表作品有《我们的田野》、 《湘女萧萧》、《本命年》、《香 魂女》和《黑骏马》 等 他的作品贯穿着严肃的哲理思考 和人文精神。谢飞电影的常见题材, 是在大自然的慰藉下人性的复苏, 人的心灵创伤和苦难的消解,生命 意识和人格理想的重新振奋。 谢飞电影中浓郁的民族意味和东 方气质,正是他引起欧美电影界注 目的原因之一。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越过了历史大灾难的第三代导 演的谢幕,也许只是宣布了一个红色电影经典时代画上了 句点,却并不代表中国电影最好时代的终结。将中国电影 发扬光大,让中国电影站立成树,也许这就是对第三代导 演最好的纪念。正如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所 说,“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影人,要用自己的行动继 承衣钵,把他们对中国电影的忠诚热情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继承下去,以此祭奠一个逝去的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18
代表导演
黄蜀芹
代表作品有《人·鬼·情》、《画魂》、《童 年的朋友》、《青春万岁》、《嘿,弗兰克》、 《我也有爸爸》等。 黄蜀芹是一个不多产却力求完美的艺术家,女 性的身份注定她与生俱来的关怀取向:书写女性, 关怀女性。
吴天明
代表作品有《人生》、《老井》、《首席执行官》、 《变脸》、《非常爱情》等。他凭借电影《百鸟朝凤》在 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 吴天明以深沉、饱含忧患意识的目光观察生活,用艺 术的手法去发现、弘扬美好的东西,在长期的电影实践中 形成了自己浓郁的民族特色。
代化进程,通过第四代导演之手前所 未有地被提升到诗意化和浪漫化的高 度。
中国第五代导演
中国第五代导演
简介: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 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 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 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 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 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 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 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 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 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 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 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 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 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 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