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筑企业测和测量控制程序资料
工程项目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控制工作程序
![工程项目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控制工作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22736d5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6.png)
工程项目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控制工作程序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工程项目中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控制的工作程序。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为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对于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使用和控制需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范。
2. 术语和定义在本文档中,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检验测量设备:用于测量和检验工程项目产品或材料性能的设备和工具。
•试验设备:用于进行工程项目试验和测试的设备和工具。
•编制人员:负责编写和制定本文档的相关人员。
•使用人员:工程项目中具体使用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相关人员。
•工程项目:指特定的建筑、结构、设备或其他工程项目。
3. 工作程序3.1 检验测量设备控制3.1.1 检验测量设备的选购和验收•编制人员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制定检验测量设备的选购计划,并明确所需的设备类型、规格和性能要求。
•在选购检验测量设备时,应参考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选择具备合格证书的设备,并与供应商进行必要的沟通和协商。
•在设备交付后,使用人员应进行验收,检查设备是否符合要求,并记录验收结果。
3.1.2 检验测量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使用人员在使用检验测量设备前应仔细阅读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并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使用人员应妥善保管检验测量设备,定期进行设备的清洁和保养,并记录设备维护情况。
•如果发现设备存在故障或异常情况,使用人员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必要的修复或更换措施。
3.1.3 检验测量设备的校准和验证•使用人员应根据设备的校准周期和要求,定期进行设备的校准工作,并记录校准结果。
•校准工作可以通过委托第三方实验室完成,也可以通过自身设备校准能力进行。
•对于关键设备或测量系统,应进行验证,确保其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并记录验证结果。
3.2 试验设备控制3.2.1 试验设备的选购和验收•编制人员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确定所需的试验设备类型、规格和性能要求。
•在选购试验设备时,应参考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选择具备合格证书的设备,并与供应商进行必要的沟通和协商。
工程检测机构质量控制程序
![工程检测机构质量控制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67e83212bcd126fff7050b9d.png)
工程检测机构质量控制程序1、目的为排除在检验检测工作中导致不合格、不满意的原因,从而取得准确可靠的数据和结果。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检验检测过程的监控和所有与检验检测质量有关的活动。
3、职责3.1 计划年初由检测部部长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技术负责人审批;3.2 检测部实施检验检测验证工作;3.3 技术负责人负责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4、程序4.1 制定计划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检验检测业务量;2)检验检测结果的用途;3)检验检测方法本身的稳定性与复杂性;4)对技术人员经验的依赖程度;5)参加外部比对(包含能力验证)的频次与结果;6)人员的能力和经验、人员数量及变动情况;7)新采用的方法或变更的方法;8)必须关注所有不满意的检验检测结果。
4.2质量控制方式包括:a)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b) 参加检验检测机构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c) 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验检测;d) 对存留物品进行再检验检测;e) 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4.3有证标准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流程4.3.1由综合部联系购置有证的标物4.3.2由检测部实施检验检测验证工作4.4 内部比对流程4.4.1比对频率;每年下半年1-2次4.4.2比对方式:人员比对、设备比对、留样复测4.4.3比对参数:平时很少委托的参数4.4.4比对分析:技术负责人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一旦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据时(警告线是重复性误差的允许值),由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分析原因,应执行《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持续改进程序》,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4.5当内部比对结果可疑或离群时,技术负责人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a)暂停该项目的检验检测;b)核查人员能力与仪器状态;c)核查使用物品、环境条件是否失控;d)核查检验检测过程是否有不当环节;e)综合分析原因,作出是否系统失控或偶然失控的判定,调查原因并加以改进。
工程测量控制制度
![工程测量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496b00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c0.png)
工程测量控制制度工程测量控制制度的核心在于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此,制度范本中应包含对测量人员资质的要求,明确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从事相关工作。
同时,对于使用的仪器设备,也应当规定必须经过定期检定或校准,以保证测量结果的精准度。
制度范本需要明确测量工作的具体流程。
从工程开工前的原始地形测绘,到施工过程中的布置控制网、施工放样,再到竣工验收时的最终成果测量,每一步骤都应有详细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
例如,在施工放样阶段,制度应规定如何根据设计图纸和控制点进行准确放样,以及如何记录和复核放样数据。
为了保障测量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制度范本还应包括对测量数据的管理要求。
这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报告输出等各个环节。
所有测量数据应当实时记录,并有专人负责管理,防止数据丢失或被篡改。
同时,对于重要的测量成果,应当进行多重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为了提高测量工作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制度范本还应规定定期的测量成果审查机制。
这不仅包括内部审查,也包括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的独立审查。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发现并纠正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保证工程质量。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测量争议,制度范本应当设立明确的争议解决机制。
一旦出现测量数据不一致或其他相关问题,应当按照既定程序进行调查和处理,确保工程测量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一个优秀的工程测量控制制度范本,应当涵盖人员资质、仪器设备、工作流程、数据管理、成果审查和争议解决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样的制度,可以确保工程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https://img.taocdn.com/s3/m/70b8945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2.png)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是指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技术的标准规范,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以及保证工程质量的可控性和可靠性。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是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规范,它对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的过程、方法、内容和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的质量保障和技术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的实施,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明确了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对于施工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技术瓶颈有着明确的解决方案和指导。
其次,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还规定了测量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对于施工测量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
最后,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还对施工测量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作出了规定,有助于提高测量质量和提升施工效率。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测量基准和坐标系的建立: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规定了建立测量基准和坐标系的程序和方法,包括测量标高的确定、控制点的设置、坐标系的建立和标定等内容,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测量数据处理: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规定了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要求,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内容,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三、测量设备和仪器的选择和使用: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规定了测量设备和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包括测距仪、自动水平仪、全站仪、GPS等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要求,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四、测量技术方法和程序: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规定了测量技术和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包括测量程序、点位布设、测量方法和误差控制等内容,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五、测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还规定了测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要求,包括施工测量组织机构、责任与权利、资料管理和质量审核等内容,确保施工测量的质量和效率。
测绘生产、安全控制程序
![测绘生产、安全控制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7c097643fd0a79563d1e72c6.png)
测绘生产控制程序1、目的对测绘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连续控制,确保按期完成生产任务,实现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
2、适用范围适用于测绘产品生产提供过程、放行与交付的控制。
3、职责3。
1总工办负责下列过程/活动的控制:●全院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测绘产品质量的监视和测量;3。
2测绘分院负责下列过程/活动的控制:●编制测绘项目技术设计●按批准的设计进行外业测量、内业成图和项目成果报告编制等生产过程的控制。
●过程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3。
3测绘数据处理中心负责下列过程/活动的控制:●协助测绘分院做好测绘数据处理、内业成图和项目成果报告编制等工作。
●负责测绘项目技术成果报告的印刷、装帧。
●负责产品防护和技术成果资料管理。
3.4办公室负责仪器设备的提供与管理。
3。
5生产经营部负责测绘生产所需材料的采购与供应。
3。
6总工程师负责下列过程/活动的控制:●《测绘项目技术设计》的审批。
●测绘最终产品的测量和产品放行的批准4、程序活动4.1 出测前的准备4.1。
1组建项目管理机构1)测绘分院负责组建项目组,确定项目负责人,规定其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并配备施工管理所需的工作设施.2)配备满足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符合相应资格/能力要求的作业人员,并按期进入施工现场。
4。
1。
2 编制《项目技术设计》4.1.2。
1项目负责人负责收集测区资料,进行实地踏勘,编制《项目技术设计》;4.1.2.2《项目技术设计》应按照GB/T50430—2007《工程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规定的要求,进行项目质量管理策划,包括:1)设定项目的质量、安全目标、施工进度计划和生产技术要求。
2)规定质量管理组织和职责。
3)明确施工管理依据的文件、规范、标准、图纸和作业指导书;确定项目的质量管理和技术措施。
4)识别并提供过程所需人的人员、技术、施工机具等资源需求和配置。
5)规定项目实现过程所必须的检查验收活动,及其相关标准。
6)确定证实项目、过程符合性所必需的运行记录、检查记录和改进记录.7)制定项目所需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或安全保证措施。
检测测量和试验设备控制程序(含表格)
![检测测量和试验设备控制程序(含表格)](https://img.taocdn.com/s3/m/54ca9e0e227916888486d72e.png)
检验、测量和实验设备控制程序(IATF16949-2016)1.目的对测量和监视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设备的测量精度和正确性,满足产品测量的要求,以确保出厂产品的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直接和间接用于产品的测量和监视的设备(可简称监测设备)。
3.相关文件3.1《生产和服务运作程序》3.2《记录控制程序》3.3《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3.4《采购和供方评定程序》3.5《测量系统(MSA)分析程序》4.职责4.1质量科负责测量和监视设备的归口管理,负责定期送检、送校测量和监视设备,确保其检验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2各有关部门负责正确使用和维护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
5.工作程序5.1测量和监视设备的审购、采购、制造。
5.1.1根据本公司生产发展需要和产品的结构的调整,需增添测量监视设备时,由质量科开出“采购单”,提交总经理审核。
5.1.2总经理平衡后,认为确实需要的,通知采购科采购。
5.1.3由于产品的特殊要求,外购标准设备无法满足时,需制造专用非标准的测量和监视设备时,使用部门需将对设备的要求向技术开发科交底,双方形成文件。
由技术开发科的技术人员设计后,制造部安排制造,并将校准的依据形成文件,即编制该设备的“校准规程”,待制造结束后,按此文件进行鉴定验收。
5.2测量和监视设备的入库5.2.1外购或自制的测量和监视设备,在采购或自制完成后,分别填写“设备开箱验收单”,如属自制的在备注栏内写明“自制”。
由技术开发科进行验收。
如属需国家认可的计量单位检定的,由质量科外送,取得“检定报告”后,办理入库保管。
并将检定情况定一次记录在“测量和监视设备周期检定记录卡”上。
5.2.2入库的测量和监视设备一律登入“测量和监视设备管理台帐”5.2.3验收确认不合格时,如外购的将计量单位出具的“检定报告”连同设备一起退交采购部门,办理调换或退货手续。
对自制专用设备确认不合格,退交制造部安排返修,返修后应重新认定。
施工测量控制
![施工测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8c50a2a5f7ec4afe05a1df78.png)
第四章施工测量控制第一节工程测量概述及技术标准一、根据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提供的测量基准点、基准线和水准点及测量的基本数据和资料,我方和监理工程师共同进行复核,以检验这些资料和数据的准确性,发现问题后,及时向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反映,共同予以解决。
二、在具体的测量工作中,我单位将用轴线网控制,轴线使用设计的轴线点,以保证测设质量也减少测设时间。
施工中,采用DS3水准仪控制高程,采用TDJ2经纬仪进行坐标控制,水准测量按照四等水准测量来控制,纵向和横向轴线控制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以内,水准测量误差要满足测量规范的要求。
基线相对于邻近基本控制点,高程负值不得连续出现,并不得超总测点的30%。
三、工程施工前,依据设计图纸,进行测量放样工作。
平面控制网采用轴线网;以护坡轴线为主轴线,以其他建筑物为辅助轴线。
增设点按要求达到二级导线测量的要求。
四、测量工作控制程序五、测量成果及时上报监理工程师,并得到监理工程师的认可。
六、在测量工作中要保护好测量基准点、基准线和水准点以及自行增设的控制网点,在工程完工后根据要求交付业主使用。
第二节施工控制网点的布设及图示在工程建筑区建立控制网的目的,是要为施工测量放样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工程已有业主及设计单位先期布设的施工控制网作为基本的控制基础。
在施工过程中,在直接利用首级控制网点进行施工测量的同时,为保证工程质量,方便施工。
还需要对具体的施工部位进行一定的控制点加密,通过国家技术规范的要求,确定各级施工控制的布设等级及施设要求。
一、施工控制网的加密梯级布网其最末级平面控制点相对于同级起始点或邻近高等级基本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10mm。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如下图:工程进点后,先期对业主提供的首级施工控制网成果进行局部的检测,检测拟定与先期布设的加密控制网点同步观测,以检测误差为主要目的。
主要方法是在布设加密网的同时,尽量多联测首级网点,且组成一定图形;组网各点之间边、角全部观测,将观测值进行测站平差后,首先检验其图形内自身精度要求(三角形闭合差、边角关系等);合格后再将已知点之间的观测数据与理论数据(业主提供成果的反算值)进行比较。
建筑工程测量规范要求与测量精度控制
![建筑工程测量规范要求与测量精度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48d7c82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2.png)
建筑工程测量规范要求与测量精度控制建筑工程测量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阶段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和安全,因此,在建筑工程测量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关的规范要求,并严格控制测量精度,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一、测量规范要求1. 测量准确性:建筑工程测量必须具备一定的准确性,以保证测量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因此,在测量过程中,应采用准确可靠的测量仪器和设备,同时要进行校准和正确使用,避免误差的累积。
2. 测量程序:测量工作应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包括前期测量准备、测量操作、数据处理等各个环节。
测量前应了解工程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合理的测量方案,并在测量中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3. 测量文件管理:建筑工程测量的结果和数据应进行准确的记录和管理,以备后期使用。
测量数据应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记录,包括相关的坐标、高程、距离等信息,并保留相应的数据备份,以免数据丢失或遗失。
二、测量精度控制1. 精度要求的确定:在建筑工程测量中,需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和要求,确定合适的测量精度要求。
不同的工程项目可能有不同的精度要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确定。
2. 误差控制:测量中的误差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合理的控制方法来降低和控制误差。
常见的误差控制方法包括:采用准确可靠的测量仪器和设备、进行校准和调试、采用适当的测量方法、增加测量观测次数并平均值等。
3. 精度评定:建筑工程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精度评定。
通过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和检查,评定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并确保测量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总结:建筑工程测量的规范要求和精度控制是保证工程安全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只有严格遵循规范要求,正确控制测量精度,才能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建筑工程各个阶段的测量工作都需要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正确操作和控制,以有效地完成测量任务。
建筑工程测量的规范要求和精度控制,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应该得到工程参与方的共同关注和重视。
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控制程序
![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控制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c3ee35b7eefdc8d377ee3248.png)
1.目的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配置、校准、周检、维修和使用进行有效的控制,以确保量值的准确可靠,并与要求的测量能力一致,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2.适用范围本程序用于对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包括用作检验手段的各类器具、样板/样架、测量仪器、测量传感器、特殊的检测设备及其所属软件以及影响产品/过程质量工装、检测定位装置、比较基准和过程监控仪器.本程序也适用于顾客提供的测量和售后服务用以及员工自带的测量设备管理.3. 定义3.1计量确认――为保证检测设备满足预定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程序.3.2计量标准――实现、保持或再现单位一个或多个已知值,并通过比较将它们传递到其它计量器具的实物量具,计量仪器等.3.3校准――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计量器具或讲量系统的示值,或实物量具或物质所代表的值与相对应的由参考(计量)标准获得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3.4溯源性――通过连续的比较链,使用测量结果能够与有关的计量标准(通常是国际或国家计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3.5测量不确定度――表征被测量的真值所处的量值范围的评定结果.3.6检具能力――由检测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与检验特性的公差的比例关系确定.4.职责4.1质保部负责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以下简称测量设备)的管理,包括设备的校准、维修及送检.4.2采购课负责测量设备的采购.4.3各部门、车间负责各自使用的测量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5.工作程序5.1测量设备的配置5.1.1新产品或顾客特殊要求的产品测量设备配置,应在投产前由技术课对产品质量要求提出的测量能力进行审核,并做好审核记录《检测设备选型记录》,以确保选配的测量设备所需准确度.5.1.2因生产需要确需更新或零星配置的测量器具,由质保部提出申请,经总经理批准,采购课根据批准的申请单实施采购.5.1.3测量设备到货后,采购课须将合格证和随箱附件、设备资料与设备一起报质保部,由计量管理员先核对合格证或制造商提供的验收/认可文件,再送外检定或自行校准,并列入《测量设备分类管理目录》.5.2测量设备的管理5.2.1质保部对全公司已入库的和在用的影响产品质量的测量设备进行登记编号,建立测量设备的分类台帐即《测量设备一览表》.5.2.2对本公司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及需进行周期检定的测量设备,必须建立设备档案,其内容应包括:出厂合格单、使用说明书、首次检定证书/记录、历次的检定(校准)证书/记录维修记录、校准操作规程、失准时处理记录.工程理更改后按准则规程更改记录等,顾客要求时须提供查阅.5.2.3本公司所用测量设备必须采用彩色标记管理,标记的种类和用途如下:《计量标准》标记(紫红色):表示公司最高计量标准器,并处于合格状态.准予使用.《合格证》标记(绿色):表示按国家、部门和地方检定系统检定合格,准予使用.《禁用》标志(大红色):表示该设备国家已淘汰,经检定不合格,禁止使用.《限用证》标志(浅黄色):表示该设备在量程或功能的局部下限,禁止使用,也适用于降级设备.《报废》标志(红色):表示不能从现场立即撤走的报废设备.《封存》标志(蓝色):表示不投入使用的试验设备,视情况可以就地封存,也可以收回集中封存,在封存内不纳入周期检定,启封使用前检定即可.彩色标记由设备管理员负责粘贴,彩色标记须标明器具编号、有效期(检定期/失效期)和校准人员,与零件有关样板/样架须标明产品的编号及经实际更改状态.5.2.4测量设备的封存、降级与报废需填写《封存、降级、报废、测量设备一览表》经质保部审核,副总经理批准执行,并在《测试设备一览表》上做好相应记录.5.2.5测量设备在校准、使用时,应具备相应的规程或使用说明书,及所要求的环境条件.5.2.6测量使用人员要按操作规程操作使用,要做好日常维护、保养.按仪器设备搬运要求搬运,以防意外损坏.5.3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5.3.1凡需进行周期检定(校准)的测量设备,由质保部根据器具磨损和使用频次编制《测量设备周期检验计划表》.5.3.2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按以下原则进行:a.本公司需开展检定,应按规定检定,经最高计量标准器考核后才能开展.b.本公司不能检定的测量设备应送法定计量机构或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以及符合ISO/IEC导则25注册的机构检定,该机构校准范围须包括此种设备校准;c.无国家、部门或地方检定规程的测量设备,由本公司进行校准,但其校准标准应经法定计量单位检定合格.校准方法应进行不确定分析,并制订校准规程,或由原设备制造商负责校准.d.校准操作规程由技术课负责组织制订,管理者代表批准发布.内容须包括设备型号、校准地点、校准周期、校准方法、验收标准、标识要求以及发现问题时应采取措施等.5.3.3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周期按以下原则确定:a.公司的最高标准的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及送外单位检定的测量设备,按国家检定的周期检定;b.公司自行校准的测量设备,应根据设备性能、器具磨损情况使用频次及使用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为1-2年.5.3.4送外单位检定的测量设备应做好检定证书的存档工作.本公司自检自校的测量设备应按规定作好检定校准原始记录,出具检定合格证书或校准报告,并妥善保存.对经检定或校准为不合格的测量设备应及时贴上《禁用》标志停止使用,等候处理.5.3.5检定/校准进的环境必须符合校准规程规定,并在校准/检定报告中记录,校准控制须《实验室质量控制手册》执行.5.4自制检测设备的管理自制检测设备由技术课根据工艺卡要求设计专用检测设备图纸,交制造部制作,经质保部检定合格后进行标识,填写检测设备台帐《测量设备一览表》和《检测设备历史记录卡片》,编制检定周期,并发放至生产部门,由专人保管.检定由质保部根据《自制检测设备校验方法》检定.5.5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处理5.5.1不合格测量设备是指:经检定、校准不合格的,超过规定的检定、校准周期而未被检定、工作不正常或已损坏的.5.5.2当判定为不合格测量设备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贴上“禁用”标记.5.5.3对不合格测量设备应及时地送维修部门检查修理,在排除不合格原因后,在经重新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不能修复的设备按规定手续作降级或报废处理,由计量室填写《封存、降级、报废计量器具清单》上登记.5.5.4对由偏离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出具的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应进行重新评定,必须进行复测.应做好评定和复测的记录,填写《偏离校准状态产品复测记录》并通知相关部门.如不合格则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如可疑产品已发运则须迅速通知顾客.5.6人员资格5.6.1对从事计量工作的人员,必须参加项目的技术培训,经技术监督部门考核合格,取得《计量检定员》资格证书后方可开展检定工作,否则检定无效.5.6.2校准人员须经本公司组织的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由本公司颁发上岗证.5.6.3检定校准人员的培训、考核、发证由公司办组织进行.5.7测量系统分析对于在控制计划中提及的所有可重复性测量器具和系统均须按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每年进行一次测量系统分析,对于样本小于300件时,计量型测量设备应采用极差法;计数型测量设备采用小样法.对于样本大于300件时,计量型测量设备采用均值和极差法;计数型测量设备采用大样法.通过测量系统分析进行系统的偏倚性、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研究,如顾客批准,可采用其他分析方法及接收准则.5.8测量设备在搬运、防护和贮存时须确保测量设备准确度和适用性完好,测量设备使用者须严格按操作规范执行,防止因使用不当例其失效.6.使用记录略。
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04d4a3c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06.png)
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1.目的为了确保产品和服务要求得到满足,应在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对产品的特性和服务质量进行监视和测量。
2.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工程施工、验收和售后服务的日常监控和测量工作。
3.职责3.1项目部、子公司负责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视和测量。
3.2物业子公司负责对物业管理服务的工作质量进行监视和测量。
3.3品质部负责对各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监视和测量。
3.4各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工作质量进行监视和测量。
4.工作程序4.1工程施工的监控和测量。
4.1.1材料进货验证对进场的工程建设所需材料、设备、物资要进行检验、验证。
验证合格贴上合格标签,准于施工使用;验证不合格的,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置。
4.1.2阶段检查验收4.1.2.1各阶段的施工符合规定要求时,项目部、子公司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收。
4.1.2.2验收内容a.基槽验收主要检查基槽土质情况;b.主体封顶验收主要对混凝土外观、各轴线间距、梁柱截面尺寸及质量记录资料等情况的检查;c.竣工验收是对单体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和工程相关资料的全面检查。
4.1.2.3为不影响产品的交付使用时间,项目部、子公司可决定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中间结构验收。
4.1.3验收评审进行现场实测检查后,验收小组召开评审会议,以会议记录的形式如实的记录验收情况。
验收合格的,准许进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置。
4.1.4日常检查为确保工程质量,品质部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施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4.1.4.1检查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的质量及上次发现的问题的改进情况。
4.1.4.2检查时间项目总监按照检查规定的内容,每月对工程进行定期检查,对现场管理作综合考评。
4.1.4.3检查方法和要求a.在定期检查时,通过检查记录(包括监理单位与工程管理部门)、现场办公例会的会议纪要和工程现场加以确认,实事求是的予以评价,并作好检查记录。
b.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测量控制程序
![测量控制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9eeb2f025727a5e9856a61e1.png)
测量控制程序工程开工前的建筑方格网测量、施工过程各建(构)筑物、设备安装施工测量,施工尾期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等测量工作是工程施工中控制质量重要的一环,为使其在火电工程施工中受到控制,特编制本程序。
(独立项目工程参照执行)1.准备1.1 工程开工前,测量技术员应向业主方索取一级导线点的书面资料和现场实体,并复核其准确性。
1.2 对于综合性项目部,该项目测量技术人员应编制针对本项目的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对于独立项目部,专业公司测量班长根据《工程测量规范》及《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对工程测量实行控制。
1.3专业公司计量员负责提供已校准的或已认可的测量工器具。
2.建筑方格网的测量2.1 专业公司测量班长负责建筑方格网的测设。
2.2 测量技术员根据已获得的部分资料,进行内业计算,布设满足工程需要的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图,交由测量班长审核。
2.3 测量班长、技术员、测量员共同实施方格网的建立工作。
2.4 测量技术员负责技术资料整理,测量班长审核后,交质监部门验收,办理签证。
2.5 测量技术员、测量员负责控制桩的日常维护工作。
3.建(构)筑物,设备安装施工测量3.1 各单位工程建(构)筑物施工需要测量时,单位工程技术员或负责人应填写施工委托单,注明需测设点(线)坐标及高程数据,必需时附施工图纸,由测量技术员审核后负责实施。
3.2 构件吊装,设备安装过程测量,由该单位工程或该部门负责技术员填写施工委托单,注明测设要求及人员数、时间等,交由测量技术员审核后负责实施。
3.3 所有测量工作实施过程中,单位工程技术员或负责人应参与其中,配合并检查施测过程。
3.4 测量技术员负责提交验收签证和施工纪录,并参与三四级质监的验收。
测量技术员应将合格的验评记录及现场实点标记交委托部门作为施工依据。
3.5 单位工程技术员、施工员应保护好现场实点标记,验评记录作为竣工资料归档。
现场实点标记被损坏后,该单位工程技术员或负责人应重新委托测量。
建筑企业QEHS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建筑企业QEHS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dd1c1225b4daa58da0114a4c.png)
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1. 目的为了对施工中使用的全部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控制、校准和维护,保证其证实产品质量的能力满足要求, 公司制定《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程序》。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自有及外协的全部监视和测量装置;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3. 相关文件公司《管理手册》《试验控制程序》《施工技术控制程序》4. 术语和定义监视、测量装置: 指公司范围内用于施工监视、检验、测量和试验的全部计量器具。
计量器具分为A、B、C三类管理,检定周期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A类计量器具:即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
由县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指定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对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并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实行定点定期检定的计量器具。
B类计量器具:即除强制检定范围以外的计量器具。
指由使用单位自己依法送到有权对社会开展量值传递工作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周期检定的计量器具。
C类计量器具:指国家明令允许首次强制性检定的计量器具;非关键场合,作一般指示用以内部辅助性生产用;低值易耗、准确度无严格要求的自制专用计量器具;或国家尚无检定规程的计量器具。
贵重监视、测量装置:包括测距仪、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万能材料试验机、压力试验机、拉力试验机、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核子密度仪等。
外协计量监视、测量装置:指租赁、业主提供以及工程分包方(业主分包除外)使用的计量器具。
周期检定:按检定规程或暂行检定方法规定,对使用中的监视、测量装置进行的定期性检定。
监视、测量装置使用单位:指公司试验中心、技术发展部、质量管理部和各项目经理部(分公司)。
5. 职责5.1公司总工程师负责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法规、法令及市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文件精神,并组织实施;审定公司计量规章制度;审批贵重计量器具的购置及报废;负责组织解决重大计量事故,仲裁重大计量纠纷。
5.2 技术发展部负责编制和贯彻实施本程序,对全公司的监视、测量装置进行控制、监督检查和管理。
建筑工程测量施工方案
![建筑工程测量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36c3d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3.png)
建筑工程测量施工方案一、施工程序交桩→复核→建筑定位→控制主轴线测设→高程引进及传递→施工测量→沉降观测二、控制原则1.在测量放线过程中,遵守先整体后局部、先高级后低级、先控制后细部工作程序。
2.选点应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3.测量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落实“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交接检的原则,确认合格后,提请工程师进行验线,合格后,方能进行下道各工序的施工。
4.严格做好测量仪器及器具的检定、检修及维护的工作,保证仪器的精度从而在根本上控制测量精度。
5.桩位放样时定出的桩位之间必须进行校核,轴线的延长点要准确,标志要明显,并要保护好。
6.测量时尽量选在早晨、傍晚、阴天、无风的气候条件下,太阳光太强时需给仪器遮打太阳伞,减少旁折光的影响。
雨天易造成各部位的施工用线失效,雨后测量人员要及时核对控制线的准确和有效,避免质量事故。
冬季施工时气温过低可使墨线冻凝无法附着在基体上,可适量掺入乙醇防止冻凝。
7.各项资料作到及时、真实、符合资料管理要求。
8.施工测量中,严格审核依据点正确性,测量记录应原始、正确、完整、工整、计算依据正确、步步校核。
三、图纸校核1.总平面图的校核:校核施工图上的定位依据与定位条件是否合理,建筑物外部尺寸是否交圈。
2.建筑施工图的校核:校核建筑物的平、立、剖面节点大样图等的轴线尺寸。
3.结构施工图的校核:对照建筑图,核对两者相关部位的轴线尺寸,高程是否对应;四、测量起始依据校核1.桩点坐标校核根据甲方所提供的测量成果表,到现场找到各坐标点,检查是否有被破坏。
符合4个坐标点的坐标,通过实测与测量成果表的坐标进行符合,符合达到要求后,由甲方、监理签字认可下方能使用。
利用4点坐标进行导线网布控。
2.水准点校核2.1用附合测法对建设用地钉桩坐标成果通知单中的水准点进行校核。
允许闭合差必须符合施工测量规范(DBJ01-21-95)第3.2.5条中的规定(小于等于±10n mm(n为测站数))。
工程测量与测绘技术操作手册
![工程测量与测绘技术操作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e96390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4.png)
工程测量与测绘技术操作手册第1章工程测量基础 (4)1.1 测量基本概念 (4)1.1.1 测量 (4)1.1.2 基准 (4)1.1.3 尺度 (4)1.1.4 比例尺 (4)1.2 测量坐标系与基准面 (4)1.2.1 测量坐标系 (5)1.2.2 基准面 (5)1.3 测量误差与精度分析 (5)1.3.1 测量误差的分类 (5)1.3.2 测量误差的传播与合成 (5)1.3.3 测量精度的评定 (5)1.3.4 测量误差的控制 (5)第2章测绘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5)2.1 水平仪 (5)2.1.1 使用方法 (5)2.2 经纬仪 (6)2.2.1 使用方法 (6)2.3 全站仪 (6)2.3.1 使用方法 (6)2.4 激光扫描仪 (6)2.4.1 使用方法 (6)第3章水平控制测量 (6)3.1 水平控制网设计 (7)3.1.1 控制网设计原则 (7)3.1.2 控制网类型选择 (7)3.1.3 控制点等级划分 (7)3.1.4 控制网精度估算 (7)3.2 水平控制点布设与测量 (7)3.2.1 控制点布设原则 (7)3.2.2 控制点选点与标石埋设 (7)3.2.3 水平控制测量方法 (7)3.2.4 水平控制测量操作步骤 (8)3.3 水平控制测量数据处理 (8)3.3.1 数据预处理 (8)3.3.2 观测值平差 (8)3.3.3 控制点坐标计算 (8)3.3.4 控制网精度评定 (8)3.3.5 成果整理与提交 (8)第4章垂直控制测量 (8)4.1.1 设计原则 (8)4.1.2 控制网等级与类型 (8)4.1.3 控制点分布 (8)4.1.4 控制网优化 (9)4.2 垂直控制点布设与测量 (9)4.2.1 控制点选点 (9)4.2.2 控制点标志 (9)4.2.3 观测设备 (9)4.2.4 观测方法 (9)4.2.5 观测精度 (9)4.3 垂直控制测量数据处理 (9)4.3.1 数据预处理 (9)4.3.2 外业数据检验 (9)4.3.3 数据平差 (9)4.3.4 精度分析 (10)4.3.5 成果整理与提交 (10)第5章地形图测绘 (10)5.1 地形图基本知识 (10)5.1.1 地形图概念 (10)5.1.2 地形图分类 (10)5.1.3 地形图比例尺 (10)5.1.4 地形图符号 (10)5.2 地形图测绘方法 (10)5.2.1 地面测量 (11)5.2.2 航空摄影测量 (11)5.3 地形图质量控制与检查 (11)5.3.1 资料检查 (11)5.3.2 测量数据检查 (11)5.3.3 地形图内容检查 (11)5.3.4 地形图精度检查 (11)5.3.5 审核与验收 (12)第6章工程测量 (12)6.1 施工放样 (12)6.1.1 概述 (12)6.1.2 放样方法 (12)6.1.3 放样步骤 (12)6.1.4 放样质量控制 (12)6.2 线路测量 (12)6.2.1 概述 (12)6.2.2 中线测量 (12)6.2.3 横断面测量 (13)6.2.4 纵断面测量 (13)6.3 建筑物测量 (13)6.3.2 平面控制测量 (13)6.3.3 高程控制测量 (13)6.3.4 细部测量 (13)6.3.5 建筑物变形观测 (14)第7章水下测量 (14)7.1 水下测量概述 (14)7.2 单波束测深仪 (14)7.3 多波束测深系统 (14)第8章遥感与卫星测绘技术 (15)8.1 遥感基本原理 (15)8.1.1 遥感概念 (15)8.1.2 电磁波谱 (15)8.1.3 遥感传感器 (15)8.1.4 遥感平台 (15)8.2 卫星测绘技术 (15)8.2.1 卫星测绘概述 (16)8.2.2 卫星轨道与传感器 (16)8.2.3 卫星测绘系统 (16)8.3 遥感与卫星测绘数据处理 (16)8.3.1 数据预处理 (16)8.3.2 数据融合 (16)8.3.3 目标提取与分类 (16)8.3.4 变化检测 (16)8.3.5 应用实例 (16)第9章摄影测量与激光扫描 (16)9.1 摄影测量基本原理 (17)9.1.1 摄影测量概述 (17)9.1.2 摄影测量基本公式 (17)9.1.3 摄影测量设备 (17)9.1.4 摄影测量方法 (17)9.2 激光扫描技术 (17)9.2.1 激光扫描概述 (17)9.2.2 激光扫描原理 (17)9.2.3 激光扫描设备 (17)9.2.4 激光扫描方法 (17)9.3 摄影测量与激光扫描数据处理 (17)9.3.1 数据预处理 (17)9.3.2 特征提取 (18)9.3.3 数据配准与拼接 (18)9.3.4 三维模型重建 (18)9.3.5 精度分析 (18)第10章测绘成果应用与质量控制 (18)10.1 测绘成果的应用 (18)10.1.1 测绘成果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18)10.1.2 测绘成果在公共事务中的应用 (18)10.2 测绘成果的质量控制 (18)10.2.1 质量控制原则 (19)10.2.2 质量控制方法 (19)10.2.3 质量控制措施 (19)10.3 测绘成果交付与验收标准 (19)10.3.1 成果交付要求 (19)10.3.2 成果验收标准 (19)10.3.3 成果验收程序 (20)第1章工程测量基础1.1 测量基本概念工程测量是应用测量学原理和方法,对工程对象的几何位置、形状、大小及物理量进行测定的一门科学技术。
建筑公司测量管理制度最新
![建筑公司测量管理制度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ce72e85f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b.png)
建筑公司测量管理制度最新一、总则本制度旨在规范建筑公司测量工作,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工程效率,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
适用于公司承接的所有建筑工程项目。
二、组织结构与职责1. 成立专门的测量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公司的测量工作。
2. 测量管理部门应配备专业的测量工程师,对测量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技能考核。
3. 明确测量人员的职责,包括现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报告编制等。
三、测量工作程序1. 制定详细的测量工作计划,包括测量目的、内容、方法、时间安排等。
2. 现场测量前,应对测量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设备精度。
3. 测量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 测量完成后,及时整理数据,编制测量报告,并由专业人员审核确认。
四、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1. 建立测量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测量成果进行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查。
2. 强化测量安全管理,确保测量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安全使用。
3. 对于复杂或风险较高的测量任务,应制定特别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五、技术档案管理1. 建立完整的测量技术档案,包括测量方案、原始记录、计算书、图纸和报告等。
2. 技术档案应按照规定分类存放,便于查询和使用。
3. 定期对技术档案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六、信息化建设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测量数据库,实现数据的电子化管理。
2. 推广使用专业测量软件,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3.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保护测量数据和技术资料不被非法获取或破坏。
七、监督检查与持续改进1. 定期对测量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2. 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完善测量管理制度。
3. 根据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及时调整和更新管理制度,保持其先进性和适用性。
工程测量和控制制度
![工程测量和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69b060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9.png)
工程测量和控制制度一、总则1. 本制度旨在规范工程测量和控制活动,确保工程建设满足设计要求和相关法规标准。
2. 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测量和控制工作。
3.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建设工程,包括但不限于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 成立专门的测量控制小组,负责全面的测量和控制工作。
2. 测量控制小组由专业的测量工程师和技术员组成,确保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3. 测量控制小组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测量计划、执行测量作业、数据处理与分析、成果报告编制等。
三、测量计划与实施1. 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进度,制定详细的测量计划,明确测量的时间、内容和责任人。
2. 测量工作应使用经过校准的仪器和设备,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3. 测量实施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记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四、质量控制与误差分析1. 对于重要的测量结果,应进行多次复核和比对,以消除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
2. 对于超出允许范围的误差,应及时进行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3. 定期对测量控制过程进行质量评审,不断提升测量控制的精度和效率。
五、数据管理与报告1. 所有测量数据应当妥善保管,防止丢失、损坏或被篡改。
2. 测量数据应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记录和存档,便于查询和使用。
3. 测量成果应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报告中应包含测量方法、结果及其分析评价等内容。
六、安全与环境保护1. 测量工作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 在特殊环境下进行测量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鼓励采用环保型测量技术和设备,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七、监督与考核1. 建立测量控制工作的监督机制,确保制度的执行效力。
2. 定期对测量控制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其效率和质量,及时给予反馈和改进建议。
3. 对于违反测量控制制度的行为,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工程项目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工程测量程序
![工程测量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f11c18295901020207409cef.png)
工程测量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重要技术基础工作,又为施工和运营安全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技术依据。
为了加强在公司范围所属项目、工程公司工程测量管理,搞好工程测量,提高工程测量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提高经济效益,使工程测量规范化、制度化,防止测量事故发生,更好地为施工生产服务,在测量成果交接、复测、施工过程检查等各个工程测量管理环节上特制定如下制度:一、测量成果的交接公司所属项目、工程公司测量成果包括测量原始记录资料,各种内业成果,测量技术交底,测量桩橛,点之记录和各种精度分析、评定资料等。
要做好交接工作。
1、设计单位测量成果交接及交接方式当项目部工程部收到设计单位的设计文件后,必须在开工前办理测绘资料的移交手续,并会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一起到现场点交测量桩橛,办理相应的手续。
由公司精测队组织项目部测量队立即进行全线的复测,复测时要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以及监理文件中有关测量专业的技术要求和规定,一般情况下以设计单位交给的控制资料同精度进行复测。
复测应遵循《工程测量规范》、《公路勘测规程》以及《铁路勘测规程》等标准规范。
复测过程中,完成测量桩橛的点交和补齐工作。
复测完成后由公司精测队向项目测量队办理交接手续。
2、内部控制测量的交接及交接方式当完成复测工作,控制测量的精度满足设计文件及测量规范的情况下,有必要时由公司精测队牵头,组织项目测量队尽快完成导线点、水准点的加密工作,加密导线成果测量精度应与复测精度相一致,并由精测队向项目测量队办理控制测量移交手续,且精测队应备存一份内部控制测量成果资料,项目测量队在接到控制测量成果后,应该核实资料内容、平差计算情况以及现场桩橛的实际情况,确认无误后由项目测量队把控制测量成果交给各施工队并签认,由各施工队负责保护好所管辖的控制桩橛,测量标志等,项目测量队定期检查控制桩位是否发生错位移动。
监视与测量资源控制程序
![监视与测量资源控制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77735469d0d233d4b04e69cd.png)
基础设施控制程序1、目的规定了基础设施控制的内容、要求和方法。
2、范围适用于公司基础设施管理的控制。
3、权责3.1、生产技术部负责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设备的规划、配置和管理,负责检测设备、工装的购置、检定/校准外包管理,负责所用设施、设备、工装的日常维护保养和管理。
3.2、生产技术部负责在工艺技术文件中确定产品实现所需加工设备、工艺装备和检测设备。
3.3、车间负责安装工具和设备的建账和日常维护保养管理。
4、定义基础设施:司运行所必须的设施、设备和服务的体系。
一般包括: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过程设备(硬件和软件);支持性服务(运输或通讯)。
5、工作流程:5.1、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基础设施,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及产品满足质量要求的重要保证。
5.2、公司的基础设施包括:工房、库房等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生产设备、检测设备、工具工装等过程设备及其水、电、气、通讯、运输等支持性服务。
5.3、设施的提供5.3.1、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5.3.1.1、生产技术部负责,根据公司发展规划与生产经营需要,组织设施的规划、实施、验收、调配和维修。
5.3.1.2、财务部协助生产技术部实施设施的配置。
5.3.2、设备的采购、安装和验收5.3.2.1、生产技术部负责,根据公司生产经营需求和生产技术部的配置、维修计划,编制公司设备更新、改造和维修计划,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
5.3.2.2、生产技术部负责组织设备的安装、验收和维修工作,负责对设备的采购、安装和验收。
设备的控制具体按Q/C03-2017《设备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5.3.3、检测设备5.3.3.1、生产技术部按照工艺配置和生产经营需求,提出检测设备配置计划和实施采购。
5.3.3.2、生产技术部负责对采购的检测设备委托监视和测量设备外包单位进行验收、编制周期检定计划、定期进行检定/校准和实施管理,确保在用的检测设备满足要求,具体按《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的规定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 对设备、材料物资的监测和控制
物资部应在设备、材料抵达施工现场后,按照《工程设备、材料质量检验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4.7 对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的监测和控制
由工程部按《工程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控制管理规定》进行监测和控制。
4.8 检测设备和工具的控制
工程部按质量管理体系中关于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的相关规定对相关供方的有关检测设备和工具进行控制。
4.2.3 计划部对各部门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并评价,提交综合管理部作为综合管理部考核与管理评 综合管理部对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方案的完成情况、执行法律法规和符合情况、重要质量因素、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以及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测量并评价。
《工程设备、材料质量检验制度》
《工程环境控制管理规定》
被动测量,是在事故、事件发生以后,为调查、报告、控制,所进行的测量。
4.2 方针、目标实现的测量
4.2.1 综合管理部每季度对公司本季度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并在次年第一月的15日前完成全年的事故统计工作。
4.2.2 各部门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质量因素、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及执行法律法规的符合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并评价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4.3.2 检查情况应结合目标、指标的要求予以统计,并提供管理评审。
4.4 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监测和控制
4.4.1 综合管理部每年组织进行内审,对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控制。
4.4.2 综合管理部及各相关部门定期按《法律、法规控制程序》、《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检测法律、法规的有效性。
工程建筑企业测和测量控制程序资料
1 目的
为了在公司以及项目中对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的有效性进行监测,以便评价其控制方法和适宜性,并确保其符合有关法规要求和公司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方针、目标与指标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监测和测量过程的控制。
3 职责
3.1 综合管理部负责对管理方案实施情况检测。
4.9 紧急放行和例外转序的控制
紧急放行和例外转序由工程部审核报公司领导批准后实施,具体按相关作业文件进行。
5 相关文件
《法律、法规控制程序》
《文件控制程序》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程序》
《事故、事件、不符合控制程序》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防范措施控制程序》
《工程质量管理规定》
《工程安全管理规定》
工程项目建设的检验过程,按分段、分项、分部、单位工程逐个过程予以控制,执行《单位(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制度》;对隐蔽工程的检验应执行《隐蔽工程质量验收制度》。
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或组织进行的检验和试验项目由以下项目组成(但不限于):
——单位工程完工的四级验收和施工过程和特殊过程检查;
——系统分部调整、试验及整套启动试运预验收等;
3.2 综合管理部负责对各部门质量管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及绩效进行监测和控制。
3.3 计划部负责对方针、目标的实现的完成情况进行测量。
3.4 工程部负责对工程质量、环境关键特性(水、气、声、电等)绩效进行监测
3.5 工程部负责对监理和相关供方的特殊过程的监测进行监控。
3.6 工程部负责对设置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控制点进行检查,进行动态监测和定期分析。
4.5 对工程质量的监测和控制
工程部按《施工现场过程控制程序》、《工程质量验收管理规定》以及相关作业性文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测和控制。
工程部应执行《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并根据《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以及《工程环境控制管理规定》,监督检查项目监理方以及相关供方对现场工程的质量、人员、设备、环境等的监测和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估。
3.7 物资部负责对设备材料进行监测。
3.8 工程部负责对相关供方的施工或检测设备进行监督控制。
3.9 各部门应在日常的工作中对自身工作范围内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问题进行自查,对本部门员工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考评。
4 管理内容与方法
4.1 监测和测量的分类
主动测量,为各相关部门为了实现并验证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的有效性、适宜性、充分性,主动或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进行监测和测量,如安全检查、环境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