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四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课堂自我评价
初中化学_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1备课时间:5.16 上课时间: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式的含义,并用标准语言描述化学式的意义。
2、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并熟记化合价。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获取有关物质组成的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化学式等化学用语给人类交流带来的好处。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化学式的意义、难点: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教法:自学指导、合作讨论、讲练法、竞赛法学法:自学、讨论、练习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口诀2、学案第2题3、课本87页第2题板书设计:化学式与化合价一、化学式二、化合价1、定义2、化学式的意义3、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后反思:作业反响:3《物质组成的表示》学情分析在第二单元,学生己经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任何纯洁物都固定的元素组成。
那么化学上是如何描述物质的组成?这就是本课题的学习主题、前后内容的内在逻辑、以及学生学习的起点一一物质组成的表示。
在第二单元中,学生还深入到了微观世界的学习。
如原子核、核外电子等,建立了一定成都的微观思考能力。
本单元要将学生的思维再次拉回到宏观中来,这实际上是基于锻炼学生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考虑。
在学生可能已经将思维局限在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辨析的情况下,这样的安排是科学的。
本课时学生始终围绕上面3个核心问题通过阅读、交流、讨论、练习,顺利、效达成学习目标。
《物质组成的表示》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分析记录对于听课者来说,一堂课的内容很丰富,要非常详细地记录每一细节,是很难办到的,因此,应该有选择地做好记录。
一、关注教学环节设计关注情境创设、新课导入、新知探究、新知稳固、应用与拓展等教学环节设计。
看是否能够做到灵活调整,调控课堂,到达激活课堂日的;各环节如何控制时间,完成每一环节的过程和过渡的情况;思考教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各个步骤或环节之间怎样安排得一环紧扣一环的,什么时候教师引导,什么时候学生自主探究,什么时候学生合作交流,什么时候学生练习展示,什么时候反响评议,什么时候质疑讨论,什么时候归纳小结,充分发挥每一分钟时间的效能。
《物质组成的表示》 说课稿
《物质组成的表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组成的表示》。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质组成的表示》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重要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关键。
本节课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含义、书写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计算奠定基础。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实验、图片、表格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一些元素和物质的名称,对物质的组成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是,对于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含义、书写以及有关计算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化学概念和思维方式。
此外,学生在这个阶段的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采用直观教学和实例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
(2)理解化学式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掌握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如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用语的简洁美和规范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含义及书写。
《物质的构成》评课稿
《物质的构成》评课稿
宣老师整堂课思路清晰,引入贴近生活。
语言亲切、简洁,给人如浴春风的感觉。
宣老师的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1、问题切入点较小,学生较易回答
2、学生实验前铺垫较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较好完成。
如:学生观察蔗糖实验之前,强调放大镜的使用。
溶解蔗糖时,强调玻璃棒的使用。
3、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
一堂课下来,总结了类比法、控制变量法等。
特别强调了通过模拟实验不能直接得出结论。
如: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直接证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黄豆和芝麻混合实验不能直接证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强调类比只能辅助我们理解知识,并不能为构建知识提供证据。
当然宣老师的课在演示实验的细节上还可以再注意一些。
如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芝麻倒入黄豆导致没摇晃芝麻已经有一些到黄豆中了。
应该把黄豆倒入芝麻更好一些。
第四节 物质的构成(开课)教案及反思
第4节《物质的构成》开课教案及反思中雁九年一贯制学校张超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确认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存在空隙,并能发生扩散。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自然界组成的层次结构。
二、要点扫描[内容分析]《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4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较大的难度。
让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关键是通过各种演示实验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微观的概念。
重点: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难点:分子之间有空隙三、教学文档[课前准备]课件辅助教学、方糖、碾碎的蔗糖、酒精(红色)和水、量筒、米、绿豆、香水、玻璃管、放大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引入: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呢?学生实验Ⅰ: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
提问:蔗糖消失了吗?(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回答:没有。
提问:如何能证明?回答:用显微镜;喝一口。
(学生尝糖水,得出蔗糖未消失)提问:那么为什么蔗糖会看不见了呢?回答:蔗糖变的很小所以看不见了。
初中化学_初中化学3.3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教版八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三节《物质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三节《物质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
通过“原子的构成”、“元素”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初步建立起一些化学基本观念——元素观、微粒观及物质分类观等,初步形成宏观物质与微观构成相联系的特征思维方式。
本节课重点化学式为学习载体,学习如何从宏观的角度描述和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描述物质的构成及如何用化学符号表示构成物质的微粒,促使学生将可观察的宏观世界与粒子构成的微观世界和化学符号建立起内在联系,深刻理解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是搭建宏观和微观联系的桥梁。
帮助学生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
本节课学生始终围绕核心内容,通过问题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总结提升、跟踪练习和进阶练习等方式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二、学法导航。
为了顺利让学生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突破难点,理解、掌握重点知识。
(1)运用分类、比较对比的科学思维方法,掌握用化学符号表示构成物质微粒的方法这一难点内容。
(2)借助与人类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代表性物质(水、二氧化碳、铜、食盐等)为学习载体,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3)对于元素和根的化合价的记忆,采取归纳总结法——将具有相同化合价的元素或根进行归类总结,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规律化、条理化,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采取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现突破难点,掌握重要的知识、思维方法和化学观念。
(5)通过书写一些代表性物质的化学式及其构成物质的微粒符号,帮助学生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
依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如:在质量守恒定律探索的过程中,我采用自主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和问题讨论法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质的组成表示式说课稿
物质的组成表示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达式》,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一、教材分析(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物质组成的表达式》”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化合价、化学式的写法及其计算,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制取氧气,为本节课的学习垫定了一定的基础,后面我们还要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可见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要求)1)理解化学式和分子式的含义,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以及) 2)认识化合价的概念,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过程与方法(要求)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以及)2)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以及)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第三部分)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具的准备(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制定如下)(1)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式和分子式的含义,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2)教学难点:化合价的概念,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4,(第四部分)学生情况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化学思维,虽然本节课的内容针对整本教材来说不是最困难的,但是他们对于课程内容整体把握以及对于实验的观察描述,判断总结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要注重加强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反思(精选篇)
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学习目标:(1)学会书写一些常见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
(2)熟悉一些元素,原子团在化合物中的主要化合价。
(3)学会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本节课在初三化学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承元素符号。
下启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因此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学习目标:(1)学会书写一些常见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
(2)熟悉一些元素,原子团在化合物中的主要化合价。
(3)学会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本节课在初三化学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承元素符号。
下启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因此本节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是从已学过的化学式入手,引出单质化学式书写的一般方法。
再从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引出化合价。
让学生书写一些元素和原子团在化合物中的常见化合价。
并利用化合价尝试书写一些化合物的化学式。
本节课主要采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希望能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会化学式的书写。
并通过该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的能力。
物质组成的表示式教学反思
物质组成的表示式教学反思本课是科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4.4物质组成的表示式的第三课时的内容,主要学习了有关化学式的三种基本计算,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计算,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有关化学式计算的方法、计算格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和审题能力,为后边学习其他化学计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是以一杯水为例,由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认识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参与度很高,几乎人人都有活动,大大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符合新课程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生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本节课在内容设计中,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讲练结合,为学生创建了平等、和谐的学习氛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计算能力、计算技巧的培养,能关注对后进生的学习指导,从而使全体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方法、格式能基本掌握。
本节课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计算能力有等提高,另外,在讲授新课的时候有些前松紧,时间多浪费在学生计算上,导致后期时间有点紧,有此习题不能完成。
《物质的构成》评课
《物质的构成》评课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探究实验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新课程的主要目标还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对于这节课,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已经非常明确,重点了放在了探究实验上。
教材中的实验是经典中的经典,水和酒精的混合与黄豆芝麻的混合,这是一个类比实验,关键让学生自己找到它的相通点,通过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进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然后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倒、握、)进一步研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课堂中,对于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觉得有所欠缺。
应该做到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
点拨的方式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性,比如讲到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能反映分子间有空隙的例子时出现了冷场,老师当时应该及时点拨,引导。
本节课延长了几分钟,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
说明对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是需要调整和思考的问题。
对于这堂课的优点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正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学生已有经验,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及评析】物质的组成教学设计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及评析】物质的组成教学设计《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海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中的内容。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可分为3课时来讲解。
本教学设计依据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来设计。
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1 化学式的书写及涵义;2 化合价。
化学式是继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后学习的第二种化学用语。
化学式作为初中生重点学习的三大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之一,其基本组成是元素符号,但复杂度和抽象度比元素符号大很多,同时它又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可见化学式在三大化学用语中起到了一个纽带作用。
实践证明,化学式易成为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
因此,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如下:以水的化学式的发现历史引入课题,说明准确书写化学式的重要性。
发挥学生想象力,结合物质组成结构给出化学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化学式与物质之间“形”与“实”的关系,揭示化学式丰富的内涵。
注重示范,强调书写规范,展示化学式的严谨和简约。
促进学生对化学式的国际性、唯一性和真实性的理解与体会。
简化弱化化合价概念的教学,突出化合价的含义、书写及其与化学式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认识化学式的“形”――由元素符号和数字组成;理解化学式的“实”――表示纯净物的组成。
2 见到实物能想到其结构和化学式,能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其涵义。
3 了解化合价与物质结构的关系、原子团的化合价及化合价的标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 注重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2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讨论。
3 注重学生想象力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化学式反映物质真实组成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二、教学重点1 见到实物能想到其结构和化学式,能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其涵义。
2 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3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对《物质的构成》一课的评价-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对《物资的构成》一课的评价阐明:这是一次教师评比课,三位教师上课内容都是《物资的构成》,本人只对三节同课异构课的一些环节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和评价成绩1:糖水是甜的,阐明蔗糖有无消逝?成绩2:蔗糖既然没有消逝,为甚么用放大镜都看不到呢?成绩3:蔗糖溶于水看不到了,阐明了甚么?经过上述的三个成绩,让先生初步明白,蔗糖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先生引入物资的微观世界。
评:微观世界的引入属于过程体验类知识,要经过活动让先生去体验。
[新课]一、分子是构成物资的一种微粒教师甲: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水是由水份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构成物资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这过程有益于先生理解——分子是构成物资的一种微粒。
教师乙:考虑:1、物体可以无量可分吗?2、不断分下去还是原来的物体吗?3、物资呢?逐渐分下去时物资的质量和体积怎样变化?T:演示:高锰酸钾溶于水,高锰酸钾加热引出分子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资的一种微粒。
评:“分子是构成物资的一种微粒”属于意义理解类知识,教师要讲清含义、理解的程度和要求。
也就是:分子是构成物资的微粒,“一种”指的是有些物资由分子构成。
如: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水由水份子构成。
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评:“分子很小”属于感官识记类知识,可以指点先生浏览,经过对比或比喻的手法让先生获得感官体验,有益于先生的识记。
如:(1)一滴水中含有的水份子数为十万亿亿个;(2)如果把水份子与乒乓球比拟,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象乒乓球与地球之比;(3)2500万个水份子排列起来才只需1厘米长。
二、分子之间有空隙教师乙:1+1必然=2吗?T:演示:黄豆和芝麻混合结论: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T:演示:水和酒精混合评:“分子之间有空隙”属于过程体验类知识,要让先生有按部就班的体验过程。
在先生活动时可作如下安排。
辅助实验: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主实验:水和酒精混合实验实验完成后,提出以下成绩。
初中三年级九年级初三化学课堂自我评价《第3章 第四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
《第3章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课堂自我评价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与名称相符合的是()A.氧化镁(MgO2)B.五氧化二磷(O5P2)C.二氧化碳(CO)D.四氧化三铁(Fe3O4)2.H2除了表示氢气外,还可以表示:①氢元素;②一个氢分子;③两个氢元素;④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⑤每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⑥两个氢原子。
正确的一组是()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⑤D.②④⑥3.关于葡萄糖(C6H12O6)的组成和构成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葡萄糖分子中一共有三个原子B.葡萄糖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C.葡萄糖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D.葡萄糖分子中含有氧分子。
4.已知某氮氧化合物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6,则该化合物的为()A.NO2B.N2O C.NO D.N2O35.某氧化物R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则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64 B.16 C.32 D.806.我国最新研制的高温超导材料氮化硼,经测定该材料中两元素的化合价均为3价,则该材料的化学式为()A.BN B.B3N2C.NB D.B2N3二.非选择题7.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高锰酸钾;硫酸钾;碳酸钠;氯化钾;氯气;铁;氢气;氧化铜;水;二氧化碳;氩;四氧化三铁;氢氧化钙;硝酸铵;氯化镁;碳酸氢铵。
8.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Cu H2O Ne SiO2P2O5K 2O AgCl ZnO NaCl K 2MnO 4Al 2O 3 SO 2 NH 4Cl CaCO 3 Mg(NO 3)29.用化学符号表示:两个碳原子 三个水分子 四个氮分子 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三个氢原子 一个钠原子 两个铁原子 两个氖分子10.(1)指出下列符号的微观含义O 2 O O 2 2 O 2K + 2S 2- Mg +2 H 2O -2(2)指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含义3CO 2 “3” , “2” , “1”11.甲醛是居室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根据它的化学式CH 2O ,可以做出4点推断(本题多解) ; ; ; 。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物质组成的表示》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表示物质组成和变化的方法。
本节内容是化学学习的基础,为后续的化学计算和反应原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掌握其书写规则。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式与物质微观结构的关系,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性理解。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化学知识,但对化学式的深层含义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概念与实际现象的联系。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旧知:回顾之前学习的元素、化合物、分子、原子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
2. 提出问题: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盐等,提问它们是如何表示和区分的,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二)、新知讲解1.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介绍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表示物质组成和变化的方法,通过实例如H2O表示水,2H2+O2→2H2O表示水的形成,帮助学生理解。
2. 实例分析:选取几种常见的物质,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化学式表示,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 互动教学: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种物质,讨论并展示其组成,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
(三)、巩固练习1. 做练习:分发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惑。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概念及其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
(2)掌握化学式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了解物质的量概念,理解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概念及其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
(2)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3)物质的量概念及其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区别与联系。
(2)化学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3)物质的量的计算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观察、讲授、讨论、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2)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2)使用模型、挂图等教具辅助教学。
(3)开展实验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及其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1)引入新课,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2)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分子、原子、离子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第二课时:化学式的表示方法(1)介绍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2)讲解化学式的正确书写规则。
(3)进行化学式的书写练习。
3.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概念及其与质量、体积的关系(1)介绍物质的量概念。
(2)讲解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3)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练习。
五、课后作业与评价1.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整理笔记。
(2)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评价方法:(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九年级(初三)化学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反思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化合价,化合价的规范书写,以及利用化合价来书写化学式,不要求记住化合价。
这是化学启蒙阶段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容易感到困难的知识。
化学式是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映,一是定性反映物质组成的元素种类,二是定量反映物质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或比值)。
因此,写化学式必须依据事实,不能随心所欲。
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分界点,部分学生会觉得只是算算,很容易;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很困难,因为要背很多化合价。
本节课想通过温故而知新的途径,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化学式的书写这一重要内容。
从熟悉的旧知中探究新的规律,得到新的发现,并用新的发现指导我们的学习。
让学生在能力提高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化学式是正确书写化学式的“中介”,应让学生了解化合价的由来,认识化合价的作用,学会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在本节课中,书写化学式包含较多的操作技能成分,对这一内容的教学不能仅限于“讲”规则给学生听,而要立足于让学生“练”。
教师首先讲清有关的规则,给学生正确的示范,给学生一个清晰、正确的表象,然后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联系。
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形成技能,达到掌握的程度。
第1页共1页。
《物质的构成》评课稿
《物质的构成》评课稿
这次的评课主要是针对卢老师的公开课《物质的构成》,总体来说,这堂课上的十分成功,重点把握的很好。
这堂课的容量很大,而且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学生的学习,可能会有一点困难,这次的评课也主要针对这点,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卢老师对本堂课思想的叙述,再请其他老师对本堂课进行评价。
第一部分:卢老师讲述上课思路与想法
1、引入:50+50=?
这里某些学生配合老师,并没有完全地回答这个问题。
2、水分开的猜想,学生对此的讨论不是非常地热烈,达到预期效果
3、蔗糖分子的溶解,这里采用了数据来说明分子的大小再采用花生与大米的混合的实验,进行模拟
4、在分子的运动的学习中,分别讲了气体、液体、固体的扩散
5、在讲到为什么很难被压缩的问题时,例子选的.不是很恰当
6、预学单的设置中,第二、三题学生的解答还是比较困难的
第二部分:本节课的优点
1、引题十分有效,思路清晰;
2、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
3、本节课内容虽然抽象,但通过实验演示、通俗易懂的讲解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4、预学单的问题设置具有针对性,也有层次性;
5、课堂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高。
老师的主体性体现明显。
本节课的建议:
1、将水一直分下去,可以让学生改成撕纸,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下;
2、斥力和引力可以用例子说明(弹簧、磁铁……);
3、可以增加一些可做的学生实验。
大体而言,本节课内容抽象,知识点虽然不多,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卢威老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是一堂成功的新授课。
《物质的构成》评课稿
《物质的构成》评课稿《物质的构成》评课稿听了周老师的课,板书大气、条理清晰,教师自身极具有亲和力,仍保持一贯幽默、风趣的风格。
周老师十分善于用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且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渗透。
但今天上课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方式,是否有待商榷呢?一、实验是科学课的常态。
实验是核心,思维是方法。
本节课原有很多实验可以做,但很可惜,很多实验都没做。
没做,却让学生去分析,,得结论,是不是太牵强了点呢?二、两个课时的内容并成了一个课时,知识点较多,学生负担较重,也显得重难点不够突出。
且学生主体不够突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三、科学思维的渗透较为随意。
如通过“挤压水”得出“有空隙”,然后直接得出“液体之间存在空隙”的结论。
这是归纳方法的渗透,即从特殊到一般,其实这需要多种液体、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的。
再如“搬煤”。
一堆煤堆放在墙角,运走后留下的煤黑,说明了什么?有学生说:没搬干净。
教师提问:能搬干净吗?最后引导学生得出“不能”,所以固体会扩散的结论。
那对于学生这样的回答,是否有这样的可能性呢?没有寻找证据而直接去得出结论是不是太牵强了点呢?我觉得如果先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到底是没搬干净,还是确实存在扩散作用),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证明,最后再回家找一找,试一试,这样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会不会更好一点?四、科学应注重严谨性。
如从氢气球变小作为气体扩散的实例,那教师是否应先给好前提条件,“气球扎紧了吗?”再如在讲液体扩散与温度有关的实验时,以同时滴入红墨水,哪个先变红作为扩散快慢参照的依据是否合理呢?其实如果从同样的高度,同时滴入,应该是一起变红的。
应该以相同时间内,变红的范围,或者哪个先完全变红等依据去判断会更为合理一些。
由此,我也提出个人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理清重难点,突出小组活动,以实验为情境,让学生从实验情境中发现问题,再自行解决问题,或许会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课堂自我评价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与名称相符合的是()A.氧化镁(MgO2)B.五氧化二磷(O5P2)
C.二氧化碳(CO)D.四氧化三铁(Fe3O4)
2.H2除了表示氢气外,还可以表示:①氢元素;②一个氢分子;③两个氢元素;④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⑤每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⑥两个氢原子。
正确的一组是()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⑤D.②④⑥
3.关于葡萄糖(C6H12O6)的组成和构成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葡萄糖分子中一共有三个原子
B.葡萄糖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葡萄糖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D.葡萄糖分子中含有氧分子。
4.已知某氮氧化合物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6,则该化合物的为()A.NO2B.N2O C.NO D.N2O3
5.某氧化物R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则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64 B.16 C.32 D.80
6.我国最新研制的高温超导材料氮化硼,经测定该材料中两元素的化合价均为3价,则该材料的化学式为()A.BN B.B3N2C.NB D.B2N3
二.非选择题
7.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高锰酸钾;硫酸钾;碳酸钠;氯化钾;
氯气;铁;氢气;氧化铜;
水;二氧化碳;氩;四氧化三铁;
氢氧化钙;硝酸铵;氯化镁;碳酸氢铵。
8.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Cu H2O Ne SiO2P2O5
K 2O AgCl ZnO NaCl K 2MnO 4
Al 2O 3 SO 2 NH 4Cl CaCO 3 Mg(NO 3)2
9.用化学符号表示:
两个碳原子 三个水分子 四个氮分子 一个二氧化硫分子
三个氢原子 一个钠原子 两个铁原子 两个氖分子
10.(1)指出下列符号的微观含义
O 2 O O 2 2 O 2
K + 2S 2- Mg +2 H 2O -2
(2)指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含义
3CO 2 “3” , “2” , “1”
11.甲醛是居室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根据它的化学式CH 2O ,可以做出4点推断(本题多解) ; ; ; 。
12.磷酸二氢钾(KH 2PO 4)是一种化学肥料。
试计算:
(1)磷酸二氢钾的相对分子质量。
(2)磷元素的质量分数。
(3)500g 该化肥中含钾元素的质量分别是多少?
13.根据高锰酸钾的化学式KMnO 4计算:
(1)组成各元素的质量比
(2)多少克高锰酸钾与245g 氯酸钾(KClO 3)所含的氧元素质量相等?
14.氮肥对农作物的有效元素是氮元素,商店现有两种氮肥碳铵(NH 4HCO 3)、尿素〔CO(NH 2)2〕,标价为:碳铵0.54元/Kg ,尿素1.25元/Kg ,若用100元钱买氮肥,试通过计算论证理论上买哪种氮肥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