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

合集下载

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

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

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中成为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它主要是⼀个⽤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和谐、不合理的概念。

⼤体上说它包括⼉童、⽼年⼈、残疾⼈、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灾难中的救助者、农民⼯、⾮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地位的低下导致弱势群体媒介失语。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变⾰过程中总是隐藏着诸多动荡因素,经济发展的成就没有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却由精英⼈群或者强势⼈群来享受或⾸先享受。

这就导致了处在弱势群体中的个⼈与处在强势群体中的个⼈经济地位、社会状况有所不同。

表现在传媒中就是潮流为精英所倡导,弱势群体被抛弃在视线之外。

甚⾄我们会发现⼀些媒体的报道或隐或显地流露出对弱势群体的歧视。

如对弱势群体的“歪曲”、“利⽤”和“轻视”等等。

⼤众媒体作为最普遍的制度性利益表达渠道,对弱势群体问题的关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媒介可以让弱势群体的⽣活状态和要求为社会和政府所知,监督社会政策不越过公平的底线,对于避免社会危机和动荡的产⽣具有不可避免的价值。

如何把握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加强舆论环境建设,促成⼤众媒体与社会舆论之间形成互动当前我国必须加强舆论建设,营造⼀种舆论氛围,使⼤众媒体与社会舆论之间形成互动。

反映弱势群体的呼声和意愿,需要强有⼒的社会舆论。

不同的群体和个⼈以各种⽅式来表达⾃⼰的意见和⽴场,之后会形成⼀种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就会影响媒介,媒介再对社会舆论加以整合,然后对弱势群体的作出相关报道。

媒介通过持续报道维持着公众对话题的关注和舆论⼒量的增长,同时媒介可以有选择地突出某些意见⽽促成主导性舆论的形成。

(⼆)新闻⼯作者必须深⼊弱势群体,树⽴起⼀个新闻⼈应有的理想党的新闻⼯作者必须要时刻想到⼈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必须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努⼒揭⽰党的理论、路线、纲领、⽅针、政策同最⼴⼤⼈民群众根本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不及义。

简析弱势群体报道中新闻伦理的失范与建构

简析弱势群体报道中新闻伦理的失范与建构

简析弱势群体报道中新闻伦理的失范与建构近年来,我国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多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弱势群体被广泛关注。

二十一世纪以来,与弱势群体相关的报道越来越为群众所关注和重视,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虽然弱势群体报道有比较大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其中的失范现象也是比较多的。

在本文中,针对弱势群体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失范和建构进行了相应简析。

标签:弱势群体报道;新闻伦理;失范;建构当下,养老问题、下岗再就业和女性就业歧视等相关弱势群体的问题越来越多,对社会的稳定和团结造成了巨大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发展。

在此特殊社会背景之下,全面研究和分析弱势群体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以此减小其所带来的社会消极影响。

一、弱势群体报道中新闻伦理失范的原因(一)从传播者的角度1.一味获取经济效益,疏忽职业道德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转型,确立了市场经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在此经济体制之下,一方面新闻事业保留了原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另一方面也具备了顺应市场的产业属性。

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两者虽然同时存在但是出现了矛盾和冲突。

在两种属性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部分媒体选择了意识形态属性让位于产业属性。

从中可以发现,当新闻传播者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非常有可能疏忽职业道德,进一步造成伦理失范问题〔1〕。

在所有媒体收入中,广告收入是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所以,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是非常必要的。

从媒体的角度来说,若是能够吸引到受众的注意力,也就等于吸引了广告商,便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经济效益。

在媒体追求经济的过程中,使得受众地位得以提高,当媒体赢得受众的时候,也就赢得了市场。

目前,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大量信息复杂纷繁,在此条件下,如果新闻能够吸引到受众的注意力,对受众的心理需求进行有效满足,这种新闻便可以称得上是“好新闻”。

但是,受众的需求也有所区别,有些是正当的,有些是不正当的,新闻媒体对受众的正当需求进行有效满足是应该的,不过,部分媒体一味追求经济收益,对受众的不正当需求也有求必应,新闻媒体的这种做法是极度不负责任的。

报纸对弱势群体报道的意义与价值

报纸对弱势群体报道的意义与价值
女与近千名市民 、 亲友团一起 , 分享 了一
水” 等博 文栏 目, 供小博 主们进行交 流 。 “ 博客之星” “ 、人气博文排行”等栏 目的
场浪漫美丽的相亲盛宴。其 中,不少单 身男女在此次相亲会 中寻觅到 自己的意
6 2
‘化 报 l 市人 } 国
传媒研 究
都是老人给孩子来治病 ,这次却 从安徽 来了一位 女儿 给聋 哑母亲治病的。这位
10多人报名参加 。 0 活动过后 , 不少相亲
Hale Waihona Puke 部分人虽然生活在底层 ,身上却表现 出 高尚的精神 ,他们的道德和精神本来应 该大力弘扬 , 因为种种原因 , 但 这些群体
往往不被关注 、 不受重视 。
所启发。 体会之一 , 闻应关注那些虽然 新 生活艰难 ,却心怀感恩的人们 ;体会 之 二 , 闻应关注那些虽然生活艰难 , 新 却坚 强乐观的人们 ; 体会 之三 , 新闻应关注那 和命题研究专家参 与报纸教育专刊的策
导, 许多年轻读者表示 , 填报高考志愿更 有把握 , 也更趋于理性 了。借助媒体 , 不 仅使 高招咨询 的平台更加权威 ,而且更 深入地与考生 、 家长 “ 零距 离” 接触 , 将各 自校方 的招生政策等信息更宽广地传播
开来 。 一
20 0 9年 8月 ,闽南 日报社 举行 了 “ 七夕 ” 情人节相 亲会 , 3 0名 单身男 近 0
发了一则《 地下室 、 烂陪儿读 书三 住 拾破
年——贫寒母 亲感 动凤 城》 的报 道 。报 道中 的贫寒母 亲王改梅 是闻喜县人 , 多 年前 , 丈夫 因病 去世 , 留下 了她 和 1 岁 1
岁 的老公刘壬平 能学到一技之长 ,然后
凭借 手艺改变一家人 穷苦 的生 活处境 ,

大众传媒如何正确关注弱势群体的思考

大众传媒如何正确关注弱势群体的思考

对消除大众传媒歧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思考一、当前的社会分层与传媒歧视1、社会主流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社会阶层由区域和政治身份分层体系向经济分层体系转变,分野形成了社会主流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主流群体是指社会上消费能力较强、掌握消费的话语权,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权力、掌握管理的话语权,属于社会文化精英、掌握知识话语权,对于流行时尚敏感的享有最多的高档和豪华生活用品、掌握时尚话语权,年轻、有钱、有文化、有势力和有发展前途、追求时尚的人群,这批人是供职于政府机关、教科文卫单位或企事业单位的公务员、专业人士或白领人士,是拥有较高经济收入和消费投资决策能力的城市人。

与主流人群相对应的是非主流人群,按照以上标准,自然是指那些没钱、没权、文化不高的普通工人、农民、进城务工者、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弱势群体处于其他社群所支配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上比其他社群拥有较少的控制力和主宰力,其接受教育、追求成功、财富与个人幸福的机会,远比其他社群有限。

因而,相对于主流群体或强势群体而言,弱势群体往往扮演附属的角色。

弱势群体“ 通常具备以下特质:感受到强势群体的偏见、歧视、隔离等形式的不平等;在生理上或文化上不同于强势群体;每一个人无法自愿选择成为弱势群体;由于意识到自己的附属地位,这种认知导致强烈的族群孤立,因为当一个群体长期被歧视,其成员对此群体的归属感逐渐形成,且日益强烈,而对于主流社会日渐疏离甚至仇视。

在我国,弱势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名词,主要指信息的不对称、经济收入的不对称以及能力上的不对称。

例如老人、孩子、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城市务工的农民。

他们离社会的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相对偏远,而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对边缘群体有明显的歧视,他们很难进入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

当前中国“弱势群体”的特征之一就是生活贫困,另一特征是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浅谈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浅谈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造 成未成年人在 新 闻报道 中合 法权 益受 侵 害 的根本 原 因, 就是某 些 新 闻 从业 人 员 的法 律 知 识 欠 缺 , 法 制 观 念 淡
视 。我 国在这方 面也制 定了相关 的法律 , 例如 , 《 未成 年人保 护法》、 《 教 育法 》 等 。然而 , 作 为社会 事件 的嘹望者 和观察者
的新 闻媒体 , 在对于未成年人 的报道 中却是 多次违反规定 , 屡 屡发生侵 害未成年 人合法权 益 的现 象 , 尤 其是 在一些 救助未 成年人 的事件 和未 成年人犯 罪事件 的报道 中 , 往往缺 少人文 关怀 , 侵害 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
1 媒 体 在 对 未 成 年 人 的 报 道 中 出现 的 问题
有 的媒体为 了追求轰 动效应 , 在 报道 中直 接展示 弱势群
些新 闻媒体在未 成年人 犯罪 的报势群体造成了伤害 , 也造成 了不 良的
社会影 响。因此 , 新 闻工作者要多学习法律法规知识 , 提高 自
争取更多 的受众 , 不顾当事人 的未成年人 的身份 , 肆意暴露未
保护 。我 国媒体应及时准确地将案件 的审理进 度呈现在公众
面前 , 满足公众 的知情权 , 同时维护未 成年人 的合法 权益 , 给
予 未 成 年 人 应 有 的人 文 关 怀 。
1 . 2 在救助 未成年人 的报道中只顾未成年人的物质需 求, 忽略 了对未成年人尊严的维护
新闻媒体在一些救助 未成年人 的报 道 中, 只关 注于对 未 成年人的物质帮助 , 而忽 略了未成 年人的特殊身份 , 在未经未 成 年人许可 的情 况下 , 将其 隐 私呈 现在 公众 面 前… 。例如 ,
的时候 , 只要看一看相关 的法律 , 就 可心中有数 。

媒介关于“弱势群体”报道方式的思考

媒介关于“弱势群体”报道方式的思考

媒介关于“弱势群体”报道方式的思考孙卫华——兼谈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在传播渠道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媒体和广告商越来越重视媒介内容的“有效传播”,目标受众群成为媒介行业中一个风行的词汇。

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其消费心态的保守性和消费能力的低下,在目标观众群的选择中很容易被边缘化。

目前,在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多指社会转型期,利益重新分配格局中由于不适应变化而被甩到边缘地带的一些人,主要包括下岗职工、进城农民工、“体制外”的人、较早退休的“体制内”的人员、相当一部分农民等等,据有关机构统计,目前中国弱势群体规模由1.4-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人口的11%-14%。

①这些人多以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上的贫困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而为其显著特征。

②弱势群体的形成有多种复杂的社会原因,其地位和生存现状的改变有赖于社会整体的长期努力。

从媒介的角度来说,如何在媒介生态中构建有利于这些弱势群体的舆论氛围,改善其生存处境成为当前媒介构建“和谐社会”主题中的重中之重。

仅从微观角度,涉及弱势群体的报道方式来讲,以下几个环节的改进值得媒介从业者借鉴:一、从市场调查、传播内容、信源环节着手,降低社会弱势群体进入媒介的门槛(一)加大对于弱势群体的市场调查力度,以切实了解其真实的需求。

一般来讲,在传媒市场化和社会分化加剧的今天,商业化和分众化传播语境下的传播者对于一个社会群体的青睐表现之一便是将其不断地细分,通过具体调查其生活和消费形态、价值观念而进行相应的适位传播。

而弱势群体由于其各种资源的相对缺乏,传播者一般缺乏对他们详细的市场调查兴趣,相应的,围绕他们的节目内容体系不仅存在数量少,而且有“简单化”倾向:例如针对农民的节目,至今传播者的心理定位仍然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往作为一个庞大整体的农民内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分化:这种分化不仅有地域的分化,例如南方的农民和北方的农民、东部沿海的农民和西部内陆的农民;同时也有年龄的分化,年轻一代的农民同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辈;同时还有穿梭于城市与农村的农民工……,各个群体不仅思想观念迥然相异,同时在生活方式、兴趣偏好方面也远远不再具有“同质性”。

浅析媒体对弱势群体报道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媒体对弱势群体报道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媒体对弱势群体报道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车冉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1期摘要:弱势群体,古今中外各种社会都是存在的。

他们是社会资源占有少,缺少表达自己权益的机会和平等话语权的群体。

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势,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社会权利表达不畅,主流的话语体系中没有他们的位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弱势群体的问题日益凸显。

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越来越得到关注,报道领域空前扩大,报道方式呈多样化态势,已逐渐走向深入、稳固和成熟。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共武器和社会环境的守望者,有责任和义务为弱势群体提供话语权,推动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维护社会的稳定。

本文基于对当前弱势群体报道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弱势群体;媒介报道;现状;问题;对策一、媒体对弱势群体报道的现状弱势群体所遭遇的社会公平不匹配、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社会地位高低悬殊、部分人群话语权缺失等问题,通过媒体的报道使他们曝光在社会大众眼前。

媒体从业者对弱势群体报道的热情高涨,不仅报道数量增加,而且报道的主体、内容、角度、深度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特别是弱势群体报道方式已逐步成型,弱势群体报道将走向正轨。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环境的守望者,有责任和义务为弱势群体提供充分发挥平等话语权的媒介环境。

当今媒体,作为弱势群体最重要的发声途径,也是弱势群体突破表达困境的渠道之一,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现、发展、完善后,媒体已经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个相对理想的话语空间,给予弱势群体一定的信赖感和依靠。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09年的金融海啸似乎都为媒体的弱势群体报道铺砖垫瓦,弱势群体走进了大众媒体的关注范围,媒体真正将弱势群体的困境、冲突展示在大众眼前。

弱势群体的外延广泛,内涵多样,随着社会形态、政治政策、文化传统、经济利益的变化发展都会产生很大变化,所以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会有丰富的报道主体、广泛的报道内容。

弱势群体最容易被人提到的人群是穷人、老人、孩童、失业者、民工等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典型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报道的现状与问题——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为例的开题报告

弱势群体报道的现状与问题——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为例的开题报告

弱势群体报道的现状与问题——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众所周知,媒体是社会产生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之一。

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作为中国南方媒体的代表之一,在国内新闻媒体领域中具有极高的声誉和权威性。

他们关注的领域广泛,报道了许多关键的事件和问题,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人们的群体利益问题不断凸显,一些弱势群体不断面临各种不公。

因此,如何对这些弱势群体进行报道,引起更多公众关注,成为新闻媒体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有着不断增长的群体利益诉求,这也引发了媒体注意的弱势群体报道的迫切需求。

弱势群体是社会中最脆弱的一群人,包括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妇女和儿童等。

弱势群体面临的贫困、歧视和痛苦值得关注,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以唤起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增强社会的共同责任感,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平等的方向发展。

因此,对于如何在媒体中进行弱势群体报道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在弱势群体报道领域中,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是具有一定特色的媒体。

因此,本文以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为例,从媒体角度,探讨弱势群体报道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如何对弱势群体进行报道的更好方式。

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 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对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关注情况如何?2. 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在报道弱势群体时存在的问题是哪些?3. 如何从受众角度出发,更好地对弱势群体进行报道?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的弱势群体报道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希望能够为今后新闻媒体关注弱势群体问题提供参考价值。

媒体对弱势群体报道探析

媒体对弱势群体报道探析

的 受 众 来 参 与 报 道 、 注 民生 , 为 民 关 成 主 化 进 程 的 参 与 者 。 笔 者 进 行 了 统
计 ,从 1月 5 日到 1月 1 日 , 经 视 6 《 直 播 》 目关 于 “ 会 ” 来 电量 比往 栏 两 的 常增 加 了 两 成 , 说 明 ,两 会 涛 声 ” 这 “ 受
( 北 广 播 电 视 总 台 电视 经 济 频 道 ) 湖
晒 湖 现 在 已经 成 了 一 个 臭 水 塘 , 们 他 住 在 附 近 的 居 民 可 没 少 吃 苦 头 , 记 当 者 把 这 一 问 题 反 映 到 武 昌区 区长 那 里
后 ,他 立 即 给 武 昌 区水 务 局 的 局 长 打 电 话 寻 找 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法 。在 这 里 ,
理 解 . 而 推 动 各 种 社 会 问 题 得 到 解 从 决 , 护社会稳定 。 维
真实是新 闻的生命 .新 闻媒体要
客 观 报 道 弱 势 群 体 的 生 存 状 态 , 不 既 故 意 放 大 他 们 的 困 难 , 不 忽 视 他 们 也
的 困境 , 出真 实 客 观 的陈 述 , 民众 做 让
媒 体 对 弱 势 群 体 的 报 道 ,不 能 仅 停 留 在 事 件 的 表 象 上 . 要 深 入 他 们 而 的 精 神 世 界 , 展 报 道 的 延 展 性 。 一 拓 方 面 , 们 要 善 于 挖 掘 平 凡 人 身 上 的 我
了解 他 们 的 处 境 。 只有 真 实 广 泛 地 报
境 的守 望 者 ,有 责 任 和 义 务 为 弱 势 群
系列 惠 及 打 工 者 的 政 策 的 出 台 。
2揭 示他 们 的 精 神 世 界 .

试论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报道和支持--以大众传媒对农民工的报道为例

试论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报道和支持--以大众传媒对农民工的报道为例
学 术 界 一般 把 弱 势 群 体 分 为两 类 : 生 理 性 弱 势 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和 社
歧视 。
二 、大众传媒对 弱势群体 的报 道解 析
( 一 )弱 势群体 被“ 弱视 ” ,话 语权 缺 失
是 所 有 的农 民工 素 质 都很 差 , 都 表 现 的 行 为 ;相 反 ,他 们 中
本被排除在媒介表现 内容之外 ,他 们的媒介话语权被漠视和
注 。“ 弱势 群体” 不是严格 社会学意义上 的群 体概念 ,只是社 挤 占, 成 为 信 息 弱 势 群 体 。要 解 决 贫 困 与 发 展 问题 ,必 须 首 会类属【 】 】 。 对“ 弱势群体” 目前 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广义上 , “ 弱 先让弱势群体拥有媒介话语权 ,有 效表 达 自身的利益需求 。 势群体” 是一个相对 的概念 , 任何个体在强势个体面前都可被 例如 ,在“ 三鹿奶粉 事件” 中,作为一个沉默 的群 体,奶农无 认为是“ 弱 势群体” ,在 一 定 的 条 件 下 强 势 群 体 也 可 转 变 为 弱 疑 是 最 大 的 受 害 者 。然 而 ,在 所 有 的新 闻报 道 中 , 我 们 几 乎 势群体 ,比如说地 震后的灾 民不论从事什 么职业都会被认为 听不到奶农 的声音。 奶农更像是一个 需要 被社会拯救 的弱者 , 是“ 弱势群体” 。 本文论述的是狭义的概念 , 即郑抗生等在 1 9 9 6 媒 体把其放在聚光灯下 ,居高 临下地对他们 评头论足、施 以 年出版 的 《 转 型 中 的 中 国 社 会 和 中 国社 会 的 转 型 》 一 书 中提 出: “ 社会 弱势群 体是指凭借 自身力量难 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 标 准的 困难者群 体。” “ 弱势群体通 常具备下述特 征:物质生 活处于贫 困或相对平 困状 态; 由于制度安排 或个 人原因 ,在

论弱势群体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体现

论弱势群体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体现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论弱势群体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体现黄小胜(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贵州,贵阳550000)摘 要:中国的弱势群体数量庞大,他们不只是媒体报道的新闻资源,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表现,在报道弱势群体时,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这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新闻报道;弱势群体;人文关怀弱势群体是社会实际存在的现实,加强对这类群体的报道,也是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同时通过关注报道,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进而帮助他们做出必要的改变,使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一 、媒体要对弱势群体进行全方位关爱在报道中,媒体记者要以人文正义为工作基础,通过大量的正面反映,使弱势群体的苦难真实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唤起人们的正义之感,以此给他们倾注必要的关爱。

比如,在有关农民工的报道中,通过媒体的新闻宣传,人们关注到了农民工的工资和工作环境问题,通过大量报道,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农民工被拖欠工资、工作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这就是媒体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的责任。

通过媒体的人文报道,提升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以便更好地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 、报道中要宣扬弱势群体的优良品质弱势群体往往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报道中,虽然也提到弱势群体需要帮助的问题,但对他们的品质和精神生活,媒体往往忽视报道,弱势群体也是为了向往更美好的生活而拼搏,这类群体往往比较朴实,媒体报道时不仅需要报道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更要体现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多报道这类群体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优良品质,并对那些有所成就的弱势群体进行重点报道,以此来达到激励、引导的目的。

比如,优秀勤勉的寒门学子,媒体在进行多角度报道时,应多体现他们的正能量故事,激励其他的寒门学子奋发努力,追逐梦想。

三、 媒体要多挖掘事件本质,为弱势群体提供真正的人文关怀在网络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部分弱势群体受网络游戏等负能量的影响,再加上自身禁不住诱惑等,会铤而走险去做违法的事情。

走访慰问特殊群体新闻稿

走访慰问特殊群体新闻稿

走访慰问特殊群体新闻稿
为关心和支持社会特殊群体,近日,本社记者深入社区、医院和福利院等地进行了走访慰问活动,并就此发布以下新闻稿:在社区走访中,记者看到了许多身患残疾或老年人的困境。

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在固定的住所中,经济上非常困难,生活质量低下。

记者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向他们表达了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并送去了一些生活用品和慰问金。

在医院走访中,记者见到了许多病危或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家庭经济困难的人,需要花费大量的医疗费用。

记者与他们进行了交流,鼓励他们坚强面对病魔,同时送去了一些慰问品和慰问金。

在福利院走访中,记者看到了许多失去家庭支持的孤儿和老年人。

他们中的大多数身患疾病,需要长期护理和照顾。

记者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关心他们的身体和生活,并送去了一些生活用品和慰问金。

在慰问活动中,记者与特殊群体的人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了解,深刻感受到了他们的辛酸和困难。

记者将继续关注和支持这些特殊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 1 -。

“弱势群体”报道与新闻人文关怀

“弱势群体”报道与新闻人文关怀

“弱势群体”报道与新闻人文关怀【摘要】当前社会存在着很多弱势群体,他们经常被忽视和边缘化。

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变得尤为重要。

新闻人文关怀在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让更多人关注到弱势群体的真实情况。

本文将分析媒体对弱势群体报道的现状,探讨新闻人文关怀在报道中的体现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帮助。

也会提出如何提高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质量和媒体在报道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结论部分将强调新闻人文关怀对弱势群体的重要性,呼吁媒体在报道中应当尊重弱势群体的权益,并强调新闻人文关怀在媒体报道中的价值,希望借此引起社会更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心。

【关键词】弱势群体报道、新闻人文关怀、现状、体现、帮助、报道质量、原则、重要性、权益、价值、媒体报道、尊重、关怀。

1. 引言1.1 弱势群体报道的重要性弱势群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包括贫困、疾病、歧视等。

弱势群体的报道对于社会和媒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弱势群体是社会中最弱势的一部分,他们往往被忽视和边缘化。

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以让更多人关注到弱势群体的存在和困境,从而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弱势群体报道可以唤起社会的同情和关怀,促使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弱势群体报道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通过报道弱势群体的故事和遭遇,可以揭露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和歧视现象,促使社会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需求,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进程。

弱势群体报道对于社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唤起社会的同情和关怀,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媒体应该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报道,为他们发声,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帮助。

1.2 新闻人文关怀的作用新闻人文关怀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理念,注重关注和尊重弱势群体的权益和需求,突出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人文关怀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

新闻人文关怀可以引导公众关注弱势群体,增加社会对他们的了解和同情。

和谐社会视域下新闻传媒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和谐社会视域下新闻传媒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伤害。
群体办 的好事 、实事 ,使弱势群体真 正感受到党和 政府的关
心感受 到社会主义 的温 暖;二是积极 策划 节 目、组织 活动 , 让弱势 群体走进广播 电视唱主角 ,如中央 电视 台的 《 社会经
纬 》、 《 日说法 》、 《 今 实话实说 》等著名栏 目 给弱势群 都
体很 多、很具体 的帮助 ,深受人 民群众 的欢迎 ;三 是视角 向 下 关注 普通 老 百姓 的生 活 ,缩短 的新闻故事栏 目 《 民行动 》,重点关 公 注 社会 弱势群体 生存 状况 ,并且通 过成立 “ 商公益联盟 ” 浙 以一对 一的方式帮助节 目中报道过 的人物 ,让其达 成梦想或 恢 复正常生活 。当然,对于弱势 群体的帮助 ,绝不是一时一 事 ,这种帮忙 的栏 目纵然可 以为当事人提供帮助 ,引起社会 关注 ,但是从本质 上媒体只是一 个平台 ,如何 让此类社会美
临近 年末 的时候 ,不少 传媒关注农 民工 的讨薪和 回家 问
题 ,这其 中虽然 有新 闻报道 的规律性 ,但 从其实质来说 ,却
难逃 应景之嫌 。因为农 民工的生活 中不 仅仅就是讨薪和 回家 这两件大事 ,他们在城市 中的医疗住房 、子女入学 等权益保
_ 论 纵 横 理
之 ,弱势群体作 为施恩的对象 ,生活在整个 社会关心和 爱护
的光环之 中。他们的表情 只有 高兴 、激动和 幸福 ,他 们的语 言只限于表达 感激、满足和认 同 。除此之 外 ,没有更 复杂的
思想 表 达 ,没 有 社 会 根 源 的 深 刻 挖 掘 。
的 自尊心 ,这难 免使人们怀 疑媒体在利用 弱势群体 的眼泪赚
到 最 困 难 的地 方 去 到 工 作 推 不 开 的 地 方 去 。 ”这 是 党 和 政 府

自媒体传播对社会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支持

自媒体传播对社会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支持

自媒体传播对社会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支持自媒体传播对社会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支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自媒体这一新兴媒体形式逐渐崛起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自媒体是指个人或小团体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自由创作和传播的一种媒体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传播具有更为灵活、自主、低门槛的特点,因此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弱势群体也通过自媒体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并获得更多关注和支持。

首先,自媒体传播为社会群体提供了一个公平、开放、且低门槛的平台,使得他们的声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传统媒体往往由少数人或机构所控制,导致他们的报道倾向于关注一些权势群体,而较少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和需求。

而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社会群体通过自媒体可以将自己的观点与心声直接传达给大众。

举例来说,像“海豚湾守护者”这样的环保组织通过自媒体发布的文章和视频,展示了海洋生物受到的威胁和侵害,引起了大众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并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此外,自媒体传播还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弱势群体包括但不限于残疾人、贫困人口和农民工等,他们往往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渠道来传递自己的声音而被边缘化。

然而,自媒体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让弱势群体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例如,有一位自媒体博主来自贫困山区,通过自己的文字和照片记录了当地的贫困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援助行动。

此外,自媒体传播也为社会群体和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自媒体的特点是互动性强,所以社会群体和弱势群体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与粉丝和其他关注者直接进行沟通和交流。

这种互动关系不仅强化了社会群体和弱势群体与大众的联系,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聚合力量、形成共识、推动变革的机会。

例如,在某些自媒体平台上,一些弱势群体组织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发表观点,粉丝可以在评论区里进行讨论和反馈,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积极的互动氛围。

对弱势群体报道的尴尬及对策

对弱势群体报道的尴尬及对策

隐私 ,以求得到受众 的怜悯。媒体 在报
道 时公 布一 些 当事 者 不 愿 透 露 的 细 节性
获利 。 像文章开头提 出的救助报道 , 就是 他策划 出来 的诸如 “ 谁能出钱治好我 姐 姐 的病 , 我愿嫁 给他做儿媳妇 ”“ 、悬挂 捐 款 箱到广场募捐 ” , 等 开始 还有新 鲜感 ,
信息 , 对于求助者身份没有做适 当处理 , 使报道具备 明确 的指 向性 ,给求助者带 来不利的社会评价或者歧视 , 对求助者 、
特别是未成 年人产生 巨大的心理 压力 ,
媒体报道— —问题解 决。 但是 , 已形成 这 不 良循环和公众印象 。在人们心 中媒体 俨然是包治各种疑难 杂症解决 问题 的机 构 。“ 打天下 ” 包 实际是媒体 的一种尴尬 错位 ,也是读者对于媒体作用 的一种误
@ 有需要救助的人就跑过去 , 助“ I UL 帮 策
像《 大河报》 救助苦命姐弟的首次报道中,
记者所 描绘 的场景使读者心中感到凄凉
和 悲悯 。 “ 凶猛 的病 魔 ” “ 哭无 泪 ” “ 、欲 、无
力地倚在妈妈的怀里” 等这些感情成分强 烈的词汇极其容易唤起人们 的良知 , 一双 双温暖的手伸向姐弟俩 。问题是 , 了这 除 对幸运的小姐弟外 , 类似等待救助的人太 多。在一次次感动之后 , 人们不免开始出 现 情感疲劳 , 或者怀疑事件 的真伪 。读者
解 。 而 且 , 助 报 道 范 围几 乎 无 所 不包 , 救
不利于他们 的健康成长 。可见 ,媒 体不
款 时发生矛盾 ,此人立马就撕下 慈善 家 的面孔 ,甚至出面阻止媒体 的进 一步报
应仅仅关 注求助者遭 遇的疾病 、 困等 贫
物质层面的苦难 ,更应 当重视求助者的 尊严和精神 诉求 , 保护他们 的隐私 。另

媒体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规范

媒体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规范

媒体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规范作者:王姗姗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6期摘要:弱势群体一直是社会关注和媒体报道的热点,但是媒体对这个群体的报道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本文就媒体报道弱势群体所体现的积极作用以及应该如何报道弱势群体等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新闻伦理;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一般指的是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况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

[1]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本文所涉及的弱势群体是相对于在能力和机会上占有优势并且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强势群体而言的。

1媒体报道弱势群体所体现的积极作用1.1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是一种体现新闻价值,实现自身与弱势群体利益双赢的表现新闻价值是新闻选择的重要依据,弱势群体身上具有显著的新闻价值。

弱势群体的生存处境之前并不被人所知,当被媒体曝光之后,才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在这一过程中使媒体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其关注社会民生的做法也会赢得政府和民众的赞誉,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另外,由于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宣传功能,弱势群体被大众媒体关注后,他们的生活处境与困难被社会上各方面的人所关注,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个人,都会帮助这些人来改善生活困难,其处境将大为改观。

1.2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是一种关注民生、人文关怀的表现普利策曾经说过,正义、勇气、公理和悲悯是我们遵奉的最高价值。

而“人文关怀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理性和善的有机结合,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2] 关注社会民生,是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对弱势群体的报道是媒体人文关怀的体现。

“所谓人文关怀,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

”[3]一些有良知的媒体,他们是真正代表弱势群体的利益,在报道社会问题时,具有情感慰藉但不过度同情,具有人文关怀但不过度煽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10月22日南方都市报报 道深圳市宝安区一名社区治安 联防队员涉嫌强奸案件。 一时间所有媒体的镜头都对准 这户人家,媒体的这一行为遭 到了社会的骂声一片。传媒报 道弱势群体缺乏尊重与关怀。 传媒和记者只把关于弱势 群体的事实与一般事实同等看 待,采用一般的选择标准,而 懒得深入挖掘关于弱势群体事 实中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只是 凭感性对那些涉及性、血腥、 暴力等内容感兴趣,不尊重弱 势群体的尊严。
新闻报道应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弱 势群体在报道中保持尊严。具体来 说,媒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改善 对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
• 新闻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应当常态化,对弱势群体的 新闻报道不能取决于政策调整和戏剧性突发事件的推动。 媒体不能打着帮扶弱势群体的名义,为自身谋取受众的注 意力和经济利益。 • 新闻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应避免将弱势群体标签化。 这一方面要求记者在报道弱势群体的新闻时,不要为了追 求耸人听闻的效果而制造过分煽情的标题;另一方面,媒 体应避免将弱势群体中个人的不道德行为扩散到对整个群 体的污名。 当需要受帮扶的弱势群体直接露面接受采访 时,新闻媒体应该考虑他们的自尊,不要公开他们的形象 和真实姓名。当他们采访受到助学贷款的贫困大学生的时 候,被采访者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被帮扶的事实,在采 访中也不愿露脸。媒体在处理这样报道的时候应该格外谨 慎,并适时地询问被采访者的感受。 • 关注弱势群体的尊严,还应包括传媒为弱势群体预留一片 表达空间,使得他们有机会和可能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广州日报开办的“欠薪追讨”热线,较为实在地保障了外 来务工人员利益。在这个栏目的一系列报道中,记者走近 这些打工者的生活,用平视的眼光,而非以居高临下的 “社会精英”自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的 疾苦。在报道中记者还使用了化名、“马赛克”等手段保 护这些打工者的隐私,使新闻报道起到了正面的效果。
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养
• 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还 应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当前农民工等弱势 群体的社会处境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而 造成的,既有个体原因,也有历史的、社 会结构的和社会制度的原因。要使弱势群 体回归其正常社会地位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的,因此,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艰 巨而漫长的过程,因而我们要提升新闻工 作者的道德素质,也只有在全民道德水平 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弱势群体的媒介表达 才有可能公正、客观和真实。
谢谢收看
——101宿舍制作
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弱势群体, 尊重他们的人格
• 弱势群体经济困难,身体有缺陷并不意味着他们 就没有人格和尊严,相反,他们的心灵和情感更 需要关爱和得到社会的尊重。弱势群体的隐私权 也应受到尊重,媒体不宜播出的节目或图片就应 尽量不登,须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 南方某城市的一个痴呆女孩被人拐卖又被强迫卖 淫,患上了严重的性病,新闻媒体对此给予了热 切的关注,可是在电视上播出时,痴呆女孩的画 面未做任何技术处理,我们看到的是痴呆女孩笑 嘻嘻地讲述那些细节,相信每一个看过节目的观 众心里都不是滋味。媒体在对弱势群体实施人文 关怀的过程中,常不能以平等的心态去看待他们, 给他们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
客观地报道相关事件,依法行事
• 除了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偏颇报道或对其形 象进行损害外,在报道与其有关的法律纠 纷时也不应该有所偏向。新闻工作者应有 强烈的法律意识,不可触犯法律法规。记 者常会对弱势群体投以同情的目光,为其 伸张正义,出发点虽好,但却忘记了记者 的职责还在于客观公正地记录事件,尽量 不要有太多的个人情绪。媒体不能充当仲 裁者角色,了解事实真相和客观报道真相 才是记者的首要职责。
中国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
媒体报道中常见的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的定义:在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层面处 于边缘和底层,没有或拥有少量话语权的人群。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外延,应主要包括生 理性弱势人群、贫困农牧民、城市边缘人群体、 失业下岗人员、天灾人祸中的困难者等等。
新闻报道中的“涵化”现象
媒体在对这类群体进行报道时,常出现人文关怀 表面化、角色描述污名化、形象塑造对其侮辱等 问题。在电视报道中,此种现象更为明显。大众 传播效果理论中有一种涵化理论,是美国宾州大 学教授乔治格伯纳和他的合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 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电视所表现的符号现实, 并非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因为电视在表现社会 现实时,注入了一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观众在 收看电视时,就会被电视节目内容所“涵化”, 形成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现实”。
报道涵化现象三:
成为猎奇的对象,多以被侮辱和损害形象出 现。在一些报道中,女性成为猎奇的对象,并 且多数被损害。如对一些女明星进行侮辱,用 色情、暴露的字眼见之公众,有些女性遭毁容 的报道,女性被拐卖的报道……媒体挑选这样 的题材,主要也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在一 些专题报道中,未成年儿童衣衫不整地站在垃 圾堆旁的照片常常被刊登,多数并未经得当事 人的同意。
如果你对未来的记者还 有期待。。。。。。
我们常讲深度报道,然而关于弱势群体的事实中, 很多需要深度报道的东西被表面的追求猎奇遮蔽了。我 们的传媒关心的是什么?仅仅是故事的跌宕起伏,例如 关于“犀利哥”的新闻,他的“传奇”经历叙说得颇为 详尽,却没有媒体追问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缺陷,这才 是更有意义的关于弱势群体的新闻啊!检讨一下各种涉 及弱势群体的新闻框架,就会发现,说什么等于不说什 么——关注耸人听闻的故事,被忽略的是这类事实背后 的社会问题。 那些被报道的贫困县为什么贫困,仅仅是自然条件差 吗?如果从体制和当地的领导层切入,肯定可以做出很 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来。我们报道贫困县的记者真的深入 到村屯里去了吗?有谁与那里的贫困人民共同生活,哪 怕几天?如果没有,就不要说贫困县没有新闻。发现新 闻需要眼光,同时也需要艰苦的调查和体验。
报道涵化现象一: 语言歧视,主观臆断现象严重。由于媒体本 身所固有的偏见,致使他们在对弱势群体的报 道中歧视现象广泛存在。语言轻薄,对受众造 成了错误的引导。如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 “民工”、“三陪女”、“摆地摊的”、“跳 楼秀”等字眼较多出现,透过这些字眼,人们 看到的是媒体居高临下的态度,其优越感正表 现了媒体对弱势群体人格的不尊重。更有些媒 体在不了解弱势群体内心真正想法的情况下, 从自己的想法出发,产生误解,造成了不好的 社会效果。
• 经济、社会地位不同决定媒介表达权的不同。社会资 源分配占有上的差异,使经济地位高者在社会地位和 社会影响上占据优势,成为传媒宠儿。相反,像农民 工、女性、童工等弱势群体只有很小的媒介表达权, 这样,他们在自身形象塑造上只有很小的主动权,在 改变其形象上的作用微乎其微。社会地位低者的媒介 表达权也很有限。 • 信息来源的选择不同,在报道中也会造成一定的偏向。 在电视摄像中,不同的拍摄角度和拍摄位置下呈现的 画面效果是不同的,比如仰角拍摄、俯角拍摄及水平 拍摄对表现人物形象的效果。
新闻媒体的功能主要在于环境监测、社 会协调、文化遗产传承,它不是慈善机 构,单纯要求“新闻扶助弱势群体”本 身,是违反新闻传播的规律的。然而如 果有心,从关于弱势群体的事实中挖掘 有新闻价值的亮点,在遵循新闻价值标 准的基础上,我们是能够做出既好看又 有社会意义的关于弱势群体的新闻的, 并非只有妖魔化弱势群体一条报道之路。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新闻报道中尊重 弱势群体的要求,就不再显得让人为难 和苛刻了。
探究原因
• 历史文化原因。由于中国历史文化影响,君主 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等级森严,农民历来是作 为被统治阶级、被奴役阶级出现的,虽然在现 代人人平等的社会,也难免存在对农民工的各 种偏见。性别歧视存在了几千年,这一历史文 化原因也使得女性在大众传媒中处于弱势地位。 • 大众传媒追逐利润,只从经济角度对媒体进 行运营。有些传媒机构为了迎合部分大众的心 理,追逐利益,不免媚俗。“为受众服务”更 多的指城市居民,弱势群体却成了为吸引眼球 的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
2004年,燕赵 都市报报道了 赵某采取威胁 跳楼的手段为 工地上受伤的 儿子讨要治疗 费用,并称之 为“跳楼秀”。
报道涵化现象二:
强、内衣等广告中,女性大多数以 一种特有的身份出现,广告拍摄的角度、主题都体现了 对女性的不尊重,有些内衣广告中,女性俨然成了所买 物品的饰物,给人一种宠物的感觉,无形中降低了女性 在受众心中的形象,而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男性观众的 眼球;农民工、童工、贫困学生等在电视中的露镜也多 以背景人物出现,给人一种可被忽略的感觉,有些英雄 遗孀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一遍又一遍地哭诉丈夫的生前事 迹,不断承受着回忆的巨大痛苦……媒体的议程设置对 弱势群体形象的塑造在观众心中形成了特定的形象,传 播者的文化观念暴露无遗。
媒体的精英主义意识
媒体的商业利益追逐 专业主义素养的缺乏
对此我们应该做的 是。。。。
引导受众对弱势群体形成正确的看 待
• 新闻工作者在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中不应 一味地追求刺激,也不应该为了吸引受众 注意而不惜暴露和夸张,甚至描写暴力、 色情镜头。一些媒体在报道被拐妇女遭受 侮辱后,不关心这些妇女的内心感受和她 们的不幸遭遇,而是将笔墨放在女性如何 遭受暴力侵害的具体细节上,所谓对弱势 群体的关心实则是对弱势群体人格和尊严 的一种践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