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doc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资料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逝世而设立的。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也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夏至。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活动和习俗来庆祝这个节日。

据历史记载,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一位大夫和诗人。

他是楚国的官员,因为不满政治腐败而投河自尽。

为了纪念他的牺牲,当地的百姓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将米粽、鸭蛋、龙舟等置于河中,以表示对屈原的怀念和缅怀。

到了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端午节已经成为全国性的传统节日。

在唐代(公元618年-907年)以后,端午节更加盛大,人们开始在这个节日煮粽子,吃五色饭,赛龙舟等各种活动,这些传统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传统端午节习俗1.煮粽子: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用粽叶包裹糯米、肉、蛋等食材制成的“粽子”,取其形状象征丧意,纪念屈原,缅怀历史。

粽子有猪肉粽、咸鸭蛋粽、红枣粽等多种口味,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食品。

2.赛龙舟: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有名的传统活动之一。

赛龙舟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最初是为了寻找急流险滩上的屈原遗体而进行的。

如今这个传统已经演变成为一项具有竞赛性质的运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和运动员的参加。

3.叶草驱虫:端午节也是叶草驱虫的好时机。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插入艾叶、柏叶等草本植物,并在家门口、电器、衣物等地方张贴粽叶,据传可以清除室内异味和蚊虫,起到防疫保健的作用。

4.中国国学教育:端午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些传统学校会在端午节期间组织国学教育活动,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结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煮粽子纪念屈原,赛龙舟追忆历史等,每一个习俗都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是乐趣和美食,更展现了中国五千多年文化的魅力,是中国人民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重要节日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重要节日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重要节日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与屈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是纪念屈原的重要节日之一。

本文将从端午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现代庆祝方式三个方面来介绍端午节。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曾经奋笔疾书呼吁国君不要和秦国妥协,但最终未能阻止国君的错误决策。

在楚国覆灭后,屈原流放至汨罗江,深感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疾苦,终于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

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人们从此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并且发展了各种纪念和庆祝活动。

二、传统习俗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活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龙舟上面有一支鼓手和一支舵手,其他船员则要齐心协力地划桨,以最快的速度划过终点线。

这个活动中,人们既能欣赏到龙舟的飞驰,也能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吃粽子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由糯米、豆子、枣子、肉等食材制作而成,有多种不同的馅料和口味。

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避邪和驱灾,也是对屈原的纪念和怀念。

三、现代庆祝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参加传统的活动外,还会对屈原的事迹进行传播和宣传。

许多地方会举办纪念屈原的文化活动,包括演出、展览和比赛等,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文化。

此外,人们还会利用这个假期与家人、亲朋好友一起共度,进行家庭聚会和旅游等活动。

一些人也会选择在端午节这一天回乡探亲,增进亲子关系和家庭温暖。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重要节日,也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秒懂百科端午节的故事

秒懂百科端午节的故事

秒懂百科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源于对屈原的纪念。

历经了数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如今的端午节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活动内容,成为了国人们重要的文化庆典。

本文旨在介绍端午节的起源、相关传说、习俗等方面,帮助大家了解这个传统节日。

一、起源和历史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始于战国时期。

它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为民请命,为国尽忠,但因忧国忧民而最终投江自尽,成为一个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为了纪念他,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日举行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

据历史记载,端午节最早的一次祭祀活动是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而成为全国性的传统节日,则要追溯到唐朝。

唐朝时,端午节已成为一种全国性的节日,祭祀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明清两代,端午节逐渐成为一个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十大节日之一,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弘扬和传承。

二、屈原与端午节端午节最重要的源头就是屈原,而与屈原有关的故事,又以“屈原辞世”、“屈家子弟怀念屈原”以及“龙舟赛”三个故事为主。

1. 屈原离世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伟大爱国诗人,他曾在楚国为大夫、国相和军事将领等职务工作,一生中视民如子,为国家建言献策。

但是,在楚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中,他不幸失势,必须离开楚国。

公元前278年,当他得知楚国被秦国攻占时,深感痛苦和不安,最终在今天的湖北省岳阳市洞庭湖火车站附近的汨罗江投水身亡。

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他的。

2. 屈家子弟怀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他的家乡亲友非常感叹,为了让屈原安神宁魂,就会在他的坟墓前献上美酒和食物。

后来,屈原的家乡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日文化,“五饼”的传统,即在端午节这一天,屈家子弟会特别烤制五种味道的饼干并送给亲朋好友。

这样,人们就可以欣赏到绿意盎然的自然风光,还可以品尝到美味的五饼,请屈原的神灵保佑家族安康的生活。

3. 龙舟赛传说人们在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亲自下江,为了找到屈原的遗体,而发扬爱国精神,组织竞渡的娱乐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课文原文

《端午节的由来》课文原文

《端午节的由来》课文原文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下面是《端午节的由来》的课文原文。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又叫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政治家。

他对于楚国立国和民生十分忧虑,多次上书进谏,建议国君秦穆公施行政治改革和开展联盟抵抗外敌。

然而,他的意见并没有被秦穆公所采纳,反而引起了宫廷的争斗和诽谤。

最终,秦穆公听信谗言,将屈原贬斥为普通百姓,让他彻底失去了政治地位。

屈原的流放生涯并没有磨灭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他在贬居岳麓山的时候,写下了许多悲愤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疾苦的关怀和痛苦。

他也积极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关心人民生活,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并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可。

楚国最终在战争中失利,被强大的秦国所灭。

当屈原得知楚国准备投降,他多次上书进谏,希望国君不要屈服于秦国,保卫楚国的尊严。

然而,屈原的苦心劝谏并没有被理解和接受。

他绝望地投江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的死耐影响深远,后人为了纪念他的精神和爱国情怀,就设立了端午节。

端午节的名称来源于屈原的死期,农历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

据说,端午这一天,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把粽子扔进江中,以免他的身体被鱼虾啃食。

后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粽子,并在江边划龙舟,以纪念屈原和追忆他的爱国精神。

端午风俗丰富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活动包括划龙舟和吃粽子。

划龙舟是模仿人们划船去救屈原的行为,体现了团结一致和勇敢精神。

吃粽子则寓意着驱邪和祈求平安。

此外,还有蒸香草、挂艾蒿等一系列习俗,文化内涵深厚。

如今的端午节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每年这一天,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如龙舟竞渡比赛、包粽子比赛等。

这些活动既是对屈原的铭记,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始于战国时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端午节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等传统习俗,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龙舟比赛、吃粽子、挂艾草和佩戴香囊等活动。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据传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爱国诗人,名叫屈原。

他为当时的楚王所器重,任命为宰相。

然而,由于内外交困,楚国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屈原对楚国的疆土分崩离析感到痛心疾首,他多次劝谏楚王,希望能够挽救楚国的命运。

然而,他的忠言逆耳,遭到了楚王的不信任和排挤。

正是因为屈原坚守原则,忠贞爱国的精神,他深受百姓的爱戴。

然而,楚国的政治腐败和权贵的阴谋诡计最终导致了屈原的被贬,被迫离开了楚国。

失意之际,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选择了投汨罗江自尽,以表达对楚国人民的思念与挚爱。

屈原一死,楚国百姓十分痛心,纷纷涌上江边搜寻屈原的尸体,希望将他收殓安葬,以示怀念之情。

然而,由于江水湍急,无人能找到屈原的尸体。

人们迫切地希望能够寻找到他的遗体,纷纷在江水中撒下了糯米,以期能够用来喂饱屈原在江底的魂灵。

这就是后来演变成包粽子的习俗。

为了保护糯米不被鱼虾吞食,人们又聚集在江边船上放鞭炮、敲锣打鼓,以驱赶恶灵。

为了迷惑水中的龙、蛟,人们在艾叶上绑上五色丝线,再佩于小孩和成人的胳膊上,还有门窗上。

这种挂艾草和佩戴香囊的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留下来。

为了寄托对屈原的思念之情,人们还在龙舟竞渡中承载了更多的意义。

传统的龙舟竞渡源于人们抢救屈原的船只,以期尽快找到他的遗体。

龙舟竞渡活动不仅有助于民众团结一致,也是对屈原的追思和祭奠。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成为了一个家庭欢聚、亲友团聚的日子。

人们通过蒸制粽子、品尝美食,并分享故事和传统的习俗,以表达对历史的缅怀,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总之,端午节作为一个古老而庄重的节日,凝聚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

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

在中国民间,端午节被视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在南方地区,人们更是将其视为“重阳之后第二个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前。

屈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曾经在楚国任职,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后来被流放,最终跳入了汨罗江自尽,以表达自己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据说,为了防止鱼虾等水生动物啃食屈原遗体,人们就在端午节时抛入汨罗江中一些食品,如糯米饭、菖蒲、艾叶等,以此来饱满屈原的饥渴之魂,化解汨罗江中的毒气,从而使屈原离去的地方变得清新无比。

自此,人们便有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以纪念和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是,端午节不光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更有着深深的民俗精神。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有一种赛龙舟的习俗,不断地进行着传统的各种庆祝活动。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独特的特色之一,大型的比赛可以引起广大民众的热烈关注。

同时,香包、艾叶蒸的角什、挂钟馆子等传统的民俗活动也在端午节当天如期进行。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多元文化。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习俗,各有其特色和风格。

北方人更注重赛高粱、吃豆子等传统习俗,而南方人则更偏爱龙舟赛、吃粽子等活动。

但无论在哪个地方,端午节总是能够展现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相适应,端午节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充满着时代的鲜明特色和活力。

例如,在现代市场上,人们可以购买到各种瑞士巧克力、鲜花糕、五谷丰收等创意粽子,并可以享受更多的乐趣和文化体验。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既有着悠久历史又充满创意和活力的文化盛宴。

它既是纪念屈原,表达爱国情怀的节日,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

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民俗气息,都表达了我们对祖国和家乡深深的热爱和情感。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庆祝这个节日,展开各种庆祝活动,表达对节日的祝福和纪念。

那么,端午节是如何来的呢?它的历史起源和传说又是什么呢?下面将为大家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

相传,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他为了自己的国家付出了一切,并提出许多政治改革的主张。

然而,由于受到许多贵族的排挤和政治阴谋的诬陷,屈原最终被流放到了汨罗江。

在屈原流放期间,楚国遭到了敌国的侵略并溃败,为此,屈原感到非常痛苦和绝望。

最终,屈原选择了投江自尽,以表达对故土和人民的忠诚。

据传,当屈原投江自杀之后,汨罗江的百姓们纷纷划船出来,想要救起屈原的遗体。

为了保护屈原的遗体,人们在江面上撒下了粽子,并用竹竿敲打江水,以驱赶恶鬼。

这样,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由此而来。

除了纪念屈原的忠诚和爱国之心,端午节还有其他一些起源和传说。

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民间英雄——扁鹊。

扁鹊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术高明,医治了许多疑难杂症。

为了纪念扁鹊,人们在端午节期间会插艾草,认为这种植物有驱邪、辟邪的功效。

除了纪念屈原和扁鹊,端午节还有一个与巫神相连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巫神可以利用巫术驱邪降妖。

而在农历五月,正值盛夏,阳气最旺盛,邪魔妖怪最活跃。

人们为了避免被邪魔妖怪侵扰,就在端午节时进行驱邪和祓禊的仪式。

这些驱邪和祓禊的仪式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等,以驱除恶灵和疫病,保佑人们平安健康。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众多,但无论哪种传说,都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爱国、忠诚、健康和祈福的美好向往。

端午节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如今的端午节,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活动。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组织队伍,在江河湖海中举行划龙舟的比赛。

端午节与中国传统农事知识

端午节与中国传统农事知识

端午节与中国传统农事知识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与中国传统农事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以及与中国传统农事知识的关联。

一、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忠于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奋斗了一生。

然而,他却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牺牲精神,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二、端午节的习俗1. 龙舟竞渡:在端午节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龙舟竞渡的活动。

人们划着装饰精美的龙舟,在河流或湖泊中竞渡。

这一传统源于人们希望通过划龙舟来驱除瘟疫,以保佑平安健康。

2.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粽子是用糯米加入各种馅料,用粽叶包裹而成。

它可分为甜味和咸味两类,受不同地区习俗的影响,馅料有所差异。

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驱邪,保佑平安。

3. 悬挂艾草和菖蒲: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家门口或室内悬挂艾草和菖蒲。

艾草和菖蒲都是传统的农事植物,人们相信它们有驱邪、辟疫的作用,可以保护家人平安健康。

三、端午节与中国传统农事知识的关联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农事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农历五月是中国的农忙季节,正值农田里的作物生长迅速,急需人们的耕作和管理。

而正因为如此,端午节也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日。

在中国传统的农事知识中,人们往往会以自然的变化作为农事的参考依据。

端午节正好处于农历五月,这个时候天气已经进入夏季,阳光充足、气温升高,对于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特别重视农事活动,比如田间的除草、灌溉、施肥等。

另外,端午节的习俗也与农事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龙舟竞渡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对农田灾害的一种预防措施。

人们相信通过划龙舟可以驱逐瘟疫,保护庄稼的正常生长。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它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庆祝。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庆祝活动。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有几个传说。

每个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与屈原有关。

屈原,又称屈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爱国者、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出生于公元前340年,逝世于公元前278年。

他是楚国的贵族,曾担任楚国宰相和军队统帅。

屈原倡导民主、反对专制,主张改良政治制度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遭到贵族的排挤和异己的打压,最终被流放到汨罗江畔。

在这里,他神游天地、沉浸诗意,写下了深情激动人心的《离骚》、《天问》、《九歌》、《怀沙》等一批不朽的文学名篇。

第一个传说是屈原的爱国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内乱,秦国趁机进攻楚国。

屈原看到国家衰亡、百姓流离失所,十分伤心。

他向楚王建议改善国家政治、治理腐败官员、扶植人才,但都遭到拒绝。

屈原愤然离开朝廷,漂泊在外。

最后,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见到的都是荒凉和绝望。

他感到十分绝望,于是投身于汨罗江中,以身殉国。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纷纷下河打捞他的尸体,并将米饭包在菖蒲叶中,扔到江中喂鱼,并在远去的敌人从渐渐走进当地之时铺下火药,提醒楚国人有可能遭受攻击。

后来,这种习俗就演变成了现在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

第二个传说是屈原的防疫故事。

相传,屈原生前喜欢在田野中观察天象、研究草药,经常教导百姓如何防疫。

他发现,每年五月初五的夜晚,有许多瘟疫、病毒、恶鬼出没,危害人民安康。

于是,他提出在五月初五日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用艾叶、蒜头、菖蒲等草药消灭病毒,用五色丝线化解恶鬼之邪。

人们据此制造香囊、挂艾叶、涂菖蒲,以驱鬼避疫。

这也是端午节的另一种习俗。

第三个传说是屈原的民俗故事。

相传,屈原生前所在的乡村里每年五月初五日都有一种野兽出没,威胁到村民的生命和财产。

端午节名称来源和历史

端午节名称来源和历史

端午节名称来源和历史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端午节的名称来源和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和文化习俗。

端午节的名称来源于一位古代中国的爱国诗人屈原。

据传说,公元前278年,楚国宰相屈原担心国家的政治腐败和弊端,无法改变局势,于是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职位,走向江边枯竹林,决意以身殉国,深深地悲恸着。

当地的百姓为了表达敬意,便在五月初五这天用粽叶捆上五色丝线,端清香飘逸、鲜肥可口的粽子沿江投入水中,以保佑伟大的屈原能平安归来。

后来的人们则接着沿袭了这个习俗,并逐渐发展成了端午节这个文化活动。

除了屈原的故事,端午节也与中华文化中的龙舟赛紧密相关。

龙舟赛传说起源于三国时期,是为记录和纪念爱国人士屈原的牺牲精神而设立的。

历史上,龙舟赛还用于军事演练和竞技比赛等活动,但渐渐地,它就演变成了文化庆祝和娱乐方式。

端午节还有很多地方的独特传统,比如湖南的“蒸粽戏龙舟”、福建的“划龙舟、败粽子”、江苏的“剪字谜、吃粽子”等等。

无论在哪里,人们都会在这个节日里表达敬意,祈求健康、平安、团圆和祖先的祝福。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象征性极为强烈的文化节日。

它不仅承载了古代中国历史的传统和传说,还承载了人民对于祖国和家庭的热爱和祈求。

在庆祝这个节日的过程中,人们传承了这种令人感动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在生活中勇气、智慧、希望和坚定的精神风貌。

端午节的起源两种说法

端午节的起源两种说法

端午节的起源两种说法端午节是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这个节日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和屈原有关,另一种说法则是和龙舟竞赛有关。

第一种说法,和屈原有关。

屈原又称屈原公,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诗人。

据史书记载,屈原于公元前278年自杀投汨罗江,这引发了汨罗江上游人民划龙舟救人并投食五色粽的活动,以纪念他的去世。

这也是中国端午节的起源之一。

五色粽分别用红、黄、绿、白、黑五色的色料煮成,寓意五行五方神仙。

龙舟竞赛和吃五色粽都成为了中国传统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另一种说法,和龙舟竞赛有关。

据传说,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要祛病防疫。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出游,吃东西,舞龙舞狮,打球、踢羊毛球,以及参加龙舟竞赛等各种活动。

其中,最流行的就是龙舟竞赛。

龙舟竞赛不但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凝聚力,同时还能展现中国古代的文化。

无论哪种说法,都表明了端午节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节日。

不仅古老而神秘,而且也有着多种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庆祝活动。

端午节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保护这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中,食用粽子是至关重要的。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其他食材制成的传统中国食品,通常包裹在竹叶或莲叶中。

粽子的味道丰富多样,可以是甜的或咸的,里面填充着不同的配料,如豆沙、肉糜、笋子、蛋黄等。

除了食用粽子外,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也会挂艾草和菖蒲,在屋子里焚香排毒,希望能祛除瘟疫和恶鬼。

总结起来,端午节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

无论是和屈原有关还是和龙舟竞赛有关,它都展现出了中国文化中强大的亲情、友情以及尊重传统价值观的强烈信仰。

而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中国人还是世界各地的人民,都在这个传统的节日中体验到一种信仰和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它在今天的世界中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咏怀诗和爱国主义的先驱,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人们也因此赋予端午节更多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介绍端午节和屈原的故事,让读者了解更多有关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很多国家都遭到外敌的侵略,因此人们互相支持,联合起来抵抗外来入侵。

在这个关键时刻,屈原成为了楚国宰相,帮助楚国王在外交和内政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可惜的是,他的政治观点有时候会受到其他官员的抨击和反对。

最终,屈原被逐出官场,成为了一名放逐者。

在放逐途中,屈原经历了种种困难和痛苦,深感国家命运险象环生,于是开始写下掷地有声的爱国诗篇。

他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挑战,并行动起来,保护祖国,守卫自己的文明。

这些诗篇深深地打动了许多人的心,让他们更加爱国,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然而,屈原的悲剧并没有终止。

据传,在他被逐出官场后的一年,他听到了一些惊人的消息:外敌正在向楚国的首都攻击。

当屈原在城墙上观察战斗的时候,他被击倒,并被群众当作叛徒来处置。

他最终选择跳入汨罗江自尽,以表达对祖国的爱。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爱国主义先驱,人们开始庆祝端午节,同时也纪念了屈原留下的那种爱国和忘我精神。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等。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赛龙舟了。

赛龙舟,听起来很神秘和有趣,其实是一项古老并且有趣的竞技活动。

多人划桨,比赛速度,最终冠军可以获得吉祥和荣誉。

在为期一周的庆祝活动中,人们还会在自家门前挂上艾草,这个也是因为古时候人们相信艾草可以辟邪避瘟,保佑家里平安。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中国民族的民俗文化的缩影。

屈原是一个爱国主义先驱,他的作品和言论激励了数代人对祖国的热爱。

端午节是因为谁而有的节日呢

端午节是因为谁而有的节日呢

端午节是因为谁而有的节日呢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五节、端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战国时期。

它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及其丰功伟绩而设立。

但是,端午节是因为谁而有的节日呢?有很多的故事与传说。

一说是由于屈原的故事而来。

屈原,又名屈赤,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思想家和爱国诗人,他在楚国政治家臣的贪婪跟腐败之下,痛心疾首,感到对于国家的无能为力及愤怒和失望,最终绝望的投身于汨罗江。

为了追悼和悼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汨罗江上的群众划船打渔,投米救鱼,以示哀悼。

由此,端午节便成为了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也被称为龙舟节或屈原节。

因为屈原逝世的时间就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人们在这天划船赛龙舟就是表达了对屈原的哀悼。

另一种说法是与抵御瘟疫的有关。

据《史记》记载,战国时代吴国的大夫鲁连,认为“五月五日,瘟毒流行”,他建议城中的居民在每年的五月五日涂上艾叶、挂上雄黄酒袋和扎上五色丝线,以避免瘟疫的侵扰。

因为吴越是江南地区,这个节日并没有流行开来。

但是随着战争的发生,吴越与中原的文化交流日渐增多,端午节也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了全国性的传统节日。

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的来历与祛邪有关。

南方瘟疫的传播和防治比较发达,人们把盛放香料的小竹筒放在家门口,防止恶鬼疫病侵入住宅,每年的五月五日则是打燃符顺风入竹筒焚烧以祈求驱瘟。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还会用艾蒿制成香囊,挂在家中,以驱邪避瘟,这也是端午节来历的一种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中国节日,与屈原、瘟疫、祛邪等有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有很多的传统习俗,比如吃粽子,喝雄黄酒,涂雄黄水等等。

此外,龙舟赛也是我们非常喜欢的节日活动之一,让我们在比赛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

无论端午节的由来是哪一种说法,我们都应该铭记祖先的智慧和贡献,分享传统的文化盛宴,传承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让端午节这个传统文化节日世代相传,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做出更大的贡献。

端午节是因为谁创立的

端午节是因为谁创立的

端午节是因为谁创立的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

屈原是春秋时期的楚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忠诚于楚国王室,但他的忠诚却为其他朝臣所嫉妒和排挤,最终被流放到湖南岳阳。

在楚国被齐国所侵袭的情况下,屈原非常担心楚国的安危,他写了许多诗来表达他的忧虑和爱国情感。

然而,他的警笛并没有被任何人所听取,最终,楚国被齐国所灭。

屈原在岳阳遭受流放的时候,他倍感孤独和悲伤,他写了很多悲伤的诗歌。

据传说,在端午节这一天,屈原跳入了汨罗江中自杀,以表示对楚国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痛心。

据说,人们在江边投食并打捞龙舟,以挽留屈原的精神和躯体。

端午节是屈原的忠诚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纪念日。

人们通过打龙舟、吃粽子和挂菖蒲等传统活动来纪念屈原。

在古代,人们认为龙可以控制雨水,因此他们在端午节期间会打龙舟来希望龙能够供给丰收。

粽子则寓意着纪念屈原的专属食品,并象征着对楚国的怀念。

挂菖蒲则是为了保护人的健康,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在家里和身上挂上菖蒲。

端午节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每年都会有数亿人参加庆祝活动,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端午节不仅仅是屈原的纪念日,也象征着中国人民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共同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是为谁设计的节日风俗

端午节是为谁设计的节日风俗

端午节是为谁设计的节日风俗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一系列的节日活动和风俗。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说法,但最为广泛接受的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楚国国士”,他在楚国做官期间,为官之风清正,不惧权贵,深得民心,曾协助楚庄王扩大疆土,为楚国打下了一片天下。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阴谋,他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途中,听闻了故国被外敌侵犯的消息,屈原悲痛欲绝,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身汨罗江中自尽而成为万千百姓心中的英雄。

为了纪念和怀念这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五月初五便成为了屈原的纪念日,这便是端午节的原始形态。

据说,当时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会划龙舟下河,将饺子等食物投入江中,以避邪驱瘟,并希望屈原的灵魂能够得到安宁和安抚。

这就是目前端午节的主要传统风俗,也是民间称这一天为“龙舟节”的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风俗逐渐演变和丰富,形成了许多特有的庆祝活动。

不同地区的风俗也有所不同,但通常会包括龙舟比赛、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艾叶、戴香囊等多种习俗,都是为了祈求平安、健康和纪念屈原。

除了纪念屈原外,端午节也与多个历史事件和传说有关。

例如,有一说法是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祭祀龙神的传统,因为五月是龙的出世月,故人们要在这一天祭祀龙神以祈求风调雨顺。

还有一说法称端午节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有关,因五月初五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人们要在这一天祈求丰收和祭祀祖先。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对屈原的怀念和纪念,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端午节的传统风俗始终广为流传,人们用这些习俗和活动,传递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与传承。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又称龙舟节、端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于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相传,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楚国。

楚国是一个以勇士文化闻名的国家,而端午节正是为了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这一天,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赛龙舟和吃粽子了。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几个不同的传说流传至今。

下面我们就一一来揭开端午节的起源之谜。

屈原投汨罗江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忠臣和爱国诗人,名叫屈原。

屈原一生致力于传播楚国文化,他的诗作广泛流传,并被后世称为楚辞的代表人物之一。

然而,由于楚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阴谋,屈原最终遭到了贬谪。

据说,屈原投江身亡的地点就是在今天的湖南岳阳市汨罗江。

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思念和怀念,屈原辞世的那一天后人开始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纪念活动,这就是后来的端午节。

驱邪避瘟的龙舟赛除了纪念屈原外,端午节还有一个著名的活动,那就是赛龙舟。

据传,南方的土着居民在原始宗教崇拜时期举行龙舟赛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赛龙舟活动不仅是为了庆祝端午节,更是为了驱邪避瘟,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竞技活动,更是一种民间传统。

赛龙舟时,船上的划子们要齐声高唱江城子等民歌,以鼓舞士气。

而在船头,通常会有一名鼓手敲击着锣鼓,以提振士气和节奏感。

粽子传说端午节还与粽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说,在远古时代,楚国人民听说屈原投江,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划船下去打捞,并且将米煮熟后包成三角形,用艾叶包裹,再系上彩线,投入江中,以供鱼虾吃。

这样,鱼虾就吃饱了,就不再吃屈原的尸体。

后来,这种食物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粽子,成为了每逢端午节必吃的传统食品之一。

每年的端午节,家人们会一起包粽子,而这也成了一种团圆和亲情的象征。

端午节的庆祝方式除了赛龙舟和吃粽子之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其他的庆祝方式。

比如,人们会在家中挂菖蒲和艾叶,将菖蒲插在房屋门前和床头,将艾叶插在门窗四周,这样可以驱邪避疫病。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简介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中国人民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来纪念这个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和纪念对象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端午节的起源据历史记载,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

传说在古代中国,有一位爱国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将领叫屈原。

屈原是楚国贵族,他致力于统一中原,保护楚国的独立和自由。

然而,由于嫉妒和政治斗争,他最终被贬为楚国郢都的哀梨山。

在哀梨山的马焦岩中,屈原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激扬文字的作品。

后来,他不堪忧郁和失望,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思念和痛心疾首。

听闻屈原自尽的消息后,当地的渔民们急忙驾船出海搜救,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以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

自此以后,每年五月初五成为了屈原的忌日,也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人们摆龙舟、比赛划船、包粽子、挂艾草等各种活动都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和爱国英雄。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龙舟比赛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龙舟竞赛起源于搜救屈原的渔民们划船寻找屈原遗体的故事。

现在,龙舟比赛已经成为了一项极具观赏性和竞技性的运动。

许多地方都会组织龙舟比赛,并且吸引大量观众前来观看。

包粽子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一种以糯米、红豆、花生等各种馅料裹在粽叶中蒸煮而成的美食。

粽子形状独特,味道香浓。

包粽子是一项需要技巧和耐心的活动,家人们常常聚在一起包粽子、分享快乐。

赛艾草赛艾草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

人们会将艾草用红线串起来,挂在门上或者放在房间里,以驱邪、辟邪。

据传说,艾草可以驱除疫气和邪魔,给家人带来平安和好运。

端午节的现代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端午节的意义也逐渐演变和丰富。

除了纪念屈原、传承传统文化,端午节也成为了国家法定假日,人们可以利用这个假期与家人相聚、放松心情。

此外,端午节还是国际非遗名录的代表性项目之一。

端午节资料简单

端午节资料简单

端午节资料简单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端阳节”、“重五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全国各地都会庆祝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起源于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也是楚国的爱国诗人,他为了救楚国而跳入了汨罗江,最后自杀殉国。

当地的居民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悲痛,他们纷纷划起了船去搜寻屈原的遗体。

他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就把饭团扔到江里,让鱼虾吃饭,不吃屈原的遗体。

后来,这个端午节就因为这样的故事而流传至今。

端午节的习俗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便是赛龙舟。

龙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划船比赛载具,通常由12-20个人组成的队伍划动,船头上插龙舟旗,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另外,在各地的端午节里也还会拜祭祖先、吃粽子、挂菖蒲、插艾叶、赏花等活动。

其中,吃粽子的习俗是最为重要的一个。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其它材料制成的食品,有很多不同的口味和做法。

在端午节,各地的人们会采用自己的做法,用各种馅料制作粽子。

除了在中国,端午节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会庆祝。

例如日本、越南、韩国、马来西亚等地也有庆祝端午节的传统。

在这些地区,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纪念屈原和庆祝丰收。

在端午节的时候,许多人还会分享诗歌和故事,来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

以下是一首描绘端午节的诗歌:五月五日端阳到,粽香菖蒲送丝桥,鲤鱼舞动龙舟灵,烟火飞花庆团圆。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端午节不仅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也是一天庆祝丰收、团圆和祭祀祖先的好日子。

总结起来,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它源于爱国诗人屈原,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每年的端午节,无论你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你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你都可以与家人、朋友一起欢庆节日,品尝传统美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江边划龙舟、吃粽子、在家门口上挂上菖蒲和艾草,热闹非凡,现在端午节还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之一。

端午节吃什么 2 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吃的食物之一,笼统来说,粽子主要有素粽和肉粽两大类,加以糯米用叶片包裹起来,清香扑鼻、美味可口,还有及其丰富的营养价值。

雄黄酒雄黄酒是中药材,也是端午节传统饮食中很重要的一环,每年农历初一的时候就会将酿造好的雄黄酒放在室外晒太阳,一直晒到初五,等到中午的时候吃粽子、饮雄黄酒。

咸鸭蛋咸鸭蛋是端午节必吃的一道食物,每年端午的时候,家里的餐桌上总有一道咸鸭蛋,优质的咸鸭蛋蛋壳发青,但是内部的蛋黄金光闪闪、咸香四溢,非常好吃。

黄鳝端午节的时候,除了传统食物,还有时令生鲜,端午时分是一年之中最适合吃黄鳝的季节,此时,黄鳝的肉质最嫩,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俗谚,所以,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也可以食些黄鳝,帮助保健身体。

端午节养生喝什么 3 端午节时,气温较高,而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让人感到烦躁,易动肝火,所以,端午节时在吃传统粽子的时候可以再来一杯花草茶帮助养生。

菊花茶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的效果,是对人体有益无害的花,还具有瘦身的成效;与枸杞同用有养阴清热、益肾明目的效果。

玫瑰花茶可改善内分泌失调,进而推进皮肤润滑而有弹性。

洋甘菊茶气味幽香,具有冷静效果,能协助睡觉,稳定情绪,还能润泽皮肤,可为头发的滋补剂。

薄荷叶茶具有冷静、助消化的效果,还能减轻偏头痛、胃部不适或嗓子不舒服,是提振精力激起生机的良品。

薰衣草茶能够净化心绪,免除严重焦虑,舒解压力,松懈神经,协助入眠:也可医治前期伤风咳嗽,安靖消化系统,是医治偏头痛的抱负花草茶。

迷迭香茶医治头痛的最佳花草茶,不只能增强记忆力,还对痛经有极好的效果。

金盏花茶对消化系统溃疡及淋巴结炎有极佳的效果,并维护消化系统,增强肝脏功用。

端午节养生要注意什么 4 1、粽子要充沛加热,煮热变软后才干吃。

2、肠胃不好的人吃粽子可选白米粽,别粘糖,不要吃得太甜。

3、有胆囊炎和胆结石以及胰腺炎的病人,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脂肪、蛋白过高的粽子。

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点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

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蟾蜍等不上身。

元宵节的由来及习俗: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春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的联系起来。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对这个节日比较重视,举行很多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大家一定很好奇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现在中国吃网小编就告诉你元宵节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习俗。

有关元宵节来历的说法多种多样,有3种说法流传较广。

元宵节来历传说一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来历传说二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

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来历传说三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吃汤圆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

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

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

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

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