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气与匠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匠心与匠气

在词典中,匠除了作为名词的后缀表示有手艺的一类人外,还有两个意思,一是灵巧、巧妙,比如独具匠心;二是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但平庸板滞,缺乏独到之处,恰好相反,我们称之为匠气。

最早认识工匠,是从小时候读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开始的。至今我还记得其中对刷子李的描述。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别不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冯老虽然怀着钦佩的感情,绘声绘色地描写,但这也无非是一种匠气。

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个阐述也无非是在说明,人是走心的,人类的意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理性认识下进行的,人类的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性的,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偏执于一些边边角角。

“油漆工用刷子作画,画匠用手作画,画家用思想作画”,这个说法就更明了了。油漆工只是一个会喘气的刷子,如今早已用喷涂机器人取代了,或者说如此枯燥无味的工作就不应该让人来做。画匠能把原画描摹的一模一样,也无非是一台会喘气的复印机;即使是能一模一样地写生又如何?还不如举起镜头随手一拍。

早在北宋,苏轼就曾批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然有些偏颇,张择端还不至于沦为画匠的层次,《清明上河图》也绝不是仅仅是一副全景摄影,但这种观点是毋庸置疑的,创作是需要思想的,因此中国画讲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西方的画更隐晦,但也会利用特定场景、神情等去营造一种氛围,使人一时说不清却也能感同身受,可谓独具匠心。

那么匠人做工时是否也倾注了自己的思想呢?这还要从工匠的起源说起,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才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匠;再看现代,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智能时代,工匠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剩下的只有争相炒作的工匠精神。由此看来,工匠做工,一直都是谋生手段而已,无论是远古时代,还是市场经济下的今天,工匠的创作都只是迎合受众的。画匠有着熟练的绘画技法,但他们的作品多以摹仿前人的粉本,抑或重复前人或今人的技法,正如清代的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提到的“徵故实,写色泽,广比譬,虽极镂绘之工,皆匠气也”。也有一部分匠人,不甘于停留在手艺的较量上,通过思考与学习,开始真正产生造物的思维,向系统的创作方式相靠近,成为了设计师或艺术家的雏形。当然,拙劣的工匠连师傅的本事都未必全学会,自然不能继续改良创作,只能墨守成规;而也有一批能工巧匠在做工时动了脑子,使得各项技法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去粗取精,不断进步,但这也只是工艺层面的,挖掘不出任何文化内涵,依

然没有脱离匠气。

可是当今的工匠自己,或者鼓吹工匠精神的人却不这么认为,一方面认为自己用手做工的过程中是在倾注文化,这个文化就是追寻极致;另一方面,又不认同最接近极致的标准化机械生产,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所谓的“工匠精神”也是伪概念,也不是所有的工匠都具备所谓的工匠精神。他们所标榜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业敬业”等信条是任何职业都该具备的,如果说有,也不过就是工匠的职业精神,同样也可以叫工程师精神、业务员精神。

任何时代,都没有极尽推崇工匠的,“士农工商”就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阶级特点,即读书为先,农次之,工再次之,商人最后。清代的制造库隶属于工部,为制作器具的相关单位,设有司匠等也都是从九品,相当于今天的基层公务员。工匠大多市井出身,目不识丁,且缺乏理性的分析,只能靠师徒手口相传,进而产生了师徒纲常、拜祖师爷、迷信忌讳等一系列的封建唯心习俗,而大多数工匠却引以为荣,这似乎也是匠气产生的根源。

在科学理性的认识中,工匠所向往的±0的极致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用现代技术做到最接近,而不是用手。和工匠们的精益求精相比,现代的质量控制体系,运用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开人性因素的影响,显然更胜一筹。

工匠也并不都是专业的,曾有人撰文说美国开国元勋们都是工匠,其实这些人都是业余工匠,他们的主业还是政治,之所以把工匠

当成消遣也是有一定的时代原因:生活在一个并不便利的时代,电灯和能够打发大量时间的电视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再加上他们本来就是一帮博学多识的聪明人,做点手工只是当成一种消遣甚至放松思维的方式罢了。我最敬佩的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除了政治事业外,同时也是农业学、园艺学、建筑学、词源学、考古学、数学、密码学、测量学与古生物学等学科的专家,又身兼作家、律师与小提琴手,也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办人。他的手工作品自然层出不穷,最著名的是一个手提式的写字台,在两百年前就相当于今日功能齐全的笔记本电脑。他家客厅的双开大门,两扇门会同步转动开闭,是他自己在地板下安装了连动两个门轴的装置。地下室厨房里做好的饭菜,通过升降梯送到楼上餐厅,这个装置我们在饭店里司空见惯,却是杰斐逊第一个搞出来的。他改造了自己家墙上的钟,装上了一个垂直移动的指针,用来指示星期几,可以说是世上第一个日历钟。他一辈子写下大量书信文稿,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复写纸,他是使用一个特殊的复写装置,能够一次得到两份一模一样的书写稿,所以他写的信,自己都有一份底稿。然而杰斐逊对自己的这些玩意却并不在意,甚至他极其厌恶工匠,而是要把美国建设成一个农业理想国,使美国成为一个以农立国的、以小农为主体的、充满人情味的、牧歌式的农业共和国。在给朋友们的书信中,他一再强调农民的优良品质和工人的恶劣品质。在致约翰·杰伊书中他写道:“土地的耕作者是最有价值的公民。他们的精力最为旺盛,自尊心最强,最

有道德……因此,只要他们能在这方面找到工作,我就不希望把他们变为水手、工匠或任何其他种人。……我认为工匠阶级是助桀为虐的人,是被利用去推翻一个国家的自由的工具。”

日本最著名的工匠柳宗悦,创造了“民艺”的概念,指由无名工匠制作出来的、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日用杂器。其本质不是用于鉴赏的美术品,而是为了实用之需手工制作。因此,与那些炫耀技巧的华丽的装饰品相比,民艺呈现着自然、健康、朴素的灵动之美,这也是独到的匠心。那么,如何从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民艺和现代设计中,寻找两者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相近或相似之处呢?他善于思考并极富创新精神的儿子柳宗理在上大学时就认识到了,包豪斯设计理念和现代主义设计原则,与其父毕生推崇的民艺精神有着共通之处,只不过决定性的差异在于,前者是在肯定科学和机械的立场上而提出的理论。柳宗理一方面遵从现代工业技术和设计思想,因为这是现代产品设计的最一般性原则。但民艺思想的基因,又迫使他不自觉的同时要倾心于产品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而这种特质和精神只能从日本优秀的传统和民艺本质中去汲取。

虽然柳宗理也精通计算机辅助设计,也深知其表现效果强、工作效率高的优点,但柳宗理仍然强调用手工制作的重要性。这种持之以恒与匠人的偏执是不同的,他并不是在用手追求极致,而是在用手激发灵感,因为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会在传统民艺与现代工业制品中找到某种契合点,或在强化产品的人性精神方面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