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合集下载

眩晕如风,辨证治疗中医有方

眩晕如风,辨证治疗中医有方

2023.09您健康华 荣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一科主任医师,广东省中医院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

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入室弟子,国医大师张学文、首届全国名中医刘茂才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

兼任世界中联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保健协会脑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擅长从脾胃思想论治中医脑髓病,强调肝脾胃三位一体同调,立足临床,形成华荣诊疗治法特色“健脾调升降,疏肝理气血,补肾益元气”,四诊合参,临床重视舌诊、脉诊的脑髓病诊疗特色,运用自拟益脾肾元气升阳法,解郁和中通灵法论治中医脑病与脾胃病,创立独特的偏头痛肝脾胃三位一体辨证论治防治体系。

专家简介时值九月金秋,天气忽冷忽热,受此影响,中老年人头晕或眩晕的患者也明显增多。

77岁的郑婆婆,近半年来反复出现头晕。

但郑婆婆并没有放在心上,认为可能是劳累导致,休息一下便可有所好转。

直到最近情况越来越糟,甚时头晕眼花,天旋地转不能睁眼,感觉像晕船,整日恶心欲吐,同时还出现了耳鸣的状况,这严重影响了郑婆婆的生活。

在家人的劝说和陪伴下,老人家方才前往当地中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悉心治疗下,郑婆婆的头晕症状明显缓解。

眩晕如风,辨证治疗中医有方◎ 华 荣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一科 主任医师2023.09您健康肝肾精亏型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髓之生成始于先天之精,久病及肾,年老肾虚之脑髓病,出现头晕、恶心、健忘等症状,迁延难愈。

肝肾精亏之类眩晕表现为眩晕,耳鸣,健忘,腰痛,四肢麻木,舌震颤,潮热心悸,心烦失眠,舌红绛,苔少无津,脉细数。

如今,现代医学已认识到头晕和眩晕实际上是人体系统各个方面给我们敲响的警钟。

因此,当伴随有其他相关症状,如视物黑朦、心慌胸闷、恶心呕吐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做进一步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对于有“三高”的中老年患者,眩晕更是脑血管出现意外的危险信号,需格外警惕。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为本,以风、火、痰、瘀扰乱清空为标。 眩晕发作期以实证表现为主,缓解期以虚证表现居多
。 急性发作期以祛痰、化瘀、熄风、泻火为法; 缓解期以健脾胃、补肝肾、益气活血为法。 在临床中,应在辨病基础上, 针对某一时期主要的证候
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
眩晕-兼头胀痛,面潮红---- 肝阳上亢 --兼纳呆,乏力,面色苍白-- 脾虚气血不足 --兼纳呆,呕恶,头重,耳鸣--脾虚痰浊中阻 --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 肾虚清窍失养
吐去清痰而眩晕顿愈。——吐能升气,清阳 可复。
【各家学说】
4、无瘀不作眩
明·杨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汪机《医读》中载“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 ,桃红四物。”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亦言:“外有因呕血而眩冒者, 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应包含两种不同病因病 机?)
清·潘楫《医灯续焰》“诸阳上行于头,诸阳上行于 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泣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 虚而眩晕生焉”。
【名医大师诊治验案】
1、裘沛然——清肝降浊治眩晕
魏某,男,81岁。
主诉:头晕欲仆半年。
初诊:患者曾因眩晕不能自制住院检查治疗,诊断为 “脑萎缩、慢性浅表性胃炎、抑郁症”口服黛安神、氯 硝西泮、铝碳酸镁、心脑舒通”等多种药物,疗效不显。 就诊时见:头晕目眩,活动欠利,行走须他人搀扶,反 应迟钝,神情淡漠,嗜睡懒言,口渴口粘,口淡乏味, 食纳不佳,嗳气频作,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苔厚黄腻,
芎、橘红、僵蚕、干姜。
4)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脾胃证,头疼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黄芪、人参、茯苓、陈皮、苍术、
酒黄柏、干姜、泽泻、神曲。
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气上冲胸,战 摇眩晕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伤寒论》是《内经》的重要篇章之一,其中提到一些关于眩晕病的辨证治疗方法,如通过调理肝气、补益脾胃等来治疗眩晕。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收录很多医疗方剂,包括一些用于治疗眩晕病的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参附汤等。

《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也有关于眩晕病的记录和治疗方法,如草药方剂桃仁承气汤等。

眩晕病的治疗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所以在进行治疗时,还需要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诊断。

眩晕病的中医认知中医治疗眩晕病主要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治、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锻炼等。

同时,中医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等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1.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头晕目眩、眼花耳鸣、情绪烦躁等。

治疗方法通常是平肝降阳,调和肝气。

可采用草药如龙胆草、黄芩等,同时建议避免情绪过于激动、饮食过热等刺激。

2. 脾胃虚弱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治疗方法一般是益气健脾,调理脾胃功能。

草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以使用,饮食上应避免过饱过饥,注意消化。

3. 肾精不足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滋补肾精,强壮肾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参附汤、金匮肾气丸等,同时养成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肾功能。

4. 血虚瘀阻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舌质淡红或有瘀斑等。

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补益气血。

常用的草药有桃仁、红花、当归等,同时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避免过度劳累也是有帮助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因人而异,具体的辨证还需要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会更好。

同时,在接受中医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眩晕病的中医多样治疗1.草药调治中医常用的草药对于眩晕病的治疗包括天麻、钩藤、杜仲、半夏、白术、茯苓、党参和葛根等。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内耳问题、
血液循环问题或神经系统紊乱等。

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眩晕的常规
方法,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治疗策略。

中医治疗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理论
进行的,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眩晕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在特
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可以调节体内的能量流动和血液循环,
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3.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医师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开出适当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身体、补充营
养和改善症状。

4.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也强调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治疗眩
晕的重要性。

这包括养成规律的作息惯、饮食调理、适度的运动和
避免过度疲劳等。

5. 心理疏导:眩晕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也会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情绪调节,以增强
治疗效果。

总结而言,眩晕中医治疗常规包括辨证施治、针灸疗法、中药
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和心理疏导。

它们结合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眩晕患者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注意:以上为一般性建议,每个病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请在接受任何治疗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谢道俊主任医师辨证论治眩晕症5则

谢道俊主任医师辨证论治眩晕症5则
白芍、 贞子、 女 石斛滋养肝 阴; 杜仲 补益肝 肾; 龟板 、 生龙骨 、 生牡蛎滋 阴潜 阳 ; 黄连 清肝 火 ; 欢皮 、 炒 合 琥 珀解郁重镇安神 ;丹参活血行 气。 全 方 共奏 滋肝 阴、 平肝 阳 、 清肝 火、
熄肝 风 之功 。
石斛收养肝 阴; 舌暗红考虑 气滞血 瘀, 用丹参活血行 气; 姜竹茹 护脾 虚是 本 , 实是标 。 师谢 道俊 , 上 我 系 胃, 调和诸药。全方疏散与敛养相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第 一 附属 医 院脑 病 合 , 清泄与降逆并用 ; 标本兼治, 故 科 主 任 医 师 , 医逾 二 十 年 , 从 学验 收 效显 著 。
作性眩晕6 年余 ; 初诊 时间:00 2 1年 9 7 患者 眩 晕 以晨起 时明显 , 月1 日。 伴 恶 心呕 吐 , 光 、 畏 眼胀 , 素 偶有 平 耳呜 , 纳食 二便 调 , 眠欠 安 , 淡 睡 舌 胖有齿印 , 苔白腻 , 脉沉细。 中医诊 断: 眩晕症, 辨为脾虚肝郁 , 风痰上 扰证 ; 以健 脾 疏肝 , 治 熄风 化 痰。方 药 : 竹 茹 1 , 术 1 , 皮 姜 0g 苍 5g 陈 l , 0 g 法半夏 1 , 2g 天麻 l , 5g 茺蔚 子 1 , 斛 1 , 志 1 , 欢 5g 石 5g 远 0g 合 皮 3 , 赭 石 l , 泻 1 , 0g代 2g 泽 0g共 1剂 。 0 二诊 : 晕轻度 好 转 , 有 恶 眩 仍 心呕吐 , 睡眠欠安 ; 舌淡 , 苔薄 白, 脉 细 弦。予原 方去 石 斛 、 泽泻 , 煨 加
医认 为是 多种 疾病 的 一种 症 状 。 而 证。 按其 病机 , 以虚 实立论 , 则 应 虚
文章编 号 :0 3 0 1(0 20 — 05 0 10 — 79 2 1 ) 103 — 2

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以及病因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治疗眩晕病主要基于整体观念,强调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以及调整脏腑功能。

以下是中医治疗眩晕病的一般原则:1.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特征,进行辨证施治。

不同症状和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2.调和气血: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不畅可能是引起眩晕的原因之一。

通过调和气血,改善气血循环,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3.疏通经络:中医治疗常包括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采用推拿、针灸等手法刺激相关经络和穴位,有助于平衡体内的气血运行。

4.调理脏腑功能:中医认为眩晕可能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特别是肝、脾、肾等脏腑。

通过中药调理或针灸等手段,调整脏腑功能,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5.草药治疗:中医常采用中草药治疗眩晕病。

常见的一些中药如白术、川芎、当归等,被认为对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有一定的作用。

6.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

对于一些特定的眩晕症状,针灸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7.保持情绪稳定:中医治疗眩晕也注重调理患者的情绪状态,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加重眩晕症状。

保持情绪平稳对于眩晕患者的康复是有益的。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眩晕病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应该首先接受全面的中医辨证施治,确保针对个体差异的治疗方案。

同时,如果有需要,可以结合西医的检查和治疗。

头昏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中医辨证及治疗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常常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法。

头昏的辨证中医认为头昏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辨证类型:1.虚证:头昏伴有头晕、乏力、神疲等症状,脉象弱缓。

可能是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补益气血、健脾益胃。

2.实证:头昏伴有头痛、目眩、发热等症状,脉象有力。

可能是风热、湿热等实质性病理因素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清热解毒、祛风散寒。

3.痰湿证:头昏伴有头沉重、目眩、口苦、胃脘不舒等症状,脉象滑数。

可能是痰湿阻滞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利湿化痰、健脾化湿。

4.血瘀证:头昏伴有头重、眩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脉象涩紧。

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中医治疗方法根据具体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治疗方法来缓解头昏症状:1.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头昏症状。

2.艾灸:使用艾叶熏热穴位,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昏症状。

3.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类型,使用具有补益、清热、利湿、活血等功效的中药,调理身体,改善头昏症状。

4.饮食调理: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辨证类型,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注意事项在寻求中医治疗头昏症状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确保医生具有合法的执业证书。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剂量,不随意更改或停止药物治疗。

如果头昏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寻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请注意合理的生活调理,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结论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缓解头昏症状。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取针灸、艾灸、中药内服和饮食调理等治疗方法。

寻求中医治疗时,应注意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五种头晕 中医辨证施治

五种头晕 中医辨证施治

五种头晕中医辨证施治时间:2010-12-31 18:21来源:未知作者:中医中药秘主网 : admin眩晕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之一,俗称“头晕”。

目前对于眩晕,西医常靠输液扩张血管来缓解一时之急,但很容易反复;而经中医辨证施治,多疗效不错。

可导致眩晕的病因有很多,像高血压、贫血、颈椎病、腰椎病、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前庭神经元炎、内听动脉阻塞、脑震荡及其后遗症、眼屈光不正、劳累过度、化学物品中毒,等等,皆可引起眩晕。

眩晕患者除单纯头晕外,常伴有心悸失眠、耳鸣耳聋、头脸麻木、潮热盗汗、胸闷恶心、神疲倦怠;面色苍白、烦躁易怒等,对此中医中药也能及时改善。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火、痰、虚、瘀等。

病位虽在脑,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肝为主。

在眩晕的治疗上,根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中医常将眩晕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辨证后用药。

肝阳上亢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而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平素急躁易怒,口苦。

治疗宜养血平肝,活血通络。

可以选用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口服,每次1袋(约4克),每日3次。

可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缓解血管痉挛,止痛。

对于肝亢所致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有效(糖尿病患者忌用,下同)。

气血亏虚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纳少腹胀等。

治疗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可以选用中成药复方阿胶浆,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可补气养血。

肾精不足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久发不愈,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等。

治疗宜滋肝养肾、益精填髓。

中成药选用锁阳固精丸,口服,每次1丸(大蜜丸),每日2次。

可温肾固精。

用于肾虚滑精,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四肢无力。

痰浊中阻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恶心,食少多寐,或时吐痰涎,苔白腻。

科普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科普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科普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嗜食肥甘厚味、情绪外放、易激动等,导致眩晕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

通常情况下,因眩和晕同时发生,所以我们将眩晕作为整体统称,但其实眩和晕在临床有不同的症状。

眩的意思是患者看东西时模糊或有重影甚至是出现发黑情况;晕的意思是患者头昏脑涨,身边物体似在旋转同时患者有要摔倒的感觉。

眩晕症是指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患者出现空间定位障碍,从而产生一种运动性或者位置性错觉的病症,这种病症属于神经内科疾病的一种。

在神经内科中,眩晕是非常常见的症状之一,有1/5的人群曾经出现过眩晕症状。

对于老年人而言,眩晕症状出现的更加频繁。

由于导致眩晕的因素相对比较复杂。

有研究数据显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可以使得人体血流在循环过程中的动力学发生变化,出现局部血流降低的情况,也是导致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在发病时一般会出现恶心、呕吐、眩晕、视觉出现障碍等一系列的症状,发病一般比较急而且易反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在古代医籍中,眩晕有多种名称。

《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冒”、“目眩”、“仆”等,《金匮要略》有“冒眩”、“癫眩”之说;《诸病源候论》称“风眩”;《圣惠方》称“头旋”;《三因方》称“眩晕”,清代以后多称“眩晕”或“头晕”。

眩晕的命名,将先眼花而致头晕者称“目眩”;先头晕而致眼花者称“巅眩”;头晕重而眼前发黑者称“眩冒”。

眩晕症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颈椎椎体疾病等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虚证中又有阴虚阳亢、心脾血虚、中气不足及肾精亏虚之证。

因此临床上将眩晕分为6种证型,介绍如下。

一、风火上扰头晕此类患者多因平素阳盛火旺,虚阳上亢或常有恼怒郁懑,气郁化火,耗伤肝阴,以致风阳内动,风火上扰所致。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则 脑 转 耳 鸣 ,胫 酸 眩 冒 ”等 。
症状 :眩晕 ,耳鸣 ,头 目胀痛 ,头胀 ,口苦 口干 ,每 因劳 累、恼怒而诱 发并加重 ,伴面红 目赤,心烦 失眠,急躁 易怒 , 舌 红苔黄 ,脉 弦数 。 治法 :平 肝潜 阳,熄风 泻火 。 方药:天麻钩 藤饮 加减 ,天麻 l O g ,钩 藤 1 5 g ,白芍 1 5 g , 夏枯草 1 0 g ,栀子 l O g ,丹参 3 0 g ,牛膝 1 5 g , 白蒺 藜 1 5 g ,石
决明 3 0 g ,菊 花 1 0 g ,黄 芩 l O g ;方 义 分 析 :肝 阳 上 亢 证 多 见 于
东汉张仲景认 为 “ 眩晕 ”于 “ 痰饮 ”有很 大的关系,并创 设 “ 苓桂术甘汤 ” 、“ 小半夏加茯苓汤 ”等方剂进行治疗 。隋唐 时代 ,《 诸病源 候论・ 风病诸候 ・ 风头眩候》云:“ 风头眩者,由 血气 虚,风邪入脑 ,而引眩故也 ” 。其 后孙 思邈认为 “ 眩晕 ” 于 “ 风” 、“ 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痰 ”有关,但 以风作为主要病因 。 刘河 间认为 “ 火本动也 ,火得 风 自然旋转 ” ,注重熄风 降 火;朱丹溪认 为 “ 无痰不作眩 ” 。可 见隋唐至金元对 眩晕的治
中医 对 “ 眩 晕 ”的 认 识 有 自 己的 认 识 ,它 认 为 “ 眩 ”是 指
使头 目失养而致 “ 眩晕 ” ) ,总之 ,风、火、痰 、湿 、瘀扰乱清 空,髓海空虚、气血 不足清窍 失养等都 是导致 “ 眩晕 ”的因素。 3 辨证论治
3 . 1肝 阳上 亢 证
眼花或 眼前发黑的 自觉症状 ;“ 晕 ”是指头晕或 感觉 自身或外 界景物旋转的 自觉症状 。 因二者常 同时并见 , 故统称为 “ 眩晕 ” 。 1 不同历史时期中医对 “ 眩晕 ”的认识 “ 眩晕 ”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有不 同的认识 :如 《 内经 》认 为 “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 。《 灵枢》有 “ 上虚则眩 ” ,“ 上气不 足 ,脑为之不满 ,……头为之苦倾 , 目为 之眩” ;“ 髓海 不足 ,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精选全文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晕。

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

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

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

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袁强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

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

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阳,发为眩晕。

此型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洋泻15克,竹茹10。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一、引言眩晕是指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物体旋转、晃动、摇晃或不稳定的一种症状。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解释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本文将详细解释中医眩晕的相关名词,包括其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和治疗方法等。

二、名词解释1. 眩晕眩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到头晕、眼花、站立不稳或房屋旋转等。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多归属于“头痛”范畴,常常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肝阳上亢等有关。

2. 内耳性眩晕内耳性眩晕是指由内耳病变引起的眩晕,是最常见的眩晕类型之一。

中医认为,内耳性眩晕主要与脑脉络的失衡、脾胃失调、肝阳上亢等因素有关。

3. 外伤性眩晕外伤性眩晕是指头部外伤后出现的眩晕症状。

中医认为,外伤性眩晕多与气血瘀滞、痰湿阻络等因素有关。

4. 老年性眩晕老年性眩晕是指老年人出现的眩晕症状。

中医认为,老年性眩晕主要与肾精亏损、阳气衰退、肝肾不足等因素有关。

三、病因与病机1. 脾胃虚寒脾胃虚寒是一种常见的病因,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减弱、胃气下陷等。

中医认为,脾胃虚寒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头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2. 内耳病变内耳病变是导致内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常见的病变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

中医认为,内耳病变导致了气血流通的障碍,进而引发眩晕症状。

3. 头部外伤头部外伤是外伤性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中医认为,头部外伤会导致气血瘀滞,阻碍脑血供应,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4.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一种内源性因素,常见于肝火旺盛、阳气过盛的病人。

中医认为,肝阳上亢会扰动脑脉络的平衡,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起眩晕症状。

四、临床表现眩晕的临床表现多样,不同的眩晕类型有不同的特点。

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眩晕可以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两大类。

1. 真性眩晕真性眩晕是指由内耳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眩晕,患者常感到自己或周围的物体旋转、摇晃等。

常见的病因包括内耳炎、前庭神经元炎等。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调理脾胃、益气养血、疏肝理气,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摇晃或移动,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等不适。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上扰头目,就可能引发眩晕。

其次,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过度饮酒、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也会导致眩晕。

再者,劳倦过度,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房事不节,损伤肾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不能濡养头目,同样会出现眩晕。

此外,外感风邪、跌扑损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眩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肝阳上亢型: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上应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为原则,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型:常见症状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宜益气养血,健运脾胃,可用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型:其特点为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为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多选用左归丸加减。

痰湿中阻型:此类患者的眩晕多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疗当以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为法,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在治疗眩晕时,中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还会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

例如,针灸常选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以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

头晕症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晕症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简介
头晕是指人们感到头部有旋转、摇晃、眩晕等不适感觉,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认为,头晕症通常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引起的。

中医辨证
中医将头晕症辨证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肝阳上亢导致的头晕:此类头晕多伴有面红目赤、头痛等症状,可通过调理肝阳来缓解。

2. 脾胃虚弱导致的头晕:此类头晕多伴有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可通过调理脾胃来恢复身体功能。

3. 血虚导致的头晕:此类头晕多伴有心悸、眩晕等症状,可通过补充血液营养来缓解。

4. 痰湿内蕴导致的头晕:此类头晕多伴有胸闷、嗓子有痰等症状,可通过清除痰湿来改善症状。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头晕症主要采用草药疗法和针灸疗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1. 草药疗法: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柴胡、黄芪等。

这些草药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从而缓解头晕症状。

2. 针灸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师可以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头晕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头晕症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因此建议患者在治疗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结论
头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认为它通常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引起的。

中医辨证可以将头晕症分为不同的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疗法和针灸疗法。

然而,中医治
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建议患者在治疗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眩晕症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简介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主要特征是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眩晕症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方法以及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象等信息,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原因,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辨别眩晕症的类型
眩晕症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类型。

内源性眩晕症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而外源性眩晕症则与外界刺激、情绪等因素有关。

辨证施治
- 内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采用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案,例如调理肝脾胃经络,舒肝解郁,健脾和胃等。

同时,草药中的某些成分也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进一步缓解眩晕症状。

- 外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通过改变环境、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等方法进行治疗。

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镇定作用的中草药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辨证的结果,中医常采用以下治疗方案来治疗眩晕症:
-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流通,缓解眩晕症状。

- 中药煎剂: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可以开出适合患者的中药煎剂,以调理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症状。

- 针灸疗法:利用针刺和刺激穴位的方法,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结论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眩晕症的常用方法。

通过针对不同的眩晕症状,进行辨别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师。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嗜食肥甘厚味、情绪外放、易激动等,导致眩晕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

通常情况下,因眩和晕同时发生,所以我们将眩晕作为整体统称,但其实眩和晕在临床有不同的症状。

眩的意思是患者看东西时模糊或有重影甚至是出现发黑情况;晕的意思是患者头昏脑涨,身边物体似在旋转同时患者有要摔倒的感觉。

症状有轻重之分,轻者闭目休息即可缓解,重者则如坐舟船,坐卧皆苦,旋转不定,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晕倒等。

眩晕的发病特点为长期易反复,致病因素复杂多变,病性有虚有实,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反观中医在眩晕方面的辨证论治,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有着自己对眩晕特有的认识。

1.辨证论治之内治法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关于眩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证型,实证有两个。

首先是肝阳上亢型,肝阳亢扰于上,致肝风内动。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眼睛发红、耳内嗡鸣、口中苦涩、咽喉部干涩、情绪波动大、易被激怒、舌质发红、苔微黄或焦黄、脉象弦数等。

治法为:平肝潜阳,息风止眩。

选用天麻钩藤汤加减。

方中天麻、生石决明可平肝以息风;钩藤、茯神、夜交藤、益母草可养阴安神;栀子、黄芩可清热安神;杜仲、牛膝、桑寄生补肝肾之阴以制肝阳上亢。

诸药合用,症可愈。

其次是痰湿中阻型,医家有云百病皆由痰作祟。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头沉重、恶心吐涎、胸闷呕吐、舌白苔厚腻、脉象濡、滑、数等。

治法为:祛痰化湿,健运脾胃。

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方中治疗风痰眩晕的要药为半夏、天麻;白术、茯苓可健运脾胃以祛湿;化橘红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制半夏的毒性;大枣补益脾胃。

虚证也有两个:首先是气血亏虚型。

顾名思义即患者气虚以后,气的推动功能就会减弱;血虚之后血的濡润四肢百骸的功能降低,气血两亏互相影响,导致恶性循环。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劳累运动后加重、口唇指甲色白不润、舌苔薄白、脉象细、弱等。

眩晕症怎么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

眩晕症怎么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

眩晕症怎么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关于《眩晕症怎么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引发眩晕症的不良因素有很多,要想得到有效治疗中医辩证疗法最好,平肝潜阳,清火熄风、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滋养肝肾,益精填髓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好方法。

一、肝阳上亢主症见眩晕欲扑,头胀头痛。

可兼见耳鸣,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肢麻震颤。

若情志不节,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头目,故眩晕欲仆;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则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

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故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失眠多梦;情志拂郁则更易郁而化火,故每因烦劳、恼怒而诱发或加重。

治宜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二、气血亏虚主症见头目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

可兼见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淡白,少气懒言,纳少便溏。

若病后体虚或年老体虚,气血亏虚,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劳则伤气,故动则加剧,遇劳即发;气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及四肢百骸,故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唇甲淡白;血不养心故心悸不寐;肺脾气虚,则少气懒言,纳少便溏。

治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三、肾精不足主症见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健忘耳鸣。

可兼见腰酸膝软,少寐多梦。

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盗汗,舌质红,少苔或剥脱苔,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

若年老体亏,或房事不节,肾精不足,不能上充于脑,脑髓空虚,故眩晕,精神萎靡,神疲健忘;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耳鸣。

偏阴虚者,阴虚生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之象。

偏阳虚者,阳虚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

治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四、痰浊中阻主症见眩晕,头重昏蒙。

可兼见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诞,食少多寐。

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主运化水湿功能失常,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蒙清窍,故眩晕,头重如蒙;痰浊阻于中焦,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故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脾虚痰盛,故倦怠乏力,食少多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每伴恶心、呕吐、汗出等,甚则昏倒。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炎等可出现眩晕。

1病因病机
1.1 肝阳上亢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或肾阴素亏,
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1.2 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
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而致眩晕。

1.3 肾精不足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使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
海不足,导致眩晕。

1.4 痰湿中阻嗜酒肥甘,饥饱劳倦,损伤脾胃,健运失司,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2治疗方法
2.1 辨证组方
2.1.1 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30克,石决明9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茯苓15克,黄芩10克,栀子9克,菊花9克。

2.1.2 益气养血
归脾汤加减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远志10克,酸
枣仁10克,木香6克,熟地黄10克。

2.1.3 补肾益精
右归丸加减熟地黄10克,山药9克,山茱萸9克,枸杞子10克,肉桂10克,菟丝子12
克,附子6克,珍珠母30克。

2.1.4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导痰汤加减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9克,枳壳9克,胆南星9克,天麻10克,川芎
12克。

2.2 中成药
2.2.1 眩晕宁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

功能健脾化痰,补益肝肾。

适用于痰湿上蒙或肝肾
不足所致的眩晕。

2.2.2 脑立清片每次4片,每日2次。

功能平肝潜阳,醒脑安神。

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
晕目眩。

2.2.3 十全大补丸每次9克,每日2~3次。

功能温补气血。

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眩晕。

2.3 单方验方
2.3.1 仙鹤草10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用于气血亏虚之眩晕。

2.3.2 天麻、制半夏、白茯苓各10克,生姜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适用于痰湿中阻之眩晕。

2.3.3 夏枯草20克,野菊花、车前草各15克,蒲公英10克。

水煎服,每日2次。

适用于肝
火旺见眩晕、易怒者。

2.4 饮食疗法
2.4.1 黑芝麻10克,枸杞子10克,粳米60克。

共煮粥,每日1次,连服7日。

适用于肝肾
精血不足之眩晕,腰膝酸软者。

2.4.2 天麻蒸鱼鲤鱼1条,天麻30克,葱、姜、酒、盐、味精、麻油各适量。

将鲤鱼洗净,
去内脏,天麻切片,放鱼腹中,葱、姜等和水适量拌匀,浇在鱼身上,隔水蒸熟即可。

功能
平肝息风,安神降压。

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等。

2.4.3 山药枸杞猪脑汤山药45克,枸杞子15克,猪脑1具。

将山药洗净切片,枸杞子入锅
加水煎煮,再入山药和猪脑,煮熟即成。

每日1剂,连用5~7剂。

功能补血养肝益肾。


用于血虚眩晕。

2.4.4 川芎煲鸡蛋川芎6~9克,鸡蛋2只。

二味加水同煮,鸡蛋熟后去壳取蛋,再煮片刻即
可吃蛋饮汤。

功能活血、行气、祛凤。

适用于风邪引起的头晕目眩。

2.5 针刺法
2.5.1 取穴百会、风池、丰隆、行间。

气血虚弱加足三里;肝阳上亢加太溪;痰湿内停加中脘。

留针30分钟,每隔5~10分钟捻转1次。

2.5.2 水针①取穴太冲、行间、侠溪、阳陵泉。

耳鸣加中渚;头胀痛加太阳。

每取3~4穴,每穴注射清开灵注射液0.3~0.5毫升,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
眩晕。

②取穴百会、足三里、脾穴、胃俞。

心悸失眠加神门。

每取2~4穴,每穴注射生脉
注射液0.3~0.5毫升,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适用于气血虚弱型眩晕。

2.6 敷贴法
2.6.1 取吴茱萸末20克,肉桂末2克。

以醋调匀,于临睡前敷双侧涌泉穴,次晨取下。

每日
1次。

2.6.2 痰阻眩晕膏胆南星、明矾、川芎、郁金各12克,白芥子30克。

共碾成细末,贮瓶密
封备用。

用时取药末适量,加入适量生姜汁调和成膏状,敷于脐孔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适用于痰阻所致的眩晕。

2.7 熨法取吴茱萸30克,半夏15克,熟大黄10克,生姜30克,带须葱白7根。

共为粗末,放入铁锅内,加适量醋炒热,分作2份用纱布包裹,趁热放脐上熨之,冷则换之。

每次30
分钟,每日2~3次,连用3~7日。

1剂药可用3日。

2.8 梳头法先用木梳梳前额部到头顶为止约5分钟,再由前额部梳向左右颞部约10分钟,最后用双手指从头顶部梳向枕部约3分钟,梳时须闭目。

2.9 药枕法取菊花、草决明各30克,枸杞子50克,珍珠母100克,灯心草250克。

做成药枕,睡时枕之。

2.10 药帽法取夏枯草、淡竹叶、谷精草、丹参、菊花、黄芩、白芷、川芎、当归各30克,
防风、牛膝、钩藤、薄荷、藁本、透骨草、决明子各20克,细辛、冰片各3克。

共研为细
末,拌匀、装入50厘米×8厘米的帽带和直径15厘米的帽盖中,用天麻、柴胡水煎液泡2小时,加温后外用。

每日4~8小时,1个月为1个疗程。

参考文献
[1]田素琴,肖和平.眩晕病辨证施治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吴咏红,王苹.眩晕的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0年21期.
[3]杜红旭,高焰.针灸配合耳穴压籽治疗颈性眩晕5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18期.
[4]刘红梅,李涛.眩晕辨证方法的文献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