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第一课时
人教统编版《答司马谏议书》优秀课件1
人教统编版《答司马谏议书》优秀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统编版《答司马谏议书》。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的第四章“宋词欣赏”中的《答司马谏议书》。
这篇文章是王安石的一篇著名书信,表达了作者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改革决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2. 领悟王安石的政治理念和改革精神。
3. 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难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主旨、结构和论证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答司马谏议书》的全文、注释、译文及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3. 课文解析:对文章中的难点字词、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的主旨、结构和论证方法,讲解相关例题。
5. 随堂练习:针对文章的重点内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背景:王安石变法2. 作者:王安石3. 主要内容: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4. 写作手法:对比、排比、设问5. 修辞技巧:对仗、比喻、借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3)举例说明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王安石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王安石的政治理念和文学成就。
同时,推荐学生观看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难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生平及历史背景。
o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文章的结构、论点及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o运用对比分析法,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治主张上的差异。
o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文本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勇于担当的精神。
o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与守旧、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o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文章的结构、论点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治主张上的差异。
o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与守旧、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生平及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北宋时期政治改革的历史短片,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北宋时期的哪些政治改革?引出课题《答司马谏议书》。
2.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o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曾任宰相,推行“王安石变法”。
o介绍司马光(1019-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张保守。
o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古代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地位。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
o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段落解析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o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王安石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2.论点与论证探讨o提问:王安石的论点是什么?他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o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论证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发言。
答司马谏议书
课题:答司马谏议书课型:课内高效阅读课主备:授课:桂月部执行时间:月日审核:班级:______ 组名:姓名:_____ ___ 查阅:【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学习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难点】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流程】资料链接:1、走近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上,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现实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现有著作《临川集》《宋说》。
2、创作背景这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课前预习学法提示: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在课本上标注好拼音;组内核对校正注音。
强聒.()卤莽..()怨谤.()不恤.()盘庚.()胥.怨()1、再读课文,读出语气语调,读准节奏停顿。
2、阅读“知识链接”,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学法提示:掌握作家(国籍、年代、作品成就、社会地位)。
自主学习一、细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在规定的时间内,积累本课的字词)1、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强聒.: 视遇厚..:..: 具道所以..: 具道..: 卤莽已.明: 辟.邪: 苟且..: 不恤.: 胥.怨:非特.: 膏泽..:..: 敢知.: 不任..: 区区2、通假字:于反复不宜卤莽..:不复一自辨.:故今具.道所以:3、一词多义:故: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故略上报()度义而后动()事:而议事每不合()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不为生事()则非某之所敢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4、古今异义:而议事每.不合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不任区区..向往之至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5、词类活用: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以膏泽..斯民6、还有不理解的词语请写在下面,小组内解决。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下册.ppt
答司马谏议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 句式等文言知识。 2.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掌握这篇驳论文的反驳方 法及语言特点。 3. 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解题
《答司马谏议书》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④“书”,文体名。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有司,不为
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不为
生事;
①以谓:认为 ②法度:法令制度 ③以:把
反驳侵官:变法由皇帝和 朝廷共同商定,并非一人 独断,故不为侵官。
④授:给,与 ⑤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 ⑥为:表判断,是
反驳生事:上合先王之政, 下利国家百姓,故不为生 事。
⑦举:施行
⑧利、弊:形作名,有利的事业,有害的事情
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 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 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①所争:争论的问题 ②所以:用来……的 ③见教:指教我 ④以为:认为 ⑤侵:侵夺 ⑥征:求 ⑦以致:因而招致 ⑧怨谤:怨恨指责
文本解读
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政见不合
③“具道所以”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矛盾不可调和
写信原因:回应司马光的抨 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
文本解读
《答司马谏议书》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于是王安石立志改 革,推行新法。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 用人不当,变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而且新法 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因而激起了既得利 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 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 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 守思想,表达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1、2段知识点梳理
一、 通假字
不复一一自辨 (辨,同“辩”,分辩)
于反复不宜卤莽(卤同“鲁”,愚钝)
二、古今异义
(1)难壬人 (古义:佞,巧言谄媚。今义:天干的第九位)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指书信往返。今义:重复。)
三、一词多义
1、见 终必不蒙见察 (加在动词前,表被动)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疏通文意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我的陈述。某,信稿中用以代
第一段
指本人名字。启,陈述,禀告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 蒙教:承蒙您赐教,来信。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
窃:谦词,私下,代“我”。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游,交往。 每:常常
多异故也。
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术:方法,主张。
答司马谏议书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3.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5.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只是一种礼貌性的话,真正的目的是对司马光的指摘进行针锋相对的驳斥.
3.文中说:“盖儒者所争,尢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这封信看,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岐?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教后反思
二、初读课文,梳理文意
(一)、重要实词
1.昨日蒙教(承蒙指教)2.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交游相处)3.虽欲强聒(勉强作解释)4.故略上报(写回信)、5.蒙君实视遇厚(看待)6.于反复不宜卤莽(往返)(同“鲁莽”,粗疏草率)7.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
8.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制造事端)(夺取财物)9.设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正)10.以授之于有司(交给)(负有专职之官吏)11.举先生之政(推举、实行)12.辟邪说(抨击)13.难壬人(责难、驳斥)(巧言之人)14.士大夫多以不恤同事(顾虑)15.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计划、考虑)(适宜) 16.是而视不见可悔故也(认为正确)17.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办事)18.以膏泽斯民(施加恩泽)19.则非某之所敢知(领教)20.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不胜)(谦辞,用于自称)
(二)、重要虚词
1.而议事每不合(往往)2.故今具道所以/今君实所以见教者(原因)(用来…的)3.虽欲强聒(虽然) 4.以致天下怨(因而),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因为)以膏泽斯民(以便) 5.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认为) 6.上乃欲变此(才)7.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相互)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全文。
(2)能够分析并欣赏曾巩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能够理解曾巩散文中的辞达、事信、意显、理通、情深等要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曾巩散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人格魅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答司马谏议书》的文意理解和背诵。
2. 曾巩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对曾巩散文深层思想的把握。
2.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曾巩及其散文地位。
(2)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让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和句式。
(2)分析课文中的辞达、事信、意显、理通、情深等要素。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练习。
(2)让学生进行课文分析练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分析《答司马谏议书》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深入阅读曾巩的其他散文作品,对比分析其写作特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曾巩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理解并阐述曾巩散文中的辞达、事信、意显、理通、情深等要素。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体会曾巩散文的特点。
3. 采用讨论互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统编版新教材】《答司马谏议书》课件1
【统编版新教材】《答司马谏议书》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新教材《答司马谏议书》的内容。
该文选自教材第二单元“文言文的阅读与欣赏”,具体章节为第三节“古代散文的鉴赏”。
本文是王安石回复司马光的辩论文,详细阐述了自己变法的初衷和立场,展示了作者的逻辑思维和辩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3. 学习古代散文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古代散文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文解析、例题、随堂练习。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与实践情景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官员如何处理国家大事。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和论证方法。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答司马谏议书》2. 重点词汇:谏议、变法、初衷、立场、论证方法3. 主要内容:课文结构、作者观点、论证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课文中的关键句子。
b.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c. 评价作者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
2. 答案:a. 关键句子翻译答案。
b. 论证方法分析及举例。
c. 作者观点评价及个人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言文名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课文解析部分。
2. 教学目标的第二条和第三条。
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文章逻辑推理和论证方法。
《答司马谏议书》第一课时课件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学过的部分。 2、整理本节课重点的字词句。 3、认真完成导学案35。
上报:回信。(古今异义词) 辨:同“辩”,分辩。 视遇:看待,对待。 反复:指书信往来。(古今异 义词) 卤莽:粗疏草率。卤,同“鲁 ”,鲁莽,愚钝。
❖ 强聒guō 重念chóng 冀jì 所以:……的原因。 冀:希望。
❖ 强聒:唠叨不休。聒:说话嘈杂 见恕:原谅我。见:相当于“
❖ “见”表被动。(被动句) 我”“自己”放在动词前,表 示对我怎么样,有称代作用。
❖ 察:理解。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
察,故略上报,不复一
,(但)终究一定(是)不能 被(您)理解(我的意见),
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 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
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了封回信,不一一为自己辩解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 了。再三考虑君实您对我的重
实或见恕也。
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 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
答
司
马
谏
王 安 石
议 书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 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 言知识。
❖2.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 点,掌握这篇驳论文的反驳方法及语 言特点。
❖3.结合时代背景,学习作者不畏责难、 矢志变法的精神。
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王临川集》。王安石,字介甫,晚 年号半山,临川人(今属江西),曾被封为荆国 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 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 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 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 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 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 公诗文集》。
答司马谏议书(第1课时)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
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n·. v·.
领·教
假设让步
结 构 梳 理
答司马谏议书
针锋相对 态度坚决
交代回 信的缘
由
驳斥司 马光的
观点
指责保守 派无所作 为、墨守
成规
书信常 规的结
尾
03
论证方法
第
(论据一:
)
一
层 事实论证
立第 论二
层
(论据二:
)
第 三 假设让步 层
第 三 层
假设让步
(表明立场:坚持变法) 不事事,守前所为=罪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不胜
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区区:1、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愚笨 2、区区小事:小,少
(目的)态度:情感--政事
第一段:
总领全文:写信格式
(原因)短信× 长信√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谤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 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固前知其如此
驳论
第一层 第二层(名) 第三层(实)
侵官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 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名实 原则
生事 征利 拒谏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致怨谤
固前知其如此
驳论
第一层 第二层(名) 第三层(实)
第二段:
驳论(守):先破
第三段:
司马光指责vs王安石反驳 古今、正反对比
立论(攻):后立
假设让步
第四段: 结束语
书信套语
背景 北宋
03 教学课件_答司马谏议书1
文体知识
《答司马谏议书》是回复给谏议 大夫司马光的一封信。
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 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 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 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 的决心。
新知讲解
学生活动设计: 自读全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小组分工,整理文言现象。 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布置
1.课文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2.完成相关习题。
主要为了反驳保守派的责难,为改革正名。开诚相见,直 抒胸臆。
合作探究
2、文中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 得矣。”从这封信看,作者和司马光之间有哪些“名实”的看法存 在分歧?
主要是对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 谤”的“名实”看法存在分歧。
新知讲解
3.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 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 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 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 革运动。
写作背景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 局面,但是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 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变法在推 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 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 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保守派 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 新法,恢复旧制。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 神宗去世而告终。
高一年级 必修下 《答司马谏议书》
新知导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答司马谏议书(第一课时)》课件
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①“议事每不合,操之术多异故也”(政见不合)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矛盾不可调和) ③“具道所以”(回应抨击,陈说缘由)
2.措辞有何特点?
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 ②语调含蓄委婉(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 见恕也) 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不复一一自辩)
《答司马谏议书(第一课 时)》
解题 《答司马谏议书》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④“书”,文体名,即是书信。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赋:古同“敷”,铺陈、分布的意思。中国古典 文学借用这个意思创造了一种文体叫“赋”,属于 述说文,追求华丽的辞藻,多为骈句。如《阿房宫 赋》。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司马光给新法加上的罪名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 研究和争论。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正名”提供了推理前提。名正 则言顺而事行。
2.作者在第二段中,作者主要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这 样有什么作用?
见恕(shù) 不恤(xù) 会晤(wù)
听音频,在课本上标注好读音,听准节奏。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 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 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 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 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 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 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 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答司马谏议书(第一课时)》课件
题目解说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 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所以,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 司马光的信”。
推行的新法大多废除,搞得连守旧派的苏东坡父子也不赞成。这一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
课文探究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 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 略:简略。
9
问题思考: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王安石认为他和司马光在议事上意见常不一致的 原因是什么? 明确:(1)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 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2.为什么起初只想简单地写回信?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详写了回信?表现王安 石怎样的态度? 明确:(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 (3)表现王安石慎重,礼貌的态度。
写作背景
北宋神宗时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 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 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 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 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 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 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 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 谏议书》。
新教材统编版答司马谏议书优秀课件1
新教材统编版答司马谏议书优秀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教材统编版《答司马谏议书》一文,该文位于教材第二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文本内容解读、论证方法分析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和作者王安石的生平事迹,了解古代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2. 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学会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3. 领会文章主旨,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言文阅读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和主旨的把握。
教学重点:文章背景、作者简介、文本内容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用道理来说服他人。
2. 背景介绍:介绍王安石及其变法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3. 文本解读: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文章,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 答案:(1)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等。
(2)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如“故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3)文章主旨是表达作者对国家政治的关心,强调政治改革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王安石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古代议论性散文,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和主旨的把握。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置。
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新教材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课件统编版1
新教材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课件统编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新教材统编版《答司马谏议书》第一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文本的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词句解析、文章结构分析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作品背景、词句解析和文章结构。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3. 通过分析文章内容,使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政治观点和为人处事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难句、生僻字词以及作者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文章结构的分析、词句解析和文章主旨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述古代文人书信往来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
2. 作者与作品背景介绍:介绍王安石及其政治观点,阐述本文写作背景。
3.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4. 词句解析:针对文章中的难句、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文章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6. 文章主旨讲解: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使学生把握文章主旨。
六、板书设计1. 作者与作品背景2. 词句解析3. 文章结构4. 文章主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文章中的难句。
(2)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2. 答案:(1)见附件。
(2)文章主旨:作者在书信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表达了对司马光批评的回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后阅读王安石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政治观点。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古代文人书信往来的礼仪和特点。
(3)开展古文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句解析2. 文章结构分析3. 文章主旨把握4. 作业设计一、词句解析1. 对生僻字词的释义:教师需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对生僻字词进行详细释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统编版《答司马谏议书》课件部编版1
第1课时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课前篇一起预习
课课内内篇篇一一起起思思考考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援引事例,论据充足 魏征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引用古圣先贤的话,援举故事事例来说 明自己的意思。如“善始”“克终”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 克有终”;“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出自《尚书·武成》“垂拱而天下治”; 同时暗用引文的还有“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思知足以自戒”“思知 止以安人”“思谦冲而自牧”等,显得简明含蓄又富有启发性。同样,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也列举“盘庚之迁”的历史事实来加 以反驳。
这真是万没料到的。世上的人大多数幻想能力十分迟钝,不论什么事情,若不直接牵涉到自己,若不象尖刺般狼狠地扎迸头脑里,他
们决不会昂奋激动的,可是,一旦有点什么,哪怕十分微不足道, 只要是明摆在眼前,直截了当地触动感觉,便立刻会使他们大动感
情,往往超出应有的限度。于是他们一反平日少管闲事的习惯,趁着机会大大发泄一通。那一次,我们这群十足中产阶级的餐友所表
明确:下一段文字比上一段文字更清楚地揭示了兹拉特对人类的爱,但作者借此要传达的人类与所有其他生命的关系的思考被取消掉
了,削弱了作品的情感。所以课文的这一段文字要好。
1、月亮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5、他们是因为什么被困?卖山羊。为什么要卖?他们舍得卖吗?不舍得。山羊对人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信任。课文里有哪些表现。
-3-
第1课时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知识整合
课课前前篇篇一一起起预预习习
课内篇一起思考
1.读准字音
加点字 读 音
强聒.
guō
不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敌”与“诤友”
司马光
王安石和司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 敌,两人的政治主张针锋相对,彼此 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王 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 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 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 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为 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 的境地,总而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 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第二段翻译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句首语气词, 无实义
特别
名义和实际
辩明
根本道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
教导我
天下怨谤也。
埋怨和毁谤
侵官: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生事: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同“辩”,分辩 又考虑
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
看待,对待
也。
书信往返
粗疏草率; 卤,同“鲁”
详细
希望
或许, 原谅我;“见”,第 可能 一人称,“我”。
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 是很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又想到蒙您一向 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 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第一段翻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
某:草稿中用以 指代本人名字
承蒙您赐教, 指来信
私下
判断句
交往
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常常
持 方法、主张 缘故
安石启: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好的日子很久,可 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的 缘故啊。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 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 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 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 “以适用为本”。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 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 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 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 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 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 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由“不复一一自辨”到“故今具道所以”,交代了写 信的缘由,礼貌不失,气度非凡。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并指出议事不和是因为政见不同。
•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熙宁变法时期新旧两派之间的政治斗争,在朝廷上下本就非常引入注 目,司马光与王安石的这类信件,更带有半公开性质。所以本文是书 信体驳论文。
补充:立论与驳论
立论 :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
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 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 术多异故也。
思考:体会信开头这句话, 分析这句话中,作者暗含 了几层意思?
礼貌性用语
感情色彩很浓,使对方听了心 里很舒服直接了当ຫໍສະໝຸດ 出二人政见不和的 原因被动句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
唠叨不休
被理解,“见”表被动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 量(liàng)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 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 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 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甚为怡当、王安石的文章在气势上常 人所不能及,所发议论多带锋芒、无平庸之气。朝廷根据司马光 的建议,追赠王安石为太傅,赠谥号为“文”。
原文朗诵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 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 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lǔ)莽,故今具道所以,冀(jì)君实或见恕也。
于于于 王利 下 说人
人朝有 之除 理
主廷司 政弊 财
怨前 诽知 之其 多如 ,此
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 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作业:
必做:完成文章前两段三行对译。
选做:感兴趣的同学请查找司马光《与王介 甫书》全文,加深对熙宁变法的认识及二人 所执观点的理解。
摆脱积贫积弱导致的社会危机, 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富国强兵 富国 强兵 育才
富国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内容
作用
均输法 市易法
政府协调供求关系 政府低息贷款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清丈土地, 按土地等级收税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减轻百姓负担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 政府的收入
作者先立后破。“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正名”提供 了推理前提。
作者高屋建瓴的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避免陷入纠缠表面现象和具 体事实而易使自己陷入琐碎辩解的不利处境。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
认为
指皇帝 议订
修正
状语后置
相关部门
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
不算是
施行 古代圣贤之君
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
整理财政
批驳
排斥 善于巧言献媚, 不行正道的人
我怨却诽认之为多接,受则皇固上的前旨知意其,如在此朝也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把
它递交给有关部本门来 官预吏先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施行先王的政治 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
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 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
驳论:是通过驳斥敌对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
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致怨
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答 司 马 谏 议 书王
安 石
1、了解王安石生平及写作背景。
学习 目标
2、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治 主张与王安石变法。
3、掌握文章前两段的文言基 础知识。如通假字、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人 (江西省),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招致
读书人所要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在“名称”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如果名实的 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 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 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非议。
思考:作者在驳斥司马光的种种责难之前,为什么要强调 “名”和“实”呢?
——王安石《感事》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变法精神”
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三不 足”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 运动的。
文体辨析
《答 司马谏议 书》
•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 “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 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强兵
精兵法
淘汰老弱
减少军费开支
将兵法 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保甲法 保马法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 练兵、生产,战时编 入军队。
官马由农户保养
既可加强对人民的 控制,同时减少军 费开支。
减少政府支出
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 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
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 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 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军器监 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 保证了武器的质量
育才
改革科举制 废诗赋取士旧制 以经义策论取士
使一批新进之士 取代反对改革的 旧官
整顿太学 撰注教材,作为 考试依据
培养改革人才, 革新思想得以广 泛传播
赶上连年大旱,反 对派大做文章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坚 决反对
太后也来起哄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 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ì)邪 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