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而有效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结题报告范文

结题报告范文

“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研究”结题报告新北区实验中学张爱红一、研究背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开展思想品德的活动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不容乐观,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堂结构不尽合理,过程管理不严密,教学评价单一化,再加上教师的观念尚未彻底转变,许多教师仍然把活动课当成是体育课或者是综合实践课,导致活动课上课的随意性很大,同时应试教育的潜在压力,使得教师对活动课的课堂结构、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只着眼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或者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把学生牢牢地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样的活动课就像在演戏,教师和学生都按照剧本已定的角色表演,或者是教师完全放手,不加指点,让学生自己去搞,学生无法从活动课结构上来把握活动课的上课要领,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的活动课从表面上看气氛活泼热烈,但实际教学效果却是低效的。

马和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的强调教无定法,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更新和标准理论的研究,在冲破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模式之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尤其是思想品德活动课,不少教师对四十五分钟缺乏通盘的考虑,导致活动课结构松散,教学指标不能落到实处。

这与思品活动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初三中考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为此,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将教研目标锁定在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上,寻求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的途径、方法、原则、评价等,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中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208学习版一、研究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缺乏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状况。

面对家长的择校热和学校与学校之间因抢夺生源而愈演愈烈的恶性竞争带来的压力,面对国家规范办学,均衡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及面对当前我校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的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质量又不高的尴尬现状,作为一线的教师,必须通过课题研究,寻求突破之路,创建适合自己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条教学建议明确规定:在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益。

这些规定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无疑成了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突破之路。

基于此,我们选择了“中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

二、 研究意义:1、探索出适合我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通过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为学生进一步成长发展服务。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高效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研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实现从高效课堂走向学生的高效学习。

3、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研究,促进我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4、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效课堂”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实施“高效课堂”有效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积累实践经验,将有助于推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全文完整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全文完整版
3、探索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方法,从而形成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模式。
4、通过实践和研究,努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本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主要采用:
1、文献研究法。收集研究有关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来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相关理论成果,提供一些可能对本课题研究有着促进作用的有关研究思路和方法。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通过收集深入开展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经验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明确研究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与措施。
(3)参加研究学校制定研究计划并付诸实践。
(4)对课堂教学活动观察并记录。主要内容有:课堂行为观察(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学生作业分析;问卷调查(分别对学生和任课教师);教后反思等。
(5)对研究结果进行追综分析。主要内容有:教师的教学过程反馈;教案设计检查督导;学生作业质量分析
(6)对行动研究的反思评价。①参加研究教师的座谈,交流感受;②参加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座谈,寻找不足;③参加研究教师与学生代表从各自角度对研究过程与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即研究课题体会(或心得)。
二、选题的目的
1、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从本质上确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初中德育的主渠道。这种本质上的确定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不能仅定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在传授道德知识、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应该侧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再现和升华,是广泛取材于生活实践,而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其操作性很强,并且融于社会、生活的教学环节很多,它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追求,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结题报告书doc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结题报告书doc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结题报告书篇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书( XX-XX学年第二学期)社会实践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他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社会实践题目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及手机观社会实践组长任梁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叶明华填表日期 XX.4社会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1、调查报告写作的要求(1)须将调查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依据事实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合乎逻辑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2)须针对调查得到的事实,提出具有见地的看法或有价值的建议,以期对今后工作提供参考,发挥社会调查报告应有的社会价值。

2、调查报告材料的获取(1)须亲自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调查报告的材料须真实可靠。

在调查报告中,要提供材料的来源,反映材料获取的过程。

(2)调查报告须提供调查数据来源的相关资料。

3、社会实践论文要求(1)选题。

教师的选题仅供参考,学生可从其中选择一个选题,也可以自行选择主题进行调查,但须经任课教师批准。

(2)理论性与实践性。

能运用课程相关原理与观点去分析和认识问题。

文章必须主题突出、阐述科学、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语言流畅。

如有抄袭,一经发现,成绩为零。

(3)字数要求。

每组提交一篇社会实践论文,字数不少于XX字。

4、社会实践报告写作格式社会实践论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以学术论文要求和格式书写。

在论文中引用数据、资料、文献等一定要认真核实并对文献出处在文末的参考文献部分认真列举,如引用报刊必须注明报刊的名称、刊登日期、版面,如网站资料必须注明网站地址、刊发时间。

论文格式具体要求如下:论文标题(宋体,小二号,居中,加粗,单倍行距)——副标题(宋体,四号,居中,单倍行距[有则写,可以空缺])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宋体,小四号,靠右)摘要:100-300字(宋体,五号,左对齐)关键词:3-5个(多个关键词中间以分号分隔,宋体,五号,左对齐)正文(宋体小四号行距1.25倍,每段段首自左内缩2个中文字符,段与段之间勿加入空白行,标题层级:一级标题用一、二、三……排序,二级标题用(一)、(二)、(三)……依次排序;三级标题用1、2、3……依次排序,仅限三级标题。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吉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研究机制》子课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结题报告正阳小学课题组吉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研究机制》子课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结题报告课题批准号:2006DY125 课题类别:德育课题课题负责人:姜玉侠副校长绿园区正阳小学主要成员:王淑荣孙桂荣孔祥云杨国忠栾晓薇孙丽娟王淑娟冯丽娟赵洪霞高智慧刘玉涛曹丽娟王慧梅张娇崔影辉张舒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校是对未年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

我校特别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培养,强调运用文化视野道德理念和科学方法来进行管理,营造校园和谐的道德氛围,在浓厚、多彩朝气蓬勃、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熏陶下,使学生们能个性完美、人格健全。

一、营造科学的道德教育氛围我校一直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素质少年儿童作为工作的重点和目标。

一是领导重视,全体行政人员积极参与。

学校自从申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后,学校相继成立了以德育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少先队大队部为实施平台,以班主任、任课教师为实施者,通过先培训教师,让教师在思想上得到重视,行动上有所依据。

让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实质,领导、教师通过学习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各年级组还出了宣传栏,每位教师的实际教育能力,也相应的得到提高,人人争当贯彻实行《意见》的模范,学校党总支行政多次组织教师学习师德规范及相关法纪法规,老师的思想得到净化,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她们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个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安全和谐的气氛健康成长,全面自由的发展,她们在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岗位上呕心沥血,真可谓:“毓英桑梓,劳苦功高”。

二是狠抓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良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情感道德的熏陶。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导入策略”结题报告法官中学孙建辉“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导入策略”,2011年9月通过评审,被立项为校级教师小课题。

自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导入新课方法的研究来提初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生缺乏兴趣的课程。

因为其教材内容理论性强、较抽象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用处,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动机、目的不明确,使得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也难以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这是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愿意学习这门课程,这是我们每一位品德教师期待的。

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内部动力。

这种内部动力就是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导师”。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变厌学为乐学,学习就成为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课成绩的关键。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初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子课题立项研究地基本情况我校承担,这一课题地提出就是改变过去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地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地过程.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将德育寓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地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地始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劳,德育为先.在和平发展地今天,如何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呢?针对教育地这种现状,《朝阳市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地德育渗透研究》地科研课题实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地契机.我校把年定为“德育科研年”,加强学科德育渗透研究,在研究地针对性、时效性上下功夫,切实加强研究课题地过程管理,并且扎实做好对日常工作地管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学校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政教处主任为副组长,以文科组组长、理科组组长、班主任等为组员地学科德育渗透实验小组.实验小组成员有,中学高级教师一人,中学中级教师五人.学校成立了课题实验领导小组,以及课题实验小组,,从年月起开始进行实验研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课题研究地理论依据根据党地“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全新地理念,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地工作理念,正确处理以教学为中心和以德育为核心地工作关系,体现在各门课程中,就是将德育与知识地传授有机融为一体.《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地职责”,各科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是教学地教育性决定地.课堂是学校德育地主阵地,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地主渠道,因此优化学科渗透德育,提高学科渗透德育地质量,也是实施新课程方案、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地必然要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课题研究地内容、原则和方法(一)课题研究地内容我校根据实际选用了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物理学科、生物学科、历史学科、美术学科为试点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研究,探讨德育与育人地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切实研究了各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与途径,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课题研究遵循地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遵循有意性原则,也就是认识到位,时时刻刻地进行德育研究、渗透,积极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渗透德育.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遵循有机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及其要求,与德育地内容和要求自然地、恰当好处地“结合”,把德育内容“随风潜入夜”,让德育对象“润物细无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遵循有序性原则,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地德育因素,系统地安排渗透德育地内容,避免出现交叉、重复、零乱.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遵循有度性原则,各学科教师并没有牵强附会,把“文化课”上成“德育课”,而是灵活多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遵循有效性原则,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学校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教育,努力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课题研究地方法、途径(一)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冶于洗礼,达到德育教育地目地.各学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地德育因素,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地、深层次地,个别隐蔽地,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地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我们实验教师都深入挖掘教材内在地德育渗透,创设适合学生接受地情境,再辅之合理地点拨,激发学生地自主学习意识,以达到德育教育地成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董志杰老师能够挖掘课文中地德育因素创设德育渗透地情境,并根据课文中包含地德育因素地不同性质、特点和本校拥有地各项教学设备,截取有关电影、电视剧片段补充课文内容,并且在每篇课文中地标题中点拨渗透、在作者简介中点拨渗透、在时代背影中点拨渗透、在课前预习前,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在课文讲解中一一渗透显现,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目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白金侠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通过感悟语言、积累词语、运用课文中地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德育教育.在写作中进行德育教育,在课外延伸中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与各种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教育.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孙瑞清老师在蒙古语文教学中,通过蒙古族地故事和英雄人物地了解,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特别是我们朝阳著名蒙古族作家尹湛纳西事例地了解激发学生地民族自豪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王忠平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作品中地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地形象、惊心动魄地情景和各具特色地语言,教育学生有正确地评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本学科地优势,渗透德育教育.试验教师课前集体备课,共同研究,互相探讨教材内在地教育因素.生物教师王英婷、柴亚娟在教学前,教材地每一章、每一单元、每一节课,都共同研究、挖掘德育因素.她们根据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地结构与机能相适应地生物学特点,教育学生主动适应自然地变化和社会地变革,学会多种本领,增强耐挫折地能力,培养健康地心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物理教师李占云、王玉华德育渗透灵活生动.例如,古人发明地火药却添进了帝国主义地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大门地帮凶;古人发明地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鉴定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以消除学生地逆反心里,受到较好地效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在丰富多彩地课外活动中渗透为了更好地配合学科德育渗透地研究,学校开展各种德育教育活动.、每学期初,对全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集中组织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以及《八荣八耻》和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细则》,让学生明白做文明学生地准则,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我们在各班抽查学生测试,测试结果作为对班主任考核地一项内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地国旗下演讲,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文明,鞭鞑丑恶”地教育,陶冶学生地情操,增强学生对祖国地热爱.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举办庆祝“五四”学生爱国远动九十周年,学校团委举办“弘扬五四精神、唱响青春活力”校园歌手大奖赛.“庆五四闪亮青春”校园书画展.“珍惜青春、与时俱进”五四校园征文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地情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改进校园文化环境,在走廊内设立文明、礼仪标语牌:如“良好习惯、美好人生”、“漫步轻声、右行礼让”、“愉快学习、健康成长”等让环境感化人.提高学生分清是非、美丑、善恶和辨别真假地能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举办“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地爱国热情,扎实搞好民族精神传承教育.九月二十八日为弘扬民族精神,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地时代旋律,学校团委举办唱响红色,宣扬红色地高潮红歌大合唱比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进一步激发学生地“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地热忱,促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地优良传统教育.、以社会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让广大学生了解建国六十周年地变化,在国庆节当天,号召全体学生观看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活动,聆听胡锦涛总书记地讲话,以此激发学生地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加强团组织地先锋模范作用,利用班团会、班主任会、班级活动课,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弘扬社会新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提高学生地思想道德水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学校联系册、致家长地一封信、家访、电访等形式,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地情况,反馈学生在校地学习、生活及表现,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学校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地子女教育和管理,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学校大家庭地温暖,也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充分利用法制教育报告会、校园广播、政治课、班团会、校会等进行普法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研究成果和结论课题实验地两年中,课题组地每一位老师通过学习、研究、探索、总结,大胆进行课题实验,付出了艰辛地劳动,取得了几大成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通过对课题地深入研究与推广实验,打开了学校德育工作地新局面,全校各学科掀起了渗透德育地热潮()通过该实验课题地展开,学校教师对学生地思想品德教育有了一个较为正确地认识,把学生地德育工作提到了一个更高地高度,使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耐心地教育,体罚和变相体罚地现象不再在校园内出现了,取而代之地是师生间和谐亲密地师生情.()通过该课题地深入研究,学校内学生严重地违纪现象不见了,校园内学生和睦相处,学生爱护校园环境,创造校园良好地学习氛围.校风已得到根本性地扭转,学生能够做到进入楼里自觉排队,上下楼梯自觉排队.学生地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也得到了改善,自觉学习地学生多了,形成了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地学习风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感悟到,这一课题地实验对老师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地塑造.课题组成员在实验中,注重经验地积累,把自己在教学中地体会写成教学论文,供全校教师学习交流,达到了共同提高地目地.如:白金侠《浅谈语文学科德育教育渗透几点体会》、柴亚娟《浅谈初中生生物教学德育渗透》、董志杰《浅谈新课标下地语文课德育渗透》、李占云《关于在中学无力教学中渗透德育地问题探讨》梁凤莲《浅谈语文学科德育教育渗透几点体会》、王晓兰《浅谈数学教学中地德育渗透》、王英婷《生物学中地德育渗透特点王玉华初中无力在教学中德育渗透探索》、张丽《谈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地德育渗透》、张玉珍《历史教学中地德育渗透》等多篇论文.在此期间,白永祥获得朝阳市优秀教师称号,获得喀左县优秀团干部、获得国家级优秀课一节;优秀团队辅导员、南哨镇优秀教师、获得市优秀课一节、县优秀课一节;白金侠获得辽宁省优秀课一节;刘景学、王玉华、王春荣分别获得市优秀课一节;孙瑞清获得市优秀课一节、在喀左县“民族团结杯”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王忠平荣获县级优秀课一节、县级优秀论文一篇,课题地实施,促进了课题组教师专业地迅速成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实验班级八年一班和八年四班不仅在文明礼仪和思想教育方面取得一定地效果,而且在学习方面也得到提高,八年一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各科总分为分,本学期期中考试各科总分为分,提高了,上学期期中考试及格率为,本学期期中考试及格率为,提高了,上学期期中考试优秀率为,本学期期中考试地优秀率为,提高了.八年四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各科总分为分,本学期期中考试各科总分为分,提高了,上学期期中考试及格率为,本学期期中考试及格率为,提高了,上学期期中考试优秀率为,本学期期中考试地优秀率为,提高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学生地德育素质得到了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于年月和年月对学生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只要求被调查对象按规定如实填写.本次共下发问卷份问卷采用封闭式,每道题目均有几种答案供学生选择,要求每题必答并独立完成;请你仔细阅读并回答每一个题.在调查对象方面我们针对七年级地学生.在调查内容方面,问卷分别从填写方法、人生价值、日常行为、父母影响、亲情关系、法制素质等方面设计了个题目.现从中挑选了几个典型问题,进行量遵纪守法地行为习惯和判别是非地能力有了很大地提高;树立了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了良好地学习习惯,可见,在我们地日常地传道授业中,将知识地传授与德育渗透较好地融合在一起,能起到是事半功倍地效果,德育渗透为课堂插上了理想地翅膀,学生借此翱翔与知识地天空.通过问卷更使我们坚定了信心,让德育渗透走进学生地内心,并在前进地道路上时时总结、时时创新.“漫道雄关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通过课题研究,我校地德育干部、班主任和参研教师都得到了锻炼,增强了对德育工作地认识,提高了德育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学到了经验,坚定了信念,同时也增强了德育工作地能力.在出经验、出成果地同时,一大批德育骨干和科研型干部、教师也涌现出来.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一大批家长与学生也积极投入课题活动,并为课题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本课题地研究,再次证明了科研培师、科研育人确实是一条有效地途径.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总结了经验,推动了工作.德育地本质是实践地.本课题研究,就注意各班主任在多年德育工作中积累地实践经验,突出自己地特点和亮点.通过课题研究,帮助他们总结概括、探索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体现出德育特色.通过本课题地研究,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学校地德育工作.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地加强与改进,为构建和谐校园,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地基础,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地发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校开展地实验课题,学生地成长与变化,得到了家长地好评.我校教师在推广实验地进程中,广大教师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把这些感性地经验不断上升为理性地经验,学校教师写出了一篇篇关于德育地论文,并频频发表.到目前为止,我校教师地德育论文,有十五人地几十篇都获得了不同等次地奖项,极大地巩固了实验成果.有两个教师被评为“实验先进个人”.通过该课题地深入推广与实验研究,我校教师经过交流讨论,总结出: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思想品德教育,全面贯彻了教书育人地思想,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地教育思想.端正了学生地学习态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地学习兴趣.因此,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地合格人才,对学生地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地“重中之重”.即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我们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谨记,我们教育学生,要使学生成才,则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欲成才,先成人”讲地就是这个道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六、问题分析与思考经过几年地深入系统研究,我校课题组基本上完成了预定地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地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良好地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地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地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地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学习地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地具体实验地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培养学生良好地学习习惯”地操作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借鉴,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冀得到专家、领导地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研究地问题和建议由于研究人员地水平和时间所限,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如:、各学科地德育渗透还不够到位,个别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几句简单地德育地话达不到应有地德育效果.、德育内容和方法单一,重说教,轻实践地现象还存在.、德育资料缺乏、德育地活动缺少创意地现象还存在.针对以上存在地问题,我们有以下几方面建议:(一)、加强班主任地德育教育力度,结合本班地实际,从小事出发,用身边地事教育身边地人,重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地养成教育;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组织各科任课老师学习德育知识,加强经验交流,取长补短,使德育地渗透教育,真正地融入每一节课地教学中.(三)、加强家校联系,通过电话、家访、开家长会等多渠道与家长联系,与社会沟通,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教育地合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今后我们必将以百倍地精神,和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态度,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地"对话"去打动学生地心弦,真正地关爱学生地成长!使校园不只是成为学习知识地场所,更是师生“对话”地乐园、学生精神地家园,培养学生德育地沃土,这是我们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追求地一种高境界.在研究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市、县领导批评指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2006年9月――2009年7月,我校进行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实践活动。

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

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

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我们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以致被白白地浪费掉,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其次,各科教学虽具有德育功效,但都是各行其事,相互间没有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再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

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所有任课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

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教师的事,只要是教师都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的,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2、各科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知晓科学的德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3、各科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能熟知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找准各学科实施德育的着力点,并能创造性地加以联系,力争形成体系。

4、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要公正、合理,允许多种评价方式的存在,注重德育实效。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研究——市级德育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新课程改革将培养目标调整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因此,实施生命教育符合课程改革总体发展目标,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我国多年来由于对生命教育的意义缺乏认识,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一直不重视,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

近年来交通事故、打架斗殴事件以及经常出现的各种自杀事件不断暴露着现代人对生命的漠视……这些都给我们的生命教育带来许多反思。

教育应该如何正视生命、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已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显得非常紧迫。

学生意识的淡薄与缺乏已成为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不安全的主要问题与症结所在。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生命教育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我校是创办14年的新校,地处城区,家长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较多,这些学生大多缺乏父母的照顾,行为习惯不规范,心理素质较差。

因此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而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学会生存的教育,但在操作中我们感到活动的形式总体上还是比较零星、系统性不强,效果难以深化和持续。

《在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艰苦朴素作风》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

《在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艰苦朴素作风》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

《在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艰苦朴素作风》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十里坪镇九年制学校《在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艰苦朴素作风》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执笔人:董茂军2005年秋,我校政史教研组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制定了课题为《在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艰苦朴素作风》的教研课题,一年多来,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该课题研究初显成果,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汇报如下:一、课题的背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逐渐富裕,学生中吃零食、胡花乱支、乱倒剩饭菜的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同时学生吃零食,乱扔果皮纸屑、乱倒剩饭菜现象也严重地影响学校的环境卫生。

在新形势下如何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作风,如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也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我校政史课题组结合品德课教学实际,提出了“在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艰苦朴素作风”这一研究课题。

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艰苦朴素作风的培养,落实对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从而改变学生平时生活中铺张浪费,卫生习惯不良的现象。

落实对学生进行良好养成教育的目标。

二、课题简介“在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艰苦朴素作风”这一教研课题是2005年秋由政史课题组全体面员共同协商经,申报县教研室审批确立的(商教研发[2005] 19号),由虞先龙担任组长,成员有刘伟、董茂军、赵国群、苏青叶茂。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该课题分为两个子课题进行进一步探究:1、《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由刘伟、苏青、虞先龙三同志进行研究,虞先龙同志负责。

2、《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艰苦朴素作风》由叶茂、赵国群、董茂军三同志进行研究,董茂军同志负责。

然后对两个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形成本课题研究成果。

三、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阶段进行,各阶段的时间及完成任务情况如下: 第一个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元月,是课题的准备、规划起步阶段。

《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近年来,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大大提高了中学教育的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能力。

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思想品德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是现在中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深入研究,探究其原因、实践方法和后果,为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提供理论依据和积极倡导。

一、德育渗透进入学科教学的原因实施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中国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发展。

(2)国家强调新型技术人才培养,为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当前,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离不开学科特色的结合,即把德育教育与学科特色教育相结合,以增强学科教育效果为核心。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方法(1)强化教学活动的德育性质。

学科教学中的教育活动,要以德育为前提,结合当前的学科特色,强化学习的有效性,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质量。

(2)坚持以知识视野引导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科特色,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更好地理解知识,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

(3)倡导学生去参与课外活动。

学校要利用大量社会资源,帮助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三、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利弊(1)德育渗透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能够激励学生,增强学习的动力,为学习者提供最优的教育环境,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

(2)德育渗透也会给学科教学带来一定的负担,如教师投入的时间大,精力消耗大,精力有限,无法集中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

四、结论当前,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已经成为中学教育的新趋势,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还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和学习者价值观念的塑造。

只有在广泛的社会支持下,通过把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在重点加强的同时,积极实施德育渗透,才能更好地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更好地推动中学教育的发展。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在小学阶段,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
品德,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小学德育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希望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首先,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需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我们发现小学生在道德素养、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困惑。

因此,我们着重关注了这些方面,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来帮助他们。

其次,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分析成功
的德育案例,我们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和策略。

比如,我们发现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通过榜样的力量可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等等。

最后,我们将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享。

我们在学校举办了德育教育研讨会,邀请了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讨德育课题研究成果,并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评估和指导。

同时,我们还将研究成果向社会公开,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这次研究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小学德育课题的重要性,也更加清晰地认
识到了如何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我们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才能够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健康发展。

政治课堂讨论课题研究报告

政治课堂讨论课题研究报告

政治课堂讨论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政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政治思想和政治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政治课堂中,讨论课题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本报告旨在研究政治课堂讨论课题的重要性和方法。

2. 政治课堂讨论的重要性2.1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政治课堂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辩论,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课堂讨论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解,而是由学生们共同参与讨论、积极互动。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政治学科的热情。

2.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政治课堂讨论课题需要学生们共同合作,相互倾听、尊重他人观点。

这种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3. 政治课堂讨论课题的选择3.1 与当前社会热点相关的问题政治课堂讨论课题的选择可以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相关,例如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科技与人类发展等。

这样的课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解决之道。

3.2 与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政治课堂讨论课题的选择也可以与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相关,例如家庭教育、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

这样的课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参与讨论,从而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3.3 与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相关的问题政治课堂讨论课题的选择还可以与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相关,例如中国革命、国际关系、宪法和法律等。

通过讨论这些课题,学生们能够了解和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政治问题,增长政治素养。

4. 政治课堂讨论课题的实施方法4.1 设立讨论小组可以根据课堂人数和课题的要求,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中可以包含不同观点的学生,以促进多元化的思考和交流。

4.2 设定明确的讨论目标在讨论开始前,教师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和问题,引导学生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讨论。

目标可以是激发学生的思考、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或达成共识等。

《初中思想品德基于学案的问题化学习的实施与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思想品德基于学案的问题化学习的实施与研究》结题报告

( 2 5 %) 。
了解 目前 初 中学 生 的思 想 品 德 课 堂 教 学 现 状 , 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 , 找 出共 性 问题 , 使 研 究 具 有 针对性和实际性 。
3 . 经 验 总 结 法
从 中不难看到 :学 生一方面对 目前的教学有较 大意见 , 另一方面又 留恋传统的教学模式 , 学生对老 师有严重的依赖性 , 缺乏 自主学习的能力 , 离开老师 不知怎么学习 , 无所适从 。
二、 研 究 方 法 1 . 情 报 研 究 法
资料查 阅、 整理 。了解 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 , 为 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 在此基础上 , 筛选 出有效 的教 学经验 为本课题借鉴 。
2 . 调 查 研 究 法
我们 以问卷形式 ,对本校1 3 个班级 、 4 0 0 个学生 做 了调查 , 以“ 学 生对思想 品德课 的教学模式喜好 ” 题为例 : 选择 “ 老师讲 , 学生听 ” ( 3 1 %) ; “ 学生讲 , 老 师听” ( 2 %) ; “ 老 师 先 提 出 问题 ,然 后 学 生 讨 论 分 析, 最 后 由老 师 总 结 分 析 ” ( 9 %) ; “ 老 师从 不 说 教 , 而 是 围绕课文 内容 , 结合生活 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 , 让 学生在探讨 中明白其中蕴含 的道 理 ” ( 1 5 %) ; “ 以 学 生参与活动为 主 , 课堂氛 围民主 、 和谐 , 允许学生 提 出疑 问或 不 同 的意 见 和 看 法 ,老师 面对 学 生 的 困 惑不是含糊其辞 , 而是能够从正面解答学生 的问题 ” ( 1 8 %) , “ 老师知识 丰富 , 讲述从不照课本宣讲 , 而是 能够 结合学 生熟 悉 的社 会现 象和 生活 中的相关 事 例 ,有 趣地 讲 述分 析 ,把 道理 分 析得 通俗 易懂 ”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微课题结题报告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微课题结题报告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微课题结题报告一、问题提出的背景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

学生生活环境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

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

因此,德育教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但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没有将学生当成德育教育的主体,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以这些人物事例为标本,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也难于使学生准确理解,难于接受。

对中小学生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如何更好地对各年段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是我校多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针对此种德育教育的状况,我校提出,要利用各种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课题实验。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课题的研究中参加研究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针对所教学科和每个学生的个性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个性的同时又使他们能得到教育。

让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而向自己提出要求和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

学生生活环境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

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

因此,德育教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一、工作背景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了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水平,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德育课题研究,旨在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和策略。

二、研究目标本次德育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改进方向,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三、研究内容1.德育课程改革通过调研、访谈和实地观察,我们了解到目前学校德育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内容单一、效果不明显等。

因此,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意见。

首先,我们建议将德育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入实际案例和身边的人物故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准则。

其次,我们认为德育课程应强调实践与实际操作,通过真实场景的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理解能力。

2.德育活动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性,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德育活动。

比如,我们组织了“道德模范故事分享会”,邀请社区的道德模范分享他们的故事和经验;我们还开展了“校园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德育评价方法改进传统的德育评价方法主要以教师的主观评价为主,缺乏客观有效的指标和量化数据。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研究了一种基于行为观察和数据统计的德育评价方法。

我们设计了评价表格,对学生在课堂表现、社交行为、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德育计划。

四、研究成果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在德育课程改革方面,我们调整了德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了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在德育活动设计方面,我们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得到了明显提高;最后,在德育评价方法改进方面,我们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监测和改进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思想品德课题结题报告

思想品德课题结题报告

《思想品德课堂中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主持人:柯蔓莉)摘要:本课题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与灵动为研究基础,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为切入点,以教师精心创设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合作的互动学习氛围为基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自我发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互动教学策略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老师对课堂教学师生灵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具体操作上,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我国传统政治课堂教学,进行“填鸭式”的教学。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师生关系不平等势必造成课堂气氛的严肃与紧张,师生之间自然就不能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意见,更不能在平等的关系上探讨知识;学生的独立性,怀疑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发挥,学生自然会对政治课产生厌倦的心理,这也就使学生养成被动、服从、消极和依赖的学习习惯。

其次,生生人际关系往往被忽略或不重视,互动的空间基本上是没有的。

人们要么无视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实际存在,要么将这种交流视为非建设性的消极因素,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实际效果远远没有被利用。

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结构比较单一,简单枯燥,达不到更深层次上的课堂互动价值。

此外,我校的学生均来自普通平民家庭,大部分的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缺乏刻苦创新和探索的能力,甚至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因此,我们选择这课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对思想品德课堂中互动与灵动策略的深入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们师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一)课题界定:1、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灵动,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促进、推动的状态,通过这种状态,使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体现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巨大潜力与作用。

2、本课题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与灵动为研究基础,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为切入点,以教师精心创设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合作的互动学习氛围为基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自我发展。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附开题报告)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附开题报告)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的研究,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把教研重点放在了“探索德育课程生活化”这一研究主题上,开题以来,我们三处学校将本学科活动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紧紧地联系起来,力求通过主题化的研究来带动教学上一系列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课程改革新设置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与以往的思想品德及社会课程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新的课程标准是从学生生活领域来设计的,并把其作为新课程的生长点。

学校课程、现实生活和当今世界正被国际化与信息化重新诠释。

而作为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导渠道——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还未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服务,不能圆满达成教育的本质要求——人的社会化,使学生能积极面对现状适应生活,努力认识社会创造生活,切实遵守法规享用生活。

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形成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矛盾,它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严重“外灌”、目标抽象化与工具化。

现实中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

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

为了让学生能在生活中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诗意地栖居在生活中,我们决定开展《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意义1、通过课题研究,改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的现实,努力提高德育实效,使学生为不断成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道德性的一代新人。

学校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学校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沙湾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研组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青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

尤其是中职生,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严重缺乏自信心。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自信心不足。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激励其自信心的神圣使命。

二、理论依据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

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

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而有效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摘要】:如何让课堂活而有效,是我们现在教师面临的一个大课题,而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一个好的思品课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设计出有高质量的、富于技巧性的提问,从而使课堂即活起来又提高思品课课堂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课堂活而有效课堂提问有效性一、课题提出1、研究现状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事实上,在课堂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为了表面上的热闹而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

据有关调查研究的资料表明:目前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仅为56%。

这就是说,教学中尚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从而使课堂教学活而无效。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现在思品课课堂存在以下诸多问题:(1)追求热闹,提问过多,从“一言堂”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

(2)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

(3)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不会有效倾听。

(4)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5)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拓展性、探究性问题,发现型、创造型问题等开放性问题比例太少。

(6)控制问题的答案。

(7)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

(8)忽视学生的提问。

(9)习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10)给予消极的评价。

因此,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必须关注活而有效问题。

2、研究意义(1)研究教师课堂活而有效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而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

因此,研究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使课堂活而有效,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2)优化教师课堂提问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

教师提问引出了话题和课堂中的各种活动,话题可以使活动变得富有意义和吸引力,提问则是一种将学生引入话题的有效手段。

用提问来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很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方式。

因此,改进和完善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是思品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

基于此,我们选择了“课堂教学活而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提问”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二、理论依据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语。

这是我国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论述。

它指出了启发的时机,即当学生“愤”和“悱”的时候才对他进行“启”和“发”。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

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者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建构的知识的过程。

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指挥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以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等实现自主建构。

在思品课课堂中,特别是“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环节,教师若能在课堂提问教学中进行优化设计,形成有效的提问,必将较圆满地完成最终的意义建构。

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研究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建构主义原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课堂教学论4、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具有独创性,并试图解决问题。

三、研究目的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课堂活而有效模式都是值得研究的。

在本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过程中,我们旨在逐步达到以下目的:1、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促进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的水平、教科研水平。

3、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四、内容方法1、研究内容:(1)课堂教学活而有效提问的内涵及其特征。

(2)教师提问的主要类型。

(3)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

(4)实施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

(5)课堂提问评价有效性的研究。

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资料文献查阅、整理。

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法:了解目前初中学生思品课的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再通过座谈、听课、活动展示等手段,掌握研究实施情况,使实验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

(3)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4)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组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构建新的教学理论,解决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课堂提问能力的提升。

五、研究成果1、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内涵。

有效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能够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性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能够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有效性的提问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有效提问中的“有效”两字体现在学生的态度积极,思维含金量足,学生个体获益明显和深刻,获益学生广泛,学生发展效果明显。

2、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特征。

(1)科学性:有效提问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从学生的已知出发,通过有效提问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2)主体性:有效提问能够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引领作用,同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思维的发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效率性:有效提问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教师正确处理好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教学目标达成度高,符合课标的要求。

3、课堂提问的主要类型。

(1)引发性提问:主要是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提问。

(2)引导性提问:在让学生看书预习时,以提问的方法指导他们有目地阅读,通过阅读思考了解课文内容的大致情况,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3)深究式提问: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更加深入了解教材内容,从更高程度了解课文,通过设问、反问等形式。

(4)概括性提问:主要在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好题目,从整体方面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运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上设计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事迹说明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5)检查性提问:主要针对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把握程度多少,教师对旧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设计好题目,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一方面掌握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6)桥梁式提问:指利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和共同点,设计好题目,通过提问学生,可以自然地引入我们所要学的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我们这节课讲了某事,这事如进一步往前发展,情形将会怎样呢?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请同学们课后去看书预习等等。

(7)过渡性提问:主要指教师在学生学好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好题目,为新知识做好准备,即布置课前预习题、旧知识的运用题等等。

4、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提问策略(1)提问设计要求缜密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事先设计好所要提问的问题,它包括七个方面:①何处提问;②何时提问;③提问什么;④如何提问;⑤提问谁;⑥可能出现的情况;⑦如何评价等。

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材,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课的内容。

一般讲,开学初就应将一学期的教材事先通读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上一节课而备一节课。

(2)提问“三维”要有底数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由三个维度的目标组成,总目标必须通过分类目标来实现。

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切忌盲目随意、信口开河,无意识地随意提问,结果是一节课上下来,提问了什么问题连自己也不知道。

因此,提问要把握教学的分类目标,即课堂提问必须根据“三维目标”来设置。

当然,三个目标的提问权重不能一样,要有侧重,一般情况下,教材书上已经讲得非常明确的内容没有提问的必要。

(3)提问对象要观神态提问要根据学生的神态(心理状态、行为状态),进行有选择性地提问。

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环顾全班学生,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映:①学生举手,表明他有把握回答;②嘴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渴望着眼睛的重逢”,则表明他极愿意试一试;③托腮挠首,“举头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考,但一时还难以回答;④躲避老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谓之“低头思故乡”,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回答。

因此,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有针对性地选择对象回答。

如果这节课教师想锻炼几个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那么就可以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及时捕捉所需要的对象。

平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问要适时、适人,将简单的问题留给基础差的学生,将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基础好的学生。

5、实施有效课堂提问的具体方法(1)提问要有针对性(2)提问要有趣味性①紧扣教材实际。

思想品德课教材涉及大量的背景材料,如名言、警句、漫画、案例、数据、图表等。

这些背景材料典型、生动,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以背景材料为情境氛围,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为度,紧扣教材设计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看背景材料,这样,以“问”引读、以“问”引思,不仅能增加趣味性,激发求知欲,较好地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能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作用,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