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践离朗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践离朗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践离朗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践离朗读《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践离朗读践离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践离朗读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指点并感到奇特。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体。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

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赏析

“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间隔了一条湘江。它从朝阳岩起到王茂岭止,绵延数里之长。这篇游记它的题目就很耐人寻味。文章既然写游西山的经过,那为什么不像一般那样,起一个叫《游西山记》的题目呢?有人说可能考虑到在游西山的时候还饮酒取乐,以酒来助游兴。那他为什么不起一个《宴游西山记》的题目呢?看来这篇文章题目“始得”二字,定有奥妙。“始”,开始。“得”,原义获得,引申为发现。字面意思是,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

笔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个意思:

一是这篇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为八篇的开头。表达了第一次寻访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于游览永州并不是从游西山开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经到过一些地方,并且也写过一些记载游览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过一个祠庙“八华寺”,并发动在那里建造了一个西亭。他还写了一篇《永州八华寺新作西亭记》的散文。但柳宗元觉得只有在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并且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他过去游览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览西山看成是游览永州山水的真正起点。那么“始得”这两个字就非常郑重的标明了游览西山以前的和这次游览西山的分界;

三对有特殊意义。从心境上看,它破解了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感受;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我认为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题目“始得”二字有密切关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应仔细加以体会。文章内容是写发现并且宴游的经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受。具体安排是,先写游西山的情形,再写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原文及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 (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 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 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 悠乎与灏(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 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参考译文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自己的随从 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清幽的泉水,奇形怪状的 石头,没有(因为)远而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进一步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 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 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和奇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指点西山并感到它的奇特。我于是命令仆人越过湘江, 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爬上山顶,像簸箕一样坐着,观赏风景,周围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 在我的`衽席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 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层层堆叠,没有一个景象能逃脱(我的眼光) 而隐藏起来的。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远处与天边交会,从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这样以后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西山的)高大渺远与天地间的浩瀚大气一样,永无边际;(西山的)广阔无边可与天地自 然结友交游,永无尽期.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 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 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 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 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词语翻译: ⑴僇(lù)人:即罪人,此指遭贬谪之人。僇,同“戮” ⑵恒;常常⑶ 惴(zhuì)栗:忧惧的样子。⑷隙:空闲。指公务之暇。⑸施施(yíyí):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文整理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jiào)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文学常识: 选自《柳宗元集》,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本篇为“永州八记”之首。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不曾;今义:没开始)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 (6)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7)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8)攒蹙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9)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9)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动词,更换交替;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10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拨,拨开;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11)颓然就醉 (古义:接近;今义:就是) (12)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从前;今义:朝) (13)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记;今义:志气、志向。) (14)是岁元和四年也 (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 学生初中已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很快便能答出。此时,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教师在学生答的基础上适当补充: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为“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今天要学的则是“永州八记之首”《始得西山宴游记》,让我们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巅,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风景。 2.观察两篇课文的标题,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为? 学生可以比较快回答出两篇课文均为“记”这一文体。此时请学生说一说关于“记”的文体特点。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补充: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的散文。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引导学生模仿一下《小石潭记》的标题,重拟课文标题,得出《西山记》(板书)。进一步引导学生模仿其他类似的游记的取题方式。比如说初中里学过一篇课文饶鼐的《登泰山记》。如果模拟《登泰山记》,这篇课文应该拟为《游西山记》(板书)。此时,学生可以发现,这篇课文的标题在一般的游记类标题信息之外,多了“始得、宴”这几个字(标出),接下来我们将慢慢体会这几个字的含义。 (二)梳理字词 1.学生自主诵读课文并借助文中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梳理字词的音和义。疑难之处做上记号。 2.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班级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1)字音 僇(lù)人惴(zhuì)栗( lì)施施(yí)(y í)觉(jiào)而起 斫(zhuò)榛(zhēn)莽茅茷(f á)箕(jī)踞(jù) 衽(rèn)席岈(xiā)然若垤(di é)攒(cuá)蹙(cù)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 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 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 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 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灏 (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1《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 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 出游,每天和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加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河东解人(今山西运城),世称,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有《》。 二、语法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 (2)梦亦同趣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 (2)穷回溪 (3)卧而梦 (4)始指异之 (5)穷山之高而止 (6)箕踞而遨 (7)萦青绕白 (8)故为之文以志 (9)自远而至 3、古今异义 (1)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 (2)颓然 ..就醉古义:今义: (3)游于是 ..乎始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 (1)梦 卧而梦 梦亦同趣 (2)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始得西山宴游记 游于是乎始 (3)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觉而起,起而归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穷山之高而止

(4)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不知日之入 故为之文以志 (5)为 自余为僇人 故为之文以志 霓为衣兮风为马 勿以恶小而为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徒 日与其徒上高山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郯子之徒 (7)穷 穷山之高而止 羡长江之无穷 穷则独善其身 (8)凡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武留匈凡十九岁 (9)因 因坐法华西亭 护儿因不敢言 (10)以 醉则更相枕以卧 故为之文以志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1)居是州 (2)故为之文以志 (3)是岁元和四年也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6、重点字词 (1)施施 ..而行 (2)无.远不到 (3)回.溪: (4)意有所极.: (5) 斫.榛莽:

(6)缘.染溪: (7)攒蹙 ..: (8)萦.青缭.白: (9)外与天际.: (10)与万化冥合 ..: (1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三、课外文言阅读 扶风马先生,名钧,巧思绝世。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 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其后人有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曰:“可动。”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此三异也。 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有裴子者,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九)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巧思绝世。绝:杜绝 B.乃皆易以十二蹑。易:交换 C.不如试之易效也。效:验证 D.患无水以灌之。患:憎恶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 B.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C.能设而不能动也。 D.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践离朗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践离朗读《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践离朗读践离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践离朗读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指点并感到奇特。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体。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 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赏析 “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间隔了一条湘江。它从朝阳岩起到王茂岭止,绵延数里之长。这篇游记它的题目就很耐人寻味。文章既然写游西山的经过,那为什么不像一般那样,起一个叫《游西山记》的题目呢?有人说可能考虑到在游西山的时候还饮酒取乐,以酒来助游兴。那他为什么不起一个《宴游西山记》的题目呢?看来这篇文章题目“始得”二字,定有奥妙。“始”,开始。“得”,原义获得,引申为发现。字面意思是,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 笔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个意思: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材解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材解读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解读的篇目是《始得西山宴游记》。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文章主要内容等方面把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认识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倡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从而充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三点: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思维。 下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第二板块“与造物者游”的第一篇课文。这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首篇,主要写了作者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我认为学习这样的游记文言散文一个是重在疏通文意,另一个是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学习借鉴作者写游记的手法。 这是我对教材的理解,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来看,高一的学生文学积累是比较薄弱的,特别是对于文言文这一块,所以在这方面要多深入学习。在教材的第二个专题,学生已经学过了《劝学》、《师说》等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的能力,而且在第四专题的“与造物者游”这一板块中,我们把《赤壁赋》放到了《始得西山宴游记》前面来学习,学生刚刚学习了《赤壁赋》,理解了苏轼对于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性阐释,对自然也有了自己的感悟,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提供了基础。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自然、对人生都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可以说是“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此类题材他们是比较感兴趣的。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一)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出了观山者的三重境界,文章含意颇深,思绪绵远,感受独特;反复玩味,启示无穷。 一、看山是山。文章开始写作者为“缪人”后初次在永州游山的感受。“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奇险之处,就像初识某人,一眼看去并没什么引人注目之处。此时,作者完全沉浸在自我的抑郁之情中不能自拔-----“倾壶而醉”,借酒浇愁,哪会凝神静观西山呢?故而对西山是视而不见,不为所动。 二、看山不是山。“今年九月二十八日”,作者“望西山”,登西山,此时“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作者细观西山,这才惊呼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作者看出了西山的特立独行,孤高直耸的不同凡俗的形象,他的感受为之一变:“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睦;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哪里是观山,这是作者在与西山对话,他与西山已融为一体,物我两忘,西山已不仅仅是一座山,而是一位思想超群,精神卓尔不群的高

人,在指点着作者的人生理想,这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境界高出一重。作者在佩服西山的“怪特”的同时,欣喜不已。 三、看山还是山。作者在感受西山怪特之后,禁不住“颓然就醉”,他是沉浸在看山的美妙感受之中去了。在大自然中,他找到了知音,是西山让他忘记了世俗的争端,忘记了自己的被贬,忘记了生活的多难。蓦然回想,不觉惊醒,其实以前并没见到西山的真模样,到此时山虽然还是山,但这时的山已赋予了新的意蕴,已有了新的内涵。 “观山则情满于山”。普普通通的西山经作者挖掘出了它的美的特质,竟让观赏者激动不已。作者观山前后心态不同,感受也就不同。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二) 《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专题的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这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大意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所以我认为本专题的题旨是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

《始得西山宴游记》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僇.人(lù)惴.栗(zhuì)施施 ..而行(yí)半身不遂.(suì)B.斫.(zhuó)榛.莽(zhēn)簸箕.(jì)盘踞.(jù) C.衽.席(rèn)岈.然(yá)洞穴.(xué)垤.(dié) D.培塿 ..(pǒu lǒu)攒.蹙(cuán)颢.气(hào)觞.(shāng) 答案:D 解析:A项中“遂”应读为suí二声;B项中“箕”应读作jī一声;C项中“岈”应读作xiā。 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A.①白露 ..横江(白色的霜露)②侣鱼虾而友.麋鹿(使……成为朋友) B.①击空明 ..兮溯流光(空旷明朗)②倚歌而和.之(伴奏) C.①舳舻 ..(互相劝酒) ..千里(首尾相接的船只)②举匏樽以相属 D.①入深林,穷.回溪(穷尽)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共同适应) 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友,意动用法,以……为朋友;B空明:月光下的清波;D共食:一同享用。所以选C。 3.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句读之不知 B.凌万顷之茫然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例如,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等来分析判断,例句为定语后置句;B项,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C项,为被动句;D项,状语后置句。所以选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也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始得西山宴游记》

中考文言阅读要点之《始得西山宴游记》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柳宗元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因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和后面的《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同为元和四年在永州任司马时所作。它仿佛“永州八记”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赏“永州八记”的一把钥匙 【课文全译】 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闲暇的时候,就慢步地随处走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溪水的源头,只要有幽泉怪石,没有(因为)路途远而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在地下,尽情的喝完壶中的酒。直到喝醉。喝醉后便相互枕着身体躺在地上,紧接着进入梦乡。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因此我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点的景致,都已被我游览了,然而却不曾知道西山景物的奇异景色。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指点才认为它很奇特。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灌木,烧掉茂盛的茅草,直到山顶才停止。大家攀援着登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凡是临近的几个州的土地都像是在我们所坐的席子下面。那高低的态势,像深山一样深邃,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地方凸起像土堆,有的地方凹下像是地穴,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许多山重重叠叠好像挤在一起,山外有山,峰上还有峰,任何山水景物没有能逃出我的视线的。青山绿水互相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体。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二为一。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重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其山水游记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 二、文言实词 三、文言虚词1.而

始得西山宴游记问题

翻译: 自从我成了罪人,居住在这个州,长久地忧惧不安。在那空闲的时候,就漫步而行,无拘无束的游览,每天与自己的同伴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完曲折的溪流,看到清幽的泉水和怪异的山石没有一个偏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尽壶里的酒直到喝醉为止;醉了就进而互相枕着躺下,躺下就进入梦乡,心里有所向往,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睡醒就起来,起来就回去。以为凡是这个州形态奇异的山水,都归我所有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奇异非常。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我坐在法华西亭,望着西山,才指着西山觉得它不同寻常。于是让手下的人,过湘江,沿着染溪走,砍倒丛生的荆棘灌木,焚烧野草,上到山顶才停止。抓扶攀登,蹲坐玩乐,那么凡是几个州的山川都在坐席之下了。那高低的形势,幽深凹陷,像蚁堆像蚁穴,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什么能从我的视线里逃脱隐藏的。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然后才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和小土丘为伍,辽远广大,与宇宙间的浩气融为一体,而不知它的边际;自得自在地与大自然相交游,而不

知道它的尽头。拿起酒杯斟满酒,一直到跌跌撞撞接近醉倒,连太阳落山都不知道。苍茫的暮色,从远处渐渐笼罩过来,到看不见什么还不想回家。思虑停止了,形体消解了,与自然万物浑然融为一体。这以后才知道我从前所游赏的山水都不能算是游赏,真正的游赏是从这一次开始的,因此写这篇文章来记载这次游览。这年是元和四年。 问题 一:课后第二题 文章标题加“始得”二字,显然有特定意图,别具匠心。有“始得”二字,文中第一段未得西山前的漫游就不仅不多余,而且成为文章有机的一部分,使上下两段文势的转折,自然就形成对比,有烘云托月之妙。加上“始得”二字,方有“未得”以前的所游所感,也才有“始得”以后的别一番境界,前后对比鲜明,对比之中更加突出了西山的美景和作者由衷赞赏的情怀。因此。文中多次点题,可以说“始得”二字统摄全篇,为篇中的意脉。 二:你从本文受到哪些启发? ①只有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有所作为。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③只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师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课前练习 (1)注音: 僇.人(lù) 惴栗 ..(zhuìlì)斫.( zhuó) 榛.莽(zhēn) 引觞.( shāng) 施施 ..而行( yí) 茅茷.(fá) 箕.踞.(jījù) 衽.席(rèn) 岈.然(xiā) 若垤.(dié) 颢.气(hào) 培.塿.(pǒulǒu) 攒蹙 ..(cuán cù)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①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形容词,特别的 ②望西山,始指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①若.垤若穴动词,像 ②若.毒之乎代词,你 ①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动词,至,到达 ②伏尸而哭,极.哀副词,非常,十分 ①居是.州,恒惴栗指示代词,这,这个 ②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对,正确 ①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动词,向远处看 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动词,盼望 (4)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①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②故为.之文以志动词,写作 ①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顺承 ②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③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5)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以为凡是 ..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指示代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2)攒蹙累积 ..,莫得遁隐 古义:层层堆叠、重叠今义:层层增加;积聚。

(3)游于是 ..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4)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两个词,这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6)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名词作动词 ①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上:登上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做梦 名词作状语 ①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日:每天,天天 ②箕踞而遨箕:像簸箕那样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望西山,始指异之异:以……为异 数词作名词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一:一体 (7)写出文言句式类型。 (1)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句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 (3)因坐法华西亭省略句 【课堂讨论】 1.文题“始得”二字怎么理解?文章中心是记叙西山之游,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他几乎走遍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不知西山的怪异独特。当他“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始指异之”。攀援后才发现西山的卓尔不群,一如作者的人格。在物我交融中作者得到解脱和审美享受,醉不思归。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从标题到文末,“始得”贯穿全文,牵制全篇,涵盖文章内容,也是“文眼”。 先写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未给作者带来精神愉悦与解脱,为下文写西山之游做铺垫。 2.作者是怎样用比照、映衬的手法来写西山之景的? 不直接写,而是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如写登上西山始感高峻难测,云天相连。以“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登高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穴,千里之外的景色犹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缭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而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抒发自己傲然卓立的情怀。 【课后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解析: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2.下列句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 )

《始得西山宴游记》综合讲解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创作背景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1,居是州2,恒3惴栗4。其5隟6也,则施施而行7,漫漫而游8。日9与其徒10上高山,入深林,穷11回溪12,幽泉13怪石,无远不到14。到则披草15而坐,倾壶16而醉。醉则更相17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18。觉19而起,起而归;以为20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21者,皆我有也,而未始22知西山之怪特23。 今年24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25西亭26,望西山,始27指异之28。遂命仆人过湘江29,缘30染溪31,斫32榛莽33,焚茅茷34,穷山之高而止35。攀援而登,箕踞36而遨37,则凡数州之土壤38,皆在衽席39之下。其40高下之势,岈然41洼然42,若垤43若穴,尺寸千里44,攒45蹙46累积47,莫得48遁隐49。萦青缭白50,外与天际51,四望如一52。然后知是山53之特立54,不与培塿55为类。悠悠乎56与颢气57俱58,而莫得其涯59;洋洋乎60与造物者61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62满酌63,颓然64就65醉,不知日之入。苍然66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67不欲归。心凝68形释69,与万化70冥合71。然后知吾向72之未始游73,游于是74乎始。故为之文75以志76。是岁77,元和78四年也。 词句注释 1、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僇,通“戮”,耻辱。 2、是州:这个州,指永州。 3、恒:常常。 4、惴栗:恐惧不安。惴,恐惧。栗,发抖。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2 题。(19 分) (一)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 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 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萦青缭白,外与天 际.际:边际。 B.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引:拿、取。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愀:忧愁、凄怆。 D.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天亮。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不与培嵝为.类何为.其然也 B.不知日之.入江上之.清风 C.故为之文以.志举匏尊以.相属 D.游于是乎.始相与枕藉乎.舟中 20.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 分)例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西山之巅所见美景,令作者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获得了精神慰藉。 B.柳文用“过”“缘”“斫”“焚”“穷”等动词,精当地描述了游览西山的悠闲心情。 C.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 学生初中已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很快便能答出。此时,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教师在学生答的基础上适当补充: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为“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今天要学的则是“永州八记之首”《始得西山宴游记》,让我们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巅,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风景。 2.观察两篇课文的标题,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为? 学生可以比较快回答出两篇课文均为“记”这一文体。此时请学生说一说关于“记”的文体特点。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补充: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的散文。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引导学生模仿一下《小石潭记》的标题,重拟课文标题,得出《西山记》(板 书)。进一步引导学生模仿其他类似的游记的取题方式。比如说初中里学过一篇课文饶鼐的《登泰山记》。如果模拟《登泰山记》,这篇课文应该拟为《游西山记》(板书)。此时,学生可以发现,这篇课文的标题在一般的游记类标题信息之外,多了“始得、宴”这几个字(标出),接下来我们将慢慢体会这几个字的含义。

(二)梳理字词 1. 学生自主诵读课文并借助文中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梳理字词的音 和义。疑难之处做上记号。 2. 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班级交流, 直至一一过关。 (3 )古今异义 攒蹙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 今义: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转折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以 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从这时 今义:递进连词 (4 )一词多义 始指异之:以……为异,认为……奇异,意动用法 主动提问,主动解决, 僇( :1 U 人 惴(zhu )栗 ( l ) 施施(y 刀 斫 (zhu 0 )榛(zh m ) 莽 茅茷(f a ) 衽 (r rn) 席 岈(xi a )然 若垤(di e ) 培 (p ou) 娄(1 ou ) 颢(h co )气 遁 (d un) 隐 颓 (tu 刀然 觉(ji co )而起 箕(j 1)踞3) 攒(cu a )蹙(C U ) 引觞(sh mg ) (m ng )合 ①自余为僇人。僇,同“戮” ,刑辱,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 同“趋”,往,到。 (1)字音 y 刀 冥 (2)通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