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2)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能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3)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1)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3)机械运动和非机械运动。

2.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1)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3)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2)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运动和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运动和力之间的定量关系;(2)运动和力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运动和力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力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2.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3. 制作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梳理运动和力的知识点。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运动和静止、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简单机械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简单机械等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力的作用效果。

3.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

4.惯性的概念。

5.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实际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摩擦垫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图片等。

3.学习资料:教材、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抛掷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运用PPT或视频,展示各种运动和力的现象,如滑梯、跳绳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运动和力。

3.操练(15分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斜面滑车实验、弹簧测力计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惯性等概念。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运动和力、摩擦力、惯性等概念,并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5.拓展(10分钟)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如杠杆、滑轮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4)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5)学会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课件、教材,梳理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2)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巩固理论知识;(3)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力和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2)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3)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复习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 复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4. 复习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5. 分析力和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难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力和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整理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准备实验器材。

2.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知识梳理:利用课件、教材,引导学生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实验巩固:安排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力和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6. 解决问题: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

2. 学习运动与力的关系。

3. 掌握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4. 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运动与力的概念和关系。

2.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运动与力的定义。

2. 运动与力的关系。

3.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分析的方法。

2. 学生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与力。

2. 新知讲解运动与力的定义:运动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照物改变位置的过程,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改变形状或停止运动。

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引起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没有力就没有运动。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就会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其中,F是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单位是牛顿(N);m是物体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a是物体的加速度,单位是米每平方秒(m/s²)。

3. 练习与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保持匀速直线运动?2) 物体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加速或减速运动?3) 物体的质量对运动有何影响?4) 给定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如何计算物体所受合力?4.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验证运动与力的关系,并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运动与力的应用,如汽车开始和停止运动、游泳运动与力的关系等,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思考。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关系和计算方法。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与运动与力相关的练习题,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章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理解和应用方面,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感知和体验。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作用效果演示仪、运动和力关系演示仪、实验器材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彩纸等。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全文5篇)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全文5篇)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全文5篇)第一篇:《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考情分析:运动和力是安徽中考的必考题,每年至少有两道题涉及,每个题型均有涉及,主要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考察,分值为2—8分,考察的知识点有:惯性、摩擦力、二力平衡、受力分析。

二、学情分析:本届学生物理基础相对薄弱,从多次检测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始终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物理的方法,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上仅停留在听话不捣乱的表象上。

因此,本次总复习应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三、复习目标:1、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的意义,能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说明物体的惯性与物体质量间的关系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4、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理解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理论依据(即二力平衡条件),并能对该实验过程和结论等作出正确的说明。

5、能定性说明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间的关系;能结合具体问题说明如何增大有益摩擦或减小有害摩擦。

四、复习重难点:1、二力平衡条件;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2、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进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五、复习过程(一)、运动和力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物体的惯性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无关。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力和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运动和力的经验,如拉扯物体、推动物体等。

但学生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发现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可以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或球,以便进行实验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运动的?运动有哪些形式?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踢球等。

并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变化。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形式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并请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如摩擦力、重力等。

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思考。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学会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利用实验数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3)运用运动学公式,计算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导及应用。

(2)运动学公式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

(2)提问:力与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牛顿三定律。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3. 课堂讲解:(1)讲解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讲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讲解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1)请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一个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加速度。

(2)请学生根据给定的运动学公式,计算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2)总结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总结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强调力与运动的关系,提醒学生学会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复习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复习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 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教学设计一、认识力1.重力:重力就是把物体拉向地面的力。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等这些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2.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弹力: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简单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外表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测量力〔一〕认识弹簧测力计1.概念: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一种工具。

2.组成: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3.原理:受力大,伸长长〔二〕使用弹簧测力计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如果不在零刻度,先要调到零刻度后再测力。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测力范围。

三、运动和力的关系〔一〕拉力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活动:拉力大小与小车研究问题: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实验材料:小车、绳子、垫圈、计时器实验步骤: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4.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我们的发觉:〔1〕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2〕在这个实验中,拉力的大小与〔垫圈数量〕有关。

〔3〕在这个实验中,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是〔重力〕。

〔二〕反冲力用气球驱动小车材料:小车、气球实验步骤:1.组装利用气球驱动的小车。

2.给气球充分气,放开气球,观察气球喷气方向和小车运动方向。

3.将气球吹大一点,观察小车行驶距离。

我的发觉实验结论:1.小车行驶的方向与喷气方向相反。

2.气球吹得越大,小车行驶的越远。

运动和力复习教学设计

运动和力复习教学设计

(1)选取几位同学完成的图,投影
在大屏幕上,追问其这么画的原
二、典型例题分析
因。
【例一】、如图所示,吊车臂拉着
货箱,装着货物匀速上升的过程 追问(2)的原因,并总结都是知道
中。
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与黑板
(1)当货箱以 1m/s 的速度匀速上 上的框图建立关系。
升的时候,画出货物受到的重力 G
和支持力 F1 的示意图。
下降时,土块速度方向 变,减少学
向下,与重力方向相同, 生 们 学 习
所以加速运动。
中的障碍。
总结方法:
(5)当一块小土块从匀速上升货
【小组讨论】根据刚才 F 合与速度
物中掉落到货箱外面时,空气阻力 (5)给学生 2min 的时间小组讨 总结的物体受到的非平 同 向 , 加
不可忽略不计,且空气阻力始终小 论,自行解决本题。但是教师提 衡力与运动的关系。分 速。

A.在起跳点之后 B.在起跳点之前 C.仍在起跳点 D.无法确定

检 3、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一个重物,重物在静止、匀速上升、匀速下降时钢丝的拉力正确的是:
()

A.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静止时拉力最大
C.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小
D.拉力一样大
4、如图,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减速下降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则 F1___F2___F3。
引导学生思考受到的非平衡力
(3)当一块小土块从货物中掉落 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并总结
到货箱外面时(不计空气摩擦力), 出方法。
地面上的人看空中土块的运动轨
迹是什么样的?
由于物体会同时受到多个力的
作用,所以帮助学生们建立合力
(4)小土块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 的概念,并探讨出合力的求法。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教案标题: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 知道力的作用和种类。

3. 理解运动的三要素。

4. 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一、引入活动(5分钟)1. 准备一些有关运动和力的图片和玩具,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

2.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 力的种类:推力、拉力、摩擦力、重力等。

4. 运动的三要素:物体、力、运动状态。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探究力的作用- 准备一块光滑的桌面和一本书- 要求学生用手控制力的大小,尝试将书从桌面上推动到桌边。

- 学生记录推动的结果,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 实验二:探究力的种类- 准备一本书和一条绳子- 要求学生用绳子拉书,用手推书,比较拉力和推力对书的作用。

- 学生总结拉力和推力的区别和作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回答问题:- 什么是运动?- 什么是力?- 有哪些种类的力?- 运动的三要素是什么?- 如何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2. 小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力的作用和种类,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观察周围环境,找出更多运动和力的例子。

2. 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运动和力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认识不同种类的力以及运动的三要素。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运动和力》教案

《运动和力》教案

《运动和力》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运动和力》教案《运动和力》教案(精选2篇)《运动和力》教案篇1一、基础知识1.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8篇-最新范文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8篇-最新范文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8篇-最新范文【导语】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物体受到力(合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和方向,或大小,或方向)改变.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我们的小缆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过程与方法: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推、用绳子拉)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二、安装小缆车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说说看怎么改?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3、学生交流讨论:①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②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7、学生实验8、交流汇报四、小结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学生讨论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1、发现问题.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学生比赛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1)、起点、终点不固定(2)、橡皮筋绕断了(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3、实验验证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4、解释说明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1)学生解释(2)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3)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四.小结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河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过程与方法: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难的积极态度.【教学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教学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教学准备】小车反冲运动实验套材、长线一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引导语:玩过吗?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2、学生实验、解释.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3、揭题:能不能把这种力来驱动小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二、安装小车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3、学生动手操作.三、用气球驱动小车1、调试小车.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1)讨论测量方法(2)测量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4、实验.5、出示反冲力的概念.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1)学生汇报(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四、小结1、提问:怎样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2、提问: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快?测量力的大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二、认识弹簧测力计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1牛=100克力三、使用弹簧测力计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出示: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5、交流汇报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四、制作弹簧测力计1、讨论制作方法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揭题:运动与摩擦力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2、学生交流、讨论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不改变条件要改变的条件( )摩擦力大小(牛)3、学生实验、记录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2、设计对比实验不改变条件要改变的条件( )摩擦力大小(牛)3、学生实验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五、小结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滑动与滚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过程与方法: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2)小车的载重相同(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三、制作滚珠轴承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四、小结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运动与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过程与方法: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教学重点】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教学准备】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4、学生讨论交流.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3、学生探究.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1)刹车:增加压力(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四、小结设计制作小赛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过程与方法:设计和制作小赛车.情感、态度、价值观: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学重点】设计制作小赛车.【教学难点】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2、学生介绍.3、揭题: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板书:设计制作小赛车二、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1、提问:真正的赛车是怎样的呢?出示“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和赛车的图片.2、提问:这辆车的哪些设计特点符合上面的要求?3、学生观察、讨论.4、交流汇报.(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三、设计我们的小赛车1、过渡提问:由此可见,工程师是如何设计赛车的?2、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3、出示挑战任务(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4、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四、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2、测试、比赛.五、小结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8篇.doc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8058字]编辑推荐:下载Word文档。

4.运动和力(教案)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4.运动和力(教案)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4.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在学生认识了物体运动方式和运动快慢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

本课围绕“运动”这一主线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1“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目的是通过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活动2“让运动小车的状态发生改变”意在通过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运动方向,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应用与拓展“自行车的启动和停止”旨在通过观察自行车的驱动部分和刹车部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力是怎样改变自行车运动状态的。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2.能归纳出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启动,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

科学探究1.能设计出多种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案。

2.能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整理结果,得出活动结论。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科学态度1.能对探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2.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设计多种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的方案。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意识到利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重点难点本课重难点是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车、磁铁、塑料尺、绳子、毛巾、棉布、木板。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五、活动过程(一)情境与问题1.引导:(播放赛车比赛视频)汽车在行进中时常需要停止、启动、加速、减速……这些都是汽车不同的运动状态。

2.提问:物体的运动状态经常变化,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二)探究与发现1.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

(1)引导:你有几种方法能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2)设计:根据生活经验,设计一些方法可以让小车动起来,并将设计的方法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四个实验:①使用绳子向前拉小车,让小车动起来;②把塑料尺掰弯,紧挨小车,松手后靠尺子的弹力让小车动起来;③在小车上绑一块磁铁,用另一块磁铁吸引,让小车运动起来;④用手向前推小车,让小车动起来。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2. 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以及摩擦力的概念。

3. 复习和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和运动情况。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3. 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4.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定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摩擦力的作用效果5.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的作用与运动状态的改变平衡力的概念和条件非平衡力的作用效果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力的概念和运动规律。

3.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起学生对力的兴趣,并提出力的概念和三要素的问题。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三要素: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和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的三要素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以及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

4.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通过示例和公式,讲解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5.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摩擦力的定义,讲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以及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牛顿定律和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2)掌握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3)学会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2. 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3. 运动的描述方法;4. 力的作用效果;5. 摩擦力、重力、弹力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2)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3)运动的描述方法;(4)摩擦力、重力、弹力的性质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运动和力之间的定量关系;(2)摩擦力、重力、弹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运动的描述方法、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点;2.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摩擦力、重力、弹力的实验现象,探讨其性质和特点;3. 讨论法:分组讨论运动和力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运动和力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知识点:分别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运动的描述方法、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点;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摩擦力、重力、弹力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其性质和特点;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力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运动和力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通过实验和操作来加深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运动关系的理解。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知道物体受力后会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

3.让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深入理解。

2.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3.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来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小车、杠杆等。

2.教学课件: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简单机械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力的作用效果,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概念。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每组选取一个简单机械进行实践操作,了解其使用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巩固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使用方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力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让学生举例说明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5)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力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的产生和作用。

(2)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5. 速度、加速度、位移(1)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2)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3)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摩擦力的计算。

(3)相对性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和运动的知识。

2. 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2012年考纲】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理解速度的定义及其数学定义式,知道其单位m/s、km/h及其换算;能运用其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包括平均速度的意义和简单地计算等)。

2.会选用适当的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知道时间的国际单位s,知道其他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会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m,知道其他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能结合生活经验粗略地估测物体的长度。

4.经历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5.知道什么是物体的惯性,知道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6.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实际情况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并能与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分析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Ⅱ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v2>v>v1。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

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解:表格设计如下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mm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D、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

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时间的测量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五、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六、惯性和惯性定律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