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解读微博的信息传播

合集下载

微博乌合之众——运用《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解读微博的信息传播

微博乌合之众——运用《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解读微博的信息传播

微博乌合之众——运用《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解读微博的信息传播蔡楚泓【摘要】: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微博年,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

本文运用勒庞《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学,通过新浪微博的传播纪实,对微博的信息传播进行解读和分析,进而为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微博;群体心理;《乌合之众》【作者简介】:蔡楚泓,男,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

【责编介绍】:东方绪,男,今传媒杂志社编辑,主要从事传媒理论和实践研究。

勒庞以18世纪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对运动中群众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研究,成就了《乌合之众》这一社会心理学的经典。

在勒庞看来这“乌合之众”就是群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的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这就是勒庞的“乌合之众”。

显然“乌合之众”不仅适乎18世纪的法国,更似乎暗合当下的网络社会。

在天涯若比邻的信息时代,在全媒体的环境下,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平台,是否是“乌合之众”?他们有何特征?笔者将以国内微博平台发展得最成熟的“新浪微博”为例进行群体心理学的分析。

一、微博和“新浪微博”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1]这个最早诞生于美国,被称“Twitter”的信息平台如今已成了国人引为潮流的新媒介平台。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的门户网站都兴奋地通过微博发表着自己的声音,营构着自己的新“王国”,而新浪恰恰是他们中的翘楚。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了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

论微博信息可信度及其影响

论微博信息可信度及其影响

论微博信息可信度及其影响本文阐述了微博的话语特征和传播特点,分析了微博信息可信度降低的原因及影响。

指出微博信息可信性较低,这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用户都有密切关系。

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应当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真实、有序、理性。

作为受众,要增强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有选择的接收,并且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盲从片面的观点。

国家要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的立法,改善和净化网络信息环境,使其逐渐走上有序化。

标签:微博;信息可信度;影响;把关人微博的出现,改变了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形式。

简便的操作方式和即时性的特点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这一新媒体的参与度。

微博相对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导了一场“140字的革命”。

在城市化快节奏的生活中,“微博”比其他大众媒体更具有时代特点,更加符合现代人工作和生活特点,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还提供了文字、图片和视频多种途径,通过“关注”与“被关注”的形式,帮助人们维持与远距离朋友的关系,也吸引更多陌生人关注自己。

微博的出现,让社会中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引领了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的爆发式增长。

[1]但在这错综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虚假信息和恶意诽谤现象日益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新在线调查显示,88.2%的受访者有微博,但相信微博上所传信息的人只占38.5%。

50.5%的人对微博上的信息持审慎态度,认为其可信度一般。

[2]在微博时代,信息可信性降低现象究竟因何而起,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将是本文要进行论述的内容。

一、微博的话语特征和传播特点1、文本意义碎片化Ron Scollon在《Mediate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一书中谈到媒介话语使用的三个层面:一是指大众传媒话语即报纸、杂志、期刊、电视、电影话语;二是指以电脑为媒介的网络话语;三是指最为广泛意义上的公共话语和日常话语,其媒介如信件、笔记,以及更多技术媒介如电话、电脑甚至英语、汉语,或说写和符号语言传播模式。

群体心理与舆论——从《乌合之众》看网络媒体的受众意识

群体心理与舆论——从《乌合之众》看网络媒体的受众意识

第10卷第1期 2019年01月Vol.10 No.1January 201999群体心理与舆论——从《乌合之众》看网络媒体的受众意识董丽婷(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摘 要: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平台的崛起,为网络媒体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条件。

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的高度需求,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全新的受众意识。

本文结合《乌合之众》的理论,研究网络媒体时代群体心理与舆论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群体心理;舆论;乌合之众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1-0099-01《乌合之众》是法国思想家古斯塔夫·勒庞写于19世纪末的一部社会学研究作品。

该书深入剖析了群体行为所包含的盲目性、突发性和极端性特点,并对群体心理现象作出了深刻分析。

这部书尽管问世已有百余年之久,但依然广受追捧。

其中对群体心理与舆论之间的关系的剖析,对于网络媒体时代受众意识特点的理解有着较为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结合《乌合之众》中的理论,分析网络媒体背景下的群体心理与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从《乌合之众》看网络媒体背景下的群体心理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对群体的心理意识作了比较精准的分析。

在勒庞看来,当每一个社会个体独处的时候,往往能够保持自我的理性、克制;但是一旦无数个体汇入群体的洪流之中,个体原本的理性意识会瞬间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盲目的、原始化的、情绪性的心理状态。

[1]勒庞对于这种群体心理状态的分析,堪称当前网络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的一种真实写照,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被堂姐顶替上大学”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的反应。

其讲述的黄风玲顶替黄海霞参加考试,并且由此影响了黄海霞终生工作的故事。

事件被曝出之后,受众自发对黄海霞表示同情,但是却自动性地忽略了来自黄风玲一方的说辞。

且不管事件的真相如何,但通过受众自动过滤关键细节以及单纯从情感上判断是非的情形,就可以看出受众群体的心理盲动现象。

微博传播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微博传播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微博传播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一、引言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网络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的内容涉及信息传播、社交互动、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因此对微博传播现象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对微博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微博传播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二、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会认知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面对他人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能力。

在微博传播现象中,社会认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处于一个群体中时,他的言行、行为、态度容易受到该群体的影响,从而使个体的生活和行为都趋向于群体整体。

在微博传播中,用户的关注和点赞数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群体效应的影响。

一个帖子如果有很多转发和点赞,会使其他人更容易把它当成“热门话题”而进行转发和评论,从而形成连锁反应,带动微博传播的速度和规模。

2. 信息过载信息过载是指信息的数量或密度大到难以处理的情况。

微博用户需要面对的信息量非常大,很容易导致信息过载,使得用户在选择阅读和回复时感到困难。

对于微博传播者来说,要想在众多信息中突显出来,需要通过鲜明的话题、有趣的内容或是悬念等手段,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从而让自己的微博在众多微博中脱颖而出。

这也是微博传播者常常使用标题党的原因。

三、情感的影响情感是指个体在感知、思考、行动等多个层面体验到的情感体验。

微博传播现象中的情感因素十分复杂,涵盖了人们的喜好、兴趣、态度和价值等多个方面,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学意义。

1. 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是指人们在看到别人经历不幸或幸福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在微博传播现象中,一些关于公益、慈善等话题的微博往往会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促使用户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

对于微博传播者来说,想要达到传播效果,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情感需求,精心设计情感共鸣点,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情感共鸣。

2.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与其他人进行比较,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地位和成就。

从《乌合之众》看新媒体中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的关系

从《乌合之众》看新媒体中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的关系

从《乌合之众》看新媒体中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的关系一、概述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之间的关联也日益凸显。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为我们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本书深入剖析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为我们解读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武器。

在新媒体语境下,群体心理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元的特点。

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群体;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匿名性和碎片化特征也加剧了群体心理的极端化和情绪化倾向。

这种群体心理的变化不仅影响了个人对信息的认知和处理方式,也深刻地塑造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和形态。

舆论现象作为群体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在新媒体环境中同样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

新媒体平台上的舆论传播具有更强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使得舆论的形成和扩散更加迅速;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也更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呈现出情绪化、极端化等倾向。

从《乌合之众》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新媒体中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也为我们在实践中有效应对和引导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 简要介绍《乌合之众》一书的作者及主要内容《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之作,于1895年问世,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研究群体心理的重要参考文献。

作为法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杰出社会心理学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深刻剖析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及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在《乌合之众》勒庞主要探讨了群体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集体意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行为以及领袖对群体心理的塑造等。

当人们聚集形成群体时,个体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会发生显著变化,常常受到群体情绪的感染和影响,从而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微博群体性事件中的“乌合之众”

微博群体性事件中的“乌合之众”

微博群体性事件中的“乌合之众”作者:申晓龙来源:《消费导刊》2016年第09期摘要: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充斥在社会与虚拟网络空间中。

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相比,微博、微信、移动媒体以及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与成熟,已经大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方式。

互联网的存在,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微博因其独有的高效、及时、互动等特点,使其成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媒介的代表。

本文主要依据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分析微博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微博受众群体心理及其行为特点,并提出应对微博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微博群体性事件微博受众群体心理行为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的新兴媒体平台蓬勃发展,现代化互联网媒体时代已快速成熟并发展。

互动式的信息传播手段,使得传统传媒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媒体逐渐从一种高门槛的专业性机构操作,变成了一种低门槛的个性化操作。

社交媒体最初起源于美国的Facebook,随后,这种网络社交媒体被中国迅速复制并引入国内。

社交网站的存在,无疑为公众提供了丰富、快捷的生活。

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我们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它对一些负面信息、谣言的快速传播也为公众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不便于及时有效地制止更正。

网络的开放性与无记名的特点,使得网络流言、谣传、炒作层出不穷,一些网络热点问题经由广大网民的发帖、转发、跟帖评论等行为迅速发展成为热门网络群体事件。

在网络环境中,群体的情感释放、压力宣泄都达到了一种超出正常甚至是极端的程度,网络中的群体心理对社会民意表达和网络舆论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以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理论来分析微博受众群体的心理及行为。

二、群体及网络群体(1)群体肖(Shaw,1981)认为,群体由两个或更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个体所组成。

微博与“乌合之众”——运用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分析微博平台上的信息传播

微博与“乌合之众”——运用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分析微博平台上的信息传播

作者: 张婵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页码: 54-5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4期
主题词: 微博 群体心理 《乌合之众》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平台层出不穷。

微博,作为近年来最为热门的信息传播平台至今方兴未艾。

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微博年,自此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

然而,微博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的,网络流言层出不穷,网络暴力事件甚嚣尘上,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微博使用者媒介素养不高的事实。

文章运用勒庞的《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学,以新浪微博为例,简要分析微博的信息传播,进而为微博这一新兴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发展提供参考。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舆论操控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舆论操控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舆论操控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群体心理在我们的行为和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个体与众多他人形成群体时,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

这种心理现象被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称为“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舆论操控,即通过各种手段和策略影响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乌合之众心理和群体心理舆论操控的现象、原因和影响。

乌合之众心理是指在群体中个体思维受到抑制,更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

这种一致性追求可以是情感上的共鸣,也可以是认知上的认可。

当个体加入群体时,他们可能为了迎合群体中的主流观点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这种心理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更为突出,因为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人们更容易受到大众的引导。

群体心理舆论操控通过利用乌合之众心理来影响群体的观点和行为。

这种操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媒体宣传、社交媒体推送、网络水军等。

其中,媒体宣传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手段之一。

当媒体报道某个事件或信息时,人们往往会相信并接受媒体的观点。

特别是在政治、经济等重要议题上,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尤为显著。

此外,社交媒体也成为了群体心理舆论操控的重要渠道。

通过各种算法和推送机制,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将特定信息呈现给用户,从而影响他们的观点和行为。

用户通常更倾向于接受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这导致了所谓的“信息筛选”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会使群体陷入信息闭环,对不同观点缺乏了解和了解。

网络水军是一种利用僵尸粉丝、虚假账号等手段来扩大特定观点影响力的操控方式。

通过散布大量虚假信息、攻击性言论或赞助散播特定话题,网络水军可以迅速吸引公众关注,并改变群体的态度和行为。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舆论操控的现象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首先,它可以导致群体的思想趋同,削弱个体的思考能力。

当人们追求与大众一致时,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可能会受到压制,从而影响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其次,群体心理舆论操控还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误导。

当特定观点被操控者大肆宣传时,其他观点可能会被忽视或扭曲。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读后感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读后感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读后感《<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读后感》《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这本书首次出版于 1895 年,它对于群体心理的研究和剖析具有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群体心理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

勒庞在书中指出,当个体融入群体时,往往会表现出与独处时截然不同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在群体中,个体的个性会被削弱,智力水平也会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冲动和情绪化的反应。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比如,在一些网络热点事件中,众多网友在没有充分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就盲目跟风,发表激烈的言论,甚至进行网络暴力。

这种群体行为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只是被情绪所左右,最终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书中提到的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的特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群体中的个体往往更容易接受他人的暗示,并且会不假思索地相信那些未经证实的信息。

这种现象在谣言传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个谣言一旦在群体中传播开来,就会迅速扩散,并且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哪怕这个谣言毫无根据。

这是因为在群体的氛围中,个体的判断力和质疑精神被削弱,人们更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

勒庞还强调了群体的极端化倾向。

群体在表达意见和情感时,往往会走向极端。

他们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很少有中间的态度。

这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在一些社会运动和政治事件中屡见不鲜。

例如,某些激进的抗议活动中,参与者可能会采取极端的手段来表达诉求,完全忽视了合理、和平的解决方式。

此外,书中关于领袖对群体的影响的论述也让我深思。

领袖能够通过断言、重复和感染等手段来操控群体的心理,使群体服从他们的意志。

这让我意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追随所谓的领袖,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群体心理的案例。

比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众运动,人们在狂热的情绪驱使下,推翻了旧制度,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混乱和破坏。

新闻心理学课程论文讲述讲解

新闻心理学课程论文讲述讲解

《新闻心理学》课程论文浅议微博场域中的“乌合之众”院系:新闻传播学院班级:2014级新闻与传播专硕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老师浅议微博场域中的“乌合之众”摘要微博作为社会性媒体的代表,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在微博这个场域中,网络群体就同一公共事件发表舆论,推动事件的进程,并形成网络时代的心理群体。

本文试图以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于群体心理的研究为出发点,着重分析研究微博互动对群体理性的影响。

关键词:微博互动群体心理群体理性场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微博作为互联网一个交流空间,可以被视为“场域”。

本文正是探讨微博场域下群体心理和群体理性。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传世名作《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

在勒庞的集体行动理论中,群体是“乌合之众”,是非理性、容易受到暗示、容易被操控的。

个人一旦进入群体,就将成为盲目、极端、冲动、失去理性的群氓。

在20世纪的“人民时代”中,无数次集体行动验证着勒庞的假设,比如二战时德国的纳粹主义。

在今天的网络集群行为研究中,勒庞的“群氓时代”范式依旧占主导地位,即强调网络集群行为的冲动性、盲目性、破坏性。

基于web2.0技术的微博互动群体,其集体行动也将无法逃脱勒庞乌合之众的“预言”吗?一、古斯塔夫·勒庞理论中的群体心理“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

”[1]这种情况的出现,实则受到群体心理的支配。

而群体心理,则受到本能、传染、[1](法)古斯塔夫·勒庞.戴光年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1.暗示的操控。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读后感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读后感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读后感《<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读后感》《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这本书深刻地剖析了群体心理的特点和规律,让我对群体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在书中,勒庞指出,当个体融入群体时,往往会失去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表现出盲目、冲动和情绪化的特征。

群体的智力水平往往低于个体的平均智力水平,这并不是说个体在群体中变得愚蠢了,而是群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导致了这种现象。

群体容易受到暗示和传染的影响。

一个简单的观念或情感,在群体中能够迅速传播并被放大,个体在这种氛围中很难保持清醒和理性。

例如,在一些突发事件中,恐慌情绪会在人群中迅速蔓延,原本冷静的个体也可能被带动,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这种暗示和传染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群体往往会在没有充分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就做出极端的判断和行动。

群体还具有极端化的倾向。

他们往往会将事物推向极端,非黑即白,缺乏中间的灰色地带。

这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使得群体在面对问题时,很难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决策。

比如在网络舆论中,一旦形成某种主流观点,反对的声音就很容易被淹没,甚至遭到攻击和谩骂,从而导致舆论的一边倒。

勒庞认为,群体的领袖在引导群体行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袖通过断言、重复和传染等手段,将自己的观念和意志强加给群体成员。

这些领袖往往具有强大的魅力和影响力,能够激发群体的热情和信仰。

然而,这种领袖的作用并不总是积极的,有些领袖可能会利用群体的盲目性和冲动性,达到自己的不良目的。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联想到了历史上的许多事件。

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众运动,原本是为了追求自由和平等,但在群体的狂热和极端化行为下,却演变成了一场血腥的暴力冲突。

再比如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希特勒等独裁者利用民众的不满和恐惧,煽动民族仇恨,将整个国家带入了战争的深渊。

在当今社会,群体心理的影响依然无处不在。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群体的形成和影响力也更加容易。

读《乌合之众》反思网络谣言群体传播的心理机制

读《乌合之众》反思网络谣言群体传播的心理机制

读《乌合之众》反思网络谣言群体传播的心理机制作者:张燕张韶华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1期摘要:当今世界网络迅速崛起,同时也诞生了一批新时代的网民,迎来了“自媒体”时代。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下,谣言的群体传播成为可能。

本文以勒庞的《乌合之众》为理论依据,从“乌合之众”的“舆论领袖”、群体模仿、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极化以及从网民群体心理机制角度反思谣言群体传播的心理机制。

关键词:《乌合之众》;网络谣言;群体传播;心理机制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在自媒体时代下,人们拥有话语的自主权,再加上社会事件的触发,由此而产生一些言论,这些言论只是一部分人的个人见解,并不都是正确的见解。

有些没有这方面知识储备的群体盲目跟风,导致了话语的失衡,同时也导致了谣言的产生。

因此,反思网络谣言群体传播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乌合之众》中的群体传播和集合行为勒庞以18世纪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对运动中群众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研究,成就了《乌合之众》这一社会心理学的经典。

勒庞在书中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被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低和智商低,这就是勒庞的“乌合之众”。

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这种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作用主要在于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群体规范还会对群体中少数意见的持有者构成压力,让他们在趋同心理的作用下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集合行为多以群体、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

在群体规范的作用下,群体传播中的信息传播贯穿于集合行为当中,但是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传播受到一些特殊传播机制的制约。

微博的舆论集聚模式与反思——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的微博传播为例

微博的舆论集聚模式与反思——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的微博传播为例

算发布信息, 也以秒 计算 获得反馈 , 能迅 速形成一个互动环 的大小 。
境下的舆论场 , 这令 论坛、 博客等媒介无法企及。 ” 同样 , 在 “ 7 ・ 2 1 北京特大暴雨” 面前, 社会各界第一时间通过微博进行 事态发展、 伤 亡救 灾、 爱心传递等信息的发布, 与广大微博用 户形成积极互动。 笔者 以“ 7 ・ 2 1 4 P . 京特大暴雨” 为分析样本, 麦克卢汉曾对 “ 部落化” 有过这样的预言: 传统的倾向于 以“ 北京大雨 ” 、“ 北京暴雨”、“ 北京看海” 为 关键 词进行搜 无 差 异 的普 遍 的广 大 受 众被 分 割 为 气 味 相 投 的或 者 利 害相 关
【 关键 词 】 微博 舆论传播 理性
有关数据显示, 截止2 0 1 0 年, 我 国的手机网络连接速度仅 七个分类 中,“ 暴雨动态” 不仅对受灾地 区政府、 民众的
为5 0 K b p s ( 相 当于6 . 2 5 KB / s ) 。 以普通手机照片每张所 占大小 生 产 自救 起 着 至关 重 要 的作 用 , 它 还牵 动 着 周边 省市及 其他 政 5 0 0 KB 计算 , 发布一张图文并茂的微博则需时8 O 秒 ( 文字所占 府及 民众 对这一 时期暴 雨天气恶劣程度的关注, 看是否对当 容量较小, 这 里忽略 不计)。 而普通手机 的视频功能拍一段3 0 地工农业 生产和人 民生活造成影 响。“ 祈福哀悼”、“ 批评质
索, 最 终选 择3 0 0 个 样本 进行 实证 分析 , 并 以流 量 为 考 量标 准 , 的“ 小众部落” , 人们 对 于 信息 的接 受 , 又回到了 人 类 之 所 以需
微博 内容的碎片化
@ 关于 “ 碎片化”的研究 以传播形式、 影响范 围、 内容的碎片化 为主要方面进行数据分 要信息的根本——人与人之间的联 系。 析。 其样本数据全部来 自“ 新浪微博” , 样本选取的起 止时间 最早见于2 0 世 纪8 O 年代 “ 后现代主义” 研究文献中。 近年来我 是2 0 1 2 年7 月2 1 日上午l 0 时至2 0 1 2 年7 月3 1 日晚2 3 时。

浅议微博场域中的“乌合之众”论文

浅议微博场域中的“乌合之众”论文

《新闻心理学》课程论文浅议微博场域中的“乌合之众”浅议微博场域中的“乌合之众”摘要微博作为社会性媒体的代表,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在微博这个场域中,网络群体就同一公共事件发表舆论,推动事件的进程,并形成网络时代的心理群体。

本文试图以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于群体心理的研究为出发点,着重分析研究微博互动对群体理性的影响。

关键词:微博互动群体心理群体理性场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微博作为互联网一个交流空间,可以被视为“场域”。

本文正是探讨微博场域下群体心理和群体理性。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传世名作《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

在勒庞的集体行动理论中,群体是“乌合之众”,是非理性、容易受到暗示、容易被操控的。

个人一旦进入群体,就将成为盲目、极端、冲动、失去理性的群氓。

在20世纪的“人民时代”中,无数次集体行动验证着勒庞的假设,比如二战时德国的纳粹主义。

在今天的网络集群行为研究中,勒庞的“群氓时代”范式依旧占主导地位,即强调网络集群行为的冲动性、盲目性、破坏性。

基于web2.0技术的微博互动群体,其集体行动也将无法逃脱勒庞乌合之众的“预言”吗?一、古斯塔夫·勒庞理论中的群体心理“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

”[1]这种情况的出现,实则受到群体心理的支配。

而群体心理,则受到本能、传染、暗示的操控。

1.本能。

所谓本能,佛洛依德指出,本能是一种为了消除肉体欠缺并重建内在平衡的能力。

在勒庞的观点中,数量是本能的决定性因素。

数量在人类社会中会经常性的产生一种充足的理由,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

从《乌合之众》看新媒体中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的关系

从《乌合之众》看新媒体中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的关系

从《乌合之众》看新媒体中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的关系作者:王阳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8年第6期1 《乌合之众》与新媒体中的群体心理《乌合之众》作为社会心理学与传播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为分析群体心理与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行为呈现出突发性和极端性的特点,而群体的思想认知呈现出原始化的特点。

群体心理的这一特征与互联网高速发展而伴随产生的网络暴力不谋而合。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平台在为受众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爆炸与信息过剩。

一方面,受众可以在信息海洋中获取各种最新资讯;另一方面,他们会自动忽略与自己见解不一致的信息。

受众很难去付出大量时间成本核实信息是否准确,而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真相与假象的界线。

人们可以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感与意见,并且攻击与自己观点极端相反的群体。

这也是舆论谣言的产生重大杀伤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受众开始逐渐意识到掌握舆论的重要性,而舆论的掌控权也开始随着公众的意见走向而流动。

对于媒体来说,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观点各异,导致了群体采取极不稳定的行动路线。

传媒作为一个大众信息的工具,失去了原来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引导的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迫使舆论缺乏理性思考而与群体心理持相同态度,随波逐流。

2 社交平台中的群体心理相互感染并影响舆论依照勒庞《乌合之众》一书对群体心理的分析,“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

也就是说,一旦个体的情感达到共鸣,他们就会偶然的聚集到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以共同情感为核心的群体。

而这种情况,在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愈演愈烈。

2013 年12 月3 日,题为《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的新闻率先在新浪上发布并迅速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此时群体心理普遍认为外国小伙确实遭到了中年女子的讹诈,直到12 月4 日央视《新闻1+1》栏目播出题为《撞倒的有“大妈”,有真相,还有?》的新闻,确定该名外国小伙确为撞倒大妈的肇事者。

《乌合之众》对当代社会群体行为的启示

《乌合之众》对当代社会群体行为的启示

乌合之众对当代社会群体行为的启示引言《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于1895年所著的一本书,通过对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进行研究,揭示了人类在集体中常常表现出无知、狂热和易受操纵等特点。

尽管这本书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它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群体行为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乌合之众》对当代社会群体行为的启示。

1. 群体心理的形成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个人在集体中常常丧失判断力和思考能力,容易受到环境、领导者和其他成员的影响。

这种现象称为“群体心理”。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出现,比如集体暴力事件或网络上的舆论风暴。

这提醒着我们,在集体行动中要保持独立思考并审慎选择。

2. 社交媒体与信息操控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广泛和迅速。

然而,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操控的风险。

勒庞在书中指出,人们容易受到言语和图片的影响,并容易被误导或操纵。

在当代社会,一些恶意的组织和个人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来控制群众情绪和行为,这对我们提出警示,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并保持理性思考。

3. 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冲突《乌合之众》还揭示了个体与群体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

在集体行动中,个人往往会牺牲自我利益来追求群体利益或服从领导者的命令。

这种冲突也经常出现在当代社会中,比如工作场所的团队合作、政治运动中的集结和抗议活动等。

我们需要明确个体权益与集体目标之间的平衡,并努力构建公正和包容的群体环境。

结论《乌合之众》作为一本经典著作,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群体行为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群体心理的形成、社交媒体对信息操控的影响以及个体与群体行为之间的冲突,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集体行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风险。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辨别真伪、理性面对信息,并平衡个体权益与集体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从《乌合之众》看网络群体和网络群体性事件

从《乌合之众》看网络群体和网络群体性事件

从《乌合之众》看网络群体和网络群体性事件作者:刘佳磊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3年第6期刘佳磊(成都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各种社交平台的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非闹剧那么简单,而是深刻的反映着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且反应了人们的诉求。

笔者主要对网络群体的心理特征、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网络群体中领袖的因素进行探讨,以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

关键词:乌合之众;网络群体;网络群体性事件;心理特征中图分类号:C91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7-0-02据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测算,截至2013年7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9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4%。

近几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微博等新的社交应用不断推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上网方式和社交方式。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获取资讯,并传播出去。

这是以前的网络生活中所不具备的,网络正在成为最重要而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和舆论媒介。

因此,网络群体性事件不断进入人们的视线,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殊性,所以一旦形成群体性事件,就会形成难以阻挡的舆论压力。

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很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那么,网络群体具有哪些心理特征?什么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形成的?网络群体中的领袖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有哪些作用?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吸引着我们去探索研究。

只有使网络规范化,才能减少网络谣言和恶意炒作,进而维护社会稳定。

一、网络群体的特征网络群体活跃在虚拟空间这一特殊环境中,且成员构成复杂。

在网络群体中,成员间的地位和身份是平等的,而且具有隐蔽性。

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仅仅限于对事件的看法,很少会将自己的真实信息广而告之,所以网络群体就比现实群体更加松散而无序。

此外,网络群体的界限相对更加模糊,群体成员的进入和退出更加自由和随意。

微博传播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微博传播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微博传播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随着微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微博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

而这种传播是快速而广泛的,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然而,在微博传播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变得重要起来。

因为微博传播是由人来推动的,所以理解社会心理学会对微博的研究有帮助。

下面,我将就微博传播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行探讨。

一、信息获取微博是一个快速更新的信息源,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被发布。

然而,人们在获取信息时通常会受到社会认知和决策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一个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现象,它通过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来指导人们的决策。

因此,微博上的内容可以通过社会认知来影响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决策。

例如,当一个名人发布了一篇微博后,由于他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这条微博往往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被更多的人转发和评论。

二、社交影响社交影响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如何受到他身边的人的影响。

在微博上,社交影响也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用户之间的现象。

例如,当一位微博用户发布了一则微博并获得了大量转发和评论时,这个用户的影响力在社交网络中会得到提升。

这也会激励其他用户更多地关注这个用户的微博及其内容。

因此,针对社交影响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微博传播中的影响机制。

三、情绪传播情绪传播是指人际关系中的情绪通过交流、传递、模仿等方式向其他人传播的过程。

微博上的情绪传播也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现象。

例如,当某个事件或主题在微博上引起了大量的转发和评论时,该事件或主题所涉及的情绪也往往会通过微博上的转发和评论逐渐传播开来。

同时,情绪传播也可以通过微博上的用户之间互相影响的方式来影响用户的行为和态度。

四、社会认知和用户行为社会认知在微博传播中同样也存在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微博传播是由人来推动的,所以理解社会认知会有益于微博的研究。

例如,研究表明微博上的社会认知会影响用户的阅读和评论行为。

当用户阅读一条微博时,他们会根据个人价值观、信仰、偏见、认知、社会性别和社会层级等因素对微博信息进行判断。

《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分析

《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分析

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分析引言《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于1895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它系统地探讨了群体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现象。

本文将分析《乌合之众》中关于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主要观点和应用实例。

群体心理的形成群体心理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与集体互动所表现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根据勒庞的观点,群体心理的形成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 共同目标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共同目标或共同利益。

当个人追求相同目标时,他们可能会聚集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目标或兴趣的群体。

2. 观念传播通过媒体、口头交流或其他方式传播观念和意见也是形成群体心理的重要因素。

当某种观念广泛传播并被接受时,它可以影响个人看待问题和采取行动的方式。

3. 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是群体形成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当个人遇到相似的情感体验时,他们倾向于互相支持和建立情感连接,从而形成群体。

群体心理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勒庞认为,群体心理对个体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会行为表现:1. 转移责任在群体中,个人往往会轻易地将个人责任转移给集体。

这种转移责任的现象使得个人在群体中采取决策和行动时不再承担全部责任。

2. 毁灭性观念和行动在特定情境下,群体心理可能导致毁灭性观念和行动的发生。

个人在群体中可能会受到愤怒、恐惧或激情等情绪的影响,在没有充分思考后果的情况下采取极端或暴力的举动。

3. 追随权威在群体中,个人倾向于追随权威或领导者。

他们将自己视为无能力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的人,因此依赖权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导。

4. 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个人在群体中塑造个性、观点和行为以适应集体意见的现象。

个体往往会忽视或抑制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去迎合群体的需求和期望。

实际案例《乌合之众》探讨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案例来支持勒庞关于群体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理论:1.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主义:纳粹党成功地利用了群体心理原则来操纵民众情绪和行为,在德国及其占领区域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乌合之众读后感对网络自媒体时代的思考

乌合之众读后感对网络自媒体时代的思考

乌合之众读后感对网络自媒体时代的思考In the era of online media, the concept of "le peuple" (the people) as described by Gustave Le Bon in his book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seems more relevant than ever before. Le Bon's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 of crowds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society.在网络媒体时代,古斯塔夫·勒邦在他的书《群体心理研究》中描述的“乌合之众”这一概念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相关性。

勒邦对群众的特点和行为进行的分析提供了宝贵的洞察,帮助我们理解社交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Le Bon argues that individuals within a crowd lose their individuality and become more susceptible to suggestion and manipulation. This phenomenon can be seen in the way information spreads rapidly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Messages, opinions, and even rumors can quickly capture the attention and agreement of thousands or even millions of users, shaping public opinion in ways that were previously unimaginable.勒邦认为,群体中的个人失去了个体特性,变得更容易受到建议和操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微博年,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

本文运用勒庞《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学,通过新浪微博的传播纪实,对微博的信息传播进行解读和分析,进而为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微博;群体心理;《乌合之众》勒庞以18世纪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对运动中群众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研究,成就了《乌合之众》这一社会心理学的经典。

在勒庞看来这“乌合之众”就是群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的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这就是勒庞的“乌合之众”。

显然“乌合之众”不仅适乎18世纪的法国,更似乎暗合当下的网络社会。

在天涯若比邻的信息时代,在全媒体的环境下,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平台,是否是“乌合之众”他们有何特征笔者将以国内微博平台发展得最成熟的“新浪微博”为例进行群体心理学的分析。

一、微博和“新浪微博”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1]这个最早诞生于美国,被称“Twitter”的信息平台如今已成了国人引为潮流的新媒介平台。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的门户网站都兴奋地通过微博发表着自己的声音,营构着自己的新“王国”,而新浪恰恰是他们中的翘楚。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了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

根据2010年官方公布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每天发博数超过2500万条,微博总数累计超过20亿条,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最受瞩目的微博运营商。

正是这样一个面向大众、信息发布门槛低的平台,通过互联网聚拢起了广泛的大众,构建起了一个即时分享生活,随时传播信息的新的“心理群体”。

二、微博信息传播中的“乌合之众”在传统媒体中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是相对清晰的,但在微博这种信息平台上用户可同时兼具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

微博用户不仅仅是“观察者”和“接受者”,甚至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一)传受一体的“无名氏”——“微博心理群体”2011年3月,新浪CEO曹国伟表示,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突破一亿。

虽然这一亿用户中有一部分名人、政要选择了实名制认证来表明自己的身份,但是绝大多数用户均是网络匿名。

这种匿名无形中暗合了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一再强调的“无名氏”的群体。

勒庞认为,在“狂热”的群体中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会失去效力,此时个体的利益和目标会在群体的汪洋大海中被消解,而个体也会在转瞬变成一个“无名氏”。

人们使用微博时,常以相对的个体化方式发表言论,正是通过微博这一信息平台,众多的个体才逐渐地聚拢成了一个可能的群体。

从网友们梳理出的2010年度十大微博事件中可看出,当在某种重要信息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就可能因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转向相同的方向,从而聚构成一个共同的“微博心理群体”。

(二)“乌合之众”强大的力量匿名的“乌合之众”是极具力量的。

正如勒庞所说“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

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

”这里的“无意识”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虑。

匿名催生了谣言,缺乏理性的转发使得微博或沦为了“公共厕所”。

[2]2011年3月份因日本核辐射事件从温州等地刮起的“抢盐风波”透过新浪微博的匿名转发迅速传播,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市的盐价瞬间飙升,超市络绎不绝的抢盐人,货架之上食盐的颗粒残存,集体无意识透过微博的平台演化成了一场社会危机。

仔细揣度,笔者发现抢购者往往抱着这样几种心态:有的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买点碘盐回去吃防辐射;有的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无法提炼盐;有的是看到微博这么传、别人这么抢生怕落后而跟着抢。

如此简单的逻辑经过微博的转发摧毁了大众的理性。

对于“微博心理群体”中的个体而言,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然成为了某一特定“心理群体”中的一份子。

(三)微博名人,“乌合之众”的“领袖”微博中的名人在信息传播中成为了广大粉丝们的“领袖”。

新浪微博为了保障名人的权益推出名人认证系统。

这种“名人”包括了媒体、明星、记者和企业等。

新浪说这样的名人认证是“为了避免身份混淆,引起公众误解”[3]显然这是一个善意的举措。

但在微博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这种“名人”竟成了“乌合之众”们心中的“领袖”。

勒庞认为群体行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崇尚威势,迷信权威人物。

他认为:“群体的轻信、极端与情绪化反应等弱点,显然既为领袖的品质划定了上限,也给他动员自己的信众提供了许多可乘之机。

”2010年12月6日晚,拥有新浪“名人证”的《中国新闻周刊》在其新浪官方微博上转发了“金庸去世”的谣言,这个拥有30万余名粉丝的国家级正规媒体扮演了一次“乌合之众”的“领袖”,不加核实的消息被不断转发,甚至引来其他平面媒体、门户网站等的援引。

30多万粉丝在心中“领袖”的指引下,使得金庸先生再一次“被去世”。

(四)群体的暗示所产生的集体幻觉微博中“乌合之众”的行为往往会表现为一种情绪化、少理性的低智商,群体的暗示常常会轻易地“征服群体的理解力,并窒息一切的判断力”从而使得群体产生集体幻觉。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谈到“正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样,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强大而且活跃,并且非常之敏感”。

群体的智力并不见得就比个体的智力高明,相反,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形象化词语、事物的影响。

也正因如此,影响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利用某些吸引眼球的热点来巧妙地引导群体的想象力,从而制造出集体的幻觉。

2010年的“江西宜黄强拆事件”触动了广大微博群体的心,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

微博,特别是新浪微博超百万次的转发传播,对于事件的解决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此刻由“微博心理群体”想象力所构建成的集体幻觉显然已经被引导了。

“九一八”我们的国耻日,全国各地都在拉响城市的防空警报。

而此刻甚嚣尘上的“钓鱼岛事件”也正处关键点上,中秋将至,我中方船长依然被日本扣押。

这些事在当天的微博上均不能占据重要地位,而是被宜黄事件把持着。

这其实就已经曝露出了“微博心理群体”易受暗示和引导的弱点了。

(五)冲动易变、缺乏理性的“刽子手”勒庞指出“群体很容易做出刽子手的举动。

”在微博这样一个平台内,大众极易沦为冲动易变、缺乏理性的“刽子手”,对个体造成身心上的创伤。

2011年五一假期,武汉一位13岁的“五道杠”少年突然在网络间“走红”。

在新浪微博上,对他比较全面的转发是这样的:“黄艺博,肩挂五条杠臂章的武汉市少先总队副总队长,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如今12岁的黄艺博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

”并附上了他颇具“官腔”的照片。

一时间“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终于出现了,转世啊穿越啊什么的都是浮云”“中国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黄艺博同志!五条杠的你伤不起啊!三个人的表情,站位,动作真是官场的真实写照啊”等一系列的激烈反讽转发遍布了各大微博平台,仅新浪微博截止到5月4日就有162986条关于他的评论,位居新浪热门话题排行榜第四。

笔者亦不自觉地沦为了微博平台上的“乌合之众”转发表达了自己对于这“官样小大人”的悲慨。

直到一天后看到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李小萌关于该事件的微博时,笔者方意识到如此高频的转发将会严重伤害到这个年仅13岁的孩子。

对于一个并不具备独立见识孩子的戏谑怒骂,在虚拟的微博平台中将其视作靶子肆意地进行语言的狂欢,归结到底都是一种伪正义。

笔者与多数公众一般,用冲动无情、缺乏理性的转发充当了一回“刽子手”。

三、微博的未来,是“乌合之众”还是“微言大义”虽然勒庞意义上的心理群体同样也存在于微博这样的信息分享传播平台中,但基于网络所架构起来的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之间仍存在着很大差异。

由微博所聚拢形成的“微博心理群体”不仅和现实社会中的心理群体具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展现出了鲜明的特征和具有良好趋向性的行为。

2011年春节,中国社科院于建嵘教授发出“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了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与关注。

大量的社会名人参与街拍,多个慈善基金共同协作,各地警方接连出警调查核实,部分人大代表在两会上就此提案。

2011年4月15日,团中央、全国学联、四川省委和中国青年报、微博校园共同组织全国109所高校大学生记者探访“512”特大地震的灾后重建。

大学生记者原创广播3696条,经过转播、话题带动等形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1年4月22日,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发布了中国第一份《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已有2400余个政务微博,“微博问政”已渐成政府信息公开新趋势……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微博年,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

处于初期阶段的中国微博,各种声音、观点、思潮,如井喷般涌现,让人目不暇接。

由微博而聚拢起的群众在瞬时间构成了所谓的“乌合之众”,但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导言中所说:“群众尽管有诸多在外人看起来很值得鄙夷和恐惧,但仍然是一股无法阻挡的力量,仍然是世界潮流的引航者,谁冒犯了群体就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崩溃。

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

”微博,一种媒介,一方平台,一道沟通大众心理的桥梁。

未来,140字,由群体来书写,中国式的微言大义。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微博[OL]. [2]李光焱.谣言横飞或成“公共厕所”微博还能搏动多久[N].广州日报,2011-03-23.[3]新浪微博.用户身份认证[OL].pub/verified.[4](法)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