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

合集下载

2020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词语解释3

2020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词语解释3

2020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词语解释3
1. 锐不可当:不可抵挡。

2. 业已:已经。

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修远,漫长。

修。

长。

4.座右铭:放在座位右边的用以自警的文字。

5. 淳朴:朴实,
6.豁亮:宽敞明亮。

7.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8.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屋顶。

9. 修长:长。

10. 赫然:这里是很鲜明的意思。

11. 平素:平时。

12. 优遇:优待。

13.摩挲:用手轻轻地摸了又摸。

14.颓唐:精神不振作。

15.抖擞:振作。

16.恣情:放纵感情。

17.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

18.获益匪浅:得到很多。

匪,不。

19.猝然:突然。

20.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心相印,情意相通。

中考语文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

中考语文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

中考语文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题型一:找出某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指代内容。

这多是一些指示代词和数量词,如“这、这些、那、那些、其、之、此、它、是等。

•例:2002年深圳中考题的第12题:第⑤段中“这样”一词指代什么?(2分)•常见方法:思前想后法——即我们平常说的靠篙下船。

有的时候直接在文中找,有的时候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题型二:品味词语。

这一类题所选的词语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三类。

•一般有三种问法:•(1)指出某个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或妙处•(2)把该词语换成其它词语好不好?为什么?•(3)把该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例①:2001年深圳中考试题第15题:第一段最后一个词“颤动”用得生动、传神。

请联系“颤动”一词前的词语“第一道”、“温柔”、“阳光下”、“微微”,写出该词语运用的妙处。

(3分)•问1:“颤动”一词的妙处•问2:该段中的“温柔”去掉行不行?为什么?•问3:把“温柔”换成“温暖”行不行?为什么?•问3:把“温柔”换成“温暖”行不行?为什么?•这三个问题虽然考查的目的是一样的,但回答时的角度及表达方式却有一定区别。

•例②:2002年深圳中考第16题:“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3分)常见方法: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多指散文和小说等记叙类的文章)•例1:2004年深圳市南山题中文学作品阅读《落叶》的第20、21题:•⑥时序如轮。

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

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披陈于枝梢上。

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春意……•⑧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沙沙哗哗而下了。

然而,它们没有悲戚,也一样唱着雄壮豪迈的进行曲,融入春泥,化作玉露琼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

•⑨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⑩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或哪一片林子里,我的思想都会得到净化和升华。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题技巧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测试场地的解释“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要求7-9年级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这个目标,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都出现了词语考查类试题。

词语是文章语言最基本的构成材料,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含义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辨别阅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此,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就成了考查考生阅读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

“重要词语”指的是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一般来说,中考试题对词语含义的考查,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解释的意思,而是它在文中的指代义、语境义或隐含义。

知识梳理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需寻找本体释义,理解代词义需寻找上句释义,理解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则需要从整体阅读出发,结合作者的感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句进行释义。

“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这些词语的基本义、比喻义和语境义。

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词语的来源、词类、结构入手,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

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技法点拨正确理解文本中常用词的含义是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基础。

这也是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阅读理解的常见测试。

那么,如何理解文本中单词的含义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词语构成的词素来分析推断词义。

鲁迅洞察一切,与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例句中“洞察”一词,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成“洞中察看”,首先要分析理解构成该词语的词素:洞,透彻、深入;察,观察、察看。

中考语文复习“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笔记整理二

中考语文复习“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笔记整理二

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考点梳理】一、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画线句子为什么说……3、从(修辞/描写)……角度,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请从画线句中任选其一,做简要赏析。

二、答题思路1、理解句子的含义(1)答题的关键是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必须联系上下文。

(2)从句子的位置入手。

①如果是总领句,可以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

②如果是总结句,就要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③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其内涵。

(3)从句子的特点入手。

此类题常常考查含义深远的句子,必须把握其深层含义。

①加点字词所在句子是否是文章的主旨句。

②要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感情色彩。

③注意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方法。

比如运用了比喻,就要答出比喻义。

④结合上下文,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分析其深层含义。

如《故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4)从句子中的关键词入手。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

从句子的关键词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

要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申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语,借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2、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1)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①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写人、事的词句)凸显人物(事件)……的特征,使描写更生动,具有真实感,为人物或情节的变化做铺垫。

(写景时)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②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从词语运用角度进行赏析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等重要信息。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初中中考语文阅读考点复习教案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教学课时:三课时教材版本:适合初中各版本章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

所谓“文中” 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以下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教学目标:一、使考生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二、使考生能把握词语的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三、使考生能熟练掌握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四、使考生能分析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例题讲解,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讲练结合,并进行思维拓展,针对该考点进行相应训练。

教学思路:常见题型T考点例析(答题指津、答题范式、参考答案)7思维拓展T考点训练T教参答案•常见题型1. 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或体会加点词语“XX”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2. 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XX”的理解。

3. 把句子中的“XX”改成“XX”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 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5. 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XX”词象征什么?6. 段中写“XX”词语的用意是什么?7. 对“XX”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8. 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二、考点例析(一)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临时义例1(2010年重庆市初中毕业卷)14 .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知识讲解

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知识讲解

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考点透视《新课程标准》有关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考查要求是:1.准确理解辨析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2.能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并理解其不同的表达作用。

3.能准确辨析、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4.能准确辨析理解同义词、近义词和多义词的含义及用法。

5.熟练掌握生活中常用的俗语、成语、谚语和歇后语。

6.熟练掌握常用关联词的用法。

考查方式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具体有以下几种: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或者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当(恰当)的一项。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指出下列句中词语使用不当(恰当)的一项。

此类题目考查的范围比较宽泛:内容可能涉及关联词语的使用、词语的含义,也可能涉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甚至词性。

3.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内容也常常跟关联词、词义、词性以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有关,考查点同2,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知识讲解细致辨析词语所要辨析的词语,一般都是容易混淆的近义词。

要求考生明确判断词语的范围大小,词义的轻重程度,以及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搭配。

还要掌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

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三种。

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如“焦躁”可引申为“气恼”“发怒”;比喻义是词语本义的比喻用法逐步固定下来的意义,如“手足”比喻“兄弟”,“虎口”比喻危险的境地。

一、词义的分类。

1.单义词:一般为科学术语,专有名词,常见事物的名称,近年中考不考此类。

2.多义词:一般分为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3.同义词:分等义词(即意义相同)、近义词(即意义相近)两类。

4.反义词:分意义相反或意义相对两种。

二、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同义词的辨析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词义的轻重程度。

例如:“希望”“期望”“渴望”三个同义词,一个比一个程度重。

2.词义范围的大小。

2020中考语文复习:详细词语解释

2020中考语文复习:详细词语解释

2020中考语文复习:详细词语解释词语解释是初中语文试卷中常考的题目,这道题目虽然是一道比较基础的题目,但很难考得满分。

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学语文详细词语解释(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3)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5)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了的时候。

(6)媚上欺下:讨好巴结上级,欺负下级。

(7)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8)恪尽职守:严格遵守,尽职尽责。

(9)荒凉、冷落的意思:萧索(10)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瑟索(11)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惘然(12)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隔膜(13)看不起:鄙夷(14)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15)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16)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17)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18)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9)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0)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推敲(21)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创意(22)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23)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素材(24)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7)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8)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9)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0)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31)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32)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3)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不求甚解(24)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豁然贯通(35)读书总有好处:开卷有益(36)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咬文嚼字(37)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因小失大(38)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取:这里有"赶"的意思。

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

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准确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最基本的内容。

其考查方面主要有:解释重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临时义;理解文中词语的修辞效果和表达作用;掌握指示代词在文中的指代范围和内容,这样的词一般是代词或者是基本概念;区别多义词的义项,常常是通过若干个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选择和使用来考查。

对于以上这些类型的试题,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呢?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和词语所在段落的大意或宗旨。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文章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必须清楚任何语言片断都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任何问题都是有语言背景的。

其次,平日研究中对同义词或近义词在表达范围、意义轻重、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区别加强识记和积累。

第三,注意说明、议论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特征,感受修辞手法在意义蕴藉方面的效果。

第四,答案的语言表达切勿不顾文意,离题万里,力求做到表述要准确、全面、简洁。

特别要注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题型。

例1:盘龙类在头部背面有一块很大的骨,用以支持颔骨,在兽孔类中,这块骨头已缩小了,而四角龙的这块骨要较兽孔类大,又较盘龙类稍小。

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

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头角上的骨架。

本题考查对指示代测对象的理解。

例2: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地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在枝头。

而___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展开,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摘自___的《阳光,是一种语言》)。

请从本段画线的句子中找出3个运用拟人手法的词语,说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1) “树叶攀谈”:表现出树叶与阳光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感和形象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料还是矿物燃料, 在使用时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有害
气体、固体垃圾,污染周围的环境和水源。
人们在逐渐认识这些问题之后, 开始寻找替代能
源,尤其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
第二段中加点的“这些问题”指的是:
( 1)
( 2)
5. 他站着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 的神情; 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的叫道:
容不出,沉默了片刻,他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1) 闰土看见“我”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
情”,人“欢喜”是因为

他“凄凉”是因为
(2) 第一段中加点“终于”和“分明”有怎样的
表达作用?
。 (3) 文中两处“只是摇头”表现了闰土怎样的心
情?
。 (4) 文章最后写闰土“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
却全.然.不.动. ,仿.佛.石.像.一.般. ”,这里加点部分有 什么样深刻含义?
一. 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 多指
散文和小说等记叙类的文章)
例: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 “难道你
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 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 ..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
兵?”这里的“傲然”一词应如何理解?——大家讨论。
傲然:

又例: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中: “母亲是个好劳 力。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这样 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 在旁边帮她的
2020 中考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
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 ( 语境 ) 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
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
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下面结合中考有关试题来
具体探讨一下:
从题型上看有两种:
一是找出某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指代内容,多是一些指
这一类题所选的词语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三类。
例①: 2001 年深圳中考试题第 15 题:第一段最后一个词
“颤动”用得生动、传神。请联系“颤动”一词前的
词语“第一道” 、“温柔”、“阳光下” 、“微微”,写出
该词语运用的妙处。 (3 分)
问 1:“颤动”一词的妙处
问 2:该段中的“温柔”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试
理解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


是:


2




地:

二. 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 多指小说等
记叙类的文章)
例: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 “温两面三刀碗酒,要一碟茴 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 2)“昂贵”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专题训练:
1.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
溃退, ……此种情况, 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 ……战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 是很巩固的, 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
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降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一词有何含
示代词和数量词等,如“这、这些
、那、那些、其、之、
此、它、是等。
例: 2002 年深圳中考题的第 12 题:“第⑤段中“这样”一
词指代什么?(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 2 分)
二是品味词语。一般有三种问法:
( 1) 指出某个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或妙处
( 2) 把该词语换成其它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 3) 把该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奶奶蓬乱的头发里梳 .出来的;是从爷爷额上的皱纹里犁 .出
来的;是从妈妈去鸡窝里捡鸡蛋时的笑容里溢 .出来的;是
从父亲满是老茧的大手与锄头把之间发出的吱吱声里溅

出来的。我的学费就这么昂贵..,昂.贵.到需要全家几代人付
出。”试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 1)“梳、犁、溢、溅”这四个动词有何作用?
这个“排”字换成别的词好不好?为什么?





。 又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 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 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 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试分别理解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




酒:


2






3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蓬:

三. 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 多指散文
问 3:把“温柔”换成“温暖”行不行?为什么?
这三个问题虽然考查的目的是一样的, 但回答时的角度及
表达方式却有一定区别。
例②: 2002 年深圳中考第 16 题:“全心全意” 和“默默”
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3 分)
解答这一类即理解透并表达出词语在文章或句子中的含
义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
此 2:有人认为归氏先祖住在项脊轩。 此 3:有人认为归氏先祖住在项脊轩,因此得名。
3、联系上下语境来理解: “生锈”在文中有“麻木”出现故
障之意。 “胃口”指上文的“学问欲”和下文的“嗜好” 4、联系上下语境来理解: “这些问题”指( 1)矿物燃料总 储量有限( 2)生物、矿物燃料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5、联系文章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来理解: (1)“欢喜”是因 为他看到了儿时要好的伙伴。 “凄凉”是因为自己已陷入极 度贫困之中。
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设计啊!
( 1)试找出与“居然” 相照应的两个词: ①



( 2 )“ 居 然 ” 在 此 有 何 表 达 作
用?

3. 凡人类的本能,只要哪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
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
路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就发痒。人
类为理性的动物, “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
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 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 官一齐打入冷宫, 把.学.问.的.胃.口. 弄坏了, 便山珍海味
摆在面前也不愿动筷子。 所以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
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
问,不消耗那一点钟上, 闹成了 “学问胃弱” 的征候,
白白剥夺了一种人类应享的特权啊!
( 1 )“ 生 锈 ” 在 文 中 是 什 么 意
三个此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此 ①:
此 ②:
此 ③:
参考答案:
1、联系原文的中心思想来理解: “不料”本是没想到(出乎
意料),在此既讽刺了敌军的不堪一击,又反衬了解放军的
英勇善战。
2、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来理解: ( 1)与“居然”照应的有
“惊喜”和“独一无二”
( 2 )“居然”在此突出了“我”的惊喜心情。
用。试讨论分析。

1





2






3




四. 联系语境 (即上下文)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各
种文体都有)
例:散文《爹娘》 :“家里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读过书,
父母巴望我这一辈出个读书人, 让我六岁就上小学。 那时,
书费很便宜,连学费也才四元;但是要凑够这四元钱也是
十分困难的。正如一首诗所描述的那样:我的学费,是从
一类的文章)
例:朱自清的《背影》中“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
.他看
见,……我再向外看时,……我赶紧去搀他。……他
走了几步,回头看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 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 来坐下,我的眼泪又 .来了。”加点词语在文中表达作
(1)加点的 词语表现 了 作者 怎样的思 想感
情?

7. 幽雅的歌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又飘出“莫 .
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峪味”之感。
加点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8. 首先,项脊轩既然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就得本此①
立意,实事求是。项脊二字从何而来?有人认为归氏
先祖住在项脊轩,因此②得名。此③说勉强可通……
“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 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了。我也说不出 话。……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
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
掉……”他只.是.摇.头. ;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 . 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

6. 在朝鲜每一天,我都 .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
想感情的潮水, 在放纵奔流着; 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
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 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 是我
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 这就是: 我越来越深刻地
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 我感到他
们世间是最可爱的人。
( 2)“终于”和“分明”表现了闰土在无邪的童年友谊 和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表现了 封建思想对他的毒害之深。 ( 3)两处“兴是摇头”表现了闰土在生活重压下心中深 深的忧愁和痛苦。 ( 4)“全然不动” 、“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在生活 重压下已变作木偶人一般,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对人性的 扭曲。 6、联系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来理解: “都”和“一切” 表现了作者被志愿军战士的事迹深深感动,表现了作者 对志愿军战士深深的崇敬与爱戴。 7 、联系上下语境来理解:加点部分用的是借代手法,分 别指代裴多芬、莫扎特的优美乐曲。 8 、联系上下语境来理解:此 1:项脊轩既然是一间不起 眼的小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