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儿行千里母担忧》阅读理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木兰诗》(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木兰诗》(附答案)阅读古文《木兰诗》,回答问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注解:《木兰诗》,又称《木兰辞》,作者郭茂倩,中国南北朝期间的一首叙事诗,诉说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民间故事。
该诗约作于北魏,最初录于南朝陈释智匠《古今乐录》,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问题: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木兰当户织。
()②问女何所忆。
()③可汗大点兵。
()④愿为市鞍马。
()⑤东市买骏马。
()⑥万里赴戎机。
()⑦朔气传金柝。
()⑧策勋十二转。
()⑨赏赐百千强。
()⑩木兰不用尚书郎。
()⑪愿驰千里足。
()()⑫送儿还故乡。
()⑬出郭相扶将。
()()⑭著我旧时裳。
()⑮对镜帖花黄。
()⑯出门看火伴。
()⑰雄兔脚扑朔。
()⑱雌兔眼迷离。
()2.翻译句子。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3.掌握文意。
①诗中写木兰行军神速,矫健雄姿的语句是:()。
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
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
②事:侍奉。
③迨(dài):及。
④辟:征召。
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
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2)D(3)虽/名医/不迨也(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
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
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分层练习)(解析版)
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练)(一)热身练一、【2020·天津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家诫叙苏辙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
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甚不尽也恻恻乎惟恐甚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
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
子之子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
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
《诗》曰:“泂①酌彼行潦,挹②彼注兹,可以餴餴③”,岂弟④君子,民之父母。
”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
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⑤,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
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
吾病.焉,是以为此。
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
”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
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
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
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注]①泂:从远处。
②挹;舀。
③餴餴;煮饭,烹煮泰稷。
④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则谏,否则去.去:离开B.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肖:孝顺C.为《贤母录》,以致.其意致:表达D.吾病.焉,是以为此病:遗憾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母之.于子也/不知东方之.既白B.皆有礼存焉./然力足以至焉.C.无憾而.后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以.遗天下之人/但以.刘日薄西山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其中全能表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的一项是( )①岂弟君子,民之父母②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③故其为之虑事也精④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⑤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⑥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③⑤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B.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C.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侧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D.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苏辙为孙景修所作的《古今家诚》所写的一篇序言,在序言中,苏辙表达了自己对于孝、慈等人伦观念的理解。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的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吧,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的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
她却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 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2)“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4)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儿行千里》阅读答案
《儿行千里》阅读答案导读:前年,我置了新居,那套旧房闲下来,便将父母接到城里住,三天两头可以去看看,这样而老满足得不得了。
深秋的一天,我去看母亲,出来的时候穿鞋,发现皮鞋里放了崭新的鞋垫,浅蓝的底色,还印着橘黄色的花纹,很好看。
我知道是母亲放的,抬眼望门外木瘦草枯的园子,才确信已经秋凉了。
周末再去,出门时发现鞋垫换成了青莲色的,先前那双母亲取去换洗了。
也许目不识丁的母亲凭女人天性的悲悯就知道,儿子从母亲身上下来,注定要行千里。
天下母亲都知道这个理,生命中割不断的牵挂一生都拴在心尖上。
儿子的小脚丫逐渐长成大脚板,迟早得走四方,而且免不了有坎坷与磕绊,鞋子得坚实些,母亲就在鞋上下工夫。
母亲年幼生活在豪绅之家,解放后因家世缘故竟连学堂门都没迈过,可苦难的磨练使母亲拥有了一双勤劳的纤手。
我儿时由外婆带着,祖孙的鞋都是由母亲亲手做。
母亲做鞋都在冬季农闲时,秋收后霜还没有降下来就开始做准备,趁阳光好,剪开不穿的旧衣裳,熬一盆糨糊,一层层胶合晒干,用作鞋底芯。
接着就是纳鞋底,这是个浩大的工程,因为老小一大拨人来年冷暖两季的鞋都得提前完工。
所以年前几个月除了忙家务,母亲的闲余时间都用来做鞋,常常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纳到深夜。
一只鞋底至少要分三次纳。
先是纳鞋芯,是主体部分,用数层胶合的旧布钉紧。
布料少了就用黄纸相间补充,反正得够近一厘米厚。
鞋芯底下合一层耐磨的粗麻布之后,才用专门的大针粗线一路路纳紧。
这是真功夫,是我们上一代母亲的手工“马拉松”!鞋芯上层用柔软的棉布做,只纳鞋边,中间不留线结,以免“打脚”,若是冬鞋,就在里面夹一层棉花。
鞋面自然扯新布做,这样才美观体面耐穿。
我儿时穿母亲做的鞋式样并不多,春秋是轻便的“方口鞋”,冬天是厚实的“蚌壳鞋”,这都是当时农村流行的款式。
但母亲的做工精致,针脚细密匀称,鞋子送过来,左邻右舍的老婆婆大婶子都赞不绝口。
我的`脚板一轮轮加大,母亲做的鞋的功夫就越来越深。
儿子要走四方,母亲就得把她绵长的牵挂密密地纳进鞋底。
2021届山东莱芜市特殊教育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山东莱芜市特殊教育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豹子头林冲茅盾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在林冲心窝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放在心上颠来倒去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
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光亮,使他对于人,我,世界,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
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
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
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
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
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地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游子吟》阅读练习及答案
《游子吟》阅读练习及答案《游子吟》阅读练习及答案现如今,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子吟》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侯发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
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
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
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导儿子,说:“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
“《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嘴就卡壳了。
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妈妈,什么是针线啊?”“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
”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
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妈,晚上也吃面条啊?”婆婆迟疑了一下,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俗。
”韦伟接上话茬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出门发财;家人归来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
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感慨着,忙晴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
韦大出去疯了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
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有一天下午放学,她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练习。
严母教读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
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
儿怠,则少加夏(jiǎ)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
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少间,复令读。
鸡鸣,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文学家。
②纺绩:纺织布匹③句读:“读”读作“dòu”④加夏(jiǎ)楚:进行责罚。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膝置书(放着)②口授句读(句中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B.①旋复持儿而泣曰(拿着)②我何以见汝父(凭借)C.①俄而母摇铨曰(过了一会儿)②张目视母面(睁开)D.①泪方纵横落(正在)②蜚声文坛(形容名气很大)[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中,母亲的“严”,有哪些表现,请用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4]通读短文,谈谈“铨亦泣”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严母教子的故事,请写出一例(不少于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曾子杀彘曾子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为汝杀彘(猪)。
”妻归,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③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④教也。
为何儿行千里母担忧阅读答案
为何儿行千里母担忧阅读答案①每当人们听到那首《儿行千里》的歌,就不禁会为母亲对子女的深爱所打动:“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②是啊,深深的母爱是许多人都曾经体会过的,但这种母亲牵挂儿女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科学家最近对此进行了揭秘。
③母子连心是关键。
科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存在“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普遍现象,主要是因为“母子连心”。
而母子连心不是简单的文学比喻,而是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④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
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并在每个人的心脏部位配备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
随着母亲充满爱意的面容或是欢乐笑声的出现,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调一致”了。
加拿大的科学家还通过研究证实,母亲与婴儿还可以通过心灵的窗户——眼睛实现“母子连心”。
母亲充满感情的眼睛,对婴儿构成一种强有力的有益刺激,导致婴儿脑内一种激素的浓度上升,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 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同步了。
⑤“母子连心”现象不仅表现在母亲与婴儿之间,成年人与母亲之间也照样存在。
《二十四孝》上记载了一段轶闻: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个大孝子。
一次,他在山中砍柴,家里来了客人,其母不知该怎么办,盼望儿子早点回来。
于是她就咬自己的手指头,这时,在山中的曾参忽然感到心痛,就马上背柴归家,询问缘由。
母亲说:“有客人突然来到,我咬指头让你感悟。
”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但被有亲缘等感情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
⑥由此看来,“母子连心”是非常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母子连心呢?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一个研究团队的一个新发现,为解决这个谜团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⑦他们发现,在女性大脑中经常会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胞——微嵌合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的细胞和另一个个体的细胞整合成的一种细胞组织。
儿行千里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儿行千里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导读:本文是关于儿行千里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儿行千里》记叙文阅读原文前年,我置了新居,那套旧房闲下来,便将父母接到城里住,三天两头可以去看看,这样而老满足得不得了。
深秋的一天,我去看母亲,出来的时候穿鞋,发现皮鞋里放了崭新的鞋垫,浅蓝的底色,还印着橘黄色的花纹,很好看。
我知道是母亲放的,抬眼望门外木瘦草枯的园子,才确信已经秋凉了。
周末再去,出门时发现鞋垫换成了青莲色的,先前那双母亲取去换洗了。
也许目不识丁的母亲凭女人天性的悲悯就知道,儿子从母亲身上下来,注定要行千里。
天下母亲都知道这个理,生命中割不断的牵挂一生都拴在心尖上。
儿子的小脚丫逐渐长成大脚板,迟早得走四方,而且免不了有坎坷与磕绊,鞋子得坚实些,母亲就在鞋上下工夫。
母亲年幼生活在豪绅之家,解放后因家世缘故竟连学堂门都没迈过,可苦难的磨练使母亲拥有了一双勤劳的纤手。
我儿时由外婆带着,祖孙的鞋都是由母亲亲手做。
母亲做鞋都在冬季农闲时,秋收后霜还没有降下来就开始做准备,趁阳光好,剪开不穿的旧衣裳,熬一盆糨糊,一层层胶合晒干,用作鞋底芯。
接着就是纳鞋底,这是个浩大的工程,因为老小一大拨人来年冷暖两季的鞋都得提前完工。
所以年前几个月除了忙家务,母亲的闲余时间都用来做鞋,常常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纳到深夜。
一只鞋底至少要分三次纳。
先是纳鞋芯,是主体部分,用数层胶合的旧布钉紧。
布料少了就用黄纸相间补充,反正得够近一厘米厚。
鞋芯底下合一层耐磨的粗麻布之后,才用专门的大针粗线一路路纳紧。
这是真功夫,是我们上一代母亲的手工“马拉松”!鞋芯上层用柔软的棉布做,只纳鞋边,中间不留线结,以免“打脚”,若是冬鞋,就在里面夹一层棉花。
鞋面自然扯新布做,这样才美观体面耐穿。
我儿时穿母亲做的鞋式样并不多,春秋是轻便的“方口鞋”,冬天是厚实的“蚌壳鞋”,这都是当时农村流行的款式。
但母亲的做工精致,针脚细密匀称,鞋子送过来,左邻右舍的老婆婆大婶子都赞不绝口。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100真题带答案解析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100真题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开心阅读。
两个电话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①儿子只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喋喋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
”撂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②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③在寒流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有点发懵(měng)。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疾风________(jī jí)呜咽 ________(yàn yè)乘虚而入________(chéng chèng)宁肯________(níng nìng)问候 ________(hóu hòu)结结实实________(jiē jiě)(2)仔细阅读文中划线①处的内容,这里的省略号表示()。
A.他的话还有很多很多,被省略了。
B.他的话还有很多很多,被打断了。
(3)仔细阅读文中画线②处的内容,这里的省略号表示()。
A.母亲的话还有很多很多,被省略了。
B.母亲的话还有很多很多,被打断了。
(4)仔细阅读文中画线③的句子,“他”愣住的原因是________。
《游子吟》阅读答案
《游子吟》阅读答案《游子吟》阅读答案⑴阳在哪儿?哦,对了,它在江苏。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是在此地写的。
⑵天下游子何其多也,唯有大唐游子孟郊唱出了海内外离乡之人共同的心声。
每每思乡怀亲时,总想起唐代这首千古绝唱,也想握管涂鸦,以抒心怀。
仿佛心有千千结,无奈空有一腔情愫,竟然不知如何表达。
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⑷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⑸孟郊自幼丧父,家境贫寒。
秉承母意,三次科考,直到46岁才进士及第,却因刚正不阿,拒攀权贵,竟悬职四年之久。
直到天命之年,才被任命为阳县尉。
尽管官职低微,但他并未放在心上,毕竟可以藉此奉养老母。
故此,他一走马上任,便立即“迎母上”。
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四方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每次临行前慈母为游子缝衣的惜别场面。
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虽然只是突出了两件极为普通的东西,然而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老母枯眼昏花,但是一针一线地缝,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老是担心儿子迟迟难归,因而总想把衣衫缝得细密结实一点。
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渴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舐犊深情,只是在这样日常生活中最细微之处流露出来。
此时此刻,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但是老母一片爱子的深笃之情,从这些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它怎能不拨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之儿女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呢?⑺我,不正是一个离乡别母、常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么?⑻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心里一阵酸楚,一阵惭愧……在我未成年时,尤其是12岁以前,身体特别虚弱,常常感冒高烧不退,谁知道有多少个黑夜母亲寝食难安,点着昏黄的煤油灯偎依床前独自守护?最难忘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母亲背我到卫生所看病,回来的路上却遇到一只灰狼,我们母子俩被吓得屏气敛足的情景。
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⑽是啊,对于春天阳光般深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⑾夜,月光如水,独立窗前,看溶溶的月光给窗口镶上一道银边,一直延伸到万水千山之隔的那渺远的故乡去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丹江口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试卷来源:曾艳华名师工作室出卷人:丹江口市丁家营九年一贯制学校赵风云、周曼曼一、积累与运用(26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又过端午节,____的芦苇带着____的水汽,电视里传出____的古韵,慈眉善目的外婆仿佛就在我的面前。
这甜而不腻的粽子,这____的感觉永远郜埋藏在心灵深处,无论岁月走过多少年,我们都会与外婆一起过端午节。
A一春濡湿温暖芳香简淡高洁翠绿清香B翠绿清香一春濡湿简淡高洁温暖芳香C翠绿清香简淡高洁一春濡湿温暖芳香D简淡高洁一春濡湿温暖芳香翠绿清香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年前,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就在这座美轮美奂的建筑中上演了一部青春序曲。
B、茫茫人海中,能够与一个人萍水相逢,即使擦肩而过,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C、冰雪初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润泽万物,奏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D、大型武术舞台剧《太极秀》融合声光电技术,场面极其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A.通过这次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事故,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盲目修建核电站存在的隐患。
B.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C.今夏“电荒”提前到来,预计电力缺口至少将达到3000万~4000万千瓦以上。
D.当前物价上涨形势必须引起高度注意,要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6、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呼和浩特市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呼和浩特市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坐在艾烟里的母亲牧徐徐出差正好路过老家,虽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我还是想来个“突然袭击”,回家看一眼母亲。
一起出来的同事把我送到村口,然后自己留在车里说:“回来一次不容易,跟老妈多待一会,我睡在车里等你。
”我感激地向他点了点头,然后朝村里走去。
借着月光,我摸索着到了自家的屋前。
可刚到门口,便闻到一股呛人的烟味,我赶紧敲门,但却无人应答。
“不会是家里失火了吧?”我连忙扒开门缝,眯上一只眼,朝里面看——屋内,灯光昏暗,而且有一股很浓的烟雾。
再仔细一看,浓烟之中竟然坐着一个在打盹的人,正是母亲。
在她的腿下面,放着一大堆“半燃半灭”的枯枝叶。
我一边使劲地摇晃着门,一边大声叫着“妈,妈……”母亲这才猛地惊醒了过来,连忙给我开门。
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既惊又喜,“我,我,我在用艾叶熏腿……”母亲有些慌张地回应道。
“腿上的关节痛又犯了?”我忙问道,“去年寄给您的进口止痛膏药,您不是说贴过很管用,腿早就不疼了吗?”“是管用,但天一冷不贴就又痛了。
”母亲吞吞吐吐地说,“我舍不得贴,多贵呀,十多元钱一张。
用艾叶熏一下,也能止痛的。
”我听后生气地问:“有什么舍不得的?贴完,我再帮您买。
再说,您要是真想用艾叶灸,那也得去中药店里买制作好的艾条卷呀,哪能自己烧这么一大堆艾叶。
”“药店里的艾条得花钱买。
”母亲反驳道,“钱得省着用。
”“钱重要,还是命重要?”我气愤地说,“这浓烟对身体有伤害不说,倘若失火了,可怎么办?”“不会的……”母亲虽然嘴上不服输,但能看出来她已经认识到自己做法的不妥。
艾叶枝是母亲在端午时从山上砍回来,然后晒干,以便在冬季关节痛时,点燃焚熏的……清理完艾叶枝后,我来到村口,告诉同事让他先回去,并帮我请个假,“今晚我要住在老家,明天带母亲去医院……”如果这次不是来了个“突然袭击”回家,我是怎么也不会知道母亲居然用这种方式来给自己治关节痛,她一直都在电话里骗我说,腿已经不痛了,让我安心工作……一生勤俭节约,只为能把儿女们培养成人、成才,可等孩子们成才,远走高飞后,她还只愿待在乡下,并依然独自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不愿让儿女们为她多花一分钱,为此甚至不怕坐在半燃半灭的枯枝叶中,任呛人的烟雾一点点侵蚀自己日益苍老的身体。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
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
②事:侍奉。
③迨(dài):及。
④辟:征召。
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
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2)D(3)虽/名医/不迨也(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
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
小升初(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训练1.田野上的白发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
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
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
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
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
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
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
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
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
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
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
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
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
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
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
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
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
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
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
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
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
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北师大版2022年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
北师大版2022年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小儿不畏虎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
)多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虎熟视久之熟:(_________________)(2)虎亦卒去卒:(_____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妇人和她的两个儿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来到有不同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这个故事,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受到的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文阅读。
犬报火警城之东,民家畜一犬,甚赢。
一夕,邻火卒②发,延及民家。
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
起曳其被;寝犹如故。
复踞③床以口附民耳大嗥④,民始惊。
视烟已满室,急呼妻女出,室尽烬矣。
民遂谓所亲曰:“吾家贫,大恒⑤食不包,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
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注①羸:瘦弱。
②卒:通“猝”,突然。
③踞:蹲。
④嗥:(兽)叫。
⑤恒:一直,经常。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起曳其被曳:拉、拖B.寝犹如故故:原来C.视烟已满室视:看D.犬恒食不饱食:食物[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这个人正睡得沉(以至于)狗连续地叫都没有醒来。
B.复踞床以口附民耳大嗥:(狗)又蹲在床把嘴巴和耳朵对着主人大声叫。
《家书》阅读答案
If you want to wear a crown, you must bear its weight.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家书》阅读答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家书》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家书①十九岁入伍,父亲便阔别故土,倥偬天涯,多地辗转,却不改征程恋恋。
一家人也跟着他,忽而南至深圳,忽而北迁京城,不断大腾挪。
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进行取舍。
只有一样东西是例外。
那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
它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
②父亲的数百封家书,安静地,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
它们褶皱,斑驳,浸渍,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
这些文物般的家书,皆为父亲与祖父母三方通信。
③祖父是村里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好到县里让他去写身份证——中国第一代身份证是手写的。
当然,祖父还给村里人写春联,写婚联,这在深藏于丘陵之中的那个村庄里是了不得的。
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
自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经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
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
④父亲每一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现。
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
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踏入念旧怀旧的里程,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去,不厌其烦。
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心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新的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
我曾经把父亲的信文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它蕴含着“从哪里来,到了哪里,要往哪里去”这样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与实践,也写尽这一代共和国军人的艰辛奋斗与光荣梦想。
父亲听着,微笑着,不说话。
很显然,父亲十分赞同和享受这个“高度”。
《儿行千里》阅读答案
《儿行千里》阅读答案《儿行千里》阅读答案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
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里总塞有一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
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
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
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
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
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
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
她说:“我的孩子!”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
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姥、两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
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
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儿行千里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儿行千里本文主要结合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为考生准备了“高考语文现代文练习”,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高考频道提醒考生,考前可以多阅读一些现代文章,扩大对课本以外的浅显的现代文阅读。
孩子们旅行数千英里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
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个村子里,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一个美丽高贵的女孩。
由于受到单恋的折磨,他决定离开家,在庄园主人的房子里当园丁。
出发那天,雨下得很大。
孤独的母亲坐在滴水的屋檐下,看着儿子快乐地走向远方的庄园。
这位年轻的农民快乐地走着。
他高兴地吹着口哨,再也不回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
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就来了。
我和儿子已经分开很长时间了。
我从没想过会在这一刻再见面。
当她的儿子沉浸在村民的笑声中时,她紧紧地拥抱着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怨言。
固执的农妇一辈子都不流泪,两行热泪从她脸上滑落。
她说:“我的孩子!”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就是电影中的这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通往远方的路。
多年来,我在中国地图上匆匆忙忙,拿起包说:“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他没有回头,就离开了房子,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每次我出门,我的家人都会盯着我的背看很长时间,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我永远不知道。
我还不知道。
即使周末后我离开家去河对岸看报纸时,他们也在阳台上看着我离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共10分)
为何儿行千里母担忧?
①每当人们听到那首《儿行千里》的歌,就不禁会为母亲对子女的深爱所打动:“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②是啊,深深的母爱是许多人都曾经体会过的,但这种母亲牵挂儿女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科学家最近对此进行了揭秘。
③母子连心是关键。
科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存在“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普遍现象,主要是因为“母子连心”。
而母子连心不是简单的文学比喻,而是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④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
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并在每个人的心脏部位配备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
随着母亲充满爱意的面容或是欢乐笑声的出现,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调一致”了。
加拿大的科学家还通过研究证实,父母与婴儿还可以通过心灵的窗户——眼睛实现“母子连心”。
母亲充满感情的眼睛,对婴儿构成一种强有力的有益刺激,导致婴儿脑内一种激素的浓度上升,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同步了。
⑤“母子连心”现象还不仅表现在母亲与婴儿之间,成年人与父母之间也照样存在。
《二十四孝》上记载了一段轶闻: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个大孝子。
一次,他在山中砍柴,家里来了客人,其母不知该怎么办,盼望儿子早点回来。
于是他就咬自己的手指头,这时,在山中的曾参忽然感到心痛,就马上背柴归家,询问缘由。
母亲说:“有客人突然来到,我咬指头让你感悟。
”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但被有亲缘等感情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
⑥由此看来,“母子连心”是非常客观的心理和生理现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母子连心呢?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一个研究团队的一个新发现,为解决这个谜团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⑦他们发现,在女性大脑中经常会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胞——微嵌合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的细胞和另一个体的细胞整合成的一种细胞组织。
研究人员分析了59位女性死者的大脑,她们去世的年龄从32岁到101岁不等。
结果发现,接近2/3的女性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存在她们所育男性胎儿的DNA,,而且拥有
的时间持续很长,因为拥有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4岁。
这种现象说明胎儿的细胞进入了母亲的大脑。
⑧按照常理,人的大脑天然防御系统会阻止血液中的许多药物和细菌进
入大脑,胎儿细胞自然也在被阻之列。
那为什么母亲大脑会有自己孩子的细胞
闯入,并在大脑中形成微嵌合细胞呢?科学家认为,最大的可能是胎儿细胞通
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
而另外的研究也发现,胎儿也有可能获得来自双生子甚
至早先孕育的同胞兄弟姐妹的微嵌合细胞。
这或许可以解释“母子连心”现象:彼此牵挂等互爱的产生,都源于彼此大脑有双方的细胞。
⑨目前这只是猜测,离定论尚早。
但不管怎样,母子的相互关联在大脑里有“根基”的。
1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分)
12.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分)
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可能
..被任何人捕捉,但被有亲缘等感情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
1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讲述曾参的故事的作用。
(3分)
1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