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基础理论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酸性药物多与白蛋白结合;碱 性药物多与α1酸性糖蛋白结合;少数药物与球蛋 白结合。
组织 D+P DP
结合型药物(bound drug)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血浆蛋白结合率:反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
D
+P
药理学基础理论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的特点及意义
①结合型药物的药理活性暂时 消失,暂时“储存”于血液中;
F=A/D×100%
药理学基础理论
生物利用度—意义
①评价药物吸收程度; ②绝对生物利用度用来评价同一种药物不同给药途径
的吸收程度; ③相对生物利用度用来评价不同厂家同一制剂或同一
厂家的不同批号药品间的吸收情况是否相近或等同。
药理学基础理论
2.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为反映药物分布状况的假设空间,凡摄取或消 除药物速率相似的组织器官均可划为同一房室。
药理学基础理论
(四)排泄(EXCRETION)
• 指药物及其代谢物经机体的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 过程。
• 器官:肾脏、胆囊、肺、肠道、汗腺、唾液腺和乳腺 • 药物排泄的规律:
①大多数排泄属于被动转运,少数为主动转运 ②在排泄或分泌器官中药物浓度较高,既有治疗价值,
同时也会造成某种程度的不良反应 ③各药的排泄率不同,尤其是这些器官功能不良时均
恒比消除的药物在恒速恒量给药过程中,经5个t1/2,给药速 度等于消除速度,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基本稳定的水平称 为Css。
(恒量消除的药物因吸收速度大于消除速度,使体内药物 蓄积,血药浓度会无限制的增高)
药理学基础理论
连续多次给药的药物血浆浓度变化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连续给药的时量曲线图
Cp Css
药理学基础理论
5.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
CL)
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干净, 即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 CL=kVd 单位为L·h-1 。
意义: 反映清除药物的主要器官肝、肾的功能状态
药理学基础理论
6.稳态血药浓度(STEADY STATE CONCENTRATION, CSS )
HA 7.0 BH+ 7.4
药理学基础理论
(三)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游离型的药物在体内主要是在肝脏 内,经过酶的作用发生化学结构的 改变而形成一系列代谢产物的过程。
发生生物转化的器官:主要是肝, 其次是肠、肾、肺等组织
药理学基础理论
生物转化的过程:
Ⅰ相 氧化(oxidation)、还原(reduction)、 水解(hydrolysis),使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 或暴露出极性基团
Ⅱ相 结合(conjugation),药物分子结构中的 极性基团与体内的葡萄糖醛酸、乙酰基、甘 氨酸等成分共价结合,生成易溶于水且极性 高的代谢物排出体外
药理学基础理论
生物转化的结果
灭活(inactivation) 活化(activation) 增毒、减毒
药理学基础理论
酶 生物转化的
专一性酶 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 非专一性酶 肝细胞微粒体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
循环,使药物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药理学基础理论
弱酸、弱碱性药物的跨膜转运特征
胃的吸收 酸性尿 碱性尿 跨细胞膜转运
弱酸 非离子型 非离子型 离子型
性药 易吸收 易重吸收 难重吸收
物
难排泄 易排泄
离子型 难入胞
弱碱 离子型 离子型 非离子型 性药 难吸收 难重吸收 易重吸收
物 小肠吸收 易排泄 难排泄
药理学基础理论
2020/11/30
药理学基础理论
健康管理师培训教材
主编: 刘天鹏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2
药理学基础理论
药理学基础理论
主要内容
一、药动学 二、药效学 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理学基础理论
药理学( Pharmacology )
药物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①一室模型
logC
吸收
消除
药物
t
药理学基础理论
②二室模型
多数药物吸收后首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器
官,然后在分布到血流较少的组织器官,故可设 想机体是由两个相互贯通的中央室和周边室组成。
吸收
消除
药物
中央室
分布
周边室
logC
分布曲线 消除曲线
t
药理学基础理论
3.半衰期(HALF-LIFE TIME, T1/2 )
蠕动、局部血流和饮食,等
药理学基础理论
药物的转运(transport)
指药物在体 内通过各种 生物膜的运 动过程,亦 称药物的跨 膜转运。
药理学基础理论
药物在体内转运的方式
1.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膜孔滤过(filtration through pores)
②蛋白结合是非特异性的,而 D 血浆蛋白结合点有限,两个药 物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 发生置换现象;
③有利于药物继续吸收,影响 被动转运;但不影响主动转运 过程。
D +P DP
药理学基础理论
③屏障现象(barrier)药物在血液与 器官组织间转运受到的障碍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眼屏障 ④体液的pH
Css。
药理学基础理论
稳态浓度的意义
1.调整给药剂量的依据 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稳态浓 度对给要剂量加以调整,其公式 RA(调整)=Css(需要的)×RA(现用的)/Css(已达到的)
2.制定理想给药方案的依据
药理学基础理论
3.负荷剂量(loading dose , DL ) 首次用药就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首次剂量
Ass = Dm+ Asse-kt , ∵ DL = Ass= Dm/(1-e-kt) 当给药间隔时间τ= t1/2 时, DL=Dm/(1-e-0.693)=Dm/0.5=2Dm 即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首剂加倍剂量可以使血 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
药理学基础理论
Cp Cmax吸
收 分 布 相
高峰浓度 生效
失效 代谢排泄相
效应持续时间
|Tpeak | 潜伏期
残留期
MTC MEC
t
药理学基础理论
曲线下面积(AUC)—反映进入体循环
药物的相对量
Cp
Cmax
MTC- 最低中毒浓度
AUC
MEC-最低有效浓度
Tpeak
t
药理学基础理论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参数及概念
1.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指不同剂型的药 物血管外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及 速度。
血 液
血
苯丙胺
液
尿液
A、酸性尿时
B、碱性尿时
药理学基础理论
②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ACTIVE TUBULE SECRETION)
两类转运系统: 有机酸转运系统(弱酸通道) 有机碱转运系统(弱碱通道)
特点: 遵循主动转运的规律 分泌机制相同的两类药合用时,经同一载体转运可发生竞
争性抑制
药理学基础理论
药理学基础理论
其他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 舌下含服、直肠给药 吸入给药 经皮给药
药理学基础理论
(二)分布 (DISTRIBUTION)
药物自血液中随血液循环经过一系 列生物膜的转运到达各组织器官中 的过程。
基本规律:不均匀,动态平衡
药理学基础理论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①药物的理化性质; 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离子障(ion trapping):离子型药物分子极性大, 水溶性高,脂溶性低,不易转运。
•大多数药物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有离子型和 非离子型状态。pH影响解离度。
HA H++A-
BH+ H++B
药理学基础理论
胃肠道给药特点:
①方便有效 ②吸收较慢,欠完全,不适用于在胃肠道破坏、 对胃刺激性大的、首关消除多的药物,也不适用 于昏迷及婴幼儿不能口服的病人。
非离子型 易入胞 难出胞
药理学基础理论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 )
指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时量曲线(time-concentration curve)
以血浆药物浓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作图
药理学基础理论
单次血管外给药后药物的时量曲线
统(hepatic 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 system)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药理学基础理论
肝药酶的特性
①专一性低: ②活性有限:有竞争性抑制 ③个体差异大:种类多,70余种 ④易受药物的诱导或抑制: • 肝药酶诱导作用(酶促)使合用的药浓度↓,疗效↓ • 肝药酶抑制作用(酶抑)使合用的药浓度↑,中毒
5×t1/2
静脉滴注
分次给药
0
t
药理学基础理论
CSS的特点
①Css的高低取决于每次给药的剂量。 ②静脉恒速滴注时量曲线平滑上升达Css;分次给药可
使Css随吸收、分布、和消除的过程有明显的上下波 动。曲线波动的大小与给药间隔时间有关。 ③不论恒滴还是分次给药,在达到Css后,如中途改变
给药速度或给药量,则需再经5个t1/2才能达到新的
静脉滴注的DL Ass= CssVd = RA/K = RA/(0.693/t1/2)
= 1.44 t1/2 RA 将第一个t1/2内静脉滴注量的1.44倍在静脉滴注开始 时就推注入静脉即可达到并维持Css
药理学基础理论
分次恒速给药的DL
分次恒速给药达到Css 时,体内是维持剂量 (maint enance dose , Dm)与体内上一次剂量残 留药物的总和
机体
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 的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 的桥梁,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药理学基础理论
(一)吸收(absorption)
药物自给药部位转运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因素:
药物因素 理化性质; 剂型; 给药量;
给药途径 腹腔注射>吸入>直肠>肌肉注射>皮下注射>
药理学基础理论
4.表观分布容积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
指在药物充分均匀分布的假设前提下,按血 药浓度C推算体内全部药物A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 液容积。
㏒C
㏒C0
Baidu Nhomakorabea
Vd =A/C0
0
t
药理学基础理论
VD的意义
①推测药物在体内分布情况 如一个70Kg 体重的正常人: Vd=5L左右,药物大多分布于血浆 Vd=10~20L,药物分布于全身体液中 Vd=40L,药物分布于全身组织器官 Vd>100L,药物集中分布到某个器官内(蓄积) ②推测药物排泄速度 一之般亦来然说。, Vd小的药物排泄较快,在体内存留时间短;反
• 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 意义:
①药物分类的依据 ②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③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通常恒速经脉滴注
或分次恒量给药,经过5个半衰期,消除速度与给药 速度相等即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④预测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通常停药时间达到5个半 衰期,药量消除96%以上即达到基本消除
口服>皮肤
药理学基础理论
胃肠道给药—口服(PER OS ,P.O.)
吸收部位:胃肠道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有些药物在进入
体循环之前首先在胃肠道、肠黏膜细胞和肝脏被灭活 代谢一部分,导致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
药理学基础理论
药物本身性质:溶解释放速率、剂型 胃肠道功能状态: pH值、吸收面积、胃肠分泌和
可改变排泄速率
药理学基础理论
机体排泄药物的主要途径
肾脏 ① 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 filtration) 绝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和代谢物均可经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
管内,部分在肾小管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重吸收 影响因素: A.药物的理化性质 B.尿液的pH值 C.尿量
药理学基础理论
水杨酸
2.特殊转运( specialized transport)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 内吞(endocytosis)或胞饮(pinocytosis) 离子对转运(ion-pair transport)
药理学基础理论
pH对简单扩散的影响
胆汁排泄
药物经肝脏转化生成的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物由肝细胞主 动分泌,转运到胆汁,经胆道排泄。 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具有 特殊化学基团、分子量在3000~5000道尔顿;
特点:
①浓聚。
②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有些药物在肝细
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分泌到胆汁,随后排泄到小肠被水 解,游离型药物可经肠粘膜吸收,由门静脉重新进入全身体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酸性药物多与白蛋白结合;碱 性药物多与α1酸性糖蛋白结合;少数药物与球蛋 白结合。
组织 D+P DP
结合型药物(bound drug)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血浆蛋白结合率:反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
D
+P
药理学基础理论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的特点及意义
①结合型药物的药理活性暂时 消失,暂时“储存”于血液中;
F=A/D×100%
药理学基础理论
生物利用度—意义
①评价药物吸收程度; ②绝对生物利用度用来评价同一种药物不同给药途径
的吸收程度; ③相对生物利用度用来评价不同厂家同一制剂或同一
厂家的不同批号药品间的吸收情况是否相近或等同。
药理学基础理论
2.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为反映药物分布状况的假设空间,凡摄取或消 除药物速率相似的组织器官均可划为同一房室。
药理学基础理论
(四)排泄(EXCRETION)
• 指药物及其代谢物经机体的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 过程。
• 器官:肾脏、胆囊、肺、肠道、汗腺、唾液腺和乳腺 • 药物排泄的规律:
①大多数排泄属于被动转运,少数为主动转运 ②在排泄或分泌器官中药物浓度较高,既有治疗价值,
同时也会造成某种程度的不良反应 ③各药的排泄率不同,尤其是这些器官功能不良时均
恒比消除的药物在恒速恒量给药过程中,经5个t1/2,给药速 度等于消除速度,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基本稳定的水平称 为Css。
(恒量消除的药物因吸收速度大于消除速度,使体内药物 蓄积,血药浓度会无限制的增高)
药理学基础理论
连续多次给药的药物血浆浓度变化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连续给药的时量曲线图
Cp Css
药理学基础理论
5.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
CL)
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干净, 即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 CL=kVd 单位为L·h-1 。
意义: 反映清除药物的主要器官肝、肾的功能状态
药理学基础理论
6.稳态血药浓度(STEADY STATE CONCENTRATION, CSS )
HA 7.0 BH+ 7.4
药理学基础理论
(三)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游离型的药物在体内主要是在肝脏 内,经过酶的作用发生化学结构的 改变而形成一系列代谢产物的过程。
发生生物转化的器官:主要是肝, 其次是肠、肾、肺等组织
药理学基础理论
生物转化的过程:
Ⅰ相 氧化(oxidation)、还原(reduction)、 水解(hydrolysis),使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 或暴露出极性基团
Ⅱ相 结合(conjugation),药物分子结构中的 极性基团与体内的葡萄糖醛酸、乙酰基、甘 氨酸等成分共价结合,生成易溶于水且极性 高的代谢物排出体外
药理学基础理论
生物转化的结果
灭活(inactivation) 活化(activation) 增毒、减毒
药理学基础理论
酶 生物转化的
专一性酶 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 非专一性酶 肝细胞微粒体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
循环,使药物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药理学基础理论
弱酸、弱碱性药物的跨膜转运特征
胃的吸收 酸性尿 碱性尿 跨细胞膜转运
弱酸 非离子型 非离子型 离子型
性药 易吸收 易重吸收 难重吸收
物
难排泄 易排泄
离子型 难入胞
弱碱 离子型 离子型 非离子型 性药 难吸收 难重吸收 易重吸收
物 小肠吸收 易排泄 难排泄
药理学基础理论
2020/11/30
药理学基础理论
健康管理师培训教材
主编: 刘天鹏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2
药理学基础理论
药理学基础理论
主要内容
一、药动学 二、药效学 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理学基础理论
药理学( Pharmacology )
药物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①一室模型
logC
吸收
消除
药物
t
药理学基础理论
②二室模型
多数药物吸收后首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器
官,然后在分布到血流较少的组织器官,故可设 想机体是由两个相互贯通的中央室和周边室组成。
吸收
消除
药物
中央室
分布
周边室
logC
分布曲线 消除曲线
t
药理学基础理论
3.半衰期(HALF-LIFE TIME, T1/2 )
蠕动、局部血流和饮食,等
药理学基础理论
药物的转运(transport)
指药物在体 内通过各种 生物膜的运 动过程,亦 称药物的跨 膜转运。
药理学基础理论
药物在体内转运的方式
1.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膜孔滤过(filtration through pores)
②蛋白结合是非特异性的,而 D 血浆蛋白结合点有限,两个药 物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 发生置换现象;
③有利于药物继续吸收,影响 被动转运;但不影响主动转运 过程。
D +P DP
药理学基础理论
③屏障现象(barrier)药物在血液与 器官组织间转运受到的障碍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眼屏障 ④体液的pH
Css。
药理学基础理论
稳态浓度的意义
1.调整给药剂量的依据 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稳态浓 度对给要剂量加以调整,其公式 RA(调整)=Css(需要的)×RA(现用的)/Css(已达到的)
2.制定理想给药方案的依据
药理学基础理论
3.负荷剂量(loading dose , DL ) 首次用药就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首次剂量
Ass = Dm+ Asse-kt , ∵ DL = Ass= Dm/(1-e-kt) 当给药间隔时间τ= t1/2 时, DL=Dm/(1-e-0.693)=Dm/0.5=2Dm 即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首剂加倍剂量可以使血 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
药理学基础理论
Cp Cmax吸
收 分 布 相
高峰浓度 生效
失效 代谢排泄相
效应持续时间
|Tpeak | 潜伏期
残留期
MTC MEC
t
药理学基础理论
曲线下面积(AUC)—反映进入体循环
药物的相对量
Cp
Cmax
MTC- 最低中毒浓度
AUC
MEC-最低有效浓度
Tpeak
t
药理学基础理论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参数及概念
1.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指不同剂型的药 物血管外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及 速度。
血 液
血
苯丙胺
液
尿液
A、酸性尿时
B、碱性尿时
药理学基础理论
②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ACTIVE TUBULE SECRETION)
两类转运系统: 有机酸转运系统(弱酸通道) 有机碱转运系统(弱碱通道)
特点: 遵循主动转运的规律 分泌机制相同的两类药合用时,经同一载体转运可发生竞
争性抑制
药理学基础理论
药理学基础理论
其他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 舌下含服、直肠给药 吸入给药 经皮给药
药理学基础理论
(二)分布 (DISTRIBUTION)
药物自血液中随血液循环经过一系 列生物膜的转运到达各组织器官中 的过程。
基本规律:不均匀,动态平衡
药理学基础理论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①药物的理化性质; 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离子障(ion trapping):离子型药物分子极性大, 水溶性高,脂溶性低,不易转运。
•大多数药物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有离子型和 非离子型状态。pH影响解离度。
HA H++A-
BH+ H++B
药理学基础理论
胃肠道给药特点:
①方便有效 ②吸收较慢,欠完全,不适用于在胃肠道破坏、 对胃刺激性大的、首关消除多的药物,也不适用 于昏迷及婴幼儿不能口服的病人。
非离子型 易入胞 难出胞
药理学基础理论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 )
指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时量曲线(time-concentration curve)
以血浆药物浓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作图
药理学基础理论
单次血管外给药后药物的时量曲线
统(hepatic 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 system)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药理学基础理论
肝药酶的特性
①专一性低: ②活性有限:有竞争性抑制 ③个体差异大:种类多,70余种 ④易受药物的诱导或抑制: • 肝药酶诱导作用(酶促)使合用的药浓度↓,疗效↓ • 肝药酶抑制作用(酶抑)使合用的药浓度↑,中毒
5×t1/2
静脉滴注
分次给药
0
t
药理学基础理论
CSS的特点
①Css的高低取决于每次给药的剂量。 ②静脉恒速滴注时量曲线平滑上升达Css;分次给药可
使Css随吸收、分布、和消除的过程有明显的上下波 动。曲线波动的大小与给药间隔时间有关。 ③不论恒滴还是分次给药,在达到Css后,如中途改变
给药速度或给药量,则需再经5个t1/2才能达到新的
静脉滴注的DL Ass= CssVd = RA/K = RA/(0.693/t1/2)
= 1.44 t1/2 RA 将第一个t1/2内静脉滴注量的1.44倍在静脉滴注开始 时就推注入静脉即可达到并维持Css
药理学基础理论
分次恒速给药的DL
分次恒速给药达到Css 时,体内是维持剂量 (maint enance dose , Dm)与体内上一次剂量残 留药物的总和
机体
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 的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 的桥梁,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药理学基础理论
(一)吸收(absorption)
药物自给药部位转运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因素:
药物因素 理化性质; 剂型; 给药量;
给药途径 腹腔注射>吸入>直肠>肌肉注射>皮下注射>
药理学基础理论
4.表观分布容积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
指在药物充分均匀分布的假设前提下,按血 药浓度C推算体内全部药物A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 液容积。
㏒C
㏒C0
Baidu Nhomakorabea
Vd =A/C0
0
t
药理学基础理论
VD的意义
①推测药物在体内分布情况 如一个70Kg 体重的正常人: Vd=5L左右,药物大多分布于血浆 Vd=10~20L,药物分布于全身体液中 Vd=40L,药物分布于全身组织器官 Vd>100L,药物集中分布到某个器官内(蓄积) ②推测药物排泄速度 一之般亦来然说。, Vd小的药物排泄较快,在体内存留时间短;反
• 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 意义:
①药物分类的依据 ②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③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通常恒速经脉滴注
或分次恒量给药,经过5个半衰期,消除速度与给药 速度相等即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④预测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通常停药时间达到5个半 衰期,药量消除96%以上即达到基本消除
口服>皮肤
药理学基础理论
胃肠道给药—口服(PER OS ,P.O.)
吸收部位:胃肠道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有些药物在进入
体循环之前首先在胃肠道、肠黏膜细胞和肝脏被灭活 代谢一部分,导致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
药理学基础理论
药物本身性质:溶解释放速率、剂型 胃肠道功能状态: pH值、吸收面积、胃肠分泌和
可改变排泄速率
药理学基础理论
机体排泄药物的主要途径
肾脏 ① 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 filtration) 绝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和代谢物均可经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
管内,部分在肾小管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重吸收 影响因素: A.药物的理化性质 B.尿液的pH值 C.尿量
药理学基础理论
水杨酸
2.特殊转运( specialized transport)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 内吞(endocytosis)或胞饮(pinocytosis) 离子对转运(ion-pair transport)
药理学基础理论
pH对简单扩散的影响
胆汁排泄
药物经肝脏转化生成的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物由肝细胞主 动分泌,转运到胆汁,经胆道排泄。 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具有 特殊化学基团、分子量在3000~5000道尔顿;
特点:
①浓聚。
②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有些药物在肝细
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分泌到胆汁,随后排泄到小肠被水 解,游离型药物可经肠粘膜吸收,由门静脉重新进入全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