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合集下载

初中生必须要养成的五大学习习惯

初中生必须要养成的五大学习习惯

初中生必须要养成的五大学习习惯:一、养成预习习惯每天晚上,孩子自己去寻找第二天上课要学习的内容,把教科书看一遍,自己寻找到重点难点,做好记录。

每节课后做好下一节上课的准备。

把下一节要用的课本、笔记、参考资料准备好,以免到时手忙脚乱,丢三落四。

二、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习惯要看书,先找笔。

看书时一边看一边圈点勾画,标号重点难点或精彩之处,或随手批注。

自己读过的书,一定要留下痕迹。

青少年的读书不能像有些老年人的读书,纯粹是为了消遣;青少年读书是为了武装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所以每读一本书都要有所收获。

每一本书读完后,再从头翻一遍,把标号的重点部分再读一遍,把精彩部分摘抄下来。

如有突出的感想、体会,还可以写出读书笔记。

到此,一本书才算看完了。

书看完之后,还要善于用自己的话向别人复述书中的内容。

每复述一次,就是一次复习。

这个习惯坚持下去,会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帮助。

三、养成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所谓定时,就是对于哪些时间学习哪些内容,已经成为自觉行为,不需要别人提醒。

譬如听英语广播,到了时间,自己就准时打开收音机;什么时间该写日记了,自己就自觉打开日记本。

所谓定量,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定量的学习任务,不轻易改变。

譬如记忆英语单词,每天5个,雷打不动,即使走亲戚、会朋友、节假日也从不间断。

这些习惯养成,在开始的时候家长要鼓励也要强制,一般一个月后,习惯就形成了。

对于有些孩子,家长还要经常督促,以防出现反复。

四、养成自己翻查工具书和查阅参考资料的习惯比如,一遇到生字词就翻查字词典;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就翻查专业词典;遇到生疏的历史典故就翻查历史典籍;遇到不清楚的地名就查地图或地图册。

一个勤翻字典的人,肯定少写错别字。

五、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曾有人这样说:“光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要变傻。

”所谓“头悬梁,锥刺股”,只是精神可嘉,方法未必科学。

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爱因斯坦演算疲劳后,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几曲自己喜欢的曲子,使自己从那些符号中解脱出来。

五年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年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年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当下的学习成绩,更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首先,要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应该认真对待,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做作业的时候,要找一个安静、整洁的环境,避免被外界干扰。

先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再开始做作业,这样可以提高作业的效率和准确性。

遇到不会的问题,不要立刻去问别人,要先自己思考,尝试解决。

如果实在无法解决,再向老师、同学或者家长请教。

完成作业后,要认真检查,确保没有错误。

其次,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跟上老师的节奏。

预习的时候,要通读教材,了解大致内容,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做一些简单的练习题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再者,要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只有认真听讲,才能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在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眼睛看着老师,耳朵听着老师讲的内容,积极思考,勇于发言。

不要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比如玩文具、传纸条等。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提问。

另外,做好笔记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习惯。

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后复习时回忆起老师讲的重点内容。

在做笔记的时候,要简洁明了,不要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而是要抓住关键的知识点、公式、定理等。

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或者符号来标记重点和难点,便于区分和记忆。

阅读也是五年级学生应该培养的好习惯之一。

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每天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可以是课外书籍、报纸杂志等。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理解文章的含义,积累好词好句。

读完后,可以和家长或者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除了学习方面的习惯,还要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五年级的课程逐渐增多,作业量也有所增加,如果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很容易感到压力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培养自主预习好习惯论文

培养自主预习好习惯论文

培养自主预习的好习惯《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而学生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预习是整个语文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少教多学”课堂学习过程的环节之首,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充分的预习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自我计划,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减少课堂学习的难度,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大部分同学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所以,预习就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学习方式。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重视学生预习之后的检查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一)默读全文,整体感知通读课文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

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

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词语,三是带着课后问题通读全文。

(二)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参照拼音,读准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对于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不明白字意的字,要查阅字典解决,养成勤动手查字典的习惯。

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自己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

那么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手、脑并用,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画出来,然后逐一解决。

(三)朗读感悟,理清文路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

“眼过三遍。

不如用嘴读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

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以及思想意义;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四)认真批注,积累运用1、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

品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好处,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

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事半功倍

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事半功倍

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事半功倍在学习的过程中,课前预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提前了解课程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师的讲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可以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

首先,课前预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前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了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这样,在上课时,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老师的讲解,跟上课堂的进度。

而如果没有进行课前预习,我们可能会对一些新的概念感到陌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其次,课前预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知识。

通过提前了解课程内容,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更加集中注意力,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研究表明,通过预习,我们可以提前建立起与新知识相关的联结,这样在上课时,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而如果没有进行课前预习,我们可能需要在上课时才开始建立这些联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些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的具体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提前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

在课前预习时,我们可以先浏览一遍教材或相关资料,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

然后,我们可以重点阅读和理解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标记出重点和难点。

这样,在上课时,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重点和难点。

其次,我们可以做一些预习题。

在课前预习时,我们可以找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题目,进行练习。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通过做题,我们还可以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此外,我们还可以与同学或老师进行讨论。

在课前预习时,我们可以与同学或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疑惑。

通过讨论,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和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我们还可以做一些总结和复习。

在课前预习后,我们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巩固知识点。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应用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研究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研究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研究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讨论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种有效的策略。

首先,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时,他们有机会提前了解到即将学习的内容,这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并渴望深入了解更多知识。

这种主动性和积极性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预习,学生能够事先了解到即将学习的知识点,理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当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学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并主动与老师和同学展开交流和讨论。

这种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要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必须采取适当的策略。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提供明确的预习指导。

老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和重点,以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

同时,老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预习材料或问题,引导他们在预习过程中思考和探索。

这种明确的预习指导能够让学生更加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并提高预习的效果。

另外,鼓励学生进行合作预习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和分享预习的内容和心得。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互相补充和完善自己的预习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此外,合作预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最后,评价和反馈也是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预习之后,老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和反馈,对他们的预习成果进行指导和鼓励。

通过正面的评价和具体的反馈,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从而更有动力地坚持预习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激发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83神州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田微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海城小学摘要: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路标,会成为学生一生快乐的源泉。

关键词:培养;课前预习;习惯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要从小学时培养。

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阶段虽然不必花太多的时间进行预习,但一定不能漏掉预习的环节。

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预习”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强,但学生在平时进行预习中,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预习。

因此就出现了“把课文读一读,把生字写一写”就算预习了这种现象,这样根本就没有达到预习的目的,而要改变这种现象,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就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小学阶段就帮助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我们班的预习是按照课时的要求去预习的,第一课时是读与写两方面去预习,第二课时是在书上进行预习。

下面就如何培养班级学生的预习能力跟大家交流一下经验。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所谓的读就是朗读课文,在这方面,我不会硬性的去要求学生读多少遍课文,因为我认为如果硬性的去要求学生读课文,那么所有学生只是机械的去达到遍数的要求而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

说形象一点就是人走过去了,没有留下足迹,这样一来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使学生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

所以我对学生只是提出一点要求:只要能读通顺、流利、有感情,就可以了,不要求具体读多少遍,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积极性就提高很多,对于优等生来说,可能读一遍就达到了要求,而对于学困生来讲,也不会觉得有任何负担,也不需要去记自己读了多少遍了。

当然,可能有的学生会偷工减料,没有达到要求就说自己达标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做老师的心里都会有数,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点名让这样的学生来读课文,没达标的孩子自然就读不好,那么他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以后就能更加认真地去完成这项预习要求了。

教会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教会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教会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指在课堂上学习某一内容之前,先自主主动地学习相关的课前内容,以便更好
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而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探讨
为什么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并提出几个建议。

首先,为什么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呢?
1.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预习需要学生自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日后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自我发展。

2. 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有助于听课时更好的
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3. 提高学习兴趣。

了解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
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解决和思考,增加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1. 确定预习目标。

在课前,了解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并确定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以便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

2. 阅读课前资料。

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先看一看老师提供的课前资料和教材,把握
知识点和重点,为课堂做好准备。

3. 进行讨论和思考。

在预习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和思考问题,交流各自的
见解,以增强自己的学习效果。

4. 做好笔记。

预习时可以做好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并在课堂上向老师
提问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总之,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可
以通过引导学生定期预习、提供课前资料和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等措施,帮助学生养成预
习的好习惯,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学习进步。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1.要让学生转变认识,意识到每次在学习新课前做好预习环节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课前预习的好处是什么,并让学生明白预习作业也是老师交给自己的一项学习任务,同样应该尽力去完成。

同时,老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根据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而制定出相应的预习方案。

2.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时,尽量全面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尤其是对于后进生的预习状况,更应及时去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到预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3.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加以课前预习。

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预习生字比赛,看谁能用较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生字,优胜者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

这样,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预习的浓厚兴趣。

教师只要长期坚持这样的预习训练,学生也就不难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明确目的预习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

让学生在预习时先明确预习前的相关问题,做到胸中有数:预习什么?预习多少?采用什么预习方法?比如,我在低段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这样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的:首先对要求预习的课文,先弄清课文题目是什么,想想你能从题目中可以知道些什么或者是想去知道些什么;再给课文分出自然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然后对照生字表去圈出课文里的生字;再借助拼音通读几次课文,做到将课文基本读通顺,还可以勾出自己认为是好词佳句的词句或是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注上一定的符号,以方便老师作解答;最后,想想课文大概写了什么内容,并试着了解课后有些什么练习题。

三、解决问题通过预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尽力解决以下问题:1.要求对预习的课文、儿歌、古诗、语文园地、口语交际、我爱阅读等形式的语文内容大概了解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要求“我会认、我会写”的生字各是哪些,各有多少?2.预习过程中,哪些内容弄懂了,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3.课后都有些什么练习题?4.上述内容哪些是可以借助工具书自己能完成的?5.预习内容中的相应插图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帮助?这样,学生有了预习作基础,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既容易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也感到轻松。

让孩子怎样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让孩子怎样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让孩子怎样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第一,让孩子尽量自己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有的家长,生怕学习上的疑难问题难住了孩子,只要孩子一提出,而自己又能帮忙的话,马上就会为其代劳。

这样一来,孩子原本经过思考,费点力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依靠家长解决了,久而久之,形成依赖习惯,学习上就难以养成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解决疑难的习惯了。

这对孩子的预习和自学是十分不利的。

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第二,告诉孩子预习方式不要过于简约。

预习通常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浏览式预习;二是自学式预习。

一般学生采取第一种预习方式的居多。

这种预习只是对未来的课堂内容作浮光掠影式的了解,但对于未来概念出现的盲点和难点不能做较好的估计和确定。

第二种自学式预习,不仅要细致地阅读课文,而且要能根据课后练习来验证自己掌握的水平和程度,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预习方式,实际上也就是自学。

不过这种方式对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更合适。

第三,预习应该有所选择。

预习是重要的,非常有意义的,但不是必要的!预习是为听课服务的。

预习应该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来进行。

对于学习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比预习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作业以外的时间把以前的薄弱环节和空白点及时弥补上来。

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不一样,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盲从。

第四,坚持对孩子的预习作定时检查。

最好是每天或每次孩子完成作业后,提醒孩子作新课预习,并且对孩子预习的结果进行检查。

这就要求家长首先得付出一点时间,真正了解孩子的课程,知道他们现在该做什么,明天该学什么,让督促和检查能有的放矢,这也是对孩子学习的一种帮助。

因为预习,听课会更轻松,感觉会更精彩!。

优秀学生必须养成的6种学习习惯

优秀学生必须养成的6种学习习惯

优秀学生必须养成的6种学习习惯一、注重培养孩子预习的习惯。

所谓预习,就是让学生在老师未教学新知识前提前自学。

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或经验来自学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动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或经验来理解新知识。

老师还可对学生的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对难以理解的内容打上“?”,并提醒自己在上课时着重听自己不理解的知识。

通过自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上课听讲时有的放矢,达到事倍功半的听课效率。

由于预习要在家里进行,习惯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因此,教师要注意与家长进行沟通,调动家长的积极参与,让家长进行配合与监督,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就可形成习惯,一旦形成了习惯,孩子就自然而然地在课前进行预习了。

二、注重培养孩子收拾书本文具的习惯。

收拾自己的书本文具看似一件小事,其实这对学生的一辈子影响非常大,在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学生不按时交家庭作业或忘带书本文具的情况,一问学生,很多学生的回答都是家长忘给自己装进书包里了,显然,这样的孩子经常让自己的家长给收拾书包。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宠爱有加,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自己包办代替,以至于出现了有的孩子上了大学,家长都要跟在身边帮着料理生活,这样的孩子今后怎样能适应社会生活呢?这样的孩子什么时候能自立呢?家长什么事情都代替孩子做,这其实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孩子长大以后,始终要融入这个社会,始终要独立面对或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家长从小什么都代替孩子做了,那么孩子就习惯了什么事情都依赖家长,可想而知,孩子是无法自立的。

因此,家长如果是真正爱孩子,就应该培养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收拾自己的书本文具完全可以让孩子从小就自己收拾,孩子做完作业以后,就让孩子自己将书本文具收拾进书包,并且放整齐,长期训练,孩子就会形成习惯,这样孩子不至于交不了家庭作业或忘带课本了。

三、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一些成绩差的孩子并不是因为脑子笨不聪明,而是因为听讲的习惯差。

怎样培养良好的的预习习惯

怎样培养良好的的预习习惯

怎样培养良好的的预习习惯把预习引入课堂且长期坚持下来,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方法㈠家长们在教育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之前,一定要让他了解预习的目的,以及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让孩子找到功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或是存在的问题,预习不要求深,只要孩子能够发现问题,第二天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预习的目的就达到了。

㈡教孩子合理安排预习的内容和时间。

不用门门功课都预习,只把你平时认为很难的科目预习好了就行了。

其实,预习是有所选择的。

首先,孩子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其次,预习的质量也很难保证。

所以,当孩子刚刚接触预习时,家长们可以这样建议他们,先选择一门或者是两门学起来感觉不吃力的科目进行预习,等尝到预习的甜头,积累了比较熟练的技巧后,再一点点扩大预习的范围。

当然,预习也不要平均用力,对于自己的优势学科,可以不作为预习的重点,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自己薄弱的学科上。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总的预习时间不宜太长,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这种课前预习最好是在成人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

㈢让孩子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最适用的是阅读法。

阅读法的具体做法是:预习开始时,首先将新内容从头到尾朗读或者默读一遍,对新内容进行简单的浏览,了解知识脉络和基本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确定基本内容、思路。

然后再读一遍,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做批注、摘抄,使预习过的内容重点突出,一目了然,有利于听课时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最后把一时无法理解的地方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留到听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直到弄懂弄通。

预习对孩子学习成绩提高所起的作用1.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

不经过预习的听课,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孩子往往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通过预习,孩子就能够分清楚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重点,还会找到自己学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效果自然会好。

如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一:灵活安排预习时间预习时间要在服从学习整体计划的前提下灵活安排。

根据每天的空余时间,决定预习的科目及每科的时间,要保障所选择的重点学科。

课前预习一般在20分钟左右,时间多时预习可以充分点,钻研的深点,闲时可以多搞一点阶段预习和学期预习。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二:预习要持之以恒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学习这种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有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感到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就想放弃预习。

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学习成绩与多种因素相关,只有在搞好预习的同时,要搞好其他学习环节,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另外,预习的质量也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预习不能浅尝辄止,持之以恒方能奏效。

预习应从课前预习入手,逐步发展到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

通过这些预习可以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可以使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的学习顺利衔接。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三:预习中要防止两个极端预习中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预习过粗,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预习目的。

二是预习过细,以至于上课没什么可听的,甚至打乱了整个计划,影响了其他学科,虽然有收效,但时间利用得不经济、效果不好。

一般情况下,适度的预习应该是:重温相关知识,扫清听课障碍大致了解新课的内容和思路找出疑难问题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总的来说,预习是为了提高听课效率,加强理解,培养独立思考等自学能力,而不是用预习代替听课。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四:要总结出正确的预习方法对于刚上中学不会预习的学生来说。

切记不要盲目的去预习或者干脆不预习,而要主动向老师或高年级的学生请教,总结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五:要培养预习的兴趣学生不预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预习内容不感兴趣,如果能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主动预习的好习惯。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六:及时提醒自己预习,进行自我监督每个人都有惰性,如果能经常提醒自己、监督自己,并且长期坚持,就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继续坚持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继续坚持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继续坚持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1.先圈出生字词读准音。

2.课文要放声读,多读几遍,读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

3.能用学过的方法,自己学习生字,记住生字的形,想想生字词的意思。

要求会写的生字首先要组课文中的词,用生字提前预习扩词。

养成课后复习的新习惯:
1.回顾课文内容,需要背诵的篇章一定要背熟。

2.善于在作业中总结字词:同音字、形近字、近义词、反义词等等。

3.善于把书本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

学会积累
语文学得好,离不开丰厚的积累。

古诗、名人名言、好的句子,好的故事我们都可以鼓励孩子多读多背,现在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记忆能力非常强,因此,多读多背很有好处。

把每天的读书作业落实到位。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有专门学习的地方;
2.有合理的看电视计划;
3.养成定时看课外书的习惯;
4.以身作则看点书报。

家庭作业要求:
1.准备一个抄语文作业本。

2.作业前家长提出要求:书写工整,字写漂亮;作业后家长签字确认。

可以和孩子有言在先,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就必须重写。

3.读的作业完成情况就写在生字本作业的后面。

签上名字和日期。

还可以给孩子写上鼓励的话语。

4.家庭作业及学习用品一定要装在书包里带来。

预习的目的和方法

预习的目的和方法

预习的目的和方法预习对学好每节课的内容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养成在上课前一天晚上,把第二天要上的相关课程预习一下的好习惯。

预习的目的一、预习可以降低新授知识的难度,可以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听预习时所不能理解的地方。

理解了重点和难点,就可以更好解决这些问题。

二、预习可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当你想的解题思路和老师一样的时候,是多么快乐。

三、一般学生上课时会或多或少出现“走神”的现象,假如刚好在那一刹间,老师讲到关键的问题,你就会吃亏了。

如果你预习了,就知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上课时遇到这些环节就会倍加关注,不会错过了。

四、预习并不是要提前学会,而是提前对要学的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如果你晚上花费很大力气,反而课堂上时间效率不高,更不利于自己在课堂学习兴趣的培养。

五、预习要知道下一课的内容是什么方面的,尤其要注意是上一课的延伸还是新的内容,与以前的哪些知识有关系。

预习的方法一、预习时要知识回顾、假设联想。

不要一下子就开始看新知识的具体内容,而要先看看新内容的题目,尽可能去回顾一下以前的相关知识。

二、感知这一课的哪些内容是重要的,哪些内容是不易懂的。

找出自己认为是重点、难点的地方,力求自己去独立思考、解决疑难。

三、预习时一定要学会思考,否则等于没有预习。

要把精力投入在对知识的思考上,而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浏览、记忆。

四、无法弄懂的地方,画个记号,提醒自己上课时注意听老师在这一点上的讲解。

一点要学会思考,否则就等于没有预习。

五、预习时要理解数理化各科的公式、定律、概念的含义,语文要知道主要内容和情节是什么。

六、预习以阅读为主。

要先将新内容中速阅读一遍,然后回过去将难点用记号画出来。

七、预习时间在完成今天所有作业完成以后。

八、预习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之内。

内容较多、较难、较新的课程可适当延长。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习惯是一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一、重视预习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

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就不会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

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

”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预习。

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坚持预习,还可以作对比分析,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养成对自己的进一步学习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至关重要。

第三,教师要有自己的责任感。

随着十年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再颁布,教育部门的一再呐喊,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但看看学生的自学能力状况是很不乐观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来促进这件事,事业很伟大,我们还是做吧。

二、乐于预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⑴ 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

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

我们养成认真预习课文的病向

我们养成认真预习课文的病向

我们养成认真预习课文的病向
1、养成认真预习课文的好习惯,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对于教师来说,也有利于教师在上课时更好地了解学情,把握住讲授的内容与难度;
3、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1、如果没有做到每天都进行课前预习,就会造成我们很多人“不预习不行”的错误观念,结果自然是:上课没精神,听课走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不能将所学的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2、其实,老师讲课的速度并不快,只要大家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还是可以理解的。

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打击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3、当你感觉预习时间紧张时,不妨采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分散注意力,例如边看电视边读书等,但最终目的仍然是让自己集中起精神,专心致志地完成预习任务。

4、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预习,比如,可以在睡觉前、洗漱时、等车时、课间休息时等,这样就可以使零碎的时间变为整块的时间。

5、不必每篇课文都全面阅读,而应挑选那些自己薄弱的环节进行重点突破。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保证了预习的质量。

6、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适的预习计划,不要千篇一律。

7、对于课本中出现的生字词,建议在上课前记忆,否则很容易遗忘。

8、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课后的复习巩固工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

上课之前先预习,这就意味着在你认真投入学习之前,先把要学习的内容快速浏览一遍,了解学习的大致内容及结构,以便能及时理解和消化学习内容。

当然,你要注意轻重详略,在不太重要的地方你可以花少点时间,在重要的地方,你可以稍微放慢学习进程。

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堂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起始环节,课前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要求学生在每次上新课前自觉地进行预习。

对要学的知识作一个初步的了解;把学习的难点、重点和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这样在上课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带着问题听课。

课后及时复习,记忆清楚,内容易懂,应当要求学生当天的课当天复习;先全面复习再重点复习;遇到难题时反复复习,温故而知新,复习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知识能被掌握得更扎实。

以我的经历来看,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是必要的,不过我的预习比较减略,无非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课本,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重点大致在心里有个谱了,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

预习时,我们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也是浪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