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16网络课程题诗经楚辞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材绪论】“风”“骚”传统
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后风骚用为诗歌的总代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2.【教材上编第二章】“六诗”说
六诗说”源自《周礼·春官·大师》,《周礼》将《诗经》分为“六诗”(即风、赋、比、兴、雅、颂),但根据什么标准进行的分类,为什么要依此顺序排列,“六诗”之间是什么关系?皆未言明,引发后世学者种种推断,先后出现六诗皆体说、三体三用说、六诗皆用说、教诗方法说、六种作用说、用诗方法说等推断.风、雅、颂是由于用于宗庙、祭祀、朝会燕飨、日常生活之礼而形成的三种音乐风格,再由三种音乐形成三种诗体,赋、比、兴是赋诗言志的方法。
3【教材上编第五章】燕飨诗
燕飨诗指《诗经》中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礼仪诗或宴饮诗。
根据内容可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等,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小雅·鹿鸣》是著名的燕飨诗。
燕飨诗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一组单纯反映古代燕飨活动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首先,它们真实地展现了燕飨活动的场面,表现出燕飨活动中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如《鹿鸣》反映了宾主之间的和谐融洽,而《常棣》则描写了众多兄弟欢聚一堂的喜悦和睦。
其次,燕飨诗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席上的贵族形象,如《宾之初筵》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群腐朽虚伪、丑态百出的贵族醉鬼的形象。
4.【教材下编第一章】“楚辞”文体
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
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我国史诗上的第二个春天。
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
形式上的活泼多样使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楚辞体的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
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名“骚体”。
5.【教材下编第五章】《九章》
《九章》是诗人屈原的一部短篇抒情诗集,它包括九篇作品:《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九章》中的各篇作品,实表现了诗人一生中每一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是诗人平生遭际之印证。
简答题
6.【教材上编第三章】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
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
(1)记叙了周人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
(2)反映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的情况。
比如,从《生民》这首诗中姜嫄神奇受孕以及生子之后三弃三收的神话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周人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还很低。
从后稷发明农业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诗中了解到周人的祭祀礼仪。
这些都是研究周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
7.【教材上编第七章】举例说明《诗经》中的“讽喻怨刺诗”有哪些类型,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讽喻怨刺诗的内容:一、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讽喻精神的实质: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这一章我们把重点放在讽喻怨刺诗上,这些诗从内容上看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如《板》、《桑柔》;二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十月之交》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这两类诗表现情感虽有不同,精神实质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
讽喻诗人的精神品格:一、忧国忧民的情怀,二、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讽喻怨刺诗的作者被称为讽喻诗人,他们是周代贵族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精神品格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二是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
《诗经》讽喻怨刺诗所体现的讽喻精神、讽喻诗人的这种精神品格对后世的作家、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屈原和杜甫就都继承了这种传统。
8.举例说明如何评价《离骚》的美学内涵?它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手段?(10分)(教材下编第三章)
《离骚》的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1)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而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2)由于诗人自觉承担悲剧命运形成的慷慨激昂的悲壮美;(3)由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形成的奇丽美,表现为三个艺术世界,即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
《离骚》的艺术表现手段具体如下:(1)使我们玄神奇目的是出现在长诗中的无比神奇的神话世界,对神话的撷取和运用,是屈原离骚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诗人通过一番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情节,并使它服从于一个新的抒情主题,成为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总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2)往古世界,即众多历史人物的纷纷出场的舞台。
屈原借助历史上的先贤先哲,成了他的观照对象,历代的兴亡之理,成为他对现实进行裁判的尺度。
《离骚》中所重现的历史世界,它给了全诗注入了浓厚的人文精神和理性光辉,借咏史抒情,是长诗在思想艺术上的又一特色;(3)在《离骚》中,更令人感到奇异而绚丽多彩的诗人所创造的一个“香草美人”世界,洁与
污,美与丑的对立,经过诗人创意性的构思,而出现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香花美草的意向,如以披香戴芳、饮露餐英来比喻道德的自修和品德之高洁。
诗人抓住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美学内含,来美化抒情主题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使全诗的风格更加绚美奇丽,光彩照人了,这种“美人香草”的寓意手法已远远超过了《诗》中的所谓“比兴之义”。
论述题9.
【教材上编第四章】阅读《豳风·七月》,将这首诗改写为现代白话诗。
并回答:这首诗属于教材分类中的哪一类诗?这首诗描写了哪几层内容?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尝试赏析并分析其艺术价值。
(不少于500字)
《豳风·七月》,属于教材分类中的《诗经》的农事诗,农业生活诗。
《七月》一诗,乃是纯粹的典型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奴隶之歌。
它形象而具体地为我们展示了两千多年前奴隶社会里现实生活和阶级对立的历史图景,是对于奴隶社会极不合理的、极不平等的剥削制度的深刻暴露。
诗篇描写了奴隶们从春到冬,一年四季从事耕种、采桑、纺织、做衣、收获、狩猎、酿酒、盖房、凿冰、献羊、祝寿等类辛苦繁忙的劳动场景。
诗的第一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奴隶们过着无衣无褐的痛苦生活,以及忙于下田耕种的情况。
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
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觱发的声响。
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
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
好不容易熬到寒冬过去了,正月里我们开始修理农具。
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
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
看着我们这样卖力的劳动,那些奴隶主派来的农官感到很高兴。
第二章,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
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着。
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
春天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
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辱。
末句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的真实情况。
第三章,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之事,并指出这是为贵族阶级做衣裳用的。
蚕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远扬的枝条,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叶。
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仿佛在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于是,八月里妇女们就动手纺织了。
纺织品染着不同的颜色,有黑红色的,有黄色的,而最鲜亮的是朱红色的。
可惜这些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第四章,写农事既毕,奴隶们还是为统治者猎取野兽。
四月里远志结子了,五月里蝉儿鸣唱着。
八月里作物开始收成,十月树木纷纷落叶。
十一月开始出外射猎,以取狐貉皮来给公子做冬衣。
十二月声势更浩大,集合起众人继续田猎。
射得的猎物,小兽归奴隶们所有,大兽得献给统治者。
第五章,写一年将尽,奴隶们为自己收拾屋子准备过冬。
五月里蝗虫动股起飞,六月里纺织娘鼓翅发声。
蟋蟀由野入檐,由檐入户,由户入床下,鸣声愈来愈近,而天也愈来愈冷了。
这时把屋里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后用烟熏老鼠,把它赶出屋里;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门缝用泥涂上,以防寒冷的北风。
感叹我们和老婆孩子,往往农忙时就露宿在场上,到了冬日,天寒事毕,才正式回到房屋里来。
第六章,写奴隶们除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
同时,七月里还得采摘瓜类,八月里收取葫芦,九月里拾取芝麻,把这些都交给统治者。
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
第七章,写奴隶们农事完毕,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
九月里修好打粮场,十月里纳粮入仓库。
不论是先熟的作物,还是后熟的作物,是谷类,还是麻类,都得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
收完庄稼之后,就去为贵族们修理住宅。
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用此来搓绳子。
等到替贵族们把住宅修好了,奴隶们又快到了春播的时候了。
第八章,写一年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
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
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
《七月》鲜明地描绘出奴隶社会的生活画面,真实地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
诗的基调是健康的,但蕴藏着深沉的仇恨与哀伤。
这种仇恨与哀伤,毫无疑问是阶级意识的反映,当然不能说是自觉的。
《七月》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首先,它描写真实,概括性强。
本篇以细节的真实描写见长,这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要标志。
诗人把奴隶们一年之中所从事的农事劳动和生活情景,都一一细致,非常具体地再现了出来。
涉及面相当广泛,内容含量甚大,可谓包罗万象,如同连环画幅,足见诗的概括性强。
其次,它结构严谨,形式活泼。
这首诗是按月令、时序谋篇布局的。
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创作,它开了后代十二月生产调的先河,为人们喜闻乐见。
其大致轮廓是:从初春开始下田耕种写起,到年终农事完毕聚会宴饮结束,中间分别写了衣、食、住等生活情景,显得井然有序,结构非常严谨。
再次,它对比突出,侧重白描。
全诗运用对比鲜明的艺术手法,突出表现了两个阶级的矛盾对立情况,是非善恶,泾渭分明。
同时,它还用白描手法,敷陈其事,即用事实和图画说话。
歌者把满腔愤怨和不平之鸣,全都隐蔽在字里行间,使人自得于其言外。
这样,反倒增强了诗的感染力量。
此外,它还语言简朴,词汇丰富。
诗句以四言为主,但也有五、六、七、八各言兼用。
语言非常简朴无华,不假雕琢,不用夸饰。
自然而亲切,富于表现力。
10.
【教材下编第六章】阅读并翻译《九歌·山鬼》,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白话文,并从它的描述内容和艺术手法层面试作赏析(不少于500字)
翻译:仿佛有人经过深山谷坳,身披薜荔腰束女萝。
含情流盼嫣然一笑,温柔可爱形貌娇好。
驾着赤豹紧跟文狸,辛夷为车桂花饰旗。
石兰做车盖杜衡作车上的飘带,折枝鲜花赠送给所爱的人。
竹林深处整天看不到天空,道路险峻独自来迟。
孤身一人伫立山巅,云海茫茫浮游卷舒。
深远幽暗白天昏暗,东风狂舞雨神在降雨。
我为灵修而留忘却归去,年已老谁能使我再像花一样鲜美?
我在山间采撷芝草,岩石磊磊葛藤四处缠绕。
抱怨公子怅然忘却归去,你思念我却没空到来。
山中人儿就像杜若般芬芳可爱,口饮石泉头顶松柏。
你想我是真是假。
雷声滚滚因下雨而天色昏暗,猿鸣啾啾狖猿夜里鸣叫。
风声飒飒落木萧萧,思慕公子却徒然遭受忧伤。
本篇写的是山中女神的爱情故事,诗是按照女人公的出场赴约、等待相会和久候不至而陷入失望痛苦这样三个层次来写的。
诗中着重描写的,只是一个感人的片段,机女神赴约不遇,失恋后悲哀的情景。
全诗以抒情为主,兼有一定的情景描写和情节进展,特别是比较细致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把一个多情的女子在追求爱情时刻的那种一往情深和自信,以及在爱情受挫时的那种特有的心理波折和苦恼,都刻画的漓淋尽致、十分感人。
首先写山中女神的出场:在幽静的山谷里,仿佛有个人影出现了,身披薜荔腰束女萝:他用山中的芳草打扮自己,显得美丽方洁;面容嫣然一笑,反映出少女的情思和青春的朝气。
接着用驾着赤豹写出他的威仪,先出女神的神韵风采;竹林深处整天看不到天空,道路险峻独自来迟。
这两句表现女神赴约时急切匆忙赶路的心理活动,复杂的心理正表现出一个热恋中的女子所特有的衷情。
其次接着写女神来到约会地点,而未见到爱人到来时焦虑情景。
孤身一人伫立山巅,云海茫茫浮游卷舒。
深远幽暗白天昏暗,东风狂舞雨神在降雨,这几句描述了她孤单独自矗立在山巅,焦急等待,然而天色渐渐阴沉下来,也正如她的心情一样,在这样入景的描写更突出了美人的迟暮之感。
我为灵修而留忘却归去,年已老谁能使我再像花一样鲜美?表现了女神憧憬长久的幸福,同时也感到年华易逝,青春难再了。
最后,女神的意中人最终也没有出现。
她希冀爱人出现,独自山间等待打发时间,起初为男子不来找借口或许是因为太忙所以迟迟未到来宽慰自己,时光流逝,最终爱人始终没有来到。
君思我兮然疑作,对于对方的爱情她怀疑了,一种痛苦顷刻向她袭压过来。
夜幕降临了,思公子兮徒离忧,表现了女神陷入到极度哀伤忧愤之中。
《九歌·山鬼》作为一个山中女神,她犷野中带着娟秀,正反应了我过南方山林的特征,是作者所感受到的自然美的性格化,同时我们在这位山中女神身上,从她的情感、心理和身世遭遇方面,又可以感受到人世间浓厚的生活气息,感觉到她正是一个人世间性格高洁、美丽多情的女子的形象。
因此,诗中的女主人公——山鬼这个形象,具有着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双重特征,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
各章出题重点
【绪论】:简叙“风”、“骚”传统(重点)
上编《诗经》
【第一章】:《诗经》的编集、流传
1.“采诗说”、“献诗说”与“删诗说”(了解)
2. 孔子与《诗经》编集的关系,各种说法的论据是什么(了解)
3.《诗经》自汉至清、再至现代的流传;孔孟以来对《诗经》政教功能和美学观念的塑造(了解)
【第二章】《诗经》的分类
1.“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的含义(重点)
2. 风、雅、颂的含义和内容(重点、难点)
3. 《诗经》研究的重新分类(了解)
【第三章】周民族史诗(视频教学课件第01节涉及)
1.“史诗”的概念;五篇周民族史诗的阅读和理解(以《生民》、《公刘》为重点)(重点)
2.如何分析周民族史诗中的艺术特色(难点)
【第四章】农事诗(视频教学课件第01节涉及)
1.农业祭祀诗(了解)农业生活诗:
2.以《豳风·七月》为例(此篇需重点掌握)
【第五章】燕飨诗(视频教学课件第01节涉及)
1.《诗经》中“燕飨诗”的内容、性质和文化价值(重点)
2.重点阅读《宾之初筵》、《鹿鸣》、《伐木》等作品,并简述其主要内容和思想艺术特征(重点)
【第六章】战争徭役诗(视频教学课件第01节涉及)
1.战争诗:学习分析不同战争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秦风·无衣》、《小雅·采薇》、《豳风·东山》(此三篇需重点掌握)
2.徭役诗:主要有两方面情感表现
《王风·君子于役》、《小雅·何草不黄》(此二篇需重点掌握)
【第七章】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视频教学课件第02节涉及)
1.政治颂美诗的歌颂对象、特点及其积极意义:以《大雅·烝民》为例(此篇需重点掌握)
2.讽喻怨刺诗的作者群体及其精神品格、心理情感特征等:以《小雅·十月之交》为例(此篇需重点掌握)
两类讽喻诗的异同比较
【第八章】婚姻诗与爱情诗(视频教学课件第02、03、04节涉及)
1.爱情与婚姻诗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情感(教材中所举诗作需重点掌握)
2.其他一些怀人念旧、表现人伦情感和民俗风情的诗篇(了解)
【第九章】《诗经》的文化精神(视屏教学课件第02节涉及)
如何理解《诗经》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了解)
【第十章】《诗经》的艺术形态(视频教学课件第05节涉及)
1.《诗经》的创作论意义(了解)
2.《诗经》作为中国抒情诗艺术发展成熟标志的成就(重点掌握)
3.《诗经》的艺术创作和周文化精神(了解)
4.《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注意结合具体诗作进行分析,重点掌握)
【第十一章】《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如何评价《诗经》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对中国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了解)
下编楚辞
【第一章】“楚辞”的文体、传播与结集
1.“楚辞”文体的来源;楚地对楚辞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楚辞与《诗经》在艺术形式上的区别(了解)
2.“楚辞”编辑成书的过程(重点)
【第二章】诗人屈原的时代与生平(重点)(视频教学课件第06节涉及)
【第三章】政治抒情诗——《离骚》(视频教学课件第06、07、08、09节涉及)
1.“离骚”的释义;《离骚》写作时代的考辨,依据是什么;《离骚》的“忠怨”之情与爱国精神是如何体
现的(重点)
2.《离骚》的美学内涵是怎样的(重点)
【第四章】长篇咏史诗——《天问》(视频教学课件第06节涉及)
1.《天问》释义与主旨(了解)
2.《天问》的内容与结构层次(重点)
3.《天问》的独特形式与文学价值(重点)
【第五章】短篇抒情诗——《九章》(视频教学课件第06节涉及)
《九章》作品研读:《橘颂》、《哀郢》、《涉江》(此三篇需重点掌握)
【第六章】具有神话色彩和爱国内容的组诗——《九歌》(视频教学课件第06、07、09、10节涉及)
《九歌》作品研读:《东皇太一》、《东君》、《少司命》、《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礼魂》(了解)
导读课本:
带“△”的篇目需要重点阅读。
3.背诵篇目(括号中的数字为该诗在《导读》中的页码)
上编《诗经》
《小雅•鹿鸣》(23)
《王风•君子于役》(34)
《唐风·鸨羽》(35)
《卫风•伯兮》(38)
《秦风•无衣》(39)
《小雅•采薇》末章(42)
《周南•关雎》(75)
《周南·桃夭》(77)
《邶风•静女》(81)
《卫风•硕人》第二章(87)
《卫风·氓》(89)
《卫风•木瓜》(91)
《秦风•蒹葭》第一章(99)
《王风·黍离》(105)
《魏风•伐檀》第一章(106)
下编楚辞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至“来吾导夫先路”(159);“长太息以掩涕兮”至“固前圣之所厚”(164)《橘颂》(192)
《湘夫人》首段(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