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阴阳之道
人体最佳状态是阴阳平衡(阴上阳下)
人体最佳状态是阴阳平衡(阴上阳下)上热下寒,就是阳不归位上热下寒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常年上火,总是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失眠,同时又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在饮食上,这类人群也非常挑剔,吃点儿热的就上火,吃点儿寒的就伤阳,只能吃温的东西。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其实有更确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
也就是说,体寒是上火的根源!实火虚火,如何区分?有些朋友上火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败火药,却常常陷入越吃越严重的怪圈,这种情况八九不离十都是上热下寒。
因为上热下寒是体寒所致,而败火药属寒凉之物,服用它们只会让你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所以,在对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实火:从来不上火,但吃了一些东西后,突然上火,多半是实火;虚火:经常出现口腔溃疡、舌疮、青春痘、失眠之类的上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点,但不喝的时候又不行了,并且反复发作,一定是虚火。
火的属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
一句话: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建议服用败火药(如牛黄解毒丸);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并且,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
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
所以,常年虚火的人,身体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上热下寒,怎么形成的阳主升,阴主降。
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说明阴阳二者没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无法构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二者之间都没有互动了,当然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任何变化。
反之,只有阳在下,自下而升,阴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发生关联,有了关联才能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这才叫“阴阳交感”。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调理阴阳养生之道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调理阴阳养生之道在中医骨伤科学领域,调理阴阳是一种重要的养生理念和治疗原则。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而在骨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合理地运用调理阴阳的方法,能够促进身体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阴阳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就人体而言,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和不适。
在骨伤发生后,局部的阴阳平衡往往会遭到破坏。
例如,骨折会导致局部气血瘀滞,阳气不通,阴气凝滞,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
此时,治疗的关键就是要调整阴阳,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
中医常用的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等方法,不仅是对骨折部位的物理纠正,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阴阳失衡的状态。
通过手法复位,使错位的筋骨恢复到正常的位置,让阳气得以通畅,阴气得以消散。
夹板固定则能够稳定骨折端,避免进一步的损伤,为阴阳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会根据阴阳的盛衰来选用合适的方剂。
如果是损伤初期,局部阳气闭阻,阴气凝滞,多采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物,如桃仁、红花、赤芍等,以通阳散阴;在损伤的中后期,由于气血耗损,往往会出现阴阳两虚的情况,此时则会选用补气血、调阴阳的药物,如熟地、当归、黄芪等,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除了治疗,预防骨伤也离不开阴阳的调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运动方式,是维持阴阳平衡的重要手段。
现代人由于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导致阳气不足,阴气过盛,筋骨变得脆弱,容易发生损伤。
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补充阳气。
同时,运动也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损伤阳气。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均衡营养,不过食生冷寒凉之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也不可过食辛辣燥热之品,以免耗伤阴津。
在骨伤的康复阶段,调理阴阳同样至关重要。
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中医阴阳五行及人体的联系
养生保健沒有长生之术只有养生之道主讲:杨彬中医理论基础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以阴阳学阐明了人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疗和防治的根本规律。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之中,有效的指导着医疗实践。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
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
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
一阴一阳的养生方法
一阴一阳的养生方法
一阴一阳是中医养生和健康道路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认为人体的阴阳需要保持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以下是一些一阴一阳的养生方法:
一、阴阳调节饮食
根据中医理论,食物性味不同,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
为了保持阴阳平衡,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的食物,比如阴虚体质的人应该多吃一些补阴的食物,例如猪肝、乌鸡、木耳、黑豆等。
而阳虚体质的人则应该多吃一些补阳的食物,例如羊肉、牛肉、海参、桂圆等。
在日常饮食中也要保持谷类、蔬菜和水果的平衡,以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二、运动保持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运动能够通过调节体内能量,帮助身体维持阴阳平衡。
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一般来说,阴虚体质的人不适合过于剧烈的运动,而阳虚体质的人则适合进行适度强度的有氧运动。
中医也强调适合季节进行运动,夏季应该适量运动,冬季应当适度保暖。
三、调节情绪平衡
情绪对阴阳平衡的影响很重要。
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可以造成内分泌失
调,从而影响身体的阴阳平衡。
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静心态,积极面对问题,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和负面情绪。
四、按摩穴位调节阴阳
中医强调按摩能够帮助身体调节阴阳平衡,改善身体机能。
可以自己按摩一些穴位,比如涌泉穴、太溪穴、神阙穴等,这些穴位能够通过调节肾脏、脾脏、胃等的机能,帮助身体维护阴阳平衡。
五、更好地睡眠
中医认为睡眠是调节阴阳平衡的重要方式,阴阳平衡的调节依赖于夜间休息和白天活动的节律性。
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是维持健康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
应该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以帮助身体保持平衡的状态。
中医里如何划分人体的“阴阳”
中医⾥如何划分⼈体的“阴阳”
⼈体是⼀个有机整体,⼈体内部充满着阴阳的对⽴统⼀关系。
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有形,不离阴阳。
”
⼈体的⼀切形体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的阴阳两个部分。
由于划分的层次不同,⼈体脏腑经络的阴阳所指也不同。
就⼤体部位⽽⾔,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就其背腹⽽⾔,背部因朝天⽽为阳,腹部因向地⽽为阴。
就四肢内外侧⽽⾔,外侧属阳,内侧属阴。
根据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不同层次的事物和现象有不同的阴阳属性。
如体表的组织皆属阳,⽽其中的⽪⾁为阳中之阳,筋⾻为阳中之阴; 体内的脏腑皆属阴,⽽其中的五脏为阴中之阴,六腑为阴中之阳。
若在其下⼀层次分阴阳,则⽪⾁为阳,其中⽪肤为阳中之阳,肌⾁为阳
中之阴; 筋⾻为阴,其中筋为阴中之阳,⾻为阴中之阴; 五脏为阴,其中⼼肺居上为阴中之阳,肝脾肾在下为阴中之阴。
若再在其下⼀层次分阴阳,则⼼肺为阳,其中⼼主温通⽽为阳中之阳; 肺因清肃⽽为阳中之阴;肝脾肾为阴,其中肝因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因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因主运化⽽为阴中之⾄阴。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随着社会人文思想的进一步开展,人类探寻未知事物的眼光从外界的自然宇宙,慢慢转变为认识人体本身。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不但蕴含着自然万物的生长开展之道,而且还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内部运行状况,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现代医疗应用,平常的保健养生,都发挥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一、阴阳学在《黄帝内经》中的表达《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一年四节的变化,从春温,夏热到秋凉,冬寒,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彼此转化的结果。
阴阳的运动始终影响着自然界,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那么可以说阴阳的运动通过自然界而影响着人体。
岐伯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的意思是,真正懂得养生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更重要的是加以适应调和养生之法,从而到达协调统一的效果。
既然已经知道阴阳之于自然之于人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化阴阳,如何从根本上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之道,从阴阳学的角度来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相生相化和互根互用这个四个方面能够让我们理解并为我们阐述阴阳之道在《黄帝内经》中的表达。
1.“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所谓“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说的是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果说日为阳,月为阴,我们经历的每一天都是伴随着月落日升而度过的,从未看到过日月同在天的正中这样的现象。
如一年四季,如果说夏为阳胜,冬为阴胜,那么四季的轮转也是一种阴阳此消彼长的现象。
我们所说的阴阳平衡绝不是静止的平衡,而是运动着的平衡,只有阴阳之间有消长运动的发生,才能维持生命的动态,保证万物无限的开展。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这里说的是阴阳之间的制衡关系,利用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用水制阳,用火消阴。
也是用来说明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
阴阳之间本身存在着发生、升降的演化规律的。
自然界的正常规律是阳升阴降。
阴阳的概念最确切的是什么
阴阳的概念最确切的是什么阴阳是一种古老的哲学概念,源自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易经、风水、太极、道家和儒家等领域,并在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传统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阴阳的概念最初源于中国古代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思考。
在中国古代,人们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现象。
例如,白天是阳、黑夜是阴;春夏时节阳气盛、秋冬时节阴气盛;火是阳、水是阴等。
这些现象反映了自然界中的相互对立、统一发展和平衡的原则。
人们将这种对立的关系归纳为阴阳之道。
阴阳之道的核心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即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在易经中,用“两仪”代表阴阳,两仪是一个圆圈,被分为两半,一半为白色,代表阳;另一半为黑色,代表阴。
在这个圆圈中,阴阳的界限不是绝对的分界线,而是互相贯通、相互转化的。
当阳气盛处于极致时,阴气就会产生;阴气盛时,阳气就会产生。
阴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生命的循环。
阴阳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的意义。
在中医中,阴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参数。
健康的人体内阴阳平衡,疾病就很难侵袭。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平衡阴阳,恢复阴阳失衡的状态。
在风水中,阴阳是影响房屋、城市和地方风水的重要元素,影响人们的健康和运势。
在太极中,阴阳是动与静、内与外、虚与实、阴与阳的交替运动。
在儒家思想中,阴阳也代表善恶、正邪的道德对立。
总的来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概述了自然界内在的对立、统一和协调的原则。
阴阳之道是一种体现理性和人类智慧的方式,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成就。
阴阳也因其灵活、易用和有效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领域,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文化和思想。
道教与养生以阴阳平衡为基础的健康养生方法与技巧
道教与养生以阴阳平衡为基础的健康养生方法与技巧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与养生密切相关。
在道教的理念中,阴阳平衡是保持身体和心灵健康的基础。
因此,道教中有许多以阴阳平衡为基础的养生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能够调整心态,使人保持健康和平衡的生活状态。
一、调整饮食结构,保持阴阳平衡在道教养生中,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道教提倡素食,认为素食有助于保持阴阳平衡,并且可以净化身体和心灵。
素食食物富含植物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道教还强调饮食的调养,例如搭配各种食材,以达到阴阳平衡的效果。
如绿色蔬菜和水果富含阳气,而豆类和海藻则富含阴气。
通过合理的搭配,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标。
二、运动和瑜伽锻炼,调理阴阳道教强调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提倡通过运动和瑜伽锻炼来调理阴阳。
运动可以增强体力,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
而瑜伽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提高身心的协调性。
这些运动和瑜伽锻炼可以帮助人们保持阴阳平衡,并且具有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的作用。
三、修炼道家功法,调整身心能量道家修炼功法是道教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修炼道家功法,可以调整身心能量,提高阴阳平衡。
其中,太极和气功是道家修炼最常见的功法之一。
太极拳通过舒展身体、放松筋骨、调整呼吸,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阴阳平衡。
而气功通过呼吸运动和身体姿势调整,帮助人们消除身体的疲劳和疾病,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达到健康养生的效果。
四、修习静坐冥想,守护内心平静道教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修习静坐冥想可以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冥想不仅可以舒缓压力,缓解焦虑和烦躁,还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观察自己的身心状态。
通过冥想,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阴阳能量,并且能够调整和平衡这些能量,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和养生的目的。
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和技巧,道教养生还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内经论人2阴阳者,血气之男女
内经论人之二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阴阳,是《黄帝内经》的总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特地直接以黄帝口气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人的阴阳首分男女,“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男女大不同,男女有别,《黄帝内经》缺乏性别差异的解剖学论述,而是从生命过程中生理周期的“七八”不同作为男女性别的最主要差异。
1.七八男女《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这一千古经文至今仍有重要意义,明确指出男子以八八为节,女子以七七为节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发展过程,这一规律虽逾千年,而对于男女生长发育的实际规律的概括基本相符,不能不敬服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奥。
对于“七”和“八”,是古人长期生活和实践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的概括和升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更是一个“象”,是易学象数结合在中医应用的典范。
对于女七男八,唐代王冰注曰:“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之数偶之,明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其形,故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老阴之数极于十,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合之。
《易》系辞曰‘天九地十,则其数也’”。
明张介宾《类经·脏象类》中解释说:“七为少阳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
道教和合阴阳的养生之道
龙源期刊网 道教和合阴阳的养生之道作者:张宝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3期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对概念。
其本义是指日照的向背。
后遂指两种性质不同的气,二者相对、相感、交合、摩荡相推,化生万物,并引起万物的变化;同时也指相互关联而又矛盾对抗的两种力量,它们是万物成形和发展变化的根源。
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体自身的发展、运动、变化都受阴阳的规定和制约。
阴阳亦是道教生命伦理中最为重要的范畴。
道教的阴阳之说继承了先秦道家的道论及阴阳理论,同时又受到《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老子以道为本,但道的运动亦须借助阴阳的力量。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
二即阴阳,由道产生;阴阳相交,产生冲气以为和,天地万物遂于阴阳相反相成中化生。
所谓“和”,即指阴阳的平衡、和谐、合生的和合状态。
老子之后的庄子,进一步将阴阳的观念具体化。
他说:天地之间无非一气,此气包括阴阳。
在他看来,道之所以能化成万物,是因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的方面,宇宙万物亦都包含着阴阳正负两个方面,阴阳的互相交通,互相作用,而形成了和,和为万物生成的基础。
知晓这个道理,追求万物的合和,就是依乎天理,就是体道。
《庄子·养生主》说:“为善莫近名,为恶莫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善亲,可以尽年”。
被后人认作是庄子养生纲要的话,其实质就是依其天理追求至和的境界。
庄子认为,和是阴阳平衡的唯一标准,阴阳平衡也是人体机能的正常体现,是养生保命中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
在继承道家思想的基础上,道教成立之初即将阴阳学说向修道养生方面大加发展。
《太平经》依老庄的道论与气化之说,围绕人的养生认为,人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
故欲修长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为一,久则彬彬自见。
身中形渐轻,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
这就明确指出,人的生命活动,精气神的变化运炼,都是阴阳二气和合交流的结果。
黄帝内经阴平阳密养生法
黄帝内经阴平阳密养生法一年四季,春阳渐升,夏阳最旺,秋阴气越来越旺,冬阴气最旺。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体的阴气和阳气也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
比如夏至一阴生,由之前的阳气为主导变成秋分的阴阳平分主导,再到阴气变主导,阴气主静,所以人容易精神向内收敛,新陈代谢减慢,安静不愿动。
反之,冬至一阳升,由之前的阴气为主导变成春分的阴阳平分主导,再到阳气变为主导,人体内阳气与自然同步上升,阴气下降,人精神兴奋,新陈代谢加快。
阳气促进身体的生命活动,加速新陈代谢,而阴气则可以调节和抑制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
孙广仁说:“调节阴阳,保持或恢复其相对平衡,达到阴阳秘,是中医防病的基本原则。
”阳虚阴盛体质者,应注意春夏养阳,夏季用温药、食以“培阳”,即“冬病夏治疗”;阴虚阳亢者,应注意秋冬补阴。
冬天可以用凉润的药来补阴,称之为‘“夏病冬补”“阴平阳秘”出自《内经·生气通天论》,经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是古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其中相互对立的双方的概括,其中包含了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互根又互生,既互相消长又互相转化的矛盾关系。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主要是指阴阳调和,也就是阴阳平衡,可以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身体处于一种健康状态。
中医认为阴阳是万物的纲领,阴阳动态平衡是一种常态,因此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由于阴阳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身体随时都会处于自身机能状态和外界环境的干扰之中,因此,为了保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阴阳平衡,人需要学习《黄帝内经》,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养生。
因此我们今天主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都有哪些内容?在《黄帝内经》里的“阴平阳秘”是什么意思?“阴平阳秘”养生方法都有哪些?快和我一起学起来!《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学著作,它建立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疾病学说、诊断法、治疗学说、养生学说、运气学说等。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释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表达了宇宙间存在着阴阳两极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想。
其中“阴阳”是指在受感官所分辨的宇宙事物、自然现象和人的生命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和质性。
一阴一阳,指阴与阳两种相对反向的属性,就像阴影与阳光、黑与白、冷与热、收缩与扩张、沉淀与上升等对立现象。
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阴阳相互转化,无始无终,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和消亡的根本原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认识世界和宇宙的哲学思想。
在《易经》中,阴阳理论是其核心思想之一,被视为正统哲学的基石。
《道德经》中也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指的是宇宙初始的迷离之中,出现阴阳之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变化和发展。
阴阳的相互依存和转化,不仅是自然界万物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的身心和行为的规律。
例如,人体的生理变化就以阴阳为基础:昼夜交替、呼吸状况、体温变化、脏腑活动等,都体现了阴阳之间的转化与平衡。
人的情绪也有阴阳之分,例如愉悦与忧郁、安宁与不安、平静与激动等。
在中医理论中,阴与阳也是极为重要的概念,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就是由于阴阳失衡所导致的。
阴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通过中药的调理和针灸的刺激,可以平衡人体的阴阳,恢复人体的健康。
总的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思想,在现代社会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通过学习和了解阴阳思想的本质,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的生命和行为。
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平衡阴阳关系,使自己保持平衡和健康。
试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试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内经》首次提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的论断,为其他诸子百家所未有,丰富和发展了阴阳学说。
本文以人对阴阳运动的观察作为切入点,还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的立论由来,并探讨其内涵。
1 阴阳之理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根本定律1.1 阴阳为中华传统学术之根本中华文化,诸子百家皆以易学为根砥,认为阴阳是天地肇生的基础与万物发展的根源。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之理,是中华传统学术体系的根本定律。
举凡天地万物的成住坏空,一切物质、能量、信息,规律、心性、时空等,皆是阴阳。
阴阳,既是概念,也是实在;既是抽象的哲学,也是具体的科学。
阴阳学说指导建立了中华传统学术体系,并存在于各学科内的各个层面。
1.2 阴阳生宰天地万物“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阴阳学说认为,太极之气分出清浊、寒热、轻重、虚实等两类不同性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统称阴阳),阴阳二气相对相待,互根互因,不断进行同质、同势的积聚、生变、转化,最终形成含有不同阴阳质和量的万物,由此构成天地这一对阴阳最大值的两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二气冲击震荡(“冲气”)、交流沟通、生制转化、融汇和合,产生“中气”(“三”;“冲气”别解);中气赖阴阳而存在,阴阳赖中气而不离。
负阴抱阳的冲气状态是变革,也是稳定。
万物赖其自身的阴阳、中气,维持稳态,与外部相关环境相谐和,“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2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是中医学的创见道家之学是中华文化之根,于春秋战国时期衍生诸子百家。
中医学脱胎于道家的易学与生命探索、医药实践。
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是阴阳学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提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然而《内经》此言,究竟是方技家(医家)的创见,还是引自其他诸子百家之论呢?笔者以“左右”为关键词,检索查阅“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先秦两汉诸子百家典籍,共计儒家26种(《论语》《孟子》《礼记》《荀子》《孝经》《说苑》《春秋繁露》《韩诗外传》《大戴礼记》《白虎通德论》《新书》《新序》《扬子法言》《中论》《孔子家语》《潜夫论》《论衡》《太玄经》《风俗通义》《孔丛子》《申鉴》《忠经》《素书》《新语》《独断》《蔡中郎集》),墨家2种(《墨子》《鲁胜墨辩注叙》),道家9种(《庄子》《道德经》《列子》《鹖冠子》《文子》《文始真经》《列仙传》《鬻子》《老子河上公章句》),法家6种(《韩非子》《商君书》《申不害》《慎子》《谏逐客书》《管子》),名家1种(《公孙龙子》),兵家6种(《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三略》),算书4种(《海岛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周髀算经》),杂家5种(《淮南子》《吕氏春秋》《鬼谷子》《尹文子》《邓析子》),史家21种(《史记》《春秋左传》《逸周书》《国语》《晏子春秋》《吴越春秋》《越绝书》《战国策》《盐铁论》《列女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汉书》《前汉纪》《东观汉纪》《后汉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古三坟》《燕丹子》《西京杂记》),经典文献10种(《诗经》《尚书》《周易》《周礼》《楚辞》《仪礼》《山海经》《焦氏易林》《京氏易传》《诗说》),字书5种(《说文解字》《尔雅》《释名》《方言》《急救篇》),出土文献2种(郭店《老子》,马王堆《老子》)。
阴阳平衡理论
阴阳平衡理论阴阳平衡编辑词条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
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既不过分也不偏衰,呈现着一种协调的状态。
阴阳平衡则人健康、有神;阴阳失衡人就会患病、早衰,甚至死亡。
1基本介绍2有何特点什么是阴阳平衡四大特点三大具体表现3维持原因4养生之道阳虚养阳在南方阴虚养阴在北方5具体应用药膳的应用分类辨证施膳区分标准合理搭配1基本介绍编辑1.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巨著——《易经》告诉我们,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
太极图就是阴阳运动哲理的缩影。
阳: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永恒运动的,都属于阳。
阴:凡是背阳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冷的、相对静止的,都属于阴。
2.阴阳的相互关系是什么?——阴阳之间是消长转化的关系,是互根互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阳极则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长——阳主热,阴主寒;阳主动,阴应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3.阴阳的产生阴阳产生于宇宙中日、月的运动,如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4.人体怎样分阴阳?头为阳,足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
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2有何特点编辑什么是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既不过分也不偏衰,呈现着一种协调的状态。
生命阴阳平衡的含义是脏腑平衡、寒热平衡及气血平衡。
其总原则是阴阳协调,实质是阳气与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也就是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
四大特点——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容颜发光三大具体表现——生命活力强——生理功能好——心理承受力强具体就是能吃、能睡、气色好,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应急能力强,对不良情况适应能力好;耐受疲劳强,抵抗一般疾病能力好。
3维持原因编辑——阴阳平衡不是静止的、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动态的这种平衡需要呵护,一旦养生不慎,就很容易导致阴阳失衡而危害健康。
揭秘天道左旋地道右转的医道玄妙
揭秘天道左旋、地道右转的医道玄妙原创2018-04-02 武当祝玄冲武当祝氏道医今天给大家真正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讲人身阴阳气机运动最大的奥秘!此秘在中医界一直隐而未发,如不能明悟,医道晦矣!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体自成天地,是为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的阴阳二气运动一致,故《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周易》里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
所以人身有天地日月,人身阴阳二气之运动实际上就是天地日月的对立运动。
那么什么是人身的阳与人身的阴呢?《内经》里人身的阳就是特指六腑,阴就是特指五脏,内经的阴阳观非常简洁,就是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而脏腑互为阴阳表里,脏腑阴阳二气的运动就是对立互生的太极运动,一如天地与日月。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内经里没有后世所谓的肝阴肝阳、肾阴肾阳等概念,这些是后世的阴阳观。
什么是天道左旋呢?天道,即阳气运行之道,也就是太阳从左而升,从右而降,这个是天道左旋。
因为天道由左往右进行顺时针旋转圆运动。
那么地道右旋是怎么回事?地道包括月亮,是从右上升,由右往左逆时针转动的,这个和月亮与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有关,月亮与地球都是逆时针运行的,地球自转绕地轴逆时针转,地球公转绕太阳逆时针转,月亮也是一样。
所以当地球逆时针运转的时候,看到太阳正好是顺时针旋转,因为太阳是不动的恒星。
人站在逆时针的地球上看太阳时,太阳自然是顺时针旋转。
中医是阴阳平衡之道,效法天地之阴阳,之所以称为中医,就是在宇宙中,阴阳各一半,并且阴阳的运行是对立而互生的,而人身的阴阳平衡就是天地日月的阴阳平衡,因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天道阳气清晨东方升,傍晚由西方下降的同时,实际上地道同时是在从西上升的,因为地不上升的话,就没有办法纳阳。
阴阳之道名词解释
阴阳之道名词解释阴阳之道,这可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结晶啊。
啥是阴阳呢?这可不是什么玄之又玄、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你看啊,白天和黑夜,这就是一种阴阳的体现。
白天呢,阳光明媚,世间万物都在这光亮下活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就是阳。
那黑夜呢,黑漆漆的,大部分东西都安静下来休息了,有一种静谧的感觉,这就是阴。
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了谁都不行。
你能想象这世界只有白天没有黑夜吗?那大家都得累趴下,一直干活没有休息的时候。
同样的,要是只有黑夜没有白天,那所有的生命都得在黑暗里摸索,啥都干不成。
再说说男女吧,男为阳,女为阴。
男的呢,一般力气比较大,性格可能更刚强一些,就像那巍峨的高山,坚定而又有力量。
女的呢,往往心思比较细腻,性格温柔似水,就像涓涓的溪流,柔和而又包容。
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像山水相依,家庭才会和谐美满。
要是都像山一样刚硬,那不得天天撞得火星四溅啊?要是都像水一样柔弱,有些事儿估计也很难推动呢。
还有冷暖,冷就是阴,热就是阳。
冬天冷得人缩手缩脚,这时候就特别渴望那暖烘烘的太阳,就像生命在寒冷中渴望那一点阳的力量来复苏。
夏天热得大汗淋漓,这时候要是有一阵阴凉的风,哎呀,那简直是救命的舒服。
这阴阳的转换,就如同季节的更替一样自然。
在大自然里,向阳的山坡上花草树木长得茂盛,这是因为阳的滋养。
那背阴的地方呢,虽然植物可能没有那么繁茂,但也有一些特别适应这种阴湿环境的苔藓之类的东西。
这就好像社会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特长,在不同的环境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那些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人就像阳,在一些需要开拓创新的地方大展身手。
而那些安静内敛、善于思考的人就像阴,在幕后默默地做着重要的工作。
从人体健康来说,阴阳也得平衡。
你要是总熬夜,过度消耗自己的阳气,身体就容易出问题,就像一盏灯一直亮着,油很快就会烧干。
你得适当休息,补充阴气,让身体的阴阳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这就跟汽车一样,光开不保养,那肯定报废得快。
咱老祖宗的阴阳之道可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它是实实在在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
人有阴阳,即为血气的白话文
人有阴阳,即为血气的白话文
人有阴阳,就是指人体内有阴性和阳性的物质存在。
血气是指人体内的血液和气体。
阴阳是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认为宇宙万物都有阴阳之分。
在人体内,阴代表着柔和、负向、消极、寒凉的属性,阳则代表着刚烈、正向、积极、热燥的属性。
血液是人体内的重要液体,它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组成,负责输送氧气、养分和排除代谢废物。
血液的特性具有温暖、湿润等阴性属性。
气体则包括呼吸过程中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人体内产生的其他气体,如胃中的气体等。
气体的特点主要是温燥、活泼等阳性属性。
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二者相互调和并保持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的状态。
如果阴阳失衡,就容易导致身体的疾病和不适。
因此,人有阴阳即指人体内存在着阴性和阳性的物质,其中血液代表了阴性的血气。
维持阴阳平衡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其生五其气三的解释
其生五其气三的解释《黄帝内经》中"其生五,其气三"的意思是:阴阳之道,化生出木、火、土、金、水五行,体现为天、地、人三气。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1、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2、译文黄帝指出:自古以来,无数事实证明,人与天地自然是否息息相通并保持和谐统一,是生命长短的根本问题。
而这一根本的根本,乃是阴阳。
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无论是世上的万物,还是人的九窍、五脏、十二经脉,都与天地自然之气息息相通。
阴阳之道,化生出木、火、土、金、水五行,体现为天、地、人三气。
人如果常常违背这些,就会被邪气所伤。
所以说,阴阳乃是寿命的根本之根本。
3、扩展资料《黄帝内经》生之本,本于阴阳,"天人相应"为《内经》基本学术思想之一,而"生气通天"是《内经》中"天人相应"观的重要体现。
人生存于自然之中,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故养生必须以"生气通天"为要领。
阳气的生理与病理,本节将人之阳气类比天之太阳。
天之阳气,能使天体运行不息,蒸腾温养万物,使万物生长化收藏;人之阳气具有抗御外邪,护卫生命,促进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五脏气机的运行,津液之气化,均赖阳气的温煦和推动。
可见,阳气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这种重视阳气的观点影响后世医家,成为温补学派的理论渊源。
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中据此提出了"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大宝论》)的著名论点。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是《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
本节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是相互通应的,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阴阳之道(转载)
访问人次:227次阴阳为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内涵之一,是西方唯物主义哲学对立与统一的完美结合体。
《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
《易传》:一阴一阳谓之道。
《景岳全书》: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约阴阳而已。
其中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开山之作《黄帝内经》中阴阳的重要性更是无以复加。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均提示阴阳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的重要性,在祖国医学中更是显露无疑。
何为阴?何为阳?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在近代沪上医家祝味菊《伤寒质难》中:阴为体为质,阳为势为力。
提示阳者,用也,机能也,功能也;阴者,体也。
形质也,物质也。
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体用学说,近代中西医结合先驱的形质与机能的学说,现代自然科学中物质与功能的学说。
下面对人体“阴”“阳”进一步归纳总结如下。
阴:分为阴精、阴形、阴邪
其中阴精,是人体最精微的物质,“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脏别论》,其中精气即是五脏的阴精,阳气产生的物质基础。
在人体,宏观层面是脑脊髓神经细胞、各种内分泌腺如:松果体、下丘脑、肾上腺、胰腺等以及内皮细胞等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与细胞。
微观层面包括染色体、各种细胞器等。
它们都是产生功能(阳气)的载体,即阴能生阳。
其分泌的激素和受体结合后产生极强的放大作用,可产生数千万倍的功效。
典型的印证了“阴精产生阳气”,或“精化为气”,或”气归精”,”精食气”。
《灵枢•经脉》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王冰注《素问•刺禁论》示::“脑为髓之海,真气之所聚”提示大脑高级中枢神经之思维、运动、语言、情感等均属于真气。
而真气之产生源于阴精,而脑髓即为阴精。
阴形包括阴津、阴液,以及骨、脉、肉、皮、筋等。
阴津又包括汗液、唾液、消化液、泪液等人体各种稀薄体液;阴液就是包括关节腔液、脑脊液、血液等各种具有滋润濡养的液性物质。
微观层面还有就是细胞外液。
人体的60%就是阴形。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其中”形”即是指阴形.
阴邪就是人体在病理状况下各细胞、组织、器官产生的病理物质。
包括瘀血、食滞、痰浊、结石、水饮、寒湿等病理产物。
其中的“阴”不是疾病属性,而是强调其是“有形之物”阴盛阳虚或阴盛格阳,其中之阴就是指阴邪。
阳:分为少火(阳气)、壮火(邪火)、虚火以及阳虚证。
少火、壮火是指在阴精未亏虚的状态下的正常及亢奋的功能。
(阴平阳秘、阳亢阴不亏)
虚火、阳虚证是指阴精亏虚状态下的功能低下及功能虚性亢奋。
(阴虚火旺、阴损及阳)
所谓少火就是阳气,包括心、肝、脾、肺、肾等脏腑阳气及经络阳气,就是人体各个细胞、组织、器官等的正常功能。
功能正常才会正常的新陈代谢,才会有效的进行机体有效的更新,才会促进脏器、组织、细胞对物质及能量的摄取,才会促进阴精的保持及更新。
即所谓精归化(气化即功能),精食气。
少火宜生,生生不息。
肾阳是人体一身阳气之根本,因为其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的脑髓、内分泌腺体:下丘脑-垂体-靶腺(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胸腺)。
壮火就是人体在病理状态下(新病、猝病),产生的异常亢奋的功能。
“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壮火耗伤机体阳气及阴精。
因此壮火当灭,否则耗阳气,损阴精。
虚火,特指阴精亏虚状态下的功能(阳气)状态,即是指脏器、组织、细胞等退行性变化,即阴精亏虚状态下,功能(阳气)虚性亢奋,例如:胰岛B细胞功能即是明证,初期亢奋,后期衰竭。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阳虚就是机体机能下降,即是指脏器、组织、细胞功能下降。
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肾阳虚的本质。
沈自尹提出了肾阳虚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NEIS)有关,肾阳虚证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胸腺)轴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且主要的发病环节在下丘脑(或更高级)的调节功能紊乱.。
而下丘脑-垂体-靶腺(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胸腺)轴即是阴精,亦提示精生气。
这就很好的证实了阴生阳。
临床论证:
1、临床中如何辨阴阳属性呢?
阳证:阳盛+阴精不亏或阴精亏虚
阴证:阳虚+阴精不亏或阴精亏虚
2、如何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宏观层面:人体层面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微观层面:细胞层面在细胞社会中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关系。
3、阴精、阴形、阴邪的相对论
阴精、阴形、阴邪在某种相对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在人体:脏腑物质为阴精,五体(骨、脉、皮、肉、筋)即是阴形,
但在器官如血脉,血管内皮细胞即是阴精,血管平滑肌细胞及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等即是阴形,而动脉硬化斑块即是阴邪。
在细胞层面,作为阴形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染色质及各种细胞器即是阴精,其他如细胞骨架蛋白及细胞膜即是阴形。
阴邪中,如血栓,其中血小板、纤维蛋白即是阴精,是可以被机体积极治疗时充分利用的。
(精化气,间接也可以解释中药多部位、多靶点、双向调节作用)
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中,充分利用了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阴精)等产生的机能。
4、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阳无以化。
《医贯砭•阴阳论》
阴损及阳:
急性病:阴精不足,出现阴虚火旺(虚性亢奋),久而阳虚。
慢性病:阴精不足,精不化气,出现阳虚证。
阳损及阴:
阳虚证,久而阳不生阴(阳气不能保固阴精及丰满阴形),出现阴精不足或阴液等阴形不足之症。
阳盛证,壮火或邪火亢盛,耗伤阴精及阴液等阴形,从而导致阴虚证。
阳生阴:
阳气功能正常,可促进阴精保固,阴形丰满,阴邪绝灭。
精归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但扶其真阳,则内外二邪皆绝灭。
阴生阳;
阴精足,精化为气,阳气才能充溢。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脏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