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苏教版.docx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二课,是第一课《认识固体》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课主要是指导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而本课则是通过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科学教学应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习者动手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因此教材在安排内容时精心选择了同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与观察,养成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生活化。
学情分析: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沉浮、溶解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其往往会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例如:会认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
同时学生也会对生活中的沉浮现象产生矛盾和疑惑,例如问道:问什么小石子在水中沉,而轮船就会浮?学生对固体在水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只是一种表象认识,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
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所以本课非常值得学生研究。
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
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知识与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元硬币、汤勺、铅笔、玻璃球、土豆、泡沫、曲别针、塑料瓶盖、干木块、树叶、盛水的水槽、干抹布。
教师材料:白板课件、蜡烛(一根和一段)、两块橡皮泥。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2把固体放到水里 苏教版
教学目标:
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5)布置学生制作彩色树枝
板书设计:3.2把固体放到水里
常用的分离方法:过滤、沉淀、蒸发
教学后记:
教学准备:水槽、烧杯、玻棒、盐、高锰酸钾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沉浮情况,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71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ຫໍສະໝຸດ 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2)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常用的分离方法:过滤、沉淀、蒸发
(3)提问:你还说出其他分离方法吗?
4、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
(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
把固体放到水里-苏教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把固体放到水里-苏教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固体、液体和气体;2.掌握不同物质的特性表现形式;3.理解“把固体放到水里”的实验现象。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不同特性;2.让学生思考“把固体放到水里”这一实验现象。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不同物质的特性表现形式,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
2.讲述营养饮料在夏天冰镇后下面的固体层和顶部的气体层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把固体放到水里”这一实验现象。
2. 实验操作(30分钟)1.准备三个透明的玻璃杯,一瓶普通的水,一块白糖和一小块柠檬酸。
2.把水倒入两个玻璃杯中,分别放入一颗白糖和一小块柠檬酸。
观察两者的溶解情况。
3.把透明的玻璃杯放到黑板前,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把白糖放到一杯水中,把柠檬酸放到另一杯水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3. 教学解释(15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二者的不同表现形式,理解其中的差异所在。
2.解释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实验现象。
4. 延伸实践(20分钟)1.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固体,加入水中观察。
2.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将其他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变化和现象,并尝试解释。
3.针对不同情况,讨论不同物质的特性表现形式。
五、教学反思1.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好实验装置,保证实验过程顺利进行。
2.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思考和领悟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提高科学素养。
3.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人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方式,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2.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溶解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固体物质(如盐、糖、面粉等)、水、容器、搅拌棒。
2. 教学工具:PPT、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水的知识,如水的性质、用途等。
2. 提问:你们知道固体物质和水有什么关系吗?二、探究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0分钟)1. 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包括溶解的速度、溶解的程度等。
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溶解现象。
四、思考与讨论(5分钟)1. 提问:为什么不同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不同?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影响固体溶解的因素。
3.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分享。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2.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吗?3. 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进行互动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和了解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细节,并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拓展环节,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六、探索溶解的影响因素(10分钟)1. 讲解溶解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温度对溶解的影响。
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溶解现象。
《把固体放到水里》优秀教案
把固体放到水里万琳琳【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2课, 本单元有5课本课是在上节课认识了固体的性质之后继续对固体放入水中的现象展开研究。
学好本课既能让学生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溶解现象,也能通过科学探究注重实证性来进行科学精神、科学品质培养。
为下面更好学习科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对固体在水中有的下沉,有的上浮,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能够描述固体的沉浮现象,但不能够正确描述出溶解现象,对把固体与水分离的现象,学生很少注意到,特别是蒸发分离,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做结晶分离实验学生会感兴趣,但是不能自觉地深究其中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2.能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2 了解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2 懂得通过获得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由其轻重、大小等因素所决定的。
【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是科学《标准》中提倡的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观察、动手实践的机会,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A:提出问题——学生猜测——实验验证——结论(固体的沉浮现象)B:教师实验——学生观察——学生描述——结论(固体的溶解现象)C:提出问题——研究方法——实践应用(固体与水的分离)D:激发兴趣——介绍制作方法——课后思考(结晶分离实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材料:水槽、烧杯、食盐、课件学生分组材料:水槽、烧杯2个、玻璃棒;食盐、沙、苹果(整个的、切块的)、蜡烛(整支的、半截的)、土豆(整个的、切片的)、螺丝钉、羹匙、橡皮、橡皮泥、玻璃球、乒乓球、硬币、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1 讲述《树洞救球》的故事。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把固体放到水里(2)_苏教版-word文档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固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正确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知道固体的沉浮和它的材料及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有关。
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学会“预测-----验证-----结论”这一科学探究过程。
2、会用符号、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现象。
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活动和探究带来的乐趣,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知道固体的沉浮和它的材料有关。
3、知道重量相同的情况下,大的物体容易浮,小的物体容易沉;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的差别。
教具准备:水槽、烧杯、玻璃棒、橡皮泥、两组固体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1、谈话:在同学们的桌子上有一个袋子,看看袋子里面有什么?有没有你们不认识的?2、提问:说说有没有你们不认识的?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物体。
2、谈话: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他们都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把它们叫做固体,板书“固体”。
3、提问:想一想如果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板书: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自主探究(一)知道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沉有的浮1、提问:把固体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你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指导学生填写猜测表:下面我们要把猜测的结果填在表格里,投影出示表格,谁来说说应该怎样填?如果小组成员意见不统一怎么办?3、小组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派代表汇报猜测结果,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教师再次询问学生猜测的理由。
5、小结:同学们的观点就是:把固体放入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6、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的猜测对不对呢?在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以下注意事项:1)要一个一个的要轻轻的放。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把固体放到水里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把固体放到水里苏教版教学目的设计〔一〕课标要求1.迷信探求:可以经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发现理想,做出判别。
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腕记载和描画所观察到的迷信现象。
2.迷信知识: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了解固体的沉浮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迷信研讨的乐趣。
感受猜想和假定的重要性,懂得经过实验观察取得理想,依据理想作出的判别才是迷信的。
〔二〕学习目的1、可以观察出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发作的现象。
2、看法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看法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的资料,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难点:看法到固体的沉浮不是有其轻重决议的,而是由物体资料所决议的。
教学全体设计思绪与教学战略与形式设计思绪:激趣导入、协作探求、讨论交流,拓展提高教学战略与形式〔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上课伊始,经过温习旧知,引出本节课要探求的内容。
〔二〕小组协作探求新知1、让先生阅历从预测到验证的探求进程,知道固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引发与原有认知的抵触。
2、看法到不同质量或体积的同一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况,树立正确的概念,知道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资料有关。
3、进一步了解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在不溶解的固体中有的会沉、有的会浮。
〔三〕拓展延伸稳固提高总结回忆本节课所内容,经过拓展激起先生新的思索,以此把先生的探求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学环境教学手腕:多媒体、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教学方法:观察法、探求法、小组讨论、协作交流法等。
教学资源:1.教员预备:会沉、浮的固体〔树叶、石块等〕,水槽〔每组1个〕,烧杯〔每组2个〕,玻璃棒、活动记载表,多媒体课件。
2.先生小组预备:1号袋〔各种固体:橡皮、一个土豆、一片土豆、一支蜡烛、一截蜡烛、木块、石块、乒乓球、玻璃球、瓶盖、泡沫等〕;2号袋〔比拟洁净的沙子、高锰酸钾〕。
教学进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1、说话:明天教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出示实物〕,你们看这里有什么?2、师问:你能用一个迷信的称号说出它们共同的名字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固体?3、先生回答4、明天我们就来研讨固体放到水里,会怎样样呢?〔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设计意图:温习固体共同特征,引出本课探求内容】二、小组协作探求新知1、说话:〔教员出示树叶、石头〕这两样是固体吗?那把这两个固体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呢?〔师演示石头沉了下去,树叶浮在水面上〕强调沉浮概念:沉:固体碰到容器底部;浮:固体未碰到容器底部。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2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观察和描述固体物质放入水中后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特征。
教材中包含了固体物质溶解的实验操作步骤,以及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溶解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系统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观察和描述固体物质放入水中后的现象。
2.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特征。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固体物质放入水中后的现象,溶解的概念。
2.难点:溶解的基本特征,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自主观察和描述固体物质放入水中后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溶解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固体物质(如盐、糖)、水、实验仪器(如烧杯、量筒、搅拌棒)。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固体物质放入水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固体物质溶解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固体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固体物质放入水中的现象,巩固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固体物质放入水中为什么会发生溶解现象?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溶解的原理。
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固体物质放入水中会发生的变化。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固体物质放入水中发生的变化。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石头、木块、铁块、盐、糖、色素等。
2. 实验器材:烧杯、量筒、滴管、搅拌棒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质,引导学生思考固体物质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2. 实验探究:a. 教师演示实验,将石头、木块、铁块等固体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并描述现象。
b. 学生分组实验,选择不同的固体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
3. 解释与拓展:a.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固体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
b. 学生通过实例说明固体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固体物质放入水中的现象,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固体物质放入水中变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能力的提高。
3. 评价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和思考固体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延伸:1. 进一步探究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如溶解速度、溶解度等。
2. 探究其他液体(如酒精、油等)中固体物质的溶解现象。
苏教小学科学三下《3.2.把固体放到水里》word教案(1)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把固体放到水里《把固体放到水里》是三年级下册的一堂科学课,主要是认识固体的性质,了解固体在水中沉浮现象。
回顾前后教学,觉得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地方处理的还算成功。
一、教学设计理念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
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对于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
在探讨另一杯是否是盐水时,原来只让个别学生说说就过去了,后来我觉得这一步让每个学生参与设计证明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结果学生经过讨论设计出很多种能证明是否是盐水的方法,包括让这杯水放到太阳地下去晒;再溶解一杯盐水,将马铃薯放入,看能否浮起来;品尝一下,用酒精灯烧等。
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甄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结构性材料设计实验方法,在做这一步时原来只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每组不但要设计实验,而且要求确定实验时各位学生的具体分工,实验做完后该怎样做?在汇报时,老师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上讲台边讲实验方法边并根据组内分工演示,下面学生对他们的实验过程是否合理提出建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又能让下面学生清楚明白实验的具体过程,如果汇报时只让学生说,由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而使其他同学不明白该组具体的实验过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由此我感到科学老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亮点。
二、要深入领会教材的内涵。
教材安排自制盐水这一步是让学生明白马铃薯只有在浓盐水中才能浮起来,经过实验得出的“马铃薯在盐水中会浮起来”的结论还不是很正确。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较好地体现了编者的意图。
在得出液体越重,浮力越大结论后,教材安排一个糖水、清水和油三层面的实验装置,不同的物体悬浮在不同的液面上,从而说明液体轻重不同,浮力也不同。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3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2《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观察和记录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从而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描述和表达。
但是对于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可能还没有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溶解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观察和记录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观察和记录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难点: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观察和记录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从而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固体物质(如盐、糖、粉笔等)、水、实验容器、搅拌棒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关注溶解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实验,向学生介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doc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二课,是第一课《认识固体》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课主要是指导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而本课则是指导学生用“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溶解现象,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一一猜想预测一一实验验证一一得出结论(合作交流)一一运用创新”的科学探究过程。
指导思想: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合作”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把学生放在知与不知之间,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更主动的发展。
学生分析:在生活中学生对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还只是一些表面的认知状态,没能形成固体在水中的性质认识。
而且学生对于科学研究步骤没有全面认识与掌握,这是本课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设计理念:本课的研究活动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创设条件让他们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有意识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等方式, 去感受、去发现、取自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重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本课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2、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无关。
3、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
2、会用符号、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的良好习惯。
3、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苹果、一片苹果,活动记录表,彩色树枝,教学课件。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把固体放到水里 2名师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把固体放到水里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
3.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记录表学生分组研究材料:苹果和苹果块.粉笔和粉笔头.蜡烛和蜡烛头.砂糖和方糖.土豆和土豆块各若干组四、教学过程:(一)出示材料,观察比较1.今天,我们要做有趣的实验,大家看看,认识这些材料吗?2.说一说,桌上有几类材料?3.学生认识材料,比较两组材料的不同和相同。
(二)提出问题,进行预测1.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些固体,现在我要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板书: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2.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教师介绍沉浮研究活动记录表)你们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预测一下,如果小组中有不同的意见,那该怎么办?3.下面请同学们分组预测一下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是溶解还是不溶解?看哪个小组最快!(学生分组预测)4.两种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5.提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
(三)确定方案,指导探究实验。
1.小组讨论探究主题,商定探究计划。
2.提出实验注意要求:观察在什么时间最佳?(一开始?过一段时间?)怎样放固体?(一样一样放?一组一组对比放?)需要搅拌吗?实验桌的整理等。
3.指导记录的方法。
(不同的记录符号的使用指导)溶解用黑点.气泡用圆圈.沉浮用箭头等4.学生探究,教师巡视。
5.学生完善记录资料。
整理交流,发现规律。
6.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形成总结。
有什么发现?哪些是自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想到的?那你们认为苹果会浮在水上,可能是什么原因呢?7.总结实验结果。
(四)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1.有些固体不溶解于水中,有些溶解,人们正是利用了溶解的道理,做了许多事情,如喝高乐高果汁,你会发现它的溶解吗?2.怎样提炼出海水里的盐?3.介绍过滤.沉淀.蒸发几种常见的分离固体的方法。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2《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观察和探究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从而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实验现象来分析问题。
但学生在溶解概念的理解上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实验活动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的概念,能观察和描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2.难点:溶解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和描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发现。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溶解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固体物质(如食盐、糖、味精等)、水、容器、实验工具等。
2.教学课件:溶解概念的图片、实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溶解现象,如食盐溶解在水中、糖溶解在咖啡中等,引导学生关注溶解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是怎样的?”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固体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和描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实验观察和发现。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4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2《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观察和描述不同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初步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溶解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为后续学习溶液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描述。
但是对于溶解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和教师的引导来逐步建立。
此外,学生对于物质性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初步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了解溶解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解的定义和特点,不同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难点:溶解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溶解的特点和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糖、沙子、石子、水等。
2.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漏斗等。
3.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溶解?让学生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总结溶解的特点和规律。
5.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溶解与物质性质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同时,教师补充讲解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6. 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溶解的定义、特点和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三:了解固体与水能混合也能分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1.在生活中溶解与不溶解这种现象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比如说炒菜时加一点味精味道会更鲜,你还能举出一些溶解的例子吗?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如果老师把这些固体放入水中,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师:请你们先来当一回小小预测家,来预测一下可能出现的结果。
2.学生进行猜测、分类活动、教师巡视和小组情况。
3.汇报猜测结果
大家预测的结果不一样,怎么办?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知道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哪些现象呢?仅仅凭我们的直观感觉和猜测是不够的,科学是讲究准确的,要真正获取答案是不能仅靠猜测和估计的,那就要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6.谈谈对物体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二
1.猜测固体放入水里有哪些现象。
2.研究沙子和盐放入水中的现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操作完后交流观察结果。
3.学生根据固体在水中发生的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活动三
1.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2.举例说明固体和水分离,认识把固体从水中分离的方法(过滤、沉淀和蒸发)。
活动二:探究固体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1.提问:是不Leabharlann 所有的固体放入水里都能沉和浮,还有没有其他现象呢?猜一猜。
2.我们将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里,搅拌几下看看有什么现象?
盐均匀的分散在水里,不见了的这种现象(溶解) 沙子在水里分散,但过一段时间又沉下去了,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
3.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固体在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
① 轻拿轻放,小组长操作,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② 记录员做好记录。
③不要将水撒在桌面上。
④实验结束后收好实验材料。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哪些沉?哪些浮?
6.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生:固体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
你觉得物体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3.在掌握盐怎样从水中分离出来后,制作五彩树。
总结
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指导固体在水中的性质。
作业设计
完成《科学探究》部分题目。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固体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研究固体的沉与浮
研究把固体放到水里出现的沉浮,溶解现象。
活动一:
1.预测固体在水中出现的现象。
2.总结: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呢?其实把固体放到水里还有很多的科学道理,在本单元的第五课和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深入地研究。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实验探究。
2.有时候又需要把固体与水分离,比如洗菜时菜里的杂质与水分离,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选学生说一
3.盐溶解在水里,怎样把盐从水里分离出来呢?猜猜看?
出示图片:五彩树,漂亮吗?这是用盐和水分离的办法制作的,你想制作吗?请看: 盐结晶的制作方法。
三、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探究,同学们知道了固体在水中有哪些性质?(沉、浮、溶解和不溶解。)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内容
三下《把固体放到水里》
执教日期
()月()日,星期()
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知识与技能: 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了解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获得实验观察获得事实,
学 程 设 计
导 航 策 略
调 整 反 思
活动一
1.根据准备的材料,说说都是什么。
2.预测:哪些会沉,哪些会浮,说不准的可以归入“可能会沉、可能会浮”之中,并 把预测记下来。
3.汇报猜测结果。
4.学生活动:
把这些物品放入水中,看 结果怎样。
对照前后两次的几率,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会沉、浮的固体(泡沫、橡皮、铅笔等)水槽(每组1 个)糖、比较洁净的沙子(每组各1份)、
活动记录、教学课件。
学生小组准备:各种固体,半个土豆,一个土豆、一支蜡烛、蜡烛头、乒乓球、玻璃球、瓶盖、泡沫、沙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