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蒿里行》赏析

合集下载

爱国诗歌——《蒿里行》

爱国诗歌——《蒿里行》

爱国诗歌——《蒿里行》爱国诗歌——《蒿里行》爱国诗歌——《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释⑴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⑵兴兵:起动,发动军队。

⑶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

⑷会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

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

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结成联盟。

⑸乃心在咸阳: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

《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

这里是化用其句。

咸阳:秦代的国都,这里代指长安,当时汉献帝已被董卓挟持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以上二句是说,这些讨董卓的各路人马,开始时也都说是拥护长安的帝室。

⑹雁行:鸿雁的行列,比喻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

以上二句是说,各路会师后,在敌人面前却表现了各怀鬼胎,一个个互相观望,畏缩不前。

⑺嗣还:随即。

还,同旋。

⑻戕:残害。

东方各路军阀退兵后,随即互相残杀起来。

译文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赏析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

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

曹操诗词赏析

曹操诗词赏析

曹操诗词赏析《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战乱不断,生灵涂炭。

后人有诗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曹操目睹了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境况,写下了这一首饱含同情的诗作。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

最后曹操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

在这首《蒿里行》里,体现的是曹操的忧国忧民之心。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逃到乌桓,勾结乌桓,骚扰边境。

曹操不得不远征乌桓,在一番对抗之后,曹操取得了胜利,巩固了后方。

曹操得胜归来,在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这首《观沧海》。

曹操登临碣石山,居高临海,借着眼前大海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曹操说,太阳和月亮,灿烂美好的银河星光,似乎是从这海洋中生出的。

超凡的想像力体现的是曹操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意味着自己要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龟虽寿》和上文的《观沧海》同属于曹操《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一首。

曹操从乌桓得胜而归,本应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请简述曹操蒿里行一诗的行文思路

请简述曹操蒿里行一诗的行文思路

请简述曹操蒿里行一诗的行文思路
曹操位于三国中,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学方面都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他也是一位具有伟大智慧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诗作。

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诗,就是他的《蒿里行》。

曹操的《蒿里行》诗词凝结着他旅行的情怀,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整首诗的行文思路,采用抒情叙事的方式,以充满情感的笔法,描绘出旅行者蒿里行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惆怅,表达了他离开家乡将远游的心情。

《蒿里行》诗词以蒿里行之事为起点,全诗第一节以宽广的视野描绘出旅行者行至蒿里时的夜景,提醒人们,即使在黑暗当中,也要记住,梦想一定会实现。

第二节以大气磅礴的语言,描述了曹操家乡的景象,让读者凭借想象力,感受到诗人远行前家乡的美景及思乡之情。

第三节歌颂黄河的伟大,并且颂扬家乡的辉煌及祖国的多彩,整首诗的最后一句,总结出曹操的慷慨激昂,多年来他虽然在远方,但仍然热爱而且敬仰自己的祖国。

从曹操的《蒿里行》中,可以看出曹操作为一位爱国英雄,对于祖国的思念与惆怅,家乡的怀旧和期盼,以及对于行程中景色的美景的抒发,都能从诗中看出。

整首诗最终的宣言,可谓历史的一曲赞歌,和激动的热血,令人感慨万千。

总之,曹操《蒿里行》是一首非常精彩的诗篇,它不仅仅展现出曹操的爱国情怀,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美好与宽容,以及
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深远意义的诗篇。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的意思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的意思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的意思“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出自魏晋南北朝诗人曹操的古诗作品《蒿里行》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释】⑴蒿里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

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⑵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

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⑶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⑷初期:本来期望。

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

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⑸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

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⑹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

⑺踌躇:犹豫不前。

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

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⑻嗣:后来。

还:同“旋”,不久。

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

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⑼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⑽刻玺句:指初平二年(191)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⑾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

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金属制成的叫铠,皮革制成的叫甲。

虮,虱卵。

此句以下描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给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

⑿万姓:百姓。

以:因此。

⒀生民:百姓。

遗:剩下。

【翻译】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曹操蒿里行古诗解析

曹操蒿里行古诗解析

曹操蒿里行古诗解析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曹操的那首。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你瞧,这一开始就气势不凡呐!就好像一群热血好汉,嗷嗷叫着要去干一番大事业。

关东的这些义士们,那可真是豪情万丈啊!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他们一开始集结在盟津,心里想着的可是那咸阳城呢!这就好比咱一群人约好了要去个超级好玩的地方,满心期待的呀!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哎呀呀,这可有意思了,大家虽然聚在一起了,可力量却不整齐,犹犹豫豫地像大雁排队一样。

这不就像咱有时候一群人做事,各有各的心思,不齐心嘛!“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这利益一出来呀,人就开始争斗了,甚至自己人都打起自己人来了,多可悲呀!这就跟那为了点好处就反目成仇的人一样,真让人叹息!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那淮南的袁术还称起帝号来了,北边的袁绍也忙着刻玉玺,他们这是要干啥呀?这不是瞎折腾嘛!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打仗时间久了,那铠甲上都长满了虱子,老百姓们可遭罪了,死的死,亡的亡,多惨呐!就像一场大灾难降临,让人痛心疾首啊!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那野外都是白骨啊,走千里都听不到鸡叫声,这是多么荒凉的景象啊!这难道不是人间悲剧吗?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老百姓存活下来的只有百分之一啊,想想都让人难受得不行,肝肠寸断呐!
这首诗啊,曹操把那个战乱的年代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可不是光喊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地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

他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混乱的时代,也让我们明白和平是多么珍贵呀!所以说,曹操的这首,真的是一首了不起的诗,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的真相和人性的复杂。

咱可得好好读一读,品一品,从中学到点啥!。

蒿里行重点字句解析 蒿里行原文及翻译注释

蒿里行重点字句解析 蒿里行原文及翻译注释

蒿里行重点字句解析蒿里行原文及翻译注释薤露行曹操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xiè)露行: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相和曲》,此与《蒿里行》都原是送葬的挽歌,作者用旧调写时事。

《薤露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用乐府旧题所作的五言古诗。

全诗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侧重写外戚何进与宠宦张让等相互谋杀极其后果;后四句为第二部分,侧重写董卓弑逆,宗庙化为废墟。

诗歌风格质朴无华,沉重悲壮,深刻表达了作者身为一个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忧患意识和哀痛之情。

中平六年(189),汉灵帝死,之后太子刘辩即位,灵帝之后何太后临朝,宦官张让、段珪等把持朝政。

何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但因何太后的阻止而犹豫不决,只好密召凉州军阀董卓进京,以期铲除宦官势力,收回政柄。

然而事情泄露,张让等人杀了何进后,又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奔小平津。

只是董卓率兵进京,再度劫还。

然后董卓在这次进军京城中窃取国家大权,旋废少帝为弘农王,不久又将其杀死,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

董卓为了容易进行统治,更是放火烧毁了洛阳,挟持献帝与官民西迁长安。

使得当时哀嚎遍野,民不聊生。

此诗歌正是诗人目睹这些惨状后,哀痛感伤,挥笔所作。

蒿里行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

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蒿里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诗作。

此诗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蒿里行》鉴赏

《蒿里行》鉴赏

《蒿⾥⾏》鉴赏《蒿⾥⾏》—曹操关东有义⼠,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在咸阳。

军合⼒不齐,踌躇⽽雁⾏。

势利使⼈争,嗣还⾃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

铠甲⽣虮虱,万姓以死亡。

⽩⾻露于野,千⾥⽆鸡鸣。

⽣民百遗⼀,念之断⼈肠。

鉴赏:《蒿⾥》原来本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中尚存,见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

《蒿⾥⾏》是曹操于初平元年(190年)写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

从内容上看,《蒿⾥⾏》主要写了两个主要的事情:⼀是介绍军阀混战的情况,⼆是揭⽰⼈民的苦难,前⾯是原因,后⾯是结果。

诗歌开始四句“关东有义⼠,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在咸阳。

”就提到了反抗的⼠兵和将领们为了讨伐董卓的叛乱⽽结成联盟,推袁绍为盟主,⼤家共同努⼒,齐⼼协⼒,⼠⽓⾼涨。

这或许只是⼀个外在的表⾯现象,这些举这讨伐旗帜的将领真的就那么齐⼼吗?看下⾯⼏句就知道这是⼀种外表的现象,真实的情况则是讨伐将领从⾃⼰的利益出发,整个联盟实际是“军合⼒不齐,踌躇⽽雁⾏。

势利使⼈争,嗣还⾃相戕”。

他们貌合神离,踟躇不前,左顾右盼,前后观望,希望⾃⼰的军队少点损失,希望其他的军队付出牺牲,⾃⼰则坐享其成果。

情况更不妙的是,他们不但不相互配合,⽽且在退兵之后相互残害。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

”这是指袁绍和袁术兄弟野⼼⾮常⼤,⽽袁术直接⾃⼰雕刻了⽟玺,⾃⼰⾃称皇帝,这样局势就越来越混乱,造成的结果便是诗歌结尾六句:“铠甲⽣虮虱,万姓以死亡。

⽩⾻露于野,千⾥⽆鸡鸣。

⽣民百遗⼀,念之断⼈肠。

”由于连连征战,战⼠铠甲都⽣了虱⼦,百姓们流离失所,死亡惨重,百不余⼀,使富饶的北⽅,变得满⽬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累累,千⾥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

⾯对这⼀惨绝⼈寰的情景,诗⼈油然⽽⽣了“念之断⼈肠”的悲伤情感,这种感情之真挚,牵动⼈的神经,给⼈以深深的震撼!从思想情感上看,《蒿⾥⾏》表现了作者对当时政治⿊暗的痛恨,对袁绍和袁术等将领各怀私⼼、畏缩不前的狼狈之态进⾏了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对他们所作所为的不满与愤怒之情;对处于⽔深⽕热之中的⼴⼤百姓表现出殷切的关⼼和同情之情;同时也体现出⾃⼰对统⼀国家,收复疆⼟的豪情与壮志。

曹操《蒿里行》及赏析

曹操《蒿里行》及赏析

【导语】曹操(155年-220年3⽉15⽇),字孟德,⼀名吉利,⼩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

曹操的⽂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也很有特点。

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

内容⼤体上可分三类。

⼀类是关涉时事的,⼀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类是游仙诗。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曹操《蒿⾥⾏》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蒿⾥⾏两汉:曹操关东有义⼠,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在咸阳。

军合⼒不齐,踌躇⽽雁⾏。

势利使⼈争,嗣还⾃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

铠甲⽣虮虱,万姓以死亡。

⽩⾻露於野,千⾥⽆鸡鸣。

⽣民百遗⼀,念之断⼈肠。

译⽂关东的仗义之⼠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的打算,⼒不齐⼀,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傀儡皇帝在北⽅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兵长期脱不下战⾐,铠甲上⽣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批死亡。

⼫⾻曝露于野地⾥⽆⼈收埋,千⾥之间没有⼈烟,听不到鸡鸣。

⼀百个⽼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个还活着,想到这⾥令⼈极度哀伤。

注释关东:函⾕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

义⼠: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

初期:本来期望。

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

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会⼋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百诸侯那样同⼼协⼒。

乃⼼:其⼼,指上⽂“义⼠”之⼼。

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量不集中。

齐:⼀致。

踌躇:犹豫不前。

雁⾏(háng):飞雁的⾏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

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踌躇”。

《蒿里行》曹操诗词赏析

《蒿里行》曹操诗词赏析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前四句写诸侯起兵,讨伐 董卓,以勤王灭贼号召天 下。
曹操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公元220),字孟德,小字阿瞒,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三国中曹魏奠基人和主 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 、丞相,后为魏王。其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丞相 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 在北方广泛屯田,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 用。曹操文学作品的特色、创新、开创对中国文学 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鲁迅先生评价 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汉末书法评家评出章草大 家五人,即崔瑗、崔实、张芝、张昶、曹操。可谓 多才多艺的一代霸主。
《蒿里行》不仅直接反映了军阀混战给社 会造成的灾难,而且直接落笔到征人“铠 甲生虮虱”的征战之苦,更以“白骨露于 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 肠”作结,直抒胸臆,充分抒发了诗人对 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愤懑,表 达了对人民痛苦的感慨和深切同情。无怪 乎被明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 的。他对现实不是纯客观的刻板描述,而 是寄托了自己的感情,从而铸成了这史诗 式的作品。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大家看出来这张图来路没?
气出唱三首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 行四海外,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玉阙下,引见得入, 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焜煌。 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 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 心恬澹,无所愒。 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 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跪受之,敬神齐。 当如此,道自来。

《蒿里行》曹操诗词赏析

《蒿里行》曹操诗词赏析

在汉代文坛沉寂数百年之后,产生了建 安文学,它以崭新的风貌崛起,带来了 我国文人诗歌的第一次大丰收,并以其 特有的“建安风骨”彪炳诗史。这都是 与曹操的创作密不可分的。
曹操的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风格“清峻”、 “通脱”,“跌宕悲凉”,个性鲜明,贯穿着强烈的 反传统精神。他以情胜辞,以质胜文,擅长以质朴的 形式披露胸襟,绝无浮华靡丽的辞句追求。他自觉地 向乐府学习,运用乐府古题写新的时代内容,富有创 新精神。旧瓶装新酒,虽然在语言形式上接近汉乐府, 却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他的《短歌行》被 后世誉为“四言极品”,使《诗经》之后已逐渐衰落 的四言诗发出了新的夺目光彩。他还改造四言、杂言 古辞为五言,并获得成功,因此,鲁迅先生赞誉他是 “改造文章的祖师”。
“铠甲生虮虱”写战乱之长,士兵连年征战,人不解甲, 马不卸鞍,其苦可知;
“万姓以死亡”写人民在战乱中死丧殆尽,可见战祸之烈。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用简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 战乱中的凄凉悲惨的图画。
从视觉感受上说,弥望中,纵横 于野的白骨,是那样惨白; 从听觉感受上说,茫茫大地死一 样沉寂,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 鸡鸣狗吠,这些寻常的庄户声气 都不闻于耳了。作者收视反听, 自然要痛断肝肠了。
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曹 操说:“他是拨乱世的 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 上,悲凉慷慨,气魄雄 豪。”
O(∩_∩)O谢谢大家 ==Fish 2012.12.23
新浪微博:鱿鱼甲 /520504030 这是作者花费两个半小时弄完的,如果使用 这个课件觉得还不错的话,欢迎关注作者微 博,求粉丝,谢谢咯●▽● Fish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爱国诗歌——《蒿里行》

爱国诗歌——《蒿里行》

爱国诗歌——《蒿里行》2017-04-03《蒿里行》原文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注释⑴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⑵兴兵:起动,发动军队。

⑶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

⑷会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

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

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结成联盟。

⑸乃心在咸阳: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

《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

”这里是化用其句。

咸阳:秦代的国都,这里代指长安,当时汉献帝已被董卓挟持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以上二句是说,这些讨董卓的各路人马,开始时也都说是拥护长安的帝室。

⑹雁行(háng):鸿雁的行列,比喻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

以上二句是说,各路会师后,在敌人面前却表现了各怀鬼胎,一个个互相观望,畏缩不前。

⑺嗣还(xuán):随即。

还,同旋。

⑻戕(qiāng):残害。

东方各路军阀退兵后,随即互相残杀起来。

《蒿里行》译文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蒿里行》赏析《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曹操《蒿里行》及赏析

曹操《蒿里行》及赏析

曹操《蒿里行》及赏析蒿里行两汉: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因为战争连续持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注释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

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初期:本来期望。

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

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

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

齐:一致。

踌躇:犹豫不前。

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

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嗣:后来。

还:同“旋”,不久。

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

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刻玺句:指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铠甲句:因为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

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

战争诗:曹操《蒿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曹操《蒿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曹操《蒿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蒿里行两汉: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因为战争连续持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注释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

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初期:本来期望。

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

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

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

齐:一致。

踌躇:犹豫不前。

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

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嗣:后来。

还:同“旋”,不久。

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

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刻玺句:指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铠甲句:因为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

赏析曹操《蒿里行》中的情与义

赏析曹操《蒿里行》中的情与义

赏析曹操《蒿里行》中的情与义蒿里行是曹操创作的一首酝酿激昂的曲调,充满着武艺的精神和英勇的意志。

歌词中描绘的血战场面、大旨高远的精神内涵以及耿耿于怀的英勇形象,让读者感受到沸腾的部队精神,勇往直前的决心。

歌曲中展现出曹操勇往直去的战争态度,携“翰林贞人”一往无前,用旗号代替象征权威的环,自觉担当起伟大的使命,从一个大旨、大志的角度,将精神的家园保护起来。

曹操在打仗的时候,既要自己勇气又要大家勇气,这样使得他的部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维护国家利益,用许多动人的故事来动员旗下将士,因此,在《蒿里行》中,他告诉大家,只有旗帜蒿致,勇士才能奋勇前进,付出自己的生命,实现自己的命运,最终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

这样,曹操在《蒿里行》中赞颂的不仅仅是勇猛的武士,而是无畏、勇敢、志存高远的将士。

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高尚情操和仁义之心,号召众人坚守正义,爱民之心,捍卫荆楚,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将十分突出的伟大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总之,在《蒿里行》中,曹操赞美了包涵丰厚情义的英雄主义精神,让我们看到曹操非凡的精神风采和恢宏的气度,学习到他的抱负、自信和礼仪,胸怀伟大的理想,以及贯彻初心的行动精神。

《蒿里行》赏析

《蒿里行》赏析

《蒿里行》赏析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释]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兴兵:起动,发动军队。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

//会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

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

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结成联盟。

//乃心在咸阳: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

《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

”这里是化用其句。

咸阳:秦代的国都,这里代指长安,当时汉献帝已被董卓挟持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以上二句是说,这些讨董卓的各路人马,开始时也都说是拥护长安的帝室。

//雁行:鸿雁的行列,比喻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

以上二句是说,各路会师后,在敌人面前却表现了各怀鬼胎,一个个互相观望,畏缩不前。

//嗣还:随即。

还,同旋。

//戕:残害。

东方各路军阀退兵后,随即互相残杀起来。

[背景]中平六年(一八九),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

初平元年(一九○),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

[解题]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

所以“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赏析]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

(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

生民百遗一 蒿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生民百遗一 蒿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生民百遗一蒿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这首《蒿里行》可以说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

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

《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

”就说明了此诗与《薤露行》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不同。

《蒿里》也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说过:“《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

”因此,如果说《薤露行》主要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里行》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

生民百遗一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

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

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

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

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

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蒿里行”赏析

“蒿里行”赏析

“蒿里行”赏析1“建安风骨”在汉代文坛沉寂数百年之后,产生了建安文学。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我国文人诗歌的第一次大丰收,并以其特有的“建安风骨”彪炳诗史。

这都是与曹操的创作密不可分的。

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罗致文士,蜚声建安诗坛的“建安七子”除孔融以外都被网罗在邺下文人集团里,杰出的女诗人蔡琰也聚于其麾下,因而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局面。

另一方面,他用自己富于创造性的作品开创了文学上的新风气,以其诗歌中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

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2 曹操其人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公元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曹操文学作品的特色、创新、开创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鲁迅先生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3 曹操诗的风格曹操的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风格“清峻”、“通脱”,“跌宕悲凉”,个性鲜明,贯穿着强烈的反传统精神。

他以情胜辞,以质胜文,擅长以质朴的形式披露胸襟,绝无浮华靡丽的辞句追求。

他自觉地向乐府学习,运用乐府古题写新的时代内容,富有创新精神。

旧瓶装新酒,虽然在语言形式上接近汉乐府,却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曹操的《短歌行》被后世誉为“四言极品”,使《诗经》之后已逐渐衰落的四言诗发出了新的夺目光彩。

他还改造四言、杂言古辞为五言,并获得成功,因此,鲁迅先生赞誉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4“蒿里行”全文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赏析曹操《蒿里行》中的情与义

赏析曹操《蒿里行》中的情与义

赏析曹操《蒿里行》中的情与义曹操的诗中多半是在说自己,但是他很少直接的表达情感,可能因为现在我们读他的诗作时心境已经和以前不同。

我想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些有关于老师的文字。

或许你还没有经历过,但是你应该也听过这样的故事。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在你短暂的一生中,我们可能要遇见很多老师。

如果我们恰巧遇到了好的老师,那么就说明我们与佛有缘;倘若遇到了品行差的老师,我们又该怎么办呢?人生一世,没有什么比遇到一个好老师更值得珍惜。

但人海茫茫,知音难觅。

世界上,真正可以称之为“良师益友”的知己,实在是太少了。

我们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的问题:“假如世界上只剩下一天时间,你最想做什么?”有一位学生写道:“让所有的老师全部出现在我眼前。

然后对每一个老师说声‘谢谢’!”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种老师精神——在最后一刻,感恩他们所拥有的。

二,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幸福的成长而在下面两句话中我看到了什么?什么是“好老师”?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好老师吧。

首先是第三句话,“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是幸福的,哪怕只有一个学生考试取得了高分,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只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幸福的成长,我就是最幸福的。

”如果不爱,请别伤害。

我们总是习惯把最美好的东西奉献给别人,却从来不要求回报。

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希望别人幸福”。

而在今天这个功利化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就忽略了这一点。

我们总是用“我的工作为了谁”这样的问题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其实,你错了。

不是所有人都是奔着利益去的,不是所有人都是向着金钱的。

现在有很多人热衷于做公益,甚至不收取任何费用。

而且还有很多人去开设基金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这就是希望别人幸福啊!三,渴望天下太平,希望人间不再有战争曹操此时所说的好像是一个幻想,并非不切合实际。

可是仔细想想,如果战争真的无法避免,那么无论是身为臣子还是皇帝,是不是都应该有一份责任?如果放弃,是不是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整个天下?谁愿意每天都提心吊胆?换位思考,谁愿意被当做玩物?谁不想安定地活着?这样看来,战争实在是不应该的。

蒿里行运用的表现手法

蒿里行运用的表现手法

蒿里行运用的表现手法“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这是曹操《蒿里行》开篇的诗句。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呢。

先来说说借古讽今吧。

诗中提到“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这里借用了周武王会盟诸侯于盟津,准备讨伐殷纣王的典故。

曹操以古喻今,将当时关东诸侯联合讨董与武王伐纣相类比,暗示这些诸侯表面上是为了讨伐董卓这个“群凶”,实际上各有私心,就如同当年的诸侯们各怀心思一样。

这一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各路诸侯的复杂心态和虚伪面目。

就像当时袁绍,拥兵自重,却不思进取,只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和诗中所讽刺的情况何其相似。

还有白描手法。

整首诗简洁明了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战乱景象和人民的苦难。

比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是直白地写出了战争导致的惨状,田野上到处是白骨,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声,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悲惨遭遇。

这种真实而震撼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生灵涂炭的时代。

对比手法在诗中也很突出。

诗中前面写诸侯们“兴兵讨群凶”,看似正义之举,后面却写出了他们“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这种前后的对比,鲜明地揭示了诸侯们的虚伪和自私,从一开始的联合讨伐到后来的自相残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性的丑恶。

另外,曹操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写诗,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表现手法。

他作为那个时代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战争带来的影响和人民的痛苦。

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融入到诗中,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真实性。

比如“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这就是他在战争中的真实感受,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战争的残酷和无奈。

总的来说,《蒿里行》通过这些表现手法,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让我们对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们对曹操这位诗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蒿里行》简析作者简介曹操 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

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辞海》1989年版)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恒,统一北方。

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

谥号魏武帝。

其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慷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其诗均古题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

其文亦清峻通脱。

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屯田制等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创作背景公元189年(东汉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

【注释】蒿里行: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蒿里行为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关东:指函谷关(今河南新安县东)以东。

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兴兵:起动,发动军队。

群凶:指董卓及其婿牛辅、部将郭汜等人。

盟津:即津,在今河南孟县南。

相传周武王起兵伐商纣王时,曾与各路诸侯在此地会合订盟。

这里用“会盟津”代指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结成联盟。

乃心在咸阳: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

《尚书·康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

”此处化用其句。

咸阳是秦朝首都。

这里的“咸阳”和上句的“盟津”都是用典,并非实指。

雁行:大雁飞行时排行的行列。

比喻讨董各路军队都列阵观望,畏缩不前,不愿齐心合力,奋勇杀敌。

嗣还:随即。

戕:残害。

淮南弟:指袁绍的从弟袁术。

称号:即称帝,指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在淮南寿春(安徽寿县)称帝之事。

刻玺:刻皇帝所用的印章,指袁绍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图谋废黜汉献帝,拥立刘虞为皇帝的事。

铠甲:古代军士打仗时护身的。

金属制做的为铠,皮制的为甲。

虮:虱子的卵。

译文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作品鉴赏《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

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

所以“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

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

(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

形势是大好的)“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

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是悲愤、失望的;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

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

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

形势是大好的。

可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

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

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

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无情的揭露,并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厉的抨击。

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

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

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蒿里行》赏析《蒿里行》是曹操现存的二十几首乐府歌辞中的一首,这是一首具有较突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好诗。

它之所以好,是因为它不仅对因战乱而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群凶,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锺惺在《古诗归》中赞赏这首诗,说它是“汉末实录”,是“诗史”,我以为并不过分。

“蒿里”之曲,原是齐国东部的民谣,它是当地士大夫、庶民死后出殡时唱的挽歌。

唱时一人领唱,数千人和唱,那场面是相当壮观的。

曹操“雅爱诗章”,“登高必赋”;他又是个音乐的爱好者和行家,往往是“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并且立即把这些新编乐章交给倡优们演唱,常常是“日以达夕”,乐在其中。

他一生戎马倥偬,写了许多诗,全是乐府歌辞,都具有民间歌谣的特点。

这首《蒿里行》,就是他运用乐府旧调旧题的形式,反映汉代末年社会动乱现实的诗篇。

利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这正是诗人的特长和特点。

我们从他的大部分诗作来看,无论是状物抒怀,叙事写景,都可以听到诗人的心声和时代的脉搏在一同跳动。

它不仅在继承秦汉优秀诗歌传统,推动五言诗的发展上作出了出色的贡献,而且一反汉末名门士族所谓“经术”的陈腐传统,面向民间,向民间歌谣学习。

他的诗作能针砭时弊,言之有物,开创了一代诗风。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确是一个创举,也是一篇战斗的檄文。

诗人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当时势力雄厚、地位显赫的二袁,这充分显示曹公是具有非凡的胆略和卓识的。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这是诗的开首第一段。

诗人仅用四句精炼语言,便概括了当时的斗争形势。

初平二年(190),关东(函谷关以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无耻,祸国殃民的董卓。

本来各方将领(包括曹操在内)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样,会师于盟津(即孟津,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师之地,在今河南孟县南),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是,匡扶汉室。

形势是一派大好的。

可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一伙(包括韩馥、公孙瓒等)野心家给破坏了。

所以诗人至此笔锋一转,戟指袁绍之流,充分揭露了他们的罪恶和丑态。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自相残杀起来。

曹操当时因卫兹(陈留人)的资助,仅招募了五千兵卒,参加了讨卓联军,可谓是势单力薄了。

而袁绍是兵强马壮,权大势高,曾骂曹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见陈琳代袁绍拟的檄文。

所谓“赘阉”是指曹父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可见他根本瞧不起曹操。

但曹操不畏强权,对袁绍之流的倒行逆施,“踌躇而雁行”的态度,曾大胆告诫,仗义执言。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当时曹操曾严厉地指出:“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可是袁绍之流并不以此为诫,更不以此为耻,甚至变本加厉,大做起想当皇帝的美梦来了。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

这是诗的第三段。

诗人在这里对袁绍之流以讨伐董卓作幌子,行争夺霸权,南面称孤之实,以致造成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卑劣行径,给予无情的揭露与抨击。

当时(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年)袁绍的从弟袁术,确已在淮南(今安徽寿县)扯起帝号大旗来了,乃兄袁绍更是不甘后人,也于初平二年(191)“擅铸金银印”(即“刻玺”)阴谋把献帝废了,“立幽州牧刘虞”为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