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策略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分析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分析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分析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政策内容、政策实施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策背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源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

新常态下,面临着城镇化向纵深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城镇化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财政平衡以及资源配置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如城市人口膨胀、城市环境污染、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同样,在新常态下,农村问题也日益突显。

农村人口结构老化、劳动力不足、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政策内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内容涵盖多个方面:1. 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政策推进“以人为本、高质量、依法有序”的城镇化,主要包括“两城一区”、新城镇化、特色小镇和城市群建设等方面,目的在于使城镇化质量高、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差距缩小。

2.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政策有利于保护耕地、改善农村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机会,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政策重点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产业振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3.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强调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鼓励农民进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对农业产品的消费力、促进城市和乡村人员之间的交流等措施,以促进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

三、政策实施效果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体现在多个方面:1. 优化人口结构。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使得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口结构逐渐优化,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一、背景介绍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我国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背景。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受到了国家级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跨越发展期,激发了全社会的内生动力。

本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探讨。

二、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目标是完成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发展要实现从规模化向品牌化、标准化转变,提高专业化水平,强化供应链一体化。

二是农村生产力要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智能化转变,推动农村产业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三是农村文化要实现从土地生产型向生态旅游型转变,注重文化内涵和生态质量建设。

四是农村公共服务要实现从“城乡差别”向“城乡一体”转变,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

三、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是一体化和多元化的,既要重视农业规模化生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增效性;同时还要通过振兴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1. 农业一体化发展农业一体化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

这种一体化不仅要实现产业链的上下游融合,更要实现产业链的环形发展。

具体来说,首先要优化种植业,重点发展优质农产品,推动旱作农业、畜牧业和果蔬产业的协调发展。

其次,要重视农业垂直一体化,破除传统的土地使用制度,加强土地流转和承包,推行农村托管、租赁、合作、联营等形式,逐步实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化。

2. 长效机制的建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建立长效的政策、法规、标准、体制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案、规划和政策,逐步完善农民补贴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

其次,要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财税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

乡村振兴背景下和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背景下和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背景下和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和美乡村是既要体现“外在美”,也能体现“内在美”的乡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

本文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和美乡村建设内涵要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乡村振兴中和美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要从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服务、加大乡村建设投入力度、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关键词: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指引;而乡村建设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对全面推进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2005年提出“新农村建设”、2017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均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年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2021年发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背景下,对乡村建设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和美乡村建设的内涵要义和美乡村建设表明,我国乡村建设总体上已从满足乡村居民生活温饱的生存型乡村建设,在向满足乡村居民全面小康生活的发展型乡村建设变迁与跃升。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美丽宜居乡村的“升级版”,“和”更突出地体现在提升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上,体现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美”更侧重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现代化乡村。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乡村振兴的对策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乡村振兴的对策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乡村振兴的对策近年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并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便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一、人口流失与农村人口老龄化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人口流失加剧,这直接导致了农村的劳动力短缺和土地闲置。

此外,农村人口老龄化也愈加突出,给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应提出以下对策:1. 打造宜居乡村,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和居住。

2. 权衡城乡发展,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合理的人口流动机制,促进城乡双向流动和平衡发展。

3. 推广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现代农业中来。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也是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质量。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以下对策: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打造适合当地经济特色、发展需求和环境条件的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设施。

2. 推广新型城镇化,让城市资源向农村延伸,打造一些小城镇,以提供更多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3. 普及网格化管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组建村民自治组织,以更好地安排和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三、缺少对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机制当前中国农村缺少对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机制,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回乡发展。

而乡村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尤其是高素质人才。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对策:1. 加大农村人才输送力度,鼓励高校学生到乡村实习、创业、就业,同时做好平台建设,扶持农村人才的成长。

2. 设立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

例如,给予税收减免、住房和交通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3. 加强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注重塑造乡村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村文化氛围,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农村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村镇发展规划策略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村镇发展规划策略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村镇发展规划策略思考作者:余伟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第20期摘要: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市化发展理念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新型城镇化侧重于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旨在融合人口、环境、发展和资源,破除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章通过研究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村镇发展规划的内涵与目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探究了我国村镇发展规划现状问题及策略,旨在打破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中的困境,为我国村镇发展规划打开新局面提供支持。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村镇发展规划;内涵;意义;规划策略村镇作为我国基层组织,服务对象是农村和广大农民。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政府部门对“三农”问题更加关注和重视,并围绕“三农”问题颁布了大量惠民政策,推动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

而在农村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原来的村镇机制出现了诸多弊端和缺陷,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继而引发了一系列农村发展问题,不利于农村地区的振兴发展。

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目标。

新型城镇化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如何在实践中,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优化我国村镇发展规划,为更好地建设新农村,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复兴发展,值得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和实践。

鉴于此,基于村镇可持续发展角度,深入分析“我国村镇发展规划策略”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指导实践价值。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村镇发展规划的内涵及任务概述(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并非一个新名词。

我国于2003年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高度重视和关注新型城镇化发展。

逐步完善“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其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由于新型城镇化内涵相对广泛,与经济、环境、社会等密切相关,外加各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研究角度和側重点不同,使得“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定义未能完全统一,且不同学者在“新型城镇化”的理解方面出现了显著差异。

辽宁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80号]

辽宁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80号]

辽宁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正文:----------------------------------------------------------------------------------------------------------------------------------------------------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80号)《辽宁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业经1997年10月21日辽宁省人民政府第14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省长闻世震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五日辽宁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在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进行住宅、乡(镇)村企业、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建设,必须遵守《条例》和本办法。

城市规划区内村庄和集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执行。

第三条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应当坚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优化环境,坚持改造和新建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计划、财政、工商、地税、交通、邮电、土地、卫生、环保、农业、水利等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第五条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域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村庄和集镇规划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村庄和集镇规划的行为进行制止和举报,控告。

第二章村庄和集镇规划的制定第六条村庄和集镇必须编制规划。

浅谈村庄规划的发展策略与空间组织

浅谈村庄规划的发展策略与空间组织

浅谈村庄规划的发展策略与空间组织发布时间:2022-06-30T06:15:33.671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13期作者:钟鑫徐莉莉[导读] 对老堡村进行规划与分析。

希望本次规划能对同类村庄规划有所启发和帮助。

——以丹东市凤城市通远堡镇老堡村为例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辽宁沈阳 110167摘要: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逐渐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但是与此同时,针对农村发展存在大量问题,尤其在农村发展策略方面有很大的雷同点,各个农村从这些大同小异的发展策略出发,使得农村开始出现“千村一面”的空间布局模式,空间组织布局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通过对老堡村现状资源进行发展目标展望,为发展策略研究打下基础。

通过对老堡村整体的空间组织进行规划,针对居住、公共服务、生态、产业等方面进行布局,并且针对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乡村规划、发展策略、空间组织引言:本文以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通远堡镇老堡村为例,从发展策略与空间组织决策出发,针对现有村庄规划模式下的发展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一条适宜与老堡村村庄发展的发展决策,在此基础上针对老堡村现状等条件进行研究。

根据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逐个解决。

依托新的发展策略对老堡村的空间组织进行合理调整,打造一个独属于老堡村的村庄空间组织,拒绝“千村一面”的现象出现,努力打造“千村千面”的村庄规划景象。

一、发展目标老堡村的产业发展要充分考虑现状实际,以第一产业的绿色生态生产为基础,促进一产并稳固二产。

结合现有产业结构,带动村庄一二产业发展,二产以矿石加工为核心,形成村域特色,带动村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

老堡村在相关文件的指导与要求下,在整体的村域范围内,要保证耕地的整体保有量不能减少、整体的生态环境不能够被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空间的整体布局采取优化的原则,在不改变上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或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约束性指标,在不涉及城镇建设用地开发边界(含城镇村允许建设区边界)、不侵占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不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布局调整情况下,结合村庄发展需求,充分征求村民意愿,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布局。

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困境及发展对策研究

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困境及发展对策研究

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困境及发展对策研究
郐菲;李宏畅
【期刊名称】《当代农村财经》
【年(卷),期】2024()4
【摘要】为了更好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我国加快推进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在响应国家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号召下,2020年8月,辽宁省印发《辽宁省数字乡村发展规划》,为辽宁省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首先根据收集到的关于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的资料阐述辽宁省数字乡村发展现状,进而分析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最后提出促进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郐菲;李宏畅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以辽宁省朝阳市为例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困境和对策研究
3.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经济
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的困境和对策研究4.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困境及路径优化研究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数字物流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转型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转型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转型与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城市化带来的同时却不可避免的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城市人口过于集中,人口流动性高,城市资源的供需逐步不平衡,城市环境污染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相较传统城镇化具有更为宏观的视角,更加关注城乡融合发展,将城市和乡村融合起来,更加注重优化和提升农村发展水平,促进农民转型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的转型与发展也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有效的解决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的问题,也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村地区的就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是实现宏观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

城乡融合发展要注重的是,城市和乡村的有机结合,注重发挥乡村的特色优势,从而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

乡村作为我国的重要资源战略,它不仅能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和自然资源,而且也是文化传承和历史遗产的代表,因此,乡村应该被更多地保护和发展。

二、农村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农村转型发展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农村的转型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1、机遇:首先,城市的过度扩张和大量失地农民的重新就业,为农村转型发展提供了特定的市场需求和劳动力资源。

其次,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导致了社会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张,这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机遇。

再次,现代生产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系列的有益支持。

2、挑战: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导致农村的生产环境和承载能力有限,对于产业转型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障碍。

其次,农村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薄弱,限制了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增加了农民产业转型的成本。

再次,城市与乡村的“信息鸿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限制了农民获取前沿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途径。

三、农村的转型发展路径在探讨农村转型发展路径的时候,我们应该强调四个核心方面:1、产业扶持:增加资金投入,调动农村人口创业的热情,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

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推动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和重要路径,为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互补性和平衡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发展机遇新型城镇化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有的城市化基础上进行改革,使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化、人性化,从而形成由高效、有生机、具竞争力的、由区域内及邻近地区的城市共同合作组成的优质城市群。

同时,新型城镇化也更多地纳入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增强投资创收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提升乡村地区的投资潜力和竞争力提供了较好的支持和帮助。

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

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有机整体,推动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既符合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2)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合作发展,互补关系更加紧密,从而促进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和贫困地区的脱贫。

(3)解决城市和乡村的贸易差距。

现代化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乡村之间存在很大的贸易差距,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可以通过优化城乡中间物流服务、商品销售服务等方式,解决城市和乡村间的贸易差距,促进城乡交流和互通。

(4)增强国家的发展潜力和战略优势。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可以增强国家的发展潜力和战略优势,有效地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使国家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和挑战。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城市人均收入和财政资源丰厚,而乡村普遍贫困,人口流失严重。

城乡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限制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大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及对策

大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及对策

大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及对策1. 引言1.1 大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大连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城市,乡村振兴战略在这里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振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不仅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幸福生活,更关系到全体中国人民的福祉和未来发展。

大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现代化进程,增强区域竞争力。

乡村振兴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

大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等措施的实施,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

1.2 大连乡村振兴现状分析近年来,大连乡村振兴战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逐渐展开,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大连乡村振兴的现状呈现出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较低,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大连乡村振兴中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

一些乡村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大连乡村振兴实施中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支持不充分、人才流失等问题,制约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在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大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措施。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拓展农村经济发展渠道;推动农村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懂农业、懂经营、懂技术的新农民;加强乡村环境治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只有全面提升大连乡村振兴的实施水平,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2. 正文2.1 加强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指导方针。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实践分析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实践分析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实践分析摘要:未来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型城镇化,而要实现这一趋势,城乡规划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此过程中,需遵循质量优先、公平共享和城乡协调发展等原则。

同时,为了实现这些原则,应采取一系列策略措施,其中包括创新城乡发展机制、加大城乡规划建设投入,以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

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

关键字: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我国城镇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随着城市建设政策的推进而高速发展。

在新发展政策提出后,城市化建设速度逐渐放缓,城镇化建设质量成为关注重点。

这就意味着,需要注重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和布局,以确保可持续性城市发展和提升人们生活。

基于此,本文针对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实践展开深入的分析与探究,以期为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提供参考价值。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原则(一)质量优先新型城镇化并不与传统城镇化建设相冲突,而是在原有成果基础上进行升级。

其核心目标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注重构建生态友好型城市和绿色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引入了新的发展理念,并致力于满足建设生态城市和绿色城市的发展目标。

同时,还需要着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快速落地,进一步加快城乡发展的整体步伐。

(二)公平共享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并加强当地住房和就业保障机制,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提高城镇的吸引力以吸引更多人才。

在这一过程中,大型城镇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周边城镇协同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促进城镇就业的公平性。

此外,为了顺应居民生活和需求的不断变化,城镇化发展方向应该以满足基本需求为导向,并通过政策支持来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权益。

(三)城市协调发展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

通过倡导城乡发展一体化,能够实现城乡产业平衡,充分发挥城镇化优势,提升农村建设水平,并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医疗和教育条件的发展质量,同时实现城乡之间的互利共赢。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镇风貌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镇风貌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镇风貌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效推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本身就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重大发展战略,更是一项长期需要坚持的历史任务,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我们也需要重点意识到乡村发展的复杂,还有一些其他的规律与原则,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挖掘一些具有各项资源、要素潜力的乡村地区,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去计划乡村发展的模式,推动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的战略体系,激发乡村多元化文明以及培养其内涵的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风貌建设主要路径,满足社会大众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现代化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城镇风貌建设;问题;对策引言城镇是“城市之尾,乡村之首”,是兼具城市和乡村特色的空间载体。

小镇风貌是小镇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呈现。

既体现了小镇的空间景观,又蕴含着地域特色。

加强城市和建筑风格管理,增强文化自信,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城市精神,展现时代风貌,彰显中国特色。

风貌控制是改善和提升城镇风貌的有效途径。

城镇风貌引导控制规划是城镇风貌建设控制和开发建设系统化工作的最有效手段,符合政府、人民和参与发展各方的利益。

1城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1)经济基础较薄弱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更新改造的资金相对短缺相较城市,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不健全,过分依赖于部分城市遗留下来的产业,人均收入不高并且,小城镇的发展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实力不够后劲不足。

2)小城镇规划不合理小城镇建设不同于大城市,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且小城镇不重视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环境卫生也需要改善,车辆停放等无规划具有特色资源的小城镇定位模糊,未发挥出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服务能力落后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镇风貌建设对策2.1保护利用传统风貌,促进村庄持续发展要坚决稳妥推进这类农村的新型城镇化,就要在原有基础上,借助城市强大的产业基础,继续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外溢,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为新兴产业和企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

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农业产区之一,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转型的影响,东北地区农村城镇化进展较为缓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1.人口流失严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资源丰富度下降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失,农村人口留存率低,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

2.基础设施薄弱:相对城市地区,东北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3.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产品收入占比较高,与现代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4.金融服务不足: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居民融资难、投资渠道少,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

二、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1.城市化指标单一:以城市人口比例作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指标,忽略了农村土地使用、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发展。

2.服务设施不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3.产业转型困难:东北地区的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转型困难,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4.金融服务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薄弱,金融服务不足,农村居民融资难、投资渠道少,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三、农村城镇化发展对策1.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2.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加大对农村地区产业转型的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

3.完善金融服务: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帮助农村居民解决资金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4.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从而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城市为主体、以产业转移为驱动、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新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是指通过推进农村现代化,增强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战略。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究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对策,对我国的现代化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以“质量第一、节约优先、绿色发展、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的城镇化发展新模式。

通过推动城镇化,增强城市的发展活力和能力,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推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绿色低碳理念,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城市和乡村的连接和协调。

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发挥城乡融合的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推动政府服务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推进“城市消费,乡村供给”模式,给予农村经济发展更多的支持,实现城乡互动共赢,促进全面的社会经济发展。

此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需要注重产业转移和优化。

通过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的分散和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也需要加强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未来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共同繁荣。

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指以农民为中心、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化为主线,发展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和乡村经济,促进人口流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农业、乡村、农民”三者关系,让农民从种地、养殖获得实际利益,并且提高了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这就要求政府在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下大力气,保证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得到充分发展,并且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4]12号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4]12号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正文:----------------------------------------------------------------------------------------------------------------------------------------------------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4〕12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近年来,全省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目前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要求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结合辽宁实际,大力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经过一段时期的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工作目标继续治理农村(含国有农场)垃圾、污水、畜禽粪便等污染,改造房、水、路等设施,提升绿化、亮化、生态化等水平。

从2014年开始,实施“百千万宜居乡村创建工程”,到2017年,全省创建100个“宜居示范乡”、1000个“宜居示范村”(美丽乡村)、10000个“宜居达标村”,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宜居乡村建设。

到2020年,建成一批“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生态优良、传承历史、富庶文明”的宜居乡村。

三、主要任务(一)治理乡村环境1开展垃圾治理。

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运行体系,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理设施布局,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垃圾日产日清不积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 国农村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 国农村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发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这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大背景下,农村的发展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城镇化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意味着农村不再仅仅是为城市提供劳动力和农产品的基地,而是要成为具有自身特色和活力的发展区域。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显著改善。

过去,农村道路崎岖不平,水电供应不稳定,通信设施落后。

如今,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铺上了水泥路,电网改造升级,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网络信号也实现了全覆盖。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民的生活,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发展是农村发展的关键。

新型城镇化促使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向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变。

农业科技的应用日益广泛,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农村的二三产业也蓬勃发展。

一些农村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发展起了乡村旅游、特色手工艺品加工等产业,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农村教育也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取得了进步。

过去,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简陋。

如今,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吸引了更多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任教。

此外,远程教育等新技术的应用,也让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农村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

比如,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的空心村问题。

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农村的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此外,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农民的权益有时得不到有效保障。

一些农村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存在盲目跟风的情况,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意见

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意见

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6.25•【字号】辽委办发[2010]26号•【施行日期】2010.06.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意见(辽委办发〔2010〕26号2010年6月25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及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现就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区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园、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是发展基层民主、改善民生的有效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性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区组织建设显著加强,社区管理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已进入深入发展阶段。

同时,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公共服务延伸的需要,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启动了农村社区试验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但是,城乡社区建设还存在发展不够平衡,城市社区建设还要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还要大力推进等问题。

特别是当前,我省总体上已进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时期,对城乡社区建设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加强领导,积极推进,创造特色,着力推进我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构建和谐辽宁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推进城乡社区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着力推进以完善基层治理机制为重点的社区管理体制建设,着力推进以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以繁荣社区文化、提高居民素质、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的社区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特色乡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地方规范性文件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特色乡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地方规范性文件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特色乡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乡镇(含国有农场、林场),是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为加快推进全省特色乡镇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乡镇现有产业为基础,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原则,以稳增长、惠民生为目标,以坚持产业定位、壮大乡镇经济、突出特色发展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以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工作机制为保障,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地域风情浓厚的特色乡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加快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步伐。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力争规划建设50个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特色乡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明确责任各县(市、区)政府是特色乡镇建设责任主体,主要领导是特色乡镇建设第一责任人,投资企业是项目实施主体。

市政府负领导责任,省政府负总责。

各县(市、区)要建立以乡镇政府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推进。

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建立相应行业主管部门对口联系制度和严格的责任体系。

特色乡镇要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既要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配置、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引导和保障能力。

各地区要因地制宜,严格控制现有镇(乡)区面积,不得借建设特色乡镇名义,再造新区、产业园区等。

对发展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产业、新业态确有需要的,要严格履行报批程序。

培育创建特色乡镇切不可政府大包大揽、千镇一面、一哄而上,要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策略

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策略

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策略新型城镇化进程在中国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农村地区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愈发凸显。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农村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找到新路径,更要在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寻求平衡。

为了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探讨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

首先,推动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农业不仅作为传统行业,还应成为现代经济中的重要部分。

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技术、智能农业设备、无人机施肥等,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产出,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加大对于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引导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及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绿色农业和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基础设施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乡村经济活动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乡村道路、水利设施、电力供应以及信息化建设等都应得到充分重视。

政府应制定长期规划,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与资源,建设符合地方特色且有助于生态环保的基础设施,以支持当地更好地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通过实施环保政策、鼓励生态农业等措施,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对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而言,需要积极推行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和减排。

以农业废弃物为例,探索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或生物能源,从而实现“废物”的无害化处理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村发展过程中,社会治理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

构建多元参与的治理结构,鼓励农民参与到农村治理中来,可有效提升村民的自治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

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民合作社和基层组织的支持,推动建立更灵活、高效的乡村治理机制。

同时,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区块链和大数据分析来提升治理效率,使农村管理更加透明化、民主化。

文化传承与创新也是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策略
近年来,辽宁省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目前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速,辽宁省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背景、发展基础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策略,对指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宜居乡村;新型城镇化;辽宁省;建设策略
1、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后,“新型城镇化”便成为一个热词,其内涵不断丰富,要求不断明确。

同时,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概念,对我国乡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乡村发展新方向。

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背景下,乡村地区成为了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对象。

辽宁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不断增强,乡村发展步入新的机遇期,建设宜居乡村是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美好辽宁的基础性工作,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大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发展工程。

2、辽宁省宣居乡村建设现状
目前,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已全面展开,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辽宁省先后出台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4]12号),以“百千万工程”为载体,以“四项治理”、“四项改造”、“六个提升”和“一个打造”等15项宜居乡村建设内容为主要任务,各地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体系日趋完善,规划和建设计划陆续启动并实施,围绕宜居乡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主线,以加强规划指导为抓手,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大投入,促使全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呈现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批特色鲜明、发展后劲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城镇脱颖而出。

如辽中县茨榆坨镇等88个镇被国家评为全国重点镇;建平县青峰山镇、法库县五台子镇任家窝堡村等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绥中县西沟村等8个村落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东港市孤山镇、绥中县前所镇被国家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长海县广鹿乡等11个镇、村被列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海城市西柳镇等4个村镇被国家评为美丽宜居小镇、宜居村庄;喀左县和大洼县田家
镇进入国家园林县城和园林镇行列等。

辽宁·海城·西柳镇辽宁·盘锦·田家镇
3、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自2014年全省实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以来,在改善农村环境、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村庄数量多,整体规模偏小。

二是发展质量不高,发展模式单一。

三是发展特色不鲜明,原有特色保护和发掘不够。

四是建设资金不足,规划编制及管理水平较低。

4、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策略
新型城镇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速推进,同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共创美丽宜居家园。

4.1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宜居乡村建设
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有力抓手,充分投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破解农村“人多地少”的难题,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尽快形成“互促共进、互惠双赢”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一是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完善与之配套的教育、住房、就业、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为“离乡农民市民化”扫清障碍。

二是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引导农村富余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为“留乡农民富裕化”提供条件。

三是加快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资本要素市场,确保农民在土地、劳动和资金等要素交换上的平等,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引导和规范城市资源下乡,将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向农业农村。

四是推进城乡规划、基础实施、公共服务一体化。

树立全域规划的理念,把城乡作为整体统筹谋划,科学布局全省统一发展的“一张蓝图”,实现城乡规划全
覆盖,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均等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促进城镇化与宜居乡村建设协调推进。

4.2以宜居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重,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辽宁省要以宜居乡村建设为重要载体,加强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

一是加强重点镇建设。

充分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按照完善功能、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重点发展区位条件优越、潜力大的小城镇,建设成为集聚产业和人口、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

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对重点镇的建设发展予以扶持。

加强重点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的能力,促进农业转
2.4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协调发展
城市发展规划,需要在对旧城的改造中、以及新城的建造过程中,逐渐提升改造质量,扩大城市改造规模。

以此同时,还需要紧跟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规划,合理规划和调整旧城改造以及新城建立,例如说适当新建公共建筑,疏散过多的人员,对于不好布置的企业进行迁出等等。

在对旧城区进行改造时,如果资金情况无法平衡,可以在新区建设之后实现经济的整体平衡效果。

总结:
总而言之,旧城改造对于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茌城市旧城改造过程中,必须遵循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此推动城市整体的发展。

对于旧城改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还需要政府人员提高关注程度,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此确保旧城改造能够顺利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