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
1、写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2、第一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氛围,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3、文中第二段描写了乡间美景,请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等。
6、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桃源人想永久保持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现有的生活。
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陋室铭》
1、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陋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人物:高雅脱俗;日常生活:雅致恬淡。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往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有何作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6、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有德者居之(惟吾德馨)
《爱莲说》
1、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额不可亵玩焉。
3、“独爱莲”、“独爱菊”中的“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绝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现作者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也不相同。
4、从作者对“莲”的描写来看,作者所赞美的“君子”应具有那些美好品质?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贪图富贵,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5、本文“以花喻人”,三种花名比拟哪三种人的生活态度。
“莲”比拟“君子”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菊”比拟“隐士”遗世独立,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牡丹”比拟“贪图富贵者”追名逐利的生活态度。
6、本文在写作上最主要的特色是什么?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7、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以花喻人,赞美君子,表达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同时也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的世风。
《三峡》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山峦连绵不断的句子是:
(2)正面描写山高峻、巍峨的句子是:
(3)描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凶险的句子是:
(4)描写三峡夏季江水流速湍急的句子是:
(5)描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
2、第一自然段写山,第二自然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3、第二自然段是如何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由这段景物描写的语句,你能联想到李白那两句著名的诗句?
4、三峡之秋肃杀、凄凉,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1)用“林寒涧肃”直接交代三峡秋天寒凉、萧索的特点,同时用猿鸣的凄哀之声渲染,侧面烘托三峡秋季的肃杀。
(2)结尾引用渔歌,更突显三峡秋季肃杀、凄凉的特点。
4、《三峡》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谢中书》
1、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请用原文回答。
2、“高峰如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那些景物?是从那些角度来写的?
3、“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个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两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集中写景的句子是
,其主要内容可用四个字概括为。
2、全文没有一处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3、本文中最具代表性的描写月的句子中并无一个字写“月”,请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月光”比做“积水”,将“竹柏影”比做“水中藻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无透明。
4、全文的点睛之笔是那句?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谪黄州。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湖心亭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