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和谐思维方式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现代思维方式与科学发展观

现代思维方式与科学发展观

现代思维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现代思维方式与科学发展观一、引言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进步。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现代思维方式和科学发展观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现代思维方式1. 现代思维方式的定义现代思维方式是指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人们所采用的一种新型思维模式。

它强调创新、开放、多元化和系统性等特点,体现了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

2. 现代思维方式的特点(1)创新性:现代思维方式强调创新,注重不断探索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以推动社会进步。

(2)开放性:现代思维方式倡导开放、包容和多元化,鼓励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系统性:现代思维方式重视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处理问题时注重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并且具有系统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现代思维方式的应用现代思维方式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领域,现代思维方式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在经济发展领域,现代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企业家们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和趋势,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1. 科学发展观的定义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要义,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调与发展。

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全面协调:强调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2)可持续性:强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

(3)人民利益:强调人民利益至上。

(4)创新驱动:强调创新驱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3.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社会建设方面,中国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教育、医疗、环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

四、现代思维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现代思维方式和科学发展观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思维方式

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思维方式

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思维方式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当今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也是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局的重要思想依据。

究其根本,和谐社会是指以人为本、以家庭为根基、以民族为基础、以重视公共利益为要求、以尊重人权、促进各社会阶层间合作共赢和协调发展为理念的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不渝地遵循公正、平等、自由、博爱、求同存异的原则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我们还要深入学习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历史和道德规范,努力改变思想观念,营造行为礼仪文明的氛围,提高道德素质,构建精神文明的新型社会体系。

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从微观层面上来着手。

这就要求充分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尊重社会多元文化,提倡爱国主义,提高文明礼仪,发扬优秀传统,营造和谐氛围。

充分认识和尊重社会的多元文化和进程,不否定任何文化的尊严,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实现和谐共处。

最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合作共赢的和谐氛围,在政府、企业、公众和个人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和谐社会只建立在各方都愿意做出贡献的基础上,它不仅是政府和社会共同负责实现的一种愿景,更是一种主动态度,一种对真理的追求。

系统思维: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方式我党继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又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做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加大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力度,这个举措非常及时,不仅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思维研究的角度看,追求和谐社会建设是系统思维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将从在系统思维的导引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如何在系统思维的导引下构建和谐社会两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维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要有科学的思维进行导引,才能有合理的行为模式,笔者认为只有在系统思维的导引下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因为构件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不是一般的系统工程,而是特殊复杂的系统工程。

凡系统工程都需要系统思维,构建和谐社会这种特殊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系统思维。

一、整体性思维系统思维的第一要义,是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

从系统理论讲,任何事物系统本质上都是一个由诸因素、诸方面或者诸环节相互联系而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同时它又和其他事物处在相互联系的整体过程之中。

没有整体性就无法维持系统自身的存在及其发展。

系统的自身性质及其功能就是在自身系统的整体性所内在赋予的。

只有以整体性的思维眼光来把握事物本身,才能真正客观全面地把握对象的真实本质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就是在于把社会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等方面相互协调,全面而持续发展的整体过程。

所以,要求我们认真研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等诸方面的矛盾关系,在实践中不断协调其矛盾关系,促进全面、协调而持续的发展。

和谐需要什么思维方式

和谐需要什么思维方式

---------------------------------------------------------------最新资料推荐------------------------------------------------------和谐需要什么思维方式和谐需要什么思维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努力。

这种努力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因为即使出发点是正确的,如果思维方式存在问题,行为的效果也可能南辕北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思维方式?需要系统思维。

因为只有当你把社会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时候,重视多种因素的动态协调,才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运行。

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一方面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经济和社会成为一个自我运行的系统;另一方面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在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关联日益密切的巨大系统。

这是我们面对的两个紧密结合、互相影响的大系统化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执政党要领导和管理经济和社会,就必须转变观念,以系统思维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解决这个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

所谓系统思维,就是认识到事物是一个系统,系统1 / 4中的各种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每个系统都有其存在或运行方式,和谐是一个系统存在或发展的必要条件。

系统思维同唯物辩证法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是后者一种较高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思维形式。

系统思维具有这样的特征:承认事物及其组成要素的多样性;重视系统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同外部环境的变化协调与发展均衡;对系统的具体运行不是简单地进行干预,而是遵从其内在机制加以调控,为其运行发展创造条件。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我们在对待社会问题上一定要有系统思维。

社会系统思维除了上述特点之外,对于现代社会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还要有这样一些基本要求:高度重视公民的基本权利,因为不尊重基本权利社会就不可能有差异性、多样性,就无法生生不息地自我运行;既维护必要的竞争,又为促进各方面的社会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良好的秩序服务;重视和促进社会发展必要的协调与均衡,但绝不是强求人们行动一致和利益平均化;加强社会管理,但同时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服务重于管理。

和谐思维方式的构建

和谐思维方式的构建
今 社会 , 面对 西 方价值 观念 的全 球扩 张 , 如何在 多样
了“ 维方 式 ” 思 这个 概 念 。思维 方式 作为 一个 哲学 范
畴 可 以 有 多 种 理 解 。 我 们 这 里 所 说 的 “ 维 方 式 是 思
指 在 人类 社会 发 展 的一 定 阶段 上 , 维 主体 按 照 自 思
21 0 2年 7月
胜 利油 田党 校学 报
J u n l ft ePa t c o lo h n l Oi ed o r a h ryS h o fS e g i l l o f i
J 12 1 u. 0 2
Vo . 5 NO 4 12 .
第 2 卷 第 4期 5
和 谐 思 维 方 式 的构 建
吕 洪 刚
( 东第 二 师范学 院 思 政部 , 广 广东 广 州 5 0 0 ) 1 3 3
【 摘
要 】 随 着我 国社 会 主 义 事 业 的 发 展 , 统 的 思 维 观 念 已 经 不 能 很 好 的 指 导 和 谐 社 会 的 建 设 。 社 会 的 发 展 呼 唤 新 传
种 和 谐 思 维 方 式 。 和 谐 思 维 方 式 是 辩 证 思 维 方 式 的
提 出 , 现 了 当代 中 国不断发 展 的 内在要 求 , 满 了 体 充 与 时俱 进 的政 治智 慧与 勇气 。在构 建 社会 主义 和谐 社会 的过程 中 , 树立 和谐 的思 维方 式 , 是提 高党 的执 政 能力 和领 导 干部 队伍 素 质 的 重要 方 面 , 我们 能 不
能 建成 和谐 社会 , 立 和 谐 的思 维 方 式 将起 到很 大 确 的作 用 。

合理 延伸 , 所谓辩 证 思 维 不 过 是辩 证 法 在 思 维 领 而

和谐的内涵和理解

和谐的内涵和理解

和谐的内涵和理解和谐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它涉及到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层面和方面。

和谐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关联,以实现共同发展的状态。

在不同的语境中,和谐可以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理解。

在社会领域中,和谐强调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良好与平衡。

这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和谐社会强调各个阶层之间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福利的分配。

在和谐社会中,人们不仅要有物质需求的满足,还要有个人尊严和尊重。

公平和正义的分配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而社会和谐又是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基础。

在家庭生活中,和谐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和睦、和睦。

和谐家庭的特点是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

在和谐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是积极的、有效的。

每个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同时又要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和合作。

和谐家庭的形成离不开互信、互助和互动。

在个人发展中,和谐体现为个人内心的平衡与和顺。

这种内心的和谐来源于个体的自我悦纳、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和谐的个人内心中,自尊自爱、自尊自信是基本的特征。

个人应该努力平衡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要理解和实现和谐,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和谐需要平等和互动。

在社会和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应该平等对待,并保持积极的互动和合作。

平等和互动是相互关系中和谐的基础。

其次,和谐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

每个人都是独立而有自己特点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要实现和谐就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

此外,和谐还需要公正和公平。

在社会和家庭中,公正和公平是实现和谐的前提。

公正的分配和公平的待遇能够减少矛盾和冲突,增强和谐的氛围。

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和谐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和追求。

只有实现和谐,社会才能实现持续的稳定和发展。

和谐的内涵和理解会受到社会发展和文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和谐的内涵和理解也会有所变化。

因此,要实现和谐,需要持续关注社会变化和需求。

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关键。

它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层次,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实质与核心。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关于创新思维的特征(1)非常规性,也称“新颖性”(2)主动性,或称“能动性”(3)流畅性,也称流动性(4)灵活性,或多向性(5)综合性,是指创造思维往往有全身心的投入关于创新思维的名言1.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2. 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

--司汤达3. 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

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

--王业宁4. 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郭沫若5. 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

--鲁迅6.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来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7.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8.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托马斯.彼得斯9.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10. 创造力是人类最变通的工具,创造机会和创造性问题比比皆是,关键是我们能否学会使用这一工具,能否发现这机会和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思维方式上的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思维方式上的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思维方式上的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它确立了在现时代要以和谐促发展的价值取向,在解决矛盾的方法上注重互利双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二者的和谐共处。

标签:和谐社会;思维方式;创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要求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执政目标和执政理论的提出,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即要用协调、共荣的方式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大量涌现的人民内部矛盾。

和谐有顺和、和解、协调、和衷共济之意。

和谐既是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处理矛盾的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谐就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作为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和谐是从矛盾双方的统一性着眼,凭借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一面,通过对矛盾双方进行沟通、协调,促进矛盾双方的和解共荣,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双方除了统一性的一面外,更有对立的一面。

因为矛盾的内涵,简单来讲就是对立统一。

通过矛盾双方的对立、冲突,甚至斗争来解决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也是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

那么,在解决矛盾时,究竟是用和解、协调的方法还是用对立、斗争的方法去解决为好呢?这要根据产生矛盾的客观历史环境和矛盾的性质来决定。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农业国,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

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目标,就必须武装组织群众,采取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的方式,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封建专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尚未确立,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专制统治,另一方面又凭借武力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

和谐思维方式的科学内涵

和谐思维方式的科学内涵

1 和 谐 思 维 方 式 的总 特 征
和 谐 思 维 方 式 是 在 建 设 和 谐 社 会 过 程 中形 成 的 思 维 方式 。 首 先 , 谐 思 维 方 式 必 须 以 不 断 发 展 和 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和 谐 思 维方 式 是 社 会 主 义 的 本 质和 建 设 规 律 在 人 们 思维 中 的 内 化 。 断 发 展 的 不 马 克思 主义 是 社 会 主 义 建 设规 律 的 理 论 概 括 。 谐 思 维 方式 要 反 映 和 谐 社 会 发 展 的 和 本 质规 律 , 离不 开 科 学 的 理 论 作指 导 。 就 其 次 , 谐 思 维 方 式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辩 和 证思维方式在和谐社 会的发展。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维 方 式 适 应 不 同 的 时 代 和 不 同 的 实 践 领 域 , 据 社 会 发 展 的 特 殊 根 规律和 实践规律展现为 不同的思维方式 。 为 了 国 家 的 富 强 和 民族 的 复 兴 , 们 需 要 我 充 分 调 动 社 会 发 展 中 各 种 有 利 于 和 谐 共 存 、 同发 展 的 积 极 因素 , 而 消 除 或 降低 共 进 各 种 不 和 谐 因 素 的 消 极 影 响 。 谐 思 维 方 和 式 以 社 会 的和 谐 统 一 为 出发 点和 归 宿 , 不 仅 在 处 理 人 民 内 部 矛 盾 、 调 社 会 各 方 面 协 的 发 展 中发 挥 着 积 极 可 靠 的 作用 。 口 在 H使 处 理敌 我 矛 盾 、 阻碍 甚 至 破 坏 社 会 发 展 的 消 极 因素 时 , 要在 统 一 的 基 础上 展 开 “ 也 斗 争 ” 最 终 达 到 新 的 统 一 , 求新 的 和谐 。 , 谋 再 次 , 谐 思 维 方 式 在 本 质 上 是 和 谐 和 社 会 建 设和 思 维 的辩 证 法 。 恩格 斯 认 为 : 辩 证 法 是 关于 自然 、 会 、 维 的一 般 规 律 的 社 思 学问。 我们 在 思 考 问 题 时 , 必须 按 照 思 维 的 规 律 进 行 。 思 维 规 律 无非 是 客 观 世 界 运 而 行 规 律 在人 脑 中的 反 映 。 谐 思 维 方 式 是 和 和 谐 社 会 思 维 规 律 和 建 设规 律 的 统 一 。

最新-建构和谐思维方式与和谐社会透析 精品

最新-建构和谐思维方式与和谐社会透析 精品

建构和谐思维方式与和谐社会透析摘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思维方式,包括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维方式,有序民主、平等法治的思维方式,系统统筹、动态渐进的思维方式,理解包容、竞合共赢的思维方式,务实创新、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

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能动力量,以积极的心态、务实的作风去考量前进中的种种障碍,去探索和应对纷繁的矛盾和复杂的局面,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

关键词和谐思维方式和谐社会构建所谓和谐思维,是指从和谐的视域出发,以和谐为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突出和谐性、平衡性、协调性、有序性、互补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以追求事物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

和谐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此,汤因比曾给予高度评价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技术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要推进这一重大战略的实现,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思维方式,并将其切实付诸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

和谐思维在实践中的运用,需要着重树立以下几方面思维方式。

一、树立以人为本、求是为民的思维方式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的主体。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而人际关系和谐的主体又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只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和衷共济、平等友爱、融洽相处、齐心协力、充满活力,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才会有真正的社会和谐。

在抗击冰雪灾害的互助行动中,在汶川地震的捐款救助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华儿女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大灾面前有大爱,市场化下的价值观念并没有摧毁民众抗击灾难的勇气和信心,也没有泯灭扶危济困、帮助弱小的社会良知;而党和政府迅速果断的应急处置行动更体现着以人为本、求是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不仅在突发的灾难面前,而且在当前的社会建设中,我们看到收入分配制度的规范,社会保障体制的健全,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立,种种社会变革的模式设计都渗透着以人为本、和谐共荣的理念,因而逐步赢得了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尊重传统、注重实践、重视道德”。

首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人为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情感和道德。

其次,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和谐共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和谐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认为,只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谐,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尊重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同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也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实践,认为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最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人的道德素质。

总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尊重传统、注重实践、重视道德。

这些特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和谐思维三论

现代和谐思维三论

具有现实可能的事并创造条件使抽象可能 尽快转
化 为现 实可 能。
求实思维是现代和谐 思维 的重要 内容 。现代 和谐思维不是一般意义上 的和谐思维 ,也 不是中
国古代 和谐思维 ,更 不是西方 的和谐思维 。它是
具有客观性 ,由此决定价值思维具有客观性。需要 又是一种主观意愿 、主观需求 ,是力基础上大力
现 代和 谐思 维是 求实 思维
化解社会矛盾 、协调各方利益。随着社会生产力 的
与价值思维的统一
发展和综合国力 的提高才能逐步建立起 和谐社会。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 ,它
求实思维即实事求 是的思维 。它要求人们 的 思想和行动必 须从现实事物 的特殊规定性 和特定
逻辑 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 ,现实的和谐思维 过程是统一 的诸种思维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的综合运用。

时首先要能够如实地发现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 中出现 的诸如城乡之间 、区域之间、人与 自然
之间的矛盾,以权谋私 、司法不公 、恣意行政 、社 会失信 、三农 困境 、贫 富悬 殊等不和谐 现象 。其
条件 出发去揭示事物 的本来面 目,按事物 的规律 行事 ,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努 力做好
指客体的存在 、作用及其变化对主体及其需要相接
近的关系。价值思维则是主体从 自身的需要和 目的 出发追求事物对人的意义的一种思维方式 。
从需要出发是价值思维 的重要内容。需要 和需 要的满足首先为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所制约 ,需要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1 期
吴从 众 : 代 和谐 思 维三 论 口 现
8l
追求意义也是价值思维的重要 内容 ,主体所赞赏 、 所希望 、所期待的东西对主体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论以和谐为主题的矛盾思维的理论基础与特点

论以和谐为主题的矛盾思维的理论基础与特点

论以和谐为主题的矛盾思维的理论基础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矛盾论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强大的理论保障。

在不同的形势下,矛盾思维运用的具体形态是随着发展的需求而有所差异的。

如何变革思维方式以适应新的时代形势引发了理论者和实践者的深思。

马克思主义矛盾思维从“对抗”主题向“和谐”主题的转变为构建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

标签:和谐主题;矛盾思维;理论基础和特点一、矛盾思维及其主题转换1.矛盾思维矛盾是反映关系属性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所发生的对立面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包含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相反相成的基本属性。

矛盾思维则是要以矛盾的观点来观察判断问题,傲于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客观分析矛盾、科学解决矛盾。

矛盾思维探讨的不是矛盾有无问题,而是矛盾具体状态问题。

即在分析矛盾过程中,既要看到同一性,也要看到斗争性;依据矛盾的客观规律和具体状态去选择性质不同的解决方法:在矛盾双方对立同一关系中,如果斗争性占据主导地位,则要采取急风暴雨式的手段去解决矛盾,实现事物的飞跃;如果同一性占据了主导地位,则要采取温和、非暴利的方式去解决矛盾,以实现矛盾双方和谐共进、协同发展。

可见,以矛盾思维去审视任何具体时期的具体矛盾,首要是对诸多矛盾中的主要问题即主要矛盾,及矛盾的具体状态进行科学的判断,即以矛盾思维主题的科学定位为前提。

2.矛盾思维主题由“斗争”向“和谐”的转换矛盾思维主题是指主体面对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遇到的矛盾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贯穿始终的主要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

矛盾思维主题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主体因素。

不同的主体由于在实践中主体需求不同、对矛盾的认识和预期不同及对矛盾的控制能力的个体差异等都会影响主体对解决矛盾最优化方式的选择。

二是客体因素。

客体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矛盾产生和发展的现实状况,矛盾在社会矛盾体系中的地位,矛盾发展与其外在环境的互动等都会对矛盾主题的选择产生影响。

名词解释西方的和谐思维

名词解释西方的和谐思维

名词解释西方的和谐思维西方的和谐思维是指一种以平等、民主和自由为核心价值观的思维方式,它与东方的和谐思维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定位、特点和实践等方面进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西方的和谐思维。

一、定位:平等、民主与多元西方的和谐思维强调平等、民主和多元的价值观。

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无论他们的种族、性别、性取向或社会地位如何。

民主意味着人民有权利参与决策,并通过选举和辩论来实现他们的意愿。

多元意味着西方社会对不同文化、宗教和思想的包容和接纳,而不是试图将其纳入统一的思维框架。

二、特点: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是西方和谐思维的重要特点之一。

它强调个体的价值和权利,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自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延伸,它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以及政府对个体的干预应该最小化。

在西方的和谐思维中,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个人的追求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并不矛盾。

三、实践:辩论与合作在西方社会中,和谐思维的实践体现在辩论和合作之中。

辩论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核心特征,它通过不同的声音和观点的竞争来促进决策的达成。

辩论鼓励人们思考、独立判断和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对话和批判性思维来推动社会进步。

合作则是西方和谐思维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虽然在辩论中,人们可能持不同的意见,但他们也意识到通过合作和协商可以达成共识和解决问题,这是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基础。

四、西方和谐思维的争议尽管西方的和谐思维在平等、民主和自由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西方的和谐思维过于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导致社会的分裂和自私自利的行为。

另一些人则指出,西方的和谐思维在对待不同文化和意见的时候可能存在偏见和排斥。

这些争议表明西方的和谐思维仍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中,需要不断反思和完善。

五、总结西方的和谐思维以平等、民主和多元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它通过辩论和合作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和谐思维的基本特征

论和谐思维的基本特征
主 义 发展 所 要 达 到 的理 想 状 态 和 崭 新 境 界 ; 四 其 是 确立 了现 在 以及 今 后 长 时期 里 , 决 各 种 社 会 解
矛 盾 , 定和 实 施 各 种 经 济 、 治 、 化 、 会 发 制 政 文 社 展 战 略和 策 略 的 带有 全 局 性 、 本 性 的新 的指 导 根
[ 键 词] 关 和谐 思 维 基 本 特 征 和谐 社 会 [ 者 简 介 ] 荣发 ( 9 4 ) 男 , 任 华 东理 工 大 学人 文科 学研 究 院教 授 , 克 思 主 义理 论 作 王 15 一 , 现 马
研 究 中心 副 主任 ,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马 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 想政 治 教 育、 用伦 理 学等 。 主 思 应
解 矛盾 , 求 事物 和谐 发 展 的一 种 思 维 方式 。人 本性 、 追 系统性 、 证 性 、 略 性 、 测性 是 和谐 辩 战 预 思维 的基 本 特征 。 究和谐 思 维的基 本 特征 是 把握 和 运 用 和谐 思维 方 式的 理论 前 提 。只 有真 研
正把 握 和 谐 思 维的 基 本特 征 , 才能 有效 运 用和 谐 思 维 , 进 和 谐 社会 建 设 的现 实 实践 。 推
方法 论也 是统 一 的 ,有什 么样 的发 展观 ,就 会 有
什 么样 的发展 思 维 ,有什 么 样 的发 展方 法 论 。 因
此 , 和 谐 ” 仅 是 一 种 发 展 观 , 现 了一 种 发 展 “ 不 体
理 念 、发展 目标 ,而且 也 是 一种 关 于发 展 的思 维
三 是构 建 了一 种 实 践追 求 的新 目标 , 明 了社 会 表
心 同 德 、 衷 共 济 、 等 友 爱 、 洽 相 处 、 满 活 和 平 融 充

和谐思维方式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和谐思维方式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和谐思维方式的界定及其根本特征和谐思维方式是和谐文化的深层内核,建设和谐文化,关键是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思维方式,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的理念和原那么深入人心,并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为了更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和谐思维方式,对其本质内涵和根本特征进行科学的界定和阐释,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认为,和谐思维方式是指从和谐的视角分析事物的一种方法。

这一定义虽然正确地指明了和谐思维的方法论维度,但还不够全面和深刻。

在我看来,所谓和谐思维方式,是指从和谐的视域出发,以和谐为根本原那么和价值取向,揭示和谐性、平衡性、协调性、有序性、互补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并以追求事物和谐开展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

首先,和谐思维方式是从和谐的维度或视域观照对象,和谐成为其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坐标系和切入点。

无论在世界观还是在方法论上,观测事物的视角不同,探讨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所看到的事物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是大不相同有时甚至是根本对立的。

由于认识主体所特有的理性能动作用,人们在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时,总是要从既有的知识积淀和实践需要出发,选择认知向度和观测坐标,企图毫无遗漏全息式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但这是不可能的。

和谐思维方式因其和谐的观察视角,决定了它把解析和谐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和有利于事物的和谐开展作为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着眼点。

其次,和谐思维方式以和谐为根本原那么和价值取向,把和谐贯穿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全过程。

在认识事物时,无论你怎样破除成见以保持客观的态度,也无法破除掉已在头脑里形成的认知图式和价值理念,正是它们决定着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进行及其运行线路。

假设以“矛盾〞作为根本原那么和价值取向,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必然以克服旧事物、破坏旧世界为主要目的,突出的是矛盾的对立性、斗争性、冲突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强调的是“否认性原那么〞。

如果以“和谐〞作为其根本原那么和价值取向,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必然以维护动态平衡、建设新世界为主要目的,突出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合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强调的是“和合性原那么〞。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维方式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维方式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维方式许小主(湖南省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理论课部,湖南长沙410205)摘要: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都不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成为可能。

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要求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中,坚持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的主体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思维方式;人与自然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6)06-0103-04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时的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作用于客体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

它在实践中产生,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中,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都存在着片面性,都不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

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是对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方式的辩证否定,是当代中国人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之后提出的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思维方式。

一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的局限性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存在偏颇之处,都不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

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基础方面。

人类中心主义以机械论的自然观为哲学基础,把自然理解为一部钟表式的机器,认为自然界各组成部分间的联系是机械的。

人类中心主义没有看到自然界内在的复杂性,高估了人类认识和控制自然的能力。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它不适当地片面夸大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把自然界仅仅视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料源泉,当作“征服”、“改造”的对象,而无视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和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限制的一面。

因而,人类中心主义不能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非人类中心主义以纯自然主义为哲学基础。

好的思维方式

好的思维方式

好的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思维方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一个好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难题、更好地处理事务、更快地适应环境、更高效地工作等等。

但是,什么是好的思维方式呢?在本文中,我将详细探讨好的思维方式应该具备的几个关键点。

第一,好的思维方式要有稳健的逻辑。

一个有稳健逻辑的人,在进行思考时,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排除不可能的解决方案和错误的想法。

逻辑思维需要强大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来提高。

同时,逻辑思维还要求开放的心态和自我批判,因为在不同的情况下,逻辑思维需要随时进行调整和适应。

第二,好的思维方式需要有清晰准确的思维表达。

思维表达包括语言表达和图像表达两个方面,后者也被称为空间思维。

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基础,只有语言表达清晰准确,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和交流。

空间思维则是指通过图像等方式来体现思维的抽象概念和过程,这需要对敏锐对感性的理解能力和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而作为思维表达的另一方面,好的空间表达能力可以使我们更快速地理解和被理解,也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第三,好的思维方式需要有持续的学习和思考。

学习和思考不仅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和环境,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自我和提升自己的才能。

同时,学习和思考也是不断改进思维方式的一个过程,因为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想法,从而更准确地定位和解决问题,更好地适应环境。

第四,好的思维方式需要有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针对相同问题和情境,我们能够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一个有创新性的人,在思维和行动中能够颠覆一切陈旧的做法和想法,从而实现更优异的成果。

创新性需要对世界和自我有更深层次的认知,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灵感。

最后,好的思维方式需要有自信和自律。

自信是指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和能力有充分深刻的认知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而自律则是指我们对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并付诸整体的和行动的行动。

最新-和谐的四个基本前提与四个基本领域 精品

最新-和谐的四个基本前提与四个基本领域 精品

和谐的四个基本前提与四个基本领域和谐是人追求和获得幸福所必需的生存环境的理想状态。

何谓和谐?最一般地说,和谐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有序协调的秩序。

和谐首先是一种秩序,就是说,是事物的一种共存状态,是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式。

其次是一种有序状态,就是说,是事物各安其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良序,而不是事物错位、僭越、混乱的无序或恶序。

最后是一种协调状态,就是说,事物之间不敌对、不争斗,相反彼此之间配合默契,成彼之美。

和谐的四个基本前提从和谐的以上一般含义可以看出,它有四个基本前提共存性、多样性、交互性、构建性。

和谐总是就一定的系统或共同体而言,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事物共存于某一系统之中,才有可能存在彼此之间的秩序,也才谈得上和谐问题。

和谐的构成成分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

那种试图使系统或共同体成为一个绝对统一的一元化整体的努力,只会从根本上消解和谐的根基。

构成和谐的主体或因素不仅是多元的,而且彼此之间是各不相同的,存在着差异性。

和谐不是清一色,而是基于差异性的多样性,正因为如此,和谐才是美的。

清一色的事物也可能构成一种秩序,但那种秩序可能是整齐,而不可能是和谐。

和谐是基于差异性、多样性并尊重个性构建的秩序。

无差异就无多样,无多样则无和谐。

有差异的不同个体如果彼此孤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无所谓和谐。

构成成分之间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也是系统或共同体和谐的一个重要前提。

和谐不是由僵死的景物构成的静态平面图画,而是由不同的自主个体不断彼此融通协调构成的动态立体场景。

不同构成要素彼此之间的动态相关性、交互性、渗透性是和谐的重要特征。

和谐有自然性的和构建性的之分。

自然性的和谐是自然形成的,但是,作为人生存环境的和谐主要不是自然性的和谐,而是构建性的和谐。

不用说人生存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世界环境,即使是人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日益成为人化的,是人有意无意构建的结果。

对于今天的人类而言,自然性的和谐是少有的,这少有的自然性和谐也是十分脆弱的,不足以满足人类生存对环境的需求。

关于和谐发散创意

关于和谐发散创意

关于和谐发散创意(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和谐发散创意的定义与特点三、和谐发散创意的作用与价值四、如何培养和谐发散创意五、结论正文【引言】在当今社会,创新和创造力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我们需要了解一种叫做“和谐发散创意”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和谐发散创意?它又有何种价值和作用呢?如何培养和谐发散创意呢?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和谐发散创意的定义与特点】和谐发散创意,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能够在保持思维和谐性的基础上,充分展开各种可能性,实现思维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它具有以下特点:1.思维的和谐性:在发散创意的过程中,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避免产生矛盾和混乱。

2.思维的多元化:能够在多个方向上展开思考,不受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从而产生丰富多样的创意。

3.思维的创新性:在和谐发散创意的过程中,往往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产生新颖独特的创意。

【和谐发散创意的作用与价值】和谐发散创意在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1.提升创新能力:和谐发散创意能够帮助我们突破思维定势,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2.提高决策质量:在决策过程中,和谐发散创意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

3.促进团队协作:和谐发散创意有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的整体绩效。

【如何培养和谐发散创意】要培养和谐发散创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学会换位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看待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2.拓展知识面: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创意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灵感。

3.学会放松: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思维,激发创意。

4.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激发创意的火花。

【结论】总之,和谐发散创意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维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决策质量,促进团队协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思维方式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和谐思维方式是和谐文化的深层内核,建设和谐文化,关键是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思维方式,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的理念和原则深入人心,并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为了更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和谐思维方式,对其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科学的界定和阐释,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认为,和谐思维方式是指从和谐的视角分析事物的一种方法。

这一定义虽然正确地指明了和谐思维的方法论维度,但还不够全面和深刻。

在我看来,所谓和谐思维方式,是指从和谐的视域出发,以和谐为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揭示和谐性、平衡性、协调性、有序性、互补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以追求事物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

首先,和谐思维方式是从和谐的维度或视域观照对象,和谐成为其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坐标系和切入点。

无论在世界观还是在方法论上,观测事物的视角不同,探讨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所看到的事物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是大不相同有时甚至是根本对立的。

由于认识主体所特有的理性能动作用,人们在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时,总是要从既有的知识积淀和实践需要出发,选择认知向度和观测坐标,企图毫无遗漏全息式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但这是不可能的。

和谐思维方式因其和谐的观察视角,决定了它把解析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和有利于事物的和谐发展作为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着眼点。

其次,和谐思维方式以和谐为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把和谐贯穿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全过程。

在认识事物时,无论你怎样破除成见以保持客观的态度,也无法破除掉已在头脑里形成的认知图式和价值
理念,正是它们决定着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进行及其运行线路。

假如以“矛盾”作为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必然以克服旧事物、破坏旧世界为主要目的,突出的是矛盾的对立性、斗争性、冲突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强调的是“否定性原则”。

如果以“和谐”作为其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必然以维护动态平衡、建设新世界为主要目的,突出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合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强调的是“和合性原则”。

这两种原则和价值观看似相互对立,在本质上却是相互照应和辩证统一的。

再次,和谐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是深入到事物内部,揭示矛盾或系统的同一性、协同性、平衡性、互补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用的内在机理。

当一种思维方法或思维方式选择了一个特定的观察视角,确定了基本的认知原则和价值取向后,就必然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分析和解剖事物的内在矛盾,阐明事物的发展规律。

由于理论致思不同,和谐思维方式所侧重剖析的是事物有机体内部诸对立差分要素的协同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内在机制。

最后,和谐思维方式以追求和促进事物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

无疑,任何思维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事物的和谐发展,那种认为西方的“矛盾辩证法”是与和谐相对立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但是,为了达到最终和谐,就需要通过对抗和斗争消除前进中的障碍,以便为和谐发展开辟道路。

“矛盾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由于突出对立和斗争的作用,人们往往容易把它误解为“斗争哲学”,并把“斗争”直接当做其目的和归宿。

其实,和谐永远是人们为之崇尚、为之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当和谐思维直截了当地把大写的“和谐”界定为自己的目标时,它不过反映了人类在这个问题上“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的客观规律和终极追寻。

和谐思维方式的本质内涵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其基本特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系统和生性。

早在2000多年以前,周太史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著名命题,指明了系统的和生性。

诚然,这一命题反映的是事物系统的本质特性,是一个客观的“本质判断”,要把它内化为思维方式,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和谐思维方式就是以这一命题所揭示的客观本质规律为基础,把系统的和生性凸显出来,并把它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准则。

所谓系统的和生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和合系统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异质差分要素的有机结合;二是系统的和合会凸现出新的性质,创生出新的事物。

以此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就必然把和谐性、平衡性和互补性当做人们认识事物、对待问题和处理矛盾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标准。

第二,差异和合性。

“和”作为多样性的统一,是以异质对立要素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和谐,和谐是在差异和对立中存在的,也是在差异和对立中发展的。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国语•郑语》)这就是“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以此为特点的思维方式,就要求我们把差异性、对立性、斗争性、冲突性作为和谐的被扬弃了的内生要素来看待,并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和谐,在和谐中把握对立,而不是理想主义地把和谐看成一种无差别和无矛盾的境界。

第三,主辅序级性。

任何一个事物,就其内部的阴阳对
立面来说,必然呈现出“乾阳为主、坤阴为辅”的等差层级状态,这是事物有序和谐的结构特征。

相反,事物内在对立面或诸要素的平面状态,是与事物的和谐发展相背离的。

宇宙间任何事物的发展在其内部总是逐步分化出有序的层级结构,这既是事物和谐性状的表征,也是事物和谐演进的条件。

和谐在本质上就是这种等级层次的有序性和流动性,它和混乱无序以及绝对均同是相对立的。

基于这种特点的思维方式,就必然把“序级”性看做是事物和谐的常态,并用这样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和评判是非。

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只有在健全的法制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基础上确立起一个合理的等差序级结构,才能使整个社会保持真正的和谐和稳定。

第四,生生平衡性。

和谐不是和而不动,也不是动而不和,“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不和不生”(《管子•内业》)。

和谐既是一种“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动态过程中的平衡状态,封闭僵死或阴阳失衡都是与和谐相对立的。

根据事物和合体的这种基本特征,和谐思维方式要求我们正确地把握平衡的本质内涵以及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法,把平衡看做是生生不息的相对平衡,并善于在不平衡中把握平衡,在动态的相对平衡中促进事物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