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
一、马恩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与社会主义的现实:
1、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在马、恩的许多著作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
同义语。
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他们做了一些预测,其主要点是:
(1)生产高度社会化、生产力高度发达是社
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高度发达]
(2)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全部生产
资料归社会直接占有的公有制。
[公有制]
(3)社会将按照预定计划自觉地组织生产,
消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并取消商品和货币。
[计划经济]
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
[按劳分配]
(5)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也随之消亡。
[消灭阶级]
(6)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认识马、恩设想与社会主义现实的关系:
(1)马恩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包含着普遍真理,她的基本原则今天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但她只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成果,而不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最终成果。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2)马恩是从探讨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
预测未来社会的,为了进行科学的抽象,
必然要舍弃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
史阶段的具体特点。
[一般与个别、普遍与
特殊]
(3)马恩设想的前提是社会主义首先在发
达国家同时胜利,但现实社会主义却首先
在落后国家分别胜利。
[起点不同]
(4)应该承认,马恩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也
包含有空想的成分。
二、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2)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5)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一个是公有制为主体,一
个是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理解:一个目标,一条道路,一个保障。
1、马恩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预测:
(1)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
《哥达纲领批判》:过渡时期是指从无产阶级夺取政
权以后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2)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列宁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
(3)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列宁称为共产主义社会):
2、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
(1)前苏联的探索:
◆列宁:在谈到社会主义社会时,曾使用过“初
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等概念。
◆斯大林:1939年宣布,要在苏联“三五计划”期间实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1952年进一步明确。
◆赫鲁晓夫:1959年宣布,苏联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
”
◆勃列日涅夫:1967年宣布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社
会主义社会”。
(2)东欧国家的探索:
◆捷克斯洛伐克:1958年提出今后七年的任务。
◆保加利亚:1962年提出将在1980年建设共产主义社会。
◆波兰:1975年称正“跨入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阶段”。
◆民主德国:称自己从1960年代起已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阶段。
◆罗马尼亚:规划了1971~2000年“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向共产主义过渡阶段”。
3)中国的探索: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清醒发热冷静打断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探索:建国30周年的讲话中,叶剑英指出,同已有三四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这一观点得到后来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认了这个提法。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初级阶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3、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原因:
(2)含义:
(3)时间和空间界限:
(4)意义:
[阅读书目]
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5、十三大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