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给自然留下更多
修复空间,给农业
留下更多良田,给
子孙后代留下天蓝
、地绿、水净的美
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
教学基本要求
• ①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内涵和要求。 • ②把握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实现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本 要求。 • ③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 主要任务。 • ④了解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五、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 (一)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必须加强全球合作。
• (二)世界各种都应坚持“共同但有别的责任”这
一国际上公认的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基本原则,在环
境利益和责任特别是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方面做出安 排。 • (三)中国始终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应对全球气候 变化十分重要的建设性力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
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一项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 要战略任务加以明确。 党的十八大: 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 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 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政治根源 受传统发展观影响而导致的政府环境职能缺位是当代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最重要政治原因。 另一重要原因即是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制度供应不 足,特别是针对政府行为的制度供应不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述
(一) 生态文明的内涵
文明,是指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 果总和,标志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 范畴。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化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公园服务功能、营造森林碳汇、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
●实施碧水计划,建设岭南水城。包括强化水资源管理、推进水安全建
设、加强水环境治理、提升水务管理水平、挖掘水文化内涵等;
•
●实施清洁计划,妥善处理固体废物。包括推行城市固体废弃物源头管
理、完善城乡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完善固体废
弃物处理设施等;
• 3、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
• 结论:第一,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如
果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我们人类所在的地球的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会
在今后100年中发生第二,改变这种增长的趋势和建立稳定的生态和经济
的条件,以支撑遥远未来是可能的。第三,如果世界人民决心追求后一结
17
二、生态建设的思想资源
“中华文明”的生态复兴 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 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 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 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 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 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 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马恩选集》第四卷P385
20
皮肌炎图片——皮肌炎的症状表现
• 皮肌炎是一种引起皮肤、肌肉 、心、肺、肾等多脏器严重损害 的,全身性疾病,而且不少患者 同时伴有恶性肿瘤。它的1症状表 现如下:
• 1、早期皮肌炎患者,还往往伴 有全身不适症状,如-全身肌肉酸 痛,软弱无力,上楼梯时感觉两 腿费力;举手梳理头发时,举高 手臂很吃力;抬头转头缓慢而费 力。
9
• 南极冰川融化
• 非洲干旱
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
10
中特 第六讲 生态建设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十年前
十年后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十大生态环境问题 1、城市大气污染 2、水污染 3、固体废弃物污染 4、噪声污染 5、土地蜕化和荒漠化 6、草原退化 7、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8、近海环境污染 9、生物多样性减少 10、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节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一、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二、中国高度重视气候问题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一、生态与生态文明
生态:
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 互关系和存在状态。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了生态文 明的内涵: ●儒学:“畏天命”、 “知天命” 。 ●道家:天、地、人“本是同根生”,天地 万物具有同源性、同律性, ●佛学:把自然万物看成与人类一样有感情、 有觉悟、有灵性,一样有生存权利和生命尊 严。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意义: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节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人口资源环境制约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发展
资源
人 口
环境
经济发展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资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 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 ——关于人口: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 是坚持以人为本立场处理人类自身与外界的关 系,在人类自身不断发展中,得到资源的持续 利用和环境的良好状态。因此,适度的人口是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六讲生态文明建设
第六讲生态文明建设概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新时代对于环保问题的重要发展方向,也被视为新经济理念的代表性突破。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在于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同时推进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社会责任,需要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推动资源、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中包含多个方面,这些方面一起促进可持续的发展,也解决了现代社会面临的多样性问题,例如公平性、可负担性、可支持性等。
而这些方面包括:生态保护保护环境是当前和未来社会的共同责任。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保护环境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手段去促进可持续发展。
这些手段包括减排、节能、提高用地利用率、适宜的土地利用等等。
提高生态素质提升生态素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善行,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提高生态素质,需要教育从儿童开始,在社会中积极宣传并推广。
同时,为了增强生态文化体现的珍惜生态、爱护生态、还土于民等文化内涵,可以将生态文化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
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是推进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包括方向、内容和效率。
可以将其通过技术创新、科学规划、优化方式,有效利用资源,同时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
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经济应是一种韧性的、可存储的、充满生命力和人性化的经济形态。
这种经济形态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还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四大举措保护生态环境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一个新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前和未来社会的共同责任。
中国政府完全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引领了一波绿色产业和生态保护政策。
推动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发展是中国政府的发展道路之一,其目的是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平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发展政策,例如推动清洁能源、鼓励绿色建筑、支持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严重
(3)固体废物污染逐渐增多
200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 量为204094.2万吨,比上年增加 7.3%;排放量为710.7万吨,比上 年减少9.1%。中国的垃圾堆放量 已接近65亿吨,其中1.5亿吨垃 圾露天存放,带来严重的空气污 染,人均年产废旧物400公斤,城 市人均垃圾以8%~10%的速度增 长,全国城市有2/3被垃圾包围。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严重
如今的长 江
(5)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2009年,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 37.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1.22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 16.8%;风力侵蚀195.70万平方千 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0.4%。沙化 土地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并且 有扩展之势。如今,长江也有变为 “第二黄河“的迹象。
(3)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修复。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3.发展循环经济
要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进生 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 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弃 物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 零排放和产业技术链接技术,推广发展 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
(2)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 重显著上升。 (3)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 境质量明显改善。
(4)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克 服资源短缺、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造成的矛盾, 实现节约发展、 清洁发展、安全 发展。 (2)有利于在 保护自然与生态 的基础上为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 创造良好条件, 为人民群众的生 产生活创造良好 环境。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6、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19世纪80年代,日本富山县平原神通川上游的 神冈矿山实现现代化经营,成为从事铅、锌矿的开 采、精炼及硫酸生产的大型矿山企业。然而,从采 矿过程和堆积的矿渣中产生的含有镉等重金属的废 水却直接长期流入周围的环境中,在当地的水田土 壤、河流底泥产生了镉等重金属的沉淀堆积。镉通 过稻米进入人体,首先引起肾脏障碍,逐渐导致软 骨症。在妇女妊娠、哺乳、内分泌不协调、营养性 钙不足等诱发原因存在的情况下,使妇女得上一种 浑身剧烈疼痛的病,叫痛痛病,也叫骨痛病,重者 全身多处骨折,在痛苦中死亡。从1931年到1968年, 神通川平原地区被确诊患此病的人数为258人,其中 死亡128人.至1977年12月又死亡79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重要组成内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 的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重要 任务。 尊重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建设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文明发展的 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 事业,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全球环 境和气候治理重要的建设性力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 从20世纪40年代起,已拥有大量汽车 的美国洛杉矶城上空开始出现由光化学烟 雾造成的黄色烟幕。它刺激人的眼睛、灼 伤喉咙和肺部、引起胸闷等,还使植物大 面积受害,松林枯死,柑橘减产。1955年, 洛杉矶因光化学烟雾引起的呼吸系统衰竭 死亡的人数达到400多人。这是最早出现的 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
3、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伦敦城市上空 高压,大雾笼罩,连日无风。而当时 正值冬季大量燃煤取暖期,煤烟粉尘 和湿气积聚在大气中,使许多城市居 民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仅四 天时间内死亡了4000多人。在之后的 两个月时间内,又有8000人陆续死亡。 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由燃煤引发 的城市烟雾事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 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 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 纵轴,以主要的城市群地 区为支撑,以轴线上其他 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 组成的“两横三纵”城市 化战略格局。“两横三纵” 的城市格局建设完成后, 我国城市布局将形成完善 的城市网络群。
交 通 建 设
与 国 际 接 轨
亚欧路大桥是指以横跨亚欧大陆的铁路运输系统为中 间亚欧大陆桥桥梁,把大陆两端的海洋连接起来,实 现海陆联运的一种运输途径,属于国际联合运输的范 畴。 它将亚欧两个大陆原有的陆上运输通道缩短了2000公 里运距。比绕道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的水运距离缩短 了1万公里。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 史起点出发,做出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的战略决策, 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 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 认真贯彻落实,为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 努力奋斗。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01
02
03
04
05
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 —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
—遵循自然规律
—永续发展
01
02
03
04
05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理论 —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 —节能减排,形成保护生态的产业结构、增长
方式、消费模式
变废为宝
01
02
03
04
05
走文明发展的道路的理论 —生产发展、生活赋予、保护生态有机统一 —发展为基础、生活富裕为目的、生态良好为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被石油污 染的海鸟
海面上石油着火
怵目惊心,白发人送黑发人——浙江癌症村
Content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 二、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 三、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四、要建立市场化机制 五、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所谓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就是要按照人口 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 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要实现 这一目标,就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编 制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功 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 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教学基本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重大问
题,也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长远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基 本内容和目标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一)生态和生态文明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和存在状态。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 社会和自然状态。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 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 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 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 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 态文明成果。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模板
《中国青年报· 冰点》:河南 癌症村
广东癌症村18年病死250人 河水稀释万倍仍剧毒
•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 已经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 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中国未来发展的严峻格局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说:占世界85%的 人口正陆续进入工业化阶段,全球性的人口、资源、 环境矛盾尖锐,使中国的现代化面临严峻挑战。
安全但亟待改善 本世纪中叶将达极 限 严重超标
臭氧浓度 平流层臭氧 276个多布森 283个多布森 浓度 单位 单位 淡水消耗 淡水年消耗 量 量 生物多样 百万物种年 性 灭绝数量 氮磷循环 大气年固氮 量 土地使用 用于耕种的 率 非冻土比例 二氧化碳 大气中二氧 浓度 化碳浓度 4000立方公 里 10 2600立方公 里 100
• 第二,危害性:工业生产力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长 期的,短期中看不见、摸不着。
– 人口激增。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工业革命前夕,在长达2000多 年内,世界总人口由1.53以增加到6.5至8.5亿,即增加5亿到7 亿。 在工业革命后250年内,人口由6.5-8.5亿增加到60亿, 即增加51.5亿到53.5亿。 – 环境污染。由工业生产造成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
目前全国生态示范区分布示意图
3.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有 利于解决发展需求的 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 之间的矛盾。 (2)建设生态文明有 利于解决污染的无限性 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之 间的矛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1
建设生态文明 的思想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的思想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六讲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2008 年,我国共有耕地 18.2574 亿 亩。人均不足 1.4 亩,不到世界平 均水平的一半。
我国45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 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种重要 战略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我国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 气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60% 、 10% 和 5% ,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 度上升到50%以上。
三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管理制
度,推动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引导海洋资源利用 产业健康发展,促进海洋资源利用走向科学、合理、永 续发展的道路。 四是提高全民珍惜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
返回
第三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基本内涵
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 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 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体系。以节约使 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 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才、节地、资源 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 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健全法律法规
2、完善标准体系 3、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4、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 5、树立底线思维
6、完善经济政策
7、推行市场化机制 8、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9、用好考核指挥棒 10、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亮起法律之剑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 告》中提出,一定要严格环境执法, 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 代价。
返回
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2、构建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
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 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 农业战略格局。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3以上。平均产草量下降
了30-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7、森林资源破坏严重。2008年底,我国森林
覆盖率为20.36%,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
在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人均占
图2
2000~2100年世界人口增长预测(百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人口数量与质量: 高数量而低质量 人口结构: 一是老龄化问题突出 二是出生性别比升高 三是人口城乡结构跟产业结构倒挂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是控制人口的数量 二是提高人口的质量 三是调整人口的结构
发展中国家认为,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
家自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排放的累积效应所致,
必须追溯历史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减排分配; 而发达国家强调主要发展中国家必须明确承担大 中量度减排的义务,以此来分解发达国家的负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其用意是加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本,延缓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即 为资源。
走资源可持续发展基本路线: 一曰保护资源。 二曰提高再生能力。 三曰提高资源利用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 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 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 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 态;更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论中,把可持续发展 列入四大目标之一,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 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经济建设部分,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八个问题之首,并且明 确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党的十七 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 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 任务。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要有长远 的战略眼光,既要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 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 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坚决 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也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在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谋求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发展状态,把生态文 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 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 皮书》。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把“实现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的重要内容
载入了党的正式文件中:“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 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 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党的十五 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点:“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 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措施
继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的战略目标之后,十八大进一步提升了生 态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五大建设。并将生态文明提升到关 系人民福祉、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一)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
• 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生态观和 文化价值观
• 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 明确自然生态与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 树立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尊重自然、尊
重生命的宇宙情怀和精神信念。
2、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改革开放初:一个中心(经济建设) • 20世纪80年代:两手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 十四大前后: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 十六大以后: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 十七大以后:五大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
•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 重显著上升。
•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 境质量明显改善。
•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必然性
1、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必然结果
• 文明:指人类脱离愚昧而开化,社会经历黑 暗而走向光明,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状况的标 志。
•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指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状态。
• 从横向看,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 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社会文明,是社会 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6讲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各种表现
1.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 2.森林资源危机深重 3.草原退化日趋严重 4.沙漠化土地迅速蔓延 5.野生及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 6.水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7.大气污染趋势难以改变 8.固体废弃物不断上升,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9.农村环境问题不断激化 10.自然灾害与环境事故频繁
认识篇
1、生态环境现状 2、文明发展阶段
3、生态、社会与人
4、17、18大报告
中 国 生 态 论文 明 建 设 理
践中 国 生 实践篇 态 1、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 文 2、建设两型社会的途径 明 3、以绿色GDP考核政绩 建 设 4、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实
C
专题小结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 概念 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思想
三、生态、社会与人
A
生态环境制约社会发展 前提性与重要性
B
社会发展则需以人为本
“健康”与“小康”
四、17大、18大报告
“建设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美 丽中国”
(一)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 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 方式、消费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意义 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 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 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
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倒U形曲线”
又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反映了一国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
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先恶化、后改善的倒U形 曲线关系。不同学者认为,我国当前已到了U形曲线 的右半部分(乐观派)或仍处于U形曲线的左半部分 (悲观派)。其实,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处在U 形曲线的左半部分,拐点仍未出现,更没有到达U形 曲线的右半部分。但是,我国的EKC的特点是在左 半部分波浪式上升,而不是平滑上升的。
第六专题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
• 实际上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体利益 与社会利益、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 关系,现代社会是高度社会化的社会,社 会的整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相比,具有至高 无上的优越性。
• 法律和技术问题:必须要有法律制约和技 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和保障,需 要法律建设和技术条件。
三、建设“两型”社会
• 生态文明就狭义生态或自然生态来说,就 是资源和环境问题,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 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本章的基本思路和内容框架
• 这一章内容安排的基本思路是: • 首先,是一个内容概述。 • 中间两节是主体内容,保障和改善民生、
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 最后是加强社会管理问题。 • 这一章的重点要解决好利益关系和谐的问
题,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 主要讲改善民生理论和协调利益关系理论, 这两个问题也是有着内在联系的。首先, 要从理论上搞清楚,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什 么?
• 这一章内容安排的基本思路是: • 首先,一个内容概述,主要讲建设生态文
明的思想。 • 其次,两个主体内容:一是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二 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思想。 • 最后中国是应对全球环境、气候问题的重 要建设性力量。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
• 生态我们建设首先一是观念问题,二是理 论问题、利益问题,三是涉及到法律问题、 技术问题。我们主要是讲前二个问题。
• 其次,经济利益关系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 • 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 人们不同的经济地位和关系,一定会形成不同 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
• 因此,和谐社会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经济 利益关 改善民生涉及到的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 因为改善民生的主体一定是政府。问题是经 济发展的成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之间不 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 ◆森林覆盖率提高,环境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4、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的理论
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 境保护的关系,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 决摈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要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加快形成节约 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 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三带”、“两屏三带”的“三大战略格局”; “4”是形成我国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
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4类主体功能区域。
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
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
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三)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办公室、工 厂、家庭
办公室 工厂 农田 森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 文明作为一项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任务加以 明确。此后,生态文明建设 逐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 二、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 三、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四、要建立市场化机制 五、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所谓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就是要按照人口 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 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要实现 这一目标,就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编 制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功 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 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历史上几种文明形态的比较农来自文明 工业文明利用资源
物质、土地 物质、能量
使用工具
手工农具、 畜力 机器
科学技术 工作地 点
农业经验技术
农田
工程科学技术
工厂
信息文明 物质、能量、
信息
计算机 互联网
生态文明
生物、 非生物
机器、计算 机、
信息、网络 技术
基因技术 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 绿色技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1、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 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 必然要求。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 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要进 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实现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要实现生态良好。
教学基本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也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 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内 容和目标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一)生态和生态文明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和存在状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 (1)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2)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3)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为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提供了平台。生态
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 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 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两者 内在的一致性使得它们能够互为基础,互为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 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 境相协调,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 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就是要按照优化开发、重 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功能定 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分类管理 的区域政策,基本形成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 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 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发挥全国 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方面的战略 性、基础性和约束性作用。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当前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又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 期,尽管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比较 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按人均水平又是一个资 源十分稀缺的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着巨大的 资源压力。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各种资源环 境问题在当代中国集中出现,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突出问题。主要有:1、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不断减 少,部分重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石油、铁矿石等进 口量和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2、粗放利用和破坏浪费土 地、矿产资源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020年我国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其目标: 空间开发格局清晰,空间结构得到优化,空
间利用效率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可持续 发展能力提升。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可归纳为“1、2、3、 4”战略任务:
“1”是建设一个美好家园; “2”是促进陆地与海洋两大国土空间的统筹发展; “3”是构建我国国土空间 “两横三纵”、“七区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十八大报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 于生态环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 ●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 ●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 ●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 ●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把文明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生产、生 活、生态各个领域,依靠科技进步,探索代价小、效益好、 排放低、可持续的新路子; ◆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增强节约能源资源的 能力; ◆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与 国情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形成节约能源的体制机制; ◆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逐步 改善生态环境;等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中国青年报·冰点》:河南 癌症村
广东癌症村18年病死250人 河水稀释万倍仍剧毒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5、关于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
要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 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 以生态良好为条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 良性循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Com特pan色y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LOGO
本讲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中国应对重大环境问题挑战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内涵和要求
2、把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 格局的基本要求
3、了解中国应对重大环境问 题的主张
海洋强国: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 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 家。
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 转变海洋资源利用方式 提高科技创新带动作用 完善海洋资源管理制度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要树立科学发展 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中,坚持规划 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 用海,既注重开发能力的提高,又注重开发格 局的优化,统筹开发强度与利用时空秩序,实 现开发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 成的矛盾,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有利于在 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基础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 件,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2、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统筹好促进经济 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科学 认识和正确处理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 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目标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目标: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 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 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 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 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 、水净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