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领导者的四重境界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虽然它主要探讨的是哲学和宗教问题,但是其中的一些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有启示。
以下是一些启示:
1. 无为而治:《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治”,即领导者不应过度干预员工的工作,而是要给他们自由和空间去发挥自己的能力。
这种领导风格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
2. 以人为本: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的行为应顺应自然规律。
在企业管理中,这可以理解为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人性,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以人为本,而不是只看重效益和利润。
3. 和谐共生:《道德经》中提倡“和而不同”,主张在差异中寻找和谐。
在企业管理中,这意味着要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通过沟通和协商达成共识,实现团队的和谐共生。
4. 谦逊低调:老子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这意味着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以身作则,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5. 持续学习:《道德经》中强调“学无止境”,主张持续学习和自
我提升。
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要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的来说,《道德经》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现代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道德经对管理者的四个认知
道德经对管理者的四个认知《道德经》对管理者的四个认知作为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道德经》对于管理者们的指导意义非常深远。
它深刻地阐述了管理者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为当今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在《道德经》中,有四个重要的认知对于管理者特别值得关注。
首先,《道德经》强调管理者应当保持谦逊的品质。
在《道德经》中,提到“虚其心,实其腹”的说法,意味着管理者要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而不是骄傲自大。
这种谦逊的品质能够让管理者更好地倾听下属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团队合作,实现管理目标。
其次,《道德经》提倡管理者要善待员工和下属。
在《道德经》中,提到“善行无辜,而不失其威”的说法,意味着管理者要善待员工,不可恃强凌弱。
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和价值,激励他们发挥潜力,实现协同合作,共同实现组织的目标。
第三,《道德经》强调管理者应当守纪律、讲诚信。
在《道德经》中,提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说法,意味着管理者要守信用,信守承诺,讲究诚信。
一个有信用的管理者能够赢得员工和下属的信任,提高团队凝聚力,实现共同目标。
最后,《道德经》强调管理者要遵循“无为而治”的理念。
在《道德经》中,提到“躁勇为上”的说法,意味着管理者不应当过于急躁和冲动,要保持冷静、淡定的态度。
合理地安排工作,不要过度干预下属,尊重下属的自主权,让团队自我调控。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能够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管理目标。
综上所述,《道德经》对于管理者有着深刻的启示。
管理者们应当保持谦逊、善待员工、守纪律、遵循“无为而治”的理念,这些认知将会让他们成为更好的领导者,引领团队取得成功。
老子思想中的现代企业管理精神
老子思想中的现代企业管理精神老子思想中的现代企业管理精神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书,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
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
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无为而治'本言自于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
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
《道德经》:领导者的四重境界
《道德经》:领导者的四重境界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章的字面意思。
“太上,下知有之”。
这句话怎么来理解呢?“太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最高领导、一把手、家庭的当家人、企业的一把手、国家的最高领袖,因为在这个层面上是最高的,所以叫太上。
没有比他位置更高的人了。
“下知有之”,就是下面的老百姓,只知道有这么个人。
所以,“太上,下知有之”的意思是最高明的领导,是下面的老百姓,只知道有这么个人。
“其次,亲而誉之”。
好一点领导,老百姓会称赞他,喜欢亲近他。
“其次,畏之”。
稍微差一点的领导,老百姓会畏惧他。
“其次,侮之”。
最差的领导,老百姓会欺负他、轻慢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因为领导自己就没有诚信,人们又怎么能信任他呢!“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好的领导,做事情总是考虑的很长远,并且很重视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从不朝令夕改。
好的领导做事情,总是会先引领舆论潮流,顺应天道人心。
因此,当事情做成了,老百姓都会感到,这就是我想要做的啊!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方面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从古至今,只要是管理者,都可以从这四类中找到对应的人物。
每种类型,既是表明了被管理者对上的态度,而由下对上的态度,反映了领导者的不同管理境界。
不同的管理境界,成就千差万别,有的人为后世传唱,有的人作为负面典型流传千年。
对于后三重境界,人们可能比较能理解,但是对太上,下知有之,可能会比较难理解。
要理解这四重境界,我们首先来看做到的人是什么样。
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外出狩猎,史官为他占了一卜,说,您这次去狩猎,会有很大的收获,这个收获不是龙之类的猎物,而是一位辅佐您成就大业的公侯之才,上天派他来做您的老师,得到他的辅佐,周国将昌盛壮大,并将惠及您的子孙后代!周文王问,真的有这样的征兆吗?史官非常肯定。
“道德经”折射的企业管理智慧
管理中的《道德经》,在过去,人们相信英雄史观。
认为成功者可以凭主观主宰一切。
管理是单向的,是当权者如何利用普通人的问题。
这些理论关注的问题在于怎么样有效地利用,怎么样充分的表达管理者的意见,怎么样建立快速的政策传达机制。
《道德经》对此不以为然。
“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其式,常知其式,是谓玄德。
”就是说,以自己的意志治理国家,个人说了算,就会治得国家盗贼四起,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国,则国家必然幸福昌盛。
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提出了两种管理模式。
一个是自上而下的,是从纯粹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由管理者负责决策。
另一个是从下属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是一个互动或者民主的思维方式。
老子认为,后者是正确的。
西方的管理学家在上个世纪末,从理论探索的角度出发也找到了这个模式。
他们认为世界是横向的,异构的,互联的。
企业的活动是一种多维的“系统”。
系统中的活动息息相关,象多米诺骨牌一样互相影响。
我们每个人,无论当不当官,都是系统的一个片段。
所以在考虑企业的问题时,我们要从整体的观念出发,考察整个系统的互动。
如果我们只是把目光投射在某一片断,或是官僚阶层的感受上,那就无法得到根本的解。
用卞之琳的话来说:企业的管理者在桥上看着风景,而他们也是员工眼里的风景。
填补了员工的口袋,员工实现了的梦。
在这种相对的观点引导下,现代的管理理论开始综合考虑企业的各个层次。
他们发现,如果企业重视员工的想法,改善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方式,企业就会具有持续的活力。
在这种新思维下的产生出的企业不是金字塔形,而是结构比较扁平,讲究家庭气氛。
比如微软公司的无等级的人格化管理,通用电气的“情感管理”等。
新思维下产生了很多新方法,比如:服务式的领袖风格,价值为基准的领袖方法,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区分问题和人的谈判风格等等。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所有这些名词,基本上都体现了一个思想,就是处下,也就是为他人着想。
我们可以作出这个结论,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哲学最后到达到了一个共同点:不以知治国也就是处下的管理模式,是一个最优的模式。
道德经49章企业管理感悟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洞察,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极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其中,第49章提到的“圣人无常师,故遍天下而不辞”等句子,对企业管理有以下几点感悟:
1. 领导者的学习态度:领导者应该像圣人一样,永远保持学习的态度,不受限于传统的师徒关系,而是遍寻天下学问,不断吸收新知识,增长见识。
2. 广泛吸取各种资源:企业应该像圣人一样,不拘一格降人才,广泛吸取各种资源,包括人才、技术、信息等,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3. 珍视人才: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企业应该像珍视地球上的物质财富一样珍视人才,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
4. 珍视友情和合作:在商业活动中,企业应该珍视与合作伙伴、员工、客户等建立的良好关系,相互支持,共同成长,这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
5. 适应变化,灵活处理问题:在企业管理中,也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灵活调整策略,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6. 简洁高效的管理:企业应该追求简洁高效的管理,简化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道德经》第49章提供了一种宏观、全面的领导哲学,对企业管理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1、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
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这一智慧用到管理之中就是指管理者应顺应趋势,不任意妄为,要踏实发展,不朝令夕改,想一出是一出,这样才能“无为而治”。
2、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这句话是老子的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老子这里讲的“不争”,不是放弃所有,而是阐明若要成为圣人和王者,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只有以民为先,处于民下,天下的人才会乐于推崇,尊为圣人和王者,以这种不争的处事态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抗争。
这个智慧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告诉管理者要有广阔的胸襟,不要过度以个人为中心,不要太斤斤计较于自身的利益得失,为下属多创造机会,多站在下属的角度上思考,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忠诚。
3、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说“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因而才能不断在旧的基础上取得新成就。
这是老子'物壮则老'的思想的体现,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会逐渐走向衰弱。
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不盈”强调的是企业发展不能过于求快,应当控制发展的程度,如果一昧求规模求壮大,很多弊端还没有解决就发展到顶峰,而这些弊端没有趁着发展的时候解决,等到从顶峰走下坡路,这些弊端显露再解决就失去了先机,只有尽量保持在不至于满盈的状态,这样才能在事物破败消亡之前有足够的空间解决问题,从容创新,使之脱胎换骨,继续发展。
4、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应该合理调味,掌握火候,并且不乱搅动。
对于管理者来说,老子'烹小鲜'的智慧强调的是做事要把握分寸,分寸把握不当将会影响到事态的发展,处理事情不分轻重,更是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凃。
老子四个境界的管理层级思想
老子“四个境界”的管理层级思想理想的领导者的境界就在于,要让下属感觉不到他的重要性,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的状态。
文=王贵国在古今中外的管理史实资料中,能够将管理的行为与一个人思想境界及这个人的境界层次联系起来分析的人,最早也是思路最清晰的人,非老子莫属了。
在老子的管理思想中,他将人的管理行为的表象折射为管理思想的四个不同层级的境界。
在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老子是这样划分管理的四个层级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太上,是指最好的意思,不知有之,就是人民根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一个企业里,最高境界的管理是有老板在和没有老板在都一样运作,员工们感觉不到老板的存在,因为这种状况一般都出现在企业的有序治理下,各级的授权、授力、授心做得很好,责权利非常清晰,各级主管以及每一个员工都能自主管理,人人都是领导,这时就不用管理。
老板可以去云游,也可以去垂钓,也可以去交友谈天,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这也就是《易经》乾卦的第七爻,上九,见群龙无首,吉。
在一般的常识里,群龙无首是不好的事,但是,在《易经》的帝王学中,群龙无首是管理学中最高的领导艺术境界。
其实,这种境界在韦尔奇的管理思想中也有描述,韦尔奇主张的是要领导而不要管理。
只是韦尔奇未将这一思想阐述得像《易经》那么深刻和富有哲学境界。
韦尔奇说,一个高效的企业应该没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韦尔奇的意思也就是说整个公司里的管理者都是龙。
将每个人都提升为龙,这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一样,每个人都是有理想有觉悟的人。
在群龙阶段的企业里,每个人都懂得自己做自己的事,老板在与老板不在企业的氛围与运作状况不会有两个样,而是一切照旧。
因为,群龙阶段企业已是一个有文化,有个性,享有高度自治的团体,在这个团体里面,人人都自觉是领袖,做领袖的人不以领袖自居,做士兵的不会觉到自己是士兵而被动劳动,每个人都在尽伦尽职,就像天与地,日月与星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的运动旋转,春夏秋冬,冬去春来,一切井然有序,不需要谁的命令推动,地球自然就在那样转动,这就到了无我忘我的境界,整个公司忘记了领导人是谁,也不知道领导人是谁的时候,这个企业家的领导艺术、管理艺术也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这时的企业也算是达到了最高的企业层级。
《道德经》对企业家的启示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企业家具有重要的
启示。
1、讲究“谦虚”:企业家应该谦虚,不要自大,不要自以为是,要学会接受批评,不断改
进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2、讲究“恒心”:企业家应该有恒心,不要轻易放弃,要坚持不懈,不断努力,才能取得
成功。
3、讲究“智慧”:企业家应该有智慧,要学会分析问题,把握机会,做出正确的决定,才
能取得成功。
4、讲究“节制”:企业家应该节制,不要放纵自己,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要贪图享乐,才
能取得成功。
5、讲究“尊重”:企业家应该尊重他人,不要轻视别人,要学会尊重他人,才能取得成功。
道德经对于企业道德管理的指导
道德经对于企业道德管理的指导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一直对于道德经对于企业道德管理的指导作用感兴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企业道德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关乎着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
通过研究道德经,我发现其中蕴含的思想对于企业道德管理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首先,道德经强调以德治企业。
道德经中提到:“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将道德视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在企业中,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道德素养,以德为先,做到诚信守法、廉洁奉公。
只有以德治企业,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和道德风尚。
其次,道德经提倡谦逊与谨慎。
在企业道德管理中,领导者应该具备谦逊和谨慎的品质。
道德经中说:“谦者,道之所由生也;强者,道之所由亡也。
”这句话告诫我们,谦逊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而傲慢和自负则会导致企业的衰败。
领导者应该虚心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学习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
谨慎则是指领导者在决策和行动时应该慎重考虑,避免盲目冒进和决策失误。
第三,道德经强调和谐与平衡。
在企业道德管理中,和谐与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道德经中提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句话告诉我们,企业应该追求内外的和谐与平衡。
内部和谐是指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要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和协调一致的工作氛围。
外部和谐则是指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和谐共处,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环境资源,与利益相关方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最后,道德经强调以柔克刚。
企业道德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注重以柔克刚的管理方式。
道德经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句话告诉我们,柔弱的力量可以战胜坚强的力量。
在企业中,领导者应该善于沟通和协调,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强硬的手段。
只有以柔克刚,才能促进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道德经》:无为而治的四个等级,也是管理者的智慧
《道德经》:无为而治的四个等级,也是管理者的智慧我们都知道,在老子《道德经》中,无为而治是贯穿了道德经整篇书的一个思想,也是一个核心。
老子把这一个核心,在更多的时候是用在一个统治者的一个层面,古代老子生活的那个年代,战争频出,出现了很多或大或小的一些统治者,他们的层次高低也决定了他们对于统治生涯的一个成就。
我们如果把老子无为而治,这一个思想用在领导者的一个身上也是一个通用的道理。
作为一个领导者,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对待底下员工的态度和方式决定了你所能到达的一种程度。
老子用四个层次比喻了一些统治者的四个等级,分别是太上,其次,其次,其次。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安有不信。
所谓的太上,下知有之指的就是最高明的一种统治者,实行的无为而治,对于很多的治理方式,采用了自然主义的放任方式。
不增加很多人的经济负担,不进行大规模的改动,让下面的员工感受不到他的存在,这是最高明的统治者采用的顺其自然,这样一种高明的办法。
其次,亲而誉之这说的是次等的统治者,这种统治者的特点是给人施于恩惠,别人亲近他,去赞赏他。
他是会给予别人,但不是高高在上,没有让别人感觉到他的特殊性,可亲可敬,和下面的人可以和谐相处,这是比最高级的统治者稍微低一个层次的。
其次,畏之这样一种统治者的方式,就是很多人常见的声色俱厉,特别严格,经常摆出一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状态。
让下面的员工看见他,就害怕让下面的员工就感觉到了一种权利的象征。
他本身也是一种非常苛刻的态度,这种老板典型的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心态。
于是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可以用不近人情来形容,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时刻被公司控制,这个就属于一种下等的状态,这也是领导者不可取的一种状态。
,其下,侮之这个就是最下等的一种管理方式,也是最失败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统治者是专横跋扈,不把下面的员工放在眼里,不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员工,而是把他们当作自己下面的一些奴隶下人,训斥以及辱骂。
老子的领导四境界
如何成就自己
• 要想成为一个新时代的领导必需拥有领导 新思维,适应时代的大趋势,必需加强学 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第一境界
• 侮之恨之。这一境界的领导者专断弄权,过度用权,甚至 滥用权力,通过强迫命令,高压推进的粗暴方式实施领导。 被领导者在强权的威慑下,不得不委曲求全,当面不敢有 丝毫显露,但内心不服,背地里发泄,怨恨、咒骂领导者, 以至恨之入骨。组织内部个个“噤若寒蝉”、“人人自 危”。历史上有不少“暴君”当属这种,现在也有不少借 权欺压老百姓者。在企业,这类领导“利润至上”,视 “员工”为赚钱“工具”。“稍不如意,则鞭策吃苦药”。 偶尔“善心善行”,也是“猫哭耗子假慈悲”,企图“感 恩戴德”。所以,“死气沉沉”,当面点头,背地骂娘, 消极怠工,“离心离德”,直至“起义”跳槽,“远走高 飞”,“短命不归”。
第二境界
• 敬之畏之。这一境界的领导者以任务为导向,完成任务高于一切, 善于使用硬权力,精通权术,采取强制手段,把领导意志、工作任务 强加给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对领导者“敬而远之”,内心存在一种 “畏惧感”。领导者表面显得很有威严,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心理 距离”很远,若路途相遇,下属“躲着走”,唯恐“避之不及”。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井水不犯河水”。领导与 群众“两张皮”。这类领导者属于实务型领导者。他们表情严肃,神 态木讷,不苟言笑,喜欢批评人、责怪人,甚至求全责备,思想交流、 信息交换接近停滞。在硬权力压力之下,“员工”贡献力量,甚至 “造假者”大行其道。但被领导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远远没有得到有 效发挥。组织内部“万马齐喑究可哀”。
老子关于领导的四种境界
——新领导力的作业
老子《道德经》中对领导力的阐述
道德经十七章:领导者的四重境界,做什么样的领导,由自己决定
道德经十七章:领导者的四重境界,做什么样的领导,由自己决定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那十七章也非常简短,主要跟大家分享人知道的运用法则,也是讲管理者.领导者的四重境界。
太上,不知有之。
这一句是作为领袖最顶级的管理法则,也是最高的管理借鉴。
就说最一流的管理最一流的领导,连他是否存在都不知道。
这个就像基督教里面,神与你同在,你可以感受到神无处不在,然而神不会去干预你,所有日常行为里面的言谈举止,你只会做你想做的人。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一定听说过有一家叫顺丰的公司吧,他的老板是“王卫”。
毫无疑问,顺丰是一家很成功的公司,王卫也是很卓越的领导。
如果你可以购买到顺丰的股票的话,我建议你可以购买。
在我看来他还有巨大的增值的空间上涨的空间,因为王卫使用的领导法则就接近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王卫这个人创办企业多年来他很少出席公众场合。
有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有一次他坐电梯里面。
他看到有货进出电梯,然后他就跟着普通的那些送货员一起在那里搬运货物,他忙得大汗淋漓,最终把货搬完,然而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就是顺丰的最高的领导者,他就是王老板”。
到目前为止,顺丰有这么多个员工。
几千几万个员工,据说能够一眼在大街上认识王卫的人不超过三十个人。
王卫去北京参加活动“人民代表大会”,包括深圳的领导也去参加了,到了北京才知道,原来在我们的深圳有一家这么优秀的公司叫做顺风。
可想而知王卫是何其的低调,那他这种低调不是假装低调,不是怕事的低调,他只是制定一个规则,而不去干预底下的人。
所以说,最一流的领导者。
他负责建立系统。
他负责制定好规则,而且这个规则还不是他一意孤行的制定规则。
就像美国的开国领袖华盛顿一样。
把系统把规则制定好之后自己悄然而逝,我还是回到我的农庄忙我自己的事情,这片土地你们能够在这里获得你们的自由,获得你们的财富获得你们的幸福就可以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道德经启示录048:领导的四种境界
道德经启示录048:领导的四种境界1.老子告诉我们了哪四种当领导的境界?2.为什么说最好的企业员工根本不需要知道大领导是谁?3.为什么说企业主状况的前兆是离心离德?道德经启示录048领导的四种境界▪《道德经》的第十七章,老子用了简单的四句话告诉我们做领导的四种境界。
哪四种境界?我们来看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四种境界的最高境界就是:太上,就是最好的,“下知有之”做下属的,做臣民的只知道自己有这样一个领导,至于这个领导他是什么样一个人,他做了什么,大家不太了解,也没有必要去了解。
▪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太上,不知有之”。
那境界就更高了,下属和臣民根本不需要知道自己得领导人是谁,说明治理之道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老百姓和做下属的只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可以了,这是第一种境界:只是知道大领导是谁,但是对他不了解,也不需要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大领导是谁。
▪第二种境界:其次,亲而誉之。
不仅仅是知道谁是自己的领导,而且对这个领导有好感,对这个领导很感谢,对自己的领导不仅仅有亲近感,而且还主动的赞美他。
▪不管是“下知有之”“不知有之”还是“亲而誉之”,这都是两种比较好的境界。
那就是做领导人的和下属、臣民之间是同心同德的。
▪第三个境界:其次,畏之。
啥意思?就是说,做下属的,做臣民的,知道谁是自己的领导,而且特别特别害怕自己的领导,为什么?因为领导很严厉,甚至是很严酷。
▪老子讲的是国家的为君之道,那么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到企业里面去看,特别是最近十几年跟很多企业打交道之后,发现企业的领导,这种类型也很多。
▪我把现在这种公司的,上下级关系概括为:员工把领导当猴耍,领导把员工当贼防。
这已经不是一种非常好的状态了,不是亲而誉之的状态,也不是不知有之的状态,就是员工算计领导,领导提防员工。
▪很多企业出问题之前,最鲜明的一个先兆就是:离心离德。
▪到了第四种:其次,侮之。
那就是做下属的,做臣民的不仅知道自己领导是谁,而且很了解他;不仅很了解他,而且很不喜欢他;不仅很不喜欢他,而且很恨他。
老子管理的四个层次~~学管理者必读
第一个层次(最低层次),部下对最差的中层管理者的反应,老子称之为“侮之”,员工都在骂;许多组织里管理者仍然实施的是棍棒式的管理,把员工视为赚钱的机器,拼命榨取剩余价值,所谓血汗工厂就是其意。
实际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总是相对而言的,班组长对员工是管理者,但对中层经理则是被管理者,而中层经理对总裁董事长则是被管理者,最差的管理者没有文化涵养和道德修为,不仅管理粗暴,而且榨取血汗之极,总是激怒员工的谩骂与抗争。
这样的管理在旧时代的企业里比比皆是,而今天则很少了。
第二个层次(较低层次),部下对较差的管理者的反应,老子称之为“畏之”,员工害怕,心里烦闷,敢怒而不敢言;现在许多企业仍然推行的是严格的管理,固然带来良好的执行效果和较高的绩效,但多数是以员工心理的不情愿为代价,虽然不乏红包奖金,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也越拉越大,哪个员工喜欢被管理呢?所谓敬而远之,看似尊敬,实则是对管理者的排斥和抵触,内心里盘算的是如何跳槽,如何防护自己的利益受损问题,哪有心思去积极主动地工作?自主式的管理方式将成为未来管理的主流。
第三个层次(较高层次),部下对较好的管理者的反应,老子称之为“誉之”,这样的管理者以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人格魅力,以自己的诚信威信取信员工,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环境,取得员工的亲近和赞誉。
这样的管理者文化层次较高,深谙企业管理之道,通过各种关系的沟通,建立和谐融洽的氛围,员工都愿意主动地亲近他,有什么想法建议愿意同他交流,从而获得赞誉。
第四个层次(最高层次),部下对最好的管理者的反应为“知之”(不知有之)。
所谓“知之”,就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自然而然地功成业就,事遂心愿,这是员工追求的最理想效果。
试想,哪有员工喜欢被老板严格控制与压制?。
即使是大家都崇拜无名英雄的六七十年代,那也是大家心甘情愿,自愿为之,也没有一个生性喜欢被惩罚和压制!最高明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的管理,是无为而治的管理,这时组织就已经达到人类管理的最高境界。
《道德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所谓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科学理论与管理哲学理念的有机结合,不外乎是以企业精神、使命、愿景、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形象标志、核心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为企业指明“道”的方向,而企业文化建设就是通达“道”的桥梁。
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道德经》哲学思想中的基本精神就是以人为本。《道德经》第七十五章中“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强调了必须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才能稳定统治,而对于企业来说,在物质利益面前,“上饱下饥”的状态有损于员工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员工的“跳槽”,与其说是别人开出的条件更好,不如说是忽视了自身环境的建设,忽视了物质文化的建设。因此,要把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作为大事来抓,用程序化规范机制而非随意性管理,这样才能“无为而治”。
《道德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近日,笔者在信阳新世纪大讲堂聆听了由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翼成教授主讲的《道德经》与人生智慧,明师点悟、实例论道,种种奥妙尽在其中……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与企业文化建设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与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多年来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哲学思想感兴趣。
其中,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理念深深吸引了我的注意。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组织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因此,我开始思考如何将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理念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理念强调了一种非强制性的领导方式,即通过不过度干预和控制来实现治理。
它强调了自然法则和自发性,认为最好的领导方式是尽可能地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这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开放、自由和创新的理念相契合。
首先,无为而治可以引导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领导者放下权威和控制欲望,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空间。
在现代企业中,领导者往往试图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层级管理来控制员工的行为。
然而,这种过度控制往往会抑制员工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相反,无为而治的理念鼓励领导者相信员工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和创新。
其次,无为而治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的和谐与平衡。
道德经中提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意味着通过柔性的领导和管理方式,可以在组织内部建立和谐的关系,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共赢。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者应该尊重员工的个性和差异,鼓励员工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协作,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此外,无为而治也提醒着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领导者要保持谦逊和谨慎。
道德经中强调了“行其事,无欲”。
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不追求个人功利,而是以整个组织的利益为重。
他们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引导组织的发展。
然而,要将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理念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现代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领导者往往需要做出许多决策和安排。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控制范围内实现无为而治,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无为而治理念。
首先,领导者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
道德经:四种管人的境界,得其精髓,可成大事业
道德经:四种管人的境界,得其精髓,可成大事业道德经:驭人之法,仅此四种,能得精髓,众莫能违!说到底,《道德经》其实是一本统治阶级读物,所以当中,有很多关于获取成功,驾驭他人的法门,经过2500多年的岁月荏苒,光阴穿梭,放到现在,依然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今天还是继续来分享其中的一个章节,聊聊如何“驭人”,驭,取其统帅、控制、影响之意。
本章节原文较短,但含义较深,会将这四种方法一一列举,废话不多讲,先看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我们还是老规矩,先来翻译原文,再来一步步分解:至高无上的天道皇权,一旦运转起来,最高级的,就是使人感觉不到存在。
如果差一点的,别人会来亲近他,赞誉他。
再差一点的,别人都会害怕他。
最差的,别人会反过来羞辱他。
“信”一旦不足,也就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
时间很长远的话,一定要谨慎的发布政令和言论。
功成事遂之后,老百姓都会说,这很自然!以上是原文解读,讲到了四个“驭人”的层次,又讲到了原因,讲了方法,讲了结果。
我们根据这段文字,就可以了解到:“哦,原来被人亲近和赞誉,并不是最理想的境界。
”城南先来详细分解这四个层次,最后做个总结,希望阅读此文的朋友,能以他山之石,攻自己的“玉”。
最低层次的“驭人”之法我们需要先来设定一个人物,因为多少有些不敬,就只好拿城南先生自黑吧,反正后面有好处。
假设我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每天只是考虑自己,把员工当成了纯粹的赚钱工具,整日里殚精竭虑,就是想如何从员工身上榨取价值,我会有如下举动(前方高能,请勿对号入座):我会对员工强行灌输概念,告诉他们,公司就是你的家啊,你当然要为这个家做贡献啊。
你加班,我不发加班费怎么了,你在家里干活,你爸妈会给你工资吗?我会画饼给员工,等公司壮大了,我给你们每人买套房,还配台车(事实上,我连社保都不想给他们买)。
我还会朝令夕改,今天一套标准,明天又另外一套标准,反正公司是我的,我说了算,你们只能服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道德经》第十七章中对古代统治者的四重境界进行了描述,在现代社会,这四重境界对于组织领导者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笔者针对这四重境界的理解,结合现实社会实际情况,从的视角进行了分析。
(1)第一重境界:不知有之。
该境界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即下面的员工不知道有该领导。
在现代社会,这一重境界一般适合于企业的最高领导者。
在这种境界下的领导者往往能够做到对下属的合理授权,能够下属充分的信任,让下属在公司总体战略和商业规则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而这些领导者则集中于更高层面的工作,更多的在于概念层面和交际层面,如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对于战略合作伙伴的交涉等。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最高领导者和基层员工交流和见面的机会比较少,便形成了员工不知道或者不熟悉最高领导者的情况。
在这种境界下,企业的文化更多的需要有信任、理解的基因。
(2)第二重境界:亲之誉之。
该境界是领导者的中高层次境界,即下面员工对于该领导者非常亲近,并且充满了赞美。
这一重境界适合于企业中层领导者和部分高层领导着。
在这种境界下,领导者能够放下架子和员工一起为企业发展而努力,能和员工经常性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难题。
在这一重境界下,公司的基层员工能够快乐地工作,并且有较强的归属感。
这样的企业多数会形成一种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家文化。
笔者认为,最高领导者能达到第一重境界的基础是中高层领导者达到第二重境界,这样整个企业才是更加人性化和健康化的企业。
在这种境界下,企业的文化便有了快乐、团结、凝聚等元素。
(3)第三重境界:畏之。
该境界是领导者的中低层境界,即下面的员工对于该领导非常畏惧。
在这种境界下,员工之所以会尊敬领导,也只是因为该领导处于领导的职位。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企业高层领导和中层领导在工作中过渡强调工作结果,并且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态,给整个公司制造一种很紧张的氛围。
在这种境界下,企业上下级之间不能进行充分的沟通,中高层对于员工实际需求和想法很难有效把握,员工多数不会畅所欲言。
这样的更多体现了层级和制度文化。
(4)第四重境界:侮之。
该境界是领导者的最低境界,即下面的员工对于该领导有很多不满和怨言,私下里都会对其进行批判。
大多数领导者是不希望这种结果出现的,出现这种境界的原因有很多,如不负责任、水平不高、没有计划、没有效率、素质不高等都可能导致出现这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下,员工大多工作不满意,或者工作推进缓慢,员工的跳槽率也会比较高。
若企业领导者有这种境界,则中便多了更多的负面因素,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
以上是笔者对领导者的四种境界的个人理解,主要是基于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并没有对企业运行效率和效果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领导者的境界和企业运作效率并没有特别的关系。
最高领导者拥有最低境界的企业也可能运作的很成功,因为其中高层领导者可能拥有更高的境界和领导管理才能。
通过对《道德经》领导者四重境界的理解,笔者认为企业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对于整个的影响深远,企业无论是最高领导者,还是中高层领导着,都应当先做人再做事。
企业各个层面的领导者只有把握好自己的境界,整个才会更加和谐健康,企业运作终会成功。
随机读管理故事:《鸭子只有一条腿》
某王爷手下有个著名的厨师,他的拿手好菜是烤鸭,深受王府里的人喜爱,尤其是王爷,更是倍加赏识。
不过这个王爷从来没有给予过厨师任何鼓励,使得厨师整天闷闷不乐。
有一天,王爷有客从远方来,在家设宴招待贵宾,点了数道菜,其中一道是王爷最喜爱吃的烤鸭。
厨师奉命行事,然而,当王爷挟了一鸭腿给客人时,却找不到另一条鸭腿,他便问身后的厨师说:另一条腿到哪里去了? 厨师说:禀王爷,我们府里养的鸭子都只有一条腿!王爷感到诧异,但碍于客人在场,不便问个究竟。
饭后,王爷便跟着厨师到鸭笼去查个究竟。
时值夜晚,鸭子正在睡觉。
每只鸭子都只露出一条腿。
厨师指着鸭子说:王爷你看,我们府里的鸭子不全都是只有一条腿吗? 王爷听后,便大声拍掌,吵醒鸭子,鸭子当场被惊醒,都站了起来。
王爷说:鸭子不全是两条腿吗? 厨师说:对!对!不过,只有鼓掌拍手,才会有两条腿呀! 要使人们始终处于
施展才干的最佳状态,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表扬和奖励,没有比受到上司批评更能扼杀人们积极性的了。
在下属情绪低落时,激励奖赏是非常重要的。
身为管理者,要经常在公众场所表扬佳绩者或赠送一些礼物给表现特佳者,以资鼓励,激励他们继续奋斗。
一点小投资,可换来数倍的业绩,何乐而不为呢? 在不改变药效的情况下,给药加点糖,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