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对中国外交思想的解读

合集下载

基辛格外交思想的历史、哲学基础

基辛格外交思想的历史、哲学基础

的概念反映了基辛格两个基本观点, 其一是权 力的冷静估算向人们揭示了权力的内在有限 性; 其二是在任何特定的历史时期, 国际关系之 中 存在一种格局和结构。童年的动荡生活埋下 了寻找稳定平衡的种子, 构成了对相对安全和 稳定秩序结构的本能的向往, 也促使他认识到 现实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权力 的限度和秩序的结构的观念使基辛格能理性地 处理内在性是无形的非理性的历史过程, 这两 个概念的运用具有持久的意义, 成为基辛格外
外交史著作( 大外交》对近40 , 0 年的外交史作 了通盘审视, 纵贯4( 0 年的欧美外交史, 〕 上溯下
探, 追古问今; 在对不同地区、 不同国家、 不同外 交决策人物的比较分析中, 阐述了各国外交政 策的成功与历史遗憾, 力求从外交史的研究中 彰显构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机制和原则。 基辛格经过对斯宾格勒、 汤因比和康德等 人历史哲学的潜心研读, 初步形成了自己关于 历史哲学的一些观念。“ 当他埋头研究这三个 作家的著作时, 他利用每个作家来阐述自己的
外交成果。他 的外交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美国 7 年代的全球外交战略。对基辛格的外交思 0 想进行历史的、 现实的和理论的分析将有助于
我们对国际形势、 美国的外交战略及中美关系 的历史、 现状和未来的认识。
一、 历史与哲学的深度反思 基辛格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外交军事战略
斯尔累与和平问题,8 -1 2 的博士论 11 8 年) 2 2
用, 同时又注意到国内政治特别是民族构成和 民众意愿对外交政策的认同和拒斥, 不同民族
的历史经验也是影响外交政策传统的一种历史
惯性。
德的二元论成为基辛格历史哲学的基础②。基 辛格认为历史的最终意义与生命一样, 只有在
自身中寻找, 自于内心的自我体验。家庭的 来 犹太教传统和基辛格内向的个性使基辛格更加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述评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述评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述评基辛格是美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外交思想对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平衡外交、现实主义、区域化政策和战略性选择。

下面就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基辛格的平衡外交思想是他的核心思想之一。

基辛格提出,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应该采取平衡外交策略。

平衡外交的实现需要美国建立平衡外交体系,充分利用国际机构和其他大国来维护和平和稳定,并尽可能地避免冲突。

基辛格强调,平衡外交可以在不牺牲国家利益的情况下促进国家的安全。

其次,基辛格的现实主义思想对于他的平衡外交思想构成了重要的支撑。

基辛格认为,外交政策应该基于对国际现实的准确评估。

他认为现实主义的核心在于状态权力。

基辛格主张,美国的外交政策应该在国家利益和现实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这种平衡需要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支持自由和民主,并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安全。

第三,区域化政策是基辛格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辛格主张,美国的外交政策应该以区域政策为中心。

他认为,国家在区域中的政策应该反映当地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区域化外交能够将国家利益和地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帮助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最后,基辛格的战略性选择思想把上述三个方面结合起来。

基辛格认为,国家的外交政策应该是战略性选择的结果。

在不同的国际形势下,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外交政策和策略。

战略性选择可以使外交政策更加灵活和具有适应性。

综上所述,基辛格的外交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主张国家应该以平衡外交、区域化政策为基础,做出战略性选择,并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和平稳定。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对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亨利-基辛格博士-中美共建“太平洋共同体”

亨利-基辛格博士-中美共建“太平洋共同体”

亨利·基辛格博士:中美共建"太平洋共同体""世界正处于巨大变革之中。

当剧变发生时,人们以为是冲突,其实这需要国家间做出相应的调整。

美国和中国可能存在一些冲突,但不能基于冲突意识来制定政策。

40年后,当我们回顾往昔,会为今天没有基于冲突理念做出的共同努力而感到骄傲。

"2011年1月4日,亨利?基辛格博士在其纽约曼哈顿公园大道51-52街的事务所接受《财经》特派记者的专访时如是说。

这位在1971年对中美关系产生转折性影响的政治家,其外交生涯历经中国四代领导人、美国八任总统。

40年间,中美关系历经风雨,从"敌视对抗"到"战略联手",从"中美蜜月"到"危机四起",从"暗礁丛生"到"经济相互依存",乃至走上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而现阶段的中美关系,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历史性崛起与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纵横交错的浓缩和集中体现,也是经济全球化后中美两国在急剧变化的国际体系中寻求本国利益位置,并相应调整外交政策和战略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88岁的基辛格对《财经》记者表示,全球经济秩序的最终形成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后几年美中两国如何处理彼此的关系。

"这一代领导人有机会塑造涉及各国共同命运的跨太平洋关系体系,就如'二战'结束后塑造跨大西洋体系一样。

" 基辛格说《财经》特派记者张燕冬/发自纽约脆弱的中美战略基础?问题不在于美中关系的标签,而在于美中关系的内涵。

两国发展合作关系不是一方施予另一方的恩惠,而是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美中两国的诚意将在诸多问题上受到考验《财经》:40年前,当你乘坐巴基斯坦飞机秘密访问中国时,你想到了什么?当时出于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中美暂时搁置台湾问题,使两国人民能够"结束一个时代,开始一个新时代",那时的你是否期待过今天世界的格局?基辛格:40年前访问中国时,我并没有预料到会有怎样的结果。

基辛格论中国经典语录

基辛格论中国经典语录

基辛格论中国经典语录以下是基辛格关于中国的经典语录,以及对其的相关参考内容。

1. "中美关系不仅仅是美国与一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是美国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复杂文化和较大人口的文明之间的关系。

"(Henry Kissinger)这句话反映了基辛格对中美关系的整体认识。

他将中美关系视为两个文明间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国家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中美关系不仅涉及政治和经济层面,更重要的是文化和历史层面。

参考内容:基辛格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访问中国的国务卿,他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访问中国时就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多次在著作中谈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试图将其与美国的外交政策联系起来。

这句话表明了他认为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并体现了他对中华文明的理解。

2. "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持久、最具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Henry Kissinger)基辛格对中华文明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高的。

他认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持久、最具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参考内容:中华文明因其悠久的历史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艺术、哲学和科学都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辛格对中华文明的赞赏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入了解。

3.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和传统的国家,其在解决问题时采取的是分而治之的策略。

"(Henry Kissinger)这句话表达了基辛格对中国的解决问题方式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在面对问题时采取的是分而治之的策略,即分解问题,逐个解决。

参考内容:中国的历史上,分而治之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

这种策略强调优先解决问题的局部,以达到整体的目标。

基辛格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中国政治智慧的认识和理解。

4.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的是渐进式的外交政策,即通过稳步推进来实现其目标。

基辛格十大计划

基辛格十大计划

基辛格十大计划基辛格十大计划是美国外交家基辛格在担任国务卿期间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战略,旨在推动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这些计划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对华关系、苏联问题、中东和拉美地区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十大计划的内容和影响。

一、展开与中国的对话与合作基辛格提出,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力量,应与之展开对话与合作,以实现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这一计划为中美关系奠定了基础,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基辛格认识到苏联是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但也主张通过对话和外交渠道改善两国关系,以避免激化冲突。

这一计划为美苏关系的缓和和战略稳定奠定了基础。

三、实现中东和平基辛格致力于推动中东地区的和平进程,通过外交努力促使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进行和平对话,并促成了1979年的埃及-以色列和平协议,为该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采取战略性对拉美地区基辛格认识到拉美地区的重要性,主张采取战略性措施加强与该地区的合作,以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在该地区扩张。

这一计划在保护美国的利益和维护地区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推动欧洲安全与合作基辛格主张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合作,推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建立,以促进欧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一计划为欧洲的安全架构奠定了基础,并在冷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推动全球能源安全基辛格重视全球能源安全问题,主张通过多边合作和国际对话解决能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以确保全球能源的稳定供应。

这一计划为全球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七、加强与非洲的合作基辛格认识到非洲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主张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合作,推动非洲的发展和稳定。

这一计划为美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八、推动国际组织改革基辛格主张推动国际组织的改革,以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需求。

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包括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机构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等,为国际秩序的建设和维护做出了贡献。

论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及其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

论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及其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

论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及其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朱听昌李尧2012-9-7 9:56:52 来源:《国际政治研究》(京)2005年01期作者简介:朱听昌,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尧,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助理研究员。

(邮政编码:210039)内容提要:基辛格是半个世纪以来集著名外交家和国际关系理论大师于一身的风云人物,他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对传统均势理论的推崇、继承和发扬。

基辛格均势理论的哲学基础来源于早年的人生经历和学术训练,他对19世纪欧洲外交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均势理论,并将其均势理论运用于外交实践,取得了非凡的外交成就。

冷战结束后,基辛格依然以其一贯的权力、均势视角入手分析世界格局,描绘世界新秩序蓝图。

基辛格均势理论有明显的现实性、实践性和二元论特征,局限性在于只适用于解决一些具体外交问题,却不能改变历史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基辛格均势理论外交实践基辛格是集世界顶级外交家与国际关系理论大师于一身的风云人物,同时他也是美国2 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学界精英与外交决策高层之间角色转换最为成功的典范。

如果要总结基辛格一生对国际关系理论最大的贡献,那就是他对传统均势理论的推崇、继承和发扬,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均势理论。

他始终认为,稳定总是与均势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均势就没有稳定。

因此,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上,美国应该以均势和实力作为外交决策的依据,以均势来维持国际体系的稳定。

进入决策层后,基辛格将其均势理论运用于外交实践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外交成就。

冷战结束后,基辛格仍然看重以均势理论来构筑一个稳定的多极格局。

基辛格的均势理论来源于历史,创造过历史,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曲折前进的今天,深入研究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一、基辛格均势理论的哲学基础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往往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早期的学术训练密切相关。

因此,基辛格均势理论的哲学基础完全可以从他早期经历和学术生涯两个方面来探讨。

论中国基辛挌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挌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挌读后感首先呢,我就想啊,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人能在中国被称为像基辛格那样的角色,那他得有多传奇啊。

基辛格那可是在国际关系舞台上翻云覆雨的人物,他那些穿梭外交的故事就像一部超级精彩的谍战大片。

要是中国有这么个类似的人物,那在外交斡旋、国际关系处理上肯定也是充满了各种斗智斗勇的情节。

从书里(咱幻想的书)我能感受到那种对国际关系复杂而微妙的解读。

就像下一盘超级大的围棋,每一步落子都得深思熟虑,而这个“中国基辛格”就得是那个执子的高手。

他得一边看着国内的发展需求、人民的愿望,一边还要在国际上跟那些大国、小国博弈。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在江湖里闯荡,要面对各种门派,还得坚守自己的原则。

而且呢,我觉得这种人物在外交上肯定特别擅长打“太极”。

基辛格当年就是凭借着独特的外交智慧,在美苏之间、中美之间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咱们这个“中国基辛格”也得这样,面对那些虎视眈眈或者想要合作的国家,得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把力量和智慧结合起来。

不是那种硬碰硬,而是四两拨千斤。

再说说他的影响力吧。

就像基辛格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他在职的时候,他的思想、他的外交遗产一直在影响着美国乃至世界的外交走向。

这个“中国基辛格”也得给中国的外交留下一笔巨大的财富,让后辈们能站在他的肩膀上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当然啦,这都是我读完这本书(其实是自己想象读完后的感受)后的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不过这也让我更加意识到,无论是谁在外交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背后都是一个国家的实力、文化和人民的智慧在支撑着。

外交可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那是整个国家力量的一种体现。

我想啊,如果真有这么一本书详细讲述这么一个人物的故事,那可真是能给我们好多启发,让我们明白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该怎么在世界的舞台上更好地展示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还能跟其他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就像一场盛大的舞会,我们既要跳好自己的舞步,又要和其他舞者配合得恰到好处。

哈哈,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有趣想法啦。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中国基辛格》是一本描写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在中国的经历和对中国的看法的书籍。

基辛格以其独到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外交经验,对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际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基辛格这位外交家的卓越智慧和见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基辛格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在书中,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还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和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基辛格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和理解,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更加尊重和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次,基辛格对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他指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和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他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基辛格对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分析,我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看好中国的未来发展。

最后,基辛格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国际关系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他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他还指出中国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和合作的国际秩序。

通过基辛格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展望和思考,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国际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期待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基辛格》,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际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基辛格这位外交家的卓越智慧和见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增进了我对中国的了解,也开拓了我的国际视野,让我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也更加看好中国的未来发展。

基辛格论中国经典语录

基辛格论中国经典语录

基辛格论中国经典语录
摘要:
1.基辛格简介
2.基辛格对中国的评价
3.基辛格的经典语录
4.结语
正文:
基辛格,全名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曾担任美国国务卿,他对中美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与中国的交往始于上世纪70 年代,是中美建交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对中国的评价公正而深入,他的许多观点和言论都值得我们深思。

基辛格对中国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他认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虽然与其他国家不同,但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中国的崛起,不仅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

基辛格的经典语录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世界。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石油、粮食和货币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基辛格是一个了解中国、尊重中国、友好对待中国的人。

基辛格论中国经典语录

基辛格论中国经典语录

基辛格论中国经典语录
(原创版)
目录
1.基辛格对中国的看法和理解
2.基辛格对中国经典的解读
3.基辛格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评价
正文
基辛格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对中国的看法和理解深受世界关注。

在他的著作和演讲中,他多次引用中国经典,以此来解读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历史。

首先,基辛格对中国的看法和理解。

他认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他特别强调,中国的崛起不是一种威胁,而是一种机会。

他主张,美国应该与中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其次,基辛格对中国经典的解读。

他曾经引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说明中国的外交理念,认为中国倡导的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的内外政策。

他还引用《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来说明中国的军事战略,强调的是防御性的军事战略。

最后,基辛格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评价。

他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世界。

他特别提到了孔子的思想,认为孔子的“仁爱”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还强调,中国的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独特贡献。

总的来说,基辛格对中国的看法和理解,对中国经典的解读,以及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评价,都表明他对中国文化的深深敬意和认可。

第1页共1页。

基辛格的十点贡献 -回复

基辛格的十点贡献 -回复

基辛格的十点贡献-回复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被广泛认为对于塑造现代国际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基辛格的十点贡献的详细解释。

1. 积极追求中美关系正常化:基辛格积极推动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终止了两国长达二十多年的隔离政策,并在1971年的美中外交舞台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书写了历史上的一篇新篇章,打破了冷战时期中美交往的僵局,带动了双方的实质对话。

2. 推动中国加入国际社会:基辛格在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同时,还发挥了重要的外交作用,使得中国被接纳为联合国的正当成员,并在1971年获得了永久席位。

这个举动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国际隔离,开启了中国走向国际社会的大门。

3. 缓和美苏关系:在基辛格担任国务卿期间,他通过实施“战略平衡”政策,成功缓和了美苏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他与苏联外长安德烈·安德烈亚诺夫会面,为结束冷战创造了条件。

4. 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越南战争:基辛格在政府内部反对继续越南战争的做法,他积极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该冲突。

他的努力促成了1973年巴黎和平协议的签署,为美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战争提供了机会。

5. 通过“基辛格之旅”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基辛格执行了一系列的外交访问任务,被称作“基辛格之旅”,他访问了多个中东国家,包括埃及、以色列、约旦和沙特阿拉伯等。

他的访问有助于为中东和平进程提供动力,帮助推动了包括埃及以色列和平协议在内的一系列突破。

6. 建立战略框架:作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基辛格在其外交政策中致力于建立一种战略框架,以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

他强调了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的密切关系,通过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促成了战略关系的巩固。

7. 推动多边外交:基辛格主张通过多边外交与各国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

他在关键时刻倡导并组织了多边外交交流,推动了国际合作,为解决复杂的国际问题提供了框架和渠道。

8. 倡导发展型外交政策:作为国务卿期间,基辛格提出了“全球奥斯陆”和“发展型外交政策”的理念。

解密:基辛格的中国观

解密:基辛格的中国观

基辛格以一个资深外交家和历史学者的视野,在新著《论中国》中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及近代盛衰做出独特的诠释——基辛格的新著《论中国》,洋洋洒洒600多页,十八章加上前言、后记,既有对中国的历史追忆,更有对中国的现实叙述和未来展望。

基辛格是外交战略家,全书的主体内容是讲述1949年之后中美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诸如新中国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台海危机等重大外交事件。

基辛格以自身的经历评述这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在诸多此类论述的基础上再次熟料新炒。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论中国》的新颖和精华之处并不在此,而在书的首尾两端。

看书,尤其是看宏篇巨幅的书,能细嚼慢咽、字斟句酌地品味当然最好,但如果不得不厚书薄看的话,更值得关注的地方往往是书的首尾。

首是全书的开始,要有吸引人的立意;尾是全书的终结,要有精粹的结论。

就思想的深刻性来说,《论中国》一书可谓虎头豹尾,其中基辛格关于中国特殊性的观点及论述更是精华之所在。

基辛格笔下的中国特殊性,与美国的不同,其他国家也不能相比,人们难以轻易理解,其特殊性体现在历史文化战略等众多方面。

关于历史的特殊性,基辛格认为中国的历史传承是那样久远厚重,历史基因是那样根深蒂固,以致中国人经常从历史角度考虑问题基辛格认为,中国的特殊性首先是历史极其悠久。

中国是世界历史最为悠久的几个国家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然而中国的历史之长,好像是一个没有时间起点的永恒的自然现象。

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始祖,而那时中国已经存在了。

当时中国正处于一种秩序混乱之中,各个部落互相残杀,黄帝平定四方而称帝,但他只是重建而不是创建中国。

中国似乎永远都存在着,只需不断统一和复兴,不需创建。

自公元前200多年秦实现统一之后,尽管经历过不断的分分合合,但中国基本上形成了大一统的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的历史传承是那样久远厚重,中国的历史基因是那样根深蒂固,以致中国领导人经常从历史角度考虑问题。

在基辛格看来,毛泽东居然会用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事件所体现的战略思想来指点国家大事,这在哪个国家都是很少见的。

基辛格外交思想论纲

基辛格外交思想论纲

基辛格外交思想论纲沈成东在现当代的国际外交史中,基辛格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人物。

他既是国际顶级的外交家,又是国际关系的理论大师。

他出身学者,后成功转型为美国外交的高层决策者,具有深厚的欧洲文明根基,对战略问题的看法完全摆脱了单纯军事观点的束缚,他的思想对当时的美国外交战略和国际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退出政坛之后,基辛格继续着他的国际关系研究,并根据时事变幻,不断完善自己的外交战略思想,不断推出新的著作,希望能够对美国的当权者研究新形势下的国际关系,并作出能够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决策有所裨益。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与他的生平有很大的关系,他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人的家庭,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迫害使他的家庭移居美国,到美国之后,他们又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

这些塑造了他的现实主义与悲观主义,并对他的外交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基辛格外交思想评述基辛格不是一位哲学家,他没有一个完善的哲学理论体系,但是他对于国际关系的研究却很深入,他的著述很多,其成名著作是《核武器与外交政策》,此外还有《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累与和平问题,1812—1822年》、《必要的选择—美国外交政策展望》、《麻烦的伙伴关系—对大西洋联盟的重新评价》、《美国对外政策—论文三篇》、《白宫岁月》、《动乱年代》以及《大外交》等。

透过这些著作,我们能够看到处在不同世界形势下的基辛格对于所处时代的国际关系的看法,以及他不断发展的外交思想。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虽然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理论体系,但是通过对他的著作的解读与研究,可以将基辛格的外交思想大概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基辛格政治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历史的真义:关于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的感想》之中。

在这篇论文中,基辛格将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三位哲学大师放在一起进行专门的论述,还涉及到了亚里士多得、荷马、维吉尔、但丁、弥尔顿和斯宾诺莎的著作,并向学院派提出了挑战。

现实主义大师基辛格的外交胜利

现实主义大师基辛格的外交胜利

现实主义大师基辛格的外交胜利———浅析基辛格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摘要中美关系是目前世界上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又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中美和解的过程中,双方领导人发挥了超凡的洞察力、决断力以及高超的政治和外交艺术,尤其是基辛格,基辛格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作为一个外交思想家,基辛格有一套自己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像多数国际关系学者一样他也希望将自己的理论运用到国际关系实践中去,以期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作为美国总统的重要智囊和政府重要官员,他又很幸运地拥有了实践自己理论的政治舞台和途径。

正是这种特殊的地位,使他成功地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改变了中美苏之间的力量对比状态及冷战以来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

他是名副其实的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功臣。

关键词基辛格;中美关系;现实主义;外交思想前言中美关系是世界上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之一,两国关系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对新中国实行了包围封锁的政策,导致了新中国的外交困境。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美国实力的衰退,苏联实力的增长,导致了两国各自政策的调整。

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鲁晓夫后,抛弃了赫鲁晓夫的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外交路线,对美国展开了咄咄逼人的全球攻势,苏联势力的扩张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全球利益及安全。

不仅如此,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也急剧恶化,苏联大兵压境,准备入侵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两国在苏联的扩张政策面前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最终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中国与美国关系的改善,打击了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美国也实现了自己的外交战略,早日结束了越南战争,平息了国内的抗议浪潮,稳定了国内局面。

众所周知,基辛格外交思想和实践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作为哈佛大学博士,基辛格可以说是美国学者参与政治并取得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中国》是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客观的视角,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外交等方面。

作为一名外交家,基辛格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理解,他的著作不仅仅是一部外交著作,更是一部对中国的深刻解读和理解。

在阅读了《中国》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基辛格在《中国》一书中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外交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白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同时,基辛格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介绍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介绍,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尊重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次,基辛格在《中国》一书中对中国的现代政治和外交政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外开放、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通过这部书,我对中国的现代政治和外交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面临的挑战。

同时,基辛格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中国现代政治和外交政策的介绍,我对中国的现实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关注和理解中国的发展。

最后,基辛格在《中国》一书中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乐观的预测,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通过这部书,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白了中国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同时,基辛格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期待和关注中国的未来发展。

总之,《中国》这部书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外交等方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关注和期待中国的未来发展。

基辛格是如何看中国的

基辛格是如何看中国的

基辛格是如何看中国的基辛格的《论中国》,充满着政治和外交智慧。

基辛格经常往返于美中领导人之间,他说:“无论是在政府任职期间还是离开政府之后,我一直保存着与四代中国领导人的谈话记录。

”这些第一手资料包括:——尼克松承认,出于他的原则,他和他的很多同胞一样,曾宣传过与中国的目标相违背的政策。

他刚到北京时,就对毛泽东说:“我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中任职时,我的看法与杜勒斯先生的看法相似。

但是自那以后,世界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的关系也必须改变。

就像周恩来总理在与基辛格会面中所说的,舵手必须懂得该怎样驾驭风浪,否则会被大潮所吞噬。

”这是一种政治家的坦率。

——《上海公报》中的那段精彩叙述让我们很多人能流利背诵,“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

”这是基辛格等人“开了几乎整整两个夜车”推敲出来的。

这是一种外交官的才干。

——毛泽东1971年10月对基辛格谈到日本时说“翅膀硬了,要自己飞了”。

基辛格答复说,孤立的日本将比作为国际秩序一员的日本问题大得多。

两年后,再次与毛泽东谈话时,毛泽东接受了这一观点。

这是基辛格的视野,也是毛泽东战略上的从善如流。

——说到中国和苏联可能发生的战争:“当毛泽东向我详细描述了如何诱敌深入,使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的战略。

我反问道:‘要是他们只扔炸弹不出兵怎么办?’毛泽东回答说:‘我们该怎么办?也许你可以召集一个委员会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基辛格显然比毛泽东对现代战争多一些了解,而毛泽东则以高人的幽默化解了难题。

这些段落引人入胜,也给今天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以启发。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基⾟格《论中国》读后感--中国⽂化的独特性从《论中国》中看中国⽂化的独特性《论中国》是基⾟格先⽣晚年的⼀本巨作,本书对中国近2500年来的的外交和对外政策进⾏了解读,基⾟格先⽣站在⼀个外国⼈的⾓度给我们深刻的诠释了中国外交⽂化的变迁过程,同时也较为深刻地解读了中国的独特⽂化。

全书⽂笔流畅,记叙⽣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

我有幸能够借着这次机会拜读了基⾟格先⽣的⼒作,同时也得到了许多教诲,特别是在中国⽂化独特性这⼀⽅⾯收获颇多。

所以我也想分享⼀下我的阅读体会,从⽽能够更加好的理解《论中国》的⽂化内涵。

在本书的第⼀章,基⾟格先⽣就以⽣动⽂笔记叙了中国⽂化的独特性,这⾥之所以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强调,我认为这是为了给后⾯写中国近代的外交埋下伏笔。

第⼀章分了五个⼩节,第⼀节是总评,以后各节的主题分别是中国的强盛、儒家学说、国际关系观念、中国⼈的实⼒政策和《孙⼦兵法》。

在第⼀节中,作者阐述了⼀个观点,他认为中国⽂化难寻源头。

其实刚看到这观点的时候,我是⾮常的奇怪,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我们总可以把我们中国的⽂化现象追溯到孔⼦以及和他差不多时代的思想⼤儒⾝上,但是当我们接着向下阅读时,就会惊讶的发现,其实孔夫⼦也说⾃⼰的思想并不是⾃⼰创造的,⽽是在他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他只是想重振⼤同观念。

另外,⼀位欧洲的传教⼠、旅⾏家也在他的⽇记中有相同的论述。

由此可见,中国⼈认为⾃⼰的⽂化是⼀种永恒的⾃然现象是不⽆道理的。

这种思想就决定了中国古⼈认为历史是衰弱与复兴的循环,或者⽤⼀句更加经典的话说: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西⽅⼈与中国⼈的历史观⼤相庭径,他们认为,历史是⾛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

我觉得古⼈的历史观也许在冥冥中注定了悲剧的发⽣。

理解了这层意思,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在200年前,为什么当中国的统治者们看到马嘎尔尼使团访问中国时带来的西⽅先进的科学⽂化成果时表现得毫⽆兴趣。

历史的车轮冷酷地从中华⼤地上碾过,当我们再次回顾那段历史时,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化是没有绝对优秀的,⼀个民族要想永久的屹⽴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她必须时时刻刻吸收更加优秀的⽂化成果。

论中国辛基德内容

论中国辛基德内容

论中国辛基德内容《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基辛格博士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

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译者胡利平、林华、杨韵琴、朱敬文。

中西方的这一对比反映在两种文明中流行的棋类上。

中国流传最久的棋是围棋,它含有战略包围的意思。

棋盘上横竖各19条线,对弈开始时棋盘上空无一子。

对弈双方各有180枚子可用,子与子没有差别。

两位棋手轮流在棋盘任何一点上落子,占据有利地形,同时设法包围吃掉对方的子。

棋手在棋盘各处同时展开厮杀。

棋盘上每落下一子,对弈双方的实力对比就略有消长,双方都在实施自己的战略计划,并同时应对对手的棋。

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结束时,棋盘上双方的地盘犬牙交错,一方常常仅占有微弱的优势。

对于一个外行人,从棋盘上并不总能看出哪一方是赢家。

而国际象棋的目标是全胜,目的是把对手将死,即把对方的王或后逼入绝境,令其走投无路。

绝大多数的国际象棋比赛靠消耗对方实力或偶尔靠一着妙手取胜。

唯一的另一种可能是双方握手言和,即双方均无希望取胜。

如果说国际象棋是决战决胜,围棋则是持久战。

国际象棋棋手的目标是大获全胜,围棋棋手的目标是积小胜。

下国际象棋,棋盘上双方的实力一目了然,所有棋子均已摆在棋盘上。

围棋棋手不仅要计算棋盘上的子,还要考虑到对手的后势。

下国际象棋能让人掌握克劳塞维茨的“重心”和“关键点”等概念,因为开局后双方即在中盘展开争夺,而下围棋学到的是“战略包围”的艺术。

论中国基辛格 名言名句大全

论中国基辛格 名言名句大全

.
"外交家需要展现出耐心和灵活性,因为外交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
"外交家需要尽可能地避免言语上的冲突,因为言语上的冲突往往会导致行动上的冲
突。"
以下是一些中国基辛格的著名名言和名句:
.
"外交政策没有永久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
"对于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避免冲突和战争的最佳方法是建立一个长期稳定
的战略伙伴关系。"
.
"在政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
"真正的外交家不是为了让对方放弃他们的利益,而是找到一个可以满足双方利益的
共同点。"
.
"外交是一项艺术,而不是一项科学。外交家需要判断和直觉来取得成功。"
Hale Waihona Puke ."外交的本质是理解和沟通。只有通过理解和沟通,我们才能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
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
"在外交中,不应该忽视任何国家的利益,因为它们都有可能在未来成为重要的合作
伙伴。"
.
"外交政策应该基于长期稳定的利益,而不是短期的政治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摘要《论中国》是前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从西方哲学和战略谋划角度,解读中国思想文化及外交演进的一本专著。

应该说,他较为认真地研究了中国历史和哲学思维方式,叙述了中美建交的过程,以及他站在维护美国利益的立场对国际局势的看法,其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值得借鉴。

基辛格对中国外交思想的解读——读《论中国》有感《论中国》是前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从西方哲学和战略谋划角度,以第三只眼观察中国外交,解读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本专著。

基辛格是哈佛大学的博士、教授,也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1971年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在出访巴基斯坦行程中假称身体不适,秘密地踏上了当时尚无正式沟通双边关系渠道并被外界视为蒙着神秘面纱的中国国土,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建交的“破冰”之旅,使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的两国关系出现松动。

以后,他又多次访问中国,为建立和发展中美关系做出历史性重大贡献。

读《论中国》这本书,读者会对他博古通今深谙中国历史、合纵连横敏锐洞察世界风云、鞭辟入里透析错综万象,以及高屋建瓴判断未来国际局势发展的能力产生敬慕。

基辛格为了与中国打交道,应该说做足了功课。

他研读了5000年中国文明史后得出结论:一是中华文明似乎没有起点。

3000多年前商代文字的书法体系,至今仍有十多亿人在使用,今天的中国人仍可以看懂孔子时代的碑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随欲穷其渊源而不可得。

纵观中国历史,虽然不乏群雄四起战乱频仍的年代,但是每次改朝换代后,新朝治国的手法会再次回归到对前朝的沿袭,中华文化的精髓历经战祸却始终得以延续。

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全国称帝,以后虽然分裂与统一的循环周而复始,但是大一统的国家形式始终得以维系。

统治辽阔疆域的中央政府每次垮台都会被重建,成为世界上唯一完整传承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

二是中国没有对外扩张抢掠疆土的野心。

郑和下西洋远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半个多世纪,他出访的亚、非国家数量远多于哥伦布。

可是,他每到一地除了举行隆重仪典炫示皇帝德威、厚赠当地君主外,并没有对外扩张疆土。

按照基辛格的话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疆界与其说是政治和领土的分界线,不如说是文化差异的分水岭。

三是古代中国民族之争均以民族融合为结局。

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的朝廷即便败在北方异族手下,最终都成功地用汉族文化、语言、习俗,一代代地同化融合了征服者,并把征服者的老家——发动侵略的起始点纳入了中国版图。

四是中国推崇战略思维、全局取胜。

这种思维的代表作是《孙子兵法》。

基辛格形象地用中国与西方古代推崇的两种棋艺博弈来说明。

中国流传最久的棋是围棋,含有战略包围的意思,对阵棋者同时在棋盘的多处角力,每落下一子都暗含着双方实力的消长,它不计较一子一地的得失,耐心积累相对优势。

棋逢对手时,一方经常以微弱优势取胜。

西方传统推崇的国际象棋讲求决战决胜,非胜即败(或偶尔出现双方均无取胜希望的和局)。

“积小胜,定全局”明断当前谋略后势,不以表面、一战、暂时胜败论英雄是中国式思维。

古代中国曾是世界强国。

直到1820年,中国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大于30%,超过西欧、东欧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之和。

朝廷对外没有领土野心,民众满足丰衣足食,过着与外隔绝的封闭式生活。

古代中国没有外交机构,统治者至尊无上,居高临下傲视群雄。

外国人欲见皇帝,要看皇帝心情,恭候浩荡皇恩,绝无平等而言;处理与周边毗邻国关系,多以“羁縻”、“以夷制夷”、“以夷伐夷”的方式。

19世纪40年代,长期闭关锁国的门户在英国坚船利炮的威慑下被撕破,朝廷签下赔款割地不平等的丧权辱国条约,此例一开不可收拾,西方列强贪婪地争相撕咬肥硕的猎物。

日本、俄罗斯更是直接把魔爪伸向中国领土。

从此,中国的封建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落,从封建的君主国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更是把国家推向积贫积弱的处境,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大清帝国也终于在1911年倾覆。

此后,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把中国带进了一个崭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几次大的外交风险都在中国共产党杰出领导人运筹帷幄的指挥下得以化解。

基辛格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不管是朝鲜战争、台海危机、中印边境冲突、中苏乌苏里江边境冲突,以及中印、中越边境之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善于谋略,虚实结合,抓住机会,突然实施有限军事打击后,继以政治层面上的动作,反制敌方对中国领土的觊觎,打掉寻衅者骄狂锐气,迫使其冷静下来,恢复其对等心态。

基辛格赞赏中国领导人这种化解危机,提高本国国际地位的成功战略。

譬如:中国借美国与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地位,又相互戒惧、避免发生正面冲突的矛盾心理,先后巧妙地把握时机教训了美国涉足朝鲜、越南战争,粉碎了前苏联“老大哥”对中国领土的觊觎幻想,惩罚了印度、越南得寸进尺边境玩火的不自量蠢动,敲山震虎地成功化解了三次台海危机。

基辛格对中国领袖的解读有独到见解。

他说,台海危机中毛泽东为防止美国对台湾问题插手过深,利用中国领导人访苏或苏联领导人访中的时机,制造了中国取得苏联支持的印象,有利有节地挑战美国底线,试探美国保卫台湾承诺的坚决程度,并做出适度反应。

又如,1962年在国民党叫嚣反攻大陆,印度庇护逃亡的达赖喇嘛,蚕食中国领土的背景下,毛泽东统揽全局,经过去伪存真的分析,去除掉美国支持国民党“反攻大陆”可能性,果断发动了中印边境战争,压制了印度的无忌肆行。

在基辛格的笔下,把毛泽东雄才伟略、通古博今、大智大勇,集传统、权威、冷峻和全球视角集于一身的形象跃然纸上。

基辛格作为美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破冰”之人,在前期秘密谈判中接触的第一位最高级别领导人是周恩来。

基辛格说,“周恩来是他公职生涯中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能以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压倒谈判对手,能凭借直觉猜到对方的心理活动”。

周恩来含蓄、敏感的风格和睿智谈判技巧,在较短时间使双方在大原则上形成共识的能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赞扬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决定,用两国兵乓球运动员传递示好信号的巧妙做法,成为民间外交推进国家邦交的范例。

基辛格认为,邓小平是推进中国强大的第一功臣。

邓小平第二次平反复出后不久,就遇到苏联陈兵中苏边境,越南侵犯柬埔寨,以及苏联与越南结成联盟的局面。

邓小平为了阻止并扭转苏联编织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在敌方军队和装备都强于中方的情况下,果敢地下达对越打击的命令,29天的局部战争打击了越南的嚣张气焰,达到了促使东南亚地区较长时期安定的战略目的。

邓小平不仅是审时度势的军事家,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家。

基辛格盛赞邓小平第一个提出中国应该向外国学习的精神和气魄,“因为以前从没有过一个中国统治者说需要外国的东西”。

正是由于邓小平的远见卓识和领导才能,才有了今天中国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的成就,让社会呈现出崭新面貌。

基辛格赞美江泽民是他见过的中国领导人中,最没有中央王国气派的人物。

他指出,外界许多人低估了江泽民,误把他的慈爱风范当成不够严肃。

事实正好相反,当他认为涉及国家重要利益时,也像其伟大的前辈一样意志坚定。

在对待“台湾独立”问题上,江泽民说,不管中国政府意愿如何,民众的诉求都有可能产生对抗的动力,即使领导人怀有不愿发生的期望,可一旦冒出火星,12亿人民的情绪就难以控制了,领导人只能支持自己的国家。

他委婉地向美国传递出中国并不惧怕战争的信息,以及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提出,中美是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国家,太平洋共同体概念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

他希望能有一个像大西洋共同体式的太平洋合作机制。

他写道: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

近年来,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借助美国海军势力在太平洋的存在,狐假虎威地频繁挑起事端。

这些事件发生地都在中国领海范围内,而远离美国本土。

作为美国人,他希望用建设太平洋共同体的目标及对目标的阐释取代战略焦虑,而他这种出于美国立场的一面之词怎么可能消除中国的担忧呢?爱好和平的人们当然不愿看到本来友好的邻邦人民怒目相向,不愿意看到为争抢资源各国间兵戎相见。

但是,善良不等于懦弱,平和不等于屈从。

在这里可以用两句话作为对基辛格的回应。

一句是中国民间语言,叫做“无事别惹事,有事甭怕事”。

另一句借用毛泽东在《论政策》一文中所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目前中国的崛起和强大引发了一些亚洲沿海国家的担忧。

其实,无论从历史或现实看,中国都是一个守住自己、没有向海外扩张企图的国家。

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指标世界排名仍处在中位数左右。

人均国民收入(GNI per capita)在 166个参加排名的国家和地区中列第77位,这个结果比2000年在182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21位有了大幅度提升,与世界排名第一国家之间的相对位置从66%缩小到46%,人均收入数值由2000年的980美元提高到4940美元,增长了4倍。

10年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成就着实令人振奋。

但是喜悦之后,我们必须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均收入数值只相当于排名第一挪威(人均88890美元)的5.5%,相当于美国(人均48450美元)的10.2%,日本(人均45180美元)的11%。

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我认为,邓小平24字指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仍然不失为我国和平崛起的指导方针。

要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做好,积极地利用和平时期,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强大国家,让国际上寻衅滋事者望而却步。

基辛格终究是美国人,多多少少还是戴着西方的眼镜来看中国的,有些解读不免出现偏颇。

但是,从《论中国》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尊敬中国领袖、了解东方思维方式,理解中国办事原则,希望中美两国同心协力建设世界。

他在书的末尾,引用哲学家康德在《论永久和平》中的一段话“永久和平最终将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降临这个世界:或者由于人类的洞察力,或者因为在巨大的冲突和灾难面前,除了永久和平人类别无他择”。

今天,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建立发展关系很务实。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增加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强了相互依存程度,带动了文化交流,进一步增进了各民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甚至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理解和包容。

古代的皇帝认为对远离中国的国家施加影响是不现实的,因而从未向世界各地传播自己价值观。

今天看来,东西方文化对现实社会影响力的差距,中国没有很好地主动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评判准则,让世界了解中国是个很重要原因。

再好的观念不说出去,永远不为人知,我们应该主动宣传中国文化,促进与各国的文化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