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人”的悲剧
--《公民凯恩》赏析
关键词:
《公民凯恩》话语权的垄断多元化人物形象人物背后的隐喻色彩
摘要:
美国电影导演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作为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许多理论家言说的对象,但不少评论家只是关注其在形式上的革新和突破,而对影片的文化内涵言之甚少。本文着重于从文化角度分析《公民凯恩》对美国电影的影响及贡献。
正文:
1941年,一部既能总结四十年来的电影, 同时又与过去所做的一切截然不同的美国影片--《公民凯恩》诞生了。
这是一部内涵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体影片,也是当时年仅25岁的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成名代表作。影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都体现了独特的新颖性,因而被看成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和创新之作。
纵深镜头、长镜头、电影中的电影、音响蒙太奇、带天花板的画面等技巧的使用,长久以来为人津津乐道,在此不多叙述。要理解《公民凯恩》,不仅仅是把它当作技巧上的辉煌成就来崇拜,也要关注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改变世界的传媒帝国
在任何国家,民众大都朴实善良,他们对于某一件事物的认知,都会被主流媒体引导,美国也不例外。美国媒体并没有像中国媒体一般充当政府的喉舌,其对社会舆论的控制甚至能左右政治社会。作为大众传媒的报纸业,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进入发展时期。报纸内容丰富,读者增加,公共性、政治性报道的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
1898年,爆发了美国――西班牙战争,这是“最无痛苦的一场战争”,它仅持续了几个月,美国人牺牲很少,却换来在广阔的古巴国土上插遍美国国旗的骄傲。这是一次不义的战争,究其原因,主要是以赫斯特为主的美国报纸人制造战争气氛,煽动战争情绪造成的恶果。赫斯特意识到战争这种充满激情的题材对报纸发行必然有利,就不失时机地利用美国人的理想主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正义感,也利用了正在发展阶段的美国统治集团迫切需要扩张领土、扩大贸易和国外投资的愿望,极力在报纸上渲染西班牙对它占领下的古巴的暴行,以证明对西班牙宣战、匡扶正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众所周知,《公民凯恩》中身为报业大亨的凯恩就是以赫斯特为原型的,影片中凯恩显然明白无孔不入的媒体能够控制人们的思想,甚至左右国家的命运。影片中,当伯恩斯坦拿着电报找到凯恩,对他说惠特向他抱怨古巴没有战争时,年轻气盛的凯恩正坐在椅子上,悠闲地点着雪茄,面带笑意地嘱咐伯恩斯坦回电报:“你提供散文诗,我提供战争”,说完还自我褒奖一句“我觉得这句挺棒的。”而在此期间,凯恩在和他之前的监护人撒切尔针锋相对,可见这个决定是多么的轻描淡写。在挑起美西战争时,则是在一次报业的聚会上,凯恩一边和舞女们跳着舞蹈,一边问着“我们要对西班牙宣战吗?”当得到“《问世报》已经对西班牙宣战了。”的答案后,凯恩开了几句玩笑后,便又和舞女跳舞去了,神情语气之轻描
淡写似乎他们是在谈论今天的晚餐是否美味。在最为人称道的与第一任妻子的餐桌戏中,在第三个镜头中,凯恩说出了他的心声:“我让他们怎么想,他们就会怎么想。”
当时的凯恩作为最大的报业大亨,拥有37家报社,两个财团,一家广播电台,几乎可以说是垄断了话语权。而当1935年,凯恩帝国没落后,记者问他,在欧洲是否有可能发生战争,凯恩的回答是:“我与大国领袖谈过,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他们还没有蠢到要去结束现代文明……相信我的话,不会有战争”而在现实中,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就对埃塞尔比亚不宣而战;德国也在此年间加速重整军备的计划,甚至以大规模征兵的方式扩充部队兵力。这一切都预示着凯恩帝国的没落,广播事业的兴旺和电视业的崛起剥夺了凯恩帝国长期垄断的话语权。凯恩曾经改变过世界,但是他的世界早已成为历史。这个垂垂老矣的迟暮之人不复往日威风,再也不能左右国家的命运了。
《公民凯恩》对于媒体话语权的关注,在1997年上映的007之明日帝国中得到更多的体现。在片中,传媒大亨卡佛,就是一个为了获得全球媒体的垄断地位,不惜策动阴谋挑起英国与中国之间的战争。有趣的是,有些人认为,卡佛也是在隐射传媒大亨默多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美国主流文化的宣传也渗透于电影的方方面面。以美国人的价值观拍摄的电影美国电影大片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殖民,对此我们也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多元化的人物形象
在好莱坞电影里,人物形象多是呈一种类型化分为:正、反两大阵营和少数的“灰色”———中间人。正面人物有:主人公,主人公的导师,盟友,信使。反面人物有:主人公的敌人,帮凶。中间人则指的是:看门人(目击者,知情者),变色龙(顺风驶舵的人)。我们再来看看《公民凯恩》里的人物形象。
影片通过五个人, 即凯恩的上级、同事、同窗、情妇和管家的回述看到了凯恩的不同侧面。对赛切尔来说, 凯恩是一个傲慢而自作聪明的家伙, 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共产党’。伯恩坦斯心目中的凯恩是有高度原则的人, 很懂生意经, 热爱普通人。李兰心目中的凯恩只是‘爱自己’ ,是一个没有信念的人, 是群众的叛徒。苏珊把凯恩看成是一个自私但又可怜的老人。而雷蒙的故事中的凯恩则是一个暴露出他本性中的那冷漠的超然态度的孤独的隐居者”。通过不同人的叙述,多层次,多角度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矛盾复杂的凯恩。
一方面凯恩说着要为底层人民服务,将《问世报》办成不受任何势力威胁的,具有公信力的报纸,另一方面为了报纸的发行量,不惜重金挖对手的墙角,挑起战争,虚假宣传。在感情方面,凯恩是爱着苏珊的,但是他又将苏珊看成她形象的延伸,强迫苏珊成为歌唱家,从未真正给予妻子真心的关怀。在政治上,他演讲的主题是爱,与台下的儿子亲密互动,然后演讲结束就去了情妇的住处,最终因为性丑闻而终止了政治生涯。
我们可以看出,凯恩并不是传统观念中视钱如命的“葛朗台”,而是一个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异化的可怜之人。尽管凯恩不追求钱财,权欲和虚荣却禁锢着他的灵魂,导致了他“爱无能”。凯恩渴望得到真情,然后他的傲慢自私又使得朋友爱人渐渐远离,物质上的财富掩盖不了精神的贫乏。凯恩还是失去了他所追求的一切陪伴他的只有没落无言的帝都和大堆冰冷的收藏。影片深刻地揭示了金钱和权力强大的异化力量,以震撼人心的大手笔谱写了一曲人性的悲歌。
影片中凯恩的形象,是以美国报界巨头威廉·伦道夫·赫斯特为原型创作。但这部影片具有更多的自叙性。如威尔斯的母亲就是在他九岁时去世的,这与凯恩离开母亲的年龄相吻合。十五岁时,他的父亲也去世,父亲生前把威尔斯委托给好友伯恩斯坦监护,在影片中,威尔斯原封不动地把伯恩斯坦安排为报业集团的总经理,并一直与凯恩的关系非常友好。所以这部影片决不简单是赫斯特的传记,而是与奥逊·威尔斯的个人的生活经历及人生体验有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