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跨文化,语言,其他论文文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研究
一、跨文化交际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所谓“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由于人们所处的国家、地域不同,因此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必然会出现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交际习惯、文化风俗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即面向母语非汉语的人进行的汉语教学,教学对象可以是外国人,可以是华人华侨,也可以是第一语言非汉语的少数民族。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首先还是一种语言教学,目的在于教授母语非汉语的人们准确地使用汉语进行交际。其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不同于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进行的语文教学,因为在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在语文教学中不会出现的情况。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由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对象是外国人、华人华侨或外族人,因此,无论是在国内进行汉语教学还是出国教授汉语,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际都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
由于交际习惯、文化风俗等的不同,在进行交际时,难免会出现问题。这些交际问题可能是语言上的,也可能是非语言上的。
语言方面的跨文化交际失误通常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上,即语言系统的失误。这类失误往往是因为教师或学生对于交际语言的不了解,从而在发音、或词汇的选择、或语言的结构上出现偏差,使交际出现问题。
然而人们在进行交际时,除了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外,非语言因素通常会伴随着语言因素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并影响交际的效果。非语言交际包括体态语、副语言和客体语。
体态语即身势语,包括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等。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进行交际时,对交际表情、交际中的手势使用、及交际时的目光交流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如英美人在交际时喜欢直视对方以表示尊重;而美国黑人在交际时则不能直视对方的眼睛,因为在美国黑人的文化中,直视对方的眼睛被认为是具有侵略性的。同样,在跨文化交际中,手势的误用也是导致交际失败的原因之一。将拇指和食指弯曲,另外三个手指伸直,在美国表示OK,而在突尼斯,这样的手势则表示“I’ll kill you”。
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副语言失误,往往指的沉默带来的交际失误。在东方文化中,沉默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可以是赞许,也可以是抗议,还可以是保留意见;而在西方文化中,沉默被认为是缺乏信心的表现。因此汉语教师在与西方国家的学生进行
交际时,要积极回应对方的话题,避免用沉默的交际方式。
客体语的交际失误主要是由于各国文化对于外貌、衣着、颜色等的不同要求。中国人喜欢红色几乎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但是红色在有些国家被认为是危险的信号,甚至是禁忌。
由此不难看出,在跨文化交际时,无论是语言因素还是非语言因素,都会造成汉语教师与学生的交际失误,这就要求汉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在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必须涉及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汉语教师除了具有全面、准确的语言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语教师要对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文化背景都有所了解,在日常交际和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可能导致交际失误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这样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其次,汉语教师在对不同文化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将汉文化和其他与汉文化有差异的文化进行对比,要充分了解各种文化中的禁忌,在与学生进行交际时,避免或尽量避免可能会产生交际障碍的言语和行为。
最后,汉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即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何针对不同的交际情形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交际策略。跨文化交际策略包括回避策略、协调策略和宽容策略三个方面的内容。跨文化交际中的回避策略表现为在教师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对于一些敏感话题的进行回避。协调策略即在交际中,交际双方对于交际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协调。宽容策略要求汉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对学生在交际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持宽容的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只具备全面的语言知识是不够的。为了尽量避免教师和学生在交际时出现跨文化交际失误,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成为汉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5]邹明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