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之辨证论治》—唐步祺

合集下载

[原创]唐步祺医案TXT

[原创]唐步祺医案TXT

唐步祺医案TXT唐步祺医案1高热———白通汤加童尿患儿张某, 9岁。

高热39℃以上,注射针药已4日,高热不退。

哭闹不宁,似将转为抽风。

请唐师诊治:以手抚小儿头部、上身,热可烫手,但腿部以下渐凉,至脚冰冷。

此为阴盛格阳,上下不通,虽发高热,却非凉药可治。

白通汤能宣通上下之阳,但须加猪胆汁或童尿为引,处方如下:附子30g,干姜20g,葱白30g,童尿为引。

服后一剂减轻,二剂痊愈。

以后凡治此类高热,久治不愈者,即以此方轻重上斟酌治之而愈,其例不下十数。

评析:此案未见舌脉记述,仅凭上热下寒就判为阴盛格阳,似乎不够缜密。

但“一剂减轻,二剂痊愈”的疗效证明了辨证的准确性。

且“以后凡治此类高热,久治不愈者,即以此方轻重上斟酌治之而愈,其例不下十数。

”说明经得起重复。

《医经密旨》指出:“治病必求其本。

本者,下为本,内为本。

故上热下寒,但温其寒而热自降;表寒里热,但清其热而寒自已,然须加以反佐之药”,可称对唐案的诠释。

2心房颤动———补坎益离丹李某,男, 60岁。

心慌不安,面容苍白无神,声音细小,两脚浮肿。

特别怕冷,虽暑热炎天,两足亦冰凉。

口干口苦,咽喉干燥,口中无津液,但不思饮水,脉浮数,西医诊断为“心房颤动”。

脉搏达120次/min,动则气喘,舌质淡红,苔白滑。

乃师法郑氏补坎益离丹:附子24g,桂心24g,蛤粉15g,炙甘草12g,生姜5片治之,连服5剂,自觉咽喉干燥减轻,口中微有津液,无其他不良反应。

其后附片用量逐渐增加至每剂200g,连续服20剂,自觉精神好转,两脚浮肿消,不复畏寒,口中津液多,已不觉口干口苦,脉搏稳定在一分钟95~100次左右。

继服用原方加补肾药物如蛤蚧、砂仁、益智仁、补骨脂、仙茅、黄芪、人参等,又服20剂,脉搏85~90次/min,其他症状消失而告愈。

原按:此方重用附子以补真阳,桂枝以通心阳,真火旺,则君火自旺;又肾为水脏,真火上升,真水亦随之上升以交于心,水既上升,又必下降;复取蛤粉之咸以补肾阴,肾得补而阳有所附,自然合一矣。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咳嗽产生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脏、呼吸肌和神经系统。

咳嗽中枢位于延脑,当咳嗽中枢受到刺激时,便可产生咳嗽动作。

呼吸道炎症、物理性和化学性因素以及异物进入呼吸道都可以刺激咳嗽中枢。

因此,咳嗽的产生是多方面的。

中医认为,咳嗽是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多种急慢性病证中的一种症状。

咳嗽的分类有很多种,包括伤风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寒嗽、热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瘀血咳、时行咳嗽等。

询问患儿是否有痰、痰的量和色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直接关系。

辨痰之有无,可以辨别病变部位。

痰的颜色和质地也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针对不同的咳嗽症状,中医有不同的治疗原则。

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者以调理脏腑为主。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病因、病位、病机、病证,进行辩证论治。

炼液为痰,通常是因为邪火所致,痰多黄稠;聚湿为痰,通常是因为脾湿所致,痰多稠白;水泛为痰,通常是因为脏气虚寒所致,痰液清冷。

因此,咳嗽不仅仅是肺部问题,五脏六腑都可能导致咳嗽。

小儿咳嗽通常与肺、脾、肾有关。

如果是因为痰而咳嗽,通常是因为小儿脾胃虚弱,食物不当或积热所致。

这会导致脾失健运,无法正常消化食物,从而产生痰浊,阻塞气道,导致咳嗽。

此外,肾也与咳嗽有关,因为肾纳气,肺依赖于肾来生成气。

如果肾阳虚衰,就会导致脾虚湿聚而生痰,或者水寒上犯而为饮。

因此,治疗小儿咳嗽需要全面考虑。

小儿频繁咳嗽、呛咳或剧烈咳嗽通常是病理性的,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肺循环障碍、机械性或其他因素、精神性咳嗽以及其他罕见疾病。

根据咳嗽的声音来判断疾病并不可靠,需要全面考虑病情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可以通过小儿咳嗽的声音来判断其所患的疾病。

详细询问咳嗽的性质或亲自听到患儿的咳嗽声有助于鉴别诊断。

干性、刺激性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之初期、胸膜炎及肺结核早期。

唐步琪咳嗽辩证论治

唐步琪咳嗽辩证论治

唐步琪咳嗽辩证论治.txt丶︶ ̄喜欢的歌,静静的听,喜欢的人,远远的看我笑了当初你不挺傲的吗现在您这是又玩哪出呢?咳嗽之辨证论治 2第一章概说 2第一节咳嗽之含义 2第二节咳嗽之病因 3第三节咳嗽之病理 3第四节咳嗽之诊治 4第二章外感咳嗽 4第一节伤风咳嗽 4一、风寒咳嗽 5二、风热咳嗽 5三、风湿咳嗽 6四、风燥咳嗽 6方解: 6(一)荆防败毒散加减: 6(二)香苏饮加减: 6(三)桂枝汤: 6(四)止嗽散加味: 6(五)桂枝麻黄各半汤:7(六)桑菊饮加减:7(七)白虎汤:7(八)羌活除湿汤加味:7治验: 7第二节伤寒咳嗽 8一、风寒咳嗽9二、寒挟热咳嗽9三、寒湿咳嗽9方解: 9(一)麻黄汤:9(二)小青龙汤:10(三)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10(四)新订四逆加麻黄汤:10(五)麻杏石甘汤:10(六)麻黄加术汤:10治验:11第三节伤热咳嗽 12一,湿热咳嗽13二,燥热咳嗽13方解:13(一)菊饮加减13(二)银翘散13(三)麻杏石甘汤13(四)白虎汤13(五)大承气汤13(六)苍冬白虎汤加味14(七)沙参麦冬汤14(八)清燥救肺汤 14治验: 14第四节伤暑咳嗽 15方解: 16(一)六一散16(二)白虎加人参汤16(三)地愉散(一名泼火散)16治验: 16第五节伤湿咳嗽 17方解: 17(一)麻杏苡甘汤17(二)五苓散17治验: 18第六节伤燥咳嗽 19方解: 19(一)葱豉汤加味19(二)清燥救肺汤20(三)麦门冬汤20治验: 20附一、顿咳(百日咳)20方解: 21(一)银翘散方解见伤热咳嗽。

21(二)麻杏石甘汤方解见伤寒咳嗽。

21(三)麻黄汤方解见伤寒咳嗽。

21(四)新订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解见伤湿咳嗽。

21 (五)六君子汤加味21(六)四逆加茯苓汤21治验: 22附二、麻疹咳嗽23方解: 24(一)荆防败毒散加减方解见伤风咳嗽。

24 (二)麻黄汤方解见伤寒咳嗽。

24(三)麻杏石甘汤方解见伤寒咳嗽。

唐步祺咳嗽之辨证论治二

唐步祺咳嗽之辨证论治二

唐步祺咳嗽之辨证论治二(五)汪x x,男,42 岁,工人。

患者过去曾患肺结核,已治愈。

此次,因淋雨,复脱衣感寒,咳喘大发,吐脓痰,气紧促,整夜不能睡,心慌,四肢冷,出汗,口虽干燥,但不思茶水,诊断为支气管炎,治之无效。

面色青黯,精神疲乏。

舌苔黄腻。

脉沉细。

此阳虚不能卫外,寒邪深入少阴。

法当温经散寒以利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麻黄12克制附片31克细辛3克桂枝15克干姜31克甘草31克服药二剂后,喘咳都减轻,四肢渐温和,舌苔黄腻减薄。

但全身胀痛,复用上方加重分量,并入生姜以散表寒。

麻黄12克制附片62克细辛3克桂枝20克干姜62克生姜31克甘草62克又尽二剂,已能步行,咳喘大减,痰虽多,已由脓痰变为白泡沫痰,已不出冷汗,全身胀痛减轻。

但腹痛,小便不利,头眩,心下悸,用附子理中汤去参加茯苓治之。

制附片62克干姜31克白术31克炙甘草31克生姜31克茯苓24克连服二剂,诸证又减。

惟白泡沫痰仍多,治以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24克桂枝24克白术18克甘草18克半夏18克生姜31克尽二剂后,基本上已不咳喘,眩悸都止,整夜能安睡。

惟大病之后,食欲不佳,微吐清痰,用附子理中汤去参,加砂、蔻、茯苓治之。

制附片31克白术31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砂仁15克白蔻15克茯苓24克连服二剂,咳喘告愈,随即上班工作。

第三节伤热咳嗽《内经》谓:“热淫所胜,民病寒热咳喘,甚则腹胀,腹大满膨膨而喘咳。

”又谓:“火淫所胜,咳唾血,烦心。

”盖火、热实同一气,言热即可赅火,是即由火热引起之咳嗽。

其伤于人,多为温热之邪,而形成种种急性热性病;亦有风、寒、暑、湿、燥各邪入内,而化火化热,均应从热施治。

清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肺主气、主咳,故种种热咳,大多由此而生。

温为阳邪,伤人身之阴,故宜清凉滋润等法救其阴,治以辛凉宣透,清金降火,邪去咳止,而禁用辛温发表之剂,以免动耗津液口热邪之伤人也,其邪多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亦有皮毛先受热邪,皮毛者,肺之合也。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有其脏证。

2.辨证:外感虚实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为真,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虚、津液咳嗽则属于虚,或虚中带实。

另外,咳嗽声大的更真实,咳嗽声小的更虚拟;强脉为真,弱脉为虚。

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砝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对于咳嗽的治疗,除了直接治疗肺之外,还要注意把脾、肝、肾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疗。

外感咳嗽一般避免涩涩、邪气滞留,故应因势利导,肺气清则咳止;内伤咳嗽要防散伤,注意调理脏腑,保护正气。

咳嗽是人体排除邪气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一定不能简单的见咳止咳,一定要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症状:咳嗽重浊,气短,喉痒,咯痰薄白,常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四肢酸痛,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麻黄、荆芥祛风散寒,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调肺化痰;桔梗和甘草缓解喉咙痛和咳嗽。

咳嗽较重者,加矮茶、金沸草祛痰止咳;瘙痒重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辛夷、苍耳子加重鼻塞。

痰湿、咳嗽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若表证严重,加防风、紫苏叶解表;若表寒未解,胃热郁结,热则寒,咳嗽声大,气短如喘,痰粘,口渴心烦,或有体热者,加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咽干咽痛,常伴有恶风、体热、头痛、四肢酸痛、鼻黄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或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唐步琪咳嗽辩证论治

唐步琪咳嗽辩证论治

唐步琪咳嗽辩证论治唐步琪咳嗽辩证论治唐步祺(1917~2004年),当今“火神派”代表人物之一。

出生于四川省永川县,1941年毕业于国立四川大学。

其祖父蓉生公以医闻世,私淑清末伤寒大师郑钦安先生。

唐步祺幼承庭训,习郑钦安之学,后又游学于伤寒学家吴棹仙教授之门,听学于“卢火神”卢永定先生“扶阳医坛”,继问难于任应秋教授,行医半个世纪。

精于伤寒与郑钦安学术流派,擅于辨阳虚阴虚证,妙于应用姜桂附,屡起沉疴,世人誉称“唐火神”。

唐氏服膺郑钦安之学,毕生研究、传承火神派学说,多年致力于郑钦安医学著作的阐释研究,曾几次走访郑氏嫡孙及其亲属,进一步得到一些有关他的遗闻轶事。

唐氏晚年历时15年阐释濒于失传之郑钦安遗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阐释完成,先后付梓,自1991年3册分别出版以来,受到各界好评,后又将郑氏三书统一体例,合为一本,定名为《郑钦安医书阐释》,1996年四川巴蜀书杜出版,2004年由该社再次修订出版,阐释郑钦安著作并与自己临床理法方药创新于一体,医理既得真传,理法方药又极其实用,特别是一些自己应用病案和治疗具体体验,出版之后,受到临床者的高度关注与研习,深受海内外医家赞赏,谓其自成体系,独步医林。

该书对郑氏原著精勘细样,订正错讹,按节进行阐释,并附有自己的验案约40个,在该书的序、跋文中,唐氏还对郑氏学说作了初步的归纳整理,这些对于传承、研究火神派成为及其重的文献和依据。

就此而论,唐氏可谓是用心最专,用工最勤,成绩最著,时间持久,理论联系临床,资料丰富而详实,称得上是火神派郑钦安先生最忠实的传人与发扬者。

《郑钦安医书阐释》得到各方面的好评,如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郭子光教授所说:“工于文,精于医,学验皆优。

其对郑氏著作研究有素,不惜数十年之精力,逐条逐句,细勘点校,并附间释,旁征博引,彰明义明,展现奥旨,又将自己实践所得融于其中,足以学之所用,确非随文释义者可比。

”其可谓是“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中医火神派

中医火神派

中医火神派用制川乌配干姜、酒制大黄温中导滞(制川乌用15g,干姜9g,酒制大黄6g;儿童减量,用制川乌6g,干姜3g,酒制大黄3g)。

用药以附子、巴戟、淫羊藿、桑寄生、当归、黄芪温肾暖肝助阳为主,佐以桂枝、川牛膝、独活通利下肢经脉,祝味菊温养筋骨法的组方用药特色,有点象地黄饮子,但祝味菊此法偏于温补肝肾阳气,兼能通利经络,而地黄饮子则肝肾阴阳并补,以补肾填精为主,兼以化痰开窍。

转贴:论“如何保持肾阳长久不衰” 百度空间...zgbyzgs阴精既生,在阳气作用下,又能阴中化阳,使阳气更加充实,包括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本,也包括肾阳。

若遇热证还用姜桂附,那不是火神派,那是误诊或是火神派的败类打着火神派的旗帜招摇撞骗。

阳主动,阴之使也,此时显然是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显然是当睡不睡阳气不藏所致。

扶阳法有多种,并非都靠附子,而这类"假火神"处方时动则开附子四五百克以上,炫耀胆大,不知火神派三昧,败坏火神派名声,他们是火神派的掘墓人中医火神派探讨yunhaizouyi...中医火神派探讨本书是《中医火神派探讨》之第二版,全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对郑钦安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归纳了火神派的主要学术观点。

火神派资料汇编(艾灸信徒火神派资料汇编(火神派资料汇编(完整版)目录上篇——火神篇关于中医火神派及其现代的发展(何绍奇).............................................126 认知火神学派感悟扶阳心法——读《中医火神派探讨》(王辉武) (292)上篇——火神篇关于中医火神派及其现代的发展何绍奇一、“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首重扶阳擅用姜附淄水渔夫首重扶阳擅用姜附首重扶阳擅用姜附——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四张存悌郑钦安最重要的学术观点是重视阳气,在人身各种阳气中,他又特别推重肾阳,认为是人身立命之根本,这是就正常生理而。

唐步琪咳嗽辩证论治

唐步琪咳嗽辩证论治

唐步琪咳嗽辩证论治.txt丶︶ ̄喜欢的歌,静静的听,喜欢的人,远远的看我笑了当初你不挺傲的吗现在您这是又玩哪出呢?咳嗽之辨证论治 2第一章概说2第一节咳嗽之含义2第二节咳嗽之病因3第三节咳嗽之病理3第四节咳嗽之诊治4第二章外感咳嗽4第一节伤风咳嗽4一、风寒咳嗽5二、风热咳嗽5三、风湿咳嗽6四、风燥咳嗽6方解:6(一)荆防败毒散加减:6(二)香苏饮加减:6(三)桂枝汤:6(四)止嗽散加味:6(五)桂枝麻黄各半汤:7(六)桑菊饮加减:7(七)白虎汤:7(八)羌活除湿汤加味:7治验:7第二节伤寒咳嗽8一、风寒咳嗽9二、寒挟热咳嗽9三、寒湿咳嗽9方解:9(一)麻黄汤:9(二)小青龙汤: 10(三)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10(四)新订四逆加麻黄汤: 10(五)麻杏石甘汤:10(六)麻黄加术汤:10治验:11第三节伤热咳嗽12一,湿热咳嗽13二,燥热咳嗽13方解:13(一)菊饮加减13(二)银翘散13(三)麻杏石甘汤 13(四)白虎汤13(五)大承气汤13(六)苍冬白虎汤加味14(七)沙参麦冬汤 14(八)清燥救肺汤14治验:14第四节伤暑咳嗽15方解:16(一)六一散16(二)白虎加人参汤16(三)地愉散(一名泼火散)16治验:16第五节伤湿咳嗽17方解:17(一)麻杏苡甘汤 17(二)五苓散17治验:18第六节伤燥咳嗽19方解:19(一)葱豉汤加味 19(二)清燥救肺汤 20(三)麦门冬汤20治验:20附一、顿咳(百日咳)20方解:21(一)银翘散方解见伤热咳嗽。

21(二)麻杏石甘汤方解见伤寒咳嗽。

21(三)麻黄汤方解见伤寒咳嗽。

21(四)新订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解见伤湿咳嗽。

21(五)六君子汤加味21(六)四逆加茯苓汤21治验:22附二、麻疹咳嗽23方解:24(一)荆防败毒散加减方解见伤风咳嗽。

24(二)麻黄汤方解见伤寒咳嗽。

24(三)麻杏石甘汤方解见伤寒咳嗽。

24(四)竹叶石膏汤 24(五)三黄石膏汤加味24(六)通脉四逆汤加味25(七)六君子汤方解见百日咳。

咳嗽的辩证论治—中医内科

咳嗽的辩证论治—中医内科


(一)风寒袭肺 临床表现 :
分证论治
主症:咳嗽(急短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次症:风寒表证(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 楚、恶寒发热、无汗。 ) 舌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疗原则 :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处方: 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加减应用: 1.临证注重祛痰下气,上方加法夏以配陈皮; 2.咳嗽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 3.表寒重者加防风、桂枝,以加强辛温解表; 4.风寒咳嗽兼咽痛声嘶,口渴心烦,痰黄稠, 此为风寒外束,肺内郁热之寒包火,加石 膏、黄芩、桑白皮以解表清里。
5.咽痒者加薄荷、蝉衣; 6.鼻塞声重者加辛夷花、苍耳子; 7.挟痰湿,症见痰粘胸闷、舌苔腻,加法 夏、厚朴、云苓以燥湿祛痰。 8.素有寒饮伏肺,除风寒表证外,尚有咳 痰清稀、胸闷气促、舌苔白滑等,治宜 疏散风寒,温化寒饮,小青龙汤加减。
(二)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 1. 主症:咳嗽频剧,咳声粗亢或音哑,咽 喉干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稠。 2. 兼次症:咳时汗出,鼻塞流黄涕,发热 恶风,口渴,头痛肢楚。 3.舌象:舌质红,舌苔薄黄。 4. 脉象:脉浮数或浮滑。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处方]:桑菊饮
[代表处方]:清金化痰汤 [加减应用]: 1. 痰黄而脓有热腥味加鱼腥草、浙贝母、 冬瓜仁、生苡仁以清热化痰解毒。 2. 胸满咳逆,痰多,便秘者加葶苈子、大 黄泻肺逐痰。 3. 痰热甚者,加胆南星、天竺黄、竹茹以 清化痰热。 4.痰热伤津,加南沙参、天冬、天花粉养 阴生津。
Hale Waihona Puke (六).肝火犯肺 [临床表现]: 1.主症:气逆咳嗽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引胸胁 作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 2.兼次症: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 量少质稠,或痰如紊条,口干口苦,胸胁胀痛。 3.舌象:舌边红,苔薄黄少津。 4.脉象:脉弦数。 [治疗原则]:清肺泻肝,止咳化痰。 [代表处方]:黛蛤散加黄芩泻白散

咳嗽的辨证要点和分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要点和分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要点和分证论治咳嗽一、概述1.咳嗽的定义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2.咳嗽的源流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并依据咳嗽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肺、肝、心、脾、肾、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诸咳,认为五脏之咳,日久不愈,则以脏腑表里关系相传于六腑,从而确立了脏腑分类的方法,为后世医家对咳嗽病证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急性支气管炎:根据病史、咳嗽、咳痰等症状,两肺闻及散在干、湿性哕音,结合外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结果,可对本病作出临床诊断。

痰液涂片和培养等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并连续两年以上,排除其他心、肺疾患之后即可作出本病诊断。

二、病因病机1.咳嗽的常见病因(1)外感六淫多因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六淫外邪或从口鼻面人,或从皮毛而受。

由于四时主气的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分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夹有寒、热、燥等邪,张景岳曾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之说,认为以风邪夹寒者居多。

(2)内邪干肺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它脏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所致;或由饮食不当,嗜烟好酒,熏灼肺胃;过食肥厚辛辣,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致咳。

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肃降无权,而致气逆为咳。

止嗽散合三拗汤加减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86例

止嗽散合三拗汤加减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86例
950 激素副作用 , 实践证明本药用量在 30g 以上效果更显 著。 参考文献
[ 1] 陈灏珠. 实用 内科学 (M ). 第 12 版 . 北京: 人民出 版
陕西中医 2008 年第 29 卷第 8 期
社, 2005: 8332 835.
[ 2 ] 唐步祺 . 咳嗽 之辨 证论 治 ( M ).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
出版社, 1987, 110: 123.
[ 3 ] 张伯臾. 中 医 内科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五 版 . 上海: 上海 科学 技术
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 66 例
李 萍 吴 华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 三门峡 472000) 摘 要 目的: 观察益气补血、 活血祛瘀类中药治疗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 方法: 采用 当归补血汤加味 (阿胶、 淫羊藿、 黄精、 党参、 当归、 白术、 何首乌、 山楂、 鸡血藤、 黄芪等 ) 治 疗肿瘤晚期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 66 例, 并设对照组对比。 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 90. 9% , 对照组有效率为 67. 6% , 2 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 0. 05) , 治疗组白细胞明显升高, 恢 复时间缩短 ,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 本方法对本病有促使造血干细胞增殖、 分化、 促 进造血功能恢复和提高免疫作用。 主题词 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药疗法 补益药剂 �治疗应用 当归补血汤 于 2006 年 1 月至 2007 年 9 月, 采用当归补血汤 加味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 66 例 , 取得了较满意 疗效 , 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 100 例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病 例。治疗组 66 例, 男 45 例, 女 21 例, 年龄 52~ 74 岁, 平均 59 岁; 肝癌 26 例, 肺癌 18 例, 胃癌 8 例 , 白血病 5 例, 肠癌 3 例, 放射性介入化疗 6 例; 对照组男 21 例 , 女 13 例, 年龄 52~ 74 岁 , 平均 59 岁; 肝癌 13 例 , 肺癌 8 例, 胃癌 3 例, 白血病 3 例, 肠癌 2 例 , 恶性淋巴瘤 1 例, 恶性黑色素瘤 1 例, 放射性介入化疗 3 例, 两组患 者性别、 年龄、 病理类型及分期等无统计学差异; 两组 化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 , 具有可比性。 经 X 线胸片、 胃镜病理学等检 C T、 M R I、 查确诊为晚期癌症患者; 化疗和放射性介入化疗后, 实 验室连续 2 次检查 W BC 均低于 4× 10 � L , 符合白细 [1 ] 胞减少症标准 ; 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 倦怠、 腰膝酸软 , 易感冒发热等症状。中医辨证分型为 气血两虚型、 脾肾两虚型。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化疗 , 放疗治疗治疗组同 时采用当归补血汤加味: 黄芪 50g, 鸡血藤 30g , 党参、 当归、 白术、 何首乌、 山楂各 15g, 黄精 10g, 阿胶、 淫羊 藿各 6g, 大枣 3 枚组成 , 水煎服, 每日 1 剂, 分 2 次口 服。 对照组 34 例服用西药鲨肝醇 50m g , 利血生 20m g, 每 d3 次, 两组均以 15d 为 1 个疗程 , 2 个疗程后观察 两组白细胞变化情况。 疗效标准 参考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制定。 显效: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 治疗 2 个疗程后 , 检测 白细胞连续 2 次上升高至 4. 0 × 109 以上; 有效: 临床

咳嗽辩证分析

咳嗽辩证分析

咳嗽的辩证施治【1】辩证分型l)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咯痰色白稀薄,咽痒,可伴鼻塞流涕、发热、头痛身楚、畏寒等症。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之邪犯肺,肺气为风寒所束,壅遏而不得宣通,肺气上逆而见咳嗽;风寒上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咯痰色白稀薄;风寒外束肌腠,故伴头痛身楚、发热畏寒等表寒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气粗,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常伴鼻流黄涕、头痛肢楚、发热微恶风等表证。

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候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气粗;肺热伤津,则见口干咽痛;肺热内郁,蒸液成痰,故咯痰不爽,稠黏色黄,鼻流黄涕;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而见发热恶风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皆为风热在表之征。

3)燥热伤肺症状:干咳作呛,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喉痒,咽喉于痛,唇鼻干燥,口干,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青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

证候分析: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见干咳作呛;燥热灼津,则咽喉口鼻干燥,痰黏不易咯出,口干;风燥外客,卫气不和,则见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干红少津,脉浮数,均属燥热之征。

以上三型见于急性支气管炎。

4)痰湿蕴肺症状:咳嗽反复发作,痰多色白,咯痰釉稠,胸闷脘痞,纳差腹胀。

舌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

证候分析: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咳嗽痰多,咯痰黏稠;牌运不健,痰湿中阻,则胸闷脘痞;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故纳差腹胀;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儒滑,为痰湿内蕴之征。

5)痰热郁肺症状:咳嗽气急,痰多黏稠色黄,咯痰不爽,口子便秘。

舌苔黄或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邪热壅肺,灼津成疾,肃降无权,而致咳嗽气急,痰黏色黄;痰热郁蒸,故伴有口干便秘等症;舌苔黄或腻,脉滑数为痰热内郁之征。

6)气阴两虚症状:咳嗽气短,气怯声低,咳声低弱,咯痰稀薄或痰少,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潮红。

舌淡或舌红苔剥,脉细数。

咳嗽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咳嗽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饮内停,上扰于肺,故咳嗽,痰涎清稀呈泡沫状;卫阳不固,易感外邪而诱发,故反复发作;水气上泛则头晕、心悸;水气游溢肢体则肢体沉重;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虚则腰腿酸软;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为水湿内停之象。治法:
xx水,理气化痰4)肺虚咳嗽:
主证:
起病缓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消瘦神疲,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辩证: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2、内伤咳嗽:1)脾虚咳嗽:
主证;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脘胀满,纳少呕恶,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辩证:
脾湿生痰,上渍于肺,肺气壅遏,故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不健运,痰湿中阻则胸脘满闷,纳差,呕恶;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故神疲无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之象。治法: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2)肝火犯肺:
外感咳嗽是肺脏本身的病证,多以风邪为先导,而来寒、热、燥等邪气,从皮毛和口鼻侵入人体,首先犯肺,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咳嗽。内伤咳嗽常涉及其它脏腑,因肺为娇脏,任何脏腑有病往往累及于肺而发生咳嗽,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扰于肺;情志不舒,肝郁化火,上乘于肺;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气上犯;肺本身气虚、阴虚,皆能影响肺气的升降出入而致咳嗽。不论外感与内伤咳嗽,病机均属肺系受病,宣降失常,肺气上逆所致。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日久不愈,可损脏腑,发展成为内伤咳嗽,而内伤咳嗽多邪实与正虚并见,肺卫不固,又易外感,使咳嗽加重,故外感与内伤咳嗽,可互为因果。
主证:
咳嗽阵作,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面赤咽干,胸胁胀痛,口干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辩证:
肝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清肃,故咳嗽阵作,痰滞难出;肝火上炎则面赤咽干,口干苦;肝脉布两胁。脉络失和,故胸胁胀痛;苔薄黄少津、脉弦数为肝火肺热之象。治法:

学中医要看的书籍

学中医要看的书籍

中医书籍1:《关于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动画》黄帝内经难经医林掇英桂林古本伤寒论药铺林中华本草8卷神农本草经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doc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陆懋修冯兆张沈金鳌李时珍叶天士)神农本草经彩色图谱(全)《伤寒论条辨》明×方有执编著《思考中医》刘力红秦伯未《中医入门》《图表诠释金匮要略新义》余无言编《用药心得十奖》焦树德编《图表注释伤寒论新义》余无言编《本草崇原》张志聪《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唐步祺阐释《本经疏证邹澍(清)(上卫57)》《本经序疏要邹澍(清)(上卫57)》《本经续疏邹澍(清)(上卫57)》《濒湖脉学》《扁鹊心书》《长沙方歌括--陈修园》《陈苏生医集纂要》《曹氏金匮伤寒发微合刊1956》《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讲》《陈修园金匮方歌括》《程门雪医案(上海科技2002)》《陈修园金匮要略浅著》《陈修园医学全书》《串雅内外编》《当代医家论经方》《读过金匮卷十九陈伯坛1956》《读过伤寒论陈伯坛1954》《敦煌古医籍考释马继兴1988》《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丛春雨2000》《读过伤寒论》中医书籍2:扶阳安髓止痛汤治疗阳虚阴火牙痛217例复泰草堂医论高尿酸血证和痛风的治疗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蔡德元1992儿科临床处方手册(吴中匡主编2002年)费伯雄-医醇胜义桂林孤本伤寒杂病论胡希恕单穴治病选萃吕景山等主编199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集注--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修正版)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皇汉医学丛书五中国内科医鉴皇汉医学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修正版)金匮要略方论集注黄竹斋1957金匮方歌括--陈修园金匮要略今释陆渊雷1955经方实验录金匮要略注--张志聪金匮要略浅注--陈修园兰台轨范--徐灵胎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八)论药集恽树珏景岳全书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内经讲义恽树珏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群经见智录恽树珏类经附翼--张景岳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七)临证笔记恽树珏黄帝内经太素理论骈文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七)论医集恽树珏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三)风劳鼓病论恽树珏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六)保赤新书恽树珏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一)金匮翼方选按恽树珏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五)伤寒论研究恽树珏灵枢经脉翼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八)药?医案全集恽树珏临证用药经验--龚士澄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刘渡舟--伤寒挈要明清名医全书--郑钦安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陈修园医学全书)(无缺本)景岳新方砭--陈修园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冯兆张医学全书)家庭健康百科知识丛书家庭医疗卫生百科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孙一奎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万密斋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陈修园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汪昂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缪希雍医学全书)名老中医之路内经知要白话解张登本(三秦2000)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唐容川医学全书)蒲辅周医疗经验破鳖斋医草龚士澄1988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汪石山医学全书)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清宫药引精华伤寒论今释陆渊雷1955伤寒论集注黄竹斋1957伤寒论浅注--陈修园伤寒论类方汇参左季云1957伤寒医诀串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语释李克绍1982伤寒论宗印--张志聪慎疾刍言--徐灵胎神农本草经读--陈修园伤寒真方歌括--陈修园时方妙用--陈修园时方歌括--陈修园唐步琪咳嗽辨证论治王正龙--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唐宗海医学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明)熊宗立医宝秘囊--王成德赵绍琴内科学(杂病证治)医贯砭--徐灵胎太素珍本a医法圆通医学三字经--陈修园医学从众录--陈修园王正龙疑难杂症医学真传--高士宗医学要诀--张志聪医林五十年--麻瑞亭1986医学心悟易学精华丛书易学精要邹学熹1992易学精华丛书易学图解邹学熹1993易学精华丛书医易汇通邹学熹1992医学衷中参西录腑脏经络按摩针灸心悟张璐医学全书中国秘方验方精选曾德环等编1992中医精髓图解汤泰元1997中国秘方验方精选续集曾德环等编1992中医疾病预测学杨力1991周莓声灸绳中医诊疗要览(增订本)大塚敬节1953恽铁樵遗著选见智录续篇读金匮翼1989左季云证治实验录1999足部反射区按摩法“附子不宜与瓜蒌同用”之我见“火神派”述略20世纪上海地区擅用附子六大家灵枢经《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三《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一附子配半夏临床应用体会从吴佩衡临床经验探析附子的临床应用中医书籍3附子为百药之长上--附子用法述略《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四附子温五脏之阳善用益之滥用误之--朱良春用附子的经验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中--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二寒热真假最紧要处(上)--火神派案例赏析之四寒热真假最紧要处(下)--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五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疗肾阳虚感冒100例疗效观察祝味菊伤寒质难湿重于热即重附子巧用附子治顽症浅谈姜、桂、附的临床应用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上--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阳气困郁每仗附子引火归原药物应用考辨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中--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谈祝味菊先生医案中附子制川乌的应用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章次公先生应用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郑钦安及其著作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下--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祝味菊善用附子上、下茶饮保健顾问百病自测郑钦安学术思想探析附子增强药效的作用常见病自测火神派述略常见中老年疾病的防治儿科手册减肥新法与技巧附子为百药之长下--附子用法述略家庭医学百科美容化妆400问食物疗法老年食养食疗老年百病防治手纹诊治四季保健食谱饮食疗法1500方实用中药炮制学实用气功外气疗法小儿常见病家庭单验方针灸大成手掌与疾病中老年保健手册太极金书自我调养好治病中医疾病预测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正统道藏目录六祖坛经讲记了凡四训讲记藏外道书目录佛教与中国文化家庭保健药膳制作400法王凤仪嘉言录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类经--张景岳秦伯未《金匮要略杂病浅说》秦伯未《内经类证》内科名家黄文东学术经验集齐氏医案伤寒类方--徐灵胎秦伯未《内经知要浅解》《治疗格律》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左季云著2000伤寒论集注--张志聪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校注刘渡舟主编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针灸心传质疑录--《张景岳》医学实在易--陈修园“火神派”再述中国医易学邹学熹1989《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著名蜀医卢铸之生平及学术思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上、下--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一、三见微知著擅用附子附子配伍方法之探析临证秘验录--朱晓鸣中国炙疗集要浅谈附子之毒江苏省90位名中医成功因素与临床情况的调查报告内经知要周岩本草思辨录难经经释--徐灵胎寒热真假最紧要处上--火神派案例赏析之四中华本草2,9,10古今名医奇病治法三百种伤寒解惑论素问识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太素饮膳正要中医之钥修正版经络针灸心法古代针灸医案翻译按各家针灸医籍选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皇汉医学丛书系列《伤寒论》脉法研究全息胚针灸学临证概要董氏奇穴针灸学骨伤方歌白话解张步桃演讲提博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戴丽三医疗经验选文魁脉学针灸经穴图考-黄竹斋孙秉严40年治癌经验集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孙秉严治癌秘方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常用贵重药材、进口药材分册、常用根及根茎药材分册肝病证治概要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编共五册产前产后宜忌手册白话中医四部经典之灵枢素问金匮伤寒温病条辨杂病论、方讲义伤寒论、方讲义伤寒方法经方歌括-杂病伤寒医宗金鉴伤寒金匮汇证诠解-廖厚泽三指禅明堂浅义-气功经络学浅说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廖育群慎斋遗书伤寒名方解析伤寒杂病论会通切脉针灸治癌症脾胃论(全本)马王堆医书沈绍九医话林如高正骨经验针灸腧穴图谱(修订版)针灸心扉手相手纹手诊冉雪峰医著全集腑脏图点穴法伤寒汲古图版《真气运行法》伤寒知要伤寒析疑聿修堂医学选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林如高骨伤验方歌诀方解清代名医医话精华李冠仙医话精华蔡友敬临床经验集董建华老年病案集东阳名老中医经验录中医诊治精要中医临床验案汇辑第六辑河南省卫生展览会资料汇辑中医中药4诊余随笔医话医论荟要医学碎金录2新编外科秘方大全中国历代名医医话大观(上、下册)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中医必读女科三书评按医门补要医门新录医论医案荟萃医论选萃第一集医伦疑案医林锥指医林一介医门真传医林误案医效选录医林五十年医学碎金录医林绳墨医林蒐雅医学文摘近十年来日本中医临床经验选(1971-1981)医林漫步医林漫笔医学文摘医林典故医学问对医海珠玉医学新悟医海丹心医笔谈医验大成医海拾贝--江苏当代老中医经验选医药丛谈医案助读倚云轩医话医案集虞山墩头丘陈氏方案余氏附子经验集医方经验汇编翼经经验录医案医话选第一辑余无言医案中医书籍4中医书籍4.ISO目录: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何绍奇.pdf古今名医验方秘方.chm胡国栋临床经验集.pdf壶隐医案.pdf湖北名老中医经验选.pdf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pdf湖南中医医案选辑第一集.pdf湖岳村叟医案.pdf湖州十家医案.pdf华廷芳医案选.pdf黄石屏.pdf黄寿人医镜.pdf黄伟林医案.pdf黄文东医案.pdf黄一峯医案医话集.pdf回春录新诠.pdf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pdf今古医苑奇案.pdf金子久专辑.pdf津门医粹.pdf近代江南四家医案医话选.pdf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pdf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金子久专辑.pdf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叶熙春专辑.pdf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第二版).pdf近代中医名家论治中风病荟萃.pdf经方临证集要.pdf经验资料汇编中医内科临床.pdf颈肩腰腿痛病案集.pdf景岳学说研究(第一集).pdf菊人医话.pdf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pdf柯与参医疗经验荟萃.pdf孔伯华医案.pdf孔伯华医集.pdf孔氏医案.pdf来春茂医话.pdf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集.pdf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期.pdf老中医经验汇编.pdf老中医经验选(续辑).pdf老中医经验选.pdf老中医经验选编4.pdf老中医经验选编5.pdf老中医经验选编.pdf老中医临床经验选.pdf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第一辑(上).pdf 老中医医案选第一辑.pdf老中医医案选.pdf老中医医案医话选.pdf历代名医老年病案评析.pdf历代名医临证经验精华.pdf历代名医医案选讲.pdf历代无名医家验案.pdf历代针灸名家医案选注.pdf历代著名中医误诊挽治百案析.pdf莲舫秘旨碎玉篇.pdf临床辩证施治备要.pdf临床经验回忆录.pdf临床经验集.pdf临床实践浅谈.pdf临床心得选集第二辑.pdf临床心得选集(第一辑).pdf临床心得医案选(二).pdf临床心得医案选(一).pdf临床验集(第二版).pdf临度庐医藁.pdf临诊一得录.pdf临证笔录秘验集.pdf临证会要.pdf临证见解.pdf临证经验荟萃.pdf临证录.pdf临证论医集.pdf临证秘津.pdf临证偶拾(张羹梅医案).pdf临证实效录.pdf临证心得.pdf临证心得选.pdf临证新悟.pdf临证医案医方(修订本).pdf临证用药经验.pdf临症初探.pdf临症心得选.pdf临症医案医方.pdf刘纯医学全集.pdf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pdf刘惠民医案.pdf刘季文医论医案集.pdf刘启庭医学经验荟萃.pdf刘寿山正骨经验(修订版).pdf刘树农医论选.pdf刘越医案医论集.pdf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pdf陆观虎医案.pdf陆银华治伤经验.pdf路志正医林集腋.pdf论古今理论精华集团内临床成果新编实用中医内科学.pdf 论症指迷新编(附医案选).pdf罗元恺论医集.pdf洛阳专区中医治疗经验汇集(一).pdf马云翔医学学术经验选编.pdf孟河费氏医案.pdf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pdf孟河四家医集.pdf绵阳地区老中医经验选编(二).pdf绵阳地区老中医经验选编(三).pdf勉斋临证医诀.pdf名老中医经验汇编.pdf名老中医经验全编(上册).pdf名老中医经验全编(下册).pdf名老中医医话.pdf名医奇方秘术第二集.pdf名医奇方秘术第三集.pdf名医奇方秘术第一集.pdf名医特色经验精华.pdf名医医术精萃.pdf名医针灸精华.pdf名医珍言录.pdf名中医治病绝招.pdf名中医治病绝招续编.pdf内科精华评述.pdf内科临证录.pdf内科名家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内科名家黄文东学术经验集(1).pdf内科名家严苍山学术经验集.pdf内蒙古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粹.pdf南方医话.pdf南平专区中医药学术研究参考资料创刊号.pdf 南平专区中医药学术研究参考资料第贰期.pdf 南郑医案选.pdf宁夏中医药学术经验汇编第一集.pdf欧阳锜.pdf潘春林医案.pdf破鳖斋医草.pdf蒲辅周医案.pdf蒲园医案.pdf祁振华临床经验集.pdf起死回生集第一辑.pdf潜村医案.pdf强和亭医案手迹.pdf乔保钧医案.pdf秦伯末医文集.pdf冉雪峰医案.pdf任继然临床经验录.pdf三十种病治验灵.pdf三湘医萃:医话.pdf三湘医粹:医案.pdf山西名老中医经验汇编.pdf山西省中医药临床实效要录第一辑.pdf陕西名老中医经验选.pdf上海地区名老中医临床特色经验集(I).pdf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pdf尚友堂医案.pdf申江医萃内科名家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沈阳市老中医经验选编第一集.pdf肾病综合征.pdf盛国荣医案选.pdf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pdf施今墨临床经验集.pdf时门医述.pdf实习医案选辑.pdf寿石轩医案.pdf四川省中西医合作临床治疗经验第一辑.pdf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pdf孙谨臣儿科集验录.pdf孙鲁川医案.pdf孙润斋医案医话.pdf孙允中临证实践录.pdf台北临床三十年.pdf唐福舟医验汇粹.pdf田宗汉医寄研究.pdf通江庐医藁.pdf桐山济生录.pdf万济舫临证辑要.pdf万友生医案选.pdf王海滨医案选.pdf王静安临床精要.pdf王孟英医案.pdf王渭川临床经验选.pdf王渭川疑难病证治验选.pdf王修善修证笔记.pdf王玉润教授五十年论医集.pdf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pdf巫百康临床经验集.pdf吴安庆医案医论选.pdf吴光烈临床经验集.pdf吴菊方医案.pdf吴门曹氏三代医验集.pdf吴少怀医案.pdf吴士彦临证经验集老中医临证经验汇编·第三辑.pdf 吴中医集临证类.pdf五十年临证得失录.pdf现代名医医案选析.pdf现代名中医类案选.pdf现代名中医内科绝技.pdf现代医案选第一集.pdf现代医案选集.pdf现代著名老中医临床诊治荟萃.pdf向日老中医临证实录.pdf谢海洲论医集——中华医药家系列.pdf谢映庐医案附一得集.pdf新医林改错《内经·素问》分册.pdf邢锡波医案集.pdf邢锡波医案选.pdf邢子亨医案.pdf杏春医论——中医阴阳、方药的理论与证治.pdf杏林拾翠.pdf许玉山医案.pdf悬壶集.pdf悬壶漫录.pdf雪斋读医小记.pdf言庚孚医疗经验集.pdf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pdf燕山医话.pdf燕医传薪录(1).pdf燕医传薪录.pdf杨志一医论医案集.pdf姚贞白医案.pdf叶熙春专辑.pdf叶心清医案选.pdf医案选编7.pdf医案选编.pdf易学精华从书医易汇通邹学熹1992(1).pdf易学精华从书易学精要邹学熹1992(1).pdf易学精华从书易学图解邹学熹1993(missing p38)(1).pdf 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pdf袁正瑶医术验案集锦.pdf袁子谦医疗经验选.pdf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经验.pdf岳美中论医集.pdf岳美中医案集.pdf岳美中医话集(增订本).pdf云南省老中医学术经验交流会资料选编.pdf杂病证治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pdf杂病证治.pdf湛园医话.pdf张伯臾医案.pdf张琪临床经验辑要.pdf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pdf张泽生医案医话集.pdf张志豪论医集.pdf张志雄医案选.pdf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pdf章次公医案.pdf章太炎医论猝病新论.pdf章真如医学十论.pdf章真如中医临床经验集.pdf赵棻医疗经验(选集).pdf赵金铎医学经验集.pdf赵绍琴临床400法.pdf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pdf赵文魁医案选.pdf赵锡武医疗经验.pdf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pdf浙江省中医药临床经验汇编第二辑.pdf诊籍续焰——山东中医验案选.pdf治验回忆录2.pdf治验回忆录.pdf治验回忆录.pdf中草药临床实验录.pdf中国当代中医特效疗法临证精萃.pdf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4.pdf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 2.pdf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第三集1.pdf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一).pdf中医百家谈.pdf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pdf中医经验集锦.pdf中医临床200解2.pdf中医临床200解.pdf中医运气学.pdf竹棠医镜.pdf中医书籍5目录:《本草纲目》医案类编.pdf《古方医案选编》上集.pdf《何氏历代医学丛书》之七清代名医何元长医案(上、下).pdf 百家验案辨证心法.pdf宝山县老中医经验选编.pdf北方医话.pdf北京名医鲍友麟论胃肠病.pdf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pdf病案讨论汇编第二辑.pdf病案讨论汇编第一辑.pdf病案讨论集.pdf餐菊轩医辑.pdf长江医话.pdf长宁医萃.pdf陈良夫专辑.pdf陈树森医疗经验集粹.pdf成都市中医药治疗经验选辑.pdf成都中医学院老中医医案选第二集.pdf成人医案.pdf程门雪医案.pdf疮疡经验录.pdf慈济医话第一卷.pdf慈溪光绪医方选议.pdf从中医药典籍符咒龟卜探讨其宗教疗法和疾病观念.pdf 丛桂草堂医草.pdf崔文彬临证所得.pdf当代名医证治汇粹.pdf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pdf丁甘仁医案.pdf丁甘仁医案续编.pdf杜雨茂肾病临床经验及实验研究.pdf儿科妇科针灸科外科周介人参订卷四.pdf二续名医类案(上、下集)1.pdf方 涛医案.pdf福安专区中医药学术经验交流会资料汇编.pdf福建省龙海溪地区老中医学术经验汇编.pdf福建省龙溪地区老中医学术经验汇编.pdf福建省中医临床经验汇编.pdf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二辑).pdf福州医案医话第一辑.pdf乾祖望耳鼻喉科医案选粹.pdf乾祖望医话.pdf乾祖望中医五官科经验集.pdf簳山草堂医案.pdf高辉远经验研究.pdf耿鉴庭.pdf古代卷6.pdf古代卷8.pdf古代卷11.pdf古方今病.pdf古方医案选编中、下集.pdf古方医案选编上集.pdf古方医案选编中、下集.pdf古今救误.pdf古今名医医案选评.pdf古今医案按.pdf古妙方验案精选.pdf古医案奇观.pdf顾氏评注印机草.pdf顾西畴城南诊治.pdf顾西畴方案.pdf顾兆农医案选.pdf怪病妙治选析.pdf关幼波肝病、杂病论.pdf关幼波临床经验选.pdf广西老中医医案选.pdf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pdf贵州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pdf国内期刊中医药资料索引.pdf海外医话.pdf寒热真假一百案.pdf韩哲仙治肝经验录.pdf汉方临床治验精粹.pdf何任临床经验辑要.pdf何任医案选.pdf何世英医案.exe何书田医著四种.pdf河北中医验案选.pdf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pdf贺季衡医案.pdf横泖病鸿医案选精.pdf洪天吉医学论文集.pdf洄溪医案.pdf菁菁园诊余笔谈.pdf冷庐医话卷二.pdf冷庐医话卷三.pdf冷庐医话卷四.pdf冷庐医话卷五.pdf冷庐医话卷一.pdf冷庐医话冷庐医话补编.pdf冷庐医话考注.pdf冷庐医话(第二卷).pdf冷庐医话(第六卷).pdf冷庐医话(第三卷).pdf冷庐医话(第四卷).pdf冷庐医话(第五卷).pdf冷庐医话.pdf历代笔记医事别录.pdf临证指南医案.pdf柳宝治医案.pdf脉学心悟.pdf孟河四家医集2.pdf名医类案.pdf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九)医騐录二集序.pdf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九)医騐录二集自序.pdf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九)医医十病有序.pdf 评校柳选四家医案.pdf奇症汇.pdf潜厂医话.pdf清代宫廷医话.pdf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曹仁伯医案精华.pdf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巢崇山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莲舫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丁甘仁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何书田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金子久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凌晓五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马培之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笛桥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王九峰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王旭高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吴鞠通医案.pdf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薛生白医案.pdf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pdf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尤在泾医案.pdf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张聿青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张仲华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赵海仙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pdf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程观泉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何鸿舫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李修之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齐有堂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王孟英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魏筱泉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魏玉璜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吴东晹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徐灵胎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徐玉臺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许恩普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许珊林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姚龙光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余听鸿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喩嘉言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张石顽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张畹香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张希白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术荟萃.pdf清宫医案研究.pdf任应秋论医集.pdf沈氏女科辑要.pdf施慧治疗男女不育症专集.pdf实用临床月经病学.pdf四肢躯乾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pdf胎病论浅谈.pdf太和医案选.pdf潼南县老中医经验集.pdf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pdf外科病实用方.pdf外科与皮肤疾病千首妙方.pdf万氏家传广嗣纪要.pdf王九峰医案2.pdf王九峰医案.pdf王孟英医书全集归砚录.pdf王孟英医著精华.pdf王琦男科学.pdf王氏医案译注.pdf王旭高临证医案.pdf王旭高医案.pdf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pdf问斋医案(点校本).pdf问斋医案.pdf吴鞠通医案.pdf吴佩衡医案.pdf五官科病实用方.pdf先哲医话.pdf小儿疾病千首妙方.pdf小儿疑难病辨证治疗.pdf新编妇人大全良方.pdf杏林小品.pdf杏轩医案续录.pdf杏轩医案并按.pdf续名医类案.pdf续名医类案.pdf薛氏医案选下册内科摘要女科撮要保婴撮要.pdf 眼科临床实用中药.pdf眼科临床药物.pdf眼科名家姚和清学术经验集.pdf眼科外用中药与临床.pdf叶氏医案存真疏注.pdf叶天士医案大全.pdf叶天士诊治大全——叶天士医案研究.pdf医理衡正.pdf医学入门(上、下.pdf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二册.pdf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三册.pdf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一册.pdf医验随笔第三集(四).pdf。

(十四)麻黄附子细辛汤——(火神医案)咳喘,失音,过敏性鼻炎,鼻渊,

(十四)麻黄附子细辛汤——(火神医案)咳喘,失音,过敏性鼻炎,鼻渊,

(十四)麻黄附子细辛汤——(火神医案)咳喘,失音,过敏性鼻炎,鼻渊,125咳喘——唐步祺医案续某,女,45岁,干部。

面容水肿,色黄而黯,两眼无神,恶寒,两膝以下冰冷,如泡水中,通夜睡不暖,两腿随时发抖、抽搐,肌肉疼,气短,心累心跳,总觉精神不支,喜静坐而恶活动,胸部苦满,不思饮食,口虽干而不饮茶水,经期推迟,量少而色乌黑。

平日易感冒,恶寒发热,喉管发痒即咳嗽喘促,吐白泡沫涎痰。

注射青、链霉素,半月或1月告愈,不久又感冒咳喘,如此循环不已。

近又感冒,咳嗽喘促吐痰,嘴唇乌白,满口津液。

舌质淡红,苔黄白,脉浮紧而细。

此阳虚为病之本。

阳虚卫外不固,不能抵抗风寒入侵,故易感冒。

因感冒引起咳嗽喘促,亦不一定是慢性气管炎复发,此为肺有沉寒,外之风寒入而附之,发为咳喘,非清热解毒一类方药所能治。

此为外感风寒,由太阳而入少阴之咳喘,法当温经散寒以平咳止喘,用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麻黄9g,制附子31g,细辛3g,桂枝15g,干姜31g,甘草31g,苏叶12g,防风15g。

此方服2剂,服第1剂时用童便引,使虚热下行,第2剂可不用。

据云服第1剂后,咳喘大减;2剂咳平喘止。

点评: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唐氏所拟效方,组成:麻黄、制附子、细辛、桂枝、干姜、甘草。

本方乃针对表里同病而拟。

麻黄、桂枝,太阳证用药也;附子、干姜,少阴证用药也。

恶寒发热,无汗而脉沉,是表里同病,故用麻黄以发汗解表,附子以温经扶阳,麻附配伍,可使体力增强而表邪易解,汗出表解而无损于心阳;宜以细辛配麻黄,祛痰利水而治咳逆上气,配附子能温经散寒而除一切疼痛;桂枝辛温,能引营分之邪达于肌表;干姜辛烈温散,能祛寒邪。

甘草之甘平,调和诸药,兼以润滑喉头气管。

加入桂、姜、草三味,温通散寒之力更强,且有和中而顺接阴阳二气之效,且三味俱有治咳之功。

故凡一切阳虚感寒之咳嗽、哮喘,皆能治之,并为治各种伤寒虚弱咳嗽、哮喘,以及因伤寒而引起之寒痛要方。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论:咳喘者,肺胃之气逆也。

咳嗽的辨证分型证治

咳嗽的辨证分型证治

咳嗽的辨证分型证治1.外感咳嗽(1)风寒咳嗽证候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证候分析风寒束肺,肺气失宣,则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风寒外束,腠理闭塞,则见恶寒无汗,发热头痛。

寒伤皮毛,外束肌腠,故全身酸痛。

风寒阻于肺络,津液凝聚为痰,故痰白清稀。

本证以起病急,咳嗽声重浊,咽痒,痰白清稀为辨证要点。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

(2)风热咳嗽证候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证候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故咳嗽不爽,鼻流浊涕。

风热之邪客肺,腠理开泄,见有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

风热之邪灼津伤液炼液为痰,故痰黄粘稠,不易咳出。

本证以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为特征。

治法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2.内伤咳嗽(1)痰热咳嗽证候咳嗽痰多,色黄粘稠,难以咯出,甚则喉间痰鸣,发热口渴。

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证候分析:肝热心火素蕴,炼液成痰,逆乘于肺,或外感之邪化火入里,灼津生痰,故见咳嗽痰多,色黄粘稠,难以咳出,甚则喉间痰鸣。

气火上升,肺气不宣,心火亢盛,故发热口渴,烦躁不宁。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则大便干结。

本证以咯痰多,色黄粘稠,难以咯出为辨证要点。

治疗清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2)痰湿咳嗽证候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喉间痰声漉漉,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痰湿从脾生,上渍于肺,痰阻肺络,故见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

痰阻气道,则喉间痰声辘辘。

痰湿内停,气失宣展,则胸闷,神乏困倦。

湿浊困脾,脾失运化,故纳呆。

本证以痰多壅盛,色白而稀为辨证要点。

治法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3)气虚咳嗽证候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寒,舌淡嫩,边有齿痕,脉细无力。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多种病因所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

临床上一般为痰声并见,故合称咳嗽。

【范围】西医学中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表现以咳嗽为主症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

究其成因不外外感、内伤二途。

其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一、病因’1·六淫外邪侵袭肺系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侵袭犯肺,是引起外感咳嗽的主要病因,但由于四时主气之不同,故人体感受的病邪亦有区别。

因风为六气之首,外邪致病多以风为先导,故外感咳嗽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的证候,其中尤以风寒为多。

2.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肺脏自病或它脏有病及肺,均可引起内伤咳嗽。

(1)肺脏自病多由于肺脏的其它疾病迁延日久,耗损肺气,灼伤肺阴,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2)它脏有病及肺多因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过食辛辣肥甘,酿生痰热;或过度劳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或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日久化火,气火上逆犯肺;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阴则虚火上炎,损伤肾阳则阳虚内寒,皆可导致内伤咳嗽。

二、病机1.发病外邪侵袭犯肺,发病较急;内伤致咳,发病多较缓慢。

2.病位病变主脏在肺,并与肝、脾、肾密切有关。

(1)肺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

由于肺体清虚,不耐寒热,故称娇脏,内外之邪侵袭后易于为病,病则宣肃失司,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为咳嗽。

(2)肝脾肾肝主疏泄,“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若肝郁化火,木火偏旺,或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则气火上逆犯肺而咳;脾主运化,脾为肺之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若脾运不健,痰浊内生,上渍犯肺,则肺失清肃,上逆为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若久咳肺虚,金不生水,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逆为咳为喘。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感冒咳嗽之浅谈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感冒咳嗽之浅谈

著作甚少,余仅见近代民国唐步祺«咳嗽之辨证论治»之
参考文献
[
1]叶影,王德龙,夏 永 良 夏 永 良 运 用 血 府 逐 瘀 汤 治 疗 郁 证 经
验[
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8(
2):
157

159

[
2]薛培 血府逐瘀胶囊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脑卒中后抑
郁的临床研究[
J]
脑缺血状态而促 进 神 经 细 胞 恢 复
,为 该 方 治 疗 精 神
[


8]
情志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③ 抗肝脏纤维化、延缓门脉
高压的形成

.④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
9]
. ⑤ 抗 炎、镇
[
10]
.基于以上 药 理 作 用,血 府 逐 瘀 汤 在 临 床 应 用 广
[
11]
【摘要】 咳嗽病机 复 杂,
临床准确辨证用药具有一定难
度,其中外感风寒为常见病因.使用一般祛风止咳药物
治疗少阴体质者咳嗽效果不甚理想.本文使用«伤寒杂
病论»少阴篇名方麻 黄 附 子 细 辛 汤 加 减 治 疗 此 类 咳 嗽,
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感冒咳 嗽;少 阴 体 质;麻 黄 附 子 细 辛 汤;伤 寒
杂病论
中图分类号:
25(
4):
305

306

干预的实验研究[
J]
山西中医,
2010,
26(
3):
48

49

[
8]张书芬,王雅贤,张鹏宇,等 血 府 逐 瘀 汤 对 小 鼠 免 疫 功 能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伤之嗽,每每由七情饥饱所伤,或者开始微嗽而渐以甚,或者先因久病而后见嗽。本来七情或饮食劳倦诸病,不一定遽见咳嗽,以其传变尚浅,仅局限在本脏,还没有上干于肺的原故。万一脏气受伤,五志之火烁肺,病变及于上焦,咳嗽势必因之而见。或兼夜热喉干,或见颧红形瘦,脉必虚微弦数,治之尤难。因为内伤咳嗽,主要的病变在肾,以肾为肺之子,水涸金乃枯,水泛金受寒,子能令母虚也。故于治肺的同时,必当以补肾为主。盖肾为元精之本,肺为元气之主也。
第三节 咳嗽之病理
祖国医学谓肺主气而出声,上连咽喉,开窍于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肺合皮毛,主周身之卫气。又肺为五脏之华盖,朝会百脉,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又肺为清虚之府,主肃降。凡此皆肺所具之功能,以保卫人体生理活动之正常运行。但肺为娇脏,各种外邪病毒之袭人,常自口鼻皮毛而入,首先侵犯肺卫而引起咳嗽。故《内经》谓:“五气所主肺为咳”,“肺在变动为咳”,“肺病喘咳逆”,“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张子和谓:“嗽之为病,自古归之肺,此言固不易也……” 《素问》咳论虽言“五脏六腑皆有咳,要之止以肺为主”。所谓“咳嗽以肺为主”’ “咳嗽必责之肺”,诚属确论。肺和气管有清洁、通气、湿润(喜润而恶燥)、保温(喜温而恶寒)、肃降(通调水道、降气)、卫外(合皮毛)诸功能,一遇邪气刺激,即咳嗽以祛除之。巢元方谓:“邪气与正气相搏,正气不得宣通而逆上咽喉之间,邪伏则气静,邪动则气奔上。”正足以说明咳嗽是呼吸道一种保护性的反射活动,是一种正邪斗争的过程,能达到清除外物痰涎,保护呼吸通畅,不受病邪侵袭之目的。但一超过限度,产生剧烈频繁之咳嗽,则可发生许多病理变化,而使肺卫功能受损。如发生炎症、充血(寒化热、火郁热)、水肿、分泌增多(痰涎壅盛),气道阻塞(寒凝则滞,呼吸不利),使肺气不宣,肃降失常,调水、通气、卫外诸功能俱受影响。即以普通感冒而言,除咳嗽外,常出现鼻塞、声重、流涕、喷嚏、发热、恶风、恶寒、自汗或无汗等呼吸道及表卫失调诸症状。其它各种内外诸邪所致之咳嗽,惧各伴有相应的病变,尤以脾、肾二脏与咳嗽、痰、喘关系密切,所以有“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咳喘。”“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成,气也,贮于肺。”种种说法。痰为咳嗽之内因,故李挻《医学入门》谓:“肺为五脏华盖,内通膀胱,外主皮毛,而为气之主。气逆而不下则咳,风寒乘之,气冷则滞,热邪乘之,气燥则郁,水饮乘之,与气相搏,寒热水气皆能生痰,又咳之所从始也。”但无论脾、肾水泛为痰,湿渍为痰,水饮上冲,以及其它种种病因,必须影响及肺而始发生咳嗽。以“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此为咳嗽病机病理之概略,各种并发症状俱由此而引起,是为辨证论治所当首先留意的。
编著者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于成都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咳嗽之含义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托名黄帝所作之《内经》,虽笔之于书约在周代,而其内容则多上古口传心授所积累,弥足珍贵。其中《素问》咳论一篇,对于咳嗽一证已作比较系统之论述,虽未提及嗽字,但阴阳应象大论、五脏生成篇、诊要经终篇、示从容篇皆连言咳嗽。且相传为周公所作之《周礼》,其天官疾医条下,即有“冬时有嗽上气疾”之记载,足证咳与嗽自古即有单用,亦有连言,其词虽有单音双音之殊,其义实未见有何分别。汉张仲景作《伤寒论》,亦仅提咳而不及嗽,但其《金匮要略》则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及“痰饮咳嗽”两个专章并提咳嗽。历魏、晋、六朝、隋、唐、五代以至两宋诸家论咳嗽者,亦未细为分别。至金刘完素咳嗽论始谓: “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且嗽也。”其后元张洁古《活法机要》及明以后诸医家,大多依此立说。惟何柏斋说:《机要》所论咳嗽二证,盖倒说也。肺为气主而声出焉,肺伤寒饮,郁而为痰,声欲上出,为痰所隔,故相攻而作声,痰出声乃通利,斯谓之咳。外感风寒,肺管为寒气所束,声出不利,故亦相攻作声,然无物也,斯谓之嗽。”是咳为有声而有痰,嗽是有声而无痰,与刘说几全相反。赵献可《医贯》谓:“咳谓无痰而有声,嗽是有痰而有声,虽分六腑五脏之殊,而其要皆主于肺,盖肺为清虚之府,一物不容,毫毛必咳。”则论咳同于刘氏,而论嗽则三氏之说各异,其要俱在声痰有无之辨,与主脾主肺之别。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则谓:“有声无痰曰咳,非无痰,痰不易出也,病在肺,肺主声,故声先而痰后;有痰无声曰嗽,非无声,痰随声出,声不甚响也,病在脾,脾藏痰,故痰出而嗽止。”则咳嗽都是有声有痰,而咳则痰不易出,嗽则声不甚响,皆不过程度之差异,并非有截然分别。故刘完素立咳嗽分言之说不久,张子和《儒门事亲》即谓:“嗽与咳一证也,后人或以嗽为阳,咳为阴,亦无考据。……《素问》惟以四处连言咳酞其余篇中只言咳不言嗽,乃知咳嗽一证也。”综合众说,仍以咳嗽都是有声有痰,单言合言,其义无别为当。不过无痰之咳嗽,应称为干咳嗽,始不致发生歧义。经过诸家声痰有无,主肺主脾之详析,咳嗽之含义已愈辨而愈明,对于辨证论治,实有相当裨益,这是应当首先明确的。
要之,咳嗽一症,凡五脏之气分受伤,病每自上而下,由肺由脾以及于肾;五脏的精分亏损,病每自下而上,由肾由脾以及于肺。肺脾肾俱病,精气两虚,木失所养则亢而不柔,火失所济则炎而向上,肝心亦从之而病。所以劳损咳嗽,最不易治,以其病在根本,颇难为力,故欲治上者,不在乎上而在乎下;欲治下者,不在乎下而在乎上。知气中有精,精中有气,斯可以言虚损咳嗽之治。
唐氏先有《咳嗽之辨证论治》专著问世(1982年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晚年历时十五年阐释濒于失传之郑钦安遗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与《伤寒恒论》。阐释融原著之理法方药与临床运用创新于一体,医理既得真传,医法又极实用。该书出版之后,海内外反应强烈,谓其能自成体系,独立医林。
自行医以来,个人或集体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海外弟子还邀请两赴欧洲,一赴新西兰讲学授徒,其门人广布国内及欧、亚、澳洲。
现代医学日新月异,对于咳嗽之致病因素,愈益明确。归纳起抵不外理化因素,菌毒感染,过敏因素,神经反射性,及其它某些疾病所引起。综观历代医家之论述,对此诸项亦已具体而微地触及。理化因素中最重要者为气候的变化,《内经》所说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实已包括温度、湿度、风向、日照、降水及四时节序变迁影响而言。其次,所谓菌毒感染,亦与气候变化及人体抗力有关, 《内经》谓“正气存内,邪不可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菌毒每随气候骤变而侵及抵抗力弱之人,而且互相感染。《内经》所说“四时皆有疫病”,以及后世关于天行、时邪、瘟疫、病毒、痨虫、尸疰、传注灭门等之论述,皆属此类(许多时行病,用药如银花、连翘、黄芩、蒲公英、鱼腥草、板蓝根等,据实验俱有杀灭菌毒作用,且有些效力强于抗菌药物而少副作用,可为反证)。至于尘埃异物秽气及过敏原刺激呼吸道而致咳,前引“肺为清虚之府,一物不容,毫毛必咳。”及“肺为娇脏,遇寒则咳,遇热则咳”,似已论及。神经因子引起的咳嗽,如“皮肤受凉时反射性地引起咳嗽”,则与“肺合皮毛”,“邪侵肺卫”之说扣合,各种内脏刺激亦能反射性地引起咳嗽,则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咳嗽,其它脏腑传变上逆之咳嗽相近。足见各种致病因素,俱不出外感、内伤两大范围。至于每一病证之具体原因,则须于临证时结合症状,细致推求,始能确定,而据以论治。
咳嗽之辨证论治
唐步祺编著
唐步祺先生生平简介
唐步祺医师,生于1917年,卒于2004年,享年87岁。四川省永川县人。1941年毕业于国立四川大学。
祖父蓉生公以医闻于世,私淑清末伤寒大师郑钦安。唐氏幼承庭训,习郑氏之学,后又游学于伤寒学家吴棹仙之门,继问难于任应秋氏。行医半个多世纪,精于辨阳虚阴虚症,妙于应用姜、桂、附子,屡起沉疴,世人誉称“唐火神”。
——此转引自唐步褀先生弟子“一源”先生所发悼念贴

咳嗽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疾病。最轻的病如伤风感冒,往往出现咳嗽;最重的病如虚损劳瘵,亦往往会出现咳嗽。说明它确是一个常见的症状,更说明招致咳嗽的病因病机是相当复杂的。惟其如此,所以历来的医家都认为咳嗽是个难于治疗的病症。
《素问》咳论在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后,并分别叙述了五脏的咳,六腑的咳,脏腑互为影响的咳,以及外感于寒,内伤于饮的咳嗽等,可以说已经比较全面的揭示了对咳嗽辨证的理论基础,而且用于临床还是极其有指导意义的。但是,五脏六腑之咳和外感内伤之咳,又是互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外感之咳,其重点在肺,以皮毛与上焦,气分,都是肺脏所主,而肺为娇脏,位居至高,为清虚之器,一物不容,秋毫无犯,斯足以维系其宣发和肃降的生理功能。如果六淫之邪自外而入,肺则首当其冲,不独火热刑金,可以使之气逆而为咳;即使风冷金寒,亦足造成饮聚而为嗽。肺邪不解,他经亦病,外邪伤肺的传变大致如此。
唐君步祺,集其所学所验,成《咳嗽之辨证论治》一书以示余,见其亦以外感内伤为治咳嗽之两大门类,而内伤一类,又以虚损分治,与余之论有所合,实亦得治咳嗽之机要。细观其处方用药,既有祖述,亦有化裁,不泥不杂,允执厥中,确是一本论治咳嗽的佳作。
任应秋序于北京中医学院
一九八○年八月
前言
俗说:“诸病易治,咳嗽难医。”又说,“伤风咳嗽,郎中对头。”不仅一般人认为咳嗽难治,即名医家亦常感棘手。如清初名医喻嘉言著《医门法律》,即谓:“咳嗽一证,求之《内经》,博而寡要,求之《金匮要略》,惟附五方于痰饮之后,亦无专论,不得已问津于后代诸贤,所谓珪璧琳琅,非不棼然案头,究竟各鸣已得而鲜会归。”并定律六条为医者乱治咳嗽杀人之罪。其后名医徐灵胎亦谓:“诸病之中,惟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难愈,治或稍误,即遗害无穷。余以此证考求四十余年,而后始能措手。”其所以致此之故,良由咳嗽并非一单独的疾病,而为多种疾病都可能发生的一种证状,其病因、病理、脉舌及并发诸种兼证,又极复杂多变,必须运用四诊八纲,综合分析,按证求因,审因论治,始能期于无误。
第二节 咳嗽之病因
对于咳嗽之病因,《素问》咳论早有所论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指出外邪从皮毛侵肺,内邪从胃上侵肺,为咳嗽形成之主因。他篇亦屡言肺受邪,肝木受邪,邪害心火,及热淫、燥淫、炎暑、伤湿、肺风皆能致咳逆,实已道及风、寒、热、暑、湿、燥六淫之邪为咳嗽之外因,故张子和在其所著“嗽有六气,毋拘以寒说”中,历举《内经》所述各淫引起之咳嗽证状以为证。喻嘉言亦谓:“六气主病,风、寒、热、暑、湿、燥皆能乘肺,皆能致咳。”至于咳嗽之内因,咳论除指出寒饮入肺为肺咳外,复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就五脏六腑十一种咳之传变证状,一一叙列,实力后此论内伤咳嗽之所本。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之《千金要方》俱谓咳有十种:即风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肾咳、胆咳及厥阴咳。清沈金鳌论嗽更分为十六种:即风嗽、寒嗽、热嗽、湿嗽、郁嗽、劳嗽、食积嗽、酒嗽、气嗽、痰嗽、干嗽、血嗽、久嗽、火嗽、夜嗽、天行嗽,虽搜罗颇为详备,而内因外因杂陈,意义不够明确。故一般医家对于咳嗽病因之探索,多以外感内伤为两大纲,如明戴思恭《证治要诀》谓:“咳嗽为病,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内而发者,风寒暑湿,外也,七情饥饱,内也。风寒暑湿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故虽外邪欲传脏腑,亦必先从其合而为嗽,此自外而入者也;七情饥饱,内有所伤,则邪气上逆,肺为气出入之道,故五脏之邪上蒸于肺而为咳,此自内而发者也。然风寒暑湿有不为嗽者,盖所感者重,径伤脏腑,不留于皮毛;七情亦有不为嗽者,盖病尚浅,止在本脏,未即上攻。所以伤寒以有嗽为轻,而七情饥饱之嗽,久而复见。”张景岳亦说:“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谓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也;内伤之咳,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总之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肺之阳,分虚实耳。”所论皆简捷明白,条理分明。惟一则外感遗燥热二证,一则内伤仅着重于阴分,亦不可谓为赅备。而均指出病之重点在肺,并提及内外上下传变及阴阳虚实之辨,则皆精要可从。清陈修园亦谓:“咳嗽证,表里寒热虚实皆能致之,最为虚损大关头,然泛而求之,条绪纷繁,连篇累腰不能尽也。”亦主张由博返约,可见咳嗽之病因,实以外感内伤立论为最当。即宋陈无择《三因方》所说致咳之不内外因,如房劳伤肾,饥饱伤脾,疲极伤肝,叫呼伤肺,劳神伤心等,亦不过七情饥饱内伤之范畴,实无须另行立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