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合集下载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地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球”是“地球、太阳和月球”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学习方式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本课从“远行的渔船为什么慢慢地只能看见桅杆了呢”这一古老问题引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观察小船的运动,认识地球的形状。

进而通过模型制作体会到地球究竟有多大,认识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并通过资料了解地球内部有什么。

本课从日常生活现象出发,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一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这一组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道的很少。

另外,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能力培养: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经历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的研究,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海陆分布、地球内部结构等知识。

评价任务1.举例子证明地球是球形。

2.网络搜集资料了解人类人是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

3.搜集资料认识地球的大小。

4.观察地球仪,估算海洋和陆地面积。

5.搜集资料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情景:播放视频:进港的轮船从远处驶来,出港的船只向远处驶去。

粤教版广东教育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教案

粤教版广东教育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粤教版广东教育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教案第 1 课地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分层。

能力目标: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目标: 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地球的概貌,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难点: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三、教学时间:分 3课时完成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 3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船身为什么看不见了呢?,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地球的形状:1、引导学生思考远航船船身先消失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测,和学生一道分析。

在各种不同的猜测中(如认为可能是海浪、云雾等作用的猜测),注意点明远航船船身先消失、入港船船桅先出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的实验。

2、模拟实验:介绍实验方法,分发实验器材,并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

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最新资料推荐------------------------------------------------------ 出海船只的船身先消失在海平面,然后桅杆才消失的原因。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课地球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制作地球仪模型,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地球仪,制作地球仪模型教具准备:地球仪、小球、报纸、胶水、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在“的”后面要不要加一个“?”。

2、提问:有人不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二.新课1、过渡: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2、让学生观察地板,并让其回答:若只用眼睛看,不经过大脑的思考:你们认为地板是平整的还是弯弯曲曲有起伏的呢?3、解释古人为何认为大地是平的(生活范围小)。

4、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两图,解释古代中国人的“天圆地方”说。

5、过渡:(1)是谁证明地球是圆的?(麦哲伦)(2)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反思:第2课时一、新课1、请学生读出书上的一组关于地球的数据。

2、讨论:能否用一把超长的卷尺直接绕地球赤道一周来测量其周长呢?3、请学生说出地球表面积、中国领土面积(注意单位要相同),用地球仪直观感受两者的比例。

二、总结拓展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2、关于地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3、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4、完成书后活动记录制作地球模型一、准备1.请学生说出地球内部的三圈层。

2.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把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3.提问:制作模型前要做什么准备工作?4.学生把书中的模型数据换算成所需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

二、学生制作三、评比1.生把制作好的模型一切为二,用纸遮住一半,露出四分之一的球。

2.评比谁的模型制作地最好。

反思:第3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地球仪,制作地球仪模型教具准备:地球仪、小球、报纸、胶水、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几节课我们是走到了地球的内部去瞧了瞧,今天,我们要从地球的内部走出来,走到我们生活的地表来看一看。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学期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生活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长与发育: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探索生物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2.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深入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研究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和观察技巧。

3. 物质的变化:探究物质的变化过程和原因,理解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

4. 力和运动:研究力、摩擦力、重力等力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探索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能量转化。

5. 地球与宇宙: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探索宇宙中的星球和行星运动。

三、教学方法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示范和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研究积极性。

2. 讲解与互动:在讲解知识的同时,积极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索答案。

3. 实践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合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考查方式: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多个方面。

2. 评价标准:按照研究计划中设定的目标和内容,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反馈与指导:及时给予学生研究成绩反馈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电子教具、多媒体课件等多样化教学资源。

以上是《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粤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简案

粤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简案

粤教版科学五下教案简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粤教版科学五下册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科学五下册共五个单元,分别是:生物与环境、物质的运动与变化、地球与宇宙、技术与生活、能量的转化与利用。

2.每个单元包含若干课时,共15课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每个单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生物与环境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讲解: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基本概念,如生物、环境、生态系统等。

3.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实践:分组进行观察、调查,了解学校附近的生态环境。

第二课时:物质的运动与变化1.导入:通过实验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运动与变化。

2.讲解:介绍物质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运动、变化等。

3.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物质的运动与变化。

4.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与变化。

第三课时:地球与宇宙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与宇宙。

2.讲解:介绍地球与宇宙的基本概念,如地球、宇宙、天体等。

3.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4.实践:分组进行观测,了解地球与宇宙的运动规律。

第四课时:技术与生活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技术产品,引导学生关注技术与生活。

2.讲解:介绍技术的基本概念,如技术、创新、应用等。

3.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技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4.实践:分组进行技术小制作,提高动手能力。

第五课时:能量的转化与利用1.导入:通过实验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能量的转化与利用。

2.讲解:介绍能量的基本概念,如能量、转化、利用等。

3.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能量的转化与利用。

4.实践:分组进行实验,了解能量的转化与利用规律。

五、课后作业1.每个单元结束后,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一)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一)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一)粤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课时一:探究水的传导性质•学习目标:1.了解水的传导性质;2.能够观察、实验和总结水的传导实验结果;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水的传导性质的认知与实践探究。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三个杯子、冷水、热水、温水,湿毛巾;–PPT或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如“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夏天杯子里的水会变暖?”。

2.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导热性质,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水的传导性质。

3.学习与讨论:•展示实验材料,提出实验问题:“不同温度的水是否会互相传导温度?”让学生组成小组,设计实验方法并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进行引导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水的传导性质。

4.归纳与概括: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完成知识点归纳。

5.实践应用: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日常生活中与水的传导性质相关的现象,如冷热水交换、炖菜等。

6.拓展延伸:给学生提供拓展阅读材料或其他实际应用例子,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实践。

课时二:了解空气的物质性质•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2.能够观察、实验和总结空气的实验结果;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空气是一种物质的认知与实践探究。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空气缸、纸片、吸管、水杯;–PPT或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气球为什么会膨胀?”。

2.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性质,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空气的物质性质。

3.学习与讨论:•展示实验材料,提出实验问题:“空气是否会占有一定的体积?”让学生组成小组,设计实验方法并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进行引导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空气的物质性质。

4.归纳与概括: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完成知识点归纳。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含学期、单元备课)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含学期、单元备课)

---------------------------------------------------------------最新资料推荐------------------------------------------------------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含学期、单元备课) 1 全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知道与身边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主要教学策略 1、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紧扣《科学课程标准》,从发挥学生主体性角度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内容,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让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并逐步培养作出明智决策的技能。

2.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

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坚持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3.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

安排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等过程,在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1 / 3感悟和内化,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2 第一单元地球、太阳和月球地球、太阳和月球是学生最熟悉的星球,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体。

本单元从远行的渔船为什么慢慢地只能看见桅杆了呢这一古老问题引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观察小船的运动,认识地球的形状。

进而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地球究竟有多大;地球内部有什么;如果太阳消失了,地球会怎样;月球上有什么。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教学设计7、完成实验记录结果。

8、分享与交流。

(如果把拱座移开,拱桥就不能再承重了,拱座起到支撑拱桥的作用。

)9、出示拱桥的结构。

分享交流观察拱桥的结构通过实验了解拱座的作用。

认识拱桥的结构课堂小结1、山谷、丘陵、平原和水网密布的地区适合建拱桥。

2、拱桥的承重能力要比梁桥大。

3、拱桥的拱座起到支撑作用。

板书弯弯的拱桥拱形结构增加承重能力。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3课时教学设计实验步骤:(1)、按照计划,将切好的小块拼接成拱圈。

(2)、将重物放在拼接好的拱圈上,直至拱圈下榻。

(3)、记录实验数据。

(出示两幅实验图片)2、展示拼接成果。

3、实验记录:根据实验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五、得出结论。

1、分享交流:我发现梯形的构建更容易拼接出一个拱圈,而且承重能力更强。

动手实验展示成功分享交流通过实验、观察记录、交流分享,让学生梯形小块更容易拼接,而且承重能力更强。

课堂小结1、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建造的拱桥有木拱桥、石拱桥、混凝土拱桥和钢拱桥等。

2、梯形的构建更容易拼接出一个拱圈,而且承重能力更强。

板书专题探究:拼接拱桥梯形构件拼接的拱圈方形构件拼接的拱圈梯形的构建更容易拼接出一个拱圈,而且承重能力更强。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4课时教学设计2、实验记录:根据实验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分享交流:A、我发现使用悬索的悬索桥承重能力要远远大于拆除悬索的悬索桥承重能力。

B、悬索的作用是增大悬索桥的承重能力。

4、得出结论:使用悬索时,能增大桥面的承重能力,且不易变形。

5、讨论:在悬索桥中,悬索和桥塔分别起了什么作用?(桥塔是支撑悬索的主要构件,若干悬索用于吊起桥面,增强桥面的承重能力。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与同学分享实验结构交流讨论通过观察记录、交流分享,让学生明白有悬索的悬索桥承重能力更强,悬索可以支起桥面。

知道悬索和桥塔的作用课堂小结1、悬索桥的跨度大,主要由悬索、桥塔和桥面组成。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含学期、单元备课)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含学期、单元备课)

全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知道与身边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主要教学策略1、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紧扣《科学课程标准》,从发挥学生主体性角度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内容,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让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并逐步培养作出明智决策的技能。

2.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

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坚持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3.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

安排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等过程,在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第一单元地球、太阳和月球地球、太阳和月球是学生最熟悉的星球,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体。

本单元从“远行的渔船为什么慢慢地只能看见桅杆了呢”这一古老问题引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观察小船的运动,认识地球的形状。

进而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地球究竟有多大;地球内部有什么;如果太阳消失了,地球会怎样;月球上有什么。

这些都是调查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将上述问题作为活动主题、讨论问题或资料编入课文,学生必然会以极高的兴致深入探究。

本单元安排7课时:第1课“地球”用4课时;第2课“太阳”用1课时;第3课“月球”用2课时。

第1课主要是通过一些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地球形状、大小及海陆分布、地球内部结构等知识;第2课教学重点在通过分析推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的重要作用;第3课主要通过坚持观测、实验、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关于月相、月球等知识。

新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及全册知识点(2022年2月修订)

新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及全册知识点(2022年2月修订)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1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第2课时教学设计弯弯的拱桥拱形结构增加承重能力。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3课时教学设计专题探究:拼接拱桥梯形构件拼接的拱圈方形构件拼接的拱圈梯形的构建更容易拼接出一个拱圈,而且承重能力更强。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4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5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桥梁里的框架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五三次。

(4)、再拼一个没有悬索的悬索桥。

(5)、向悬索桥添加砝码直至桥面下榻,记录数据,重复三次。

(出示两幅实验图片)2、实验记录:根据实验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分享交流:A 、我发现使用悬索的悬索桥承重能力要远远大于拆除悬索的悬索桥承重能力。

B 、悬索的作用是增大悬索桥的承重能力。

4、得出结论:使用悬索时,能增大桥面的承重能力,且不易变形。

5、讨论:在悬索桥中,悬索和桥塔分别起了什么作用?(桥塔是支撑悬索的主要构件,若干悬索用于吊起桥面,增强桥面的承重能力。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与同学分享实验结构交流讨论悬索的作用。

通过观察记录、交流分享,让学生明白有悬索的悬索桥承重能力更强,悬索可以支起桥面。

知道悬索和桥塔的作用 课堂小结1、悬索桥的跨度大,主要由悬索、桥塔和桥面组成。

2、桥塔是支撑悬索的主要构件,若干悬索用于吊起桥面,增强桥面的承重能力。

板书巧用悬索使用悬索时,能增大桥面的承重能力,且不易变形。

桥梁里的框架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立体框架中的三角形结构能增强框架的稳固程度。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6课时教学设计设计与制作:我的小桥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7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8课时教学设计科学观察的工具——显微镜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9课时教学设计用显微镜观察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9课时教学设计连一连。

水中有很多微生物。

微生物中既有单细胞的,又有多细胞的。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11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下12课时教学设计发霉了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13课时教学设计1、在生活中,人们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加工制造出各类发酵食品。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1.地球教学目的:.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难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具地球仪、小船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

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二、新课(一)地球的形状实验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指导阅读p4《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简介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二)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三)海洋和陆地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拓展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四)地球内部有什么a)介绍地球内部概况b)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作业: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

板书设计:.地球一、地球的形状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二、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三、海洋和陆地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0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3/10其他地形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4四、地球内部有什么2.太阳教学目的:.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2.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重点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难点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教具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万物生长靠太阳吗?二、新课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粤教版科学五下教案简案3

粤教版科学五下教案简案3

粤教版科学五下教案简案3粤教版科学五下教案(简案3)11.植物生长靠什么教学目的 1. 认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

2. 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

3. 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重点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包括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难点砂土、壤土、黏土的特征与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

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观察书上的一组对比实验,得出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营养。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土壤里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这些养分溶解在水中,能被植物吸收。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1.壤土能保水保肥,养分丰富,最适合植物生长。

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把你的预测填写在P64“我的预测”里。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营养,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阳光、空气、温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呢?1.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阳光,植物会有什么变化?2.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空气,植物会有什么变化?3.如果植物的生长没有适宜的温度,植物会有什么变化?得出: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五)拓展:制作豆苗迷宫指导阅读P67 三、作业制作豆苗迷宫板书 11.植物生长靠什么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1.壤土保水保肥、养分丰富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 阳光 2. 空气3. 温度五、制作豆苗迷宫 12.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教学目的 1. 了解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能够按照动物的食性不同进行正确的分类。

粤教版广东教育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教案

粤教版广东教育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教案

第1课地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分层。

能力目标: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目标: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地球的概貌,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难点: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三、教学时间:分3课时完成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船身为什么看不见了呢?”,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地球的形状:1、引导学生思考“远航船船身先消失”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测,和学生一道分析。

在各种不同的猜测中(如认为可能是海浪、云雾等作用的猜测),注意点明“远航船船身先消失、入港船船桅先出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的实验。

2、模拟实验:介绍实验方法,分发实验器材,并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

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出海船只的船身先消失在海平面,然后桅杆才消失的原因。

小结:地球是圆形的是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3、还有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圆的呢?举例:南北半球所见的星空不同(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引导学生思考或课后收集地类似的例子。

第二课时一、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1、人们什么时候开始真正认识到地球形状的呢?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内容,介绍人们由猜测到最终证实地球形状的过程。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目录第1课《地球》 (2)第2课《太阳》 (5)第3课《月球》 (9)第4课《白天与黑夜》 (13)第5课《春夏与秋冬》 (17)第7课《种子和幼苗》 (20)第8课《植物长大了》 (26)第9课《养蚕》 (29)第10课《我们在成长》 (33)第11课《植物生长靠什么》 (36)第12课《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39)第13课《植物繁殖的奥秘》 (44)第14课《卵生和胎生》 (48)第1课《地球》1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2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难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新设计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

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二、新课(一)地球的形状实验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指导阅读p4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简介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二)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三)海洋和陆地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拓展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教学活动3.2第二学时教学活动一、新授:地球内部有什么a)介绍地球内部概况b)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活动: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力目标:
1.能对模拟昼夜变化实验进行科学推理分析。
2.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
情感目标:
1.乐于与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昼夜成因的实验。
2.体会科学必须尊重事实,以及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实验中发现昼夜成因的秘密。
难点:把实验现象和实际结合推理昼夜变化的原因。
活动安排:
课程
安排
活动题目
活动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1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根据已有认知用地球仪和灯泡进行模拟实验,分析昼夜交替的成因。
通过模拟实验和分析,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由西向东自转造成的。
资料
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人类认识昼夜变化的历史过程。
初步认识人类昼夜变化成因的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从月相变化的记录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2.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知识;
能力目标:
1.能坚持记录月相的变化;
2.通过实验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3.会收集并整理资料;
情感目标:
1.通过亲自观察月相变化,体会自然的奥秘;
2.经历常时间坚持地观察记录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
教学重点、难点:
四、4、介绍2004嫦娥工程;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月球资料,了解更多的月球知识,课后制作一份小报。
教学后记:
第4课 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的成因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了解一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影响的例子。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地球仪,制作地球仪模型
教具准备:地球仪、课我们是走到了地球的内部去瞧了瞧,今天,我们要从地球的内部走出来,走到我们生活的地表来看一看。
二、新课
1.提问:生命要维持离不开什么?
2.指明地球表面主要的固体、液体、气体分别是岩石、水和大气层。
10、请学生读出书上的一组关于地球的数据。
11、讨论:能否用一把超长的卷尺直接绕地球赤道一周来测量其周长呢?
12、请学生说出地球表面积、中国领土面积(注意单位要相同),用地球仪直观感受两者的比例。
评: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自由、有趣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应不断地给予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观察具有目的性。
网上学
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入,借助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交流,了解世界各地同一时刻时间的差异。
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
活动2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选择一种或两种动植物进行定期观察并记录。并交流记录,分析规律。
发现常见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现象。
教学过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进入图中情景。
三.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2、关于地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3、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4、完成书后活动记录
制作地球模型
一、准备
1.请学生说出地球内部的三圈层。
2.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把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3.提问:制作模型前要做什么准备工作?
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为什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天在旋’还是‘地在转’呢?”
(通过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天旋”还是“地转”都是可以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但结合我们现在对宇宙的了解,“天旋”是不可能的,但“地转”如何引起昼夜交替的,学生多数不甚了了,因此导入下面的实验)
二、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3.讨论:(1)地球表面还有哪些地形?
(2)无锡是什么样的地形。
4.提问:地球上有几大洲、几大洋?
5.请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三.总结
1.请学生在书后的世界地图上找到并写出洲名、洋名。
认识并绘制地图
一、导入
1.地图有什么作用
2.那些地方要用到地图
二.新课
1.给学生看本市地图,请学生找到自己的家大致在什么地方。
2、了解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
能力目标:
能反推出没有太阳会发生的情况;
情感目标:
1、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
2、对有关太阳的知识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
难点:分析太阳对物体有哪些间接作用;分析、推理假如没有太阳了,地球上的万物会怎样。
能力目标:
1.能对模拟昼夜变化实验进行科学推理分析。
2.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
情感目标:
1.乐于与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昼夜成因的实验。
2.体会科学必须尊重事实,以及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实验中发现昼夜成因的秘密。
难点:把实验现象和实际结合推理昼夜变化的原因。
活动安排:
课程
安排
活动题目
活动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
能力要求
讨论
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列举太阳对地球万物的作用,讨论太阳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认识到太阳的重要作用和对地球万物的价值
讨论、分析、推理
资料
能量巨大的太阳
阅读资料
了解更多有关的知识
阅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
学生准备:有关太阳的资料
1、列举太阳万物作用的例子:
要求学生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太阳对地球上万物的作用。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再有意识地在太阳周围将学生举例中不同物体按种类列在一起,如动物、植物等(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太阳对天气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知识,举出太阳对风、雨形成的作用)。
用箭头标出太阳起的对这些物体作用,如:
网上学
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入,借助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交流,了解世界各地同一时刻时间的差异。
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
活动2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选择一种或两种动植物进行定期观察并记录。并交流记录,分析规律。
发现常见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进入图中情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动物生长也要靠太阳的吗?”,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并思考驱动页问题。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简单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第一课地球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制作地球仪模型,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地球仪,制作地球仪模型
教具准备:地球仪、小球、报纸、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在“的”后面要不要加一个“?”。
2.仔细观察地图,说出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及其作用。
3.讨论比例尺的大小该怎样选择。
4.绘制校园地图
(1)准备:统一所使用的图例及比例尺,要求在地图上
标明方向、比例尺、图例。
(2)请学生绘制校园地图。
(3)评比谁的地图画的最好。
教学后记:
第2课太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为什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天在旋’还是‘地在转’呢?”
(通过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天旋”还是“地转”都是可以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但结合我们现在对宇宙的了解,“天旋”是不可能的,但“地转”如何引起昼夜交替的,学生多数不甚了了,因此导入下面的实验)
二、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小结:根据月相图,介绍月相变化的一些规律(形状变化、月弦的变化、位置变化等)。
三、月相变化的原因
1、你对月球了解多少?
2、介绍月球基本情况(引力、温度、环境等)
3、讨论:假如若干年后你成为中国的登月宇航员,针对月球表面的环境,出发前你会准备些什么物品?或者你是宇航服的指定代理商,你会设计具备哪些功能的航服呢?
5、过渡:
(1)是谁证明地球是圆的?(麦哲伦)
(2)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
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古人是怎样认识到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圆的呢?
6、介绍毕达哥拉斯的猜想。
7、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推论。
8、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
9、过渡;麦哲伦绕地球一圈用了3年多的时间,那么绕地球一圈到底有多长呢,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光合作用
太阳 ——————→ 小草
2、分析例子: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这些物体的作用哪些是直接的,哪些是间接的。
引导的过程中注意结合五上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太阳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并储藏在植物体内,动物吃了植物后,能量又转移到动物体内。所以动物从植物中或动物从动物中获得食物,都是受到了太阳的间接作用。
1、地球的自转是如何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呢?
要求学生先提出自己的解释
4.学生把书中的模型数据换算成所需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
二、学生制作
三、评比
1.生把制作好的模型一切为二,用纸遮住一半,露出四分之一的球。
2.评比谁的模型制作地最好。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