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任安书》有感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6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百事奇文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绝笔之作,正是因为这一绝笔之作,我们感受到了司马迁人品的峻洁和志向的坚定;也因了这个绝笔之作,我们才读懂了什么叫“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报任安书》一文写了遭辱之因、受辱之痛、忍辱之由,“辱”字贯穿全篇,可谓字字血泪,悲歌慷慨,撼人魂魄,是一代鸿儒历尽凌辱的悲切告白。
一、直面人生,不坠青云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司马迁之所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之所以“自沉溺累绁之辱”“隐忍苟活”,那是因为他心里装着伟大的事业,他牢记亦师亦友的父亲司马谈的临终嘱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成《史记》照尘寰。
即便受了奇耻大辱,牢房油灯昏暗,柴草杂乱,衣服破旧,血溅墙头,泪流满面;即便生不如死,肉体的摧残无以复加,精神的煎熬有口难言;即便世人的冷眼刺入骨髓,同僚的嘲笑芒刺在背,但司马迁难坠青云之志,他用先贤激励自己,用事业激励自己,用重于泰山的人生价值激励自己,泣血著书,一往无前。
这就是伟人的眼光,伟大的理想,伟大的毅力。
二、直陈排比,悲愤慷慨如虹。
《报任安书》之所以能够激切感人,是因为作者有着极高超的抒情艺术。
他的语言辞气沉雄,情感沉郁激愤。
大量的排比铺陈,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句子的排比,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
这些语句如奔腾的潮水,从胸中喷涌而出,一泻千里,感天动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段连用八个排比,高度凝练概括,不只激励了司马迁冲破人生的冰河,更激励了无数遭受逆境的后来者,堪称传世经典。
悲切愤激的直抒胸臆,如泣如诉,悲痛欲绝。
读到结尾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让人痛彻心肺,难以卒读。
后人曾评价说“感慨啸歌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篇一:生与死——读《报任安书》有感】《过零丁洋》里有一句名垂千史的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面对生死,有人或许以生践志,亦或许以死明志,亦或许苟且偷生。
论生: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终于有机会吐露压抑了许久的痛楚:“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每思其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是何等的痛楚啊!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遭受极刑,那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可是,司马迁却欣然接受了,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就是完成著作《史记》而表于后人,这就是以生践志。
还有一种,无耻小人总是惜命,为了使自己活得更久些,做一棵墙头草——两边倒,东倒西歪的。
譬如,《红岩》书中——浦志高,在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时,却放弃了革命党人心中的信念,出卖自己的灵魂,心甘情愿的为国民党做走狗,甚至严重损害了共产党的利益。
这类人或许能够活些时日,但灵魂上却深深烙印上了“叛徒”的耻辱。
这就是苟且偷生吧。
论死:飞蛾扑火,众人皆知,为了追逐那短暂的光明,心甘情愿地冒着被烧死的危险,冲向火光,在终于汲取到那一丝丝的温暖时,也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代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遭受奸佞的诽谤,直到最后被楚怀王放逐,也依旧保持高洁之身。
屈原行走在江畔上,坚守着“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情操,沉吟江畔,“至死不悔”,死得壮烈,死得浪漫!再如《红岩》中江姐,面对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酷刑,无所畏惧,誓死忠于党,这就是以死明志吧!何为生?不在于活得是否长久,在于活得是否绚烂。
何为死?不在于死的方法如何,在于死得是否有价值。
【篇二:生与死——读《报任安书》有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是《报任安书》里的一句尽人皆知的话,司马迁用它很好地诠释了自己的生死观。
司马迁口出“恶”言,便遭受宫刑,但思及要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著作,于是默默忍受了令人耻笑的宫刑,明知道是这样一条艰苦的路,却还是毅然迈出自己的脚步。
报任安书读后感三百字
报任安书读后感三百字篇一报任安书读后感《报任安书》,这一篇古文,读来真让人感慨万千!我觉得吧,司马迁在文中那叫一个惨啊!遭受宫刑,这是多大的耻辱和痛苦呀。
也许在咱们现代人看来,这简直无法想象。
但他没有被打倒,反而坚定了写《史记》的决心。
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话说得太对啦!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啥?是随便混混日子,还是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他要用文字记录历史,让后人了解真相。
我就在想,要是我遇到他那样的困境,可能早就崩溃了。
可他没有,难道是他特别坚强?也许是心中的那份使命感在支撑着他吧。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遇到点小挫折就唉声叹气,算什么好汉?我们得学学司马迁,咬咬牙,坚持下去,说不定就能闯出一片天呢!篇二报任安书读后感嘿,读完《报任安书》,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司马迁这家伙,命运对他也太不公平了吧!宫刑啊,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我觉得他就像在狂风暴雨中拼命挣扎的小船,随时可能被掀翻,可他愣是没翻!他在信里倾诉的那些痛苦和不甘,我好像能感同身受一样。
也许有人会说,这都过去多少年了,有啥好感慨的。
但我想说,那种对命运的抗争,啥时候都不过时!他写《史记》,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啊!我就常常想,要是我处在他那个境地,可能早就放弃了,觉得没啥希望了。
可他不,他偏要跟命运较较劲,我真服了他!“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这句话让我深思,啥样的人才算“倜傥非常之人”?难道非得经历大磨难才有资格?也许,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到真正绚丽的彩虹吧。
篇三报任安书读后感哎呀,《报任安书》可真是把我震撼到了!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遭遇如此巨大的不幸,却能忍辱负重,坚持写下《史记》,这一路,他该有多难啊!我一直在琢磨,他到底是靠啥撑下来的?是对历史的责任感?还是对后人的期许?可能都有吧。
他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好像在告诉我们,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斗志。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
【篇一:生与死——读《报任安书》有感】
《过零丁洋》里有一句名垂千史的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面对生死,有人或许以生践志,亦或许以死明志,亦或许苟且偷生。
论生: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终于有机会吐露压抑了许久的痛楚:“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每思其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是何等的痛楚啊!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遭受极刑,那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可是,司马迁却欣然接受了,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就是完成著作《史记》而表于后人,这就是以生践志。
还有一种,无耻小人总是惜命,为了使自己活得更久些,做一棵墙头草——两边倒,东倒西歪的。
譬如,《红岩》书中——浦志高,在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时,却放弃了革命党人心中的信念,出卖自己的灵魂,心甘情愿的为国民党做走狗,甚至严重损害了共产党的利益。
这类人或许能够活些时日,但灵魂上却深深烙印上了“叛徒”的耻辱。
这就是苟且偷生吧。
论死:飞蛾扑火,众人皆知,为了追逐那短暂的光明,心甘情愿地冒着被烧死的危险,冲向火光,在终于汲取到那一丝丝的温暖时,也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古代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遭受奸佞的诽谤,直到最后被。
报任安书读后感三百字
报任安书读后感三百字《报任安书读后感》篇一读《报任安书》,就像走进了司马迁那波澜壮阔又充满苦难的内心世界。
这封信,可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复,那是司马迁把自己的血与泪、屈辱与坚守一股脑儿地倾诉出来。
刚读的时候,感觉就像在听一个老友在昏暗的角落里,带着哭腔诉说着自己的遭遇。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看到这儿,我心里“咯噔”一下,司马迁啊,你得多难受。
在那个看重名声的年代,遭受宫刑,这简直是比死还难受的事儿。
他可能无数次想过一了百了,但又想到自己还没完成的事儿,就像在悬崖边上死死抓住一根藤蔓一样,纠结又痛苦。
我就想到自己有一次参加比赛,因为一个小失误输得很惨。
当时我觉得特别丢人,就想放弃这个项目再也不碰了。
可是后来我又不甘心,就像司马迁不甘心就这么含冤死去一样。
我重新开始练习,过程那叫一个苦啊,就像司马迁在狱中遭受折磨一样。
不过最后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时候我就有点理解司马迁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了。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话说得太对了。
以前我觉得死就是一种解脱,可是他让我明白,要是就这么轻易地死了,啥也没留下,那就太不值当了。
他为了写《史记》,忍受着那么大的屈辱,这就像在黑暗中抱着一团小火苗,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就盼着它能照亮整个世界。
他这份坚持,真的是让人既敬佩又心疼。
也许有人会说,他干嘛要这么折磨自己呢?直接死了不就一了百了了吗?可是我觉得,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我们才能看到这么伟大的《史记》,这是他留给全人类的宝藏啊。
他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发挥到了极致,就像一颗星星,虽然在遭受磨难时黯淡了一下,但最后却爆发出了无比耀眼的光芒。
这《报任安书》,就像是他的呐喊,喊出了他的不屈,也喊醒了我们这些在困难面前可能轻易低头的人。
《报任安书读后感》篇二《报任安书》,读完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封信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司马迁那受尽折磨却又无比强大的灵魂。
司马迁在信里写的那些遭遇,哎呀,简直就像一部超级虐心的大戏。
《报任安书》读后感(通用11篇)
《报任安书》读后感《报任安书》读后感(通用11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报任安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刚阅读完《报任安书》时,我的脑子里只有“直男”二字,好像看到除去《询问司马迁》中“始终追求善良和正义的心灵,心灵总是在剧烈而又严肃的跳荡着”的他,坚忍不屈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他伟大形象之外的样子。
不为别的,只为司马先生那一句“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也许你要说,现在的人重事业轻家庭都不足为奇,更何况远在两千年以前的司马迁呢?可就如现在也存在众多热爱家庭的好丈夫一样,古时候也存在着书写《浮生六记》、带着妻子畅游天地的沈复,与李清照相濡以沫的赵明诚,那么以此类推,相信在民间这样的例子也不算少了。
而相比之下,单从司马迁这一句话看来,我真是为他的妻儿寒心啊。
就算是为了表现自己真真是“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就算这根本不是这篇文章、乃至这一段的重点,他能将这句话写下来,我想他也算真正配得上“直男”的称号了。
想到这,我真是为司马迁的妻儿打抱不平,然而当我正要跟小伙伴们“举报”司马先生的“直男”事迹时,他那刚正不阿的样子又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再次阅读几遍《报任安书》后,我真正被这位“钢铁直男”打动了。
他是有理想的,为了那个也许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理想,哪怕遭受冷艳嘲笑,哪怕背负屈辱的宦官之名,他“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都只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我想这也就是《询问司马迁》中“在受尽专制君王肆意蹂躏与惩罚的淫威底下,依旧保持着这种秉笔直书的品格和勇气”的司马先生吧,引得班固也衷心赞颂他:“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他在《报任安书》的开头就解释,自己没有“不相师”、没有“用流俗人之言”,他被误解了多久,被那一双双狰狞的眼睛盯了多久,都没有什么话能拿来宣告天下“我是清白的”,在给友人的信中,习惯了被误解的他也只能说“仆非敢如此也”。
写作实践一:逆境造就人才——读《报任安书》有感
逆境造就人才——读《报任安书》有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吟诵着《报任安书》隽永的名句,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狭窄昏暗的牢狱里,站立着一位青年,他的目光中透露着坚毅,像一把利剑,时刻准备着要刺破时间的黑暗。
嘴角微微上扬,带着几分凛然的傲气,不可侵犯的威严,但那紧缩的眉头却又平添了几分哀愁。
这就是司马迁,忍受着宫刑带来的身心剧痛完成了千古名篇《史记》的司马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司马迁无疑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在挫折面前表现得乐观坚强,在逆境中仍心怀理想,并为之奋斗。
他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只能选择坚强面对。
逆境磨练了他的意志。
他的人格在不断与现实做斗争中变得伟大,他的灵魂在奋斗与困难搏斗时得到升华。
试问,如果没有经历那残酷的宫刑,谁还会知道历史上有过这样一个在逆境中勇敢追求理想的伟大灵魂?何只是司马迁,历史上在逆境中成就一番事业的不计其数。
张骞在出使西域的道路中曾两次被匈奴扣押,他忍受着漫漫夜长的孤独与痛苦,客服艰难险阻,开辟了丝绸之路。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东山再起,打败越国。
孙膑被好友陷害,膝盖被销,他忍气吞声,逃往齐国,著成《孙膑兵法》,在最后的战场上,一雪前耻。
历史上的伟人无一不是在经历过磨难之后,才登上了事业的顶峰,他们身处逆境中的那一份豁达乐观,坚强勇敢,不屈服,不言败的精神如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在我们身边,仍然时时闪耀着这样一种坚毅的品格。
刘伟是一名无臂琴者,在他的脚下,一首首行云流水般的曲子缓缓流淌出来。
他的那句摄人心魄的名言----“在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
”就是他对命运的宣言----在梦想面前,人人都是健全的,真正掌控命运的,唯有自己。
逆境造就人才。
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如同一个个暗无光泽的沙粒。
而挫折与磨难就仿佛河蚌,将你层层包裹,将你的楞角磨去,在那阴暗逼狭的空间里,你要忍受千万次痛苦的折磨,但当你重见天日的那一天,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璀璨夺目的珍珠。
《报任安书》
写作技巧分析
(1)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 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 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 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 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译文:想要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通晓古往今来的变化,成就自己独到的(历史)见 解。 4、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 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译文: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书,能藏之于名山 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布到社会上,就可 以抵偿以前所受的屈辱,即使碎身万段,又有什么 可后悔的呢!
小 结
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经历形成了司马迁 超越时代的文化人格,虽然作为王朝的史官 却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学者立场。《史记》不 仅具有雄伟的气魄,而且反映出不断强化的 君主专制统治对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压迫 意识到这个时代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体现了 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史记》不 仅是汉代最伟大的著作,也是整个中国文化 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章培恒
课文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 复迟表示歉意。(1- 2 )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自己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揭示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3、4)进一步说 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 《史记》。(5 、6 ) 第三部分: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 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7)
①研习第1、2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 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报任安书感想和启示
报任安书感想和启示《报任安书》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散文,也是他在离开朝廷后的自述。
这篇文章以平和、淡泊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离开朝廷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阅读《报任安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报任安书》中,刘禹锡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文章开篇即写道:“钟鸣鼎食之家,可以无间断也。
”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他希望能够过上平静、安定的生活,远离朝堂的喧嚣和权力的纷争。
文章中还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如“春城无处不飞花”,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通过这些描写,刘禹锡展示了对自然和平静的向往,也表达了一种平和、淡泊的生活态度。
《报任安书》中,刘禹锡对人生的思考令人深思。
他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这句话揭示了人生的无限可能性,无论是攀登高山还是探索深海,都能不断发现新的景色和价值。
他还提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暗示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是成长和进步的必然经历。
通过这些思考,刘禹锡告诉我们要坚持追求,并且要经历风雨后,才能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报任安书》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它教会了我如何远离功利和权力的追求,去寻找心灵的宁静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逐名利和物质财富,而忽视了人生的内在价值。
我们应该像刘禹锡一样,学会放下功利心,追求心灵上的平静和满足。
其次,《报任安书》也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会有困难和挫折的存在。
只有面对挑战并勇敢地克服它们,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能激励我们在困境中坚持,不放弃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总之,刘禹锡的《报任安书》以其淡泊、宁静的笔调,表达了对宁静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追求内心的宁静,坚持追求并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写作实践一:司马迁的生死抉择——读《报任安书》有感
司马迁的生死抉择——读《报任安书》有感《报任安书》让我们感受到了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在《史记》中,司马迁用实践诠释了他的生死观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古往今来,追问生死几乎是每一个哲人不断追寻的话题。
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而《史记》作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自然无法回避生死的问题,司马迁作为一位经历磨练的史学家,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死观。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侍》《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种性格,这种口气上的矜夸与自负,就是当时那种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当我再次翻开《报任安书》时,心中不禁默默替司马迁极不平,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判宫刑,可见他的遭遇如此悲惨,而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话”的原因,并表达了自己坚持要完成《史记》的决心,也同时反映出司马迁的生死观。
其实《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的一种形式,如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也一定会用其他形式来表达当时的思想感情。
不过在我们看来,在司马迁看来,书信都是再适当不过的形式。
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了司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观念,显示了他伟大的人格。
在司马迁遭受不人道的宫刑时,他可以选择以一死来求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誉。
但他并没有选择死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来了个急转弯。
他想到了死去父亲的遗命,要完成一部史书,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他忍辱负重,顶着巨大的压力完成了史记》。
因为他懂得,人生可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司马迁没有被现实生活中的烦恼、苦闷、孤独、失落、绝望等而搅乱内心深处的宁静。
报任安书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报任安书观后感篇一:读《报任安书》有感读《报任安书》有感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想而知,《史记》在史传文学上有多高的地位。
而它的作者—司马迁,更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
司马迁的著述,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一文。
《报任安书》让我感受到了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他正直不阿、光明磊落、意志坚强且富有感情。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触怒龙颜,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宫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毫无价值可言,他想到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这些人也曾受过屈辱,但都有骄人的成果。
而他也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使命要完成,他不甘心,不甘就这么默默死去,带着这种悲愤,他毅然选择了宫刑,忍受着痛苦与屈辱,最终完成了千古名篇《史记》。
司马迁用的实践诠释了他在《报任安书》中的生命价值观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价值决定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活法,但是人生在世,总得留下点值得让人回忆的东西,要想重于泰山,就得尽己所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司马迁无疑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在挫折面前表现得坚强乐观,在逆境中仍然心怀理想,并为之奋斗。
在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时,他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逆境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在与现实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人格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伟大,他生命的价值也在奋斗与困境的搏斗时得到了升华。
我也一直坚信一句话:底蕴的厚度决定生命的高度,人生就像一杯浓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
试问,如果没有经历那残酷的宫刑,谁还会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在逆境中勇敢追求理想的伟大灵魂。
纵观历史,有不少伟人,他们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创造出自己的价值的,而是在逆境和挫折中,创造出为世人所熟知的成就的。
读《报任安书》与《报孙会宗书》有感
候, 司马迁写 了这封书信 。 杨 恽是 汉丞 相杨 敞 的 儿子 ,
回, 居则忽 忽若 有所亡 , 出则 不知 其所往 ” “ ,每念 斯耻 , 汗未尝不 发
背沾衣也” 杨 恽被太仆戴长乐告 。 发 ,横 被 口语 ” “ 幽 北 阙 , 子 “ ,身 妻
满狱 ” 幸得 “ , 圣主之 恩” “ , 得全首 领” 。看 起来 , 似乎应该 闭门思 他 过, 以报不 杀之 恩 , 料他 却 “ 不 身 率妻子 , 戮力农桑 , 园治产 ” 生 灌 , 活得十分 张扬 。在 书信 中他不 仅
学 教 育
读《 报任安书》 报孙 与《
圄韩
在 汉 代 散 文 中 ,有 两 封 书 信 值 得 一 提 , 就 是 司 马迁 的 《 任 这 报
书》 有感
二人文章 中都淋漓 尽致地把
枫
时 。祖 孙二人在 朝在野都是 落魄 失意 , 含垢蒙辱 。
司 马迁 以 “ 口语 遭 此 祸 ” 当 。 时 被 判 死 刑 可 以 出 五 十 万 钱 免 于
他 的 母 亲 ,就 是 司 马 迁 的 女 儿 司
感 叹唏嘘 ,两封 书信 令人 回肠 荡 气, 高标千古 。
韩 枫 , 辽 宁 葫 芦 岛 市 渤 海 船 舶 职 业
学 院 师 范 系教 师 。
马英。 以父荫得补常侍 郎 , 他 又因
揭 发霍 氏 谋 反 有 功 , 平 通 侯 , 封 迁
刑 ” “ 累 百世 , 弥甚 耳 ! 也 表 ,虽 垢 ” 达 了 他 悲 愤 的 心 情 :肠 一 日而 九 “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感悟一流连于唐朝的繁华,仰慕于宋朝的儒雅,惊羡于元代的四海归一,徜徉于明清的肃穆庄严。
我可以对任何一个时代流连,但在我的心中,我敬仰的,爱慕的,永远是那独树一帜的汉朝。
因为在那里,有着让世人景仰的大智大勇的人太史公,有着让世人炽爱的彪炳后世的《史记》。
司马迁在千古绝唱《报任安书》中,将他强烈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将封闭压抑的情怀一吐为快,字字是血,声声是泪,处处是情,震古烁今,动人心魄。
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隐忍苟活、坚韧不跋拔、矢志不渝的大丈夫、真英雄,他有着崇高的人生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不屈的意志,和为《史记》献身的无畏的精神。
司马迁是位大智大勇的人。
司马迁被“诬上”定罪,因“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
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身受腐刑。
“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他抑郁,他痛苦。
这种最卑劣的刑罚使“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的司马迁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与摧残。
这种情况下,选择“死节”是一种解脱,活着要承受的痛苦实在太多太多,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
一位诗人说:真正勇敢的人不是轰轰烈烈的去死,而是为了某种事业苟且偷生的活着。
太史公选择了隐忍苟活。
他说:“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了《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宁愿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责骂。
这是何等的伟大气魄啊!忍受着“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司马迁坚韧不拔,矢志不渝。
他以古代圣贤发愤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些古代圣贤历经磨难,最后成功。
这些成功的的典例让他看到了那些非凡之人的高贵人格,他们像那盏指明灯一样。
《报任安书(节选)》ME
腐刑,即宫刑,起源很早,传说夏商时代就 有了。《汉书· 刑法志》载,西周有"宫罪五百", 说明宫刑律令已十分严密。颜师古注:"宫,淫 刑也,男子割腐,妇人幽闭。"这说明宫刑原本 是用来惩治淫刑的。犯淫行罪,卑鄙下流而为人 所不齿。虽然成千上万的宫廷宦官,以及士大夫 受宫刑并非淫行,但他们最羞辱而神秘的一体被 割除,在形式上与犯淫行受宫刑是一样的。《报 任安书》列举历代宦官,尽管为人主所亲近,但 "刑余之人"却为士大夫所不齿,这就不难理解了。 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为了保持名节,不要说受腐刑, 公堂对簿都受不了,如李广、萧望之等人的自杀 就是例证。
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四十八岁。这 是《太初历》颁布后的第七年,他埋头撰述《史 记》的工作进入了高潮,正当"草创未就"之时, 突然飞来了横祸,受李陵案的株连被下狱受腐刑。 这场灾祸使司马迁蒙受人间的奇耻大辱而导致了 重大的思想转变,直接影响到《史记》的写作。 司马迁抒愤寄托,强烈地表达他的是非观点和爱 恨感情,从而升华了《史记》的主题。因此,对 李陵之祸的前因后果,以及司马迁受祸后的心态, 都需要作全面深入的探讨,才能说明司马迁立场、 思想的转变,以及怎样发愤著书。
(qiāng)伏法受诛(zhū) 头枪地
暴肌肤 (pù 臧获婢妾 ) (zāng bì)
n) 阙然 (quē) 圜墙(yuá 囹圄 (yǔ) 槛 (jià 缧绁 (lé xiè n) i )
) 强颜 (qiǎng) 赭 (zhě) 桎梏 (gù 鞭箠(chuí) 占卜(bǔ)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 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 体展开的?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 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 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 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 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 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 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 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 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 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 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 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 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 答汉室。"
解读《报任安书》的“奇气”
解读《报任安书》的“奇气”作者:黄爱华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09年第05期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历来被人们称作是“天下奇文”,认为可以和屈原的《离骚》“抗衡千古”。
那么,它的“文之奇气”又是怎样表现的呢?下面笔者就和读者一起来解读《报任安书》所透露出来的“奇气”。
笔者认为它的“奇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感情的“奇伟”,言辞的“奇丽”和结构的“奇特”。
首先说说感情的“奇伟”。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之后,任中书令。
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官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的士大夫所鄙视、所唾弃。
然而,在那个黑暗的社会,在那个不公平的社会,在那个专制的社会,司马迁内心所积攒的愤懑痛楚、忧愁幽思、激愤慷慨之情,又去向谁说?向何处说?现在,终于等到了机会,在给朋友任安的回信中,他一提笔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要一吐为快。
那感情如滔滔江水,如火山下面的洪流,汹涌奔出。
在这封信中,他不仅诉说了自己所遭受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的不甘受辱而终于受辱、想自裁引决而终未引决的无法形容的悲痛之情,难能可贵的是,他赞颂了许许多多境遇悲惨而德才不凡的历史人物,如文王、仲尼、屈原、孙膑……表明自己要以他们为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发愤著书,雪耻传名。
用司马迁在文中的话说就是“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此时此刻,站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大写”的司马迁,一个有着崇高人格魅力的司马迁,因为面对“最下腐刑极矣”这个奇耻大辱,他没有消沉,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要“隐忍苟活”,要“弃小义,雪大耻”,因为司马迁他有着特殊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种将人生价值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平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而是选择了一条更能考验人的精神和意志的充满荆棘的道路。
读《报任安书》有感
读《报任安书》有感读《报任安书》有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肯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任凭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读《报任安书》有感,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读《报任安书》有感1《报任安书》流传千年没有由于时间的磨炼而消逝,并且代代传唱至今,可见它是不朽名作。
背过《报任安书》,我更是被司马迁的意志所感动所震撼,从他的字字荡气回肠中可以看出那坚决的信念;从字里行间又可以看出司马迁不平的态度。
是谁“赐予”了司马迁这样的态度?是由于李陵的战败造成了“大臣忧惧,不知所出”的后果。
只有司马迁在缄默中站出来主动为李陵辩护,而当时在皇帝盛怒之下,这样做无疑是冒险的,这会让他蒙受巨大的灾难。
最终,司马迁激怒了皇上而被处以宫刑。
他在上谏之前或许曾迟疑,但想到能为国家挽回一个“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的爱国将领而在所不惜,可见他的刚正不阿。
在这大义凛然上谏之后司马迁却被汉武帝打入大牢!这是多么可悲的.一段历史啊!而他在受刑以后,在**与生存之间一次次迟疑,一次次彷徨,但他最终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并写成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名著——《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一句千古佳话。
人死的意义不同,为自己的抱负和目标而努力,不畏惧挫折在激流中前进的人将被世人牢记。
其实在每个人生中难免有挫折而经受挫折也并非坏事,它可以赐予你阅历,磨炼你的意志。
人就像一只雏鹰在学习飞行、捕猎的技能中往往有困难,而只有不断克服困难才能学会技能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才能见到生命中胜利的曙光,方能登上人生的巅峰。
相反,那些拒绝接受挫折考验,在困难面前缩头缩颈的人是没有技能的鹰,最终会被饿死,度过它那昏头昏脑、毫无意义的一生,“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因此,我们要用学问充实自己,要用挫熬煎炼自己,努力前进,多远大的目标都会实现。
读报任安书有感
论司马迁生死观——读报任安书有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读着《报任安书》隽永的句子,我眼前不仅浮现出这样的一幕:在昏暗的牢房里,站着一位青年,他的目光透露出坚毅,犹如一把利剑,将要将这混沌黑暗的一切斩破。
这就是司马迁,他用他的胸襟和精神向我们诠释他的生死观。
亚圣孟子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古人也曾说过:“士可杀,不可辱。
”司马迁在经受最为耻辱的腐刑后,也曾悲愤地咆哮道:“最下腐刑,极矣!”一个最字,一个极字,将司马迁的悲惨人生推到极致。
然而,司马迁却没有因此而自寻短见。
他仍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归宿他要继承父亲的夙愿,要完成《史记》,要“予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清楚地明白到,功成名就,壮怀激烈地从容赴死,自然是“重于泰山”;然而事业未成,遭受挫折就做无谓的丧生,则是“轻于鸿毛”。
韩信甘心忍受胯下之辱,最终为刘邦平定天下,封侯加爵;越王勾践,试尝人粪,卧薪尝胆,最终消灭吴国,完成复国大业……司马迁清楚明白到这些道理,他忍辱负重,顶着比死更沉重万分的压力,饱受酷吏的煎熬以及别人的讥讽嘲笑,最终完成了流传千古的文学著作《史记》,然后他便安然的解脱了——去世了。
“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也就是司马迁的生死观:人生事业,超越死亡。
这一选择,无疑比是死亡更加伟大的痛苦。
玉米只有在黑暗狭小的空间中经受压迫,才能变成金黄香美的爆米花;丑陋弱小的毛毛虫,只有经过世界的磨练,才能破茧而出,变为艳丽妖媚的蝴蝶;丑小鸭只有经过一个个残酷的冬天,才能羽化成为纯洁无暇的白天鹅。
活在逆境中,面对种种困难与挫折,司马迁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讶不已却又正确无误的抉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死观。
昏黄的日光透过铁窗渗进这间破败的牢狱里,照亮了司马迁脸上坚毅的神情,他浑厚刚劲地声音穿过亘古的岁月,清晰地回荡在我的耳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读后感5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读后感五篇篇一记得苏东坡曾说过这样的话,原文记不大清楚了,大意是:读《报任安书》如果没有悲痛流泪,就不可为人。
当时没有读过此文,直到现在也只阅览了节选,但深觉苏子之话无虚言。
司马迁写此信,可谓借信言志。
道出了渴望被人理解的心愿,可世人不慧,至今尚有人无法体会太史公一片雄心壮志。
更何况当时,人们大概均认为太史公是贪生怕死之徒耳。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句话让后世之人终于明白了太史公忍辱负重的原因。
即使我们明白了,但如果换成我们呢?我们自己能有这样伟大的勇气吗?我们也许会推脱:司马迁有那么广博的知识,那么傲世的才华。
可是,那就一定可以成功吗?成功还要1%的灵感。
所以司马迁是冒了不成功,便成仁的风险。
那么,如果《史记》失败了呢?可能他的名誉,他的理想,他的灵魂便连同他自己那不全的躯体被历史的长河所卷走。
就是说,司马迁是托福神灵,得传《史记》?非也,《史记》的成功与否并不重要,真正的解脱是司马迁精神的升华,他摆脱了世俗的一切,融入了《史记》之中,使《史记》获得了生命,才能不朽地流传下去。
信中作者感情的流露,无不使人为之动情。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不是神,肉体上的创伤对于他是有如蛆附骨的影响。
而从他发自肺腑的话中,更使我看到他内心深处的伟大。
这已经不是语言的表述,早已上升到了心灵的传递,受此齐天大辱,才真可叫忍辱负重了。
有人说,司马迁因受腐刑而作《史记》,这话未免过于恶毒。
逆境中创造奇迹虽话不假,但这绝非根本因素。
重要的,是他那颗高傲、纯洁又伟大的心,把一滴滴血与泪凝聚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煜煜闪光。
司马迁用他人格的伟大远远超过了他所受到的大辱。
而《报任安书》则记录下了他品质的点点滴滴,更是让我们后世之人使其作为自己心中的榜样,受益终生。
篇二《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回给好友任安的一封书信,信中陈述了他为完成《史记》的编撰,而不得不忍辱负重、坚持活下去的心境。
由《报任安书》解读司马迁的生死观
由《报任安书》解读司马迁的生死观渭水秋风的博客/s/profile_2363136512.html摘要: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一衡量生死的标准。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的生死取向,一是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勇于牺牲一死;二是弃小义,雪大耻,隐忍就功名,避免无谓牺牲这两方面分析探讨了这一生死观的积极性及鞭策意义。
关键词:《报任安书》司马迁生死观Abstract:Sima Qian in "A Letter" proposed a "human natural death, or weightier than Mount Tai or lighter than a feather, have used the divergence," the measure of standard of life and death. Sima Qian in "Historical Records" shown by the life and death approach, one important Shashenchengren, sacrifice meaning of the spirit, the courage to sacrifice one death; second, abandoned small justice, snow big shame, Tolerance to fame, to avoid the unnecessary expense of both analysis of this a life and death, and spur the enthusiasm of significance.Keywords: Letter to Ren," Life and Death Sima Qian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
高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汇总:读《报任安书》等5篇文集
高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5篇篇一:读《报任安书》或许终此一生,我们都不能明白他。
他是怎样为一件原本无关的事心潮汹涌,怎样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怎样锒铛入狱,站在一个两难的选择面前,他又有着怎样的姿态和决绝。
这算什么选择,屈辱地死去,或受辱而苟活。
强势如他,也必定曾陷入最艰难苦涩的困惑罢!幸而他最终选择了后者,终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终于留下一部千古绝唱――《史记》。
问他为什么?!为什么你能、你甘愿承受如此耻辱?因为不愿死如蝼蚁。
宁可活下来,完成一部足以令他自许自傲的作品。
此书一出,当震惊世俗,流传千古,令天下人心倾服之!那么他当日所遭耻辱,也自然洗脱了。
尽管决心坚定不已,可现实的反面能量大过美好未来的积极意义。
耻辱加身,流言所指,身心俱疲。
他也一定曾在面对广阔、永恒却虚无的天地时心生惶惑,一定曾无数次在无意识的耻辱的温习中被刺痛而惊醒。
他在《报任安书》中这样写道,“……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读到这一句时,我竟几乎堕下泪来!他将他郁积在心的愤懑和疼痛,统统倾注了进来罢?所以读来才是极苦、极痛,令人伤之切之的。
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句话或许也适合子长吧。
为什么一定要活下来写完《史记》?是作为记载者,对历史与生俱来的责任感?是作为政府官员,对虽然将罪名加诸于他却仍不失为一代明君的汉武帝的忠诚?这些因素必然都有,然而我想,更重要的,是他对于自己所受的耻辱的敏感和疼痛。
我们不能只是笼统地说,司马迁是一个有大人格的人,是一个伟大的忍辱负重的史学家。
他也是血肉之躯,尽管他写道,“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可既然生而为人,“人情”事实上已是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激于义理者亦然。
正如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抽出来,然后指着说这是灵魂,这是肉体。
灵魂与肉体,人性与人生,都是交错缠杂无法分离的。
《史记》之所以让他愿意倾注毕生心血,“成一家之言”之所以如此重要,固然想借此流芳百世,更直接更使他日夜心如刀绞的原因应当仍是他的耻辱,我想这就是“人情”在他身上所表现并为我们看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读《报任安书》有感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想而知,《史记》在史传文学上有多高的地位。
而它的作者—司马迁,更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
司马迁的著述,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一文。
《报任安书》让我感受到了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他正直不阿、光明磊落、意志坚强且富有感情。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触怒龙颜,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宫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毫无价值可言,他想到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这些人也曾受过屈辱,但都有骄人的成果。
而他也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使命要完成,他不甘心,不甘就这么默默死去,带着这种悲愤,他毅然选择了宫刑,忍受着痛苦与屈辱,最终完成了千古名篇《史记》。
司马迁用的实践诠释了他在《报任安书》中的生命价值观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价值决定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活法,但是人生在世,总得留下点值得让人回忆的东西,
要想重于泰山,就得尽己所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司马迁无疑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在挫折面前表现得坚强乐观,在逆境中仍然心怀理想,并为之奋斗。
在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时,他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逆境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在与现实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人格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伟大,他生命的价值也在奋斗与困境的搏斗时得到了升华。
我也一直坚信一句话:底蕴的厚度决定生命的高度,人生就像一杯浓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
试问,如果没有经历那残酷的宫刑,谁还会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在逆境中勇敢追求理想的伟大灵魂。
纵观历史,有不少伟人,他们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创造出自己的价值的,而是在逆境和挫折中,创造出为世人所熟知的成就的。
爱迪生,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一生地发明颇多。
可在辉煌的背后,他又何尝不是从一条崎岖之路挺过来的呢?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
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
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
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无眠,一次次的振作,让他冲出了逆境,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为世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发明。
再如伟大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家贫但好学。
他两岁的时候就是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无靠,惟与母亲相依为命。
后来母
亲也改嫁,自己也改姓。
但对于这一切的艰难,他并没有放弃,流着泪下决心刻苦读书,以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
他以粥为食,在一个庙中苦读了3年。
后告别母亲远出求学,又在异乡接着过起了食粥苦读的日子,整整5年,睡觉时都没有解开衣服。
艰苦的环境没有打倒他,最终他考中进士,入朝为官。
向天下呼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佳句。
逆境出人才。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滚滚历史长河中,逆境造就了无尽的人才,为历史带来阵阵芳香。
现在的我们大都是父母眼中的宝贝,有了父母的保驾护航,成长道路也变得一帆风顺。
可是,我们可以在父母的保护伞下生活多久,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总要学会一个人成长,总要学会一个人面对生活给我们的挑战,总要学会一个人面对挫折、逆境。
而眼泪,放弃......在困境面前都显得苍白,谁是谁的救世主?只有你自己,如果不想摔成一地绝望的碎末,那么勇敢起来,面对逆境,尽自己所能走出困境,那么最终你将破茧成蝶,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空。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正视逆境,勇敢接受命运给予你的玩笑,在逆境中彰显生命的价值,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