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合集下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二章社会制度12.1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制度1.社会制度的含义社会制度又称社会设置,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2.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1)价值观与价值判断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是与非、正确与错误、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幸福与痛苦、值得与不值得、应该与不应该、合理与不合理等的一种感受、认识和主观判断。

从习俗规范,到组织的规章制度,再到法律制度乃至社会根本制度,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价值判断的体现。

(2)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是制度的核心要素,通过规则和对行为的奖惩,制度可以起到相互影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规则是引导和指导社会成员进行行为选择的原则。

在人类社会制度中,较为常见的制度有习俗、道德、规章、纪律、法律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等形式:①习俗或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最初的、最基本的制度之一。

习俗既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行为方式,也是社会中的制度系统的组成部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在道德规范体系中,实际也包含了行为准则和奖惩原则,道德规范的规则是人类社会根据伦理和道德原则确立的。

道德规范与社会习俗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受到社会的普遍反应的制约,由人们的普遍舆论、共同意识来维持;不同的是道德和宗教以人们所普遍信奉的价值原则、价值标准为前提和基础,调整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约束人们的行动,规定人们的行为关系。

③规章制度和纪律条例等社会制度形式是由更为具体的行为规则和奖惩办法构成的。

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的重要制度组成,法律制度的基本构件也是行为规则和奖惩体系,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总和。

④从一个社会的更加宏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来看,社会制度虽显得庞大而复杂,这些制度可能不是某种具体的规范,而是一系列规范构成的体制,但是,这些更宏大的社会制度,其实质内容仍是行为规则和奖惩体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5.1复习笔记一、文化及其特征1.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1)可习得性。

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

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

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1)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

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1)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

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①民族亚文化。

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1)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①符号性学习是将事物、知识、技能用符号来替代,通过知识的符号化,人们可以将其储存和积累起来,然后通过教育和传授实现代代相传。

②意义性学习指人们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种事物及行为的意义基础上而习得文化的。

在文化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们之于生活的意义。

意义性学习使人类的文化学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6.1 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

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1)初级社会化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笔记第十四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笔记第十四章

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四章城市化一、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城市是一种主要有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组成的、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2.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始于公元前4500年前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出现的。

3.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统称为“前工业城市”。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1. 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起点城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历史发端于18 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

在21世纪人类将最终完成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

2. 城市化的必然性(1)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这是城市化发生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或决定性因素。

工业化导致了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同时由于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2)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3)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原因。

3. 世界城市化的历程(1)自18 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为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2)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城市化由英国向各国推广,欧美各国城市化基本实现,发展中国家进入城市化的起步与初期推进阶段。

(3)20世纪中叶以后,为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基本实现阶段。

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①城市化速度加快。

②城市人口稳步增长。

③人口继续向大城市、较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带开始出现。

(三)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化1. 中国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中国是世界上城市产生较早的地区之一。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城市数目和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2)明清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①城市发展的动力发生了变化②城市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变化③城市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2. 中国城市化的起步和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1949-1957城市化水平达到15.4%(2)第二阶段1958-1965 城市化水平下降到14%,城市人口大起大落,起伏很大1966-1978城市化水平停滞不前,下降到(3)第三阶段12.5%(4)第四阶段1979以后加速发展,目前近40%3. 关于中国城市化探索(1)城市化道路:主要是指以什么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角色)【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角色)【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社会角色6.1复习笔记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1.社会角色理论四个重要来源(1)芝加哥学派。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这一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

(2)人类学视角。

拉尔夫·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

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

(3)“完形主义心理学”。

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含义是人类社会行为之基础。

(4)社会戏剧论。

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二战后,许多重要社会学家,如帕森斯、莫顿、达伦多夫、戈夫曼等均对角色理论做出了贡献。

2.社会角色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要通过角色来表现,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的。

首先是一系列的权利,即这种角色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其次是一系列的义务,即别人有权要求这种角色进行某些活动、表现出某种行为。

长期的社会生活使各种角色形成了一整套各具特色的行为模式,这要求承担特定角色的人学会特定的待人处世的方法。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社会角色总是与一定的行为模式相联系,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地位上时,便预先就期望他具备一套与此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角色。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1-16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1-16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1)自然差异与社会差别①自然差别。

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②社会差别。

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

社会差别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2)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①社会地位的类型a.正式社会地位。

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b.非正式社会地位。

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②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a.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b.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个性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内在素质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1)社会分化的含义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2)社会分化的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3)社会分化产生的后果①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②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4)社会分化的类型①水平分化a.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2.1复习笔记一、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1.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1)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规模变化的测量指标包括:①人口增长率,即在一定时期里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一定时期”一般是一年,“人口增长数”是年末人口数减去年初人口数之差,“人口总数”一般用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

②人口倍增时间,是指人口总数翻一番所花的时间,通常用年数表示。

人口增长率越高,人口倍增的年数越少,表明人口增长的速度越快;反之,人口增长率越低,人口倍增的年数越多,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慢。

③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年数。

(2)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分析通常包括三类分析: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①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a.性别比通常是以女性人口数为100去计算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

如果性别比高于100,表示偏高,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反之,则表示偏低,男性人口少于女性人口。

b.从年龄构成看,在人口总体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7%及以上,则表示人口结构进入老年型。

②人口的地域构成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构成、行政区域构成以及城乡构成等。

③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包括经济构成和社会构成两大类。

2.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稠密程度的指标,指特定时点上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可以用来评估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七章社会互动7.1复习笔记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1.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又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

(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2.社会互动的理论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1)符号互动论①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

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如下:a.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

b.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

c.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

d.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e.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②当代符号互动论有两个主要派别:a.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社会学概论1、社会学这门学科就是如何产生得?①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得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②社会条件:A.18、19实际西方得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

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得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得转型:西欧社会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得产生。

社会学一开始就就是社会转型得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得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

③历史材料:A. 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

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得思想。

严复接受荀子得思想。

B. 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得三个理论来源,同时就是其社会学得思想来源。

C. 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得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与转化规律、生物进化。

既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6就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得实证主义思潮得发展与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与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论自杀》就是代表作。

2、什么就是社会学得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①国外瞧法:A. 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

实证主义。

B. 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韦伯。

反实证主义。

C. 马克思:个人就是社会得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得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反之,社会又就是人们交互作用得产物,个人借以生存得社会关系得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得其她社会学。

②国内瞧法:A. 社会为研究对象。

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得治乱兴衰得原因(郑杭生)。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李大钊)。

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 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

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得科学(孙本文)。

社会学得主要旨趣就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得人(龙冠海)。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武汉核对(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武汉核对(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郑杭⽣《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武汉核对(社会⽹络与社会群体)⼗万种考研考证电⼦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章社会⽹络与社会群体8.1复习笔记⼀、社会⽹络1.社会⽹络的含义社会⽹络是社会⾏动者(个⼈、群体、组织等)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

(1)社会⽹络与社会互动社会⽹络是⾏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

社会⽹络与社会互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①社会⽹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多数社会互动都发⽣在社会⽹络结构之中。

②社会互动虽然是在社会结构中进⾏的,但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络。

(2)社会⽹络与社会群体①共性。

共享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团结感,有某种共同⽬标和期望。

②异性。

群体成员的同质性更强,群体更具凝聚⼒,⽽社会⽹络联系则较局限与松散;个体所属的群体往往是有限的,个体所属的⽹络则是多重的,如同学⽹络、朋友⽹络、亲戚⽹络等。

(3)现代交通和互联⽹与社会⽹络现代交通和互联⽹等传媒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交往产⽣了巨⼤的影响,尤其是互联⽹,通过互联⽹等途径的⼈际交往的跨时空性、匿名性、符号性等特点,使得以互联⽹等为中介的社会⽹络,与⽇常⽣活中⾯对⾯交流的社会⽹络在情感交流、社会信任等⽅⾯有⼀定的差异。

⼗万种考研考证电⼦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社会⽹络的类型社会⽹络是社会⾏动者(个⼈、群体、组织等)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

(1)按⽹络中所交换的资源,可分为符号资源(如信息、观念、价值、规范、消息等)⽹络、物质资源(指物质事物,也可能是⾦钱等可以换取物质事物的符号)⽹络和情感资源(指赞赏、尊敬、喜欢、⾼兴等)⽹络。

(2)按社会⽹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类型,可分为信息⽹络、资⾦⽹络、讨论⽹、聊天⽹、情感⽀持⽹、社交圈、⽣意圈等等。

(3)按⽹络的主体是个⼈还是群体,可分为⼈际关系⽹、家庭⽹、组织关系⽹、国际关系⽹等。

(4)按⽹络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分初级⽹络与次级⽹络。

(5)按⽹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可分强关系⽹络和弱关系⽹络。

社会学概论新修_重点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_重点笔记

《社会学概论》1."社会学"词源: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动四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4、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因此,社会的中性运行也可称做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5、社会的恶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6、社会学的诞生条件:社会历史背景(1)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

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区)【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区)【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社区12.1复习笔记一、社区的概念与理论1.什么是社区(1)社区的概念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层意义:①社区要占有一定的地域,这个区域是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②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与社会的关系①联系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化,是一个特定的地域聚落。

②区别a.社会中的各种关系都不强调“共同”,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b.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而社区则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地理的活动区域;c.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d.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2.社区的类型(1)纵向角度纵向角度考察的标准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兼顾时间因素,含有进化论的观点。

从纵向角度来看,社区可以分为:①传统社区。

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的社区的残余形态。

②发展中社区。

是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中的社区形式,既保留了前者的一些特点,又吸收了后者的许多内容。

③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

表现为现代城乡融为一体,人们的日常活动穿梭往返于城乡之间,乡村生活十分方便,水平甚至高于城市。

(2)横向角度横向角度注重的是空间的特征。

①根据横向角度,社区可分为:a.法定的社区。

即通常讲的地方行政区。

b.自然的社区。

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

c.专能的社区。

指人们从事某些专门活动而形成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聚集区。

d.精神社区。

这类社区没有明显的共居地,但却有共同的成员感和归属感,有着某些共同的信仰和亚文化。

②我国的社区类型a.城市社区。

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表 1-7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6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见表 1-5) 表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
7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见表 1-6) 表 1-6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
拓展: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即使是相差 很大,甚至相反的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 研究对象。 考点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 1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见表 1-7)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 5 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威♥ -精研学习网提供资料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1.1 复习笔记 【知识梳理(庖丁解牛)】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 考点一:社会学概述 ★★ 1 社会学的提出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在 1838 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 4 卷中正式提出的。社会运行论认为,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 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见表 1-1)
表 1-1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见表 1-2) 表 1-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见表 1-3) 表 1-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
5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见表 1-4) 表 1-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特征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①符号性学习是将事物、知识、技能用符号来替代,通过知识的符号化,人们可以将其储存和积累起来,然后通过教育和传授实现代代相传。

②意义性学习指人们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种事物及行为的意义基础上而习得文化的。

在文化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们之于生活的意义。

意义性学习使人类的文化学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词源: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社会历史背景(1)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

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社会学概论1.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①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②社会条件:A.18、19实际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

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

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

③历史材料: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

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

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

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6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论自杀》是代表作。

2. 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①国外看法: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

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韦伯。

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②国看法:A.社会为研究对象。

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杭生)。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大钊)。

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

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本文)。

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

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心恒)。

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奇)。

C.第三种类型。

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学群说,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

调查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

问题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

未定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尚未确定。

③正确把握:A.社会学有独特研究对象。

社会学史可证明。

B.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

多方面的探索,是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然现象。

C.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④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A.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关系问题。

B.区别社会学的学派。

唯实论、唯名论。

实证论、反实证论。

C.确定社会学的属性,宏观社会学、微观社会学。

D.社会学的主要容,直接、见解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

E.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

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

F.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 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①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

历史唯物论起指导作用,提供方法论原则和理论基础。

社会学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论。

②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综合性科学,研究其他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说明社会学与其他的区别,也说明社会学必须借鉴其他社会科学。

同样,其他社会科学也能得益于社会学。

③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等综合性学科的关系。

同属综合性科学。

④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联系:目的一样,都是为推翻旧社会;理论基础一样,用历史唯物主义作思想指导。

区别:A。

科学社会主义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这一政治学角度来研究。

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之一社会学角度来研究。

B。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单科性学科,社会学是综合性学科。

4. 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社会学也是通过这两条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服务的。

①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A.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

B.社会性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②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A.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符合规律性。

B.对管理社会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学:西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

中国社会学是适应中国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型的需要。

社会发展是社会学发展的源泉,中国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源泉。

中国转型社会:转型的加速期。

速度快,广度、深度、难度前所未有。

两者关系:对转型认识的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

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型过程比较顺利、比较健康的发展。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但也要注意吸取、借鉴国外社会学研究的成果。

要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防止一切照搬,也要避免一切排斥。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35. 什么是社会?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有个人。

吉定斯、塔德。

社会唯实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齐美尔、杜尔克姆。

马克思: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①社会不单单是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

它是人们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产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

1. 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②由人群组成,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

②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③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④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⑤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丰富多彩。

⑥社会系统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

2. 社会系统有哪些功能?②整合功能:文化整合、规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

②交流功能:创造了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交往的场所和规,使人类互动得以进行。

③导向功能:行为规进行导向。

④既成和发展的功能: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

3. 简述关于社会构成要素的理论。

①社会的构成要素,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②传统理论:本文。

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文化要素。

地理要素和生物要素是消极限制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是积极活动要素。

除此以外,还包括群体要素、家庭要素、行为要素、经济要素和政治要素。

③社会三要素论:A.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或人口是社会主体的能动要素。

C.文化一旦形成便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重大作用。

4. 简述关于社会类型的理论。

①马克思: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标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类型: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预见共产主义社会。

基本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②伦斯基:赖以生存的方式,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畜牧的社会、初农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③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整体社会结构的差异。

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杜尔克姆,机械团结的社会与有机团结的社会。

④我国提出:转型社会。

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有一种社会过渡形态,即转型社会,兼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

⑤墨尔根:未开化的、野蛮的、文明的。

⑥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主义阶段。

⑦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22③承认党和政府在解决一些重大社会问题方面已经很大南市场。

④社会主义制度为缓解和根除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也必须承认,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和发展。

⑤针对社会问题的科学研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的探讨,客观上发挥着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维护社会良性运行的积极作用。

1. 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有哪些类型?①社会控制:A.广义: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社会学一般采用这一概念。

B.狭义:对社会越轨者加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

②类型:A.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B.硬控制和软控制(强制性控制与非强制性控制): C.外在控制与在控制: D.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E.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2. 简述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

①本质:普遍性与阶级性。

A.普遍性:社会控制是任何社会维持其秩序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B.阶级性:阶级社会,社会控制的容和形式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②社会控制的方式:统一性与强制性。

A.统一性:社会控制体系各种控制手段的统一性,即各种控制手段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社会控制围的统一性、即有效围是整个社会;社会控制准则的统一性,准则对全体社会成员是一致的。

B.强制性:阶级的强制和压迫,同时也体现了保持控制统一性的需要。

③作用及其过程:多重性与闭环性。

A.多重性:各种控制手段的控制作用叠加在控制对象身上,使其同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B.闭环性:社会控制系统是一个具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社会控制自身是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

3. 简述社会控制手段的类型。

①组织控制:某一具体的社会组织利用组织指令、组织规章等对该组织的成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的过程。

它是一种层级控制方式,控制围局限在该组织部。

②制度控制: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准则,对全体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与制约的过程。

特点是普遍性、强制性和明确性。

具体表现为政权和法律。

③文化控制: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发挥控制作用的过程。

其特点是广泛性、自觉性和非直接强制性。

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

4. 如何分析社会控制的度?试析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基本视角。

①社会控制的度:社会控制对社会行为的约束程度。

具体包括: A.控制力度:以社会活动空间为标准。

空间越小,则力度越强。

23B.控制刚度:以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