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临证验案二则
乌梅丸冶愈疑难寒热病验案2则-论文
乌 梅 丸 可 算 最 耐 人 寻 味 的经 方 之 一 。仲 圣 于 《 伤 寒 杂 病
论》 中用 以 治 疗 蛔 厥 , 晋 唐一直沿袭 , 待 到 宋 代 以后 , 医 学 流 派 兴 盛 ,才 不 断 有 人 从 其 药 物 组 成 去探 讨 其 对应 治 疗 病 机 ,
状态差 , 工 作效 率低 , 健忘 , 时常出错 , 痛 苦 不 堪 。曾陆 续 在 多
家正规 医院的西医 、 中 医处 求 诊 . 终 因 短 时 内 毫 无 改 善 而 作 罢。 既往 易 得 口腔 溃 疡 , 常有痛经 , 易焦躁 , 冬 季 四肢 不 温 。 刻 下 : 面色 萎 黄 , 纳食基本正 常 , 大便偏溏 , 舌淡红 、 苔 薄黄 , 脉 沉 细滑 。予 乌 梅 丸 改 汤 剂 煎 服 。 处方 : 乌梅 1 5 g , 制附子 9 g , 细辛 6 g , 干姜 9 g , 花椒 6 g , 桂枝 9 g , 党参 1 2 g , 当归 6 g , 黄连 6 g , 黄柏 1 5 g 。3 剂。
实 夹 杂 之病 , 故决定投用乌梅丸寒热并用 、 攻 补兼 施 , 竞 得 立 竿 见影 之 效 . 经 年之 病 数 日而 痊 。
1 . 2 不 明 原 因 恶寒 发 热 案
农 本草 经》 认为其有“ 主下 气 , 除热 , 烦满 , 安心 ” 等 功效 ; 合 黄
连、 黄柏之苦寒 , 可益 阴清 热 、 降气除烦 ; 佐 附子 、 干姜 、 桂枝 、
0 ◆ l I 薰 0 0鬻 : 黪 辨 嚣
乌梅丸案二则
乌梅丸案⼆则廖某某⼥ 56岁衡阳市⼈ 2010年5⽉19⽇⾸诊病史简介:反复腹泻3年余,每天⼤便次数少则3-5次,多则上⼗次,便前腹胀,肠鸣,⼝苦,进⾷⽣冷则加重。
近⽇饮⾷不慎病情加重,⽔泻样⼤便,⼩便不利,下肢时有轻度浮肿,⾆淡红,苔薄⽩,脉细。
服药⽆数,效果平平,如今对中药“甚是反感”,其⼉⼦与我院放射科陈⽼师乃同学,经陈⽼师推荐前来就诊。
腹泻多是脾虚湿盛,此⼈亦不例外,刻下患者⽔⾛肠中,⼩便不利,故先开⽀流以实⼤便。
五苓散主之。
桂枝10 茯苓20 ⽩术15 泽泻15 猪苓123剂。
⼆诊:服药⼀剂,⼤便次数明显减少,每天2次⾄3次左右。
第⼀次⼤便基本成形,第⼆次⼤便溏稀。
形寒畏冷,疲乏。
久病体虚,前⽅加参,即春泽汤主之。
桂枝10 茯苓20 ⽩术15 泽泻15 猪苓12 党参20炮姜6 车前⼦15(包)5剂三诊:精神转佳,纳⾷已经增加,昨天外⾯进餐,过⾷⾟辣,⼤便每天1次⾄两次,仍感到腹中冷,肛门有灼热,⼝微苦,便时腹中胀痛。
虚⼈虽有“实证”,仍以攻补兼施,寒温并⽤为妥,不宜苦寒清热。
乌梅丸主之。
乌梅30 花椒8 细⾟5 ⼲姜6 桂枝10 当归10党参15 附⽚10(先煎)黄连6 黄柏104剂。
嘱其饭后服⽤。
四诊:今⽇前来复诊,⼤便完全成形,每天⼀次,进⾷稍凉⾷物未见腹泻,患者甚为⾼兴:⼤便⼏年没有如此正常过了。
⾹砂六君汤加炮姜主之。
另服⽤椒枣丸善后。
-------------------------------------------------------------------------------------------------------刘某某⼥ 50岁 2010年12⽉10⽇晚电话诊治病史简介:左侧⽛痛伴左侧颜⾯肿胀疼痛4天。
患者系我亲姨妈,电话求诊:告知素有龋齿,4天前进⾷⾟辣之后突发左侧⽛痛,⾃认为“上⽕”,⾃购“⽜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等药,服⽤后⽛痛并未见减轻,并出现左侧颜⾯肿胀如馒头,咀嚼及进⾷皆感到困难,遂在当地诊所点滴消炎药2天,病情⽆好转,遂电话求诊。
李士懋先生用乌梅丸医案分析
李士懋先生用乌梅丸医案分析1肝阳虚馁甄某,女,37岁。
2007年8月20日初诊。
头痛三载,服西药可缓解,停药又痛,近一月病重,伴心烦、恶心,困倦嗜睡,每日睡9~10小时仍困,情绪消沉。
脉弦按之减。
舌淡暗,苔白。
证属肝阳虚馁,清阳不升,法宜益肝升清,方宗乌梅丸主之。
乌梅7g,炮附子15g,干姜7g,桂枝10g,细辛6g,川椒5g,党参12g,当归12g,川芎8g,黄连9g,巴戟天12g,肉苁蓉12g,柴胡10g,生芪12g,防风8g2007年9月17日:上方共服28剂,头痛已十余日未作,精力增,精神振,他症亦除,脉转弦缓。
继服7剂,停药。
按语肝主春生少阳之气,主升发条达疏泄。
肝虚,清阳不升,头失清阳奉养,致头痛;阳气者,精则养神,肝虚春生阳气馁弱,故神情萎顿;肝为罢极之本,肝虚而懈怠嗜睡;然肝又内寄相火,肝虚阳不升布,相火郁而化热,致心烦;木不疏土,胃气升降悖逆而恶心。
乌梅丸,温肝阳,补肝体,益肝气,调寒热,恰合本案之病机。
加巴戟天、肉苁蓉者,温阳益精血,乙癸同源,且母子相生,补肾即益肝;加黄芪益肝气;加防风、柴胡助肝用,令清阳得升。
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何不用吴茱萸汤而用乌梅丸?吴茱萸汤长于散寒破阴凝,《本经》云:“吴茱萸除湿,逐风邪,开腠理”,更加重用生姜,故吴茱萸汤散寒破阴凝之力更胜,对寒邪直中厥阴者更佳。
乌梅丸长于温肝阳、益肝用、补肝体,且调寒热错杂,故本案选乌梅丸,而不用吴茱萸汤。
寒热错杂一冀某,女,54岁,工人。
1993年9月17日初诊。
寒热往来五年余,昼则如冰水浸,自心中冷,寒慄不能禁;夜则周身如焚,虽隆冬亦必裸卧,盗汗如洗。
情志稍有不遂,则心下起包块如球,痞塞不通,胸中憋闷,头痛,左胁下及背痛。
能食,便可。
年初经绝。
脉沉弦寸滑。
曾住院11次,或诊为绝经期综合征,或诊为内分泌失调,或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等。
曾服中药数百付,罔效。
此寒热错杂,厥气上冲,乃乌梅丸证。
方予乌梅丸。
顾植山运用乌梅丸磨牙案
顾植山运用乌梅丸磨牙案*导读:王某,男,33岁,2011年9月27日初诊。
夜寐磨牙多年,常于下半夜1~4点发生,余无特殊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小弦。
处……王某,男,33岁,2011年9月27日初诊。
夜寐磨牙多年,常于下半夜1~4点发生,余无特殊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小弦。
处方:炒乌梅20克,熟附片(先煎)4克,北细辛(先煎)4克,川花椒3克,淡干姜3克,川黄连6克,炒黄柏6克,潞党参10克,炒当归10克,川桂枝10克,北五味6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首剂夜间服。
10月18日二诊,夜间磨牙已有减轻,近期小便较频,上方微调,加益智仁10克,怀山药15克,台乌药10克,紫油桂(后下)2克,7剂。
10月25日三诊,夜间磨牙已消失,小便亦调。
按:顾植山从厥阴病欲解时运用乌梅丸的效案、奇案不胜枚举。
此外,从各位龙砂医学流派传承人跟师顾植山学习后运用乌梅丸的临床反馈信息看,临床但见在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出现相关症状,各种病症,没有明显的实热、燥热等与厥阴病相反症象者;或在厥阴风木当值运气时段,皆可使用乌梅丸。
笔者临床体会,若同时兼见厥逆、口干等厥阴病特征者,收效把握更大,往往一剂中的。
曾有一吕姓老年男性,苦于后背部燥热多年,每于下半夜发生,痛苦不堪,西医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遍访国内名医诊治,不能收效,顾师仅根据下半夜发生这一特点,果断选择乌梅丸,一剂药即治愈多年顽疾,传为美谈。
乌梅丸成了一首屡试不爽的奇方、良方、验方。
2014年《第三届龙砂医学国际论坛论文汇编》中收录了多位顾师弟子临证学用乌梅丸的有效验案,从汇编所载录医案看,涉及内、外、妇、儿各科,肺、心、肝、脾等各系统,既有扩张性心肌病、呼衰亡阳出汗等危急重症,亦有高血压、糖尿病、严重失眠、严重毛发脱落、慢性结肠炎、顽固咳嗽等疑难顽证,病症烦多,非方证对应所能罗列矣。
乌梅丸验案2则
乌梅丸验案2则
潘佳蕾;肖丽文;苏文武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6(36)8
【摘要】乌梅丸原主治蛔厥及久利,当今疾病病机复杂多变,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阴阳失调者比比皆是,为乌梅丸的临床使用提供了空间,已非蛔厥久利所限,只要抓住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的病机,皆可随证施用乌梅丸。
笔者根据其寒热并用,清补兼施之功,加减运用于寒热错杂且正气虚弱之多种疾病,收效尚佳。
【总页数】2页(P1325-1326)
【关键词】乌梅丸;顽固久咳;干眼症;《伤寒论》;张仲景
【作者】潘佳蕾;肖丽文;苏文武
【作者单位】佛山市妇幼保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彭涛妙用乌梅丸加减验案 [J], 乔元鑫;彭涛
2.基于现代验案解析乌梅丸方证应用 [J], 高寰宇;王文宽;陈聪;宋咏梅
3.栀子厚朴汤、栀子豉汤合乌梅丸化裁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验案1则 [J], 黄飞霞
4.基于六经辨证探讨乌梅丸治疗腹痛、畏寒验案2则 [J], 韩文静
5.乌梅丸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J], 汪晴;张钟;万远芳;刘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梅丸经典医案、方论
乌梅丸经典医案、方论[方剂组成]乌梅三百枚(480克),细辛六两(180克),干姜十两(300克),黄连十六两(480克),当归四两(120克),附子炮,去皮,六两(180克),蜀椒出汗,四两(120克),桂枝去皮,六两(180克),人参六两(180克),黄柏六两(180克)[服用方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治则方解]病机:胃热肠寒,寒热错杂。
治则:寒温并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方义:本方重用乌梅、苦酒之酸,安蛔止痛。
配伍蜀椒、桂枝、干姜、附子、细辛味辛性温以祛下寒;黄连、黄柏味苦性寒以清上热。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
本方寒热并用,清上温下,和胃安蛔,治疗蛔厥确有良效。
但其酸涩偏重,且温清并用,故又可治寒热错杂之久利。
[辨证要点]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具有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功,常用于治疗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所致的蛔厥证或腹痛证,如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钩虫病、血吸虫病等。
但本方重在安蛔止痛,和中缓急,杀虫之功不强,当症状消失后,续用驱蛔药以收全功。
此外,全方酸甘辛兼备,寒温互用,攻补兼施,又能治寒热错杂之久利证,如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
后世医家据其酸泄酸敛的配伍特点,将其用于治疗妇女崩漏、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阴道炎、更年期综合征、妊娠恶阻、不孕症等病。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史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肺气。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甘,以缓脾气。
乌梅丸三案经方方证
乌梅丸三案经方方证乌梅丸三案江阴市人民医院薛蓓云乌梅丸出自《金匮要略》,自古就把它列为治蛔厥主方和厥阴病方,笔者从医数十载,特别专注对经方的学习与运用,用乌梅丸原方改汤治疗现代疑难杂病取得了一些效果,特摘取三例与您共享。
(一)原案:案一:患者那某某,女,55岁。
2011年6月1日初诊。
形貌:肤色偏黑,体中偏胖,身高:155厘米,体重:55公斤。
主诉:寒热往来、下利4年余加重伴胸闷、气急4月。
现病史:患者4年前停经,开始出现烘热、寒热往来、易汗出,头昏乏力,心烦,易泛酸,上腹时不适,大便日行一至两次,不成形。
被诊为“更年期综合征”反复求治中西医,乏效。
今年初因受寒出现咳嗽、胸闷气急,又被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住院治疗已两次,咳嗽好转,但遗有胸闷、气急。
刻下略咳,稍有痰,色白。
胸闷、气急,寒热往来,烘热汗出,乏力,眼皮涩重。
大便偏稀,日行一至三次,上腹时有饿感,易泛酸。
胃纳可。
小便调。
睡眠一般。
有脚癣。
查体:眼睑略浮肿。
双下肢无水肿。
舌质紫,苔薄白。
处方:小青龙汤加薏苡仁、炙紫菀。
7剂,水煎,每日一剂。
2011年6月27日二诊:服上方14剂,胸闷气急明显改善,无咳嗽,仍寒热往来,烘热汗出,乏力,眼皮涩重。
大便偏稀,日行一至三次,上腹时饿感,易泛酸。
舌质紫,苔薄白。
处方:乌梅丸改汤,7剂,水煎,每日一剂。
2011年8月21日三诊:胸闷消失,略气急,乏力减轻,肤色变亮。
寒热往来消失,大便日行一次,成形。
上腹不适感减轻,无泛酸。
处方:守方乌梅丸改汤。
14剂,水煎,一剂服两天。
2011年10月15日四诊:诸症尚调,精神状态好,守上方7剂,每周服两剂。
按语:该患表里兼证、上热下寒、虚实夹杂,本着先表后里的原则,故首诊与小青龙汤加味先治喘息性支气管炎,接着予乌梅丸改汤治疗较复杂的更年期综合征如寒热往来、乏力、泛酸下利等,确有立竿见影之效。
并在诸症缓解后减量巩固。
案二:患者陶某某,女,49岁。
形貌:肤色黑,体矮胖,身高:156厘米,体重:62公斤。
【新提醒】乌梅丸案(阵发性心慌出汗)
【新提醒】乌梅丸案(阵发性心慌出汗)
一女,1年前曾因阵发性心慌出汗住院,查运动平板试验阴性,24h动态心电图未见异常。
建议冠脉造影,因惧怕而作罢。
近半年心慌未作。
1周前无诱因阵发性心慌、汗出,伴口干苦,夜寐差,大便溏,右乳腺不适(不痛、不胀,莫可名状),舌红苔黄稍腻,脉细。
既往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病史。
处方:乌梅15g,黄连10g,黄柏10g,附子6g,干姜6g,细辛3g,桂枝10g,当归10g,白芍15g,党参15g,葛根15g,炙甘草6g。
3剂。
随访:后见其女,得知药后症除。
按语:本患者未能明确冠心病,不排除心脏神经官能症。
以乌梅丸治疗心系疾病,我在实习时,曾听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王琛老师讲过,后翻阅文献,北京赵金铎也有类似验案。
河北李士懋先生乌梅丸运用更为广泛,认为其病机关键在于肝阳虚馁基础上一系列杂症,具体可参阅李老相关著作。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厥阴病,属于寒热错杂证,上热下寒。
我师张怀亮教授运用以药测证方法及临床体会,认为乌梅丸方的病机在脾肾两虚,肝阳不振,心火过亢,故温补、苦寒并用。
此患者心慌汗出,口干苦,夜寐差,因火热上扰;大便溏,因下寒不固,故投以乌梅丸加减。
我曾亲尝乌梅丸汤剂,味道极为恶劣,酸、苦、辣、麻,不一而道。
然若对症,起效极快。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医案(干燥综合征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反流性食管炎)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医案(干燥综合征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反流性食管炎)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设之乌梅丸,乃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笔者据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的条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痢不止”,而在临证中,抓其主症,大胆应用乌梅丸,效果满意,兹举例如下。
1 干燥综合征王某,女,47岁。
2004年5月初诊,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来院检查。
查血小板44×109/L,伴口渴甚,同时伴口眼干燥,舌质淡、苔薄,脉沉。
经查:自身抗体阳性,且抗SSA、SSB抗体均阳性。
予乌梅丸治疗:乌梅38g,党参、当归各12g,附子、川椒各6g,桂枝、黄连、黄柏各10g,干姜4g,细辛3g。
5剂后,口干明显缓解,1月后复查血小板升至67×109/L。
至今仍在门诊观察中。
按:干燥综合征当属中医消渴范畴,而消渴又为厥阴病的主症,且六经辨证中只有厥阴病的提纲中有消渴之说,故口渴当为其临床辨证的重要切入点,而毅然用乌梅丸治疗,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 糖尿病曹某,男,57岁。
2004年10月初诊,其因咳嗽来院治疗,因其述口渴比较厉害,检查发现其尿糖+,空腹血糖6.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7mmol/L。
其口渴以夜间为甚,伴乏力,易饥但饮食不多,舌质淡、苔薄,脉弦细。
予乌梅丸加减:乌梅、细辛各3g,党参、当归各12g,附子、川椒各6g,桂枝、黄连、杏仁、黄柏各10g,干姜4g。
半月后口渴明显缓解,复查餐后2小时血糖10.5mmol/L,于是改为每周3剂,隔日服用1剂。
目前仍在门诊服药观察中。
按: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虽然教科书强调不要把中医的消渴与西医病名糖尿病等同了,但本例辨证的重要切入点,就是消渴,夜间渴甚,而又无明显舌质红、少津等的阴虚症状,同时伴有饥而不欲食,故对照六经辨证仍属厥阴病,而投乌梅丸,疗效满意。
3 溃疡性结肠炎王某,女,57岁。
乌梅丸临证验案二则
乌梅丸临证验案二则作者:李南南罗增刚周伟刘佳妮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年第11期摘要:乌梅丸原为治疗“蛔厥”“久利”而设,因其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故可广泛用于病机为“寒热错杂”多种疾病的治疗。
需注意的是,本方须重用乌梅且多适用于慢性疾病治疗。
临证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
关键词:乌梅丸;寒热错杂;慢性病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11.029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11-0121-02Abstract: Wumei Pills is a prescri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scariasis of biliary tract and chronic diarrhea.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many diseases with the basic pathogenesis “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cold and heat” because of its features of cold-heat combination and tonifying-purgation combination. What should be noticed i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use large dose of Mume Fructus, which is also can be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Carefully sticking to pathogenesis in clinical treatment can obtain good efficacy.Keywords: Wumei Pills; 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cold and heat; chronic diseases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九)乌梅丸——久利
(九)乌梅丸——久利展开全文76久利——黄永凯医案徐某,男,29岁,2012年12月16日初诊。
腹泻半年、每天3次、呈水样,不伴有腹痛,尤饮酒后加重,曾就诊于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考虑是慢性结肠炎,需做肠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患者恐惧未做。
3天前到某饭店吃饭,饭后腹泻加重、每日5~6次,自觉乏力,没精神,老犯困。
小便短少且黄,舌红,苔白腻,脉弦沉取无力。
中医诊断:久利。
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
处方:细辛3g,肉桂5g,黄连3g,黄柏6g,当归20g,乌梅9g,附子5g(先煎),人参5g,干姜6g,花椒5g。
3剂,水煎,温服。
12月19日二诊:药后腹泻止,大便正常,日1次。
自感精神好,乏力消失。
舌红,苔薄白,脉弦沉取无力。
上方加广藿香3g,紫苏叶3g。
7剂,水煎服。
《经方临证实践录》论:久利半年,脉沉弦无力者,此为中虚下寒,木气疏泄之象也。
木以升达为畅,木陷不升,则上冲心胸或发奔冲,或陷下疏泄而为久利。
乌梅丸,温中下之寒,交济阴阳,升陷止泄也。
77久利——黄永凯医案李某,女,45岁,2005年10月20日初诊。
不规律腹泻5年余,每天八九次,水样泻与糊状便交替出现,伴有左下腹腹痛,尤其使她烦恼的是晚上有三四次腹泻,影响睡眠,导致白天精神差,犯困,影响工作,深感苦恼,曾经到北京某医院就诊,诊为慢性结肠炎。
服过中药,效果一般。
舌红,苔薄白,脉弦无力。
中医诊断:久利。
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
处方:乌梅丸方加减。
细辛3g,桂枝20g,黄连3g,黄柏3g,当归9g,乌梅9g,附子9g(先煎),人参18g,干姜9g,花椒5g。
7剂,日1剂,水煎服。
10月27日二诊:药后腹泻减轻,每日3次左右,晚间减为1次,睡眠好,上方继服7剂。
《经方临证实践录》论:乌梅之利,久利,频繁,加来促,皆肝木疏泄太过也。
78久利——刘二亮医案安某,男,33岁,2011年8月2日初诊。
两个月来大便溏,乏力,余无异常。
诊脉左关小弦,右脉沉,舌苔薄黄腻、边有齿痕。
李士懋乌梅丸2
李士懋乌梅丸2例29:嗳气(一)何某,女,18岁。
2005年7月19日初诊:嗳气频,已半年,气涌如喷,其声巨,以致影响全班上课,不得已而休学。
胃脘胀痛,牵背,有气上攻,逆气上而嗳气不畅时则胸胁肩颈及耳前后皆憋胀痛,必连嗳方舒。
于天冷或情绪波动时则重,重时呕吐,吐涎沫。
素畏风寒,天凉则肢冷。
曾胃镜检查:贲门充血,水肿。
脉弦按之减,两寸弱。
舌尚可。
证属:肝胃虚寒,冲气上逆。
法宜:温肝胃。
方宗:乌梅丸加减。
乌梅8g 炮附子12g 干姜5g 吴茱萸6g 川椒5g 细辛5g 桂枝15g 当归12g 红参12g 沉香9g 生黄芪12g10月4日二诊:累计服药80剂,前后加二仙汤、紫石英。
诸症平,脉弦缓。
上方继予10剂以固疗效。
按:脉弦无力乃肝阳虚,两寸弱乃阳不升。
肝寒且兼脾肾寒,冲脉失镇,厥气上冲而嗳、呕,与奔豚病同。
乌梅丸温肝,调寒热。
冲脉温,厥气止。
此案并无热象可据,何以仍用黄连?因肝中内寄之相火,亦可热化,故吾仍用之。
此处用连、柏,并非监姜、附辛热之佐药,亦非热因寒用之反佐,乃制其相火,虽无热象,亦当据厥阴病之特性,未雨绸缪,治未病。
例30:嗳气(二)赵某,女,56岁。
2005年7月26日初诊:频嗳4年,按捏周身任何部位皆嗳,得嗳则舒。
周身痹痛僵紧,手指肿僵麻木,腹胀硬,畏寒肢冷,下肢尤著,众皆穿短衫,彼尚穿棉裤,3件上衣。
腘颈及右腰筋挛起硬疙瘩,揉之则嗳。
大便常溏薄,日三四行。
脉弦无力,舌淡。
证属:肝寒,冲气上逆。
法宜:温肝平冲。
方宗:乌梅丸加减。
乌梅6g 炮附子12g 桂枝18g 细辛5g 干姜6g 川椒6g 吴茱萸6g 当归12g 党参12g 黄连8g 生黄芪12g 白芍12g 鸡血藤18g10月21日二诊:上方共服60剂,桂枝加至30g,嗳气止,他症除,腿尚凉,脉已起。
原方继服10剂以固疗效。
按:以其脉弦无力、畏寒肢冷,故诊为肝阳虚。
经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八脉附隶于肝肾,肝寒则冲气上逆,嗳气不已。
乌梅丸临证验案二则
乌梅丸临证验案二则李南南;罗增刚;周伟;刘佳妮【摘要】Wumei Pills is a prescri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scariasis of biliary tract and chronic diarrhea.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many diseases with the basic pathogenesis \"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cold and heat\" because of its features of cold-heat combination and tonifying-purgation combination. What should be noticed i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use large dose of Mume Fructus, which is also can be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Carefully sticking to pathogenesis in clinical treatment can obtain good efficacy.%乌梅丸原为治疗\"蛔厥\"\"久利\"而设,因其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故可广泛用于病机为\"寒热错杂\"多种疾病的治疗.需注意的是,本方须重用乌梅且多适用于慢性疾病治疗.临证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年(卷),期】2018(025)011【总页数】2页(P121-122)【关键词】乌梅丸;寒热错杂;慢性病【作者】李南南;罗增刚;周伟;刘佳妮【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100053;北京中医医院平谷医院,北京 101200;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7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李赛美教授巧用乌梅丸验案二则
李赛美教授巧用乌梅丸验案二则Professor Li Saimei’s clinical experience of using Wumei Pills冯鑫(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摘要] 作者介绍了李赛美教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炎和更年期综合征的两则验案,阐述了李教授谨守乌梅丸所治厥阴病机,灵活运用乌梅丸的临床经验。
[关键词] 乌梅丸;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47(2003)07-011-02 李赛美教授长期从事《伤寒论》教学和临床工作,勤学博识,师不泥古,对伤寒论深有研究,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
笔者有幸从师侍诊,见其组方既辨证守方,又推陈出新别有特点,灵活运用经方,每每取得满意疗效。
兹举其善用乌梅丸治疗疑难杂症,可窥其一斑。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的厥阴病篇,由乌梅、细辛、蜀椒、桂枝、干姜、附子、黄连、黄柏、当归、人参等药组成。
原主治蛔厥,又治久痢。
而李教授认为乌梅丸证的病机为肝阳虚,阳气不能生发敷布,然肝中又内寄相火,当肝阳虚而不得生发疏泄之时,相火亦不得敷布,以致郁而化热。
此即尤在泾所云:“积阴之下,必有伏阳。
”一方面是阳虚阴寒内盛,一方面是相火内郁而化热,这就是造成厥阴寒热错杂的病机。
乌梅丸证乃肝阳虚夹有郁火,是以肝阳虚为主要矛盾,以郁火为次要矛盾的病证。
此种郁火并非必在膈上或胃中,可以流窜全身。
故不可囿于上热下寒说,按图索骥式地机械运用乌梅丸。
肝主生发、疏泄,其政舒启其德敷和。
肝的疏泄条达,在人体具有广泛功能:调畅气机、情志、津血、月经与排精等。
一旦肝阳虚失其疏泄之职,则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可呈现广泛病变。
故乌梅丸具有寒热并调,气血兼顾,扶正祛邪,调肝和脾的功效,其所主病范围颇广。
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只要谨守厥阴病肠,迫肛外出。
治宜清热祛湿,升清举肛。
用二妙散加味:黄柏9g 苍术 佩兰各6g 金银花 槐花 葛根 枳壳各12g 甘草2g。
【经方临证】乌梅丸治鼻窦炎案
【经方临证】乌梅丸治鼻窦炎案
【经方临证】乌梅丸治鼻窦炎案
程某,女,21岁,形体中等,面色润泽。
2014年4月14日初诊。
初中时鼻窦炎始发,平时基本无症状,冬日流涕,夏日则无。
今年3月开学时鼻窦炎开始发作,鼻塞、流浊涕,时好时坏。
刻诊:现无流涕,前额部闷痛,冬天手常冷。
有结肠炎病史,中午饭后易于腹泻,但纳可眠佳,口中和,舌质润少苔,双脉弦。
处以乌梅丸原方:乌梅40g,党参20g,当归5g,附子5g,花椒10g,桂枝10g,干姜10g,黄连3g,黄柏5g,细辛5g。
6剂,煎服,每日1剂。
4月21日二诊:前额闷痛已失,饭后易泻消失,舌质润,少苔,脉弦。
上方改当归为3g,4剂。
前2剂,每日1剂。
后2剂,分4日服完,以巩固疗效。
按:鼻窦炎一病,按鼻渊论治,教科书多分为虚、实两端。
实证分为肺经风热、胆腑郁热和脾胃湿热,分别治以苍耳子散加味、龙胆泻肝汤加减、黄芩滑石汤加减。
虚证分为肺气虚寒与脾气虚弱,分别治以温肺止流丹和参苓白术散。
笔者治疗鼻窦炎,也分虚实两端。
实者,清其热;虚者,补其本。
纵观本病,鼻窦炎发作时流浊涕,可按肺经风热论治。
然而,患者就诊时鼻无流涕,但言前额部闷痛,属于阳明经的循行部位,应当治以白芷。
然而笔者为何治以乌梅丸呢?按病论治,患者有结肠炎病史,这是使用本方的依据。
还有,冬天手常冷、双脉弦,这也是选用乌梅丸的依据。
按照乌梅丸的使用依据,证属寒热错杂,前额部闷痛属热,而中午饭后易于腹泻则属寒也。
(二)乌梅丸——头晕,头痛,头摇
(二)乌梅丸——头晕,头痛,头摇3头晕——黄永凯医案杨某,男,71岁,2012年12月12日就诊。
两年前医院诊为多发性肾囊肿,近1周感觉没精神,头晕乏力,伴后背痛,手脚发凉,舌红,苔白腻,脉弦沉取无力。
中医诊断:头晕。
西医诊断:多发性肾囊肿。
治疗:乌梅丸加减。
处方:细辛3g,桂枝9g,黄连5g,黄柏9g,当归20g,乌梅9g,附子3g,人参9g,干姜5g,天麻9g,全蝎3g。
7剂,日1剂,开水冲后温服(北京康仁堂中药颗粒)。
12月25日二诊:自觉较前有精神,乏力显减,后背痛、头晕、手脚发凉减轻,舌红,苔白腻,脉弦沉取稍无力。
上方继服7剂,日1剂,开水冲后温服。
按语:该患者诊为多发性肾囊肿,却使用乌梅丸治疗“肝阳不足”的方子,效果还不错。
提醒我们要用中医思维去思考临床症状,这样才会得出正确的中医辨证结论,西医诊断有时是病情轻重的参考。
该患者有“头晕、后背痛”的兼症,故加天麻止晕,加全蝎通络止痛。
《经方临证实践录》论:手脚发凉,此是中虚四逆证,阴阳不相交接。
此眩晕者,是为阳厥之证。
舌红为阳火不降,苔白腻者,肺气郁阻,不能化津。
弦为木脉,沉取无力,此是下寒阴盛,木旺而发厥逆。
乌梅丸建中疏木,交济阴阳也。
4头晕(高)——黄永凯医案白某,男,62岁,2013年3月12日10时5分入院。
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心慌、气短,头痛不明显,听力明显下降,无视物旋转及视物模糊,日常生活即出现心慌、气短,于当地医院测血压达150/110mmHg,诊为高血压病,冠心病。
间断口服丹参滴丸,一直口服倍他乐克25mg/d+厄贝沙坦0.15g/d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尚可,今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高血压收治入科。
病程中无发热、脱发、皮疹等,有咳嗽、咳痰,咳白色黏痰,偶尔胸闷、心前区不适,无心前区针刺样疼痛,夜间可平卧入睡,无恶心、呕吐、反酸,有腰痛、下腹痛、腹泻。
睡眠、精神、饮食一般,尿频、尿急,尿涩、尿量正常,大便正常。
《伤寒论》113方——乌梅丸,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乌梅丸,典型医案1巅顶痛——权依经医案莫某,男,48岁,1978年10月16日初诊。
半年来自感头顶疼痛,伴有视物模糊,劳累后加重,手足心发热,烦躁易怒。
有慢性肝炎史,近月来肝功已转正常。
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处以乌梅汤:乌梅15枚,黄柏3克,黄连8克,干姜4.5克,党参3克,桂枝3克,川椒2克,细辛3克,附子3克,当归2克。
水煎,分2次服,3剂。
二诊:服上药后,自感头痛减轻,但视物仍模糊。
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续服3剂。
三诊:服药后,巅顶已不痛,视力也大为好转,自感头脑较前清爽。
继用上方3剂,以善其后。
[《古方新用》1981:31]按语:厥阴之脉达于巅顶,今肝之阴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故头痛、视物不清。
《金匮要略》云:“夫肝之补,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乌梅丸正符此意,号为厥阴经之总方,故以之补肝之体,则诸症自除。
《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经方直解》论:本案头痛,视物模糊,此是阳厥不降,头上经气壅塞所致。
脉弦细者,此为木陷之脉,阴厥之脉也。
手足心发热,此不是胃腑热蒸,反而中虚,阴阳不交,手足之阳,陷于手足心也。
也就是小建中汤证的病理,手少阳陷于手心,足厥阴之阴中清阳,陷于足心。
烦躁易怒,此为上热,脉弦细者,此为下寒。
上热烦下阴弦,中气不交手足热,就出来了。
总结,无论外感,还是内伤,烦躁易怒证,都是上热,注意区别阳气离根的烦躁而无易怒,此是虚烦虚燥。
乌梅丸证的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有很多经方也都有这此证,所以比较难辨,区别他方的是此病脏寒,或中气不交证。
从众多证中找出上热下寒与中厥,这三者关系,就基本能确认为乌梅证。
本案手足心烦热、烦躁易怒,也相同于黄连阿胶汤证。
也会误选用黄连阿胶证。
但黄连阿胶的另一个主症是不得卧。
本案是头痛为主症,头上壅塞,阳厥不降也。
2头摇刺痛——梁颂名医案杨刘氏,53岁。
病头摇刺痛,时发时止,一日一夜发作10余次,发时头摇,频不可数,夹持之不能正,头痛用布包之,亦不能耐,且右目小眦红赤如血块。
乌梅丸新用验案3则
[ ] 胡 国俊 .虫 咳证治 刍议 [] 辽 宁 中医学 院学 报 , O ,()9 6 J. 2 02 1 :. O ( 稿 日期 :0 0—0 收 21 3—1 ) 7
本 文 编 辑 : 艳 萍 李
3月 1 7日三诊 : 咳平 , 与华盖散加味巩 固疗效 。
处溃烂 , 溃疡面有 黄白分泌物覆盖 , 痛剧 烈 , 能进 食 , 灼 不 口 水多 , 自觉 口腔有腥味 , 神疲 , 便溏 , 舌质红、 苔薄 白, 脉弦细 。 证属脾 虚蕴 热 , 热错 杂。治 以乌 梅丸 加减 。药 用 : 寒 乌梅 2 , 0g 白术 、 苓 各 t , 参 1 , 茯 5g 党 2g 附子 1 , 0g 蜀椒 、 黄连 各 6g 肉桂 、 , 细辛各3g 。每 日 1 , 剂 水煎温服。 5剂后溃疡基本 愈合 , 疼痛消失 , 守方继进 1 剂 而愈 , 0 随访 1年未复发 。
见异常 。舌质淡红 、 白, 苔 脉沉细。辨证为清阳不升 , 寒热错
杂 。治 以 乌 梅 汤 , 用 : 梅 2 , 参 1 , 子 、 归 各 药 乌 0g 党 2g 附 当
性。腹部 B超 检查 示 : 性胆 囊 炎。静 点多 种抗 生 素 l 慢 O 余天无效 , 中医治疗 。诊 见 : 疲 , 白, 转 神 面 纳差 , 口苦 而干
已愈。
按 : 患儿 虫斑表 现不 明显 , 此 但病 程 久 , 并有 夜 咳 , 杨 梅舌 , 当考 虑 虫 咳可 能 , 例 主要 因 感受 风 寒 , 肺 受 虫 本 且 拢, 致肺气不 利 , 降失 司 , 气 上逆而 作 咳 , 通 调水 道 宣 肺 肺 功能失常 , 液敷 布 障碍 , 聚于肺 , 生成 痰 , 水 停 酿 因此 治 法 重在疏风化痰 , 宣肺 止 咳 , 在此 基础 上投 以少 许驱 虫药 花 椒、 苦楝 、 乌梅 , 便收 到了立竿见影 之效 。
临证思考33:乌梅丸治疗腹胀案
临证思考33:乌梅丸治疗腹胀案
我的母亲形体消瘦,体质虚弱,常年怕冷,又思虑过多,肝气常郁。
近日自觉小腹隆起、撑胀,黎明、下午时分加重,食后加重,喜暖、喜按;纳少,自利,日2-3次,遇冷则次数更多;舌微红,舌面湿润,脉弦细。
辩证:厥阴肝郁,太阴脾寒
处方:乌梅丸合理中汤化裁
乌梅20 当归12制附片6干姜6川椒6桂枝6细辛6乌药6炒枳壳6炙甘草15党参15炮姜20炒白术15. 五副
服药后腹胀渐减,大便日一次。
微感牙痛,查舌边红,原方加黄连2克,又服3副,症状基本消除,予附子理中丸善后。
思考:本案实际上是由两个病机组合而成的,一方面,太阴脾家虚寒,脏寒生满病;一方面,肝气郁滞于小腹,所以,既用理中汤急温太阴;又裁取了乌梅丸中调达肝气的药组,以疏达局部壅滞之气。
当归、乌梅,润养肝体,为肝气的正常生发、展放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乌梅本身就兼有生发肝气之功;制附片、干姜、川椒、桂枝、细辛,味辛主开,条畅气机,这些药组合起来,润肝体,畅肝用,构成调肝的基本结构,后世逍遥丸用“当归、白芍;柴胡、薄荷”,疏达肝郁,实际上二者处方的结构是一样的。
乌梅丸是疏肝妙方,本方由3部分组成:1 乌梅、当归;制附片、干姜、川椒、桂枝、细辛,疏肝解郁,展放气机;2 黄连、黄柏,清胆除烦;3 人参,健脾益气。
如果舌苔厚腻,胃脘不适,可以加入平胃散,理气和胃;便秘者加酒大黄,通腑降浊。
从而共同调节中焦枢机“肝、胆、胃(肠)、脾”,共同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
乌梅丸“疏肝、清胆、健脾”,小柴胡汤“疏肝、清胆、和胃、健脾”,一个是厥阴病主方,一个是少阳病主方,两者交相辉映,互相补充,给我们无尽启迪。
久咳病例两则~乌梅丸法——明空中医白粹昭
久咳病例两则~乌梅丸法——明空中医白粹昭
1,徐某,女,41岁,2013年1月19日诊,尺脉沉有根,关寸略弦、细数,有寒;舌质暗红,薄黄苔。
咳嗽4个月,时有腹泻。
诊断:冲任寒凝(肝肾不足,肺有郁热,上热下寒)
治则:温通冲任
处方:
汤剂:乌梅30克、细辛3克、干姜30克、黄连5克、当归30克、制附片15克、川椒10克、桂枝30克、党参30克、红参10克、黄柏5克、巴戟天30克、生龙牡各30克、炙甘草15、大枣30克。
水煎服,7剂。
针刺:取腹部中脘、肓俞、气海。
患者问:服药多久,咳嗽能见效?
医者答:1剂即可,用药一周,以巩固疗效!
医者按:随访,服药1剂,咳嗽止。
服药一周,神气清爽。
久咳,需从肝肾主论治,切勿消痰润燥。
乌梅丸法,仲景用辛酸两合,寒苦直降,辛热宣通,,平调寒热,补泻兼施,所用甚广。
医者之所以回答1剂即效,为患者尺脉虽沉,但沉取有根,和缓从容等等,脉象虽玄微,医者凭一时的灵感所答而已。
2,刘某,女,38岁,2013年3月31日诊,尺脉沉寒隐隐,关寸弦;舌质暗红白腻苔。
咳嗽3个月。
诊断:冲任寒凝
治则: 温通冲任
用腹针及汤剂同前,重用制附片及细辛剂量。
患者与徐某朋友,系徐某介绍来诊。
亦问:服药多久能咳嗽痊愈?答:两周。
问:为什么徐某一剂即效,而我需两周?
答:体质不同,您是大寒体质,且有阴邪盘踞,久方能取效。
医者按:刘某服药13剂,仍有微咳;14剂,咳除。
医者意也,有心理暗示,还是判断准确,实难言表!(两位后曾携子女、姐妹、母亲来诊,与笔者成为朋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梅丸临证验案二则
乌梅丸原为治疗“蛔厥”“久利”而设,因其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故可广泛用于病机为“寒热错杂”多种疾病的治疗。
需注意的是,本方须重用乌梅且多适用于慢性疾病治疗。
临证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
Abstract:Wumei Pills is a prescri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scariasis of biliary tract and chronic diarrhea.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many diseases with the basic pathogenesis “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cold and heat” because of its features of cold-heat combination and tonifying-purgation combination. What should be noticed i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use large dose of Mume Fructus,which is also can be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Carefully sticking to pathogenesis in clinical treatment can obtain good efficacy.
Keywords:Wumei Pills;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cold and heat;chronic diseases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全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10味药组成。
《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云:“仲景制乌梅丸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方,犹总督内地之大帅也。
”乌梅丸乃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篇的主方,故其应用可抓住厥阴病的提纲证,而不宜拘泥于“蛔厥”及“久利”。
厥阴乃阴之尽、阳之始,乃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
病至厥阴,病情日久,正气衰弱,易导致气机逆乱、阴阳失调、寒热错杂、虛实互见的病理状态。
刘渡舟[1]认为,乌梅丸一是治蛔厥,一是治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
李士懋等[2]认为,乌梅丸主要用于治疗肝阳虚导致的寒热错杂证。
黄煌认为,寒热错杂可作为判断是否应用乌梅丸的重要依据[3]。
笔者验之临床,疗效确切,兹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37岁,2017年7月1日就诊。
有肠易激综合征史10年,每于情志不遂、进食冷凉及辛辣食物后出现腹痛、腹泻,3 d前无明显原因腹痛、腹泻再作。
刻诊:腹痛、喜温喜按,腹泻,伴腹胀、肠鸣,便后缓解,大便日行4~7次、呈糊状,身倦怠,食少,眠可,舌淡、尖红,苔白,脉细弦。
中医诊断:泄泻,证属脾寒肝旺、湿热蕴结。
治以清热燥湿、温脏止泻。
方以乌梅丸加减:乌梅30 g,细辛3 g,肉桂6 g,黄连12 g,黄柏10 g,当归12 g,花椒12 g,党参30 g,炮附子(先煎)3 g,黄芪15 g,大枣6枚,生姜6片。
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2017年7月8日二诊:乏力减轻,腹痛、腹泻改善,大便日行3~4次、成形,舌淡,苔白,脉细弦。
守方继服7剂。
2017年7月15日三诊:服药3剂后至本次就诊时,腹痛未发作,大便日行1~2次、黏滞感,乏力缓解,食少、食后脘闷,舌淡,苔白,脉细。
治以益气健脾祛湿。
予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30 g,麸炒白术15 g,茯苓10 g,白扁豆12 g,陈皮12,莲子肉12 g,麸炒薏苡仁10 g,山药12 g,当归12 g,生地黄12 g,炙甘草12 g,大枣6枚,生姜6片。
继服10剂。
按:《临证指南医案·泄泻》“盖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内起”指出,对泄泻而言,脾虚易被肝木所克,形成肝脾同病;此外,病情迁延日久,或误治、失治,使病情更为复杂,易形成诸多脏腑阴阳失衡、寒热错杂之象。
因此,久泻久利多呈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的寒热虚实错杂证候。
本案患者腹泻10年之久,与乌梅丸“又主久利”相合。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曰:“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症之法……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久利则虚,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
”该患者久病体虚,阴阳失调,不仅存在脾虚肝旺之候。
乌梅丸既可清上温下,泄肝木、安脾土,助恢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又可酸收涩肠、温阳补虚、清热燥湿而止泻。
加黄芪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大枣、生姜益气护胃。
因患者病情迁延不愈,故三诊仍见纳少、脉细等正气不足之象,实乃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所致,遂以参苓白术散加当归、生地黄益气健脾扶正为主,兼以渗湿止泻巩固疗效。
案例2:患儿,女,15岁,2017年9月2日就诊。
6岁时,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此后每年偶有发作,近半年隔月发作1次,发作前胃痛,呕吐胃内容物,头晕,大汗淋漓,小腹冷痛。
30 min左右可自行苏醒,醒后乏力、胃脘不适。
刻诊:神疲乏力,心烦眠差,纳少,大便稀溏,小便可,舌淡红,苔黄腻,脉沉弦、两尺弱。
辨为阴阳失调,寒热错杂之厥证,治以调和阴阳。
方选乌梅丸合四逆散加减:乌梅30 g,细辛3 g,桂枝12 g,黄连10 g,黄柏10 g,当归15 g,花椒12 g,党参30 g,炮附子(先煎)10 g,麸炒白术12 g,陈皮12 g,茯苓12 g。
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2017年9月30日二诊:患儿服药后昏厥未发作,又自行守方继服14剂。
诉神疲乏力缓解,眠多梦,纳少,二便调,舌淡,苔白腻,脉沉、两尺弱。
治以益气健脾、养心安神。
方选归脾汤加味:党参20 g,炙黄芪20 g,麸炒白术12 g,茯苓12 g,当归12 g,远志10 g,炒酸枣仁20 g,木香6 g,陈皮10 g,法半夏9 g,炙甘草10 g,大枣6枚,生姜6片。
继服10剂巩固疗效。
按:《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指出厥证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
本案患儿发厥日久,损伤正气,虚实夹杂,阴阳不和。
结合发作前后虚实相兼之症状,及舌质淡、苔黄腻、脉沉弦亦属寒热错杂之佐证。
乌梅丸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
因患兒纳食不香、苔腻,故加麸炒白术、陈皮、茯苓健脾助运。
脾气亏虚则体倦乏力、纳少,心血不足则眠不安,脾虚湿盛则舌苔腻。
厥发日久,耗伤气血,心神不宁,脾运失健,心脾两虚,急需顾护脾胃,调理心神。
二诊时,患儿服药后厥证未发,遂改投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宁心为本,加陈皮、法半夏燥湿化痰,防止脾虚不运而生湿化痰。
2 讨论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曰:“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
佐黄连泻心而除痞,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
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而肝得所养,是固其本也。
肝欲散,细辛、干姜以散之;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
寒热并用,五味兼收,则气味不和,故佐以人参调其中气。
”细审其方,乌梅丸酸苦辛甘并投,用寒用热,且攻且补,能敛能散,诸药配伍,调理阴阳寒热虚实,刚柔共济,使复归于平和。
具体运用乌梅丸需注意2点:①本方各药物的剂量。
乌梅作为君药用量宜大,可从30 g起,这与张仲景原方重用乌梅一致,量大力专方能效宏。
乌梅味酸性平,入肝经敛肝泻肝。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谓:“仲景之方,多以辛甘、甘凉为君,独此方用酸收之品者,以厥阴主肝而属木。
”因本方其他药物或热或寒,或收或散,故应根据具体的寒热属性、虚实状态等而调整。
②“久”之于乌梅丸意义重大。
病久则单纯寒、热、虚、实证少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复杂病机则多见。
乌梅丸扶正祛邪,清热温阳,多适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
总之,若得其立法立方之旨,乌梅丸可广泛应用于基本病机为“寒热错杂”的多种疾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50-352.
[2] 李士懋,田淑霞.中医临证一得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71-374.
[3] 苗婷婷,李小荣.黄煌运用乌梅丸治疗“久利”医案赏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