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声到底是不是变调
普通话中的变调规则
![普通话中的变调规则](https://img.taocdn.com/s3/m/bbd5517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40.png)
普通话中的变调规则普通话作为中国国家通用语言,其音调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普通话中的四声,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根据这四个音调的不同,汉字的发音也会有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变音规则,比如轻声变调、连读变调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普通话中的变调规则。
一、轻声变调1、轻声前有标调字轻声前有标调字的时候,轻声会发生变调。
具体规则如下:(1)轻声前有一、四声的标调字时,轻声变为二声。
比如“我⼀共去过两次”中,“我”原本是轻声,但因为前面的“过”是四声,所以“我”要发二声。
“他⼀共⼀个⼀”中,“⼀”是一声,所以“⼀”要发二声。
(2)轻声前有三声的标调字时,轻声变为⼀声。
比如“我去了⼀趟北京”中,“我”原本是轻声,但因为前面的“了”是三声,所以“我”要发⼀声。
“她出了⼀⼀书”中,“⼀”是三声,所以“⼀”要发⼀声。
2、轻声前无标调字轻声前没有标调字的时候,轻声会发生变调。
具体规则如下:(1)轻声前有不合并到上一个字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时,轻声变为⼀声。
比如“心情”、“理解”、“学习”、“不⼀⼀”等。
这些词汇中的“心”、“理”、“学”、“不”原本是轻声,但由于后面的词或短语不合并到上一个字上,所以这些词要发⼀声。
(2)轻声前只有不合并到上一个字的单音节时,轻声变为⼀声。
比如“她⼀便⼀个男⼀的⼀具”,这句话中,“便”、“八”、“个”、“的”原本是轻声,但由于后面的音节不合并到上一个字上,所以这些词要发⼀声。
二、连读变调在普通话中,有些词语在连读的时候,会发生变调。
具体规则如下:(1)连读时发生⼀同⼀音的漾变时,主要包括下列情形:一、连读时发生去声的变声时。
如:⼀不当得当-⼀⼀典当,木屋门上-木⼀同上。
二、连读双轻声出现的地⼀:天都免费-天⼀免费,三⼀干扰⼀家-三⼀干扰人。
(2)连读时发⼀两同一音合成的嬲变时。
如:三把不东西-三八上東西,又长又胖的人-又放又⼀⼀⼀。
二者连读时发⼀ 同一音合成的集变时。
什么是轻声
![什么是轻声](https://img.taocdn.com/s3/m/a5e1be0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4.png)
什么是轻声
轻声是汉语中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变调现象,在全国的广大方言和普通话均有出现。
轻声一般不被当作固定声调看待,因为它没有固定的调值。
现代汉语拼音里面只存在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
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这便是轻声现象。
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因为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一般要根据前一个字的声调来确定,所以在拼音规则中不做特殊标识,按本字发音标明便可。
某些时候轻声音变可以区别同字词。
.
小声,低声;
汉语有些词里的音节或句子里的词的音,念得又轻又短,叫做"
轻声",也叫"轻音"。
轻声现象跟前后语音环境﹑音的高低﹑长短和音质都有一定关系,跟语法也有密切关系,有时还有辨别词义的作用。
如普通语中的"了﹑着﹑的"等虚词和做后缀的"子﹑头"
等字都念轻声。
有些双音词的第二字也念轻声,如"萝卜"的"卜","地方"的"方"。
.
.
轻声音节的变化与语音的四种物理属性都有关系。
主要表现在音长变短
.。
汉语拼音中特殊的声调——轻声
![汉语拼音中特殊的声调——轻声](https://img.taocdn.com/s3/m/bb4d5b0c48d7c1c708a14591.png)
汉语拼音中特殊的声调——轻声轻声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别声调。
在词语或句子里,有的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是轻声。
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一般不独立存在。
也就是说,读轻声要有具体的语言环境。
如“头”“方”“服”单独读时都有自己原来的声调,读“tóu fāng fú”,而在词语“木头(mù tou)”“地方(dìfang)“衣服(yīfu)”时都变成了轻声,要去掉声调,变成轻声。
1.重叠轻读。
如,妈妈爸爸爷爷、哥哥、弟弟、平平、星星2.助词轻读。
语气助词——“吗、啊、呀、哇、呢、哩”;时态助词——“着、了、过”;结构助词——“的、地、得”。
走吧(ba)、吃过(guo)饭、跑得(de)快。
3.方位词轻读。
如,“地上、灯下、屋里”中的方位词。
4.趋向动词轻读。
如,“走过来、下去”等。
5.语气词轻读。
如,“呢、吗、啊、吧”等。
6.双音单纯词。
如,“葡萄、萝卜、石榴”词中的后一个字轻读。
7.词缀。
如,带“子、儿、头、们、么”等的词中,词缀轻读。
影子、房子、茄子、木头、我们、他们、你们、什么、怎么、这么、那么8.区别词性。
如,“大意”本是名词,如果“意”轻读了,就成了动词。
“报告”本是名词,“告”轻读了,词就成了动词。
9.区别词义。
如:“老子”是古代的一人名。
“老子”中“子”轻读,就成了“父亲”了。
还有一些其他例外情况,如“豆腐”“太阳”等词的后一字在北京方言中也都轻读,普通话也都吸收了。
10.单纯词的第二个字读轻声。
如,萝卜(bo)。
11.“ABAB”形式的动词重叠词中的“B”都读轻声。
如,研究研究(jiu)。
附录:小学常见轻声词阴平肮脏巴结巴掌扒拉扳手帮手包袱包含槟榔抽屉出落出息窗户聪明撮合耷拉褡裢答理答应耽搁叨唠灯笼掂掇差事掺和抽搭干净干系甘蔗姑娘骨朵儿玻璃苍蝇风筝干巴东西兜肚嘟噜嘟囔嘟哝多么多少哆嗦风水高粱膏药疙瘩胳臂胳膊跟头工夫工钱公家呱嗒官司归置规矩哈欠花哨叽咕饥荒家伙奸细将就缰绳交情街坊勾搭估摸拉拢邋遢结巴结实精神磕打窟窿宽敞宽绰亏得拉扯眯缝摸索拍打篇幅欺负千斤(顶)敲打亲戚烧卖身份身子生日生意牲口尸首师父师傅疏忽舒服舒坦摔打说法说合说和私房思量提防添补挑剔温和窝囊窝棚稀罕虾米先生兄弟休息烟筒胭脂央告秧歌吆喝妖精衣服扎实张罗招呼招牌招惹折腾针脚真是支吾芝麻知道知识周到庄稼消息歇息心思薪水腥气作坊斯文松动松快踏实踢腾师爷收成衣裳冤家冤枉约莫糟蹋收拾书记叔伯罗嗦没关系阳平白天荸荠便宜别致财主裁缝残疾柴火长处成分除了船家茨菰嘀咕狐狸胡琴葫芦糊涂格式蛤蜊蛤蟆寒碜合同和气和尚核桃横竖黄瓜馄饨活计活泼节气觉得咳嗽来路牢靠累赘篱笆莲蓬凉快粮食滑溜迷惑棉花苗条菱角萝卜麻烦麻利玫瑰眉毛门路门面迷糊明白模糊磨蹭蘑菇难处难为能耐泥鳅年成年月黏糊娘家奴才挪动名堂名字衙门神甫牌楼盘缠盘算朋友皮匠皮实枇杷疲沓琵琶神气神仙什么石榴时候拾掇俗气随和随着抬举笤帚停当铜匠头发妯娌头里徒弟王八王爷鞋匠行当行家行李玄乎学生学问牙碜严实阎王姨夫意识油水云彩匀称匀净匀溜匀实杂碎折磨直溜值得脾气婆家葡萄人家牙口上声摆布摆设本钱本事比方扁担补丁打扮免得打手打算打听点拨点心点缀懂得耳朵火候伙计讲究搅和考究口袋打点打发打量打磨苦处喇叭懒得老婆老实老爷了得马虎买卖笔杆子。
“轻声字”怎么标调和读音?
![“轻声字”怎么标调和读音?](https://img.taocdn.com/s3/m/328890ceed630b1c58eeb542.png)
“轻声字”怎么标调和读音?
16.“轻声字”怎么标调和读音?
答:【轻声】在一个词或一句话里,失去了原有的声调、念得又短又弱的字音。
如“妈妈”“回来”“好吗”“木头”中的后一个字音。
又称轻音。
注意:轻声是一种特殊的连读变调。
轻声没有固定的音高,在阴平、阳平和去声后面读一个很短促的、较低的降调,而在上声后面则读一个很短促的、较高的平调。
从源头来讲,任何一个轻声字都有本字调。
如“刺猬”的“猬”读轻声,但单字“猬”读本字调wèi。
《新编学生词典》
以上内容均选自人教社与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写的《新编学生词典》。
其他年级的知识点整理,敬请期待接下来几天的推送!
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一本好的工具书就是一个无言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所学知识点,消化、掌握需要学习的内容。
《新编学生词典》就是这样一本好的学习词典,新学期,每个学生都值得拥有。
试析汉语言学中轻声与声调的区别
![试析汉语言学中轻声与声调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6947c9a7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1.png)
试析汉语言学中轻声与声调的区别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即不同的声调可以改变一个词的意思。
与此同时,汉语还有一个特殊的发音方式——轻声。
在汉语中,轻
声和声调是有区别的。
首先,轻声是指在语音中没有音高变化的特殊音节。
它在音节
中通常表示辅助性的功能,既不加强语气,也不影响语义。
例如,“零”字中的“零”音,就是一个轻声元音。
这个音并不影响整个
单词的意思,只是一个次要的发音。
而声调则是汉语中的基本音调特征,即不同的音调可以改变一
个字的意思。
汉语有四个基本的声调:平、上、去、入。
不同声调
的组合可以构成多达几十万的不同汉字。
其次,轻声和声调在音节的区别也很明显。
汉字的音节结构一
般都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构成。
声调一般出现在韵母之后,而轻声则出现在韵母之前或之后。
在拼音系统中,轻声用一个小写字母“r”表示,放在韵母之后。
例如,“和气生财”中,“财”字的发音是“cái”,而“和气生”中的“生”字则是“shēnɡ”,包含了一个轻声元音。
另一方面,声调则用不同的音标表示。
例如,“好”字有两个音,一个是第三声,读作“hǎo”,表示好的意思;另一个是第二声,读作“háo”,表示号的意思。
总的来说,轻声与声调是汉语中两个不同的发音特点。
轻声是一种次要的辅助发音,通常不影响语义;而声调则是汉语中极为重要的音调特征,决定了一个汉字的意思。
普通话轻声规则
![普通话轻声规则](https://img.taocdn.com/s3/m/3d2e0d9a910ef12d2bf9e714.png)
普通话轻声规则轻声不是普通话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只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得比原来又轻又短。
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变调。
轻声是普通话的一个重要语音特点,轻声说不好,普通话就说不地道。
南方方言中一般没有轻声现象,所以轻声是南方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的一个难点。
难在发音和识别。
因此,要学好轻声,一是要掌握轻声的读法,二是要清楚哪些词语读轻声。
(一)轻声的特点和读法轻声音节的音高、音长、音色、音强都发生了变化。
但轻声最主要的语音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轻声音节的音长一般短于正常重读音节的长度。
二是轻声音节的调值(音高形式)已经改变,与原有声调不同,形成了独特的轻声调值。
根据轻声的语音特点,在练习轻声词时可以适度拉长前面的重读音节,尽量缩短后面的轻声音节,读出类似于附点音符的前长后短的节拍。
如果只是缩短音节时长,听起来仍然是怪怪的,并不是标准的轻声。
在缩短音长的同时,还必须改变原有调值,读出轻声调值。
普通话轻声音节的调值是由其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来决定的,共有两种形式:1.阴平、阳平、去声后面的轻声,是一个短促的低降调,调值为31(调值下加短横线表示音长短,下同)。
例如:阴平+轻声先生xiānshenɡ 衣服yīfu 东西dōnɡxi 耽误dānwu阳平+轻声学生xuéshenɡ 人家rénjiɑ 明白mínɡbɑi 便宜piányi去声+轻声笑话xiàohuɑ 客气kèqi 护士hùshi 太太tàitɑi2.上声后面的轻声,是一个短促的半高平调,调值为44。
例如:老婆lǎopo 买卖mǎimɑi 眼睛yǎnjinɡ 喜欢xǐhuɑn(二)哪些词语读轻声轻声词多为口语中的常用词语。
书面色彩很浓的词语和新词、科学术语里一般没有轻声词。
在词典中,大部分轻声音节是不标调号的,比如“窗户chuānɡhu、朋友pénɡyou”。
这类词语称为必读轻声词,就是说必须读轻声。
关于拼音轻声的问题
![关于拼音轻声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4bce4e31ed9ad51f11df215.png)
1.关于拼音轻声的问题a.轻声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别声调。
在词语或句子里,有的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是轻声。
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
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就不能独立存在。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如兄弟xiōng di(指弟弟)——兄弟xiōng dì(指哥哥和弟弟)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
如:对头duìtou(仇敌、对手,名词)——对头duìtóu(正确、合适,形容词)另外,还有一部分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都读轻声,并没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作用。
如:神气、商量、丈夫。
b.一个词语是否读轻声,大体上有如下规律可循:i.ii.iii.iv.v.vi.vii.viii.助词轻读:我的好得很轻轻地方位词轻读:山上地下河里趋向动词轻读:过来下去走出来语气词轻读:来吧好吗你呢他呀双音单纯词:葡萄萝卜石榴姑娘重叠词:看看试试摸摸哥哥爸爸嫂嫂词缀(后缀与中缀)如:名词后缀“子、儿、头”等读轻声:桌子石头女儿拿着走了学过我们怎么区别词性大意(名词)——大意(动词,轻读后一字),报告(名词)——报告(动词,轻读后一字),联系(名词)——练习(动词,轻读后一字)ix.区别词义老子(人名)——老子(父亲,轻读后一字)东西(方向)——东西(物件,轻读后一字)本事(大意)——本事(本领,轻读后一字)x.语词汇语法无关,在北京话中向来读轻声:头发(轻读后一字,下同)太阳芝麻打扮痛快豆腐简说普通话轻声和儿化音的规范内容摘要:普通话轻声和儿化音的规范化是现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并且轻声和儿化音的规范化都应遵循自己的标准。
轻声和儿化音的规范都大致分为读音规范和词汇规范两个部分,并均有一定的取舍标准和原则。
而轻声和儿化音的规范化,也必将推动普通话规范工作的发展,促进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使用。
轻声字的概念
![轻声字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12b394f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e.png)
轻声字的概念轻声字是指汉语中的一类音节,它在发音时声调非常轻微,几乎没有声调变化,所以被称为轻声。
在汉语拼音中,轻声用数字5表示。
轻声字通常出现在多音字中,用来区别不同的意义。
汉语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而轻声则是一种特殊的声调现象。
在普通话中,轻声并不作为一个独立的声调存在,它是由其他声调变化而来。
一般来说,轻声通常出现在双声母或复韵母的音节上,例如“儿”、“当”、“东”等。
轻声的发音一般是弱化的,声调非常轻微,几乎听不出来。
轻声的存在使得汉语具有了更加丰富的语音特点,也增加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在实际应用中,轻声的使用可以是为了保持语音的平稳流畅,也可以是为了区分不同意义的词语。
比如,“爸”和“叭”、“钱”和“钳”等,就是轻声的作用。
虽然轻声在语音学上没有被提炼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声调,但在实际应用中,轻声的存在对交流和沟通起着重要作用。
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意思。
轻声的存在也给汉语的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对于母语不是汉语的学习者来说,轻声的存在可能会增加语音的学习难度。
因为它并不像平声、上声、去声那样明显,需要通过大量的语音训练和实践才能准确地掌握。
在实际的汉语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也需要特别注意轻声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轻声。
同时,学生们也需要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来提高对轻声的掌握程度。
总的来说,轻声作为汉语中的一种语音特点,虽然在语音学上并不像平声、上声、去声那样被系统化地提炼出来,但它在实际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存在丰富了汉语的语音特点,也增加了语言的表达灵活性。
对于学习者来说,轻声的存在可能会增加一定的学习难度,但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大量的实践,学生们也能够逐渐地掌握和运用轻声。
轻声的用法
![轻声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49c51dba581b6bd97f19eae6.png)
轻声的用法轻声就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别声调。
在词语或句子里,有的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就是轻声。
普通话的轻声都就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
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与句子中,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就不能独立存在。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如兄弟xiōng di(指弟弟)——兄弟xiōng dì(指哥哥与弟弟)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与词性的作用。
如:对头duìtou (仇敌、对手,名词)——对头duìtóu(正确、合适,形容词) 另外,还有一部分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都读轻声,并没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作用。
如:神气、商量、丈夫。
一个词语就是否读轻声,大体上有如下规律可循:⑴语气词“吧、不、呢、啊”等读轻声。
如:行啊、好吧、去不。
⑵助词“的、地、得、了、过、们”读轻声。
如:大的、写了、买得起。
⑶名词后缀“子、儿、头”等读轻声。
如:桌子、罐头、老头儿。
⑷方位词读轻声,如:天上、家里。
⑸重叠式动词的末一个音节读轻声。
如:过来、过去、干起来。
⑹叠字名词读轻声,如:哥哥、娃娃、猩猩。
⑺趋向动词读轻声。
如:过来、过去、干起来。
熟记声调歌:“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及标调歌:“见到a不放过,没有Aa找o、e,i、u相遇标在后,一个韵母最好说”没有音调。
木头拼音: mùtou。
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第一声),用“ˉ”表示,如bā;阳平第二声,用“ˊ”表示,如bá;上声(第三声),用“ˇ”表示,如bǎ;去声(第四声),用“ˋ”表示,如bà。
汉语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
汉语拼音(轻声、儿化、变调)的知识点轻声就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别声调。
在词语或句子里,有的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就是轻声。
普通话的轻声都就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
轻声规则
![轻声规则](https://img.taocdn.com/s3/m/b2bf8137b52acfc789ebc9aa.png)
轻声轻声是指在普通话的词和句子中,有些音节因受前后音节的影响而失去了原有的声调,从而变成了一种软而轻的调子。
例如:爸爸( bà·ba)、点心(di ǎn·xin )等,这类词中第二个音节的声调在实际读音中变得轻软模糊,便属于轻声。
轻声在普通话中具有区分词性和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兄弟(xi ōng·di ),指弟弟;兄弟(xi ōng dì),指“指哥俩”。
利害(l ì·hai ),指“厉害”、“程度很深”,是形容词或副词,如“疼得很厉害”;利害( l ìhài),指益处或害处,是名词,如“你应该明白这件事的利害所在”。
轻声是由于音节读音弱化,在音高、音长等方面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可视为特殊的变调,不是一个独立的调类。
但是,轻声音节除了调值明显改变、音长变短而外,音强亦有所减弱,往往还引起了音色的某些改变,如韵母的发音变得比较含混,主要元音的舌位向舌面、央、中方向移动,不送气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声母浊化等。
如“哥哥”( gē·ge)一词中,第二个音节念作轻声,其声母由清塞音变成了相对应的浊塞音,韵母由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变成了舌面、央、中、中圆唇元音。
轻声的读法,一般来说是在阴平、阳平、去声后面读的调子比前一个音节要低,其调值可大致描述为短促的低降调;上声后面的轻声比前面的音节要高一些,其调值大致可描述为短促的半高平调。
需注意的问题是,不能为了发轻声而发生“吃字”、“吞字”现象。
如:非上声+轻声胳膊残疾葫芦八哥相声疟疾先生地下上声+轻声打扮买卖喇叭枕头哑巴姐姐舌头1.大部分念轻声的音节与其语法意义及词汇相关,比如语气词“啊、吧、呢、吗”等,名词、代词后缀“子、儿、头、的、们”等,方位词“上、下、里、头、边、面” 等,动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等,助词“的、地、得、着、了、过”等。
(1)音或重迭式的名词,末尾的音节大多念轻声。
轻声的规律和作用
![轻声的规律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015e28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d.png)
轻声的规律和作用
轻声是汉语中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变调现象,在全国的广大方言和普通话均有出现。
轻声一般不被当作声调看待,因为它没有固定的调值。
轻声的规律有以下几点:
1. 语气助词“吧、吗、呢、啊”等读轻声。
2. 助词“着、了、过、的、地、得、们”等读轻声。
3. 名词后缀“子、儿、头”等读轻声。
4. 重叠词或重叠词中的第二个音节读轻声。
5. 表示趋向的动词“来、去”等读轻声。
6. 方位词“上、下、里、外、前、后”等读轻声。
7. 量词“个、些、封”等读轻声。
8. 作宾语的代词“我、你、他”等读轻声。
轻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区分词义和词性。
有些词语的轻声和非轻声有不同的词义和词性,如“东西”,读轻声时表示“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是名词;不读轻声时表示“向东和向西”,是方位词。
2.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轻声的使用可以使语句更加流畅、自然,富有韵律感。
3. 表达语气和情感。
轻声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的语气和情感,如疑问、感叹、祈使等。
总之,轻声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音现象,它不仅可以区分词义和词性,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还可以表达语气和情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轻声的变化规律
![轻声的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9cdc6a72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9.png)
轻声的变化规律轻声是汉语中的一种音调,它是指在发音时声音相对较轻弱,没有明显的音高起伏。
轻声的变化规律是指在某些情况下,轻声会发生变化,对于理解和掌握汉语的语音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轻声在普通话中的变化规律是与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有关。
在普通话中,如果一个词的前一个音节是阳平、阴平或者去声,那么该词的轻声发音会变成轻声后的声调。
例如,在普通话中,"她"字的轻声发音是tā,而不是tá。
这种变化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需要我们在发音时加以注意。
轻声的变化规律还与词语的语法功能有关。
在普通话中,有一些词语在特定的语法环境下会发生轻声变化。
例如,在"一本书"中,"一"字在轻声发音时变为yī而不是yì。
这种变化规律在词语组合和句子结构中很常见,需要我们在语法学习中加以掌握。
轻声的变化规律还与口语交际的习惯有关。
在口语中,为了表达更加自然和流利,有时会对轻声进行变化。
例如,在某些方言中,轻声会变成轻声后的声母或者韵母。
这种变化规律在口语交流中较为常见,需要我们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
轻声的变化规律还与词语的词性转换有关。
在汉语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词性之间转换时,轻声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轻轻地"中,"轻"字在形容词转化为副词时,轻声发音变为qīng。
这种变化规律在词性转换和词义辨析中需要我们进行准确的掌握。
轻声的变化规律还与词语的语音环境有关。
在某些情况下,轻声会受到前后音节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例如,在某些方言中,轻声在前一个音节是鼻音时会变成鼻化轻声。
这种变化规律在方言研究和音韵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在学习和使用中加以注意。
轻声的变化规律是汉语语音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正确理解和掌握汉语的语音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轻声的变化规律的学习和掌握,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发音,提高语音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轻声的变调规律
![轻声的变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46e107f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1.png)
轻声的变调规律
轻声是在汉语语法上保持某一句型结构和语义上没有变化,但是
其中单词的调调变化的语调形式,既可以做为表达语义的内部调调变化,也可以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样式和场合行为礼貌比例需要。
一般来说,轻声会消减句子中的音调,使句子的表达更加委婉柔和,表示态
度比较诚挚,或者在声调抑制的基础上转换语义,起到弱化语气、表
达礼貌的作用。
第一,轻声的口语中,轻声的音调规律是以平调和降调相结合的。
平调用来表达一种空洞柔和,而降调则要起到弱化语气,灌注抑制以
及礼貌的作用,使句子更加柔和委婉;同时,平调和降调的结合,也
给说话的人增添一份滋味,让话语有了层次和深度。
第二,轻声在汉语中是有着其特有的应用规律的,特别是在叙述
句中,常常会被应用于某一特定的部位,例如在“糊”字之后应用轻声,其原因就是避免了停顿现象,修饰连贯性,有更好的表达效果。
因此,熟练者不仅要掌握轻声的使用,而且要熟练掌握它的使用规律,以保持句子的流畅、自然,更有利于说话者在口头表达中引起美妙的
抑扬顿挫。
第三,轻声对对话与文章的表达,发挥着着重的作用,说话者轻
声的使用,有助于调整语气,增强礼貌性,可以在缓和说话气氛的同时,催动行动的发生,有助于表达者用更优美的语调和抚慰性的句式,将文章更好的表达出来。
总之,轻声可用来修饰文章语气,强调其中的礼貌性,使抑扬顿
挫变得更加流畅。
轻声还可以表达者的态度,扩大和释放传达信息的
空间,让文章变得更加优美动人。
掌握轻声变化,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让文章拥有更强的感染力,获得更快更好的传播效果,受到读者
高度的欢迎。
低年级语文:汉字读轻声的规律(精选篇)
![低年级语文:汉字读轻声的规律(精选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c5448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b.png)
低年级语文:汉字读轻声的规律低年级语文:汉字读轻声的规律低年级语文:汉字读轻声的规律轻声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别声调。
在词语或句子里,有的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是轻声。
一、轻声音节一般不独立存在。
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
也就是说,读轻声要有具体的语言环境:轻声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别声调。
在词语或句子里,有的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是轻声。
一、轻声音节一般不独立存在。
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
也就是说,读轻声要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如“子”“服”“头”“亮”单独读时都有自己原来的声调,而在词语“叶子”、“衣服”、“木头”、“月亮”时都变成了轻声。
二、课本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的、地、得、着、了、过、吧、吗、啊、啦、”这样的助词,他们本身起辅助的作用,只要读出适当的语气就可以了,刚开始如果读错,注意纠正比较即可,不用刻意去记。
比较爱读错的就是“地”了。
单独时读“dì”与此相关的词有“土地”“地里”“地点”等,而在动词的前面读成“de”,如“轻轻地走”“顽皮地说”。
三、像“子、头、巴”这些常用的名词后缀等,一般读轻声;如:“房子,叶子、木头、尾巴”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子”字,它单独读音是“zǐ”:“子女”“瓜子”。
如果表示人:“儿子、孙子”和“子女、子孙”里的“子”读音就是不同。
“儿子、孙子”的“子”是名词后缀没具体的意义读轻声zi,而“子女、子孙”里的子是一个词素,有特指的含义所以要读三声“zǐ”。
四、轻声字出现较多的还有这样的重叠词。
一种是人物称呼,另一种是事物名称如:爸爸、妈妈、爷爷、哥哥、弟弟、平平、星星等,这些重叠词的后一个叠音要读轻声,这些孩子们已基本掌握了。
五、表示复数的“们”和后缀“么”读轻声:“我们、你们、什么、怎么、那么”等。
六、还有一些常用名词后面的语素也读轻声。
汉语言学中轻声与声调的区别.
![汉语言学中轻声与声调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1709a266964bcf84b9d57bc7.png)
汉语言学中轻声与声调的区别近世纪以来,汉语中轻声的作用以及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甚至有人竟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否在汉语言学中立轻声为第五声调”。
我们姑且暂不对其加以否定,通过以下分析对这一论点的假说即可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轻声与声调的概念在汉语学中,轻声与声调有着严格的定义,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语音学概念。
(一)轻声的定义 1.传统音韵学中是没有轻声这个概念的“第一次提出‘轻声’概念的是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研究》(1922年)”(厉为民,2006)。
赵元任认为:轻音永远是轻读的,也用去声符号(就是不用去声符号,偶尔轻读的,仍用原来声调号)。
2.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根据现代较为科学的声学和语音试验结果,人们更多地认为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
如现行高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给轻声定义为:所谓轻声并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读得又轻又短的调子。
3.轻声与轻音是两个不同的语音学概念徐世荣认为:轻音与轻声是不同的,轻声是属于声调范畴,而轻音是由音量的强度决定的。
(二)声调的定义 1.声调是超音段音位,声调也叫字调声调是指贯穿于每个字音的能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形式,它属于超音段音位。
汉语的一个音节基本上就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也叫字调。
声调是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起着区别字义的作用。
例如:“花”与“华”,“统治”“同志”“通知”与“统制”,“即使”“及时”“记事”“技师”“集市”与“基石”,“实际”“世纪”“事迹”“诗集”与“史记”等在口头上的区别都是由声调的不同来体现的。
2.声调分为四声南北朝时期声调是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是有四个声调,普通话的这四个音调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但不是平、上、去、入,而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
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主要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3.声母韵母的变化导致了声调的演变声调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与声母的浊音清化及入声韵尾的消失相关联,这是因为汉语语音是由声母、韵母、声调构成的完整的体系,一旦音系内的某种成分发生变化,其它成分也会相应变化,从而调整音系格局,保持音系内部的协调性。
辨析汉语言学中轻声与声调的区别
![辨析汉语言学中轻声与声调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8a699dfd4b73f242336c5fef.png)
辨析汉语言学中轻声与声调的区别近世纪以来,汉语中轻声的作用以及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甚至有人竟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否在汉语言学中立轻声为第五声调”。
我们姑且暂不对其加以否定,通过以下分析对这一论点的假说即可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轻声与声调的概念在汉语学中,轻声与声调有着严格的定义,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语音学概念。
(一)轻声的定义1.传统音韵学中是没有轻声这个概念的“第一次提出‘轻声’概念的是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研究》(1922年)”(厉为民,2006)。
赵元任认为:轻音永远是轻读的,也用去声符号(就是不用去声符号,偶尔轻读的,仍用原来声调号)。
2.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根据现代较为科学的声学和语音试验结果,人们更多地认为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
如现行高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给轻声定义为:所谓轻声并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读得又轻又短的调子。
3.轻声与轻音是两个不同的语音学概念徐世荣认为:轻音与轻声是不同的,轻声是属于声调范畴,而轻音是由音量的强度决定的。
(二)声调的定义1.声调是超音段音位,声调也叫字调声调是指贯穿于每个字音的能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形式,它属于超音段音位。
汉语的一个音节基本上就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也叫字调。
声调是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起着区别字义的作用。
例如:“花”与“华”,“统治”“同志”“通知”与“统制”,“即使”“及时”“记事”“技师”“集市”与“基石”,“实际”“世纪”“事迹”“诗集”与“史记”等在口头上的区别都是由声调的不同来体现的。
2.声调分为四声南北朝时期声调是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是有四个声调,普通话的这四个音调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但不是平、上、去、入,而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
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主要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3.声母韵母的变化导致了声调的演变声调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与声母的浊音清化及入声韵尾的消失相关联,这是因为汉语语音是由声母、韵母、声调构成的完整的体系,一旦音系内的某种成分发生变化,其它成分也会相应变化,从而调整音系格局,保持音系内部的协调性。
什么是轻声音节
![什么是轻声音节](https://img.taocdn.com/s3/m/a7d23f77c1c708a1294a4451.png)
什么是轻声音节音节都有固定的一个声调,可是某些音节在词和句子中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读成一种轻短模糊的调,这就是轻声。
在普通话里,应该读成轻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普通话中,轻声音节一般位于或词语的后一音节,如“厚道、稀罕”等。
2、在有轻声的多音节词语中,轻声音节一般也处在后面,如“、”,第二个音节读轻声;“泡蘑菇、”,第三个音节读轻声;“、稀里糊涂”,第二个音节读轻声;“、木头疙瘩”,第二、四音节读轻声。
3、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
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变化而来,例如“哥哥、婆婆、姐姐、弟弟”,其变调的“特殊”在于:根据前一个音节声调的,决定后一个轻声音节的,而不论后一个音节原调的具体形式。
4、普通话里有些词语,靠轻声与非轻声来义和词性。
例如“兄弟”指哥哥和弟弟,而把“弟”读轻声的“兄弟”,却单指弟弟;“言语”指所说的话,而把“语”读轻声的“言语”,却指开口、招呼;“运气”指武术气功的一种健身方法,而把“气”读轻声的“运气”,却指幸运;“老子”指古代哲学家,而把“子”读轻声的“老子”,却指父亲;“过去”是,而把“去”读轻声的“过去”,却指离开此地点向另一地点去;“东西”指方向,而把“西”读轻声的“东西”,却指物件;“本事”指作品主题所根据的故事情节,而把“事”读轻声的“本事”却指本领。
5、普通话多数语,同词汇、语法有密切联系,并形成的:(1)结构“的、地、得”;(2)时态“着、了、过”;(3)“吗、呢、吧”;(4)名词后缀“子、头”;(5)“上、下、里”;(6)表示复数的“们”等,都一律读轻声。
例如“我的、勇敢地、喝得(好)、忙着、来了、看过、是吗、他呢、走吧、桌子、木头、墙上、地下、屋里、他们”等末尾的音节一律读轻声。
(7)再如表趋向的动词,如“站起来、走进来”的后两个音节;(8)和动词重叠形式,如“说说、想想、谈谈、溜溜”等的后一个音节也应读轻声。
(9)部分(如马虎、糊涂、唠叨、哆嗦)的后一个音节也应读轻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汉语声调中的轻声——“例外”说
对于汉语拼音中轻声的概念,不同的语言学家都各有见地。
有的坚持轻声是声调中的第五种,有的则坚持轻声是音节原调发生的变调。
事实上,语言和语法规则中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常常被大家忽略的一点,那就是对于语音或语法规则来讲,总有例外存在。
用某一条规则来包罗相关所有的语言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轻声也是如此。
汉语拼音中轻声词的绝大部分,都是原调发生的变调。
比如称谓词词尾:妈妈、爸爸、叔叔、婶婶等等。
这些词的第二个音节都发轻声,属于原调的变调。
还有一些名词词缀,比如桌子,椅子,鞋子,袜子,刀子,尺子,石头,上边,下边,等等。
当然还有那些习惯轻声的词,比如,衣服,习惯,等等。
形容词:漂亮、厉害、大方、小气、苗条、舒服、凉快、暖和、等等。
动词:糊弄、习惯、喜欢、打量、考虑等等。
这些词语中的轻声音节都是原调的变调。
再有一部分词就是特有的轻声词了,它们的原调就是轻声,但它们仅限于个别的结构助词和语气词,比如结构助词“的”。
在“我的电脑”“干净的衣服”“我昨天买的面包”中,“的”就是轻声,类似的还有“着”。
还有“吗”“呢”“么”“咯”等语气词,这些词的原调也是轻声。
但是这两类原调是轻声的词相对变调产生的轻声词来讲,是少之又少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把这些轻声词归为变调的例外。
之所以不便将轻声列为第五个声调,笔者想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轻声音节不像人们所熟知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升、去声)那样清晰地传递出声调的存在感。
轻声很难单独体现,也就是说很难脱离其他的词而单独存在。
当一个轻声音节单独存在的时候,人们无法确切感受它的发音。
只有在一定的不少于两个音节的词、短语或句子中,人们才能相对清晰地感知轻声的概念和存在。
比如,单独发结构助词“的”的音,我们只能发成类似“dē的音,音强和音长相对第一声的de 又弱又短而已。
但是在短语或者句子中,我们却能够感受到轻声,因为它们需要存在于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环境中。
比如:“我的”“这是我的”“我的手机”“漂亮的裙子”“这是我的手机”。
从这一点考虑,也可以说这几个结构助词和语气词的轻声是变调规则下的例外。
附赠:
教发音的技巧之一
重音的体现在区别轻声时也尤为重要。
对于双音节词语而言。
一般情况,第二个音节是轻声的词,第一个音节会重读。
比如:衣服,舒服、本子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第二个音节之所以发音发得轻,是我们需要把重音放在第一个音节上,来突出这个词主要意义。
而对没有轻声音节的词来说,则第二个音节会重读。
比如,芒果、小狗、电脑、时钟、眼镜、理解、慷慨、柔顺、运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