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典型案例
三个小板凳长版二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
2.设计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3.运用音乐、图片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故事情节。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故事主题,提炼中心思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分角色朗读、讨论交流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阅读题目,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组织丰富多样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Βιβλιοθήκη 知识进行总结,帮助他们巩固课堂所学。
2.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
3.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为他们做好学习准备。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他们巩固课堂所学。同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最后,以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为目标,为他们做好学习准备。
二年级个别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他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学习成绩一般。
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他的父母工作繁忙,缺乏对他的关爱和陪伴。
在学校,他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斥,导致他更加自卑、焦虑。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家庭环境是导致他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他,导致他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
此外,父母的忽视也使得小明在性格上变得内向、胆小。
2. 学校因素在学校,小明的同学对他的嘲笑和排斥,使得他在班级中感到自卑。
这导致他在课堂上不敢发言,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3. 个人因素小明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自信、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等。
三、教育目标1. 帮助小明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2. 提高小明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班级中融入集体。
3. 提升小明的学习成绩,使其在学业上有所进步。
四、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明的家庭情况,指导家长如何关心和陪伴孩子。
(2)定期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小明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为小明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2. 学校教育(1)关注小明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他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的自信心。
(2)组织班级活动,让小明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他的集体荣誉感。
(3)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消除他们的嘲笑和排斥,让小明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
3. 个人辅导(1)与小明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了解他的心理需求,帮助他树立自信心。
(2)教授小明与人交往的技巧,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3)针对小明的学习问题,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帮助他在学业上取得进步。
五、教育过程1. 第一阶段:了解情况,建立信任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小明的情况,并为他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同时,与小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感受到关爱。
2. 第二阶段:树立自信,融入集体在课堂上,关注小明的表现,鼓励他积极参与活动。
组织班级活动,让小明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他的集体荣誉感。
荡千教科版二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二年级上册《荡千》这一课文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荡秋千的喜爱之情,同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设置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我继续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与秋千有关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作者荡秋千的喜悦吧!”从而自然导入新课《荡千》。
(二)讲授新知
1.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向他们提出问题:“作者在课文里描述了什么样的秋千?他为什么喜欢荡秋千?”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寻找答案。
2.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我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注意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动作,让学生在听讲中感受到荡秋千的乐趣。
3.情境模拟:让学生分组,每组用椅子代替秋千,进行实地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荡秋千的感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为什么作者喜欢荡秋千?”“荡秋千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等。
2.问题解答: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秋千像一只大鹏鸟,展翅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让学生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你们觉得荡秋千有哪些好处?能不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想的句子来表达?”
2.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如“荡秋千可以锻炼身体,让人变得更强壮。”、“荡秋千可以让人心情愉快,烦恼都飞走了。”等。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例六篇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例六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例(第一篇):人教版《坐井观天》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懂得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的道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
二、教学重点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明白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寓意,明白青蛙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2.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写出来。
四、教具准备青蛙和小鸟的头饰、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引入课题。
(2)出示课文中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
(3)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阅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和句子。
3. 深入理解课文,培养能力(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青蛙和小鸟在什么地方?它们为什么会在那里?(2)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有不同的看法,你们能说说它们是怎么说的吗?请大家读一读第3自然段。
(3)小鸟说天无边无际,青蛙却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怎么回事呢?谁能告诉大家小鸟和青蛙为什么会说天有不同的地方大?结合自己生活中看到的来说一说。
(板书:看天)(4)小鸟和青蛙都很坚信自己的说法是对的,那么它们谁能说得对呢?我们来看看后面的课文。
①学生自由读后面的课文。
②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③学生自由讨论: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为什么?④指名回答。
⑤你们能把它们的对话表演一下吗?⑥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对话。
⑦指导朗读对话,理解寓意。
4. 扩展延伸,发散思维(1)想一想: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寓意。
5.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因为它天天坐在井里看天,这是它的生活环境造成的错觉。
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例4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例4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例4篇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例,4篇,,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二年级作文中查看更多范文。
篇一: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案例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案例教师:周婷婷一、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共有四个自然段,主要讲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二、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班级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
三、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
把课堂给学生,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课堂。
在教学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做文本的主人公,融入文本,体会种葫芦人喜爱葫芦的心情,亲身感受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的原因。
把课堂还予学生,教师做好巧导,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及整组教材内容和本篇课文,从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知道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2、图文并茂,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句、词、字层层递减,有规律地巩固识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典型教学案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典型教学案例一、数的认识与计算案例一:100以内数的认识目标:通过具体物品的数量感知,初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会进行简单的估计与交流。
活动一:展示100颗糖果、100只小鸭子、100个玩具等,让学生通过实物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
活动二:分组让学生手口一致地点数物品,每数到10个物品圈一圈,再继续数,直到数到100。
活动三:通过计数器上的珠子,让学生理解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案例二:两位数的加减法目标: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活动一: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活动二:教授竖式计算方法,强调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满十进一。
活动三:通过练习题进行巩固,如36+48=?;65-37=?等。
二、图形与几何案例一:认识图形目标: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了解图形的特点。
活动一: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各种图形。
活动二: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这些图形,并描述其特点。
案例二:长度测量目标:使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并会估计实物的大小。
活动一:教授尺子的使用方法,认识厘米和毫米。
活动二:通过练习测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课本、作业本的长度等。
三、统计与概率案例一:统计初步认识目标:初步认识统计图表,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活动一:展示各种统计图表,如条形图、饼图等。
活动二:让学生根据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如比较不同类别的数量等。
案例二:可能性初步认识目标: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会分析和预测可能性的结果。
活动一: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可能性,如摸球游戏等。
活动二:让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可能性事件,如明天是晴天的可能性等。
四、实践与应用案例一:购物中的问题目标:能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如计算找零、打折等。
活动一:模拟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商家进行互动。
活动二:解决一些实际的购物问题,如计算打折后的价格等。
小学教材二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

小学教材二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二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的购物经历小明是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最近他去了一家超市购物。
在超市里,小明看到了很多不同的食品和日用品。
他决定购买一些东西带回家使用。
首先,小明到了蔬菜部分。
他看到了新鲜的胡萝卜、西红柿和黄瓜。
小明知道蔬菜对身体很好,所以他打算买一些回家。
他选择了两根胡萝卜、三个西红柿和一个黄瓜。
接下来,小明来到了果蔬部分。
他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水果。
小明喜欢吃苹果,所以他决定买几个苹果。
他选择了四个红苹果和两个绿苹果。
此外,小明还买了一些橙子和香蕉。
然后,小明来到了食品部分。
他看到了很多种类的巧克力和饼干。
小明很喜欢吃巧克力,但他知道吃太多巧克力对牙齿不好。
所以他只选择了两块巧克力和一包饼干。
最后,小明来到了日用品部分。
他看到了洗发水、牙膏和肥皂等产品。
小明知道这些东西是他每天都会使用的,所以他选择了一瓶洗发水、一支牙膏和两块肥皂。
在结账的时候,小明把所有的商品放到购物篮里,然后排队等候。
收银员给小明一个账单,小明拿出钱包,支付了所有的商品。
通过这次购物经历,小明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购物能力,还学会了如何选择和计算商品的价格。
他意识到购物需要有计划和理智的选择,不能乱花钱。
案例二:小华的早晨小华是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每天早晨他都有一系列的活动。
早晨七点,小华的闹钟响了起来,他立刻起床,穿上校服,然后刷牙洗脸。
七点二十分,小华坐下来吃早餐。
他的早餐通常包括牛奶、面包和水果。
小华知道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他努力吃得营养均衡。
七点四十分,小华整理好书包,准备去学校。
在学校,每天早晨的第一节课是数学课。
小华喜欢数学,他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九点,上了两节课后,小华有五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
他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但他知道休息时间有限,不能玩得太久。
九点十五分,小华继续上课,接下来是语文课。
小华喜欢阅读和写作,他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中午十二点,是午餐时间。
小华跟随着队伍,领取了一份营养午餐,他喜欢吃米饭、蔬菜和一些肉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能力的培养。
分数作为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以小学二年级《认识分数》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认识分数》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写法、分数的读法、分数的大小比较等。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写法、读法,能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片,引导学生观察纸片的形状和颜色,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张纸片中找到一些有趣的图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纸片分成两份、三份、四份等,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分数的意义。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活动:①认识分数的写法:教师展示一个圆形的纸片,让学生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纸片中的每一份。
②认识分数的读法:教师讲解分数的读法,如:将分数1/2读作“一分之二”。
③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师出示几个分数,引导学生进行大小比较。
(3)合作交流,巩固新知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圆形纸片和若干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纸片。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将圆形纸片分成若干份,并用正方形纸片表示每一份。
然后,每组将制作的分数展示给其他小组,进行大小比较。
(4)课堂小结,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写法、读法和大小比较的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分数,提高数学素养。
三、案例反思1.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圆形纸片,将分数的意义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
二年级教育教学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对小学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年级是小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
本案例以我国某小学二年级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描述(一)班级基本情况某小学二年级某班共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2人。
学生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学习成绩参差不齐。
班级中,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兴趣不高、纪律性不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弱等问题。
(二)教育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育教学策略1.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采用游戏、故事、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动物王国》一课时,教师通过讲述动物故事、模仿动物叫声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动物知识。
2. 强化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师从细节入手,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如坐姿、写字姿势、课堂纪律等。
通过开展“文明礼仪小标兵”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注重德育教育,通过班会、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关爱他人”主题班会中,教师引导学生关心同学,学会感恩。
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团队活动,如拔河、接力跑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如科技制作、手工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科技小制作”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出有趣的科技作品。
(四)教育教学成果1. 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习惯逐渐养成。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学生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年级小学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8岁,二年级学生。
他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但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他经常走神,不认真听讲;课后作业常常拖延,效率低下。
家长和老师都反映,小明的学习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提高。
二、案例分析小明的学习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态度不端正:小明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学习是负担,导致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
2. 学习方法不当:小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3. 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小明依赖性强,遇到问题总是寻求他人的帮助,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策略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育策略:1. 培养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价值,增强学习的动力。
2. 教授学习方法:- 教授学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 引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复习、总结等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四、教育实施1. 课堂实施:- 在课堂上,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通过提问、抢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氛围。
2. 课后辅导:- 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分桔子浙教版二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3.提出问题:“桔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分享和感恩的象征?”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4.设计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是文章中的小朋友,你会如何分配桔子给邻居和同学们?”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身边的分享和感恩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场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探讨如何将文章中的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组织小组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分享和感恩方面的收获。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分享和感恩方面的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积极的反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5.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文章内容的深入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寓意。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水平和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教师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成长。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中种植桔子或其他水果的经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小朋友,亲身体验分享桔子的过程。
4.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模拟故事中的场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朋友要把桔子分给邻居和同学们?”“分享桔子给他人带来了什么感受?”
法律知识案例二年级(3篇)

第1篇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二年级的小明放学后兴高采烈地跑回家。
他手里紧紧握着一个新买的玩具——一只可爱的毛绒熊。
小明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和父母分享这个好消息。
然而,当小明打开家门,却发现客厅里一片狼藉,那个毛绒熊不见了!小明顿时慌了神,他四处寻找,但始终找不到心爱的玩具。
小明忍不住哭了起来,他怀疑是邻居的孩子拿走了他的玩具。
小明决定去找妈妈,妈妈安慰他:“别着急,我们一起找找看。
”妈妈告诉小明,如果玩具真的不见了,可能是有人不小心拿走了,或者是家里的人弄丢了。
但无论如何,小明都需要学会冷静地处理这个问题。
第一步:了解情况妈妈带着小明开始调查。
首先,他们询问了家里的每个人,确认是否有人知道玩具的下落。
爷爷说他在沙发上看到了小明玩耍,但没有看到玩具;奶奶说她在厨房忙碌,没有注意玩具;爸爸说他在书房工作,也没有注意到玩具的消失。
接着,妈妈带着小明去邻居家里询问。
邻居们纷纷表示,没有拿走小明的玩具,也没有看到任何人拿走玩具。
第二步:寻求帮助由于小明还是找不到玩具,妈妈决定寻求老师的帮助。
老师听了小明的遭遇后,告诉他:“小明,这件事情可能需要法律的帮助。
我们可以去找警察叔叔,让他们帮助我们。
”小明听了老师的话,心里充满了希望。
他们一起来到了警察局。
警察叔叔听了小明的描述后,告诉他:“小明,你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这个玩具是你的。
你可以拿出购买凭证,证明这个玩具是你的。
”小明拿出购买凭证,警察叔叔仔细查看后,告诉他:“小明,你的玩具确实是你的,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查,看看是谁拿走了你的玩具。
”第三步:学习法律知识在等待调查结果的过程中,警察叔叔给小明讲解了一些法律知识。
他告诉小明:“小明,我们的国家有法律来保护我们的财产。
如果你的玩具真的被别人拿走了,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
”警察叔叔还告诉小明:“小明,如果你遇到类似的问题,你可以记住以下几点法律知识:1. 保护自己的财产,不要随便让别人拿走你的东西;2. 如果东西不见了,要冷静地寻找,并寻求帮助;3. 如果需要,可以向警察叔叔求助。
二年级语文上册授课教案经典案例

二年级语文上册授课教案经典案例二年级语文上册授课教案经典案例二年级语文上册授课教案经典案例1 学习目的: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局部。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集体的力量大,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领悟友谊的真谛,分享集体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可以正确书写。
2.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涵的道理------学会欣赏别人,学会与别人合作,追求真挚的友谊。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会认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及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4个生字。
2.初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大致的内容。
一、设疑导入1.出示课题,指名认读“谊”字。
2.全班读题,设疑而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友谊桥是一座什么样儿的桥?谁架起了友谊桥?)二、自主识字,在游戏中识字1.学生自由地读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翻翻课后生字表,把字音读准。
2.学生找藏在文中的生字宝宝,田字格中的“会写字”用圆圈圈画,横线上的“会认字”用横线画,边画边读。
3.出示会认会写的字,指名认生字。
4.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5.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并正音。
三、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娃、肤、吵、厚”四个字,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又是怎样记住它们的?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3.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第二课时1.学习课文,联络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局部。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集体的力量大,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领悟友谊的真谛,分享集体生活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复习生字组成的新词:娃娃、皮肤、争吵、忠厚、麦田、一支歌、架起二、联络生活实际,读文感悟1.学生围绕“争吵”这个话题,讲述生活中的小故事。
二年级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关爱他人、快乐成长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核心理念。
二年级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关键时期,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合作精神,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次以“关爱他人,快乐成长”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二、案例描述1. 活动准备活动前,我们组织了一次教师培训,明确了活动的目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同时,我们邀请了一些家长代表参与活动,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意识。
2. 活动过程(1)主题班会首先,我们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关爱他人的意义。
在班会上,班主任向学生讲述了关爱他人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石。
(2)关爱他人行动为了让学生将关爱他人的理念付诸实践,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关爱他人行动。
①“爱心传递”活动: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一份爱心礼物,送给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如老人、孤儿、残疾人等。
②“环保行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保活动,如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知识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③“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如帮助老人过马路、照顾孤儿等。
(3)家长参与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其中,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家长代表与学生一起参与关爱他人行动,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3. 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我们组织了一次总结大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许多学生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学会了关爱他人,懂得了责任与担当。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1. 案例分析本次“关爱他人,快乐成长”主题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了学生的关爱他人意识。
通过活动,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石。
(2)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生在参与关爱他人行动的过程中,学会了承担责任,勇于担当。
(3)促进了家校合作。
家长代表参与活动,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加强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小学二年级品格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品格教育。
在我国,小学二年级是品格教育的关键时期。
本案例以某小学二年级一班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案例描述某小学二年级一班共有学生3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5人。
班级学生性格各异,家庭背景也各有不同。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发现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如值日生没有按时完成值日工作、课堂纪律不好、抄袭作业等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这一现象,班主任决定开展一系列品格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教育措施1. 主题班会班主任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责任意识的内涵,明白每个人都有承担责任的义务。
在班会中,班主任通过讲述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2. 值日生制度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班主任制定了严格的值日生制度。
要求值日生按时完成值日工作,对班级卫生、纪律等方面进行管理。
对于表现优秀的值日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表现不佳的值日生,进行批评教育。
3. 课堂纪律教育在课堂上,班主任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的教育。
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
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班主任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原因,并给予适当的教育。
4. 作业检查与反馈班主任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及时发现抄袭、马虎等现象。
对于作业完成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作业质量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作业质量。
5. 家校合作班主任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在家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四、案例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品格教育活动,班级学生的责任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值日生工作认真负责,班级卫生状况得到改善;2. 课堂纪律明显好转,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3. 学生作业质量得到提高,抄袭现象减少;4. 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更加重视,家校合作更加紧密。
二年级特殊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8岁,二年级学生。
由于出生时早产,小明患有脑瘫,导致其肢体活动受限,言语表达困难。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学习成绩较差。
在班级中,小明常常被同学嘲笑、排斥,导致其自信心严重受挫。
为了帮助小明融入班级,提高其生活和学习能力,学校决定对其进行特殊教育。
二、案例分析1. 生理因素:小明患有脑瘫,导致其肢体活动受限,言语表达困难。
这些生理因素对小明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心理因素: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在班级中,小明常常被同学嘲笑、排斥,导致其自信心严重受挫。
3. 家庭因素:小明的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忙于工作,对小明关心较少。
这使得小明在家庭中缺乏关爱和支持。
4. 学校因素:学校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的特殊教育资源。
三、教育目标1. 提高小明的肢体活动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
2. 培养小明的言语表达能力,使其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
3. 提高小明的自信心,使其能够融入班级,与同学友好相处。
4. 提高小明的学习成绩,使其能够跟上班级进度。
四、教育措施1. 生理康复训练针对小明的肢体活动受限,学校聘请专业的康复教师对其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能力训练等。
通过康复训练,提高小明的肢体活动能力。
2. 言语表达训练针对小明的言语表达困难,学校聘请专业的语言治疗师对其进行言语表达训练。
训练内容包括:发音练习、词汇积累、句子构建等。
通过言语表达训练,提高小明的言语表达能力。
3. 自信心培养针对小明的自卑心理,学校采取以下措施:(1)组织班级活动,让小明参与其中,感受集体的温暖。
(2)鼓励小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其自信心。
(3)定期与小明进行谈心,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
4. 学习辅导针对小明的学习成绩较差,学校采取以下措施:(1)为小明配备一名学习辅导老师,针对其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二年级上册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开朗、聪明伶俐的二年级学生,但在学习上却遇到了一些困难。
他的父母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他,导致他在学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监督。
在课堂上,小明经常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老师发现这个问题后,决定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帮助小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二、案例分析1. 小明学习困难的原因(1)家庭因素:小明父母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他,导致他在学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监督。
(2)个人因素:小明性格活泼,容易分心,缺乏自制力。
(3)教学方法: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能不适合小明,导致他无法跟上教学进度。
2. 小明学习困难的表现(1)课堂上走神,注意力不集中。
(2)作业完成质量不高,错误率高。
(3)考试成绩不理想。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明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共同制定学习计划。
(2)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3)鼓励家长多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
2. 学校教育(1)针对小明的情况,老师调整教学方法,注重培养他的学习兴趣。
(2)课堂上,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小明的注意力。
(3)课后,老师为小明提供辅导,帮助他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4)组织学习小组,让小明与同学共同学习,互相帮助。
3. 学生自我教育(1)培养小明的自律意识,让他学会自我管理。
(2)鼓励小明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的课堂参与度。
(3)引导小明制定学习目标,提高他的学习动力。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了显著进步:1. 学习态度端正,注意力集中,课堂上不再走神。
2. 作业完成质量提高,错误率降低。
3. 考试成绩稳步提升。
4. 小明学会了自我管理,学会了与同学合作。
五、总结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针对二年级学生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家庭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学校要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学生本人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例6篇(优秀版)

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例6篇(优秀版)《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例》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例(一):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欢庆》教学案例这一课写的是大家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表达了全国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学生年龄小;祖国在他们心中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人民为祖国妈妈过生日时的激动、快乐;培养孩子的爱国热情呢?这时我想到孩子们都过过生日;过生日时要送礼物、吃蛋糕、唱《生日歌》;十分热闹;孩子也个性高兴。
可不能够把给祖国妈妈过生日与孩子们的生日联系起来呢?因此产生了以下的故事。
师:孩子们;祖国妈妈要过生日了;你们高兴吗?生(不约而同):高兴!师:那你们想对祖国妈妈说些什么呢?生(不约而同):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我以为孩子们祝福完就停止了;没想到)生:祝您生日快乐.(唱起了生日歌)生(全班):祝您生日快乐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生(全班):唱英语《生日歌》。
生(全体起立):黄小二(4)班全体小朋友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面向国旗齐敬队礼)师:你们想送给祖国妈妈什么生日礼物呢?生:我给祖国妈妈画张画。
生:我给祖国妈妈栽花草;把祖国妈妈打扮得更漂亮一些;让祖国妈妈天更蓝;水更绿;草更青;花更红。
生:我为祖国妈妈唱首歌;愿祖国妈妈永远年轻。
真没想到教师只是轻轻地一点拨;学生立刻联想到自己过生日的情景:祝福、唱歌、送礼物;把对祖国妈妈的爱融入到了一声声的祝福中、一份份礼物中。
在送祝福、送礼物的过程中;他们对祖国的爱得到了升华;教师也在孩子们充满童真的祝福声中升华了自己的爱国热情;课堂气氛到达了高潮。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赋予小学教育的历史使命。
然而这一代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问题;不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不明白我国地大物博;丰富的物产;众多的英雄。
缺乏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这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因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培养其爱国热情就变得尤为重要;但是同样也十分困难;因为爱祖国对于他们来说十分抽象;因此教师不能空洞地和学生大谈、特谈爱国教育;而是要把其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二年级语文上授课教案经典案例

二年级语文上授课教案经典案例老师利用教案准确掌控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挑选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公道地安排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成效。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1《会唱歌的木叶》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字。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学会用“问好”、“交谈”、“祝愿”等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4感悟大自然的奇妙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产生酷爱自然,酷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知道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最后一段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百鸟朝凤》音乐带或DVD、录音机。
学生:采摘自己爱好的不同种类的树叶若干片。
教学时间:1~2课时教学进程一、读课文题目、质疑齐读课文题目。
教师:读了这个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归纳学生的问题。
(木叶真的会唱歌吗?木叶为何会唱歌?唱什么歌?等等。
)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请学生在文中圈诞生字,自由拼读。
3抽生把自己认为不易读准的字介绍给大家。
4出示生字卡片,抢读、开火车读、抽读、正音。
5生字扩词练习。
6各学习小组讨论识记生字字形。
7全班交换个别生字的识字方法。
区分:滴——摘。
8全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9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先视察田字格内的字,提出自己认为不好写的字,找出关键笔画,看看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10重点指导“飘”、“异”、“愉”的笔顺、结构。
11练习书写。
三、细读课文1请学生用自己爱好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摸索:木叶为何会唱歌呢?2学习第9、10段。
(1)教师:课文中是谁提出的这个问题?指导读好问话。
(2)出示句子:“它们是听着小鸟的歌声长大的。
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3)学生自由读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是什么意思,树叶里都藏着哪些歌。
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4篇(一)

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4篇(一)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第1篇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说北风和太阳比赛,它们打赌看谁先把行人的大衣脱下来,北风用尽了浑身解数也没能把行人的大衣脱下,而太阳却悄然地赢了,你能想到太阳取胜的方法吗?是的,太阳用自身的温度脱下了行人大衣,战胜了北风。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作为我们老师,只要巧妙地利用自己是教师的角色,就能克服一切,赢得成功!刚接二年级这个班的时候就发现,有一个男孩,长的非常可爱,说话细声慢语的。
后来在看每位学生的自然情况登记表的时候发现,这个孩子的年龄几乎小同班同学两岁,并且特别内向。
对学习不是很上心,上课集中精力听课都不能超过十分钟。
但对于这样一个孩子,经常有科任老师跟我反映某某某上课不听课;也经常有值周老师跟我反映,班级有学生总在走廊跑跳……往往这些事情都有他。
一个男孩子淘气一点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最让我头疼的是第一次月考的时候他居然数学差点不及格。
对于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成绩实在是太差了!平时各科老师对他已经都特别关注了。
但成绩还是这么差。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老师和家长的思考了。
说实话,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无论是在班级的评比上还是考试成绩上都拖了班级的后腿。
但是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有一颗平常心、一颗博爱的心。
像这样的孩子,如果我们老师指责他、埋怨他、推开他,那我想他肯定会和其他孩子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以至于越来越自卑,甚至有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康。
如果导致这样的结果,那么作为孩子的老师,肯定不是合格的教师。
于是我和家长及时沟通、交流,也向一些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
最终,我们都认为当务之急是让孩子喜欢上学习,努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因为是男孩,所以我决定先让孩子喜欢上我,把我当成好朋友。
我想只要喜欢上我就一定会喜欢上我的课,慢慢的喜欢上学习。
我每天早晨经常领着他去跑步,平时下课找一些他喜欢的话题聊天,对于他一些不好的习惯,我经常都是鼓励的话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案例描述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
生2:我最喜欢摆汽车。
生3:我最喜欢摆三角形。
……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动手操作
①在规定的时间内,摆出相同的图形,看谁摆得多又快。
②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给你摆得图形取一个名字。
A、指名说(我摆的叫房子图,我摆的叫电视机,我摆的叫“×”图……)
B、同桌互说
③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那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1:7+7+7+7+7
学生2:4+4+4+4+4+4
学生3:3+3+3+3+3+3+3+3+3+3+3+3+3+3+3(师写时说:我都听糊涂了。
生答:有15个3。
师及时说:这样说我就清楚了。
老师写并请下面的同学帮着数,有些学生就叽里咕噜地说:太长了,真麻烦!)⑤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后都争着回答)
生1:加数都一样。
(分别请学生说出这条算式的加数)
生2:都是加法。
生3:都有好几个加号。
⑥谈话:这么长,还有比这条3+3……算式更长的算式吗?(有一位学生说出了30个2相加,这时,老师用很惊讶的神态望着他,使他感到很满足、很自豪)如果有100个3相加,你感觉怎么样?(太长了,太麻烦了,一个黑板都写不下)谁有好办法,使这么长的算式变得简短些?
3、自主探究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顿时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沉思,有的讨论,经过多次探索,热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兴奋的欢呼声中,学生开始汇报)
(2)汇报:
小组1:用合并加数3+3=6、6+6+6+6+6+6+6+3(下面学生说:还是太长了)
小组2:3+3+3=9,9+9+9+9+9
小组3:15个3相加
小组4:用乘法15×3
师说: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觉合并加数的方法还是太麻烦,而且我们以前学过加法,你们想知道数学家想出了个更简便的表示法?(学生齐声说:想)
(3)师出示:15×3并说:看到这算式,你想说什么?
学生1:真的很简便!
学生2:这个“×”是什么?
学生3:15哪里来,3哪里来?
学生4:这个算式怎么读?
(根据学生的提问,请学生帮忙,逐一回答)
(4)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中引出乘法算式的读法、表示意思、乘号和乘法。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写法——乘法。
4、体验运用
(1)找:师: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一趟,那里就有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看谁找得多?
(2)写:针对问题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
(3)说: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5、谈收获:……
6、生活拓展: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大家课后去找找,看谁找得多
二、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合理地组织、运用教材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摆小棒”的活动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通过“列算式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最后把课前插图当作给学生体验用知识的资源,学生会觉得轻松又兴趣盎然。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
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在学生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的教学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我带学生到公园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知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才能用乘法,并从中获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之感。
(三)注重学生的个人体悟,自主产生求知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
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
进行合作探究。
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
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办法还是不大完美时,就有了知道数学家的办法的强烈欲望。
而且会不知不觉产生对数学家、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求知。
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并带他们到生活中去用乘法,从而初步形成了“乘法”的概念,并体悟学习乘法的意义。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预设生成中,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这节课接近尾声时,让孩子们说一说公园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计算?孩子们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又得到了发展。
整个过程,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他们自己体验、探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