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报任少卿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首页

卒三岁而迁为

(一、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司马迁选择的价值就在于要完成历史的重任。

二、如第4、8、10自然段。

三、启发很多,比如司马迁的生死观、荣辱观、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等等。)

附录资料

集评

学其疏畅,再学其郁勃;学其迂回,再学其直注;学其阔略,再学其细琐;学其径遂,再学其重复。一篇文字,凡作十来番学之,恐未能尽也。(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大意不过谓刑余之人,难以荐士,况当日原为荐士受刑。其所以不死者,只为要著书以偿前辱,故且隐忍苟活耳,尚何能荐士,以复少卿书中推贤进士之语。但胸中一段不平之气,触之而动,遂不觉言之长矣,而行文亦极纵横驰骤之至。(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六)此篇与《自序》,俱原作史之由。《自序》重承先继圣,此重惜死立名。《自序》悲惋,此则沉郁雄健。其操纵起落,俱挟浩气流行,如怒马奔驰,不可羁勒,与《史记》之雅洁稍异,是史公另一种豪放激宕之文。盖因救友陷刑,满肚皮怫郁不平之气,借此发泄。书中“抒愤懑”,三字是此本旨,故篇中处处皆愤懑之辞。纵横跌宕,慷慨淋漓,转折提接虽多,却如一气呵成。挣眉裂眦而写之,骤读无不为之惋惜。(清·李晚芳《读史管见》)

此书情文相生,兼纾徐卓荦之妙,后人口沫手胝,遂多仿构。李陵《重报苏武传》,刘知几《史通·杂说》下以来论定为赝托者,实效法迁此篇而作。杨恽《报孙会宗书》亦师其意,恽于迁为外孙,如何无忌之似舅矣。泻瓶有受,传灯不绝。(钱鍾书《管锥篇》第三册)宫刑是古代一种极其惨无人道的酷刑。对司马迁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忍受的侮辱,是对他肉体和精神的无以复加的摧残。古人说“士可杀不可辱”。在这种情况下,死,的确比活着更容易,事实上司马迁的确多次想到过死,但是,他终于靠着他深刻的思想和伟大的志向活下来了。在《报任少卿书》中,司马迁曲折地写出了自己对荣辱、对生死的深刻思考,把不甘受辱、想引决而终未引决的痛苦选择讲得清晰而动人。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是个有血性的人,他赞成有价值有骨气的舍生取义,反对只怕受辱的无意义的死。为了死得重于泰山,有时就要忍受比死还要难堪的奇耻大辱,以图曰后之功业。如果怕受一时的污辱而放弃理想、丢下事业去死,那是轻于鸿毛的。司马迁的生死、荣辱观充满了辩证法:是宁死不辱,还是忍辱求活,这要综合主客观多种因素分析权衡,要看怎样做才对社会、对后世更有价值,更有贡献。他在《伍子胥列传》中说过:“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他用这个尺度来衡量古人,也用这个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假令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他的这种为了实现自己尚未实现的理想、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事业而坚韧不屈的求活精神,是更为令人感动,令人钦佩的!

在《报任少卿书》中,司马迁还举出了被后世称颂的古代卓越人物的例子,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孙膑等,说明他们都是经历了苦难、遭受了屈辱而“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他正是以这些仁人志士来自比和自励,“述往事,思来者”,决心用写历史的办法,“上明三王之道,下辩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贼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太史公自序》)。司马迁知道,由于他的书暴露和鞭挞了大汉帝国黑暗、腐朽的一面,因而受到统治者的忌恨,人也遭到汉王朝的摧残。他的《史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被摧压、被禁止,但是,他深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总会有一天它将大行于人世,它将象曰月一样放出光华,象大山一样高出于历代皇帝的陵墓之上。为了完成这样的著作,实现这样的理想,他“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