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_课外诗词诵读_复习试题(含答案)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篱⑥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⑦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⑧瘦。
(注释)①词牌名,选自《李清照集校注》。这是词人重阳节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词。②永昼:漫长的白天。③瑞脑:一种香料。④金兽:兽形的铜香炉。⑤纱厨:纱帐。⑥东篱:采菊花的地方。⑦暗香:菊花的幽香。⑧黄花:指菊花。
36.古诗词中,一些物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成了情感的象征。例如,本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酒”,被赋予了___________的情感,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则被赋予了___________的情感。
37.古诗词中经常有语意双关、形神兼备的字词,例如本词中“半夜凉初透”中“凉”字一语双关,既指天气之凉,又指词人_________________的内心感受,又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瘦”字既写出了菊花的形态,又形象地描绘写出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特点。
【答案】
36.愁闷、百无聊赖豪壮
37.孤独、凄凉消瘦、憔悴
【解析】
【分析】
3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东篱把酒黄昏后,中“酒”是借酒消愁;酒酣胸胆尚开张,是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因此是“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品味,这里的“凉”不只是身体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先以“消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8.39.“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好在何处。
40.41.最后两句诗借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案】
38.39.示例一: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示例二: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示例三: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40.41.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报效
朝廷、忠君报国的决心)
【解析】
38.3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解答本题可以从所表现的意境、所用修辞、所表达的感情三点中选取一项进行赏析。要结合背景和诗歌的主旨分析作答。
40.4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用典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试题时采用:运用了XX典故,典故的内容是……,作者借典故委婉地表达了……情感。“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句运用了“黄金台”的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点睛: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方面的作用。
42.43.简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包含怎样的情感?
44.45.“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借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42.43.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4.45.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具有大鹏高飞之志。
【解析】
42.4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理解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词人借助对梦境的描写,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的情感。
44.4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典故及其作用的能力。“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借《逍遥游》中大鹏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也要像这只鹏鸟一样,扶摇直上,脱离自己困顿的生活,到达“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点睛:解答典故试题时答题格式:运用了XX典故,典故的内容是……,作者借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46.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之情。
47.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48.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使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被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答案】
46.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47.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如“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也可以)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或“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也可以) 48.D
【解析】
4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表达了自己抑郁不平之气。
4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如“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历史将会改写。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4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文学常识、运用典故及其诗歌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的辨析能力。这是一首咏史诗,采用了借古喻今的写法,借“赤壁之战”遗留的“折戟”引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所以,作者并不是重点关注“赤壁之战”。故答案为D。
49.50.(枣庄中考)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