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杂谈 (42)
与代数相关的分类讨论问题
与代数相关的分类讨论问题一、考点聚焦分类讨论涉及全部初中数学的知识点,其关键是要弄清楚引起分类的原因,明确分类讨论的对象和标准,应该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分门别类加以讨论求解,再将不同结论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答案。
(1).实数的分类。
(2).()()00a a a a a ≥==-⎧⎪⎨⎪⎩ (3).各类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4).函数的增减性: 0,0,k k y x y x k y x >=<⎧⎨⎩时随的增大而增小时随的增大而减大0,20,a a y ax bx c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5).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6).三角形的分类、四边形的分类二、热点分析热点1:与数与式有关的分类讨论【例1】化简:①︱x-1 ︳ ②热点2:与方程有关的分类讨论【例2】解方程:①(a -2)x =b -1分析:对于方程a x=b ,一般要对字母a ,b 进行分类讨论当a ≠0时方程有惟一解x =ab ;当a =0,b =0时,方程有无数个解; 当a =0,b ≠0时,方程无解 ②试解关于x 的方程111=--x )x (热点3:与函数及图象有关的分类讨论【例3】 设一次函数21y ax a =-+-的图象不经过第一象限,求a 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得:0,210.a a -- < (1) 当210a -=,即12a =时,一次函数21y ax a =-+-变形为12y x =-,其图象只经过第二、四象限。
0,0,k y x k y x y kx b ⎧⎪⎨⎪⎩=+ 时随的增大而增大时随的增大而减小(2) 当0a -<且210a -<,即12a 0<<时,一次函数21y ax a =-+-的图象只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综上所述,a 的取值范围是12a £0<。
小学数学杂谈--因数与倍数-
小学数学杂谈----因数与倍数1.因数和倍数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在自然数的范围内)。
如:6÷3=2 6是3和2的倍数:2和3是6的因数必须注意:①、被除数、除数、商都必须是整数如10÷4=2.5 4就不能说是10的因数,也不能说10是4的倍数②、不能把一个数单独的叫做倍数或因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如:6÷3=2,不能说6是倍数,2是因数,只能说6是3的倍数,3是6的因数。
③、什么是自然数:自然数是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整除的特征⑴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能被整数2正常的数:个位上的数是0、2、4、6、8. 能被5整除的数:个位上的数是0或5.个位上的数是0的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⑵能3或9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1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整除。
如:9231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2+3+1=15,能被3整除所以9231能被3整除72702各个数位上数字和是:7+2+7+0+2=18能被9整除所以72702能被9整除⑶能被4或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末两位能被4或25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
末两位数是0的,即整百数,既能被4整除,又能被25整除。
如:1928、17500能被4整除925、7700能被25整除其中17500和7700既能被4整除又能被25整除⑷能被8或1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的末三位能被8或125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
末三位数是0的,即整千数,既能被8整除,又能被125整除。
如:8712、7000能被8整除;1625、35000能被125整除,其中7000和35000既能被8整除又能被125整除⑸能被7,11,1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字末三位上的数字所组成的数字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字之差能被7,11,13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7,11,13整除2如:246288,由于288-246=42.42能被7整除所以246288能被7整除。
数学课堂教学杂谈
数学课堂教学杂谈摘要: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更新,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探索能力辅导学生感受生活变式练习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更新,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笔者从近几年的课改教学经历中,深感新课改的重要作用,尝试到素质教育得到的实效。
现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搞活课堂教学的关键1、巧设导语,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新颖的导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我引用这样一段导语:“有一位山区的农民担着空筐,手拉刚会走路的儿子去地里干活。
半路上,儿子走不动了,他就把儿子放在一个框里,另一个框里放几块石头挑起来走,这样逗得他儿子直乐,”我问大家他儿子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在另一个框里放石头?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着发言:“他儿子坐着晃悠悠的,很美。
”“我也这样坐过,真舒服。
”“放石头是让两个框里的重量相等。
”“扁担就像方程里的一个等号。
”等等。
从而引出课题——“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的进一步深化又往往从疑问开始。
课堂上巧妙地推出一系列恰到好处的问题,能诱导学生很快地投入到思维状态之中。
初一的学生对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容易混淆。
我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的动物“猫”来启发大家。
当问猫都有哪些习性时,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都集中起来了,通过议论大家把会逮老鼠看做是猫的特性,它酷似一个定理的性质,把“会逮老鼠的动物才是猫”作为对猫这种动物的判定,又恰如是一个定理的判定,这样加深了对定理性质和判定的区分和理解,又引导学生对数学其他问题的探讨。
二、注意培养学生探索能力1、明确探索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尚小,好奇心强,思维能力有限,不能自主地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数学问题杂谈 (41)
民一中学
罗良勤
1 、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能够反映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
问题源于情境,“情境”是提出数学问题的背 景,此背景必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 相关,因此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能够充分反映数 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 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引起认知冲突,唤起学 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注意点
1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呈现方式的选择性 2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性 3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形成系列化
教学中有必要创设那么多的问题情境吗
新课程将“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 应用和拓展”作为内容呈现的一个形式,目的 是关注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另一方面,将这种 形式作为教科书体例的一个相对固定的形式, 试图以教科书为载体促使教师改进固有的教学 喧宾夺主型 2、牵强附会型 3、调控无力型 4、拐弯抹角型
什么才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
我们在关注数学问题情境趣味性、现实性的同 时,更要关注数学性。 “数学问题情境”, 首先情境中要有“问题”,即数学问题,如果 情境中没有数学问题,那这样的情境即使再有 趣,再现实,也称不上是好的问题情境;其次, 问题情境要凸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要能够 从情境中有效地引出数学知识,因此,一个好 的数学问题情境应是趣味性、现实性和数学性 三方面的统一。
2 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能够体现数学化的过 程
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 用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 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化是 指学生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 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
3 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能够增强学生数学应 用的意识
数学问题解答
数学问题解答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我们常常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一、代数问题解答代数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问题类型,它可以通过建立方程或者利用代数运算来解决。
1. 建立方程:当遇到等式关系时,可以通过建立方程将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例如:某数的三倍与另外一个数的和等于12,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首先设被求的两个数分别为x和y,根据题意可以得到方程3x + y = 12.2. 利用代数运算:代数运算是解决代数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灵活运用加减乘除、整除余数、因式分解、多项式展开等运算法则,可以简化问题的推导过程。
例如:(2x + 3)^2的展开式为4x^2 + 12x + 9.二、几何问题解答几何问题需要运用几何知识和几何推理方法来解答。
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几何问题解答方法。
1. 利用几何定理:几何定理是几何问题解答的重要依据,例如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定理等。
当遇到几何问题时,首先要分析题目中给出的几何条件,然后运用相应的几何定理来解决问题。
2. 利用几何推理:几何推理是通过逻辑推理方法解答几何问题的重要手段,包括反证法、推广法、归纳法等。
通过分析图形特点、构造辅助线、运用几何定理和几何推理方法,可以解决各种几何问题。
三、概率问题解答概率问题是与随机事件相关的问题,需要通过计算概率来解决。
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概率问题解答方法。
1. 利用频率法:频率法是通过实际试验进行统计,计算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概率的方法。
例如:掷一颗均匀的骰子,出现奇数的概率是多少?通过掷骰子多次,记录下奇数出现的次数,然后计算频率就可以得到概率的近似值。
2. 利用计数法:计数法是通过数学计数的方法来计算概率的方法。
例如:从一副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牌,得到黑桃的概率是多少?通过计算黑桃牌的数量与总牌数的比值,就可以得到概率的精确值。
四、函数问题解答函数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需要通过给定的函数关系求解特定的未知量。
勾股定理中的数学问题(分类整理版)
勾股定理中的数学问题(分类整理版)
勾股定理,也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是代数几何中的重要定理
之一。
它描述了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简介
勾股定理得名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他的发现是在直角
三角形中,边长为a和b的两个直角边,斜边的长度为c,有如下
关系式成立:
a^2 + b^2 = c^2
这一定理在数学、物理和工程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使用方法
快速计算和验证一个三角形是否满足勾股定理,可以使用下列
方法之一:
1. 验证:将三边的长度代入定理的关系式,检查等式是否成立。
2. 推导:已知两个边的长度,可以通过关系式求解第三边的长度。
3. 应用:可以使用这一定理解决各种三角形问题,例如计算三角形的周长、面积或角度。
数学问题
在勾股定理的应用中,涉及到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学问题分类:
1. 求解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问题: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为5,其中一条直角边的长度为3,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2. 寻找特殊直角三角形
问题:找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所有边的长度都是整数。
3. 探索勾股数
问题:寻找满足勾股定理的整数解。
4. 应用于几何问题
问题:使用勾股定理解决几何问题,如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或寻找角的度量。
总结
勾股定理是数学中的重要定理,可以解决许多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了解如何使用和应用这一定理,有助于提高数学技能并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 分类讨论
在初中数学中,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
它主要应用于一些涉及多种可能性的问题,需要将问题拆分成几个子问题进行单独讨论。
下面我将以具体的数学问题为例,说明如何进行分类讨论。
题目:已知一次函数y = kx + b (k ≠ 0) 经过点(1, 2) 和(0, 1),求该函数的解析式。
解析:题目给出了两个点(1, 2) 和(0, 1),这两个点都在函数图像上。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两个点的坐标来求解k 和b 的值。
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列出以下方程组:
$\begin{cases}k + b = 2 \quad (1) \\ b = 1 \quad (2)\end{cases}$
由方程(2) 可得$b = 1$。
将$b = 1$ 代入方程(1),解得$k = 1$。
所以,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 x + 1$。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没有使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因为题目只涉及一个函数和一个方程组,没有多种可能性需要单独讨论。
但在一些复
杂的问题中,分类讨论可能会非常有用。
例如,在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能需要考虑判别式$\Delta$ 的正负情况;在求解绝对值方程时,可能需要考虑绝对值内表达式的正负情况等等。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分类讨论来简化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常见数学问题解答常见的数学问题和疑惑
常见数学问题解答常见的数学问题和疑惑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常常有一些数学问题和疑惑困扰着我们。
本文将解答一些常见的数学问题和疑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一、为什么除以0是没有意义的?在数学中,当我们进行除法运算时,我们将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得到一个商。
然而,当我们试图用0去除一个数时,结果就会变得模糊不清。
为什么呢?假设我们有一个数a,我们想要用0去除它,即a ÷ 0。
我们可以假设存在一个数x,使得0 * x =a。
但是,这个假设不成立,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得到的结果都是0。
因此,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数x来满足等式0 * x =a。
这也就是为什么除以0是没有意义的。
数学上,我们称这种情况为“除以0的结果为无穷大”。
二、为什么分母不能为0?在分式中,分母表示我们将某个数分成多少份。
然而,当我们把一个数分成0份时,这个概念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假设我们有一个分数a/b,其中b表示分母。
如果b等于0,那么我们试图将a分成0份。
但是,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会发现没有任何一种情况下我们能够把一个数分成0份。
因此,分母为0是没有意义的,数学上称之为“分母不能为0”。
三、为什么负数乘以负数得到正数?在初学数学的时候,我们知道两个正数相乘得到正数,两个负数相乘得到负数。
但是为什么负数乘以负数得到正数呢?假设我们有两个负数a和b,我们知道它们的乘积为ab。
现在,我们来考虑一个简单的例子,-2乘以-3,即-2 * -3。
根据之前的规律,我们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一个正数。
我们可以通过纸上计算来理解这个现象。
我们知道-2表示向左移动两个单位,而-3表示向左移动三个单位。
那么,我们把-2 * -3理解为“向左移动两个单位再向左移动三个单位”,这就相当于向左移动5个单位。
而向左移动5个单位,实际上就是向右移动5个单位,也就是正数5。
因此,负数乘以负数得到正数是根据数学定义和规律得出的。
中学数学中与初等数论有关的几个问答
目录1.前言 (1)2.利用整除性判别法解决整除问题 (1)2.1能被2k或5k整除的判别法 (1)2.2割尾判别法 (2)3.利用整除的基本性质解题 (5)4.最大公因数 (7)5.抽屉原理在数论中的应用 (9)6.致谢 (12)7.参考文献 (14)中学数学中与初等数论相关的几个问题陈琴 (指导老师: 左可正)(湖北师范学院 数学系 湖北 黄石 435002)1.前言在中学数学中,整数是特殊常用的一类数.而初等数论是研究整数的性质的、与算术有密切关系的一门学科,可以说初等数论是算术的延续.初等数论问题更是数学竞赛试题多发区.而对于整除性质和抽屉原理的考察一直是中学数学竞赛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核心内容,作为高中教师,有必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考查.2.利用整除性判别法解决整除问题一个数能不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虽然可以用长除法去判别,但当被除数位数较多时,那是很麻烦的。
要判别一个正整数a 能否被另一个正整数d 整除,往往可变为只要找出另一(绝对值)较小的整数b ,而去判别b 能否被d 整除。
这个新的整数b 也就称为判别数。
要看一种整除判别法是否优越,就在于能否用较快的速度而得出很小的判别数。
因为判别数b 越小,就越容易判别能否被d 整除。
下面我将阐述两种判别法。
2.1能被2k 或5k 整除的判别法令整数01n a a a a =⋯(0<0a ≤9,0≤i a ≤9, i =1,2, ⋯,n). i a ∈N.因为210k k |,但k 2不整除110k -,故要判别a 是否能被k 2整除,就是要而且只要判别122n k n k n n a a a a -+-+-⋯能否被k 2整除.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证实这个判别法.例1:试判别51024能否被16整除?解:显然16=42,故相当于来判别a 是否能被42整除.但1024=1000+24而321000∣,42不整除1000,故知以42除1000的余数为8,而8+24=32可被16整除,故知1651024∣.与能被2k 整除的道理一样,判别a 是否能被5k 整除,只需要看122n k n k n na a a a -+-+-⋯能否被5k 整除就行了.对不同的k 如何判别,现分述如下:(1) 当k =1时,即要判别a 是不是5的倍数,这时的充分必要条件是n a =0或5.(2) 当k =2时,即要判别a 是否能被25整除,这时只要看1n n a a -.而25∣1n n a a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1n n a a -=25,70,75或1n a -=n a =0.(3) 当k =3时, 即要判别a 是否能被125整除, 这时只要看a 的最右边三位数21n n n a a a --,而21n n n a a a --125∣的充分必要条件是21n n n a a a --=125,250,375,500,625,750,875或2n a -=1n a -=n a =0.(4) 当4k ≥时,要判别a 是否能被5k 整除,则可用“逐步约商”判别法.例2:试判别21401375能否被45整除.解:我们只需要判别1375能否被45整除就行了.75显然可以被25整除.现用“逐步约商”判别法.因为1375=25•55,即25除1375的商为55.而55不能被25整除.可见1375不整除45,从而21401375不整除45.2.2割尾判别法先给出一个定理:假定自然数011n k n k n a a a a a a ⋯--+=⋯,如果a 能被奇质数p 整除,则将a 的右端任意割去k 位(不妨设割去的k 位数不是p 的倍数,否则无讨论之必要),必存在唯一的正整数1m p <(只与p 和k 有关),使得a 的判别数10111()n k n k n b a a a m a a --+=⋯-⋯ (1)仍是p 的倍数.同时也存在唯一的正整数2m p <,使得a 的判别数20121()n k n k n b a a a m a a --+=⋯+⋯ (2)也是p 的倍数.下面我将对此定理作出证明.证明:我们只要就该定理中之(1)式证明就行了(因(2)式完全同理可证).事实上,由于从a 的尾部割去的k 位数1n k n a a -+⋯和p 互质,则可知同余方程1()n k n a a -+⋯x ≡01n k a a a -⋯(mod )p有唯一解.令它为1(mod )x m p ≡.于是该定理得到证明.对于p 的倍数a 割去k 位并按(1)式的要求而定出1m 后,由于1m 的唯一性,若a 不是p 的倍数,则按(1)式的要求作出的判别数1b 也一定不是p 的倍数.反过来,由1b 是否为p 的倍数也可判定a 是否为p 的倍数.而且对(2)式也可同理应用.为了进一步阐述割尾判别法,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例3:试判别816751136124能否被7整除?解:我们用(1)式,割去3位或6位.割去3位时, 1m =1.割去6位时1m =6我们用长除法的形式来解出判别数由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割三位的方法经过三步得出的判别数为77,故可断定816751136124能被7整除;而割六位的方法只要一步就得出判别数7,故也能断定816751136124能被7整除.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应作几点说明:(1) 当将要判别的数割去1位,2位,3位,…时, 1m 是为多少是怎样知道的?确定方法是:当割去一位时,则可在7的倍数中取一简单的两位数(最好个位数为1).比如21.将21的个位数1割去,此时剩下一个2,而2减去1的2倍就等于零.而零显然可以被7整除.故此法可确定1m =2.当割去两位时,则可在7的倍数中取一简单的三位数.比如301.将301的右端两位数割去,此时剩下一个3,而3减去01的3倍就等于零.故此时可确定1m =3.同理可确定其它位数的1m ,这个1m 就叫做割尾判别法的“乘数”.它随割去的位数不同而异.(2) 在例3中很碰巧,经三步割三位后的判别法只有两位,经一步割6位数后得判别数只有一位.若有3位或3位以上,则应再割去1位或2位,就是说,有时判别一个数需要几种割尾法交错使用,直到得出最后的判别数是一位或两位为止.将例3加以推广,割尾法同样可以判定a被13,17,19整除.3.利用整除的基本性质解题整除是初等数论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b︱a的意思是存在一个整数q,使得等式a=bq成立.因此这一标准作为我们讨论整除性质的基础.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整除问题的方法.即当我们无法用整除语言来叙述或讨论整除问题时,可以将其转化为我们很熟悉的等号问题.例4:证明3∣n(n+1)(2n+1),这里n是任意整数.证法一:根据题意,n可以写成n=3q+r,这里r=0,1,2,q为整数.对r取不同值进行讨论,得出结论.证法二:根据整除定义,任何连续三个整数的乘积必是3的倍数.证法三: 根据n(n+1)(2n+1),利用222112(1)(21),6n n n n++⋯+=++来证明.证法四:利用数学归纳法也可以证明.竞赛中关于数论的论证题主要是讨论整除的整除性和整数解,证明方法通常有: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反证法).例5:已知24∣62742ab,求a,b.由于24=3×8,而(3,8)=1,3和8都是特殊数,故本题往往习惯于利用整除特征加以解决.但利用整除特征解答有两个弊端,即(1)解题过程一般较烦琐;(2)若非特殊数无法解.可利用整除的因式分解法得出一般的解法.对于特殊数的整除规律要求能掌握其一般定理的证明,并熟记一些特殊数的整除规律,这对解题大有帮助.例如:1、一个整数被2整除的充要条件是它的末位为偶数.2、一个整数被3整除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3、一个整数被9整除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4、一个整数被5整除的充要条件是它的末位数字为0或5.5、一个整数被4,25整除的充要条件是它的末二位能被4,25整除.6、一个整数被8,125整除的充要条件是它的末三位能被8,125整除. 例6:证明:对于整数x 与y , 23x y +与95x +能同时被17整除或不可整除. 证:记23u x y =+, 95v x =+,则有3517v u x -=即3517v u x =+ (1)5317u v x =- (2)若对0,0x y z ∈, 017u |.其中00023u x y =+,由(1)知0173v |,其中00095v x y =+.又(17,3)=1,所以017v |.同理可证,对11,x y z ∈,117v |,其中11195v x y =+,则 117u |,其中11123u x y =+.证毕.【分析】将本题加以推广:用,ax by cx dy ++代替23x y +与95x y +.令,u ax by v cx dy =+=+.设0ad bc -≠消去y ,()a bdu bv ad bc x c d -=-=x .记a bs c d =.du bv sx =+,bv du sx =-若(,)(,)1d s b s ==,则对同样的,x y ,u 与v 同时被s 整除(或同时不被s 整除)若(,)(,)1,a s c s ==结论成立.例6中231795=-,而(3,17)(5,17)1-=-=,(2,17)(9,17)1-=-=.所以例4成立.例7: 1000!的末尾有几个零?解:考虑1000!的标准分解式中2与5这两个素数的指数,若1000!1225r r A =,A N ∈,A 不能被2与5整除,则1000!中末尾有r 个零, r 是1r 和2r 中较小者.在1,2,3, ⋯,1000中,有200个数能被5整除,在这200个数中,有40个能被25整除,在这40个数中,有8个能被35整除,在这8个数中,有1个能被45整除.不大于1000的自然数中没有能被5的5次幂或更高次幂整除的数.可见在1000!的标准分解式中,5的指数22004081249r =+++=.显然12r r >,所以249r =,即1000!的末尾有249个零.4.最大公因数和整除性一样,二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实质上也是用等号来定义的,因此在解决此类问题是如果有必要的话可化为等式问题.最大公约数的性质中最重要的性质之一为:若a=bq+c ,则一定有(a ,b )=(b ,c ),这就是求二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理论根据.最小公倍数实际上与最大公因数为对偶命题.特别要指出的是a 和b 的公倍数是有无穷多个.所以一般地在无穷多个数中寻找一个最小数是很困难的,为此在定义中所有公倍数的最小的正整数.这一点实际上是应用自然数的最小自然数原理.即自然数的任何一个非空子集一定有一个最小自然数存在.最小公倍数的问题一般都可以通过以下式子转化为最大公因数的问题.两者的关系为,,a b N ∈ [,](,)ab a b a b = 例8:对于任意的非负整数n ,求形式为 228577n n +++=的一切数的最大公因子.在解答初等数论的习题中,如果我们把题目有关的概念,例如整除,最大公因子,互素等用等式表示出来,再经过这些等式的恒等变形,常常能够找到解题的方法.解:当0n =时, (1)22(1)17857k k +++++=;假设n k =时, 2215778k k +++|;当1n k =+时,(1)22(1)1221787788k k k k +++++++=+221221221227(78)8(87)7887k k k k k k ++++++=+++--21257(78647)k k q ++=-+212257(7877577)k k k q +++=-++221257[7(78)577]k k k q +++=-++57p = (,)p q N ∈故形为22278n n +++的一切数的最大公因子为57.例9:证明:若,a b N ∈,那么等差数列,2,3,a a a ⋯ba 中能被b 整除的项数等于a 与b 的最大公约数.证明:设(,)a b d=,于是,,,.(,)1a drb ds r s N r s==∈=.,2,3,a a a⋯ba被b整除之后为r s ,2rs,⋯()ds rs由于(,)1r s=.上式中各项为整数者的项数,仅为1s ,2s,⋯,dss中为整数的项数,所以共计d项,证毕.5.抽屉原理在数论中的应用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它是组合数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最先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明确地提出来的,因此,也称为狄利克雷原理。
赵一平老师—数学教育杂谈
口算
笔算(利用短时记忆) 转换(利用已有的知识)
例2 求最大公约数
1。给出两个自然数 a,b; 2。求a除以b 的余数 c; 3。a=b , b=c; 4。如果b≠0 重复2、3; 5。a 即为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例2 求最大公约数
1。没有考虑a或b等于零的情况; 2。没有考虑 a和b都等于零的情况。 在手动的时候没有问题,但在计算机实现 时会找造成系统崩溃。必须考虑周全。
理解数学
强调合理性 强调适应实际的需求 例:单位的引入、数对的使用,运算的顺序与括号 的引入 、中位数、分数的大小比较与通分 加减乘除号、 除法运算为何从高位算起。 如何会想到三角形内角和? 角的分类。 量角器怎么发明的? 比例尺
数学把人教“严密”
——什么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本质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2、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3、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查找假珍珠
有9颗大小、形状、颜色不可区分的珍珠, 其中有一颗是假的,它比其他的珍珠略轻, 现有一架没有砝码的天平,问最少称多少 次可找出假珍珠。
哥尼斯堡桥问题
哥尼斯堡桥问题
直观的严密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2、 统计与概率中抛硬币、掷骰子问题 逻辑的严密 1、能被2、3、9、11整除的数的特征 2、内项积等于外项积 归纳法
抽象概括能力
1 1+2 1+2+3 …… 1+2+3+…+99 1+2+3+…+99+100
s=1 s=s+2 s=s+3 …… s=s+99 s=s+100
数学数论中的有趣问题解析
数学数论中的有趣问题解析数学是一门深奥而有趣的学科,而其中的数论更是让人着迷。
数论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整数的性质和关系,其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问题。
本文将为您解析数学数论中的一些有趣问题。
一、质数与合数质数是指大于1且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整数,比如2、3、5和7等。
合数则是指大于1且能够被其他数整除的整数,比如4、6和9等。
在数论中,研究质数和合数的性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例如,对于一个给定的整数n,我们可以通过判断n是否能够被2到√n之间的整数整除来确定它是否为质数。
这是因为,如果n能够被小于它的平方根的整数整除,那么必定也能被大于它的平方根的整数整除。
其次,我们还可以利用质因数分解的方法来找出一个数的所有质因数。
质因数分解是将一个数表示为若干个质数的乘积,比如24可以表示为2^3 * 3。
通过质因数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数的结构和性质。
二、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是指两个或多个整数中最大的可以整除它们的公约数。
最小公倍数则是指两个或多个整数中最小的可以被它们整除的公倍数。
计算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多种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欧几里得算法,也称辗转相除法。
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两个数的整除关系,通过连续除法的运算,找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例如,对于两个数a和b,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计算它们的最大公约数g:1. 将a除以b,得到余数r;2. 若r为0,则b即为最大公约数,算法结束;3. 若r不为0,则将b赋值给a,将r赋值给b,返回第一步。
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最大公约数来计算最小公倍数l。
根据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性质,我们可以得知l = a * b / g,其中g为最大公约数。
三、完全平方数与离散对数完全平方数是指能够写成某个整数的平方的数,比如1、4、9和16等。
而离散对数则是求解离散指数方程的问题。
离散指数方程是指形如a^x ≡ b (mod n)的方程,其中a、b和n都是整数。
数字42的独特之处深入分析它在数学和自然界中的含义和象征
数字42的独特之处深入分析它在数学和自然界中的含义和象征数字42,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数字,它在数学和自然界中都具有独特的含义和象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数字42的独特之处。
一、数学中的数字42在数学领域,数字42具有多种特殊性。
首先,它是一个自然数,属于正整数范畴,且排在41与43之间。
其次,数字42可以被分解为两个相同的质数乘积,即2 × 3 × 7。
因此,它是一个半素数(semi-prime),也可以被称为合成数。
半素数是由两个质数相乘而成的数字,其独特性在加密学和密码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数字42也是一个高度合数(highly composite number),因为它具有较多的约数。
具体来说,42的约数有1、2、3、6、7、14、21和42。
这使得数字42在数学上更具特殊性和独特性。
二、数字42在自然界中的含义数字42不仅在数学中具有特殊性,它在自然界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象征。
以下是数字42在自然界中的几个例子:1. 地球的纬度:地球的北纬42度与南纬42度之间是一个重要的纬度线。
例如,意大利的首都罗马、美国的纽约市以及中国的北京等众多重要城市都位于纬度为42度的位置上。
2. DNA中的碱基: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构成生物遗传信息的重要分子。
碱基是DNA的组成部分,而DNA双螺旋结构上的某一位置上正好存在第42个碱基。
3. 银河系中的恒星:在银河系中,我们可以观测到一些特殊的恒星。
例如,位于鹿林座的恒星HO 42是一个碳星,具有独特的物理特征和谱线。
以上展示了数字42在自然界中的几个例子,再次凸显了它的独特性和特殊含义。
三、数字42的象征意义除了在数学和自然界中的含义外,数字42在文化和象征意义上也具有重要性。
这源于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所著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中的一段插曲。
数学知识疑难问题解析
数学知识疑难问题解析数学作为一门精确的科学,常常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让我们感到困惑。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数学知识疑难问题入手,进行解析和讨论。
一、无穷大的概念在数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无穷大的概念,比如无穷大的极限、无穷大的数量等等。
那么,什么是无穷大呢?无穷大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是一种趋势。
当一个数值无限增大或无限接近某个数值时,我们可以说它是无穷大的。
例如,当我们说某个函数在某点的极限为无穷大时,意味着函数在该点附近的值无限增大。
然而,无穷大并不是无限大的意思。
无限大是一个数值,而无穷大是一个趋势。
无限大是可以比较大小的,而无穷大则是无法比较大小的。
二、复数的运算规则复数是由实部和虚部组成的数。
在复数运算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规则,如何正确地进行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呢?首先,复数的加减法运算与实数的加减法运算类似,实部与实部相加(减),虚部与虚部相加(减)。
其次,复数的乘法运算需要注意虚数单位i的平方等于-1。
当我们进行复数的乘法运算时,首先将实部相乘,然后将虚部相乘,并注意i的平方等于-1。
最后,复数的除法运算需要注意虚数单位i的平方等于-1。
当我们进行复数的除法运算时,首先将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分母的共轭复数,然后按照乘法运算的规则进行计算。
三、概率与统计中的随机变量概率与统计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随机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随机变量的分布规律。
在概率与统计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关于随机变量的问题。
随机变量是指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取得不同值的变量。
它可以是离散型的,也可以是连续型的。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取值是有限个或可数个,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取值是一个区间。
随机变量的分布规律可以用概率密度函数或概率质量函数来描述。
概率密度函数描述的是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规律,概率质量函数描述的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规律。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常常需要计算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等统计量。
你需要深刻理解的140个数学问题
你需要深刻理解的140个数学问题1.有理数的分类方法是哪两种?2.相反数、倒数及绝对值的概念。
3.比较大小的常用方法有哪些?4.你知道的运算律有哪些?5.科学记数法与有效数字是如何规定的?6.有效数字与精确度的区别?7.平方根、算术平方根与开平方的区别?8.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是什么?9.实数与有理数的区别是什么?10.实数的两种分类方法是什么?11.平方根的隐含条件是什么?12.常见的三种无理数是什么?13.整式是什么样子的?14.单项式及多项式的概念是什么?15.单项式系数与次数是如何规定的?16.多项式项、常数项及次数是如何规定的?17.同类项的概念是什么?18.整式的加减的意义是什么?19.同底数幂的乘除法如何运算?20.幂的乘方如何运算?21.积的乘方如何运算?22.整式的乘法你会吗?如何运算呢?23.平方差与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24.因式分解的定义是什么?25.因式分解的方法有哪些?26.分式之所以是分式的关键是什么?27.分式的基本性质你还记得吗?28.分式约分与通分的根据是什么?29.分式如何约分?30.分式如何通分?31.分式的乘除与乘方如何运算?32.分式加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33.负整数指数幂是怎么回事?34.分式方程的概念是什么?35.如何解分式方程?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6.分式方程求解时需要注意什么?37.为什么会出现增根?38.什么是二次根式?39.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如何进行?40.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是什么?41.二次根式的加减的实质是什么?42.同类二次根式与同类项的区别是什么?43.二次根式的隐含条件是什么?44.方程的两大主题是什么?45.解方程遵循的第一要则是什么?46.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什么?它的一般形式是什么?47.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呢?48.代入消元法及加减消元法都遵循着怎么样的求解方程的思想呢?49.你认为三元一次方程组如何求解呢?50.一元二次方程定义与一般形式是什么?51.一元二次方程求解的灵魂是什么?52.我们大致有四种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你知道吗?53.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两大应用问题吗?54.不等式与等式是数学世界里的两大问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哪三个呢?5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联系是什么呢?56.如何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最后的取值范围呢?57.关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你能说出哪些相关的概念呢?58.各个象限内的坐标有什么区别呢?59.用坐标可以表示地理位置也可以表示平移,你能说说如何做吗?60.函数是描述什么的呢?61.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及图像是什么?解析式与图像有哪些关联?62.正比例函数是什么样的?6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与不等式,怎么看?64.如何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65.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及图像是什么?66.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是什么?这也是它的实质。
数学问题解答:解决常见的代数问题
数学问题解答:解决常见的代数问题什么是代数问题?代数是一门数学分支,研究数字、符号和运算规则之间的关系。
代数问题通常涉及未知量、方程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代数问题分类在解答代数问题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一元一次方程问题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和最基础的方程类型。
这类问题通常涉及到一个未知量和一个具有线性关系的方程式。
2.一元二次方程问题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含有未知量的二次项和一次项的方程。
这类问题涉及到抛物线形状的函数图像,包括顶点、轴对称等概念。
3.多项式求解问题多项式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项(根据幂从高到低排列)并进行加减运算的表达式。
这类问题需要通过将多项式进行整理、合并同类项以及应用其他多项式相关公式来求解。
4.分数与比例问题分数与比例是常见的代数计算中涉及到的概念。
这类问题通常涉及到分子、分母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
5.不等式问题不等式是用来表达两个数之间大小关系的代数式。
这类问题要求我们寻找不等式中未知量的取值范围。
解决常见的代数问题步骤针对以上分类中的各种类型代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解答:1.仔细阅读题目,并理解问题所涉及到的概念、变量和方程式或不等式。
2.根据题目抽象出相应的方程或者不等式。
3.进行方程或者不等式的转换和化简。
根据问题需求,可能需要进行合并同类项、移项、因式分解等操作。
4.应用适当的代数计算规则和公式来求解方程或者不等式。
5.检查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并进行验证。
总结通过了解常见的代数问题分类以及解题步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常见的代数问题。
相信这些技巧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各种各样与代数相关的计算和问题。
42问题数学介绍
42问题数学介绍
42问题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也被称为汉诺塔问题。
它是一个递归问题,涉及到三个柱子和一些不同大小的盘子。
目标是将所有的盘子从一个柱子移动到另一个柱子,每次只能移动一个盘子,并且大的盘子不能放在小的盘子上面。
这个问题可以用递归或分治的方法来解决。
基本思路是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子问题,直到子问题足够简单,可以直接解决。
然后通过解决这些子问题,逐步解决原始问题。
对于42问题,具体步骤如下:
1. 将所有盘子从起始柱子移动到中间柱子。
2. 将起始柱子上的盘子移动到目标柱子。
3. 将中间柱子上的盘子移动到目标柱子。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递归来实现。
在每一步中,可以进一步分解问题,直到每个子问题只包含一个盘子。
这样就可以直接解决子问题,然后逐步解决原始问题。
汉诺塔问题的解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类似的问题,例如棋盘上方的格子问题、三角形分割问题等。
通过理解汉诺塔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一些科学的数学小问题
一些科学的数学小问题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既具有自身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又与其他自然科学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数学的世界里,存在着许多有趣且深奥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我们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科学的数学小问题,以激发读者对数学的兴趣和思考。
问题一:无理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在数学中,我们常常遇到无理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这两个概念。
无理数是指不能表示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实数,如π和e。
无限循环小数则是指小数部分无限循环出现的小数,如1/3等。
这两个概念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呢?无理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无法用有限位数的小数表示。
然而,无理数是一类不可循环但无限不断的小数,而无限循环小数是一类无限循环出现的小数。
这其中的区别在于,无理数的小数部分没有规律,不会形成循环;而无限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则会以某个循环模式一直重复下去。
问题二:费马大定理费马大定理是数论中一个重要而著名的问题,它的表述是:对于任何大于2的整数n,关于x、y、z的方程 x^n + y^n = z^n 没有正整数解。
这个问题最早由法国数学家费马在1660年左右提出,而直到1994年才由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顿(Andrew Wiles)给出了完整的证明。
费马大定理激发了数学家们对于数论这一分支的研究。
虽然定理已经被证明,但是其证明过程十分复杂且深奥,涉及到数学的多个领域,如代数几何和椭圆曲线等。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体现了数学中深奥而美妙的结构和逻辑。
问题三: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它的表述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够表示成两个素数的和。
例如,偶数4可以表示为2+2,偶数6可以表示为3+3。
虽然哥德巴赫猜想在数学界已经被证明为正确,但是其证明仍然十分困难。
许多数学家在哥德巴赫猜想上付出了很多努力,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却并未找到完美的证明。
直到最近,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方法被提出来辅助证明,但是人们仍然对于是否存在一种更简洁、更优雅的证明方法感到好奇。
数学趣味问答
数学趣味问答数学是一门充满乐趣的学科,它不仅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工具。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带来一些有趣的数学问答,希望能够让你们在玩乐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问:两个理数相除,商是1,余数是0,被除数是什么?答:被除数是0。
因为任何数除以0都是无穷大或无穷小,所以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问:把1至100这100个整数横着排成一行,删除1号位上的数,将2号位上的数放到最后,删除3号位上的数,将4号位上的数放到最后,依此类推,最后会剩下哪个数?答:最后剩下的数是37。
这个问题其实是经典的约瑟夫问题,通过不断删除和移动的操作,最后剩下的数总是素数。
问:如果A+B=C,那么A、B、C可以填入以下哪组数字?a) 3, 5, 7 b) 2, 3, 5 c) 4, 5, 9 d) 6, 7, 11答:正确答案是d) 6, 7, 11。
因为在自然数范围内,两个奇数相加总是得到一个偶数,而两个偶数相加总是得到一个偶数。
问:用1、3、5、7、9这5个数字,能组成多少个互不相同、三位数,且各位数字互不相同的数?答:可以组成60个不同的三位数。
第一位有5种选择,第二位有4种选择,第三位有3种选择,所以总共有5*4*3=60种组合。
问:两个数的和是95,差是33,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答:这两个数分别是64和31。
设其中一个数为x,则另一个数为95-x。
根据题意,可以列出方程 x + (95-x) = 95,解得x = 64,因此另一个数为95-64=31。
问:某校有60人,其中男生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女生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答:男生有40人,女生有20人。
根据题意,男生人数是总数的三分之二,即60 * (2/3) = 40,女生人数是总数的五分之一,即60 * (1/5) = 20。
问:在一个圆桌上坐着6个人,他们互相握手问好,问共有多少次握手?答:共有15次握手。
我们可以用组合数的思想来解答这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讲:汪纯中
一.解决问题概述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三.课改为解决问题搭建平台
一.解决问题概述
1.备受关注的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 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 问题” 具体要求包括: 1. 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2. 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 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 结果,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第四步验证所得的解答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几种模式 2.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
(1)特殊化与一般化
特殊化 —— 考虑特殊情况,取特殊值,简化 问题,作图作表格等
例1. 证明:长为4 的闭曲线L,一定可以用一个 半径为 的圆把它覆盖住,并且该圆是所 有能覆盖曲线L的圆中的最小一个圆.
l
例2. 函数
2
2 5
2 某 程 甲 乙 队 包2 天 以 成 需 付 工 由 、 两 承 , 可 完 , 支 1800元 ; 5 3 由 、 两 承 , 天 以 成 需 付 乙 丙 队 包3 可 完 , 支 1500元 由 、 ; 甲 4 6 丙 队 包2 天 以 成 需 付 两 承 , 可 完 , 支 1600元 在 证 个 。 保 一 7 星 内 成 项 程 前 下 选 哪 队 独 包 用 期 完 这 工 的 提 , 择 个 单 承 费 最 ? 少
定义在整数集上,且满足
求
例3. 设a、b、c、d是四个正实数,且其中 有两个小于1. 求证:(1-a)(1-b)(1-c)(1-d)>1-a-b-c-d (1-a)(1-b)(1-c)(1-d)>1-a-b-c-d
例4. 任意一圆和 (A)至多2点 (C)至多6点
的图象相交的交点 (B)至多4点 (D)可以多于6点
第一步了解问题 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可能满足条件吗? 画一个图,导入适当的符号 第二步找出已知数和未 你以前曾见过它吗? 知数间的关系 你知道什么有关的问题么? (假使你不能找出关系, 注视未知数!试想出一个有相同或相似的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 就得考虑辅助问题,最 这里有一个与你有关而且以前解过的问题,你能应用它吗? 后应想出一个计划) 你若不能解这问题,试先解一个有关问题。你能想出一个更容 易着手的有关问题吗?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 一个类似的问题?你能解问题的一部分吗? 你用了全部条件吗? 第三步实行你的计划 实行计划 实行你的解题计划,校核每一个步骤 回顾 你能验证结果吗?你能验证论证吗?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吗? 你能应用这结果或方法到别的问题上去吗?
命题:正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其三边的距离之和 为一定值。 推广一:(取消边数的限制) 正n边形内任意一点到其各边的距离之和 为一定值. 推广二:(取消平面图形的限制) 正多面体内任意一点到其各面的距离之和 为一定值. 推广三:(取消点在三角形内的限制) 正三角形所在平面内任意一点到其三边所 在直线的有向距离之和为一定值.
研究过程:
1.学生自主操作,也可小组讨论 2.提出问题
问题1:上述两个倒水方案,哪 个更优? 问题2:是否还有更优的倒水方 案?
研究过程:
1.学生自主操作,也可小组讨论 2.提出问题 3.探索解决问题2的策略
用方程思想解决这一问题:
设倒满7斤桶 次,倒满3斤桶 次(若 或 取负值,则表示倒 出)。这样,找倒水方案就转化为求不定方程 (1) 的整数解。 方程(1)的通解为 (t是整数)(2) ,代入(1)可得
一.解决问题概述
1.备受关注的解决问题 2.问题的含义
问题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要求人 们去完成一个任务,而对于这个任务, 由他们的经验,没有一个现成的可供 使用的完成任务的策略。因此,解决 问题中的问题,主要指非常规问题。
练习与解决问题的特征比较
练习的特征 着重寻找答案 往往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技 能点,着重对某项数学技能 进行练习 可以对某一类习题反复演 练 对思考的要求相对比较低 解决问题的特征 着重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 着重思考如何将一般知识 和技巧运用到新情况中,具 有综合性的特点 解决问题中的“问题”具 有新颖性 对思考的要求相对比较高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 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 的学习活动,设立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用 的专题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 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 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 实践能力”
“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新的课程 体系必须正确处理教材、教师、学生三 者关系,要坚持加强基础,要特别重视发挥 学生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和能动作 用,重视由此导致的从问题出发、设计以 解决问题的活动为基础的数学认识过 程。”
一.解决问题概述
1.备受关注的解决问题 2.问题的含义 3.问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 接受性,障碍性,探究性
接受性: 学生愿意接受这个问题,并且具备了解决这 个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 障碍性: 学生对解答问题的最初尝试往往以失败而告 终。 探索性: 学生需要对失败的尝试进行反思,重新进行 探索,并排除思维定势,寻找新的解决问题 的方案。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几种模式 2.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
(1)特殊化与一般化
特殊化 — 考虑特殊情况,取特殊值,简化问 题,作图作表格等 一般化 — 建立模型,符号化,逆推,反证, 推广等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几种模式 2.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
(1)特殊化与一般化 (2)猜测与来自证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三.课改为解决问题搭建平台
案例1
“上网方式与费用研究” 教 学 设 计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收集有关资料 — 丰富研究背景 第二阶段:研究讨论 — 解决问题 1.创设情景,提出课题 2.探索研究,解决问题 3.总结反思,举一反三 第三阶段:任务后延 — 自主研究
案例2
“用桶分水问题研究”
问题: 一只大桶装了10斤水,另有两只 桶,一只恰好能装3斤水,一只恰好 能装7斤水。现在要把这10斤水平分 为5斤的两分,问如何倒法?
第一阶段:呈现问题情景命题 第二阶段:明确问题最终目标与已知条件 第三阶段:填补空隙过程 第四阶段:解答之后的检验
杜威—五步模式
第一步:产生困惑 第二步:尝试从情景中识别出问题 第三步:将问题情景中命题与已有的认知 结构联系起来 第四步:对假设作检验 第五步:将成功的答案组合到认知结构中
波利亚—“怎样解决问题”表
研究过程:
1.学生自主操作,也可小组讨论
倒水方案一:
大桶 3斤桶 7 7斤桶
10 3 0 0 0 7 3 3 4 6 0 4 6 3 1 9 0 1 9 1 0 2 1 7 2 3 5 5 0 5
倒水方案二:
大桶 3斤桶 7斤桶
10 7 0 0 3 0 7 0 3 4 3 3 4 0 6 1 3 6 1 2 7 8 2 0 8 0 2 5 5 3 0 2 5
z , 解 设甲 乙 丙 队单 承 这 工 各需x、y、 天 : 、 、 三 独 包 项 程 而 天 费 分 为u、 、 元 每 的 用 别 v w . 1 1 5 x + y = 12 1 1 4 则 + = y z 15 1 1 7 + = z x 20
1800 × 5 u + v = 12 1500 × 4 v + w = 15 1600 × 7 w + u = 20
() 1
() 2
y z 解 1 , x = 4, = 6, = 10. () 得 解 2 , u = 455 v = 295. () 得 , xu yv 又 = 1820, = 1770 ∴ 乙 单独 包 项 程 用 由 队 承 这 工 费 最少 .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几种模式
奥苏贝尔—四阶段模式
在(2)中令
.得解:
改写上式为: 由此式可得倒水方案一. 在(2)中令 .得解:
,代入(1)可得
改写上式为: 由此式可得倒水方案二. 利用(2),可以证明方案一是最优方案。
研究过程:
1.学生自主操作,也可小组讨论 2.提出问题 3.探索解决问题2的策略 4.问题的引申
案例3
“一个数学命题推广的研究”
1.几种模式 2.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
(1)特殊化与一般化 (2)猜测与验证
3.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对数学课堂 教学改革的启示
例5. 若对非零常数
,函数
满足
求证:
是周期函数
证明:
问题: 1.设 2.为什么由 进行式的变形?
是如何想到的? 出发
例6. 已知 是定义在正整数集上,又在正 整数集上取值的函数,并且 1. 2.对任何正整数 ,有 3.当 时, 求证: 对一切正整数 成立.
命题:正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其三边的距离之和 为一定值。 推广一:(取消边数的限制) 正n边形内任意一点到其各边的距离之和 为一定值. 推广二:(取消平面图形的限制) 正多面体内任意一点到其各面的距离之和 为一定值.
有向距离定义:
设 为 所在平面上的一个点, 在 上的射影为点 ,定义 到 的有 向距离 为: 若点 与点 位于 同侧,则 ; 若点 与点 位于 两侧,则 ; 若点 在直线 上,则 。 点 到 ,点 到 的有向距离同 上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