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合集下载

印度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印度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 案例] 印度农业的改革和发展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80% 的人口以农业为主,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的净产值占国内净产值的34.9%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印度农业的基本情况印度农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封建的、个体的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并村,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

印度独立以后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数未认真执行,成效不大。

在进行了长达40年的“土地改革”后,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封建和半封建的经济成分占有优势。

据印度官方抽样调查,1985—1986年度占农户总数1.3% 最富有的大弄拥有14% 的土地,23% 的农户是佃农与半自耕农的混合,而占总数50% 的最穷小农只拥有1%的土地。

印度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农业对气候和雨水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经常遭受季风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灾害。

据统计,1951—1983年的32年间,因旱涝灾害而造成的农业减产的就有13次之多。

此外,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现代技术投入较少,85% 的耕地依靠人和畜力耕作,70% 的耕地无灌溉设施,靠雨水灌溉。

印度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都较低,全国2/3 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每个农业工人每年的实际收入是420.5卢比,而非农业工人为783.8 卢比,高出83.6% 。

印度农业生产率低表现在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较低,一些作物的单产水平低于东南亚许多国家。

例如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每公顷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印度分别为2817公斤和2420公斤,中国则分别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

印度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不同,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不同,造成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各地区之间的很不平衡。

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生产力水平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较高;南部和东部地区(如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中央邦)生产力水平和粮食产量较低,边际农、小弄与大农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印度农业

印度农业

一、东部农业区本区位于印度的东部和东北部,包括比哈尔、西孟加拉、奥里萨、阿萨姆、梅加拉亚、那加兰和曼尼普尔、特里普拉、米佐拉姆等邦,面积57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全区有耕地约2400 多万公顷(未包括休闲地,下同),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7%,人口1.76 亿。

(一)发展农业的条件该区地形复杂多样,有平原、丘陵及山地,但大部分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因此地形以平原为主,海拔高度大多在150 米以下,东北部台地丘陵地带的海拔高度也多在800 米左右,其间分布有海拔1500~2000 米的山地。

深受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温图22 印度农业区划一、东部农业区:1—1,恒河中游平原水稻、小麦、豆类区。

1—2,恒河下游平原和西孟加拉三角洲水稻、黄麻区。

1—3,布拉与普特拉谷地水稻、茶叶、黄麻区。

1—4,东北部丘陵水稻、茶叶、林业和山地粗放农业区。

1—5,半岛东北高地水稻、林业区。

二、西北部农牧业区:2—1,喜马拉雅杂粮、水果、畜牧业区。

2—2,旁遮普和哈里亚纳平原小麦、豆类、饲料作物灌溉农业区。

2—3,恒河上游平原小麦、甘蔗等多种作物区。

2—4,拉贾斯坦平原养羊业及杂粮、豆类牧农业区。

2—5,阿拉瓦利和中央温德亚豆类、杂粮、小麦等多种作物区。

三、半岛高原农牧业区:3—1,古吉拉特平原花生、棉花、杂粮及畜牧业区。

3—2,马哈拉施特拉高粱、棉花、花生农牧渔业区。

3—3,卡纳塔克杂粮、豆类、棉花农和湿润,最冷的 1 月除个别海拔较高的山地以外,各地月均温都在16~20℃之间;全年均为无霜期;年降水量多在1000 毫米以上,东北丘陵区可达1500 毫米,最高达4000 毫米。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它们的支流构成了稠密的水网,水量充足,便于灌溉,但每当雨季也易造成洪涝灾害。

本区土壤主要为冲积土、红黄壤及部分砖红壤,除后者外,尚称肥沃,特别是冲积土,适宜于各类农作物生长,东北部丘陵地带分布有茂密的森林。

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

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

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近年来,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农业作为印度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印度的稳定和繁荣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收入增长三个方面探讨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一、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印度政府重视农业领域的科技研发和转化,致力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设备,印度农民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种植和收割,减少人工劳动的成本。

同时,农业科技的创新也帮助印度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挑战,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印度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了农民的交通出行条件和生活环境。

例如,修建农村公路和铁路,方便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提供电力供应,保障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所需;推广宽带互联网,促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三、农民收入增长农民收入增长是衡量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

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例如,推动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引导农民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销售;提供金融支持和创业培训,激励农民参与农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保险和农民福利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然而,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仍然不高,农产品的供给和质量有待提升。

其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差距,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市场接触仍然有限。

最后,人口膨胀和土地资源稀缺加剧了农业生产的压力和冲突。

为了促进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农业市场建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助力农民实现收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加强土地管理和农业环境保护,平衡农业生产和生态资源的关系,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

印度农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印度农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印度农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粮食需求的日益增加,农业成为了印度的重要经济支柱。

然而,印度农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如缺乏现代化技术、低效的灌溉系统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本文将就印度农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印度农业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土地利用不合理。

尽管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大部分农民只拥有一小块耕地,导致土地碎片化严重,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此外,由于土壤质量下降、农田退化等原因,产量低下也是印度农业的一大短板。

灌溉系统的落后也是制约印度农业发展的问题之一。

目前,印度的灌溉设施主要依赖于降雨和传统的灌溉方法,而这些方法并不高效。

受制于雨季的不确定性和水资源的局限,印度农作物产量波动较大,严重依赖于天气因素。

此外,印度农业也存在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

传统的农业工具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缺乏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和科学种植技术,使得印度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二、发展方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印度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首先,应该加大土地整合力度,减少农地的碎片化。

通过合理的土地规划和流转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的规模效益。

其次,应该加大对灌溉设施的投入,推动农业灌溉的现代化。

建设高效的灌溉系统,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农田的利用率。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

再次,印度应该加强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效率。

同时,加强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技术水平,倡导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理念。

此外,印度还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增加对农业领域的财政支持,鼓励农民投资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

三、未来展望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预见印度农业的未来将迎来积极的发展。

首先,农地整合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其次,现代化的灌溉系统将减少受天气因素的制约,提高农作物的稳定产量。

世界农业强国的农业现状与特点调查

世界农业强国的农业现状与特点调查

世界农业强国的农业现状与特点调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领域。

作为农业强国,各国对于自己的农业现状和特点都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此通过调查和研究,探讨全球农业强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期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世界农业强国的现状1.美国农业现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强国之一,其农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一位,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

农业工人人数减少,但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美国在农业科技、机械化、灌溉、种植基因改良、贸易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美国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鼓励农民釆用现代技术,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使得美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良好竞争力。

2.中国农业现状中国农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体系,占全球农业耕地面积的8.8%,农业总产值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以粮食种植为主要形式,但由于土地资源资源日益减少和农村人口的流失,中国的农业结构需要进行调整,及时加大现代农业的投入和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产业升级和市场开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法国农业现状法国是欧洲农业强国之一,农业产值约占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农业从业者占总人口的4.1%。

法国农业地理位置优越,生产技术和质量高,在肉类、酒类、奶制品和水果等农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农产品出口量占欧洲前列。

但法国农业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地区人口老化、土地资源匮乏、劳动力短缺等。

因此法国提出了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希望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组织形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4.日本农业现状日本农业地理资源有限,耕地面积不足,但农业技术精湛,食品安全标准极高,日本农业以优质高收益的特种养殖和精细化农业为主。

与此同时,日本面临的问题是人口老化、农村地区的衰退和农业生产成本的高昂,但日本政府大力支持农业,积极推进现代化,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农业贸易和合作。

印度经济发展的现状

印度经济发展的现状
(2)外商投资方面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自1992年至2004年1月止,印度政府核准的外商投资金额近783亿美元,主要投资国家为美国、瑞士、英国、日本、德国、荷兰和阿曼等,主要投资领域有石油、电力、冶金、食品加工、电讯和饭店旅游业等。但是资金实际利用率只有40%。日前,印度政府进一步提高海外企业对印度本地移动电话公司的投资上限,从49%突破到了74%,表明印度政府对待外资的开放态度已经取得了突破。印度是一个经济发展迅猛的国家,国内许多领域,尤其是在大多数基础设施领域面临投资不足问题,预计下一步印度会有更广阔的领域进一步放开。
二、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同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与相异之处。50年前,两国都是比较的落后的农业国家,进入21世纪初,两国都取了长足进步,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了根本的变化。
(一)经济发展模式:“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
中国当年学的是东亚“四小”模式,通过引进外资,建立强大的、能给为数众多的农业人口提供工作的工业部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粗放式增长。因此,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中国正成为“世界的工厂”。?
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其中食糖,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
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①能源和基础工业——产量大幅增长,但石油、天然气仍严重短缺。
从总体上看,印度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门类比较齐全,煤储量近2000亿吨,是世界重要产煤国之一。近年来能源工业发展较快,可由于缺少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因此总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有调查显示,印度石油资源匮乏,可开采量不足8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仅可再开采20年。天然气储量不到7000亿立方米,也只能维系20多年的开采量,而且天然气生产中喷发浪费严重,效率不高。

印度的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

印度的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

印度的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国际间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粮食安全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印度作为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以印度的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为主题,分析印度农业现代化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一、印度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印度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印度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大部分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依赖人工劳动,缺乏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设备的支持。

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田灌溉设施、农产品储存、物流运输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效率。

3. 农业信息化程度低。

农民缺乏及时的市场信息和农业技术指导,无法做出科学的决策,影响了农业产出质量和效益。

二、印度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1. 人口压力下的粮食安全。

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对粮食需求量大。

但受限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人口需求,使得粮食安全面临着挑战。

2. 土地资源问题。

印度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的局限,土地面积有限,农田面积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对农业产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3. 水资源管理不善。

印度多年来一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灌溉设施落后,导致农田缺水情况普遍,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解决方案为了推进印度的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以下措施可供参考:1.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广高效节水的灌溉设备和现代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资金建设农田灌溉设施,提高农产品储存和物流运输的能力,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3. 提供农业金融支持。

建立健全的农业信贷体系,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和金融保障,解决资金难题,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信心。

4.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印度乡村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其启示

印度乡村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其启示

外部经济发展 带来的机会 。
[ 关键词 ]印度 ; 乡村发展计划 ;启 示 [ 中图分类号 ]D 3 10 75.3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编 号]10 9 1 ( 09 3— 12一 4 0 8— 3 4 2 0 )0 0 0 o
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发展占据非常重要的 位置。在实现国家独立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各种政策和 措施以提高农村居 民收入水平和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 目标。 重目标:经济发展必须使社会弱势阶层受益,收入、财富和 经济权力集中的情况必须得到改变。 …独立初期,为了改变印
作社在促进印度农村经济增长和实现社会公正方面是否发挥 社会分层划分与拉姆的相似,其中作为地主的塔鲁克和婆罗
了积极作用?社会不同阶层是否都可以从中受益?弱势群体
f)上层种姓,他们的总户数分别 占1%和7 -M J 6 %,但他们拥 有的土地却占土地总数的 5%和 1%,上层种姓的户数合计 3 2 占2 %, 3 但拥有的土地合计高达6 %。阿依尔和柯里种姓属 5
农村的利己主义和阶级分化倾向,通过 “ 非政治”手段实现
根据 15 年印度国大党那格普尔年会决议,合作社和村 促进增长和避免阶级冲突双重目标。事实上,各阶层出于自 99 [ 收稿日 期】20 0 2 09— 4— 0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 (4 S02 0C S0 ) 作者简介]金永丽,女,山东荣成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讲师,历史学博士
民生活的目的。执行发展计划的工作人员不仅包括农业推广 根据设想,合作社也是推行乡村发展计划的重要机构。
工作者和谷物生产、植物保护、农场管理和化肥等方面的专 为了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双重 目标,印度政府鼓励
家,而且包括农业工程、卫生、社会教育、福利、村评议会 农民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 自愿的互助合作,把分散

印度的农业现状与农村发展

印度的农业现状与农村发展

印度的农业现状与农村发展印度农业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它对于印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尽管农业是印度的主要产业之一,但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印度农业的现状以及农村发展的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1. 农业现状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

然而,印度的农业生产力和效率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1.1. 不适应的耕作方式许多印度农民仍然依赖传统的耕作方式,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和设备的使用。

这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土地利用不合理等问题。

1.2. 水资源短缺印度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但农业对水的需求非常高。

在水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导致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困境。

1.3. 不稳定的天气条件印度的农业生产容易受到季节性的干旱、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这给农民的收成带来了风险。

2. 农村发展问题除了农业本身的问题之外,印度的农村地区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挑战。

以下是一些主要问题:2.1. 农村基础设施的不足许多农村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如道路、电力和通信网络。

这给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不便,也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2. 人口迁移问题由于农业的不景气和机会的缺乏,许多农村居民被迫离开农村地区,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机会。

这导致了城市化的加剧和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

2.3. 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许多农民和农村居民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3. 解决方案为了改善印度的农业现状和促进农村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3.1.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的使用。

这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率,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依赖。

3.2. 加强水资源管理政府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分配,确保合理的利用和保护。

同时,还可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依赖。

3.3. 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可以帮助农民应对自然灾害和收成损失的风险。

印度的农业与农村发展

印度的农业与农村发展

印度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印度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农业的现状、问题与挑战、政府的农业发展政策以及农村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的现状印度的农业占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比例,约占总GDP的16%。

农业是许多印度人的主要职业,约有70%的人口从事农业相关工作。

印度的农业主要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如稻谷、小麦、玉米等。

此外,印度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之一,茶叶出口量稳居全球前列。

二、农业问题与挑战然而,印度的农业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农民仍然面临贫困和落后的生产条件。

其次,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更新进展缓慢,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第三,印度的农业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如洪灾、干旱和虫灾等。

这些问题给印度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三、政府的农业发展政策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了农业技术水平。

其次,政府鼓励农民使用高效的农业机械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第三,政府通过提供贷款和补贴等方式,支持农民的生产经营。

此外,政府还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四、农村发展农村发展是印度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政府通过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等方式,致力于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参与非农就业,提升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总结印度的农业与农村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并致力于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不断完善,相信印度的农业与农村发展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印度的农业与农村发展

印度的农业与农村发展

印度的农业与农村发展近年来,印度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就印度农业发展现状、农村经济增长、政府政策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

1. 印度农业发展现状印度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农业一直是印度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过去几十年里,印度农业面临土地耕作面积限制、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挑战,但印度政府始终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

通过引入新的农业科技、培训农民技术、改善农田灌溉条件等方式,印度农业产量逐年增长。

2. 农村经济增长印度的农村经济增长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年来,印度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鼓励农村企业发展,并提供贷款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

农村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就业率明显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3. 政府政策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印度农村的全面发展,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与项目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其中,农村道路建设是政府关注的重点项目之一。

通过改善农村道路状况,农产品的流通更加便利,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此外,印度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电力、饮水和卫生设施的改善力度,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支持。

4. 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就业机会印度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印度政府通过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推动农村旅游业等方式,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入来源。

此外,推动农村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农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就业的发展。

5.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农村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增长,还要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印度政府通过鼓励有机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和绿色发展。

此外,加强农民的环境意识培养,提高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

总结起来,印度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在政府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增长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也为全国农业稳定和粮食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印度的农业革命绿色革命和农村发展计划

印度的农业革命绿色革命和农村发展计划

印度的农业革命绿色革命和农村发展计划印度的农业革命:绿色革命和农村发展计划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农业是该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印度的农业一直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低产量、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印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革命,并推出了绿色革命和农村发展计划。

绿色革命是印度农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主要目标。

绿色革命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实践,包括高产种子、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现代化的灌溉系统。

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并帮助印度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绿色革命的成功不仅改变了印度的农业景观,还对国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粮食生产的增加带来了食品安全的提高,减少了食物短缺的危机。

此外,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显著增加,农村地区的贫困率大幅下降。

绿色革命的推动者们收获了许多荣誉,他们的努力为印度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绿色革命,印度还实施了农村发展计划,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综合发展。

这些计划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银行和金融服务、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等。

农村发展计划的目标是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农村发展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村银行和金融服务的引入改善了农民的资金流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的推广帮助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印度的农业革命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仍然不足,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其次,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如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加。

此外,在农村地区仍存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发展计划以解决。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印度政府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首先,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投资,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和通信网络,改善灌溉设施和农田管理。

印度农业推广体系发展趋势及其问题分析

印度农业推广体系发展趋势及其问题分析

等 使得印度农业 面临严峻挑 战。农业推广体系 可以在帮助农 生 的参与 。尽管该 方法较为成功 ,但农 业诊所和农业服 务中
户应对 以上挑战 方面发挥更为重要 的作用 。印度农 业推广主 心 并未能像预期快速发 展 。这就需要理 清发展中的制约 因素
要 由各邦相对独立的农业部 门负责 。2 O 世纪 8 0 年代 ,绝大多 和机会 、适用的税收模 式等 ,及时汲取 经验教训 ,为今后发
数邦 都在世界银行 资助下建立 了培 训和访 问推广体 系 。随着 展提供指导 。 外部 支持不复存在 ,各邦不再重视 培 ̄ J I I gl 访 问推 广体系 ,中
二、 邦级农 业 推广体 系创 新
在外部支持不复 存在 ,推广可用资 金减少的同时 ,国家 和邦一 级还要求拓宽推广 领域 ( 增加 园艺和 畜牧行业相 关的 推广 ) ,各邦农业推广改革实践层出不穷 。 1 . 群 体方 法 1 9 8 9 年 ,喀拉拉 邦首先采用了推广 的群 体方法用于水稻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研 究西部和 边疆地 区青年基金项 目 ( 1 1 x J C7 9 0 0 0 1 )

1 5 —
[ 4 t 业发展 1
了解决这个 问题 ,基层农业办公 室在各邦逐渐 出现 。2 0 0 0 年 验 教 பைடு நூலகம் 。 起 ,卡纳塔 克邦开始建立永久性 的基层办公 室—— 农户联络
央和各邦开始实践新的推广方法。


中央 推动 的农业 推 广体 系创 新
1 . 农业技 术管 理局模式
1 9 9 8 年l 1 月 中央 政府开始在安 得拉邦 、比哈尔 邦 、喜马
偕尔邦 、贾坎德邦 、马 哈拉施特拉邦 、奥里萨邦和 旁遮 普邦

印度和中国的农业模式有何不同?

印度和中国的农业模式有何不同?

印度和中国的农业模式有何不同?在这个充满了当代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世界中,印度和中国依然是主要的农业大国。

其农业模式的差异,影响了两国的农业发展轨迹,进而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印度和中国的农业模式有何不同。

1.政府的农业扶持政策印度的农业扶持政策相对比较薄弱,政府对农业的支持程度不够高。

这也是印度当下农村贫困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中国的农业扶持政策相对更为有力,政府会加大对农业的长期投资,提高农业产品质量,鼓励农民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和绿色农业产品。

政府还会免费提供农机具和农业技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

2.耕作模式耕作模式是农业中最基本的环节之一。

印度农民多使用人力马力、畜力进行土地耕作,而中国农民更多使用拖拉机、农药、化肥和灌溉设施等机械化耕作工具。

因此中国的农业产量比起印度来说要高,耕地利用率也更高,同时,因为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如土壤质量的下降和水污染等。

3.种植作物差异印度的农作物主要集中在小麦、稻米、红豆和豆蔻等。

而中国的农作物则更加丰富多样,像稻米、小麦、玉米、大豆、芝麻、棉花等历史和区域可耕种的饮食作物,同时还有茶叶、水果等特色植物。

4.农村就业情况印度的农业就业人口占比较高。

在过去,印度的就业靠农业和手工业,但现代工业的发展速度相对比较慢,所以农业就业仍为印度的重要经济基础。

但中国则不同,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和生活的重要来源,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的推进,农业人口的流失比率持续上升。

总结:印度和中国的农业模式主要还需根据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政策,以便加强基础设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实现稳定和繁荣的农村社会。

印度农业现状概述

印度农业现状概述

程机械 、化学品等 ;进 口值为 2 4 亿美元 ,主要 1 2 进 口商品是石油 、机械 、化肥 、化学品等。
农业 在 国民经济 中 占有 非 常重要 的地位 。2 0 07 年 ,农 业 产 值 占国 内生 产 总 值 的 1.%,农 业 劳 动 66
力 占全 国劳 动力总量 的 6 %。农 场 总数达 到 115 0 . 亿 5
20 年 和 20 06 07年 , 国 内生 产 总 值 分 别 增 长 8 %。 . 5
2 0 年 ,人 均 国 内生 产 总 值 为 2 0 美 元 ;通 货 膨 07 0 7
胀率 为 59 . %;失业 率 为 72 .%;出 口值 为 1 0 亿 美 8 4
元 ,主要 出 口商 品有 石 油产 品 、纺织 品 、珠 宝 、工
中图分类 号 : 3 22 K 1 F 1.: 3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7—3 8 (0 0 0 —0 3 —0 10 5 22 1) 1 05 4
1 基本 情况
印度 现有人 口 1. 亿 。耕 地面积 为 1 亿公 18 4 . 2 顷 ,约 占国土 总面积 的4 % ,居 亚 洲之 首 。 5
n 0 3 hn ) g 2 0 0 ,C ia 1
Ab t a t I d a a t e s c n l r e t o u a i n i t e o l . I r c n 5 y a s t e o e n n sr c  ̄ n i h s h e o d a g s p p l t n h w r o d n e e t 0 e r , h g v r me t a tc e n i o t n o a r u t r r d ci n, a d p o i e o e t f a c a u p  ̄ t n i ’ g iu t r t h d a mp r t t g i l e p o u t a a c u o n r v d d p t n n n il s p o i o I d a S a rc l e u

印度的现状和趋势

印度的现状和趋势

印度的现状和趋势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之一。

以下是关于印度的现状和趋势的一些重要信息:1. 经济发展:印度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大经济体之一,自1991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

印度的GDP增速稳定在6%到8%之间,但在近年来有所下降。

2. 人口和社会问题:印度是人口稠密的国家,人口估计超过13亿。

该国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困、失业、营养不良、教育和医疗服务的不足等。

3. 技术和创新:印度是全球科技和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力量,许多印度技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并有着庞大的IT人才储备。

4. 基础设施建设:印度政府正在致力于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和通讯网络。

然而,一些基础设施项目面临腐败、缺乏资金和执行困难等挑战。

5. 环境问题:印度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空气和水污染,以及丧失生态多样性等。

印度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但仍面临挑战。

在未来,印度可能面临以下趋势:1. 经济增长:虽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预计印度将继续保持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受益于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和大规模的年轻劳动力。

2. 数字化转型:印度政府正在推动数字化转型,包括智能城市、电子支付和数字化服务。

这将有助于提升效率、减少腐败,并促进经济增长。

3. 农业和农村发展:农业是印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政府将继续致力于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4.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印度政府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废物处理能力以及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

总体而言,印度在未来可能面临一些挑战,但也有众多机会和潜力来实现经济增长、改善社会基础设施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印度农村交通发展现状

印度农村交通发展现状

印度农村交通发展现状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农村交通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印度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印度农村地区的道路状况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许多农村地区的道路质量低下,甚至有些地区根本没有道路。

这导致了交通运输效率低下和交通事故率高。

农村居民往往只能依靠步行或骑自行车来进行短距离出行,而长距离出行则几乎不可行。

其次,印度农村地区的公共交通不完善。

缺乏优质的公共交通工具和线路,使得农村居民往往无法方便地前往城市或其他地区。

虽然有一些农村地区有巴士服务,但车辆数量有限,往往拥挤不堪。

此外,火车服务也很少涉及农村地区,使得居民难以利用火车来进行长距离旅行。

再者,印度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运输设施。

农村地区的仓库和货运设施非常有限,使得农产品和其他物资的运输困难重重。

这不仅导致农产品的损耗和浪费,也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

然而,近年来印度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农村交通发展,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

首先,政府加大了在农村地区建设道路的投资力度,努力改善道路质量和覆盖率。

其次,政府还计划建设更多的公共交通设施,如巴士站和火车站,以便农村居民能够更方便地出行。

此外,政府还鼓励私人企业参与农村交通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政策。

然而,要实现农村交通的全面发展,还需要解决许多挑战。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以确保道路和其他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其次,需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此外,也需要提高农村居民对交通设施的认识和利用率,以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

总之,印度农村交通发展现状仍然不容乐观,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通过加大投入和改进管理,才能确保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印度河流域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印度河流域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印度河流域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印度河流域是南亚地区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也是印度次大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带。

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因此支撑着数百万印度人的生计,并为整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印度河流域农业是该地区经济的支柱。

由于印度河及其支流的水源得益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融雪和降雨,这里的农民可以依靠得天独厚的水资源进行灌溉农业。

这使得农田的耕作季节更长,农作物的产量更为丰富。

大米、小麦、棉花、油菜籽等农作物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种植,为印度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

不仅如此,印度河流域还是奶牛、水牛等牲畜的重要养殖地区,这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的乳制品和肉类。

其次,印度河流域农业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传统农业区,印度河流域农业形成了一整套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模式。

大部分农民依靠自己和家族的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形成了独特的农村社会结构。

同时,农业活动也衍生出了各种辅助产业,如农具制造、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来源。

此外,农田灌溉工程也为该地区的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多元发展。

然而,印度河流域农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日益恶化,尤其是水资源的枯竭和污染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农业用水量的增加,印度河及其支流的水量逐渐减少,导致了农业灌溉的困境。

同时,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给河流水质带来了污染,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

其次,印度河流域农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局限性。

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过于依赖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存在效率低下和农民收入不稳定的问题,农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

因此,如何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印度河流域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农业概况印度农业概况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上,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接壤;国土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2位;总人口9.6亿1997年,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长率2.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约占26%;印度在独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国家之—;贫富差别悬殊,社会条件极差,全国有54.1%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寿命只有41岁;印度政府为了尽快改善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于1951年起,制定和实施了发展经济的计划;在过去的40年里,印度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51年度的1746.9亿卢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46582.7亿卢比,平均增长率为4.5%,居世界第12位;人均寿命延长到59岁,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明显好转;1991/92年度,人均国民生产净值5528.6卢比;1995年11月的汇率是34.8卢比兑换1美元;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印度1993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00美元;印度的农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1951—1991年期间,农业年均增长3.7%,粮食产量从1950/51年度的5100万吨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7622万吨,增加3.46倍;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印度1994年谷物总产量为21248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31公斤;在个人消费支出中,食品开支的份额,从1960/61年度的72.4%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印度的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1.43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6公顷,约为我国的两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3%;南部德干高原区和西部塔尔沙漠区、台地和缓丘陵、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36%;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47%,森林面积约占22%,草地约占4%;印度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年降雨总量为39300亿立方米;全国36%的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33.5%的地区750—1150毫米,33.5%的地区为750毫米;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恒河,全长2700公里,支流10余条,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戈达瓦里河,讷尔默达河,克里希纳河等;充沛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2.8%;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6—9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期;北方气温最低为150C,南方气温高达27℃,几乎没有无霜期,全年均可生长农作物,热量资源相当丰富;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印度自独立后40余年来,工农业生产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印度仍然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的净产值占国内净产值的34.9%;从印度经济发展史来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个显着特点;2.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印度农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封建的、个体的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印度独立后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并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并未认真执行,成效不大;因此,虽经历了长达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封建和半封建的经济成分占有优势;据印度官方抽样调查1985/86年度,占农户总数1.3%的最富的大农拥有14%的土地,23%的农户是佃农与半自耕农的混合,而占总数50%的最穷的小农只拥有1%的土地;不仅如此,—些小农和“边际农”耕种土地不足半公顷还不断丧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无地农民的队伍;目前,无地农占全国人口的35%;印度农业主要以个体农户为经营单位,平均经营的土地规模为1.68公顷1985/86年度,但占农户总数的57.8%的边际农户的平均规模只有0.39公顷;3.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印度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农业对气候和雨水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经常遭受季风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灾害;据统计, 1951—1983年的32年间,因旱涝灾害而造成农业减产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现代投入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无灌溉设施,靠雨水灌溉;在农业投入物总值中,现代投入仅占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农业先进技术大都局限于小麦和水稻,而对豆类和油料作物没有重大影响,造成这些作物产量低下,每年需进口大量食油才能满足国内需要;这—切反映在印度的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都较低;全国2/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为非农业劳动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个农业工人每年的实际收入是420.5卢比,而非农业工人为783.8卢比,高出83.6%;这还表现在印度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较低;一些作物的单产水平低于东南亚许多国家;例如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每公顷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印度分别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国则分别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4.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日渐扩大由于印度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不同,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不同,造成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生产水平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较高;南部和东部地区如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中央邦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较低;边际农、小农与大农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并未减轻,而且有加重的趋势,从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渐重视了发展与公平问题,并制定和实施了各种计划,但收效似乎不大,总的说来,目前印度农村社会和经济生活仍然是以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为中心旋转;村社仍然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基础,传统的管理系统以及亲属、家庭和种姓制度仍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因素;但近几年,许多地区以不同的速度和强度,开始发生变化,涌现出了少数现代的农村社会;二、农业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 1.农业生产结构自独立以来,印度经济结构发生了—些变化,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不断下降据世界银行资料,其份额从1970年的45%下降到1993年31%,非农业部门的份额在逐步上升;但是,这种变化既没有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的大量转移,也没有伴随着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显着变化;由于印度农业生产的这个特点,农业生产发展比较缓慢,生产率水平不高,农业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印度农业生产结构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在1988/89年度农村地区居民总收入中,92%来自农业包括畜牧业,林业收入只占4%,渔业收入只占1.3%;1988/89年度,种植业内部结构是: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8.3%,油料占12.7%,蔬菜和水果占10.4%,棉花占3.8%,烟草占0.5%;印度养牛的头数名列世界第—,1994年达到19298万头,占全世界的15%;但肉类总产量只占世界的2.1%,奶类占6.5%;另—个特点是结构的变化具有—定的“惰性”,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的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自1950年以来的40年里,印度各个农业生产部门都有所发展,并且总的趋势是不利于畜牧业、林业的发展;印度种植业内部的结构模式40年来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1950—1990年期间,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相对减少的作物有:谷物从66.1%下降到59%,大豆从16.8%下降到13.1%,棉花从5.4%下降到5.1%;呈扩大趋势的有:油料作物从8.9%上升到10.6%,甘蔗从1.4%上升到1.7%;2.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印度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状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57年以前,农产品贸易是顺差,但规模不大,而且具有“饥饿出口”性质;从1957年起,随着粮食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农产品进口逐渐大于出口,成了—个农产品的净进口国;进入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5年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以后,农产品进出口逐渐平衡并略有出超;40余年来,印度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些变化,在6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些传统产品,如茶叶、咖啡、香料和烟草,1965年这些传统出口品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52.4%;在6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政府—方面增加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投入,力图保持其市场份额不致下降;另—方面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和多种农业气候条件的优势,发展其他农产品以及园艺、畜牧、渔业和蚕业产品,并逐步增加了大米、水果、蔬菜、肉类和海产品的出口量,从而改变了出口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印度政府1994年“关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调查表明,具有高度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大米、香料、葱、荔枝和肉类等,具有中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小麦、芒果、马铃薯、番茄罐头等,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有玉米、高粱和苹果等;此外,印度的棉花和烟草在世界市场上也具有比较优势;目前印度大米出口值占世界贸易的4.5%;在70年代中期以前,进口农产品主要是小麦、大米、原棉和食油;1965年进口粮食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66%;在70年代中期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上没有净进口粮食;原棉在1976年以前是大宗进口产品,1965年进口原棉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12%,但从1977年开始转为大量出口,1990年出口原棉占出口农产品总值的15.7%;食用油在70年代中期以前只有少量进口;1965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2.32%,在70年代中期以后进口量逐年增多,1985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43%,1988年占27.2%;这反映出粮食生产增长,而油料的供求关系趋紧;40余年来,农产品进出口的地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70年代后期以前,印度的农产品出口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例如,1970—1977年期间,在印度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发达国家的份额大致保持在50%左右,前苏联、东欧占22.5%;在7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品种结构的变化,逐步增加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进入80年代,亚太地区市场保持了上升势头,印度大米出口到西亚,肉类出口到东亚和中东,鱼和海产品出口到日本,水果、蔬菜和香料出口到西亚;在印度农产品出口额中,亚大地区的份额从1990/91年度的30.8%上升到1993年的39%;1994年,印度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的份额不到1%,农产品出口在国内出口总值中的份额也只有10%1955/56年度是49%,印度农产品在世界贸易和国内出口贸易中的地位还相当低;这说明,印度农产品主要是自给性的,进出口随着国内农业丰歉、国内需求而波动,进出口品种和数量,只是对国内市场的—种余缺调剂;另—方面,印度出口产品结构日益多样化,工业品的份额上升,国内需求和人口增加导致国内消费量的增加;从1991年起,印度政府实施了新的经济计划,这个计划的重点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农产品的出口;到1996年,农产品出口预计增加1倍多,达到50亿—60亿美元;三、农业科学技术1965/66年度和1966/67年度,印度东部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粮食危机空前严重;粮食供应状况非常困难,整个国家靠吃进口粮过日子;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政府开始实施—项农业发展新战略,这—战略就是采用以高产品种为主,结合水、肥、农药等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通称“绿色革命”;20多年的实践证明,印度的“绿色革命”是成功的,它在农业发展中取得了显着成效;其中—个主要成效是使印度农业技术水平有了显着提高;高产品种面积从1966/67年度的189万公顷扩大到1990/91年度的6700万公顷;小麦高产品种面积占总面积的86.4%,水稻占65%,粗粮占48%;灌溉面积从1965/66年度的3090万公顷扩大到1988/89年度的6840万公顷,灌溉面积超过耕地总面积的30%;同期,农用拖拉机从5.4万台增加到100万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从55.8万台增加到750.8万台,农业用电量从37.1亿度增加到712亿度,农业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比重从4.3%上升到20.7%;化肥施用量从1965/66年度的78.5万吨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257.6万吨,平均每公顷施化肥70.4公斤;印度为了增加食物来源,特别是动物性食物的来源,近十年来曾先后推出了旨在发展牛奶生产的“白色革命”和发展渔业的“蓝色革命”,取得了—定的成绩;另—主要成效是使印度农业科研和应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涉及到以下四个系统,即研究系统、推广系统、应用系统和支持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度逐步建立起了这四大系统;印度农业科研系统由中央、地方和高等院校组成,比较完整;中央有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地方农业科研系统由60多个研究机构组成,由各邦农业部门领导;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是全国性的农业科研协调机构,是政府改组了原有的农业科研体系后于1965年成立的;1973年,印度农业部专门设立了农业研究和教育局,农业研究理事会直属农业部研究和教育局领导;目前,该理事会设有38个研究所,1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5个科研项目指导委员会;它不仅从事农业研究工作,而且负责协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的研究活动;印度的高等农业院校也承担大量的研究课题;科研经费的85%来源于政府的财政预算,其余部分来源于农业生产税基金、世界银行贷款、国外援助和捐赠;1960—1986年期间,农业科研经费增加了89倍;在7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乡村工作者兼职完成的,70年代中期以后,才形成独立的由各级专职人员进行的推广系统;进入80年代以后,这个系统得到了进—步的重视,各邦相继成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站和种子公司,其宗旨是“要把新技术的好处推广到农户、农作物和各地区”;科技推广站及时地提出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建议,组织农民进行田间试验,然后逐步推广;印度现在有140多个科技转让中心;支持系统包括农业信贷系统,价格支持系统和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合作社系统;四、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1.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在1965年以前,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的重点放在保护消费者利益上,政府通过低价收购,进口和配售来实现保护;这种政策虽然保证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相对稳定,却带来了生产发展缓慢、政府收购量无法增加而粮食进口剧增的后果;1965年以后,印度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就是把重点放在保护生产者利益上,同时兼顾消费者利益;这—政策是印度农业政策调整的里程碑;政府通过规定农产品主要是粮食的购销价格、政府配售制度、缓冲库存等措施来实现稳定农业收入和保护消费者利益;政府规定,农产品支持收购价格的机构,是1965年成立的“农产品价格委员会”1985年更名为“农产品成本和价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主要根据农产品成本,并考虑到工农产品比价、作物之间的比价及供需状况、农民的合理利润等因素,每年向政府提出关于农产品支持收购价格的建议,然后经政府确定并在收获前正式公布;执行粮食价格政策的机构是印度粮食公司和各邦的粮食和民用供应部门;这两个机构不仅承担政府的粮食收购任务,而且负责粮食的贮藏、加工和批发供应;—方面,政府通过上述机构及其代理机构主要是供销合作社按规定的价格收购粮食;另—方面,政府通过上述机构把政府收购的粮食批发给设在各城市和乡镇的“平价商店”,再由“平价商店”按政府规定的价格零售给持供应卡的居民;这种收购和供应不仅是政府保证粮食平价供应和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对生产者进行价格支持的主要手段;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小麦、大米、玉米等粮食作物,在70年代中期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之后,价格支持的对象逐渐扩大到黄麻、大豆、油料等20多种农产品,其目的是为了调节种植业的生产结构,促进平衡发展;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依赖于价格补贴,价格补贴是支撑印度农业生产的基点,也是价格政策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粮食价格补贴主要是经营补贴和缓冲库存补贴;随着粮食配售量和收购价格的提高粮食配售量1961年只有400万吨,到1991年增加到2060万吨;每吨小麦的收购价格从1977/78年度的1125卢比提高到1991/92年度的2250卢比,结果是财政补贴越来越多,1980/81年度粮食补贴共计65亿卢比,到1989/90年度增加到247.6亿卢比;小麦补贴占小麦批发价的58%,大米占40%;1990/91年度,小麦平均补贴1.12卢比/公斤,大米0.8卢比/公斤;如此巨大的耗费,必然造成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不仅如此,农产品补贴的大部分利益被控制大量剩余农产品的大农所得,也被城市上、中等收入集团分享,而广大城乡贫民所得的份额很小;2.农业信贷政策印度农业贷款来源于各类机构例如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商业银行和地区农业银行和私人放债;在印度独立初期,私人放债是主要的来源;以1951年为例,私人贷款占农民贷款总额的92.8%;针对这种情况,印度政府采取了大力支持和发展农村信贷合作机构的政策,以抑制猖獗的高利贷活动;为实施这—政策,政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逐步形成了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领导下的信贷合作社系统;这个系统在向农业及其有关活动提供低息贷款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70/71年度,信贷合作社系统提供的农业贷款占农业贷款总额的6.6%;在各种贷款机构中居主导地位;但是,仅依靠这个系统的贷款,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要;1970/71年度,信贷合作社系统的贷款仅占农民贷款总额的20.1%其他贷款机构占9.1%,农民70.6%的借款仍需向私人借贷;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绿色革命”的广泛开展,农业投资需求激增,农业贷款供求之间的差距随之迅速扩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对14个商业银行实行了国有化,后来又建立了地区农业银行和农民的服务合作社机构,这些机构参与农业信贷,向农业及其有关活动提供低息贷款;从此,印度农业信贷政策发生了另—重大变化,即从单独地依靠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提供农业贷款,转变为依靠商业银行等多种机构提供农业贷款,极大地扩大了农业贷款来源;商业银行在农业贷款领域的地位仅次于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1986年占农民贷款总额的28.8%;不仅如此,贷款的方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优先向农业和农村小规模工业贷款,积极参加各种扶贫计划,直接向具体的项目和受益人主要是小农、佃农和农业劳动者提供贷款;1987年,商业银行对项目受益人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44.5%;多种农业贷款机构的迅速发展,有力地削弱了印度农村中的高利贷势力,1988/89年度,机构贷款已占农民贷款总额的57.4%,而私人贷款下降到42.6%,其原来的绝对优势已不复存在;尽管印度的农业信贷政策在扩大农业资金来源、推动农民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需解决—些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信贷机构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有的机构过分强调获利原则,—些贷款用于非生产性用途,—些贷款到期不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农业资金的供应和农业生产的发展;3.扶贫计划和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由于印度的土地分配不合理,农业生产水平低,广大农民特别是小农、边际农和无地农民仍未摆脱贫困;据政府的全国抽样调查资料,农村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1956/57年度54%,1967/68年度56.5%,1977/78年度50.8%,1988/89年度28.4%;虽然农村贫民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其绝对数字并未减少,均为2亿多人;农村贫困是困扰广大人民的严重问题,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主要向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倾斜,注意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中的—般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贫困问题愈显突出,印度政府和各界人士也逐渐认识到,农村贫民的大量存在,不仅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从70年代后期起,印度经济计划和政策的重点转向缓解农村贫困,并实施了—系列扶贫计划;主要有: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农村无地者就业保证计划,农村青年自营职业培训计划,农村妇女和儿童发展计划和干旱地区发展计划;这些计划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始于1979年,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大,并成为印度政府“六五”计划直至“八五”计划中扶贫部分中的中心内容;这个计划的目的是改善农村贫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率,主要通过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农村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农村贫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收入来源,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贫困线以上;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所需要的资金,分别由财政和贷款两方面解决;印度“八五”计划中的扶贫计划,强调要因地制宜地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干旱地区发展小型灌溉工程,要通过村民委员会、合作社和其他民间组织促使广大人民参加扶贫计划,要进—步提高受益人的偿还能力,注意培养受益人的技术能力,注重“在册种姓”和“在册部落民”的受益比重;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取得了较大成绩;据印度国家银行关于评估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扶贫效果的抽样调查在10个县抽样调查1000户得出的结论是: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缩小了贫困差距;在所调查的县份中,按平均计算,每个家庭增加的就业的数量为78日/人;平均每户增加的收入1372卢比,平均31%的受益家庭超过了贫困线;4.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农业合作社是印度政府实现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农民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它的类型很多,主要的有农业信用、销售、耕种、牛奶、渔业、农产品加工、消费以及住宅合作社等;例如,经营生产资料供应的合作社向社员提供信贷、种子、化肥、农药等,销售合作社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合作社成员的农产品能在市场上以较高的价格售出;它们又分好几类,有的还从事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有的只销售某些特殊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棉花、烟草等,以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