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与新闻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报》与新闻学研究
发布时间:2009-12-25 12:49:15
马光仁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20)
《申报》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学术界公认的。仅以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而言,有学者称:研究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不能不研究上海的近代报业,研究上海近代报业,就不能不研究 《申报》。然而就目前所见到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成果,涉及到《申报》研究,大都只重视《申报》事业的发展变化,各个时期的宣传倾向、经营管理,人才变动及新闻业务革新等。对《申报》在新闻学研究方面的作用,重视不够,涉及甚少,有的甚至只字未提,实为研究《申报》之不足。本人在研究上海新闻史过程中,曾较系统地查阅了《申报》,发现《申报》在新闻学研究方面也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有关材料疏理于后,供研究者参考。
一、我国早期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园地
我国的新闻学研究如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我国的新闻学研究萌芽于l9世纪30年代,早期的研究自然是很单薄的。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在我国的报刊上未见到新闻学研究专栏,也未见到新闻学研究期刊,其研究成果大都散见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文章。诸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万国公报》、《循环日报》、《中外新闻》、《时务报》、《求是报》、《大公报》、《东方杂志》、《新民丛报》、《清议报》等。相比较,《申报》具有明显的优势,另有重要地位,表现在:
首先,发表论述新闻学文章的时间比较早。1834年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了 《新闻纸略论》一文,共330多字,简略地介绍了欧洲报纸的产生历史和现状,还叙述到新闻自由问题。论文被中国新闻史学界称之为 “中文报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在此之后其他报刊也相继发表论述新闻学的文章,其中以 《申报》为最早。1872年7月23日,《申报》发表了《邸报别于新报》一文。虽比《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新闻纸略论》晚了38年,但比其他报刊发表此类文章要早一些。如 《循环日报》最早1874年2月l4日发表了 《西国日报之盛》,《万国公报》最早1876年9月23日发表了《总论新闻纸有十益说》。至于其他报刊期刊就比《申报》晚得多。
其次,《申报》发表论述新闻学的文章数量多。据2004年12月出版的李秀云著《中国新闻学术史》统计,从1834年至1899年,各报刊发表的论述新闻学文章的数量:《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
篇,《申报》12篇,《循环日报》4篇,《万国公报》8篇,《时务报》2篇,庸《书》1 篇,《求是报》1篇,《时事论说》l篇,《盛世危言》l篇,共计31篇,其中 《申报》占25.8%。《申报》发表此类文章的题目和时间是:《邸报别于新报论》 (1872年7月13日),《英国新闻纸之盛》 (1873年2月l8日),《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 (1873年7月l8目),《论各国新报之设》(1873年7月2O日),《论新闻日报馆事》 (1874年3月l2日), 《上海日报之事》(1874 年5月12日),《论字林新报言中国必能盛行新报事》(1875年8月25日),《论新报体裁》 (1875年1O月8日), 《论日本禁止新报》 (1876年2月23日), 《选新闻纸成书说》 (1877年3 月28日), 《论各省会城宜设新闻报馆》 (1878年2月19日), 《整顿报纸刍言》 (1898年8月15 日)。
本人查阅 《申报》发现,除《中国新闻学术史》一书提供此类文章外,在同期的还有 《申江新报缘起》 (1872年5月6日),《读邸抄书后》 (1874年2月16日),《论日报》 (1874年9月29日),《论英京大新闻馆事》 (1874年12月7日),《论本馆作报本意》 (1875年9月13日),《论日报公用》 (1875年12月2日)等。这样合计共18篇之多,在同时期的报刊中,《申报》发表论述新闻学的文章,其数量是绝对多的。
第三,文章论述新闻学内容涉及面较广。在 《申报》早期阐述新闻学内容的,除文章外,其他成果也有所涉及,如《本馆告白》 (1872年5月)、《招刊告白引》 (1872年5月)、《本馆自述》 (1872年5月)、《觅请报事人》 (1876年1月)、《访请报事人》 (1876年2月)、《劝看民报》 (1876年5月)、 《本馆销数》 (1877年2月)、 《本报第一万号》 (1901年2月)、 《本报所登严禁国民报以后》 (1903年9月)、《说报》 (1909年9月)、《创办妇女日报意见书》 (1911年5月)等。以上各类作品,论述新闻学内容主要有:
(1)关于报刊的社会功能。《申报》认为新闻纸有益于国家,有了兴旺的报纸,才有兴旺的国家。在《论各国新报》中,指出 “今兴旺之最大邦,莫如英、美、普、法四国,而新闻纸亦为最盛”,因为新闻纸起到沟通的作用, “朝廷之行政,小民纵欲有意见,未免君民分隔,诸多不便,一登于新闻内,则下情立即上达。” “或另在他国,信函相商,多劳往返,一登于新闻纸内,则千里如同面谈。”新闻纸也有益于国民。《申江新报缘起》提出,读新闻纸可 “多见博闻而便于民”。 《劝看民报》也提出,读新闻纸可以 “增见识”、 “开智慧”, “有益于身心”。
(2)关于办报方针和业务要求。《申报》提出办报应利义兼顾。在 《论本馆作报本意》中,提出 “夫新
报之开设,大抵以行业营生为计,故其谋疏义以仅谋利者或有之,其谋利而兼义者亦有之”。而最大的义是 “劝国使其除弊,望其振兴,是本馆所以为忠国之正道。”在新闻报道方面,《申报》主张新奇、翔实、通俗。在《本报告白》中提出:“一切可惊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翔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在访《请报事人》中提出 “采访新闻必须事事确实,语语详明,足以广人见闻”。这一要求多次申明。
(3)关于新闻自由。在早期的新闻学中,言论自由、出版 自由、新闻自由是作为同义语来使用的。许多报刊和报人都积极主张。《申报》也是积极提倡者。在《上海日报之事》中提出,西人“不患人之多言,而特患人之不言,是以博采舆论以见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则行之,其所善者则改之,故每遇可行可止之事,得以抒所见闻,直陈议论。”在《论日本禁止新报》中,严厉批评日本政府禁止新报的错误,指出 “自古饰非拒谏之君,每多无好下场者,日本君臣岂不闻之”,日政府限制新闻自由是助纣为虐,“闻其禁止日报之故,日报指其瑕疵吁,亦何其不容人言耶?”在《申报》因报道 “杨月楼”事件受到牵连时,感慨道 “因一时之时论两不相合,而欲使中国公论之报尽归诸各官私论之言,此行也,不但背于众理,而亦失舆论之公矣!” [2]
(4)关于新闻法制建设。《申报》是中国最早提出制定报律的报纸。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1898年8月9日),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制定报律,同年六月二十八日,《申报》在《整顿报纸刍言》中提出 “将泰西报律详细译出,参以中国情形定为报律”,“皇上之重视报纸而后从此报中利弊或兴或革,不难日就范围矣。考泰西各国皆有专门律例使作报者不能恣意妄为。”1903年9月,《申报》针对清政府下令禁售禁阅《国民日日报》的做法,指出 “欲整顿报务,竟遂无法乎,日有。考东西洋各国所出各报,必经官吏核明,始行刊布,其于谤议、漏泄亦皆悬为厉禁。中国未有报律,故终无法以处之,欲整顿各报,非修订报律不可,否则非徒禁人阅看,禁人代售均为无益之空言。” [3]
(5)积极主张“有闻必录”。“有闻必录”是在早期中国新闻界流传甚久,影响广泛的一种新闻报道观点,《申报》是积极的提倡者。1879年8月1日,《申报》在《琼州军情》消息中,说“按此与前二说又甚悬殊,兹只就所闻备录之,以符日报。至于孰确孰否,固不能臆决也。”此“所闻必录”,就是“有闻必录”的同义语。1883年6月10日,《申报》在报道中法战争黑旗军获胜消息中,
说“此信不知自何而来,官场中亦多有传述。是真是假,万里关河,无从探悉,亦以符合有闻必录之例云尔”。此处还把 “有闻必录”视为 “新闻体例”,以后经常使用。“有闻必录”在当时的条件下有其积极的意义,成为报馆抗争外界势力干扰报务,维护自身利益的护身符,另方面,它又是采访不深入,制作假新闻的借口。随着新闻理念的普及与深入,“有闻必录”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6)介绍外国新闻事业。在《申报》创刊号发表的“告白”中,说“盖欧洲诸国近数百年来新闻纸出刊”,“日新而月盛”,其“纪事之详明,议论之精实,当必大有可观者”。在《论各国新报之设》中,更具体介绍西方各国报业,指出 “各国新闻纸”,“今兴旺最大之邦莫如英、美、普、法四国”,如“英伦敦作新闻纸者由小至大,由少至多设馆有百余所,每纸大至 《申报》十倍,而日发至十万余张”。《英国新报之盛行》对伦敦《泰晤士报》作了具体介绍,亦给予高度评价, “传之至广,行之至远,在欧洲中可以首屈一指者,莫如英京 《泰晤士报》。” 《论英京大新闻馆事》一文也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伦敦报业发展情况。《申报》不仅介绍西方报业发达,而且探求其原因,《论新闻日报馆事》一文指出 “新闻日报之馆盛于泰西,而不行于中国,盖泰西各国,上下一体,不但官与民不甚悬殊,即君与民亦不相睽隔,故每遇事,可 以尽情议论,直陈无隐。”
《申报》早期的新闻学文章,其内容除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新闻法制之外,还有论述古代报纸与现代报纸的区别,如《邸报别于新报论》;中外报纸的区别,如《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等。
二、国人最早系统介绍西方新闻事业
“五四”以前,中国新闻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外国新闻事业的介绍和研究更为薄弱。从目前见到的资料,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日本人松本君平著《新闻学》一书(原名《欧美新闻事业》)是介绍外国新闻事业的专著,以介绍现状为主,其中第三十一章至三十五章分别介绍英、美、法、德、俄五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1913年美国人休曼著、史青翻译、上海广学会出版的《实用新闻学》一书,第一章介绍美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其余各章均为介绍西方新闻事业的现状 上述两书内容较为翔实,但作者均为外国人。
此期间,国人研究外国新闻事业大都是发表一些单篇文章,除《申报》外,《循环日报》发表 《西国日报之盛》 (1874年2月),《万国公报》发表了《英美新闻纸异同》(1891年7月)、《英京月报馆例》 (1
892年7月)。《东方杂志》早期除设“各国报界汇志”栏目外,还发表了《日本敕定公布新闻纸律例》(1904年7月)、《美报特色》 (1907年9月)、《土耳其立宪与报纸之关系》(1909年4月)、《世界新闻纸内容之比较》(1914年5月)、《英俄两国报纸之论战》(1915年7月)、《欧美新闻事业概况》 (1918年3月)、《论纽约世界报》(1918年9月) 等。上述文章介绍外国新闻事业情况都十分简单。而1915年《申报》在“著述”专栏内,从3月27日至l2月13日,共53次连载朱世溱编著的《欧西报业举要》一书,是目前见到国人最早系统介绍西方新闻事业发展的著作。
《欧西报业举要》约数万字,除“自序”外,共18章。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报纸的社会功能、作用:第二章,报业之历史。主要论述西欧,特别是英国报业发展的历史。指出 “西方学者祖述报事,多取罗马之实录,与吾国之朝报并论”,“实录者,罗马时代之一种官报也。”然后叙述报业发展的简要历史。第三章,报章之事业。主要论述西欧报业现状和办报方针。报业现状包括报纸种类、数量、地区分布、版数、广告等。办报方针强调 “新闻材料于报事中最为重要,最为紧切,其宜以信为主旨”。第四章,新闻之采访。指出 “采访新闻者大举有二,日通信员、访事员”。通信员又分为 “地方通信员、国外通信员、战时通信员、特约通信员”等;访事员就是报社派出采访本地区新闻的人员。“记载新闻,审定新闻者,则报社编辑部之事也。”第五章,议院报告。即指政府新闻的采集。第六章,战事通信。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新闻采集。第七章,通讯社。介绍通讯社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第八章,言论。论述言论与舆论的关系,指出 “报章者舆论之机关,舆论者民意之所趋向”, “报章果有舆论之母之价值”。报章的言论“以读者大部分之意见为准的”,所以能影响乃至代表舆论。第九章,经营。第十章,排印。第十一章,发行。第十二章,出版 自由。强调出版 自由的重要性,指出 “法兰西之人权宣言日:言论、集会、出版三自由者,为人生最宝贵之 自由也”。并以英国为例说明西方国家实施出版自由的情况。第十三章,战时之检稿。叙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特殊时期,西方各国实施新闻检查的情况。第十四章,英国之报章。具体介绍英国报业的现状。第十五章,日报。介绍以英国为主的西欧各国大报的情况。第十六章,晚报。也是介绍以英国为主欧洲晚报发展情况。第十七章,报章与杂志之比较。主要叙述报纸与杂志的异同点。第十八章,杂记。即全书的 “后记”。不过它不同一般书的 “
后记”介绍作者撰写该书的经过,而是对书中的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论述。
《欧西报业举要》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作者在撰稿过程中,随时与中国报界的情况相联系,作比较,其目的就是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他在 “自序”中,一开头就说 “近数年来,吾国报章为数较多,或者不察自为进步”,但是仅仅数量上的增加,并不算真正的进步。他认为中国新闻事业存在两个问题应加以改进。一是“大抵今之所病,在重论说,而轻新闻,因是所载只有空论,而不中事实。核其记事,以研究其根据,则复无可凭信”,报章论说又偏于政党之见,无客观公正可言,只有 “党论而无舆论”。二是缺乏对新闻学理论的研究。“学理是从事报业之主本,本不甚固,故权利所在藩篱逐破,言论不尊字理一例,诉之感情,国民之大部分非惟不表同意,抑是掩耳,而不欲闻。”所以他“博考诸书,纂为斯编,以资镜”国人。这是中国最早对不重视新闻学理论研究观点的批判。
作者在介绍欧洲报业过程中,随时与中国报业作对比,分析问题,以启迪国内新闻界,使之努力改进。如在“绪论”中评述了整个新闻事业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后,说“今观吾国之报界则何如者,治事之人味于根本之义,以言论之放诞,纪载之不实,取侮国民久矣。”而英国 “以报事论之”,“议论之高,新闻之精当,印刷之迅捷,举以衡诸吾国,虽浅识者犹知其相去之远也。”在“英国之报章”一章中,作者不仅从中、英两国的面积、人口与报刊出版情况作对比,说明中国报业的落后,而且还把山东、河南两省的面积、人口与出版报刊状况与英国作比较,指出这两省面积、人口与英国差不多,但出版的报刊也远不及人家,更显得中国报业的落后。他从报纸的内容作比较,中国的报纸也不如英国的报纸。如英国报设有“商业栏”,中国报纸设有“实业栏”,名称相同,但英国报纸该栏目所刊内容 “规模之巨大”,远远超过中国的报纸。在言论方面,“吾国文章,好为淆惑之说,互相诽诋”,因为一些报纸 “出入不敷,事难持久”,“不得不乞求于强力者”,所以该报“记者即以笔墨为之奔走”。而西方报界这种情况就少一些。这些都是对中国报界的忠言。
三、创办新闻教育构建新闻学研究平台
在中国近代,上海是新闻学研究最发达的地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上海新闻教育的发展,为新闻学研究构建了平台。许多新闻学研究者,在从事新闻学教育时,为提高教学质量,潜心研究新闻学,逐步系统化理论化,并出版了专著,使新闻学研究
从“学”到 “术”的发展。中国新闻史奠基之作《中国报学史》,就是戈公振在国民大学新闻系兼讲授中国新闻史讲义的基础上,加以补充修改而出版的。新闻学研究者黄天鹏早年从事新闻学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1930年到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后,才相继出版了《新闻文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新闻学入门》、《新闻学概要》等十多部新闻学专著。在兴办新闻学教育,构建新闻学研究平台的工作中,《申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30年代初,《申报》同人就认识到 “我国今后之新闻事业,既必将随时之迈进,而益趋发皇”,“然新闻人才竞甚缺乏”,“在不久之将来,此种需要必将日益加增。不先事养成,必不足以应付将来”。所以《申报》决定创办新闻函授学校,以“简便的方法,教育国内有志新闻事业者,以养成切实而有用之新闻人才。” [4]具体说就是“养成营业与编辑地方报纸之人才,训练其采访与通信之技能,并授以推广发行报纸之方法。” [5]并制定了 《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章程》,除总则对办学宗旨、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外,对办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作了规定。如师资,第五条规定“本校聘请专门教授若干人,担任教学、问答、通信、改课事”。关于课程设置,第六条规定“本校教授课程专重实用,分必修和选修两科”。第七条规定 “必修科之课程之如下: (1)国文 (现代文), (2)实用新闻学 (新闻编辑与新闻采访), (3)印刷常识,(4)报馆组织与管理, (5)广告学, (6)报纸推广学, (7)时事问题研究, (8)通讯练习, (9)出版法, (10)记者常识 (关于记者应有法律、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外交等知识)。第八条规定 “选修科之课程,每一学生只限选修两科。其课程如下: (1)选读英文报纸 (并习英文新闻制稿), (2)新闻学概论, (3)外国新闻事业, (4)本国新闻事业, (5)评论作法, (6)新闻储藏法 (并剪报), (7)散文研究, (8)摄影术。关于学生入学条件及学制。第九条规定 “凡有志投考本校者,不分年龄性别,但须具高中毕业或相当之程度。”第十条规定 “本校修业期限为一年,白缴费之日起算。”此外还规定了 “入学手续”、“纳费”、“课业”、“毕业及奖励”、“通信”等。
申报新闻函授学校于1933年1月正式开学,校长史量才,副校长张蕴和。先后聘请的教师有:谢六逸 (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章先梅 (复旦大学教授,《新闻报》印刷部主任)、钱伯涵 (曾留学美国,专门研究新闻学)、赵君豪 (兼任各大学教授,《申报》记者,著述颇多)、徐润若 (留学日本,经济学家)、凌其翰 (留比法学
博士,《申报》月刊编辑)、汪馥泉 (复旦大学教授)、孙怀仁 (法学院教授,《申报年鉴》编辑)、郭步陶 (复旦大学教授,《新闻报》评论记者)、伍蠡甫 (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等,都是上海的知名教授或资深报人。
申报新闻函授学校先后办了四年多,用通讯方式,培训各地通讯、新闻人员,共有80多人,不仅内地各省都有,还远及内蒙、西藏、新疆。欧美、东南亚也有不少学员。
担任申报新闻函授学校授课的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在自己多年研究有关新闻学专题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新闻专业教材,供学生阅读,经过反复修改,由申报馆出版了17门新闻函授教材,即:
《实用新闻学》,谢六逸编著,32开本,计304页,内容有:报纸的作用,新闻的性质,意义,职能和进化,新闻记者,新闻的要素,新闻记事的分析和构成,标题,撮要和正文写作,混合编辑,硬性和软性新闻的编辑方针,副刊,地方版的编辑,评论,采访,发行工作等,共20 章。
《新闻学概论》,孙怀仁编著,32开本,计220页,内容有:总论,新闻本质论,新闻史的考察 (包括新闻的起源、手写新闻、印刷新闻、新闻的政论发展、产业革命与新闻的大量生产等),言论出版自由和政府的新闻管理,新闻的产生,经营管理,新闻编辑论 (包括编辑部的组织、消息价值与搜集、特派员、从军记者、妇人记者、报道的确实性、新闻文艺、编辑整理、评论等),新闻消费论,新闻广告论 (包括新闻广告特质和新闻广告伦理等),共九部分。
《报业管理与组织》,钱伯涵、孙恩霖编著,32开本,计224页,内容有:绪论,报纸与商品,中国报纸发达的现象,报纸的种类及其区别,报馆组织法,发行方法及组织,发行推销,报纸广告的研究,怎样发展广告业务,各部事务管理概说,报馆用人与投资,结论等,共12章。
《通讯练习》,谢六逸编著,32开本,计280页。内容有:通讯事业概况 (包括英、美、 法、苏、日、德等国家通讯社介绍),通讯文字,通讯写作,地方通讯,地方通讯员的采访工作,国外通讯,军事通讯,结论等,共8章。
《新闻发行学》,徐润若编著,32开本,计230页。内容有:报馆发行科的组织,新闻贩卖份数研究,决定发行地址的要素,生产效率研究,广告收入与发行,美、日新闻社的发行组织与活动等,共22章。
《广告学》,赵君豪编著,32开本,计160页。内容有:广告的发展,广告的公用,推销方式的演进,广告设计,效率,绘图与制版,普通杂志广告,特种杂志广告,报纸广告,直接广告,户外广告,
特种广告,广告公司,广告的试验,广告与推销人的关系等,共26章。
《本国新闻事业》,郭步陶编著,32开本,计146页。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新闻事业史的基本知识,包括新闻事业的产生、性质、功能等。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包括官府新闻事业和民众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各地新闻事业状况,比较重要都市新闻事业情况,军阀统治下的报业,“九·一八”后的东北新闻事业,海外华侨新闻事业等。
《国外新闻事业》,谢六逸编著,32开本,内容有:世界新闻事业概述,英国新闻事业,法国新闻事业,美国新闻事业,德国新闻事业,日本新闻事业,苏联新闻事业等,共7章。
《出版法》,凌其翰编著,32开本,计124页。内容分三部分:一是出版契约,二是出版制度与出版法,三是著作权法。每部分均附有民国时期颁布的有关新闻出版法律、法规和条令等。
除上述外,《申报》还出版了《评论作法》 (郭步陶编著)、《新闻储藏研究》 (谢六逸编著)、《记者常识》 (汪馥泉编著)、《报纸印刷术》 (章先梅编著)、《时事问题研究》 (罗又玄编著)、《散文研究》 (蒋寿同编著)、《报文选读》 (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编选)等。共计17种教材。研究内容涉及新闻学的各个方面,在当时中国新闻教育的教材建设中也是不多见的,是对中国新闻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四、重视史料搜集为新闻学研究创造条件
占有详实的资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包括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两大部分。报刊是历史资料的重要宝库,查阅报刊是搜集历史资料重要方式之一。新闻学研究更是如此。在中国近代报刊中,《申报》又是研究者查阅频率最高的报纸之一。那么一份完整的 《申报》是如何搜集起来的呢?这应归功于《申报》主持人史量才的远见卓识和艰辛努力。
在中国近代史上,许多报人都同意梁启超提出的 “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 [6] 的见解,被学术界称之为 “报业史记”的观点。史量才十分赞同这一观点。他说 “日报者,属于史部”,“历史纪载往事,日报则与时推进,非徒事纪载而已也”,“故日报与人类进化之纪载愈益真切矣!” [7] 史量才不仅是 “报业史记”的赞同者,而且是积极的实践者。
史量才接办《申报》以后,他不仅把报纸看成是经营的事业,而且把办报看成是“修史”的过程,要把《申报》办成能够留存后世,作为历史资料参考的“史记”报纸。在他接办后,发现已出版的《申报》残缺不全,于是决定在纪念《申报》创刊40周年之际,
开展征集《申报》的活动。1913年3月17日,《申报》刊出《重金收买全份申报》广告。广告称 “本馆现在有人托购自开办日至民国元年一日为止之 《申报》一份,如有人完备者或所缺不多者,请来本馆接洽,自有相当价值为酬,特此布告,本馆白。”粗略统计这则广告延续了246天,总计刊登了111次,平均2、3天刊登一次,其中连续刊登时间最长达27天,以月计算,是年5月是刊登密度最高的一个月,全月31天,仅有3天没刊登。广告地位大都在第一张第一版的显要地位。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史量才及申报馆的真诚感动了读者。隐居于沪南的张仲照老人,“自《申报》坠地”就开始收藏《申报》,“日复一日,爱护倍至。由一号以迄万号,积三十年,” [8] 老人看了《申报》广告如此真诚地征集《申报》的决心,深受感动。他想 “是报记载详备,立说纯正,日月无尽,报亦无尽,吾年老矣!不幸一旦淹忽,儿孙辈岂必持之恒而藏之慎,与其遗放散失,贻他日忧,孰若举而归之,俾与此报同永”,于是将自己 “所藏本报全份,自创刊至宣统三年辛亥止见赠。” [9]
对于张仲照老人的慷慨馈赠,史量才及《申报》同人十分感动,除登门当面道谢外,还在纪念《申报》创刊五十周年发行的《最近之五十年》特辑中,特地撰文感谢老人,并配刊了老人的图像。
《最近之五十年》是《申报》重视搜集历史资料的又一重要活动。1922年是《申报》创刊50周年,申报馆借此以回顾过去50年的形式,编纂一部大型纪念册,以补报纸记载之不足,定名《最近之五十年》。由黄炎培主编,沈湘之、薛雨孙、李嵩生协助,陆以铭校理英文,顾叔奇监印,张竹平负责发行,向海内外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和组稿,大约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923年2月完成,全书数百万字。
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为“五十年来之世界”。内容涉及世界的科学、工业、农业、军事、宗教、哲学、卫生、交通等。作者有胡适、李大钊、马寅初、江亢虎、徐则陵等知名学者。
第二编为 “五十年来之中国”。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学、贸易、法制、教育、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作者有梁启超、胡适、蔡元培、孙文、江庸、张准、杨铨、廖世承等知名学者和人士。
第三编为 “五十年来之新闻事业”。内容有世界新闻事业、世界报纸进化小史、西洋新闻纸杂谈、世界报界名人来华、申报馆之言论与感想、中国报纸进化小史、北方报纸事略、新闻纸之内外观、新闻事业与上海、新闻纸与广告、论报纸之生命以及申报五十年的沿革、编辑记者的回
顾、馆役 自述、对申报以往的观察和对将来之希望,申报五十周年纪念赠言及编辑余谈等。作者有谢福生、秦理斋、伍特公、熊少豪、周瘦鹃、黄协埙、陈冷、吴鼎昌、邹恩润、丁文江等新闻界自身人士。
《最近之五十年》由张謇、章炳麟、史量才作序,本着百家争鸣、兼收并蓄的编辑方针,约请了众多的专家学者撰稿。它不仅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许多作者提出了不同见解和观点,这对以后的研究者解放思想,打开思路,提供了很好借鉴。
申报馆搜集并保存历史资料的另一重要举措,是编辑出版《申报年鉴》。1932年为纪念 《申报》创刊60周年,《申报》进行一系列改革,在《申报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中宣布了十二项革新计划,其中第十一项是编辑出版《申报年鉴》。称“年鉴综集一年来我国内政治经济以致社会的主要事实,加以系统的叙述,附以各种重要的统计。每年出一巨册,即不啻为我国国情逐年的信使。” [10] 《申报》总编辑张蕴和在《申报年鉴序》中,对编辑出版《申报年鉴》的原因作了进一步说明。他说 “本馆总理史君量才之言日:‘日报者,以一日之所得供给于读者也;月刊者,积一月之所得以供给于读者也。然一日之所得无几。即积至一月,虽较可加以正确之观察,作有系统之记述,但事态之递遑,瞬息万变,一月之所得,仍觉其片段不全”,而“年鉴者,即将此一年之所得,为之爬梳清理,以代各界人士于脑中记此不能记之事物,留此不能留之印像者也。’” [11]清楚说明了系统保存历史资料的主旨。
编辑出版《申报年鉴》从1932年7月开始筹备,由张梓生总理其事,孙怀仁、章倬汉协助。唐公葱、陈赓雅、金树人、黄寄萍、方子川、蒋镇雨等参加编辑工作。特约撰稿人有:吴斐丹、蒋坚忍、郭力之、张柳云、王德发、刘士裙、吴觉农、徐寿龄、徐谓孚、李继之、唐敬国、金仲华、伍万辉、吴杜若、黄幼雄、崔唯吾等知名学者。经过数月的努力,于1933年4月 《申报年鉴》首卷与读者见面,至1937年,共出版了四卷。史量才、张蕴和为之写序。
《申报年鉴》的内容有:国内纪事、本国土地、人口、历象、党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国防、工业、农业、财政经济、水利、交通、教育、文化、学术、出版、新闻、科技、外交、宗教、海外侨情、都市现状、社会情形等二十多个大纲。每卷都有180多万字。内容 十分丰富,“集各种参考材料于一册”。
《申报年鉴》为新闻学研究保存了丰富的珍贵史料。以第四卷介绍上海新闻事业为例,可见一般。内有:(一)上海
之报纸。内分华文 日报、华文晚报、儿童报纸、日文日报、英文日报、法文日报、德文日报、俄文日报等八类。(二)上海各报销数表。包括 “民国二十五年份各报每日平均销数表”加“申新二报最近十年销数比较表”。 (三)民国二十六年上海各报附刊日程表。 (四)上海各报附属之定期刊物表。 (五)上海 日报工会。(六)外埠报纸驻沪分馆表。(七)上海小报一览表。(八)上海之通讯社。(九)上海之外国通讯社。在各类新闻事业中都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如对上海报纸的介绍,包括创刊时间、地点、沿革、主要负责人 (包括报社的部门负责人)、发行量、副刊、附属刊物等。在研究各类新闻事业中,最感困难的是通讯社,搜集资料是头等难事。《申报年鉴》在 “上海之通讯社”中,除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央通讯社上海分社、申时电讯社、新声通讯社等较大通讯社的情况外,还有 “其他通讯社列表如下”,共37家通讯社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负责人、创办时间、地址、每日发稿次数、稿件内容、电话等。
《申报年鉴》除详细介绍上海新闻事业情况外,还介绍全国的新闻事业以及与新闻事业相关的问题。如“各省市新闻纸及杂志历年登记数表”、“国内七市十二省篇幅在对开新闻纸一张以上之日报”、 “豫鲁冀晋陕察绥各省之大张日报”、 “香港及海外各地华侨日报调查”、 “全国外人刊行各主要日报表”、“全国各省市新闻纸之登记及注销统计表”、“各省市地方登记新闻纸及杂志统计表”、“内政部办理出版品审查与著作物注册之经过”、“图书杂志审查办法”等。
《申报年鉴》的出版得到了新闻学术界的高度赞扬。方汉奇教授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称:《申报年鉴》“是我国编制的最早的年鉴之一”,“年鉴所收入的各种资料今天成了珍贵的历史记录。一家私营报馆不惜耗费资金和人力,编制社会年鉴,实属有远见的文化建设。”[12]
注释:
[1]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268页。
[2]《上海日报之事》,《申报》1874年5月12日。
[3]《书本报所登严禁严禁国民报以后》,《申报》1903年9月9日。
[4]《申报新闻函授学校概况》,《申报》1934年1月1日。
[5]《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缘起》,《申报》1933年1月l3日。
[6] 《申报六十周年发行年鉴之旨趣》,《申报》1933年4月2O日。
[7]梁启超: 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丛报》第17期,1902年l0月2日。
[8]张笙香:《申报两万号纪念》特刊。《申报》1928年11月l3日。
[9]郑逸梅:书‘报话旧》第198页,学林出版社1983年3
月版。
[10]《申报月刊》,1932年l1月3O日。
[11] 《申报》,1933年4月20日。
[12]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6年5月版,第436页。
作者简介:马光仁,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