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与新闻学研究

合集下载

新版马工程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思考题答案

新版马工程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思考题答案

新版马工程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1813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年1月15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

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

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1842-1860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1861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19世纪50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

60-70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

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 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新闻传播学考研新闻史《申报》专题整理

新闻传播学考研新闻史《申报》专题整理

在日军威胁下,《申报》复刊,完全为日军报道部所控制。

1942年日军军部突然派人查封《申报》。

12月6日,日本海军派汉奸陈彬和以“军管会”的名义接管《申报》,并任命陈为社长。

日本投降当天,陈彬和潜逃,《申报》停刊。

这个时期的《申报》副刊是文艺副刊《春秋》(1933年1月10日创刊)以及1938年复刊后新创的若干专刊,如《战时青年》、《游艺界》、《大众周刊》、《国医与食养》等等。

史量才名家修,江苏南京人。

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

1908年任《时报》主笔,1912年任《申报》总经理。

《申报》敢于抨击时弊,揭露当局的黑暗统治,因而声誉雀起,发行量骤增,使得《申报》成为国内著名大报。

1927年,他购得《时事新报》的全部产权,1929年,他又从美商福开森手中收买了《新闻报》的大部分股权,一跃而为上海乃至中国新闻界最大的报业集团。

“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痛感国土沦丧,内战连结,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不满,迸发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思想日趋激进,政治态度更加鲜明,开始了他人生道路上的最大转折。

《申报》在他的主持下,成为抗日进步力量的喉舌。

因此遭到了国民党的嫉恨,在1934年11月13日,国民党特务枪杀了史量才。

副刊《自由谈》《申报》副刊,堪称现代文学史。

在1911年8月24日创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了39年。

创办前期,其内容以刊登记叙风花雪月、奇闻轶事、诗词歌赋的文章以及小说连载为主。

1932年有中国报业巨擘之称的史量才(时任《申报》总经理),改组“自由谈”,聘请留法回国的黎烈文任主编,约请鲁迅和茅盾两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杂感文刊登在“自由谈”上。

此举引来许多老作家和左翼青年作家撰稿投登。

一时间“自由谈”的内容五光十色、热闹活泼,除杂感外,还有散文、随笔、文艺评论、科学小品和短篇翻译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每天一篇针对时局形势、社会风尚习惯而写的议论性杂感“花边文学”,如瞿秋白与鲁迅合作发表的《儿时》、《〈子夜〉和国货年》等。

《申报》的文献价值

《申报》的文献价值
其 他人 文社 科研究 不 可多 得 的第 一 手 的报道 也 十分 详细具 体 ,其 中有 事变
资料。[ 2 1 但以往对《 申报》 文献价值的研 重大 消息 和政府 应对 举措 的报道 ;有 究, 往往只注重其史学价值, 而忽视了 国民党 军政 要员 和地 方实 力 派对 事变
其他人文社科 价值 , 本文将 不再局 限于 反应的报道 ;有学术机构和教育团体

章 。这 些对 全面 了解 和研究 西 安事 变
具有 重要 的参 考 价值 。
《 申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近现
《 申报 》 除对一 些 重大历 史事 件进
代 社会 生 活 的全景 ,是 当时社 会生 活 行 了大篇 幅 的报道 ,还 对一 些 和 国人
的缩影。只要浏览该报,就可清楚地 生 活 相 关 的 其 他 事 件 也 作 了详 细 报 发现其 中不 仅保 存了 当时许 多官方 道 , 保存 了一些 鲜为人 知 的事 实 , 如有
的政 治 、 经济 、 交 、 事 、 外 军 文化 、 会 貌 。总之 , 申报 》 社 《 让后 人看 到 了一个
生活各方面 的状况 , 这些资料在今 天不 真实 的五 四运 动 ,为研 究五 四运 动提
申报》 对西安事变 仅是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 , 而且也是从 事 供 了重要的史料 。《
历史 进程 。 还有 一 些关 于学 生运 动 的杂评 、 时评 、
《 申报 》 一份 综合 性 报纸 , 是 由新 外评等 ; 另外 《 申报》 还就工商界团体 闻、 评论 、 刊 、 告几 大 版块 组成 , 罢工 、罢市 活动进 行 了大量 报道 并 作 副 广 包含 了大 量 的 国际 、国 内新 闻、时事 了一 些公 正 的评论 ;特 别是 保存 了一 评 论 、各种 广告 和一 些 专刊 专栏 ,全 些 罕见 的关 于 五 四运 动 的历 史 照 片 , 方位 地 反 映 了 清末 至 民 国 时 期 中 国 更直 观地 给后 人展 示 了五 四运 动的全

1890年前后《申报》反迷信活动与中国传统新闻观念的近现代转型

1890年前后《申报》反迷信活动与中国传统新闻观念的近现代转型
及 其 主 编 的 《 港 近 事 汇 编 》 因此 , 韬 的 新 闻 观 念 直 接 影 香 。 王 响了早期《 申报 王 韬 早 期 的 新 闻观 念 是 中 西 合 璧 的 , 然 。 虽
笔 者 目前 未 阅 得 港 近 事 汇 编 》 但 通 过 其 他 研 究 者 的 研 究 香 , 可知 这 份 报纸 “ 会 新 闻 则 大 量 刊 载 , 多 谈 狐 说 鬼 之 作 。” 社 且 关 键 词 : 18 — 2年 L 9 19 8 8 申报 } 反 迷 信 新 闻 观 不 仅 港 近 事 汇 编 此 , 时 期 的 中文 报 刊 ( 港 中 外 新 香 如 同 香 念 近现 代 转 型 报 将 搜 奇 志 怪 的 新 闻 大 量 采 编 入 报 ( 下 文 ) 新 闻 语 言 也 见 。 与 文 学 语 言 的 本 质 区 别是 写 实 与 虚 构 ,谈 狐 说 鬼 ” 为 社 会 “ 作 新 闻 真 实 是 新 闻观 念 的 核 心 内容 , 代 新 闻 学 认 为真 实 新 闻 , 新 闻观 念 无 疑 与 《 西 洋 考 每 月 统 记 传 》 来 外 人 所 现 其 东 以 是 新 闻 的 生 命 , 实 是 新 闻存 在 的 基 本 条 件 , 真 实 是 新 闻 报 办 中 文 报 刊 所 体 现 的 近 现 代 新 闻观 念 相 去 甚 远 , 与 街 谈 巷 真 “ 却 道 最 起 码 的 要 求 , 新 闻 的真 实 性 怎 么 强 调 都 不 会 过 分 。 ” 对 议 、 听 途 说 的传 统 新 闻 观 念 接 近 。 早 期 《 报 传 统 新 闻 道 申 是 主 近 代 中文 报 刊 在 中 国产 生 以前 , 闻 真 实 、 观 报 道 已是 西 观 念 的直 接 继 承 者 , 要 表 现 在 两 个 方面 : 新 客 方 新 闻 思 想 中较 成 熟 的理 论 , 外 人 在 中 国刨 办 早 期 中 文 报 当 其 一 , 接 从 港 中 外 新 报 《 港 近 事 汇 编 》 摘 录 直 香 和 香 上 刊 时 , 代 新 闻 真 实 思 想 亦 被 带 至 中国 , 们 “ 了扩 大 自 己 谈 狐 说 鬼 、 谈 巷 议 的社 会 新 闻。 如 1 7 近 他 为 街 8 2年 录 自 香 港 中外 的社 会 影 响 ,总 是 表 现 出 一 副 维 护 新 闻真 实 性 的样 子 。 ” 像 新 报 j 有 《 的 刀笔 孽 报 》 第 9 ( 4号 ) 、 马 》 第 1 1 )《 中 义 ( 0 号 、厕 中外 新 报 上 海 新 报 、 中 外 新 闻 七 日录 万 国 公 报 ≥ 遇 鬼 第 1 1 ) 记 李 游 戒 遇 魅 事 》 第 1 5号 )等 。 录 自 、 i 、 , ( 8 号 、 ( 8 或 标 榜 “ 事 必 求 实 际 ” 或 宣 传 新 闻 “ 在 信 实 无 欺 , 或 声 《 港 近 事 汇编 的 有 《 媪 赠 药 ≮ 徐 生 虔 事 吕祖 灵 感 事 》 叙 , 贵 ” 香 仙 、记 称 本 市 新 闻 “ 众 口 词 , 断 不 肯付 刻 ,或 强 调 采 访 “ 无 ( 1 4号 ) 。 非 断 ” 绝 第 8 等 疑 窦 , 可 登 之 。 ”1 为 新 闻 最 基 本 的准 则 和 报 刊 信 誉 的 保 方 1 2 作 其二 , 申报 奇 猎 异 的 新 闻 观 念 。 申 报馆 认 为 搜 奇 猎 搜 宣 宗 本 证 ,新 闻真 实 的 要 求在 1 9世 纪 6 、O年 代 开 始 为外 报较 普 异 是 新 闻 纸 的 主 要 特 征 之 一 , 布 申报 》 旨 的 馆 条 例 》 07 遍 的提 倡 和 实践 。但 是 国 人 主 持 下 的 早 期 中 文 报 刊 对 近 代 新 言 :本 馆 新 闻纸 之 设 , 以辟 新 奇 、 闻 睹 ” “ 其 新 异 ” “ 欲 广 ,传 。第 T 登 申江 新 报 缘 起 , 集 中 阐 发 申 报 》 旨 : 』 较 主 闻 观念 的 实 践 却 经 历 了 一 个 较 长 的探 索过 程 , 集 中体 现 在 4号 申 报 I 它 近 现代 新 闻 真 实思 想 的 确 立 上 , 沉 近 现 代 新 闻 真 实 思 想 确 “ 国 家 之 政 治 , 俗 之 变 迁 , 外 交 涉 之 要 务 , 贾 贸 易 之 钩 凡 风 中 商 立 的 过 程 和 动 力 . 以 加深 我 们 对 近 现 代 新 闻 观 念 在 中 国 逐 利 弊 , 可 与夫 一切 可 惊 可 愕 可 喜 之 事 , 以 新 人 听 闻者 , 不毕 足 靡 步 确 立 过 程 的 了解 . 中 国 近 现 代 新 闻传 播 学 史 具 有 一 定 的 在 载 。 ” 所 周 知 , 惊 可 愕 可 喜 、 以 新 人 听 闻 的 内 容 并 不 一 众 可 足 奇 价 值 。 本 文 将 以 申报 个 案 , 示 近 代 科 学理 性 精 神 在 近 定 真 实 。 申报 馆 认 为 新 闻 纸 的 一 项 重 要 特 点 就 是 刊 登 “ 文 为 揭 现 代 新 闻 观 念 建 立 中 的 作 用 及 产 生 明 显 效 果 的 时 期 , 管 窥 异 见 ” “ 奇 怪 异 ” 事I 第 6号 《 报 》 载 《 以 、稀 之 e I 。 申 登 本馆 自述 》 . 粤 所 采 论 近代科学 理性精 神对推 动 中国传统 新闻观 念 向近现代 新 闻 “ 东 旧有 新 闻 纸 馆 之 设 , 以 网 罗轶 事 , 访 奇 闻 , 可 解 颐 , 听 说 诗 之 鼎 , 足 以 志 恍 , 作 史 之 迁 。 ” 罗轶 事 、 如 言 师 网 奇 观 念发 展 中 的 作 用 。 闻解 颐 正 是 传 统 新 闻观 念 和 笔 记 小 说 的特 色 , 就 不 奇 怪 申 也 花妖鬼怪等文 学作 品是新闻 “ 闻 ” 词 , 中 国 虽 古 已 有 之 , 着 眼 强 调 新 近 或 新 报 馆 征 求 稿 件 的 内容 旨趣 及 文 体 的 要 求 向《 神 记 》 《 初 新 一 在 但 搜 和 虞 异 之 事 , 括 传 闻 或 道 听 途 说 之 事 , 内含 与 近 现 代 新 闻 观 新 志 j 齐 : 包 其 看 博 览 鸿 儒 、 时 硕 彦 , 得 之于 阅历 沿 革 参 稽 ; 证 之 以 通 或 或 念 之 新 闻真 实 尚 有 较 大 距 离 ( 后 文 ) 见 。作 为 西 方 新 闻思 想 影 响 下 创 办 的 申 报 早 期 中 文 报 刊 , 新 闻真 实 是 有 一 定 的 等 对 史 书 、 求 切 实 , 事 可 资 夫 鉴 戒 , 徒 夸 干 宝 搜 神 或 言 实 讲 或 不 竞 固篇 幅 之 成 登 ; 到 领 认 识 和 要 求 的 , 起 到 申 报 _ 刊 词 作 用 的 《 馆 告 白> : 妙 夫 新 奇 , 可 抵 虞 初 作 志 。 惠 来 杰 构 , 如 发 本 云 亦 “ 以新 人 听 闻 者 , 不 毕 载 , 求 其 真 实 无 妄 。 ”。 实 无 清 谈 , 语 言 之 必 录 。 足 靡 务 。‘ 。 真 妄” 即强 调 客 观 真 实 。 但 实 际操 作 中 的 申 报 新 闻栏 却 大 之 在 中 国 , 神 说 怪 、 奇 志 异 有 悠 久 的 历 史 和 深 厚 的 文 谈 搜

试论《申报》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贡献

试论《申报》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贡献

试论《申报》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贡献【摘要】《申报》作为一份在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具备着很高的人文社科价值。

本文将从史学、新闻学和经济学三个方面角度来分析《申报》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贡献。

【关键词】《申报》;历史回顾;业务改革;经营创新《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

创办人为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后转卖给民族资本家并几经易主,抗战初期一度停刊。

1938年10月在上海复刊,直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几经波折,历时78年,共出版25600期。

《申报》作为中国现代的报纸开端和标志,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一、史学价值《申报》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资料。

特别是记录了上海当地及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再现了当时军阀、地方势力、中共和其他党派及人民群众的活动。

(一)报道全国性重大事件《申报》曾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包括学界如何反对割让领土、拒绝对德合约;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并迫使他们辞职的报道,学生罢课与学生被捕情况的详细记录。

更加珍贵的是,保存了罕见的五四运动的历史照片,将五四运动的全貌更直观的呈现给后人。

(二)报道地区性史实1872—1929年,《申报》对苏沪等地进行了长达80年的持续报道。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报道区域也精确到具体县市。

《申报》通过这些鲜活的新闻,对江南地区人民生活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社会风貌形成以及社会变动轨迹进行了持续而广泛的报道。

这些细节性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近代中国史研究的空泛,使史的研究更“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二、新闻价值《申报》无论是从办报宗旨,报道角度的拓宽还是新闻业务的改革,都值得后来人学习借鉴。

(一)办报宗旨它始终都在追求新闻独立自由、客观公正、及时准确、为大众服务的理念,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美查称,“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为了盈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时仗义执言,报纸的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嫁穑之苦”。

《申报》论文

《申报》论文

《申报》浅析内容摘要:《申报》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历史最久,影响最大,规模最完善的一家报纸,经历了中国近代史的大部分和现代史的全部。

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因此《申报》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学术界公认的。

本文将对它的新闻内容及特色,广告营销,经营管理以及政治倾向进行浅析。

关键词:《申报》、新闻特色、经营管理、广告营销、政治倾向《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历史最久,影响最大,规模最完善的一家报纸,经历了中国近代史的大部分和现代史的全部。

它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史料,而且它本身的发展,也给现代的报业发展以很深刻的启迪。

《申报》历史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872年至1909年为英商办报时期;1909年至1912年为买办办报时期;1912年至1942年为民族资本家办报时期;1942年至1945年为日伪办报时期;而1945年至1949年为国民党办报时期。

前后历经78年,共出版25600号,是中国近代历史中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影响甚至扩展到海内外。

著名报人徐铸成曾说:“在我幼年的江南穷乡僻壤,都是把《申报》和报纸当做同义语的。

”①下面本文就开始从各个方面对《申报》进行浅析。

一、《申报》的新闻内容与新闻特色《申报》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①凡上海及江南主要城市的商业、金融、贸易、交通等变化都有刊载,对上海租界的报道比较多。

值得一提的是,《申报》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最先使用了电报。

1874年1月30日,它刊出了国内报纸的第一条电报新闻。

1882年1月16日,《申报》刊出了国内报纸的第一条新闻电讯,开辟了我国报纸利用电报在国内传递新闻的新路。

《申报》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自1874年4月18日起,《申报》开始报道杨乃武被诬与葛华氏通奸并唆使后者谋杀亲夫一案的有关消息,报道长达三年之久,自此开始了社会新闻的报道。

《申报》《大公报》比较分析

《申报》《大公报》比较分析

《大公报》与《申报》的新闻理念分析《大公报》与《申报》是近代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两大报纸。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百年老报《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侧影,它以一张民营报纸的超然姿态,秉持民间立场,祈望以新闻舆论影响中国社会进程,并由此形成自己的办报风格,其中尤以“文人论政”最为典型。

同样是百年老报的《申报》其办报实践较为明显地体现了自由主义及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理念。

文人论证与新闻专业理念看似不同,但都是发挥报纸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要手段,其目的都是启迪民智,监督政府从而使社会更加民主繁荣。

这对今天的报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大公报》的文人论证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时代始于1895年,此时的中国社会发生诸多方面的制度性突破,其中现代报业的兴起是一个标志性的大事。

《大公报》适逢其时,于1902年6月17日创办于天津,直接参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

《大公报》并不以简单发布“消息”为满足,它始终抱有一理想,即“形成真正之舆论”,而真正的舆论,必须“集全国最高智识之权威,而辩论,而研究之;最后锻炼而成之结晶体,始为舆论。

”《大公报》践履这一理想的手段之一,就是倡导“文人论政”。

所谓的“文人论证”,《大公报》在1940年5月10日的社评里道出其中精义:“今日中国知识文化中心之一的上层知识分子,必须脱去沉默旁观态度,坚握当前的政治责任,发为声音,造成独立健全的舆论,方能与政治相辅相成,并轨前进”,这段话提示《大公报》追求两方面的主张:第一,文人(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感;第二,舆论的独立健全。

第一方面指示,《大公报》以文人的社会参与为舆论基础,而实际也形成一个文人圈子为其提供舆论资源;第二方面指示,《大公报》始终怀抱新闻自由主义期待,而实际上这种期待尽管略显尴尬,但毕竟造就了它的舆论品格,使其享誉报林。

2、《申报》的自由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在早期的新闻学中,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是作为同义语来使用的。

《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申报》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报刊之一,在中国文化和政治史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单介绍《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申报》最初创刊于1893年,由刚刚回国的杨衢波创办,其宗旨是“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提出时代问题”,这是当时中国报刊的共同使命。

杨衢波认为,只有通过对于教育、文化和实业等方面的宣传和倡导,才能够引导新的思想观念,并且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申报》在宣传教育、文化传播、思想启蒙、新闻报道等方面逐渐地形成了其自身的特色,慢慢地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佼佼者。

在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间,《申报》更是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在《申报》的发展史上,其经历了许多有趣的变化和事件。

其中一些重要事件包括:杨宇霆接手《申报》之后,刊登了胡适、陈寅恪等许多文化名家的文章,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载体;1924年4月,《申报》的编辑部和民国政府关系恶化,杨宇霆被迫流亡法国;1927年,当时的主编苏曼殊集合了一批知名的文化名流,大力发动文化运动;同年6月,《申报》发表了史诗《长江》,引起轰动。

1932年,杨惟义以总主编的身份接手《申报》,将其发展成为了一个以政论为主导的报纸。

《申报》不仅在新闻传媒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国文化和政治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具体来说,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申报》通过其镜头和笔触记录了上海的城市生活和中国各地的重大事件,成为了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载体。

其新闻报道追求真实、及时、客观的原则,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同时,《申报》对于艺术、文化、科学等领域的关注也对于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次,《申报》在政治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世纪末的中国是充满动荡和变革的历史时期,而《申报》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它的存在为许多反对封建制度的人士提供了一个发声的平台,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推进了一步。

《申报》的文献价值

《申报》的文献价值

《申报》的文献价值作者:张爱武来源:《编辑之友》2011年第06期《申报》是旧中国历史上发行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商业性华文报纸,在近代最早开放的城市上海创办。

该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最初由英国人美查及其同伴合资创办,后转卖给民族资本家并几易其主,抗战初期一度停刊,1938年1月15日—7月31日出版《申报》(治口版),同时在1938年3月1日—1939年7月10日增加香港版。

1938年10月在上海复刊,直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几经波折,历时78年。

《申报》的发行曾经历清末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1949年的上海解放,见证和记录了清末至民国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

《申报》是一份综合性报纸,由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几大版块组成,包含了大量的国际、国内新闻、时事评论、各种广告和一些专刊专栏,全方位地反映了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这些资料在今天不仅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而且也是从事其他人文社科研究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但以往对《申报》文献价值的研究,往往只注重其史学价值,而忽视了其他人文社科价值,本文将不再局限于史学价值来谈其文献价值,而是较为全面地考察其多学科领域的参考价值。

一、《申报》的史学价值《申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全景,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

只要浏览该报,就可清楚地发现其中不仅保存了当时许多官方的公报、命令和对时局有影响的重要活动;还保存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教育科技资料;记录了上海当地及全国乃至世界性重大事件;再现了当时军阀、地方势力、中共与其他党派及各阶层人民群众的活动;还保存了重要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资料。

这些资料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申报》在对社会事件和现象报道的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了新闻媒介的作用,报道时事及时客观,内容翔实,可信度较高,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披露更为翔实具体。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

是上海第二份商业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创办,编辑权交由蒋芷湘、钱昕伯等人,是外国人创办报纸中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报刊。

《申报》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最早使用电报、发布号外以保证时效性。

内容上,大量报道社会新闻,注重言论工作,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1876年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业务上,出版其他期刊、书籍。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开始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抨击蒋介石独裁路线,为上海私营报纸树立一面爱国旗帜,也为《申报》强化自身形象走向报业巅峰时代奠定基础。

1949年停刊。

《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2、史量才新闻事业家。

1912年接办《申报》,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在政治上保守。

史量才构想报业托拉斯在国民党当局压迫下破败,史量才邀请黄炎培、陶行知、戈公振等人参加《申报》,共商革新。

1931年发表《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

“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认清民族危机与救亡运动的爱国热情,开始在《申报》上刊登抗日救国主张,抨击蒋介石独裁路线,以《自由谈》最为突出。

这种变化意味着《申报》脱离国民党的控制,1934年史量才遭特务枪击身亡。

3、《万国公报》新闻史上出现过两份《万国公报》。

第一份是由外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在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

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改名后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1907年林乐知逝世而停刊。

第二份是维新派于1895年创办,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由康有为筹资,梁启超等人担任编辑,后强学会成立后改名为《中外纪闻》,1896年被迫停刊。

4、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清末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

1895年主编《万国公报》与《中外纪闻》,停刊后又主持《时务报》,大力宣传变法。

将《时务报》创办成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戊戌政变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民国时期《申报》体育图片新闻探究——以《申报》全运会报道为例

民国时期《申报》体育图片新闻探究——以《申报》全运会报道为例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 - 18 -2018年第7期 总第62期民国时期《申报》体育图片新闻探究——以《申报》全运会报道为例高 群[摘 要] 以《申报》全运会报道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民国时期《申报》7届全运会、171个版面、920张体育新闻图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申报》体育报道图片新闻进行研究。

民国时期《申报》全运会体育图片新闻的版面多样化呈现视觉盛宴,图片内容的多形态展现了竞技之美,图片结构的层次化真实还原赛场,图片蒙太奇拼接传递了编辑的意图。

《申报》用图像符号语言报道全运会,推动了体育图片新闻的健康发展,为体育报道提供丰富的经验,促进体育传播的发展,版面的创新精神和使用先进技术的经验,对于新媒体时代的报纸转型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体育报道;图片新闻;《申报》;全运会[作 者] 高群,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申报》创刊于1872年,是上海老牌大报,作为旧中国报业发展的缩影,引领了图片新闻的发展潮流。

民国时期的全国运动会是中国体育历史上发展中的国民盛会,《申报》依靠自身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对民国时期的全运会做了一个全面客观的报道,图文并茂的特刊版面形象反映全国体育盛会,彰显大报风范。

所以下文主要运用报纸编辑学理论从四个方面对《申报》全运会图片新闻报道进行探究。

一、多样化版面带来视觉盛宴早期的《申报》版面单一枯燥,整个版面都是文字,没有字体字号区别,对版面设计几乎是一张白纸概念。

史量才在1912年接手《申报》后,把《申报》版面改为直长式,版面文字全部采用新五号字,设置通栏标题,图片在版面上处于从属地位,用来解释文字。

1930年第四届全运会是由国民政府举办,意义非凡,《申报》第一次对全运会做了一个全面系列的报道,总共有27个版面、185张图片。

但是从特刊版面分析,整体版面以文字为主,竖题竖文,分为8栏排,图片所占版面面积不大,只有3栏宽,每刊版面大概有六七张照片,图片运用的手法比较生疏和保守。

《申报》主要内容

《申报》主要内容

《申报》主要内容《申报》是一份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综合性报纸,主要报道国内外的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经济财经、科技与教育、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的内容。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来介绍《申报》的主要内容。

首先,作为一份综合性报纸,《申报》报道的时事新闻内容丰富多样。

它覆盖了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热门话题。

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最新的国家政策、重大事件的进展、社会现象的变化等,保持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时事的了解。

其次,社会热点问题是《申报》关注的焦点。

该报深入调查和报道社会上的各种热点问题,例如社会治安、产业发展、民生福利、环境保护等。

这些报道不仅能让读者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现状,还经常提供各种相关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引导读者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此外,《申报》还有着广泛的经济财经报道。

它关注国内外的经济发展、企业管理、金融市场等各个方面的动态。

无论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还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都能在该报找到丰富的报道和分析。

这对读者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把握投资机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科技与教育也是《申报》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报跟踪报道科技领域的新突破、新发现以及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

读者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应用,以及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为自己和家庭的科技学习和教育选择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

最后,《申报》还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内容。

该报对文学、艺术、电影、音乐、体育等类别的新闻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和评论。

读者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文化活动、艺术展览、文学作品等等,了解文化领域的动态和趋势,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申报》作为一份综合性报纸,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报道,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服务。

它不仅在时事新闻报道上做到了客观、权威,还在社会热点问题、经济财经、科技与教育、文化娱乐等领域给予了专业的解读和评论,满足了读者对多方面信息的需求,成为广大读者不可或缺的资讯阅读来源。

2001-2010年国内《申报》研究综述

2001-2010年国内《申报》研究综述

关于 《申报 》 经营管理 的研究 , 者 学
的认 识 基 本 一 致 , 是 通 过 分 析 《申报 》 都 的 成功 经 营策 略 , 当今 中 国报 业 的经 营 为 管理 探 索 一 条 新 路 。
押进 行借款 , 引起舆论 哗然 , 迫使财政 部
23 o  ̄ s 0 et t 期
2 0 — 0 年 0 2 1 1 0
国 内《申报 研 究综述
一陈靓 吴 宛青 、


【 摘要 】 文搜 集 了与 申报 》相关的文献 , 本 并对近期 中国新 闻史 研 究的特点进行 了总结, 以期对 未来的新 闻史研究起到借鉴作 用。
【 关键词】( ( ) 新 闻学 新 闻史 申报 ) 、
对相关责任人做撤职处分的角度来 阐释 , 认为 《 申报 》 对该案 的系列 报道不仅反映
了 当时 政 治 生 活 的 进 化 和 社 会 风 气 的 转
、、
《 申报 》 中国近代史上 的地位是学 在
有学者认 为, 申报 》 的成功是我 国 《 新 闻史 上一座丰碑 ,也是一项 宝贵 的资 源。 从它健全管理体 制 、 完善发行渠道 , 到
者认为 , 谈 旧中国报纸必谈 《申报 》 谈 “ ,
术界公认的。 以研究中国新 闻事业史而 仅
言, 有学者称 : 研究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 , 不能不研究上海的近代报业 , 研究上海近 代报业 , 就不 能不研究 《申报 》 本文着重 。 分析 中国新闻史的研究特点 。

《 申报 》 必谈史量才 ” 史 量才对 《 , 申报 》
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 1 适应形 () 势的办报思想 ; 2) 活的经营策略 。 也 ( 灵 固

《申报》前期的新闻理论研究

《申报》前期的新闻理论研究




闻从业人 员。这些理论 , 近代 中国报 业发 端之 际 , 高了人 报也 , 在 提 大抵 以行业 营生为计” “ 、 设报 不过 谋业而 已” “ 、 本报之 们对报 - 性 质和 作 用的认 识 , / - i J 开创 了“ 闻必 录” 有 的报道 方 开馆 , 愿直言 不讳焉 , 因谋 业所开 ” 《 余 原 , 申报》 一创刊开 从 法, 积极 争取新 闻 自由, 促进 了新 闻从 业人 员的 自身修 养 , 对 始就大量刊登广告 , 就是 对报 纸应该 营利这一观 念的实践 。 中国新 闻事业的发展有 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 、 刊的功能 报 关键词 :《 申报》 新 闻理论 报 纸 鸦 片战争成 功地敲开 了国门, 西学东渐 ” 部分官员和 “ 使 士大夫知识 分子得以 “ 眼看世界 ”他们都 不同程度地看到 开 , 了报刊 的作 用和办报 的必要性 。在 近代 中国 , 早认识报刊 最 《 申报》 前期是指 , 1 7 从 8 2年创 刊到 1 9世纪九十年代中 功能并积极 提倡办报 的是太平 天国后期的重要领袖洪仁歼 , 叶甲午战败 , 维新 派报刊 问世 , 国人办 报走 向高潮 , 同治 中 “ 他在《 资政新篇》 中曾 明确提 出 , 为使 “ 上下情通 ” 要设新 闻馆 兴” 神话 宣告结束 的这一段环境相 对平稳 的时期 。这 一时期 “ 以资治术 ”。但是 ,资政新篇》 竟只是一幅理想蓝 图, 《 毕 而 的《 申报》 记录 了关于清末 的大量社会历 史情 况 , 保存 了大量 《 申报》 的成功创 办及随后发表 的许 多关于新 闻学 的文章 中 , 有价值 的资料 , 申报 纸 ”一度 成 为了当时一切 报纸 的代 名 在多处全面和深刻地阐述 了对报刊的功能认识。《 “ 申报》 认为 词, 被称 为“ 中国 的《 唔士报》 , 泰 ” 毫无 疑问 , 申报》 “ 报刊 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 是 旧中 国的一部百科全书 ”】 【 1 。本文根据有关 资料 , 究发现 ,申报》 研 《 第一 , 传递信息 。《 申报》 认为任何信息都 可以通过报刊 “ 而 无 自新 是继 我 国 “ 中文报 刊上 第一 篇新 闻学专 文——《 闻纸 略 传 达 , 自新 闻 纸 出 , 凡 可传 之 事 , 不 遍 播 于 天 下 矣 , 新 而 I B 。“ 论 》 后 , 早 发 表 论 述 关于 新 闻 学 文 章 的 中 文 报 刊 , 且 在 闻纸 出 , 世 之 览 者 亦 皆 不 出 户庭 而 知 天 下 矣 ”I 夫 告 白一 ” 最 并 随后发表 的众多新闻学文章 中 , 比较 集 中地 宣 传 了 大 量 的 现 事 , 之 所 不 能 免 , 事 事 有 相 关者 也 , 俗 而 即如 有 新 来 之 货 可 招 代 新 闻观 点 和 新 闻 思 想 , 而 阐述 了大 量 的新 闻理 论 。 进 人售 , 不常有之物可 觅客沽 , 居常无工 可以求主开设新浦 , 可 报 刊 的性 质 以示 人各船 装货 , 可晓人 出 口之 期别 , 路探 亲可示人迷 津之 以 名 且 近代 化 的报刊 , 最初传 入中 国的时候 , 没有 “ ” “ ” 处 , 及 新 庙 落 成 预 示 晋 祝 之 日 , 园 门 巧 先 知 观 玩 之 辰 , 报 与 刊 的 明确 区分 , 人 笼统 地 将 其 称 作 “ 闻纸 ” 着 西 方 的 新 也见招租 类 , 时 新 口 。随 知某 处房屋 之空 , 见名 医兼识某药店药材 之美 , 名 凡 闻思 想 和 办 报理 念 的 涌 入 , 报 刊 在 我 国 才 逐 渐 出 现 了 “ 新 失物 难 寻 求 人 指 点 , 言 足 著 代 我 口传 , 兹 利 人 利 己 之 端 报 ”“ 、 日报 ” 等称呼。《 申报》 全称 为《 申江新报》 正 是为 了表 , ” 因此 , 申报》 《 认为报纸在传递信 息方面有着独特 的优 示 自己是 一份 新式报纸 , 申报 》 《 也在 多处指 出了新式报纸 的 势 , 以发挥重 要 的作 用 , 可 商业信 息及 日常生活信 息等变化

自考“新闻学概论”各章知识点(2)

自考“新闻学概论”各章知识点(2)

20、《字林西报》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量、最有影响的外⽂报纸。

21、19世纪90年代,上海英⽂报纸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讯》、《⽂汇报》三⾜⿍⽴的局⾯。

22、外报中⽐较有影响的是法国⼈在上海出版的中⽂报刊《益闻录》、《圣⼼报》等,均为法国教会所办。

《圣⼼报》是上海天主教所办报刊中历时最长的⼀家。

23、上海最早的教会报刊是1857年1⽉创刊的《六合丛谈》,它由英国传教⼠伟烈亚⼒主编,是上海第⼀家中⽂⽉刊。

24、《申报》是1872年4⽉30⽇由英商美查等⼈创办的,它是以赢利为主要⽬的的商业报纸。

在外国⼈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家。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改⾰:①发表政论⽂章;②改⾰新闻报道;③重视发表副刊性⽂字。

25、《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充分利⽤⼈⼒、物⼒经营副业。

①创办⽂艺杂志;②出版⽩话新闻报;③编印画报;④印书。

26、《申报》馆出版发⾏我国最早的⽂艺期刊《瀛寰琐记》,后⼜先后出版《四溟琐记》和《环宇琐记》,这些都是我国近代早期的⽂艺期刊。

《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话⼩说《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话报刊。

27、继《申报》之后,1882年4⽉字林洋⾏⼜创办了《字林沪报》,聘请蔡尔康任主笔,为吸引读者曾连载长篇⼩说《野叟曝⾔》,并于1897年11⽉24⽇创办我国第⼀个副刊《消闲报》。

28、1893年2⽉17⽇英商丹福⼠创办了《新闻报》,它以经济新闻特别是商业新闻为重点,以⼯商业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并以低于《申报》价格卖给读者,发⾏量⼤增,成了《申报》的劲敌。

29、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申、新、沪”三报⿍⽴的格局,在报业发展上上海后来居上,取代了⾹港、⼴州⽽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

30、在⼴州的英⽂报刊有《中国丛报》和《中国之友》等。

《中国丛报》是⼀份侵华意图⼗分明显的外⽂报刊,⽽台仁特主编的《中国之友》是当时少见的对中国表⽰友好的报刊。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附答案)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附答案)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附答案)一.填空题1.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唐代起,一种通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

2.中国最早的外文报纸:《蜜蜂华报》,1822年在澳门创办,周刊,葡萄牙文。

3.《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4.《时务报》:1896年创办于上海,梁启超任总撰述,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5.《大江报》两篇著名时评:一篇是署名“海”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另一篇是署名“奇谈”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6.我党(在中共苏维埃时期)最早的通讯社:1931年,江西瑞金,红色中华社。

7.最早书报检查制度:宋朝的“定本”制度。

8.我国近代最早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在广州由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9.《国闻报》:1897年创办于天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

10.《向导》: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11.我党最早的日报:在五卅运动中,我党1925年在上海创刊的《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

12.白话运动开始于谁的文章,发表于哪一年哪本书刊: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

13.最早的民间小报:《游戏报》,1897年创刊于上海,这是中国最早的小报。

14.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孖剌报馆创办的一种商业周刊,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15.《大公报》:1902年在天津创刊,创办人英华,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民国时期新闻学术社团探析

民国时期新闻学术社团探析

民国时期新闻学术社团探析作者:段勃来源:《编辑之友》2011年第09期中国的新闻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

1834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刊登的《新闻纸略论》是中国报刊中出现的第一篇新闻学专论。

1876年6月上海出版的《万国公报》刊登的《论新闻纸有十益说》以及梁启超1896年刊登在《时务报》上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都对新闻业有过研究和论述。

但此时的新闻学研究停留在个别报刊的单独行为,并没有对新闻学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一直到20世纪初才有改观。

这时期一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闻学著作,比如1903年日本学者松本君平《新闻学》、1913年史青翻译美国记者休曼所著的新闻学专著《实用新闻学》,以及稍后徐宝璜的《新闻学》、邵飘萍的《新闻学总论》、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等等;另一方面,带有新闻学术研究性质的社团开始出现。

一平津地区主要的新闻学术社团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以新闻学为研究内容的学术团体。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担任会长,徐宝璜、邵飘萍担任了学会的导师,规定其宗旨为“灌输新闻知识,培育新闻人才”。

1919年2月改名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宗旨遂改为“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研究的内容主要:新闻学根本知识、新闻采集、新闻编辑、新闻造题、新闻通信、新闻社与新闻通讯社之组织、评论、广告术、实验新闻学92页。

研究会还办有《新闻周刊》,这也是中国当时唯一传播新闻学知识的报刊,也是中国最早采用横排式的报刊,一共出版了三期。

研究会从开办到1920年12月停办,一共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学员100余名。

仅存在两年多时间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就宣告了中国新闻学术研究社团的诞生。

1927年1月,我国早期的新闻学者黄天鹏在北京倡议成立了北京新闻学会,学会简章明确规定,学会是“由对于新闻事业有志之士所组合纯粹学术团体”,学会“以研究新闻学术,发展新闻事业为宗旨”。

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从雏形阶段发展到繁荣阶段。

具体来说,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 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兴起:19世纪初,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广泛传播,新闻出版事业开始逐渐走向大众化和商业化。

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开始。

随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逐渐增多,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

在这个阶段,新闻出版事业的主要特点是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始,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

2. 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迅速增长,这使得新闻出版业成为了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和企业家。

同时,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得大规模生产报纸和杂志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新闻报道的内容也逐渐从政治和宗教转向了社会、经济和娱乐等方面,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申报》的创刊,这是中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此后,新闻出版业逐渐走向繁荣,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报纸,如《大公报》等。

3. 新闻教育的兴起:在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教育也逐渐兴起。

1918年,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新闻学这一新兴学科在中国萌芽。

1919年,该学会创办的《新闻周刊》成为中国最早的传播新闻学知识的业务刊物。

至1949年,中国陆续出版新闻学刊物30余种,它们在普及新闻知识、传播新闻学术、辅助新闻教育、指导新闻业务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经历了从雏形阶段到繁荣阶段的发展过程,不仅推动了新闻事业的繁荣,还为新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出版事业在普及新闻知识、传播新闻学术、辅助新闻教育、指导新闻业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近代史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邵飘萍新闻思想探析

邵飘萍新闻思想探析

邵飘萍新闻思想探析一、邵飘萍新闻思想的形成过程(一)从《汉民日报》到《申报》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法律规定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自由的新闻制度,以保护人民的言论自由。

此时,邵飘萍拜访了《汉民日报》社长杭辛斋,二人相谈甚欢,决定联手创办《汉民日报》,邵作为职业报人的人生事业也由此拉开帷幕。

1913年8月,他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也为后来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1916年春天,邵飘萍回到国内,并以《申报》驻北京记者身份开始进入到北京的新闻界。

此时,他已开始使用记者的称呼,他认為记者在采访时,要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感同身受。

从纵向上来讲,要对时间历史发展的脉络有了解,通过对历史背景的解读,进而更全面的了解真相的所在。

(二)《京报》主编时期为了打破西方媒体垄断中国传媒业的现实,1916年,邵飘萍创办了新闻编译社,在报刊定位方面,他坚持着梁启超对报刊职能的观点,即“对政府而比或无意为其监督者”和“对于国民无可位置而为其向导者”①。

在军阀混战,思想混杂的当时,报刊就成为了培养民众教育的重要工具。

在这样的办报理念之下,《京报》本着说实话、还原真相的态度,以反映人民呼声为责任,发表评论引发舆论为手段,以独立、自由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在国内新闻界犹如一缕清风。

二、邵飘萍新闻思想的概述(一)新闻真实性原则邵飘萍作为《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个特派记者。

在两年工作中,他完成了251篇,共计22余万字的北京特别通讯,得到同行们的一致认可,也受到读者们的广泛欢迎。

邵飘萍主张新闻要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②为第一信条,强调新闻的采访艺术。

邵飘萍高度重视新闻的真实性,他认为记者报道要公正、独立,没有个人的感情倾向,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本貌,报道事情的真相。

这种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体现在他对新闻报道中“有闻必录”做法的批评上,强调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尊重,认为“有闻必录”是新闻从业者的懒惰也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任。

申报的新闻内容及新闻特色

申报的新闻内容及新闻特色

申报的新闻内容及新闻特色《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其新闻内容及特色如下:新闻内容:1.政治新闻:《申报》在早期阶段,主要报道了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例如朝廷的重大活动、官方的政策发布等。

2.经济新闻:《申报》也经常报道有关经济的新闻,如市场行情、物价变动、商业动态等。

3.社会新闻:《申报》还涵盖了有关社会动态、民生问题、刑事案件等方面的新闻。

4.文化新闻:《申报》也关注文化领域,报道了一些重要的文化活动、文学创作等新闻。

新闻特色:1.重视新闻的真实性:《申报》非常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对每一篇报道都力求准确无误。

为了获取第一手的新闻资料,报社经常派人实地采访,并且对所得到的新闻材料进行严格的核实。

2.重视言论:《申报》非常注重言论的重要性,经常在报纸上刊登评论文章,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评论。

这些评论文章的观点鲜明,文笔犀利,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3.经营副业:《申报》除了报纸业务外,还经营其他副业,如印刷厂、出版社等。

这些副业为报社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报纸的印刷和出版提供了保障。

4.关注社会问题:《申报》非常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民生问题。

报纸经常报道有关农民、小商贩等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状况,关注他们的苦难和诉求,为他们发声。

这些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5.创新办报理念:《申报》在办报理念上进行了创新,强调报纸要为读者服务,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宗旨。

报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吸引读者,如增加新闻报道的种类和数量、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等。

这些措施使《申报》在读者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报》早期的新闻学文章,其内容除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新闻法制之外,还有论述古代报纸与现代报纸的区别,如《邸报别于新报论》;中外报纸的区别,如《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等。
二、国人最早系统介绍西方新闻事业
“五四”以前,中国新闻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外国新闻事业的介绍和研究更为薄弱。从目前见到的资料,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日本人松本君平著《新闻学》一书(原名《欧美新闻事业》)是介绍外国新闻事业的专著,以介绍现状为主,其中第三十一章至三十五章分别介绍英、美、法、德、俄五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1913年美国人休曼著、史青翻译、上海广学会出版的《实用新闻学》一书,第一章介绍美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其余各章均为介绍西方新闻事业的现状 上述两书内容较为翔实,但作者均为外国人。
(2)关于办报方针和业务要求。《申报》提出办报应利义兼顾。在 《论本馆作报本意》中,提出 “夫新报之开设,大抵以行业营生为计,故其谋疏义以仅谋利者或有之,其谋利而兼义者亦有之”。而最大的义是 “劝国使其除弊,望其振兴,是本馆所以为忠国之正道。”在新闻报道方面,《申报》主张新奇、翔实、通俗。在《本报告白》中提出:“一切可惊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翔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在访《请报事人》中提出 “采访新闻必须事事确实,语语详明,足以广人见闻”。这一要求多次申明。
(5)积极主张“有闻必录”。“有闻必录”是在早期中国新闻界流传甚久,影响广泛的一种新闻报道观点,《申报》是积极的提倡者。1879年8月1日,《申报》在《琼州军情》消息中,说“按此与前二说又甚悬殊,兹只就所闻备录之,以符日报。至于孰确孰否,固不能臆决也。”此“所闻必录”,就是“有闻必录”的同义语。1883年6月10日,《申报》在报道中法战争黑旗军获胜消息中,说“此信不知自何而来,官场中亦多有传述。是真是假,万里关河,无从探悉,亦以符合有闻必录之例云尔”。此处还把 “有闻必录”视为 “新闻体例”,以后经常使用。“有闻必录”在当时的条件下有其积极的意义,成为报馆抗争外界势力干扰报务,维护自身利益的护身符,另方面,它又是采访不深入,制作假新闻的借口。随着新闻理念的普及与深入,“有闻必录”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我国早期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园地
我国的新闻学研究如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我国的新闻学研究萌芽于l9世纪30年代,早期的研究自然是很单薄的。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在我国的报刊上未见到新闻学研究专栏,也未见到新闻学研究期刊,其研究成果大都散见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文章。诸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万国公报》、《循环日报》、《中外新闻》、《时务报》、《求是报》、《大公报》、《东方杂志》、《新民丛报》、《清议报》等。相比较,《申报》具有明显的优势,另有重要地位,表现在:
(1)关于报刊的社会功能。《申报》认为新闻纸有益于国家,有了兴旺的报纸,才有兴旺的国家。在《论各国新报》中,指出 “今兴旺之最大邦,莫如英、美、普、法四国,而新闻纸亦为最盛”,因为新闻纸起到沟通的作用, “朝廷之行政,小民纵欲有意见,未免君民分隔,诸多不便,一登于新闻内,则下情立即上达。” “或另在他国,信函相商,多劳往返,一登于新闻纸内,则千里如同面谈。”新闻纸也有益于国民。《申江新报缘起》提出,读新闻纸可 “多见博闻而便于民”。 《劝看民报》也提出,读新闻纸可以 “增见识”、 “开智慧”, “有益于身心”。
首先,发表论述新闻学文章的时间比较早。1834年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了 《新闻纸略论》一文,共330多字,简略地介绍了欧洲报纸的产生历史和现状,还叙述到新闻自由问题。论文被中国新闻史学界称之为 “中文报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在此之后其他报刊也相继发表论述新闻学的文章,其中以 《申报》为最早。1872年7月23日,《申报》发表了《邸报别于新报》一文。虽比《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新闻纸略论》晚了38年,但比其他报刊发表此类文章要早一些。如 《循环日报》最早1874年2月l4日发表了 《西国日报之盛》,《万国公报》最早1876年9月23日发表了《总论新闻纸有十益说》。至于其他报刊期刊就比《申报》晚得多。
《欧西报业举要》约数万字,除“自序”外,共18章。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报纸的社会功能、作用:第二章,报业之历史。主要论述西欧,特别是英国报业发展的历史。指出 “西方学者祖述报事,多取罗马之实录,与吾国之朝报并论”,“实录者,罗马时代之一种官报也。”然后叙述报业发展的简要历史。第三章,报章之事业。主要论述西欧报业现状和办报方针。报业现状包括报纸种类、数量、地区分布、版数、广告等。办报方针强调 “新闻材料于报事中最为重要,最为紧切,其宜以信为主旨”。第四章,新闻之采访。指出 “采访新闻者大举有二,日通信员、访事员”。通信员又分为 “地方通信员、国外通信员、战时通信员、特约通信员”等;访事员就是报社派出采访本地区新闻的人员。“记载新闻,审定新闻者,则报社编辑部之事也。”第五章,议院报告。即指政府新闻的采集。第六章,战事通信。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新闻采集。第七章,通讯社。介绍通讯社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第八章,言论。论述言论与舆论的关系,指出 “报章者舆论之机关,舆论者民意之所趋向”, “报章果有舆论之母之价值”。报章的言论“以读者大部分之意见为准的”,所以能影响乃至代表舆论。第九章,经营。第十章,排印。第十一章,发行。第十二章,出版 自由。强调出版 自由的重要性,指出 “法兰西之人权宣言日:言论、集会、出版三自由者,为人生最宝贵之 自由也”。并以英国为例说明西方国家实施出版自由的情况。第十三章,战时之检稿。叙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特殊时期,西方各国实施新闻检查的情况。第十四章,英国之报章。具体介绍英国报业的现状。第十五章,日报。介绍以英国为主的西欧各国大报的情况。第十六章,晚报。也是介绍以英国为主欧洲晚报发展情况。第十七章,报章与杂志之比较。主要叙述报纸与杂志的异同点。第十八章,杂记。即全书的 “后记”。不过它不同一般书的 “后记”介绍作者撰写该书的经过,而是对书中的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论述。
《申报》与新闻学研究
发布时间:2009-12-25 12:49:15
马光仁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20)
《申报》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学术界公认的。仅以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而言,有学者称:研究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不能不研究上海的近代报业,研究上海近代报业,就不能不研究 《申报》。然而就目前所见到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成果,涉及到《申报》研究,大都只重视《申报》事业的发展变化,各个时期的宣传倾向、经营管理,人才变动及新闻业务革新等。对《申报》在新闻学研究方面的作用,重视不够,涉及甚少,有的甚至只字未提,实为研究《申报》之不足。本人在研究上海新闻史过程中,曾较系统地查阅了《申报》,发现《申报》在新闻学研究方面也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有关材料疏理于后,供研究者参考。
(3)关于新闻自由。在早期的新闻学中,言论自由、出版 自由、新闻自由是作为同义语来使用的。许多报刊和报人都积极主张。《申报》也是积极提倡者。在《上海日报之事》中提出,西人“不患人之多言,而特患人之不言,是以博采舆论以见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则行之,其所善者则改之,故每遇可行可止之事,得以抒所见闻,直陈议论。”在《论日本禁止新报》中,严厉批评日本政府禁止新报的错误,指出 “自古饰非拒谏之君,每多无好下场者,日本君臣岂不闻之”,日政府限制新闻自由是助纣为虐,“闻其禁止日报之故,日报指其瑕疵吁,亦何其不容人言耶?”在《申报》因报道 “杨月楼”事件受到牵连时,感慨道 “因一时之时论两不相合,而欲使中国公论之报尽归诸各官私论之言,此行也,不但背于众理,而亦失舆论之公矣!” [2]
第三,文章论述新闻学内容涉及面较广。在 《申报》早期阐述新闻学内容的,除文章外,其他成果也有所涉及,如《本馆告白》 (1872年5月)、《招刊告白引》 (1872年5月)、《本馆自述》 (1872年5月)、《觅请报事人》 (1876年1月)、《访请报事人》 (1876年2月)、《劝看民报》 (1876年5月)、 《本馆销数》 (1877年2月)、 《本报第一万号》 (1901年2月)、 《本报所登严禁国民报以后》 (1903年9月)、《说报》 (1909年9月)、《创办妇女日报意见书》 (1911年5月)等。以上各类作品,论述新闻学内容主要有:
本人查阅 《申报》发现,除《中国新闻学术史》一书提供此类文章外,在同期的还有 《申江新报缘起》 (1872年5月6日),《读邸抄书后》 (1874年2月16日),《论日报》 (1874年9月29日),《论英京大新闻馆事》 (1874年12月7日),《论本馆作报本意》 (1875年9月13日),《论日报公用》 (1875年12月2日)等。这样合计共18篇之多,在同时期的报刊中,《申报》发表论述新闻学的文章,其数量是绝对多的。
此期间,国人研究外国新闻事业大都是发表一些单篇文章,除《申报》外,《循环日报》发表 《西国日报之盛》 (1874年2月),《万国公报》发表了《英美新闻纸异同》(1891年7月)、《英京月报馆例》 (1892年7月)。《东方杂志》早期除设“各国报界汇志”栏目外,还发表了《日本敕定公布新闻纸律例》(1904年7月)、《美报特色》 (1907年9月)、《土耳其立宪与报纸之关系》(1909年4月)、《世界新闻纸内容之比较》(1914年5月)、《英俄两国报纸之论战》(1915年7月)、《欧美新闻事业概况》 (1918年3月)、《论纽约世界报》(1918年9月) 等。上述文章介绍外国新闻事业情况都十分简单。而1915年《申报》在“著述”专栏内,从3月27日至l2月13日,共53次连载朱世溱编著的《欧西报业举要》一书,是目前见到国人最早系统介绍西方新闻事业发展的著作。
(4)关于新闻法制建设。《申报》是中国最早提出制定报律的报纸。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1898年8月9日),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制定报律,同年六月二十八日,《申报》在《整顿报纸刍言》中提出 “将泰西报律详细译出,参以中国情形定为报律”,“皇上之重视报纸而后从此报中利弊或兴或革,不难日就范围矣。考泰西各国皆有专门律例使作报者不能恣意妄为。”1903年9月,《申报》针对清政府下令禁售禁阅《国民日日报》的做法,指出 “欲整顿报务,竟遂无法乎,日有。考东西洋各国所出各报,必经官吏核明,始行刊布,其于谤议、漏泄亦皆悬为厉禁。中国未有报律,故终无法以处之,欲整顿各报,非修订报律不可,否则非徒禁人阅看,禁人代售均为无益之空言。”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