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史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
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着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课件
翻译科学之父切斯特曼
总结词
翻译科学派创始人
详细描述
切斯特曼是翻译科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将 翻译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 的“五步骤”理论,即分析、转换、重构、 验证和接受。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强调了翻 译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后来的翻译研究产 生了重要影响。
翻译等值论者尤金·奈达
总结词
功能对等理论创始人
诸如许渊冲、杨宪益等,都是文学翻译领域的杰出代表。
商务翻译
商务翻译
商务翻译是指将商务文件、合同 、协议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 种语言的过程。商务翻译要求翻 译者具备专业的商务知识和语言
表达能力。
翻译要点
商务翻译的要点是准确、专业、 严谨,确保译文在商务场合中能
够被准确理解和使用。
实际应用
商务翻译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 ,例如国际贸易、投资、法律等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挑 战与未来发展
文化差异与翻译的挑战
语言与文化差异
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最大的挑战之一。译者在 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文化意象的传递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递原文中的文化意象是一个重 要的问题。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两种文化,避免因文化差异 造成的误解和歧义。
01
强调译本的功能和目的,关注译本在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度。
多元化翻译理论的涌现
02
包括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等,关注译本与
权力、性别等议题的关系。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结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3
强调译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关注文化差异的处理和传递
。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 要流派
第三讲 西方翻译史及翻译理论概述
一、西方翻译简史
有文字记载的西方翻译史的起源 ——公元前三世纪 西方翻译史的两条早期线索: 1. 与《圣经》翻译密切相关 2. 罗马征服希腊——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 公元前三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 城翻译的《圣经· 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 的希腊史诗《奥德赛》
But the LORD came down to see the city and the tower the people were building. "Look!" he said. "If they can accomplish this when they have just begun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ir common language and political unity, just think of what they will do later. Nothing will be impossible for them! Come, let's go down and give them different languages. Then they won't be able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In that way, the LORD scattered them all over the earth; and that ended the building of the city. That is why the city was called Babel, because it was there that the LORD confused(变乱) the people by giving them many languages, thus scattering them across the earth.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简介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
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
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
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西方翻译理论
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 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 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 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 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以 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和 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 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 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 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 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 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 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 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 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 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 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结构主义语言 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 语用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功能派翻译理论在这时兴起,针对翻译语言学派 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 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 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目的论影响深 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
西方翻译理论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概述1.西方翻译史上的5个重大历史时期:1). 古代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 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2). 罗马帝国后期---- 圣.哲罗姆翻译钦定拉丁文版《圣经》与此同时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被译为拉丁语3). 文艺复兴时期(renais sance 14世纪至17世纪初)---- 英国钦定英文版《圣经》4). 近代时期(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大量西方文学名著的互译以及东方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被译为西方各国语言5). 现(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翻译活动和组织日趋成熟。
翻译活动空前繁荣:翻译从以往的文学领域扩展到:商业翻译--- 科技翻译--- 机器翻译2.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翻译的语言学派: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
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Nida)、卡特福德(J.C.Catford)、纽马克(PeterNewmark)、哈蒂姆(Hatim)等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
目的论影响深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
功能学派主要集中在德国,其代表人物为汉斯.韦米尔(Hans V ermee r) 文化学派“文化学派”在中国翻译界普遍使用,其核心研究范式是“描写/系统/操纵范式”。
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将翻译文学作为译语文学系统的一部分,并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霍尔姆斯Ja mes Homles和英国的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 assne t)阐释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Hermeneu ti cs是关于理解、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科。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05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的特点
文学翻译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要求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审美 情趣,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
和风格。
文学翻译的难点
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语 言的韵律、修辞、意象和象征等 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
言转换能力和文化素养。
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 或思想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进 行再现的过程。
翻译涉及对原语言的理解、表 达和传达,以及在目标语言中 构建相应的语义和语境。
翻译旨在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分类
01
02
03
文学翻译
涉及文学作品、散文、诗 歌等文学作品的翻译。
非文学翻译
日期: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汇报人:
目录
• 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 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 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 • 西方翻译理论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翻译理论的起源
古希腊罗马时期
翻译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当时的翻译家提出“字面翻译 ”和“精神翻译”两种方法。
Investment Agreement》、《Sales Contract》等,都是西方翻译理
论在商务翻译领域的经典案例。
口译
口译的特点
口译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要求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 底、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准确传达说话人 的意思并促进双方交流。
口译的难点
口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语言的口语化表达、口音和语速 等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转换能力和快速反应 能力。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有很多种,包括直译、意译、音译等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直译是指将源语言中的词汇、句子结构和语法直接翻译到目标语言中,保持源语言的结构和形式。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特定的领域,如科技、医学等,因为这些领域的术语和概念在各个国家普遍存在,因此可以进行直接翻译。
意译是指将源语言中的意思和信息表达出来,并用目标语言中最符合源语言意思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来表达。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文化背景较为复杂的领域,如文学、哲学等,因为这些领域的作品往往有很多隐喻和象征,直接翻译可能会损失原作的意境和美感。
音译是指将源语言中的词汇、句子结构和语法音译成目标语言中最接近的音标和音节。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因为这些名词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发音,通过音译可以统一名称的发音。
除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和原则,如“信、达、雅”原则和“等效”原则。
“信、达、雅”原则是指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且达到目标语言的语言规范和文化习惯。
翻译不仅要准确地传达信息,还要注意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尽量使翻译成为目标语言读者易于理解的内容。
“等效”原则是指翻译应该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表达效果和交际效果的一致性。
翻译不是简单地将源语言换成目标语言,而是要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使翻译成为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内容。
总的来说,西方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忠实性和可读性。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方式。
只有深入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做到准确地传达信息,并且使翻译成为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内容。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简介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
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1( 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2(语言学中心阶段3(系统翻译理论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5(翻译的哲学理论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背景知识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2(代表人物A.西赛罗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
他倡导意译B(哲罗姆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C(多雷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D(约翰德莱顿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E(亚历山大泰特勒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F.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G(施莱尔马赫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H(弗朗西斯纽曼强调原作的异味I.马修阿诺德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二(语言学中心阶段背景知识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 1960s)1(代表人物(1)罗曼雅各布逊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2)尤金奈达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C.他的理论以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3)皮特纽马克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4)韦内科勒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等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 1970s)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LI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6、翻译批评:就翻译批评的目的、标准、步骤与方法提出见解,见《翻译入门》、《翻译教程》。
(三)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奈达(Nida) ◆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 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该派观点反 映到翻译领域,即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 卡特福德 (Catford):著有《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 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 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 ◆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二、 翻译的语言学派
4、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5、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 语言进行处理。
6、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二)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纽马克(Peter Newmark) 1、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位或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 According to Steiner (1998: 248-9), the
history of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 (1) a "traditional" period, from the
德莱顿(1631--1700)
• 翻译是艺术 • 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 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 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旳意思,在译文旳
措词上能够有自由,意义上却毫无自由。
• 翻译能够借用外来词 • 翻译分三类:逐字译、意译、拟作
2. German Romanticism
•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 more
西塞罗主要观点
• 译者应该像演说家一样,使用符合古罗马
语言习惯旳语言来体现外来作品旳内容。
• 直译是缺乏技巧旳体现。翻译应保存词语
最内层旳东西,即意思。
• 翻译也是文学创作。 • 多种语言旳修辞手段彼此相通,所以翻译
能够做到风格对等。
• 提出“解释员”式翻译和“演说家”式翻译,即
直译与意译。
St. Jerome
• He insisted on “the accurate transmiss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rather than the budding orator's freely ranging imagination“.
• He introduced "the first major shift in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西方翻译理论书目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经典一、英国部分:1.乔治·坎贝尔(George Campbell, 1719-1796 ),《四福音的翻译与评注》(A Translation of the Four Gospels with Notes, 1789)简介:坎贝尔的《四福音的翻译与评注》是西方最早的翻译专论之一,其理论意义体现在:第一,该论著的问世,标志着西方宗教翻译研究的重大转折。
坎贝尔认为,《圣经》翻译“应为文学和宗教两种不同的目的服务”,这就弥合了哲罗姆提出的“宗教翻译”和“文学翻译”的严格区分,因而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第二,该论著是最早论及“对等翻译”的翻译理论专著之一。
坎贝尔在该论著中提出了从词汇、语法和风格方面取得对等的观点,成为20世纪“对等”理论的先导。
第三,该论著的问世,意味着翻译理论的探究突破了前人圄于具体文本的界限,标志着系统性、原则性和抽象性的理论研究视角的出现。
第四,该论著的问世,标志着认知视角的革命性嬗变。
宗教翻译“三原则”的出现,意味着坎贝尔背离了斐洛、奥古斯丁等人所信守的“上帝感召”的无端依从,完全从理性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宗教翻译“三原则”。
因此,在相同的人文主义文化背景下,其“三原则”的具体内容同泰特勒的“三原则”有着惊人的雷同,实不足为怪。
总之,坎贝尔的“三原则”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而且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不可偏废。
2.亚历山大·弗雷瑟·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0)简介:泰特勒的《论翻译的原则》一书是西方翻译理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其理论意义表现在:第一,泰特勒首次以概念的形式规定了“优秀翻译”的内涵。
优秀翻译定义出现,标志着泰特勒的译学主体视角具备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特征。
最有影响的西方三大口译理论整理
1. 原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校长Seleskovitch创立的释意理论(theorie du sens)
释意理论是国际口译界出现的第一种系统的口译理论,它克服了同期笔译研究重“客体”轻“主体”的不足,开启了跨学科口译过程心理研究的先河。
巴黎释意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Seleskovitch和Lederer两位教授。在她俩的带领下,巴黎高翻一批教师在从事口译教学与实践的同时,以认知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界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释意理论。巴黎释意学派便
在口译过程中有客观认知环境和译员自身的认知机制两个主要的认知维度,前者包括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后者包括译员的认知结构、认知处理资源、认知处理策略、认知心理能力等因素。在会议口译中会出现认知负荷超载现象,如高信息密集度、高信息复杂程度、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等,解决该现象的一些应对策略,如建立图式知识网络、优化认知处理资源的分配、运用适当的认知处理策略等。
释意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视口译为一种交际行为(过程)而非交际结果(译员表现、译语质量) ,为此它反复强调:口译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其对象是意义而非语言,意义是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交际语境相结合的产物。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的对象是意义而非语言。这就提醒口译员和口译师生,必须专注于意义的理解与表达,而不是寻求语言形式的对等。从事交替传译时,口译员由于短时记忆力不足,需要借助笔记来暂存信息。译员不能记录讲话人的全部语词,而要调动自己的语言外知识并结合交际语境边听边分析,以便把源语讲话的关键信息与话语逻辑用简洁的字词符号记录下来。之后,口译员还要对笔记内容进行解读,忠实传达出源语讲话的意义和情感,而不是进行语言符号的代码转换。
西方翻译理论
A
11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 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 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 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
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 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 庆,1998 ,P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 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 藏在字里行间里。
A
14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关于理解、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 科,它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希腊神话中, 赫尔墨斯(Hermes)是负责解释、翻译神旨、传达神谕的 使者。
古希腊时期的阐释学主要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其目的不外乎消除文本的 歧义和误解。
A
17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结构主义语言 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 语用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 这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 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
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
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
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Peter Newmark 西方翻译理论
Bao-yu played “Racing Go”with the other maids. This was a game in which you moved your Gopieces across the boar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row of dice, the object being to reach the opposite side before every thing else and pocket all the stakes.(David Hawkes &John Minford)
有些文本与言语关系较为密切,而言语 的首要目的就是进行交际,那么该文本 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而不在乎其思维 过程,这时候就可以采取交际翻译。可 见,交际翻译与言语有关。
如戏剧翻译,由于要面对观众,与他们 交流,一般就采取交际翻译。
定义
(1)语义翻译 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ation of metaphor by simile(用明 喻代替隐喻, 保留喻体)
e.g.They crowded around him and the flood of questions came.
他们围着他,问题想潮水般涌来。
(4)translation of metaphor(or simile) by simile plus sense(用明喻和喻底结合翻译 隐喻)
一、生平 二、主要理论
一、生平
彼得·纽马克,生于1916 年,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 和翻译理论家。他从事过 多种欧洲语言的翻译工作, 是出色的译者和编辑。纽 马克同时也是一位语言学 家,并担任英国语言学家 协会会长。他的主要兴趣 就是把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应用于翻译实践之中,把 翻译研究和英语语言研究 相结合。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奥古斯丁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理论,提出了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开创了西方翻译理论的语言学传统。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这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虽然出现了各种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方法,却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
一般认为,西方语言学派开始对翻译进行”科学“研究的标志是美国著名学者尤金.奈达Eugene Nida 于1947年发表的《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Bible Translation: An Analysis of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boriginal Languages)。
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卡特福德(J.C.Catford)、纽马克(Peter Newmark)、哈蒂姆(Hatim)等。
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科布逊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
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
1.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2.语言学中心阶段
3.系统翻译理论
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
5.翻译的哲学理论
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
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背景知识
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
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
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
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
2.代表人物
A. 西赛罗
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
他倡导意译
B.哲罗姆
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
C.多雷
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
D.约翰德莱顿
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
E.亚历山大泰特勒
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
F. 马丁路德
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
G.施莱尔马赫
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
H.弗朗西斯纽曼
强调原作的异味
I. 马修阿诺德
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
二.语言学中心阶段
背景知识
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
1.代表人物
(1)罗曼雅各布逊
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
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
(2)尤金奈达
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
C.他的理论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
(3)皮特纽马克
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
(4)韦内科勒
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
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
等
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
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2.代表人物
(1)韦内和达贝尔
在韦内和达贝尔的模型(1958)中,他们定义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
俩种翻译策略
(2)凯特福特
A.区分了形式对应和文本对等
B.考虑了俩种级转换: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主要理论3:功能理论(1970s-1980s,起源德国)
1、代表人物
(1)凯瑟琳莱斯
A.强调文本层次上的对等,将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和翻译策略联系
起来。
B.总结了四种文本:信息,表达,使动,和视听媒体文本
(2)玛特里
A.她的翻译行为理论是涉及到一系列的参与者的一种交流过程。
参
与者包括:发动者,原语作者,目的语译者,目的语使用者和目
的语接受者。
B.翻译行为理论视翻译为一种以目标为驱动,以结果为导向的人类
互动活动,她的重心是将翻译过程看作是涉及文化转换的信息传
递体。
(3)韦米尔
A.与莱斯合著了《翻译理论基础》
B.他将目的这技术术语引进翻译的目的和翻译过程种,并提出了目
的论种的三个重要原则。
(4)克里斯丁恩诺德
A. 他提出了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和文本分析是一种更关注原语的功
能分析法
主要理论4:话语和语域分析
话语分析成为以语言学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家热衷的话题,并成为一种分析语言结构和文本意义的有效的方法
1.代表人物
(1)豪斯
A.她重新在其早期的模式中嵌入了韩礼德的语域分析中的语场,基调及
模式
B.她提出,翻译可以分为两大类:显性翻译和隐形翻译。
(2)莫娜贝克
A.她对翻译研究的重大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主要作品《换言之:翻译学教科书》,《翻译研究百科全书》及其哲罗姆出版社的创立(3)哈蒂姆和梅森
A.他们特别注重在翻译中实现其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而不是文本功
能),并在其文本分析模式中融入话语的符号学层面
三.系统翻译理论
背景知识
相当场一段时间内,翻译都是以语言学为中心进行研究。
系统翻译理论开始将翻译理论与其社会文化功能联系起来了。
主要理论1:多元系统论
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借用俄国20年代形式主义的理念发展了多元系统论。
多元系统论将翻译文学看作在译语文化社会,文学及历史系统中运行的系统。
1.代表人物
(1)埃文佐哈尔
A.他发展了多元系统论并强调翻译文学是作为一个系统运作的。
B. 他指出了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决定了其翻译方法
主要理论2:描写翻译学
不再用规定性的方法来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规则和发现翻译的普遍原理
1.代表人物
(1)霍姆斯
A. 他的论文《翻译学的名与实》被视为翻译研究的奠基之作。
在此书
中他提出了翻译学的整体框架及翻译研究的范围。
(2)图里
A.他提倡适当的发展翻译的系统描述理论,并提出了不同类型的翻译规
则:初时规则及运作规则
四.文化研究的面面观
背景知识
“文化转换”这一术语是用来形容从文化研究角度进行的翻译分析的。
服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翻译研究已过时,先在主要集中研究文化翻译,并处理在文化翻译中与到的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
1.代表人物
(1)勒弗维尔/重写
A.重写:他视翻译是一种重写
B.描写文学系统受三个主要因素控制:赞助商,诗学和意识形态
(2)谢莉西蒙/翻译与性别
A.从性别角度研究翻译
B.提出翻译工程
C.重新评价勒女性译者在翻译历史上的贡献,使女性在翻译中显现
出来
(3)斯皮尔瓦克/后殖民翻译理论
A.她提出了后殖民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在殖民过程和殖民形象
中扮演了积极的作用
B.她倡导要让少数人显现出来
(4)巴斯内特
A.她使推动翻译向文化转向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家。
她的关于翻译文化研究的最重要的著作是《翻译研究》和与勒弗维尔合著了《翻译,历
史与文化》
(5)赫曼
A. 他见证,经历和组织了操纵学派。
并提出了他自己的翻译规则:
常规,规则,法则及法令。
这些规则以层级结构排列。
(6)尼兰贾娜
A.指出翻译是在殖民国家和被殖民国家的不对称的关系中兴起和发
展起来了。
B.呼吁译者采取“干涉”
(7)劳伦斯韦努蒂
A.韦努蒂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译者的隐形》
B. 提出了两种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
五.翻译的哲学理论
背景知识
前面已探讨了文学翻译,语言学翻译及文化翻译理论,现在下面将集中探讨翻译的哲学理论。
主要理论1:阐释学
阐释学是关于意义解释的理论。
她与德国浪漫主义有联系,施莱尔马赫被认为是现代阐释学的创立者,他的浪漫解释学是建立在个人的内在感受及理
解基础上,而非绝对的真理之上。
阐释学主要讨论口头或书面文本的理解并试
图用意义的普遍模式分析这一理解过程。
1.代表人物
(1)乔治斯坦纳
A.他把翻译的阐释学描写为:引出和适当转换意义的行为
B.他的阐释学运作包括四个部分:初时信任,侵入(渗透),
植入(嵌入),及补偿(重组)
主要理论2:翻译的解构主义
对组成一种语言的一些术语,系统,概念进行了质疑,并结构了文本的假设意义,也揭示了其内在矛盾。
1.代表人物
(1)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A.《译者的任务》中的核心理念是翻译不是给让读者了解原文的
意义和信息内容,而是要追求纯语言的更好层次的语言
B.实现纯语言的策略是直译
(2)德里达
A.他解构了翻译中长期的固有的东西,以及语言学的一些前提
假设,包括源语与目的语的对立,和语言符号的固定。
六.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
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翻译是一门派生的学科,不愿承认翻译是一门
新学科。
所以我们还需作出更多的研究来探讨这些分歧和问题。
1.代表人物
(1)玛丽斯内尔霍恩比
A.在她的《翻译研究的综合途径》一书中,霍恩比借
用原型理论和格式塔整体理论对文本进行分类,并
将文化历史,文学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及相关领域
结合起来运用到法律,经济,医学及科技翻译中。
B.她试图将大量语言学和文学概念融入到翻译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