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核磁共振几个成像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
Z
Z
90度
Y
Y
Y
X
(1)静磁场中
X
(2)90度脉冲
X
(3)脉冲停止后
(将在此基础上给予
【施加】外加磁场
(反弹)
【施加】外加磁场)
Z
Z
(3)-(5)该过程称 弛豫(relaxation),即将 能量(MR信号)释放出
来 。 整个弛豫过程实际
上是磁化矢量在横轴上
缩短( 横 向 或 T 2 弛豫),
Y
0(小)到“大” 横向弛豫时间常数—T2 “大”到0(小) ● 加权的概念: 加权或称权重,有侧重、为主的意思(以什么什么为主); MR成像过程中,T1、T2弛豫二者同时存在; 只是在某一时间内所占的比重不同。如果选择突出纵向(T1)弛豫特征的扫描参数(脉冲重复 时间和回波时间,以毫秒计)用来采集图像,即可得到以 T1弛豫为主的图像,当然其中仍有少 量T2弛豫成分,因是以T1 弛豫为主,故称为T1加权像(weighted Imaging WI)。如果选择 突出横向(T2)弛豫特征的扫描参数采集图像,即可得到以 T2弛豫为主的图像,……… ● 因为人体各种组织如肌肉、脂肪、体液等,各自都具有不同的T1和T2弛豫时间值,所以形 成的信号强度各异,因此可得到黑白不同灰度的图像。
原子核 电子(云)
质子 中子
复习一下……

把人体内的H核可看作是自旋状态下的小星球。
自然状态下,H核进动杂乱无章,磁性相互抵消
进入静磁场后,H核磁矩(描述磁性的物理量)发生规律性排列(正负方向),正负方向的磁矢量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相互抵消后,少数正向排列(低能态)的H核合成总磁化矢量(M) 即为MR信号基础。
20世纪90年代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21世纪初出现CT-PET
以上小字内容仅作了解
磁共振发展史
时间
发生事件
作者或公司
• 1946 • 1971 • 1973 • 1974 • 1976 • 1977 • 1980 • 2003
纵向弛豫 (T1弛豫)
横向弛豫 (T2弛豫)
总结一下: 长T1: 弱信号(理解为:到达高值需要的时间长——黑) 长T2:强信号(理解为:降到低值需要的时间长——白)
之后……
弛豫 “回复”专业点的叫法:
弛豫:自然界的一种固有属性,即:任何系统都有在外界 激励撤消后回到原本(原始、平衡)状态的性质,这种从 激励回到原本状态的过程就是弛豫过程。
弛豫快慢用T(即弛豫时间)来表示。 T1是纵向弛豫; T2是横向弛豫。
现在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眼前面的 那个坐标是什么意思?
Y
和纵轴上延长( 纵 向 或 T 1 弛豫)。而人体各类
X (4)停止后一定时间
继续反弹······
X
(5)恢复到平衡状态
组织均有特定 T 1 、 T 2 值, 这些值之间的差异形成 信号对比。
很不喜欢大段的文字,但这个是已经简化到最少的了,再简化知识点就连不到一起去
了,没办法……
●纵向弛豫时间常数—T1
(把本幻灯片全部看完后回头再看这些片子,会不会很清楚了?)
磁共振的基础涉及多学科,其原理比较难懂,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把一堆公式研究明 白,不是为了做深,而是以最少的知识点迅速切入,我们站在零起点上来搭一座联系基础 与临床的便桥,先别纠结准确与否,再精妙的知识,如果入不了门,等于废纸。
(一切为临床!)
核磁共振的问题千头万绪,但最紧要的是一定先解决这个(最重要的、 入门的)问题:每种“像”的意义及表现?
以下先看几个在临பைடு நூலகம்上实际拍的常用的、不同的“像”(不是一个病人
的)
看上去有点乱……
是有点乱,上面6张图就是临床上最常用的6种像, 分别是:T1、T2、FLAIR、ADC、DWI、MRA;另外 还有增强扫描等(都是什么意思?)
我们就以T1、T2为切入点,顺带解释其他各像
下面进入正题……
医学影像学发展史 1895年Röentgen发现X线,形成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 20世纪50年代出现超声(ultrasonography,USG)检查 20世纪60年代出现核素(ν-scintigraphy) 扫描 20世纪70年代出现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 20世纪80年代出现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20世纪80年代出现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
头颅核磁共振几个成像的意义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看到病人拿来的核磁共振(MRI)的片子往往不是 一张,而是一袋、一堆、一摞、一沓……
而每一张代表不同的“像”,有不同的意义;
同一个人的同一病变在不同的“像”上有时是黑的,有时是白的;再 看一下正常组织,比如脑脊液,也是有的黑、有的白;大部分的“像” 上是看得到头骨的,但在有的“像”上却看不到头骨;如果不知道各 种“像”都代表什么意思,看磁共振真如同如看天书一般。
磁……
共振……
磁共振中的靶子是氢原子核,也就是说,我们拿氢的原子核 形成的磁场与外加磁场形成共振,为什么选中了氢?
• 人体内氢原子核作为磁共振中的靶子, H 核只 含一个质子不含中子,最不稳定,最易受外加 磁场的影响而发生磁共振现象。
• 它是人体内最多的物质。
• • • 原子: •
先记住下面这个坐标!(很重要)z M
x
y
Z Z MZ

Y
X
X
A
A:施加90度RF(即射频:可以辐射到空间的电磁频 率)脉冲前的磁化矢量Mz; B:施加90度RF脉冲后的磁化矢量。
Y MXY
B
是不是有点一下进到基础理论里的感觉,不要紧,返回头再解释一下, 这就如同把弹簧给弯曲90度(似乎不太准确,聊助于理解吧):
发现磁共振现象
Bloch Purcell
发现肿瘤的T1、T2时间长 Damadian
做出两个充水试管MR图像 Lauterbur
活鼠的MR图像
Lauterbur等
人体胸部的MR图像
Damadian
初期的全身MR图像
Mallard
磁共振装置商品化
诺贝尔奖金
Lauterbur Mansfierd
•以上小字内容简单瞄一眼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