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概论

公共管理概论

公共管理概论
公共管理是指对公众事务进行规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的活动,以达到公共利益和公众福祉的提升为目标的学科和实践领域。

公共管理涵盖了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国际组织等公共部门的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包括公共政策制定、管理与执行、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公共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公共问题,确保公共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实现社会公正和全面发展。

公共管理概论主要介绍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

课程内容通常包括公共管理的起源和发展、公共管理的理论模型、公共政策分析和制定、公共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

通过学习公共管理概论,学生可以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公共管理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公共管理定义陈振明

公共管理定义陈振明

公共管理定义
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过程,旨在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如政府、非营利组织、社区和私营部门,其目标是提供公共服务、规划城市发展、制定政策和法规、管理公共资源等。

公共管理的核心职责是为公众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个人福祉的环境。

公共管理者需要具备政策制定、资源分配、项目管理、社会调研等能力。

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公共性:公共管理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关注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

政治性:公共管理涉及到政治权力的运用和管理,与政治密切相关。

行政性:公共管理涉及到行政权力的运用和管理,是一种行政管理活动。

法治性:公共管理必须遵循法律程序和法律规定,确保管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开放性:公共管理过程应该是开放透明的,接受公众监督和评价。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涉及到多个领域和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目标,以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第一讲公共管理的概念

第一讲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张璋 zhangzhang@
Public Management
第一讲 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管理的概念及其性质 公共管理的概念及其性质 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角色
Public Management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管理乃协调众人之力,实现非个人 能力所及之目标 管理的二重性
Public Management
1、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公 有 组 织 属 性 私 有 Ⅰ
行政组织
Ⅳ 公营事业

非营利 组织
Ⅲ 企业
公益
经营目的
Public Management
利润
2、非营利组织的类型:理论
将非营利组织采用两种性质来划分,一是财源 来源主要是靠捐赠或靠自营利润来支持,另一是 以机构控制方式是共同控制或由专业经理控制。 同时按资金来源与组织被政府控制的程度两因 素来划分,故有双元分类法之称。 以资金来源为分类基础,分为:自营利润、政 府收入、志愿捐助等。 以组织的型态为分类关键,如协会、合伙、基 金会等。
生产力属性 生产关系属性
Public Management
二、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乃公共组织为了实现公共 利益,依据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及公 共部门的内部事务所实施的管理活动。
Public Management
1、公共组织:标准
学理上: 公共利益 公共权力 公共组织

实践上: 公法人 公共财政 公共权益
Public Management
4、非营利组织的功能:理论
汉斯曼(Henry B. Hansmann):契约失灵 韦斯布罗德(Burton A. Weisbrod):政府 失灵论 萨拉蒙(S. Salamon):第三方政府 (The third-party government)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公共管理基础知识是指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能。

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是保障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公共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以下是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的简要介绍。

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通过制定、执行和监督政策、规划和项目,以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系列活动。

公共管理包括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等领域。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公共资源的效率、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二、公共管理的理论公共管理有各种理论,包括公共选择理论、行政效能理论、公共参与理论等。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选择最优的政策。

行政效能理论关注政府机构的运作效率和效果。

公共参与理论强调公众参与决策和实施过程,提高政策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三、公共管理的方法公共管理的方法包括政策分析、项目管理、绩效评估等。

政策分析是对政策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和评估。

项目管理是指对公共项目进行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

绩效评估是对政府组织和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以提高管理效能。

四、公共管理的技能公共管理需要一些特定的技能,包括政策制定、组织管理、沟通协调等。

政策制定是指通过调查研究、意见征集、决策制定等步骤来确定政府政策。

组织管理是指对政府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和激励。

沟通协调是指与政府部门、媒体、公众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五、公共管理的挑战公共管理面临一些挑战,如政府职能重叠、腐败问题、公众参与不足等。

政府职能重叠会导致资源浪费和决策混乱。

腐败问题会损害公共信任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公众参与不足会导致政策缺乏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包括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能。

公共管理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运行机制,通过公共管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能够更好地保障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公共问题。

然而,公共管理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管理效能,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完整版)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完整版)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一.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育明教育注:历年真题考察过)(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三.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育明教育注:历年真题考察过)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一)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1.背景: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2.含义:即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

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3.性质:1)P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订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

2)以研究取向而言,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3)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4.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认为,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1) 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2)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3)以高层管理者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公共管理学笔记

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讲公共管理科学与科学公共管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管理“管理”在字面上的涵义:管辖和处理张立荣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中管理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组织和控制,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二)什么是公共管理西方学者在“管理”之前加上“公共”的意义在于:第一,强调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第二,强调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第三,强调公共管理主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第四,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共参与性第五,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二、公共管理学的定义及其要点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目的是提供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知识学陈振明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策略——技能说张成福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实践说张康之上述定义包括7个要点:第一,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第二,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第三,公共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第四,公共管理的方向和手段,具有多样性;第五,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高效化;第六,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第七,公共管理已经的实质,在于揭示公共管理活动的客观运行规律;三、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一)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公共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学科背景:它是在突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局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代表性理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及韦伯的科层制第二阶段: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代表性理论:第三阶段:科学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代表性理论:巴纳德的系统管理理论以及罗森茨韦克和卡斯特的权变理论公共行政学的局限——主要表现在理论框架、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手段、管理目标等方面;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出现的“四种压力”,推动了公共管理学的兴起;(二)西方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图式——“一元多线”所谓“一元”,是说公共管理学始终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发展着;所谓“多线”,首先是指理论知识的多样性;其次是指研究途径的多样性;四、公共管理学在中国的建设及展望在我国,公共管理学是在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群落中的热门学科;我国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是一门还不成熟的学科;第二讲政府职能转变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应该干什么一、政府职能的一般理论(一)政府职能的涵义和构成“政府职能”也称“行政职能”,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候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各个领域进行管理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的构成要素:1职务范围:指国家行政机关这一行政主题管什么,管多宽2职责深度: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其承担的公共事务管到什么程度3职权方式: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其所承担的公共事务怎么管二政府职能的分类和内容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对政府职能分类的角度一种是从静态角度进行的分类:政府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教育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即政府的基本职能;一种是从动态角度进行的分类:政府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和监控,即政府的运行职能;三政府职能的地位和作用1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管理性质和方向的直接体现2政府职能是设置和改革行政机构的根本依据3政府职能是实现行政运行机制科学化、程序化的重要保障二、政府职能的国家比较及合理选择学术界名言:“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选优,有选优才有发展”;当今世界190多个国家政府职能分类:1、合格守夜人:西方政府职能2、优秀领航员:日本3、经济监护人:德国4、社会协调员:法国5、公平裁判员:东亚,尤其是韩国6、社会管制员:南亚,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7、轻轨推进器:东欧8、经济清道夫:拉美政府职能9、部落代言人:非洲政府职能三点说明:①粗略分类,不一定全面②形象说明,不一定准确③着重分析最具影响力,代表性的第一类、第二类政府职能综述,国际社会中的9类政府职能,既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比较完善的政府职能,又有转轨时期的过渡性质的政府职能;既有成功的使经济得到发展的政府职能,又有对社会发展带来无限灾难的政府职能,通过对这些政府职能的比较,可以帮我们总结出有效的政府职能,从而更好地构建我国的政府职能;我国当前正出于转轨时期,“转轨”有四层含义:①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②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③由人治社会转向法治社会④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这种转轨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典社会主义与经典资本主义的结合,即由共产党执政的市场经济;借鉴世界各国政府职能的经验教训,我们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应履行的职能可以概括为“宏观调控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培育市场,促进市场的成长和发展2纠正市场机制的失灵,保证市场的健康运行3超越市场,站在市场之外和市场之上,防止其消极面向社会扩散;同时不断引导市场走向准确的目标;中共十六大提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十六字政府职能方针;三、我国政府的现有职能及职能转变一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的配置、调整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政府职能的体系仍未突破传统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模式,与发达经济和加入WTO的要求还有一定的不适应性,这种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我国政府的直接控制职能相对于社会的需要而言仍然过大,对社会各方面不必要的干预仍然过多;2我国政府职能体系的内部关系尚未完全理顺,职能交叉和职能重复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3我国政府吧微观管理职能返还给各社会单位的同时,宏观调控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一些领域出现了职能真空的状态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概念、进程、问题及出路1、政府职能转变的概念政府职能转变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狭义政府职能转变指政府管理经济的形态、方式和方法的变化、转换和发展;广义的政府职能转变指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与功能的变化、转换和发展;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有四个方面:1政府管理权限的转变:即由无限权力向有限权力政府转变,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2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即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经济、法律、行政相结合的管理转变,由微观的直接管理向宏观的间接管理转变;对于这种转变,中科院何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政府应该把自己定位在以下五个方面:你投资我欢迎;你赚钱我收税;你赔钱我不管;你犯法我治罪;你自主经营我宏观调控;”3政府管理能力的转变:即由单一的权力能力向权力能力与权威能力相统一转变,这涉及到公民第一还是官员第一的理念;4政府管理观念的转变:即由面向计划经济的观念向面向市场经济的观念转变,尤其是面向国际市场经济的观念转变;2、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的命题: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始终是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结伴而行的;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市场体制是一种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体制,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注企业的一切;80年代中期,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政府职能发生了较大变化,即由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变为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各占一定比例的方式,管理手段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计划经济没有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仍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进行,没有实质性转变;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由此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即由计划管理转向宏观调控,最终使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3、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点:1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相当薄弱,不少理论问题尚未解决;2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操作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4、政府应该选择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多管齐下,整体联动”具体而言要做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切实加强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形成“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2切实抓住政企分开这一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如何实现政企分开,理论界大体有四种观点:A、政企分开的核心问题是政企分开,理论界称之为“两个分开论”B、政企分开的上策是抓大放小,理论界称之为“抓大放小论”C、政企分开的通途是国有企业股份制化,北大厉以宁教授提出D、政府退出市场,实现政府归位,理论界称之为“守夜人论”我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没有市场企业只能找市长;第二阶段:企业大部分时间找市长,一小部分时间找市场第三阶段:企业50%的时间找市长,50%的时间找市场第四阶段:企业80%的时间找市场,20%的时间找市长第五阶段:企业只找市场不找市长关于政企今后的出路,张立荣教授认为,要做到政府管该管的事,企业干该干的活,各行其道;政企分开的关键是要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通过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第三讲行政体制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政府如何组织起来一、行政体制的一般理论一行政体制的涵义与构成要素行政体制,又称政府体制,指国家行政机关为推进其政务所建立的权责体系、组织结构体系、运行体制和法规制度的总称;行政体制的构成要素:1、权责体系:指行政权力与责任的划分和配置,它是行政体制的核心;一般而言,权责体系包括如下三个方面:①确认国家行政机关系统运用的权力和责任,务求“定位”、“到位”、“不错位”、“不越位”;②确认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内部应有权力和责任,务求权责一致、人事相宜、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③确认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与其职位相称的权力、责任和能力,务求职位和权力、责任与能力相称;2、组织结构体系:指国家行政机关纵向和横向的组织构架体系,它是行政体制的物质载体;一般而言,组织结构体系也有三个构成要素:①确立一级国家行政体系内部横向部门构架;②确立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纵向层级构架;③确立国家行政机关系统纵向和横向的网络构架;3、运行体制:指行政权力在行政、组织结构体系中的运行方式,它是行政体制的活力体现;一般而言,运行体制的内容有如下7个方面:决策体制、执行体制、协调体制、监督体制、反馈体制、动力体制、制约体制;4、法规制度:指关于行政权责体系、组织结构体系、运行体制的法律制度规范,它是行政体制的框定系统;二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1按国家结构的属性可把行政体制分为单一制国家行政体制和联邦制国家行政体制单一制国家,是由普通的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当今世界上大约有160多个国家实行单一制;联邦制国家,是由两个以上的成员国联合而成的统一国家,当今世界上仅有20多个国家实行联邦制;相同点:都是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从而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同点:单一制国家行政体制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和一部宪法,二联邦制国家行政体制中除了联邦制政府和联邦宪法之外还有联邦成员国的中央政府和宪法;2按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可把行政体制分为集权制行政体制和分权制行政体制; 集权制行政体制的优点:政令统一,总揽全局;层级节制,指挥灵便;容易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建设;集权制行政体制的缺点:下级缺少权力和活力,容易忽视地方利益和压抑地方积极性;分权制行政体制的优点:分权治事,分级管理,分层负责;能够因地制宜的处理行政事务;容易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分权制行政体制的缺点:容易形成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3按照行政领导体制可把行政体制分为首长制行政体制和委员会行政体制;首长制行政体制: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行政首长行使并负责;委员会行政体制: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共同负责;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在行政首长在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首长制行政体制的优点:决策迅速;责任明确;指挥有力;反应灵敏;效率较高; 首长制行政体制的缺点:首长一人执掌大权,容易独断专行和滥用权力;首长个人知识、智慧和才能有限,难免决策失误;首长个人的精力和体力有限,难以日理万机,可能导致严重结果;委员会制行政体制的优点:集思广益,有利于进行科学决策;分工合作,有利于减轻领导者的工作负担;互相监督,有利于防止权力专断;委员会制行政体制的缺点:权力不集中,难于提高决策的时效;责任不明确,容易产生争功推过和无人负责的现象;采用首长制行政体制和委员会制行政体制,应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思考行政体制改革是“历久弥新”的过程,“历久”指从国家产生以来政府体制改革就存在;“弥新”指每次行政改革都有新的内容;一前六次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第一次,1954——1956 国务院机构由6个增加到81个;第二次,1959——1961 国务院机构由60个增加到79个,机关工作人员减少了1/3; 第三次,1968——1970 国务院机构由79个减少到33个,机关工作人员减少了2 /3;第四次,1982——1983 国务院结构由100个减少到61个,机关工作人员家少了万; 第五次,1987——1988,国务院常设机构由66个增加到86个,非常设机构由49个增加到85个,两类机构共171个;由此可见,我国行政改革没有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其原因主要在于:①体质失误:对苏联模式的照搬照抄;②认识偏差:习惯于人多好办事;③心理误区:存在不健康的心理因素;④制约失衡:关于机构设置、编制领导人说了算;二新一轮政府结构改革的思路、目标、特征、难点及对策1、前期改革的思路和绩效“1”指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要按照一条要求,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3”指三项原则,即精简、统一、效能原则;“4”指解决四个问题,即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4”指实现四个法律化,即组织法律化、职能法律化、编织法律化、工作程序法律化;“1”指达到一个目标,即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绩效:到2002年6月,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国务院机关工作人员由万减少到万个;2、后期行政机关改革的目标、特点、难点与对策1我国现行政府体制存在一些新的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政府组织结构及其权力、权责的配置还不尽科学;政府机关行使权力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具有普遍性;政府机关公务员依法行政、为民行政、高效行政的意识和水平还不到位;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2002年十六大做出决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提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工作透明、简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目标;2后期行政机构改革较之前期政府机构改革及以前的政府机构改革所具有的特点:由“大政府”走向“小政府”;政府由“瘦身”走向“健美”;实行“行政三分制”;推进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政府规制改革;3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理论研究难超前;思想认识难统一;专有权力难界定;人员分流难到位;职能关系难理顺;4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难的对策:A要重视理论研究,形成科学理论,以科学的知道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践;B要加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以使人们尽快走出认识误区; C要摒弃机构设置上的“蜂窝煤”理论和上下对口做法,实现一省一策、一市一策、一乡一策的改革方略;D要实行配套改革,追求改革的综合效益;E要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分流安置机关人员、如可采取退休、转、轮、派的分流方法; 5后期行政机构改革的切入点:建设服务型政府采用何种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一、二、三”;解决一个矛盾:公共需求的全面、快捷增长与公共产品攻击严重不足;搞好两个服务: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社会公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和谐优良的环境;树立三种理念:人民创造财富;非禁即可;依法行政;第四讲行政领导与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政府如何有效实施领导一、行政领导的一般理论一行政领导的基本概念行政领导:国家行政机关中的领导者,依法行使行政权利,通过指挥、说明等途径,引导、影响下级和广大群众,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行政领导包含四个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组织目标、客观环境;二行政领导的主要特点一是等级性;二是事务性;三是执行性;四是政治性;二、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职责、素质、能力及影响力一行政领导者及其职位、职权和职责行政领导者:国家行政机关中享有一定的法定职权,率领和指挥下级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富有特定义务和责任的人;职位: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组织中的法定地位、工作岗位和行政职务;职权: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与行政职能适应的行政能力;职责:占据一定行政职位的领导者所应承担的工作责任、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 上述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可偏废;职位带来相应的职权和职责;二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1、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字面上的“素”—元素、因素;字面上的“质”—性质、本质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者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在领导活动中经常发挥作用的本质要素;领导者素质有两个特点:一是综合性,二是时代性;领导者个人的素质结构的五个方面: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2、行政领导者的能力领导者能力:领导者胜任领导工作的才能或本领,是领导者的知识、经验、智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在和管理职能相关的领域:调研、规划、决策、用人、组织、指挥、协调、控制;领导者能力的特点:层次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行政领导能力的新要求:一、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二、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三、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四、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五、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三行政领导者的影响力行政领导者的影响力来源于权力,即领导者指挥下级的权和促使下级服从的力; 一类叫位置权力,另一类叫个人权力;权利的构成基础有五:第一,惩罚权—恐惧感;第二,奖赏权—欲望;第三,合法权—认同;第四,模范权—信任;第五,专长权—尊敬;前三种权力属于位置权力,后两种是个人权力;三、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一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含义及其优缺点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国家机关的首长在所属行政相关机关处于核心地位,对本机关的工作依法行使最高领导权和最后决策权,并对其职权行使后果向国家权利机关负个人责任的行政领导制度;优点:一、事权集中,责任明确,减少推诿扯皮;二、命令统一,指挥有力,提高行政效率;缺点:一、行政首长独揽大权,容易形成个人专断;二、如果缺乏监督容易产生腐败;二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宪法规定和“负责”意蕴八二宪法框架下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负责”意义是:第一,行政首长对其行使的职权所引起的后果负政治责任;第二,行政首长对其行使行政职权所引起的后果负法律责任;三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问题有二:其一,行政首长权威不高与权力滥用的现象并存;其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法制化程度较低;对策有四:第一,赋予行政首长一定的人事权,真正树立首长的权威;①以法律的形式赋予行政首长“人事变更建议权”;②改变地方政府“副职”的产生办法;第二,明确规定集体讨论重大问题的范围和程序,增强行政首长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三,加强立法工作,提升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法治化程度;①加紧修改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行政首长在本机关的核心地位;②全面清理和审查既有的与行政首长负责制相关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和制度;③着手研究和制定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第四,采取切实措施,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首长的监督效能;①实行严格的选任制②充分行使质询权③“硬化”罢免,辞职制度④强化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第五讲人事行政与我国公务员制度——政府如何开发人力资源一、人事行政的一般理论一什么是人事行政有代表的三种观点:事务说西蒙;制度说张润书;管理说夏书章张立荣教授认为,人事行政是指国家机关为了履行其职能,通过一定的人事行政制度,对整个社会的人事事务进行规划、引导、规范和调控以及对政府机关所需人员进行选拔、任用、培养和管理的活动——“活动”说;1、人事行政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非国家行政机关不能成为人事行政的主体;2、人事行政的内容:国家行政机关通过一定的人事行政制度,对整个社会的人事事务进行规划、引导、规范和调控以及对政府机关所需人员进行选拔、任用、培养和管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点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1.管理的定义及其基本含义管理就是人们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各种资源从而达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

(管理者为主体)基本含义: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

2.管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管理的环境条件即指管理者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

外部环境条件主要指管理者所在组织所面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4.管理者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

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管理的基本含义决定着管理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管理的职能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基本活动及其功能。

4.最早系统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职能说”。

从我国的管理实践,尤其是公共管理的实践来看,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职能就是管理过程中的预先筹划和安排的职能。

具体而言,计划职能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或行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方案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

是首要职能和逻辑起点。

有预先性、预测性、评价性、选择性、调整性的主要特点。

(2)组织职能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3)领导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任务,运用管理权力,主导和影响被管理者,使之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活动。

主要特点:权威性,主导性,决断性,公正性,协调性,规范性。

(4)★控制职能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

控制职能包括实施标准的确定、实际状况与偏差的测定和纠偏措施与对策的制定和实施等步骤。

特点:监测行,修正性。

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中的监视器和调节器,也是不同阶段的链接点。

5. ★管理学是探索管理者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公共管理学课程概念及知识点辅导9-12

公共管理学课程概念及知识点辅导9-12

公共管理学课程概念及知识点辅导09-12一、公共管理学基本概念1.公共管理2.非政府公共组织3.市场失灵4.政府失效5.公共政策6.尖形结构和扁平结构7.公共财政8.外部效应9.国家预算10.预算会计11.政府审计12.公民知情权13.政府信息公开14.电子政务15.公共部门绩效16.绩效管理17.公共管理伦理18.公共管理责任1.公共管理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例如,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服务性公共事务;公共设施的发展等基础性公共事务;环境保护、人口、能源等保障性公共事务;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等管制性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提供)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承担公共权力的人,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同时承担公共责任)2.非政府公共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营利社会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我国主体是:社会团体(学术性社团、行业性社团、专业性团体、联合性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例如民办学校)基本特征: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专门性;志愿性。

3.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和理由。

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市场是存在缺陷的,存在着单纯依靠市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垄断的出现导致商品服务质量的降低,市场竞争产生的收入不公平,公共产品的提供、定价和收费问题等,这些需要政府的干预来解决。

市场失灵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市场经济中存在某些不符合完全竞争条件,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发挥配置资源作用的领域,如公共物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失灵等;另一种情况是完全竞争市场运行本身的缺陷,如社会分配不公平、宏观经济不稳定等。

4.政府失效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

公共管理基础理论

公共管理基础理论

a
2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 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 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 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 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 益。
a
3
2、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各类非 政府组织。
我国的公共管理主体分为 : • 政府组织 各级各类行政机关
a
15
(二)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 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 经济行为。
1、公共财政的特征
一是财政运行目标的公共性。
二是财政收支活动的公共性。
三是财政行为的规范性和法制性。
还应具有弥补市场失效,是非市场营利性的财政的特征。
a
18
公共财政主要是满足公共需要、提 供公共产品、服务公共利益,要努力 做好财政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在 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三农”、 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 投入逐年增加。
这个趋势在近几年尤为明显(见下 图表(单位:亿元))。
a
19
14000
12450
12000
10000 8579.7
a
7
二、公共经济
• 公共经济学,又称政府经济学或者公共财政学,是主要分析政府的 支出和收入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影响的学科。
公共经济学不仅研究政府财政收支本身的问题,而且把研究的重 心转向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即财政收支活动 对全部资源配置活动的效率和社会福利变化的影响。
1)、第三部门的产生及概念
第三部门的产生与发达国家两种通行模式 的危机密不可分,即市场体制危机和福利国 家的危机,这两种危机促使人们去探索一种 新机制。在国家-政治领域就出现了“既不 是自由市场,又不是福利国家”的“第三条 道路”取向,而在社会生活领域,第三部门 便应运而生。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私人管理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私人管理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私人管理自我国设置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教育以来,有关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争论一直不断。

直至今天依然是基本概念混乱不清,基础理论肤浅薄弱,学术论著自相矛盾的现象相当普遍。

本文试图规范澄清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几个基本概念的含义,理顺三者的相互关系,以促进我国的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教育和研究健康深入发展。

一、公共管理概念何谓公共管理?有人认为,公共管理(学)就是行政管理(学)。

例如,夏书章教授就是这样看的。

他指出,行政管理学是从西方引进的,英文为administration,意为行政、管理,因此,有人把它译为行政学,有人把它译为行政管理学。

因为行政天生具有公共性特质,因此,英文administration前通常有PUbIie加以限制、形容和修饰,所以,有人也把它译为公共行政学,有人译为公共管理学。

⑴我理解夏老的意思,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仅仅是个译名不同的问题,并无实质性的内容差别。

如果我的理解是夏老的本意。

那么,有几个问题是值得商榷的。

其一,假定行政、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过去在外国表达的可能是同一个对象的含义,但是也不是对国外在这一个领域全部研究现状和历史的全面概括,至少它没有能够概括进去国外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全球治理等理论。

其二,既然我们把外国在这个方面的理论引进国内,那就遇到一个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问题,而夏老的看法没有完成这项工作。

其三,当前中国教育部在专业设置上把公共管理设为一级学科,把行政管理置于公共管理之下设为二级学科,表达了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有差别的意向,此时再把行政管理等同于公共管理,值得商榷。

当然,夏老强调公共管理就是行政管理不仅在译文上有他的道理,而且在实践中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行政管理即政府管理确实在公共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舍弃政府的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只是一句空话。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徐双敏高分笔记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徐双敏高分笔记

第1章绪论1.1 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1.1.1 公共管理的内涵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组织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为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对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1.1.2 公共管理的主体——西方国家公共组织构成——中国公共组织的构成1.1.3 公共管理的对象1.公共物品及其分类2.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必然3.公共组织成为公共管理对象的必然1.1.4 公共管理的特点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1)管理目标不同(2)管理手段不同(3)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1)管理的理念不同(2)管理主体不同(3)与外部的环境关系不同(4)管理方法不同(5)管理的目的不同1.2 公共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2.1 公共行政学的诞生1.公共行政学诞生的背景2.公共行政学的传统范式1.2.2 传统公共行政学遇到的批评与转变1.传统范式受到批评的社会原因2.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1.2.3 公共管理学的新框架1.公共管理学形成的历史条件2.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框架1.3 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传播与发展1.3.1 新中国领导人的行政管理思想1.毛泽东的行政管理思想2.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3.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行政管理思想1.3.2 从行政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的发展1.行政管理学的恢复与发展2.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围3.公共管理研究队伍的扩大1.3.3 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1.中国的国情特点2.当前的学科建设的特点1.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1.4.1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1.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2.是促进社会协调进步发展的需要3.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4.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管理素质和能力1.4.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案例分析法2.比较分析法3.实践抽象法4.实体分析法第2章政府职能2.1 政府职能概述2.1.1 政府职能的内涵——政府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

公共管理基础理论

公共管理基础理论

9081
8000
6000
5464
4000 3397
4745 4394
2000
1421
1528
685
811
51
0
三农支出 教育支出 医疗卫生 社保就业 文化体育 安居工程
A
2006年 2010年 2007
20
三、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基础理论
1、公共政策的含义与本质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 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 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 案。
A
16
2、公共收入与支出 公共收入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
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凭借公共权力, 向企业、家庭等非公共部门筹集的一 切货币收入。主要形式包括税收、公 共收费、公债、国有资产收益和其他。 公共支出指政府部门在一个财政年度 内为实现其公共职能而消耗的资金总 额及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的过 程。一般按经济性质将公共支出分为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A
7
二、公共经济
公共经济学,又称政府经济学或者公共财 政学,是主要分析政府的支出和收入活动, 以及这些活动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影响 的学科。
公共经济学不仅研究政府财政收支本身的 问题,而且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政府财政收 支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即财政收 支活动对全部资源配置活动的效率和社会 福利变化的影响。
A
2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 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 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 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 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 祉与公共利益。
A
3
2、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各类非 政府组织。 我国的公共管理主体分为 : 政府组织 各级各类行政机关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定义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定义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定义公共管理的定义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非营利组织或其他公共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政策以及管理公共资源的过程。

它涉及到各种决策和行动,旨在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确保社会组织的有效运行。

公共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公众利益以及促进社会发展。

它涵盖广泛的领域,包括公共财政、公共法律、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行政运作、公共服务交付等。

公共管理的范围通常涵盖政府的各个层级,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

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公共管理者需要运用各种管理技能和工具,如决策分析、领导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等,以实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公共管理对于现代社会治理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公共资源,公共管理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社会公正与公平,并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此外,公共管理还可以有效应对社会变革和全球挑战,如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教育、卫生保健和社会福利等。

总之,公共管理是为了实现公共目标和公众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的总称。

公共管理者通过有效地分配资源、制定政策以及推动合作,致力于提供高效、透明和负责任的公共服务,以提升社会的整体福祉。

公共管理基础理论

公共管理基础理论

3、我国旳公共财政之路 1998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建
设公共财政旳要求; 党旳十五届五中全会《提议》明确将建立
公共财政初步框架作为“十五”时期财政 改革旳主要目旳; 党旳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 了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旳改革目旳。由此看 来,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相应旳公共财政制 度配合已经成为共识。 总体来讲,财政运营模式由计划经济时期 旳生产建设财政,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旳公共财政。
(一)公共经济基础理论
1、市场经济中旳政府 (1)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旳原因:公共产品
垄断 外部影响 非对称信息
2)、市场失灵旳体现 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外部负效应问题 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旳形成 失业问题 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公共资源旳过分使用
(2)、政府旳经济职能与政府失灵 1)、政府旳经济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公共管理者,是指在当代民主国家,是经 法定程序进入政府,担任政府公职,行使 公权力,并从事公务管理旳公职人员。
1、公共管理者旳角色。 (1)执行与捍卫宪法旳角色。 (2)人民受托者旳角色。 (3)贤明少数旳角色。 (4)平衡轮旳角色。 (5)扮演分析者和教育者旳角色。
2、公共管理者旳技能 (1)技术性技能 (2)人际关系技能 (3)概念化技能 (4)诊疗技能 (5)沟通技能
2)、三个部门旳协作与配合
领域 活动主体
第一部门
政治 政府组织
第二部门 经济 营利组织
提供主要物品
主要资源起 源
主要组织目 旳
垄断性公共 物品 强制性税收
公共利益
私人物品 销售收入 私人利益
第三部门
社会
非获利组 织
非垄断性公 共物品 捐赠、拨款、 收费 集体利益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第一章:导论1、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

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学科。

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和联系差别:联系:第一: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范式还没有出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第二: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第三: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和范围、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3、公共物品的概念和特征含义:公共物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自然垄断性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初始投资量大。

..........、收费困难、规模效益大、....、自然.......和非排他性..垄断性4、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区别第一,管理性质的不同,公共管理是国家、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公共利益相关,具有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以行使公共权力为基础,是一个公共领域。

工商企业管理是工商企业或者个人对从原材料购买、加工生产到销售等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是工商企业自己的事,主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是企业内部的事务领域。

第二,两者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以服务公众、实现公共利益和维护公共秩序为目的,以效率、民主、公平为价值;工商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注重效率合理利润。

第三、责任的性质和范围不同,与工商管理相比,公共管理更强调公共责任、社会责任。

第四、管理的广泛性、复杂性的晨读不同,公共管理的对象范围更为广泛、复杂,绩效评估更加困难。

5、善治的标准: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了“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

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部门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公共部门既包括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的政府组织,也包括作为“准”公共部门的第三部门,如公益企业和事业组织、非政府公共机构等。

公共管理学不仅研究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还要研究第三部门的管理问题。

在西方,公共管理学源于传统公共行政学和新公共行政学,后来因受到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学科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公共管理学的相关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公共管理基本知识

公共管理基本知识

公共管理基本知识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一种组织和管理公共事务的领域,旨在实现公共政策和目标的有效执行和实现。

它是一种领导和协调社会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

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公共管理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国家发展和繁荣的关键因素之一。

公共管理有助于确保公共部门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并帮助政府打击腐败、提高效率、提高透明度和/accountability/。

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包括公共政策制定、资源分配、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

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它指的是政府或公共机构在争取实现特定目标时的决策过程。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需要评估政策的成本和效益,并确定合适的决策方案。

资源分配资源分配是一个关键的公共管理要素,指公共机构如何分配和管理其资源,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在资源分配时,需要考虑到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公共政策和财政预算的限制。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一个公共机构的基础,指公共机构的结构、职能、理念、体系、文化等方面。

组织结构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共机构的领导、管理和运作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是公共机构的核心资产之一,对公共机构的成功运营至关重要。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和工资福利等方面,对公共机构的各项工作具有关键作用。

公共管理的现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公共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各国政府和公共部门在公共管理方面都正在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

其中一些变化包括利用新技术、改变组织结构、增加公民参与等。

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是通过不断的研究和不断的改进来实现的。

未来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包括:•更加注重绩效管理和 accountability•利用新技术改善公共服务和决策过程•支持公民参与,实现政治参与和民主决策•推进网上政务,方便公众获取和管理信息。

•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总结公共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领域,它涉及政府及公共机构对资源分配、政策制定、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决策和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公共管理基本概念第一章公共管理基本概念公共管理可說是一門研究政府改革之理論與實務的學科,尤其自1980年代以來以新公共管理為理論基礎之各國行政改革,更為世界掀起一股政府再造的風潮。

本章從公共管理領域進入,進而探討新公共管理的內涵,以及各國政府改革措施,並歸納政府再造的共同特色,以利瞭解公共管理相關內容之輪廓。

申言之,本章包含三大重點:(一)公共管理概論(包含意涵、研究途徑、未來發展與挑戰)。

(二)公私部門管理異同。

(三)新公共管理與政府再造。

第一節公共管理的意涵擬答欲探討公共管理之共同特質,必先瞭解其意涵,茲簡述學者之觀點如下,而後歸納其共同特質:(一)公共管理之意涵:1.培里(J.L. Perry)和克拉馬(K.L. Kraemer):公共管理為新的途徑,結合了傳統公共行政規範取向及一般管理的工具取向。

前者關切民主與行政間的關係,如公平、正義,後者則重視組織的設計、運用與資源分配。

2.波茲曼(B. Bozeman)與史朝斯曼(J.D. Straussman):兩人界定公共管理為「政治權威的管理」,亦即公共管理無法侷限於政策分析的科學色彩,或者說公共管理無法自外於政治系絡而運作。

3.林恩(Jr. Lynn):認為公共管理即為「政策管理」(Policy Management),簡述如次:(1)從管理的觀點探討公共政策,才能落實政策目標及理念。

(2)政策管理係針對具有行政責任的公經理人(Public Manager),在特定環境限制下,對於政府政策採取有利的詮釋與行動。

(二)公共管理之共同特質:1.大體而言,公共管理的特徵有四點:(余致力,1999:27)(1)以公共管理者為教學研究對象。

(2)既重視公共系絡或政治環境,亦重視管理知能與策略。

(3)以政府方案為焦點,重視績效,強調部際關係與府際關係。

(4)採科際整合與個案研究的途徑,強調實務與理論並重。

32.依據孫本初教授之見解,公共管理之特性可歸納為以下幾點:(孫本初,新公共管理,2009:34-35)(1)公經理人:由於政治無可避免,所以公經理人應明白政治系絡,在法定的責任與限制下,以專業管理公共部門並承擔責任。

(2)目標方面:組織或公共目標必須明確,並依照3E標準(經濟、效率及效能)來測量績效;重視政策或管理的實際成果甚於行政程序。

(3)管理哲學:運用個人主義式的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強化「績效-獎酬」間的關係,建立員工對組織的承諾與支持。

(4)組織結構:重新設計組織結構,目的在使政策與行政分離;建構扁平化的網絡型組織,賦予各組織完整的行政權責,以打破公部門中的本位主義,破除部門間的藩籬和侷限。

(5)市場力量:引進市場競爭機制,有效利用資源,降低成本,提高服務品質。

(6)與外環境的關係:運用私部門或企業組織的管理方式,以契約關係聯結內外環境,同時顧及政府內部、政府機關間以及與私部門間的關係,試圖建立具有回應力、彈性及學習的公共組織。

(7)公共政策導向: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密切相關,公共管理者應關心政策的制定、執行與評估,以提高公共服務的品質。

精選試題第二節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徑擬答根據波茲曼(Barry Bozeman)所著《公共管理:迄今最佳文輯》(Public Management:The State of The Art)(1993)一書,他認為公共管理的研究由兩個學派所組成,分別是公共政策途徑下的公共管理(簡稱P途徑)與企業管理途徑下的公共管理(簡稱B途徑),分述如次:(孫本初,新公共管理,2007:34-36)(一)公共政策途徑下的公共管理:在公共政策學派下的公共管理,根據凱多(Kettle)看法,有以下幾項特徵:1.對傳統式的公共行政及政策執行研究予以拒絕。

因為政策學派中的公共管理學者大多來自政治學或公共行政學等領域以外的學術背景,均強調以自我原有的學科專長來研究公共管理,並將公共行政或政策執行的研究成果予以排除。

2.偏向前瞻性、規範性的理論研究。

政策執行的研究焦點主要在克服執行時所遭遇之問題,而公共管理有效地結合政策分析,將重點放在方案結果的促成,並將政治性主管人員視為政府績效的關鍵人物。

3.著眼於高階層管理者所制定之策略的研究。

其認為高階層官員的主要工作即在研擬策略,以利屬員朝其所定之目標提供最佳的服務。

4.透過個案的研究來發展所需的知識。

即從實務運作及管理者的親身經歷中,萃取出最佳的管理原則。

5.在政策學派影響下的公共管理研究,乃視公共管理與政策分析為一體。

但受企業管理學派影響的公共管理,則與政策分析幾無交集。

5(二)企業管理途徑下的公共管理:一般而言,企業管理學派(B途徑)取向下的公共管理與傳統的公共行政較為接近,其所從事的公共管理研究,傾向以師法企業的方法來提升公部門的服務品質,晚近實務界所崛起的「新公共管理主義」(New Public Mana-gerialism)可為代表。

波茲曼進一步指出企業管理學派下的公共管理之特徵:1.偏好運用企業管理的原則。

2.對公私部門間的差異不作嚴格的區分,並以經驗性的理論發展作為公私組織間差異的解釋基礎。

3.除了對策略管理及組織間的管理逐漸予以重視外,並強調組織設計、人力資源、預算等方面的過程取向的研究,並非如同政策途徑僅強調政策及政治的研究。

4.以量化的實驗設計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個案研究僅是教學上的一項補充教材而已。

補充說明精選試題7第三節公共管理未來的發展趨勢擬答學者艾瑪(M.A. Emmert)與項格(R.F. Shangraw)兩人歸納出公共管理未來環境的系絡有以下八項特徵:(孫本初,2009:50-52)(一)社會與組織將會日趨複雜,政府的運作與管理必須與時俱進:由於科技的不斷更新,以及全球性的互動等因素的影響,人類原有的組織及社會結構將會變得更為複雜。

在這種趨勢下,政府的組織結構、運作程序及管理方法必須與時俱進。

(二)公私部門間的互動將會日趨頻繁,公私部門的界限亦將日趨模糊:在未來的年代,大規模的企業(特別是跨國性的企業)將會降低政府組織的重要性,經濟性的機構將會取代政府的職能,迫使公共部門必須有效地回應市場的需求,並與私部門作更有效率的互動,這將使公私部門的界限日趨模糊。

(三)持續的技術變遷,將使政府必須轉型:資訊與通訊技術(ICTs)的使用,將對組織產生諸多影響,例如電腦系統的普遍、網路連結、資料庫應用等都可以使官僚體制的工作被簡化。

然而資訊的超載(overload)、資訊的整合和電子化政府形式的技術,將會是政府所需要面臨的新課題。

(四)公部門的資源以及成長將會受限:由於資源有限,政府部門的規模因而受到限制,使其必須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傳輸服務,例如以契約方式委託民間經營的民營化方式。

(五)工作隊伍與服務對象的多元化:由於種族及文化因素的影響,已使整個社會的工作隊伍及公民需求呈現多元分歧的現象,公部門在面對此種現象時,必須將「放諸四海皆準」的管理通則作適當之修正。

(六)個人主義與個人責任的強調,促使民營化與志工主義的興起:由於個人主義的盛行,以及自我責任的強調,傳統上由政府機關主導一切的情勢已有所轉變。

在此風潮下,促使民營化與志工主義的興起,更改變了個人對政府機關的期許與看法,行政人員也由此而獲得更多的工作自主權。

(七)生活品質的重視與環保主義的抬頭:對員工本身而言,工作不再是生命中的唯一目標,其所關切的是人身安全與健康,以及家居生活的重視。

因而在工作場所的管理與設計將大幅度的更新與改變,諸如彈性工作時間、醫療保健的提供等。

(八)持續漸進式的改進與轉換,而非激烈的變革:由於環境的急速變遷,迫使人們須作適時的回應。

話雖如此,即使組織有所變革,亦應在現在的制度下進行持續的改革,切勿對現行體制進行激烈的變革,例如貿然實施大規模的人力精簡,以免引發劇烈的反彈或危機。

擬答公共管理的最新發展趨勢如下:(孫本初,2009:52-54)(一)持續充實公共管理的概念與內涵:公共管理此一學科領域的主要工作是為了研究政府部門的革新、變革、再造及創新。

就現階段而言,其概念內涵暫時不宜作嚴格或具體的界定,因為政府改革若欲持久不歇,公共管理的概念內涵務必持續充實。

(二)公共管理所採取的研究途徑兼具實務性與規範性:公共管理的發展趨勢是為建構一個新而成熟的學科領域,因此其所採取的研究途徑必須兼具實務性與規範性,亦即在發展具有實際效用的治理工具的同時,也將建立其核心的價值規範。

9(三)公共管理並不排斥私部門所使用的方法:公共管理學者認為,公部門與私部門兩者所使用的管理方法,在實際使用時是講究「效用主義」的,兩者間的關係是互補而非完全替代,亦即無論使用任何方法,凡能達到目的者皆為好的管理方法。

(四)重視虛擬網絡組織對公共部門所造成的影響:近年來,由於資訊及通信科技的發達,造成許多虛擬網路組織的形成,此一現象勢必對公部門的工作環境造成莫大的衝擊,因此公部門應及早規劃適當的管理方法,例如電子公文認證的問題、資訊管理及管制的問題等。

(五)公共管理強調創新與系統思考:公部門的管理者唯有具備創新與系統思考能力,才能夠提出正確的變革方向,同時兼具整合者的技術能力,才能夠設計出新的治理系統,俾利產生創新的政策,以收實際功效。

(六)公共管理重視人力資源管理:自1980年代以來,先進工業化國家為因應全球市場化的競爭壓力及愈來愈嚴格的服務品質要求,紛紛採取策略性的人力資源管理,試圖藉由提升公共部門的人力素質與工作力來提振國家競爭優勢。

(七)重視服務的品質與績效的評估方法:在「顧客至上」的年代,政府施政必須講求服務品質的持續改善和不斷的超越,而績效是民眾在接受政府所提供的服務時,首先考慮的重要面向。

因此,公共部門管理者必須主動發展客觀且有效的績效評估方法,以利藉由顧客滿意度來檢測政府績效。

(八)重視政府再造的方法與過程:政府再造已成為一種「時代精神」,惟其施行的方法或策略並無定律,重點在於必須配合公共部門的特有生態環境,並且在過程中必須實事求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