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新会1985年姓氏统计
新兴县志2

新兴县志2第一节民族一、汉族县境有中原先民居住,始于秦朝。
1931年,罗陈乡人在村前掘出汉代五铢钱。
七八十年代,县文物普查部门在县城郊桥亭岗、井料岗、二龙岗挖掘出东汉、东晋汉族古墓,穴内发现一批随葬汉族物品,说明汉人其时已在县内定居时间很长。
现新兴县大部分族群的族谱,均述其始祖于宋、元由南雄珠玑巷经珠三角南迁而来,以梁、苏、李、陈、叶、顾、区、何、黎、潘、刘、彭、赵、甘、简、张、廖、伍、黄、麦、吴、冯、周、阮、罗、郭、陆、卢、郑、谭、谢、胡等姓的人数较多。
在县城的较早汉居民是康、丁、方、侯、王姓等人。
历代官员离职后和士卒随征后定居下来的汉人在县内为数不少。
新兴向为广州通往古高凉七郡的交通枢纽,军事位置重要,历有军队驻扎。
明清时期,被派来新兴屯田的兵丁及其家属亦混编入县内各村民籍。
现县境仍存有“军屯”、“新营”等地名。
如到水村冯姓、厚良村赵姓人,其祖先是新州官员离任后而留居的。
从北宋末至南宋期间,汉人大规模南迁,赣南地区人口发展较快。
这部分移民大多来自中原、河洛一带,史称“客家人”。
县境的客家人多是在明朝嘉靖年间陆续从梅县、兴宁等客家地区迁入县境西部,有练、刘、黄、张、曾、林、石、颜、龚、徐、李、冯、董、罗、廖、杨等姓族群,形成今河头、簕竹相对集中的客家人区域。
特别是湾边、湾中、楼下村委会是客家人的中心聚居地,保持着纯粹的客家语言和风俗。
天堂、车岗、水台、太平等地也有客家人居住。
清朝雍正年间,因海禁,有粤东的客家人迁到县境东部定居。
这部分客家人,受清咸丰年间“土客械斗”的冲击,至同治三年(1864年),多数迁出县境,迁到广西等地。
2000年,县内汉族人口382751人,占全县人口的99.4%。
附:疍家族群疍家,别称疍民、疍族、疍户,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我国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汉族。
其起源已不可考,一说是秦始皇大军凿灵渠,开通南下通道,进占南越,杀西瓯越人,西瓯人逃散,不服秦军的管治。
逃散的西瓯人以舟楫为宅,捕鱼为业。
110304-广东省江门新会区各乡村姓氏一览

110304-广东省江门新会区各乡村姓氏一览新会各乡村姓氏一览仁义:明万历年间钟姓立村永安:明万历年间冯,伍,李,梁姓立村大清帝国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伍廷芳中华民国驻国际联盟全权代表、驻美公使伍朝枢故里奇榜:明洪武年间冯,李,苏,谢姓立村江咀:宋咸淳年间区姓立村从顺德来都会:宋隆兴年间黎姓立村从江西雩都来黎秫坡陈白沙黄道娘两广总督黎大刚故里大滘:明嘉靖年间徐姓立村杨,周,屈东甲:1274年梁姓立村从会城苍蒲巷来西甲:宋咸淳年间罗姓立村从南雄珠玑巷来泗丫:明成化年间立村马姓从会城来杨姓从崖西来灵镇:清康熙年间立村梁,吴,阮姓城南:1452年伍姓立村从台山来,会城象山聂姓来,伍姓迁走.1574年黎姓从顺德来.聂住河西,黎住河东.革命烈士聂益志故里城郊:明崇祯年间钟,梁,黄,林,朱姓立村梅江:清道光年间陈姓立村从罗坑陈冲和天马来大清帝国驻秘鲁大使陈始昌故里河北:明正德年间刘姓立村群胜:清康熙年间谭姓立村从九龙来九龙:1573年谭姓立村从七堡潭冲来梁启超的表哥新会一中首任校长谭镳故里二宁:明崇祯年间谭姓立村从九龙来天禄:明万历年间叶姓立村从新兴来天马:明万历年间陈姓立村从棠下石头来茶坑:1405年梁姓立村从会城来梁启超故居西盛:1880年陈,杜,麦,冯姓立村大洞:1570年余姓立村潭冲:明洪武年间李姓立村从司前石步来高旺:宋末元初年间李姓立村从司前石步来嘉禾里:明建文年间林姓立村从罗坑石咀来德昌:明洪武年间李姓立村从司前石步来南头:明洪武年间李姓立村从潭冲来冲沥:明洪武年间李姓立村从司前石步来礼乐镇英乡:1740年陈.邓,区,梁姓立村雄乡:1740年梁.李,张姓立村威乡:1740年曾.邓,李姓立村武乡:明嘉靖年间立村卢从潮莲来区从荷塘来陈从外海来乌纱:1740年曾,区姓立村丰丁:1952年陈.李,张,黄姓立村丰盛:1648年李,陈姓立村从礼西来五沖:1740年区姓立村何围:1850年何姓立村从司前三益来滘头:宋皇族赵宗道立村从会城东头村来清末新会县天地会总舵主赵泰来故里明星:1903年廖,潘,李姓立村从礼乐来多为廖,区姓江门白沙:1370年刘,陈姓立村陈,尹,何姓水南:明洪武年间立村梁,李,张,刘,潘姓杜阮镇杜阮:又叫唐阮宋绍熙年间杜,阮姓立村,1273年黄姓迁入.抗清将领黄公辅故里松园:1375年黄南窗,黄碧瑷兄弟立村龙榜:明永乐年间黄东轩立村松岭:1372年黄可珪立村井根:明宣德年间叶,文,简姓立村.叶住园峰文住那马简住朋乐中和:1750年立村黄,陈,罗姓龙溪:明万历年间立村余,文,阮,谭姓芦村:1279年李,刘,苏姓立村从木朗来后彭姓迁入木朗:1273年李四庄,刘大用,苏汝卿立村从南雄珠玑巷来1279年东莞县令尹晋迁入.贯溪:宋宝庆年间王旧社立村从东莞来亭园:明正统年间曹文鼎,文南隐三兄弟立村,胡仲轩来教书,建亭园,故名白石:1370年温姓立村甘,唐,李姓耙冲:明洪武初年立村唐,文,欧阳姓里村:1381年施姓立村从福建来双龙:冯姓群星:1278年谢姓立村谢,何姓联合:1278年邓,谢姓立村从南雄珠玑巷来石子潭:1560年彭姓立村中共烈士彭业权故里鹅峰里:1451年邓姓立村辛亥革命元老邓泽如故里旺富里:谢姓外海镇直冲:1369年陈姓立村石鹤利:1278年陈姓立村黄,陈,梁姓金溪:元至正年间陈姓立村清澜:1360年陈姓立村南山:1360年伍姓立村从台山来七西:民国初年何,余姓立村从礼乐来文石里:1850年李象芳立村从开平来石塘里:1402年马姓建村从河南颖川来抗日烈士马子超故里东涌里:1278年林莆川立村从福建莆田来南华里:1378年陈姓立村辛亥革命元老陈少白故居东升街:1390年陈姓立村西安里:1370年陈姓立村塘边坊:1368年陈姓立村二冲:1919年何,余姓立村从礼乐来滘北:1953年立村张,黄姓潮莲镇富岗:宋咸淳年间区,卢姓立村南雄珠玑巷来区,卢,李,陈姓芦鞭:宋咸淳年间卢姓立村塘边:1277年立村卢,朱,何,李姓芝山:1278年陈姓立村豸岗:1276年区姓立村中共革命烈士区小文区金超故里棠下镇五洞:宋景炎年间立村冯,黄,邝,李姓从鹤山,顺德来北达:宋咸淳年间立村谭,梁,吴姓从南雄珠玑巷来昌平:宋景炎年间谭万庄立村从广州来天河:1273年萧姓立村从南雄沙水村来横江:宋景炎年间立村张,黄姓从南雄珠玑巷来弓田:宋景炎年间立村陈,周姓从开平来观莲:宋景炎年间立村周,黎姓良溪:1274年谢姓立村罗姓甘边:宋景炎年间立村甘姓井溪:宋景炎年间立村梁姓从会城来莲塘:明洪武年间立村冯从南海来梁从顺德来桐井:宋末元初梁姓从南雄来立村梁,李,陆,陈,何姓乐溪:宋咸淳年间立村卢,陆姓尤龙:宋景炎年间李翠轩立村从会城来石头:宋景炎年间陈姓立村从开平下峒(今鹤山共和镇霞洞)来新昌:宋咸淳年间立村邓,梁,容姓从南雄珠玑巷来黄,谭,刘后入石滘:宋德佑年间立村茹,甘姓从南雄珠玑巷来周郡:宋咸淳年间立村周,谢,黄姓从南雄珠玑巷来大林:明弘治年间郭姓从广州来立村后来崖西李迁入仁厚:1853年恩平唐姓渔民来立村莫,黄,吴姓迳口:明万历年间立村梁,李姓从高明来篁边:1451年邓姓立村荷塘镇良村:宋咸淳年间江西保昌县令容沙(先祖为鲜卑族慕容部人,后改容姓)从南雄珠玑巷来立村容祖儿故里雷步:宋咸淳年间刘姓立村刘德华故里塔岗:明万历年间周,胡,李姓立村胡,李姓霞村:明景泰年间陈,胡,黎姓立村抗清将领黎宏业故里康溪:明洪武年间陈,廖,程,钟姓立村从广州来高村:宋咸淳年间余,朱姓立村从南雄珠玑巷来唐溪:周显德年间陈,程,钟姓立村上村:宋建炎年间余姓立村篁湾:宋景炎年间李姓立村从南雄珠玑巷来闲步:陈姓从顺德陈村来三丫:宋景炎年间陈姓立村从会城来元至元年间黎姓从高要来禾冈:1457年容梅月立村大泽镇沙冲:宋咸淳年間劉姓立村南雄珠璣巷來虎爪:1845年溫,郭,周,鍾姓立村鶴山來周漢華故里蓮塘:明洪武年間李,簡從司前石步來立村李苑:宋景炎年間陳姓從鶴山淩村來立村五和:明洪武年間黃,鄭,曾,何,分別從杜阮,會城,雙水來立村小澤:宋景炎年間梁,文,余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龍田:清雍正年間鍾本靖立村呂村:明天啓年間呂姓從江門來潮透:宋景炎年間周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牛簕:明正德年間林姓從滘頭來北洋:明正德年間林姓從滘頭來田金:明正德年間周姓從棠下來立村,萬曆年間蔡,姚姓來張村:宋嘉泰年間張姓立村,清光緒年間杜阮黃姓來,張走姚旗:1857年周應洸立村沙灣:明崇禎年間李姓從司前石步來立村三水:明洪武年間黃姓從杜阮來立村司前镇河村:元至正年間梁姓從南海來立村司前:明洪武年間湯姓從臺山大江湯邊來建沖邊,明永樂年間何姓建鶴邊,林姓建棠坑.三益:明洪武年間鄒姓從恩平來,何姓從河村來立村霧山:1370年李澤新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田邊:明洪武年間張應隆從開平沙岡來立村新基:明崇禎年間梁姓從白廟來立村白廟:宋景炎年間梁,淩姓立村王佐崗:明崇禎年間譚文興從開平沙朗來立村小篁村:911年劉姓從廣州來立村 1274年鄧姓遷來後來吳姓搬來陳屋:明崇禎年間陳姓從棠下來立村海滘:明崇禎年間李姓從台山大江來立村古猛:明崇禎年間李姓從石步來立村沙坪:明景泰年間李姓從石步來立村談雅:宋咸淳年間福建関紹野從台山公益斗峒來立村洞城:明崇禎年間李姓從台山來立村羅坑鎮上升:宋咸淳年間許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亨頭:宋咸淳年間劉俊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東坑:宋咸淳年間葉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升平:宋咸淳年間陳姓立村江環:清宣統年間陳姓從牛灣水東來立村羅坑陳后來六聯:宋景炎年間黃姓從杜阮來立村六堡:宋景炎年間林,許,蔡,李,鈡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蘆沖:元至大年間林姓從新會沙朗來立村陳沖:1040年陳姓立村譚岡:1274年阮石麟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和平:宋嘉定年間林富潤立村七堡李,陳沖陳後來遷入羅坑:明成化年間林姓從石咀來立村南門:1207年林姓從石咀來立村石咀:1126年林姓從福建來立村碧山:1208年林姓從福建來立村天湖:明洪武年間陳姓從棠下石頭來立村雙水鎮梅岡:宋咸淳年間蘇伊生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五堡:清乾隆年間談,林從羅坑來立村梁,陳,歐,鄭後來遷入洞閣:1382年李姓從會城來立村衙前:元至大年間梁姓從會城來立村六里:明洪武年間談,鄧,梁姓立村天台:宋景炎年間戴姓從南海來立村石橋:宋咸淳年間梁彥雄立村倉前:元至大年間梁姬立村沖式:明崇禎年間林姓從福建莆田來立村沙富:1274年張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濟堂:明正德年間譚姓從上淩來立村島橋:元末明初譚姓從開平龍塘來立村橫村:宋景炎年間譚姓從開平來立村木江:宋景炎年間簡姓從開平錢崗來立村簡又文故里樓墩:清順治年間林姓從石咀來立村龍頭:明崇禎年間黃姓從杜阮來立村黃宣充故里基背:清順治年間與余姓從台山來立村白龍:明永樂年間張姓從豪山來立村上淩:1369年譚彥實從會城東門來立村譚詠麟故里泮河:宋景炎年間朱姓從台山來立村隨後李,陸姓從小岡來田心:清康熙年間林姓立村大堂:清順治年間梁姓從塔嶺來立村魚沖:明天啓年間余,程姓從開平來立村人和:梁姓塔嶺:明成化年間梁姓從司前來立村羅灣:明崇禎年間李姓從廣西八步來立村邦沖:明成化年間夏姓從南雄來立村橋頭:清順治年間黃姓從塘河來立村龍脊:明永樂年間林姓從石咀來立村東淩:宋嘉泰年間張姓從開平沙岡來立村沙朗:清順治年間鄧姓從南雄來立村嘉寮:清康熙年間利姓從開平來立村利希慎利孝和利銘澤故里北岸:元至大年間鈡姓從土塘來立村嶺頭:1274年鄧,馮姓從南雄嶺頭來立村蓢頭:明崇禎年間鈡姓從牛灣南莊來立村豪山:明洪武年間張仲禮,仲宇兄弟從曲江來立村張其光故里塘河:明洪武年間張.莫姓從曲江來立村南岸:宋咸淳年間李,葉姓從南雄來立村崖門鎮坑口:明洪武年間黃沖黃三村李來立村水背:宋末元初葉姓從會城來立村明末黃立忠來講學生五子定居此地黃姓居多仙洞:宋咸淳年間楊姓從南雄來立村隨後陸廖劉遷入南合:明萬曆年間鈡,何姓從南海來立村南昌:1744年陸姓從南雄來立村田寮:明景泰年間李傑昌立村坑頭:1384年陳姓從外海來立村橫水:明正德年間黃,張,阮,陳姓立村長崗:元至元年間陳姓從棠下來立村京背:黃,張姓京梅:元至正年間陳姓立村陳亨故居黃沖:宋景炎年間黃姓立村旺沖:明洪武年間陳姓從外海來立村甜水:明洪武年間李膳扶的長子立村東日:明洪武年間李膳扶的次子立村月堂:明洪武年間李膳扶的三子立村苹岡:1275年鄭,鄧姓從開平來立村元至大年間鈡從雙水遷來鄧姓遷走交貝石:1686年黃姓從黃沖來立村黃屋:元末明初黃姓從黃沖來立村梁屋:1278年梁姓立村田邊:1830年李姓從三村來隨後黃姓從黃沖,京背遷來古兜:1925年徐姓從大滘來立村李,梁,黃姓從廣西北流陽江陽春遷來沙堆鎮梅灣:明洪武年間張姓從會城來立村隨後林姓從福建來大環:1826年何,梁姓從司前來立村沙角:明洪武年間曾姓從雙水來立村居安:1912年林姓立村梅沖:1136年陳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沙東:1737年廖姓從會城番禺胡姓福建李杜阮黃來立村梅閣:1273年蔣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沙西:1350年廖,李,林姓從會城來居住道光年間順德蕭來立村那伏:1394年高康立村古井鎮南蓢:周顯德年間許姓立村洋邊:元至大年間李,楊,鈡從會城,鶴山來立村網山:清乾隆年間鈡,許姓立村背坑:1724年周姓從茅步來立村長沙:1371年薛仲清,薛仲光從順德龍江來立村竹灣:明洪武年間薛姓從雙水下寮來立村霞路:1370年趙宗逞立村文樓:1386年吳姓立村古泗:清嘉慶年間台山湯石咀林杜阮黃姓立村孖洲:1740年間林務菲從石咀立村玉洲:1898年吳姓立村管咀:1736年間林姓從古井來立村慈溪:明洪武年間趙仕斌立村隨後崖西李小岡梁遷來官沖:元至元年間林姓從羅坑來立村崖門:1922年鈡進茂李紹初從高州來立村三江鎮新江:宋景炎年間趙恆美立村深呂:明成化年間立村黃李居多皮子:明成化年間葉皮子從開平三步來立村聯和:宋景炎年間趙大進從台山來立村良德沖:1643年間梁姓立村翁姓居多臨潮:明景泰年間羅坑林姓來立村新村:明萬曆年間趙姓立村謝禾:明萬曆年間李姓從石步來立村新馬單:清乾隆年間翁,容姓立村魯姓多沙崗:明宣德年間梁姓從小岡來立村洋美:1275年間容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官田:元至正年間古井湯姓鶴山鈡姓立村睦洲鎮牛牯田:1880年順德杜德才立村隨後張,劉,李遷入新沙:1450年外海陳姓立村何,黃,梁,葉遷入東向:1275年陸,趙姓立村梅大沖:1430年廖汝松立村東成:明崇禎年間蘇北池立村 1644年羅坑劉萬全遷來楊大全從仙洞來龍泉:1670年大澤劉姓立村隨後高姓遷入劉,高,張,李姓石板沙:清嘉慶年間順德鄭姓立村隨後梁,吳遷入梁吳居多大鰲鎮百頃:明正德年間小岡梁姓立村南沙:明崇禎年間黃沖黃古井吳姓立村深滘:清康熙年間韶關吳,郭姓立村沙頭:清咸豐年間南海黃,順德梁姓立村東升:清咸豐年間順德盧姓立村東衛:清咸豐年間順德梁姓立村東風:清咸豐年間杜阮黃姓立村安生:清咸豐年間立村黃,盧,梁,吳八頃:清道光年間番禺陳姓立村。
新会建制沿革

新会建制沿革新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南粤文化名城!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就已经有百越人聚居。
秦、汉时期,隶属南海郡。
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置平夷县,县治在今司前镇河村一带。
这片土地首次设立县级行政区。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夷县改名为新夷县,隶属广州南海郡。
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从南海郡、新宁郡划出部分地方设立新会郡,郡治为盆允(即今杜阮镇),管辖6个县。
“新会”之名正式开始出现,并一直沿用。
南朝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新会郡辖县增加至12个,所辖范围包括今新会区、蓬江区、江海区、台山、珠海斗门全境以及今开平、鹤山、恩平、中山、顺德的部分地方。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撤销新会郡,设立封州,将原新会郡所辖12个县调整为新会、义宁、封平、封乐4个县。
至此,新会结束170年的“郡”建置,开始“县”建置。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封州改名为允州。
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允州改名为冈州。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撤销冈州,将封平县并入义宁县、封乐县并入新会县,两县隶属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冈州,辖新会、义宁、封平、封乐4个县。
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撤销冈州,同年复置冈州,州治由盆允迁至今会城。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冈州为义宁郡。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置冈州,辖新会、义宁2个县。
唐贞元末年(公元805年),撤冈州,新会县改属广州。
冈州建置时间长达212年,中间有撤销、亦有复置。
从此之后,冈州成为新会的别称。
时至今日,新会仍然有不少地方的名字还沿用“冈州”两字。
例如:圭峰山的“冈州第一峰”牌坊、冈州大道、冈州广场、冈州宾馆、冈州中学、冈州大厦。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义宁县并入新会县。
至此,原冈州调整为一个大新会县,新会县的管辖范围达到历史最大。
南宋、明、清时期,新会县相继被划出部分地方,先后设立香山县(今中山市)、顺德县(今顺德区)、恩平县(今恩平市)、新宁县(今台山市)、开平县(今开平市)、鹤山县(今鹤山市)。
广东江门新会区各乡村姓氏一览

五洞:宋景炎年间立村 冯,黄,邝,李姓 从பைடு நூலகம்山,顺德来
北达:宋咸淳年间立村 谭,梁,吴姓 从南雄珠玑巷来
昌平:宋景炎年间谭万庄立村 从广州来
天河:1273年萧姓立村 从南雄沙水村来
横江:宋景炎年间立村 张,黄姓 从南雄珠玑巷来
弓田:宋景炎年间立村 陈,周姓 从开平来ﻫ观莲:宋景炎年间立村 周,黎姓 ﻫ良溪:1274年谢姓立村 罗姓ﻫ甘边:宋景炎年间立村 甘姓ﻫ井溪:宋景炎年间立村 梁姓 从会城来ﻫ莲塘:明洪武年间立村 冯从南海来 梁从顺德来ﻫ桐井:宋末元初梁姓从南雄来立村 梁,李,陆,陈,何姓ﻫ乐溪:宋咸淳年间立村 卢,陆姓ﻫ尤龙:宋景炎年间李翠轩立村 从会城来ﻫ石头:宋景炎年间陈姓立村 从开平下峒(今鹤山共和镇霞洞)来ﻫ新昌:宋咸淳年间立村 邓,梁,容姓从南雄珠玑巷来 黄,谭,刘后入ﻫ石滘:宋德佑年间立村 茹,甘姓从南雄珠玑巷来
水南:明洪武年间立村 梁,李,张,刘,潘姓
杜阮镇ﻫ
杜阮:又叫唐阮 宋绍熙年间杜,阮姓立村,1273年黄姓迁入.抗清将领黄公辅故里
松园:1375年黄南窗,黄碧瑷兄弟立村
龙榜:明永乐年间黄东轩立村
松岭:1372年黄可珪立村
井根:明宣德年间叶,文,简姓立村.叶住园峰 文住那马 简住朋乐
中和:1750年立村 黄,陈,罗姓
德昌:明洪武年间李姓立村 从司前石步来
南头:明洪武年间李姓立村 从潭冲来
冲沥:明洪武年间李姓立村 从司前石步来
礼乐镇ﻫ英乡:1740年陈。邓,区,梁姓立村
雄乡:1740年梁。李,张姓立村
威乡:1740年曾。邓,李姓立村ﻫ武乡:明嘉靖年间立村 卢从潮莲来 区从荷塘来 陈从外海来ﻫ乌纱:1740年曾,区姓立村
里村:1381年施姓立村 从福建来
利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店铺

利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利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1%左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利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利姓姓氏源流利(Lì)姓源出有四:1、春秋时期,楚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以祖字为氏。
上古商代时,有位王族叫理利贞,为了逃避商纣王的迫害,曾路经一棵李树下以李子充饥,后来就改姓为李利贞。
李利贞的十一世孙李聃,被后人尊为道家创始人,就是老子。
老子后代中,有的为纪念远祖中的王族李利贞,取利字为姓,切代相传。
所以,李姓、理姓、利姓的远祖是同一人。
利姓产生较晚,是老子李聃的后代中形成的。
2、出自芈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
春秋时楚国有公子受封于利邑(今四川省广元县境),其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利。
3、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
春秋时晋国有大夫食采于利邑,其后人以利孙为氏,后改为单姓利氏。
4、出自北方鲜卑族有叱利氏所改。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叱利氏,入中原后遂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利氏。
得姓始祖:利贞。
利氏的出处,跟人多族大的李氏及理氏,不但读音极为相似,而且追溯起来,三姓还同出一源,可以说是兄弟。
原来李氏的出处,根据《元和姓纂》的考证是:“颛顼高阳氏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为尧下官,子孙因姓理氏,裔孙理征,得罪于纠,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命,因变李氏。
”本文所讨论的利氏,根据《路氏》的记载,则是“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
老子,姓李名耳,是距今二三千年前一位影响我国学术思想既深且远的不朽哲学家,他的祖先叫利贞,而依照上述《路史》的记载,利贞的后裔之中也有人以李为姓。
如此看来,利李二氏是系出同源。
利氏家族于上古时期,一直都是以河南地区为繁衍中心,所以,河南应是利氏的发祥之地和老家所在地。
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县东北)。
故利氏后人奉利贞为利姓的得姓始祖。
广东南雄珠玑巷广府陈姓的迁徙与分布

广东南雄珠玑巷广府陈姓的迁徙与分布广东南雄珠玑巷广府陈姓的迁徙与分布珠玑古巷,地处岭南与中原南北通衢的古道上。
在秦汉之时,大庾岭道设有横浦关,通岭南。
东汉建安八年(203年)设交州。
建安二十二年交州治自广信移番禺。
东吴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设交、广二州。
东吴甘露元年(265年)设始兴郡①,治曲江。
从此粤北作为岭南与中原的陆路沟通日益重要。
西晋末'永嘉之乱',中原和江南流民逾岭入粤颇多。
至唐代大庾岭路北上交通更为通畅。
在岭南南雄这一中转重镇,展示出一幕幕北人南迁的故事,由此诞生了珠玑巷,一个令广府民系各姓难以忘怀迁徙情思。
珠玑巷,位于韶关市南雄县珠玑镇,珠玑巷南距南雄城9公里,地处粤赣交通要道上,'枕楚跨粤',自古以来是南北交通要冲,是沟通大庾岭南北的必经之路,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一个中转地,也是众多广东人祖先的发祥地。
珠玑巷是一个具有1010多年历史的古巷,得名于唐敬宗年间。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
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
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
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条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谥,因改所居为珠玑巷。
'②珠玑镇,宋嘉定中称沙水驿,后又改沙角巡检司,清名沙水镇,民国为沙水圩。
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全县划为2个区28个乡,第一区均平乡改为珠玑乡。
以珠玑为行政区域从此始。
今名珠玑镇,辖110多个自然村,3万余人口。
广府陈氏,是广府民系的大支之一。
广府民系,与福佬民系、客家民系是岭南的三大民系。
广府民系分布地区主要包括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粤中、粤西、粤西南、粤北部分和广西南部。
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有丘陵台地、还有不少的山地,中心是明清时期称为广州府的地方,因简称之'广府民系',所形成的文化也叫'广府文化'。
陈氏来广东的历史悠久,据载东汉初年的经学家陈元,字长孙,广信县人,其父陈钦,与刘歆同精《左氏春秋》,并以此传授王莽,自名为《陈氏春秋》,王莽篡汉后,任厌难将军。
马氏家族网

马氏家族网马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名门望族。
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姓氏书载称:马氏源自赵姓,望出扶风。
以东汉时的伏波将军马援家族尤为著称。
历经魏晋六朝,隋唐五代,扶风马氏鼎盛中原,繁衍播迁,衍生出西凉马氏、京兆马氏、南阳马氏、襄阳马氏、茌平马氏、东平马氏、西河马氏、河中马氏、郏城马氏、鄢陵马氏、潭州马氏、开封马氏等数十个支派。
宋、元、明、清之际更是枝繁叶茂,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
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马氏现有人口约1100万左右,占汉族人口1.05%,位列全国第十九位。
广东新会马氏,又称古冈马氏,是扶风马氏于宋、元之际的分派之一。
新会马氏尊马端为开派始祖。
新会、中山、番禺、高要、四会、广宁、台山、南海、顺德等地的马氏族谱均有类似记载:马端,字至正,号直北,河南汴梁开封府祥符县人, 北宋徽宗政和年间会试成进士,因世变未有出任,随宋高宗建炎间南渡入岭,止居新会城南金紫街,是为粤中马氏之鼻祖。
因马端后裔主要分布岭南珠三角地区一带,故新会成为岭南马氏的朝宗之地,今天我们所讲的岭南马氏,其实就是新会马氏或古冈马氏。
一、岭南马氏是扶风马氏于宋元之际的分派之一。
据《史记·赵世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马氏出自嬴姓,为黄帝苗裔、伯益之后。
伯益第二十八代裔孙造父因善于驭马,协助周穆王平定徐偃王之乱,封于赵城,子孙以邑为氏,是为赵氏开派之祖。
传至战国时赵武灵王第九子赵奢为赵惠文王大将,因功封马服君,生子牧,亦为赵将,子孙因以为氏,世居邯郸。
奉赵奢为马氏得姓之祖。
秦灭赵,统一天下,徙六国宗室贵戚于关中。
牧子兴徙居咸阳,封武安君。
兴生三子:嵩、琛、珪。
嵩生述字贞惠,汉太子大夫、平通侯。
述生权,为宁东将军。
权生三子:何罗、通、伦。
通,字达,黄门郎、重合侯。
通之长兄何罗因参与江充“戾太子”一案,惧罪谋反,举家连坐。
马通率家迁往扶风茂陵成欢里(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为扶风马氏开派之祖。
新会各村姓氏一览

新会各村姓氏一览礼乐镇英乡:1740年陈.邓,区,梁姓立村雄乡:1740年梁.李,张姓立村威乡:1740年曾.邓,李姓立村武乡:明嘉靖年间立村卢从潮莲来区从荷塘来陈从外海来乌纱:1740年曾,区姓立村丰丁:1952年陈.李,张,黄姓立村丰盛:1648年李,陈姓立村从礼西来五沖:1740年区姓立村何围:1850年何姓立村从司前三益来滘头:宋皇族赵宗道立村从会城东头村来清末新会县天地会总舵主赵泰来故里明星:1903年廖,潘,李姓立村从礼乐来多为廖,区姓江门镇白沙:1370年刘,陈姓立村陈,尹,何姓水南:明洪武年间立村梁,李,张,刘,潘姓杜阮镇杜阮:又叫唐阮宋绍熙年间杜,阮姓立村,1273年黄姓迁入.抗清将领黄公辅故里松园:1375年黄南窗,黄碧瑷兄弟立村龙榜:明永乐年间黄东轩立村松岭:1372年黄可珪立村井根:明宣德年间叶,文,简姓立村.叶住园峰文住那马简住朋乐中和:1750年立村黄,陈,罗姓龙溪:明万历年间立村余,文,阮,谭姓芦村:1279年李,刘,苏姓立村从木朗来后彭姓迁入木朗:1273年李四庄,刘大用,苏汝卿立村从南雄珠玑巷来1279年东莞县令尹晋迁入. 贯溪:宋宝庆年间王旧社立村从东莞来亭园:明正统年间曹文鼎,文南隐三兄弟立村,胡仲轩来教书,建亭园,故名白石:1370年温姓立村甘,唐,李姓耙冲:明洪武初年立村唐,文,欧阳姓里村:1381年施姓立村从福建来双龙:冯姓群星:1278年谢姓立村谢,何姓联合:1278年邓,谢姓立村从南雄珠玑巷来石子潭:1560年彭姓立村中共烈士彭业权故里鹅峰里:1451年邓姓立村辛亥革命元老邓泽如故里旺富里:谢姓外海镇直冲:1369年陈姓立村石鹤利:1278年陈姓立村黄,陈,梁姓金溪:元至正年间陈姓立村清澜:1360年陈姓立村南山:1360年伍姓立村从台山来七西:民国初年何,余姓立村从礼乐来文石里:1850年李象芳立村从开平来石塘里:1402年马姓建村从河南颖川来抗日烈士马子超故里东涌里:1278年林莆川立村从福建莆田来南华里:1378年陈姓立村孙中山莫逆之交陈少白故居东升街:1390年陈姓立村西安里:1370年陈姓立村塘边坊:1368年陈姓立村二冲:1919年何,余姓立村从礼乐来滘北:1953年立村张,黄姓潮莲镇富岗:宋咸淳年间区,卢姓立村南雄珠玑巷来区,卢,李,陈姓芦鞭:宋咸淳年间卢姓立村塘边:1277年立村卢,朱,何,李姓芝山:1278年陈姓立村豸岗:1276年区姓立村革命烈士区小文区金超故里棠下镇五洞:宋景炎年间立村冯,黄,邝,李姓从鹤山,顺德来北达:宋咸淳年间立村谭,梁,吴姓从南雄珠玑巷来昌平:宋景炎年间谭万庄立村从广州来天河:1273年萧姓立村从南雄沙水村来横江:宋景炎年间立村张,黄姓从南雄珠玑巷来弓田:宋景炎年间立村陈,周姓从开平来观莲:宋景炎年间立村周,黎姓良溪:1274年谢姓立村罗姓甘边:宋景炎年间立村甘姓井溪:宋景炎年间立村梁姓从会城来莲塘:明洪武年间立村冯从南海来梁从顺德来桐井:宋末元初梁姓从南雄来立村梁,李,陆,陈,何姓乐溪:宋咸淳年间立村卢,陆姓尤龙:宋景炎年间李翠轩立村从会城来石头:宋景炎年间陈姓立村从开平下峒(今鹤山共和镇霞洞)来新昌:宋咸淳年间立村邓,梁,容姓从南雄珠玑巷来黄,谭,刘后入石滘:宋德佑年间立村茹,甘姓从南雄珠玑巷来周郡:宋咸淳年间立村周,谢,黄姓从南雄珠玑巷来大林:明弘治年间郭姓从广州来立村后来崖西李迁入仁厚:1853年恩平唐姓渔民来立村莫,黄,吴姓迳口:明万历年间立村梁,李姓从高明来篁边:1451年邓姓立村荷塘镇良村:宋咸淳年间江西保昌县令容沙(先祖为鲜卑族慕容部人,后改容姓)从南雄珠玑巷来立村容祖儿故里雷步:宋咸淳年间刘姓立村刘德华故里塔岗:明万历年间周,胡,李姓立村胡,李姓李克勤故里霞村:明景泰年间陈,胡,黎姓立村抗清将领黎宏业故里康溪:明洪武年间陈,廖,程,钟姓立村从广州来高村:宋咸淳年间余,朱姓立村从南雄珠玑巷来唐溪:周显德年间陈,程,钟姓立村上村:宋建炎年间余姓立村篁湾:宋景炎年间李姓立村从南雄珠玑巷来闲步:陈姓从顺德陈村来三丫:宋景炎年间陈姓立村从会城来元至元年间黎姓从高要来禾冈:1457年容梅月立村大泽镇沙冲:宋咸淳年間劉姓立村南雄珠璣巷來虎爪:1845年溫,郭,周,鍾姓立村鶴山來周漢華故里蓮塘:明洪武年間李,簡從司前石步來立村李苑:宋景炎年間陳姓從鶴山淩村來立村五和:明洪武年間黃,鄭,曾,何,分別從杜阮,會城,雙水來立村小澤:宋景炎年間梁,文,余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龍田:清雍正年間鍾本靖立村呂村:明天啓年間呂姓從江門來潮透:宋景炎年間周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牛簕:明正德年間林姓從滘頭來北洋:明正德年間林姓從滘頭來田金:明正德年間周姓從棠下來立村,萬曆年間蔡,姚姓來張村:宋嘉泰年間張姓立村,清光緒年間杜阮黃姓來,張走姚旗:1857年周應洸立村沙灣:明崇禎年間李姓從司前石步來立村三水:明洪武年間黃姓從杜阮來立村司前镇河村:元至正年間梁姓從南海來立村司前:明洪武年間湯姓從臺山大江湯邊來建沖邊,明永樂年間何姓建鶴邊,林姓建棠坑.三益:明洪武年間鄒姓從恩平來,何姓從河村來立村霧山:1370年李澤新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田邊:明洪武年間張應隆從開平沙岡來立村新基:明崇禎年間梁姓從白廟來立村白廟:宋景炎年間梁,淩姓立村王佐崗:明崇禎年間譚文興從開平沙朗來立村小篁村:911年劉姓從廣州來立村1274年鄧姓遷來後來吳姓搬來陳屋:明崇禎年間陳姓從棠下來立村海滘:明崇禎年間李姓從台山大江來立村古猛:明崇禎年間李姓從石步來立村沙坪:明景泰年間李姓從石步來立村談雅:宋咸淳年間福建関紹野從台山公益斗峒來立村洞城:明崇禎年間李姓從台山來立村羅坑鎮上升:宋咸淳年間許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亨頭:宋咸淳年間劉俊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東坑:宋咸淳年間葉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升平:宋咸淳年間陳姓立村江環:清宣統年間陳姓從牛灣水東來立村羅坑陳后來六聯:宋景炎年間黃姓從杜阮來立村六堡:宋景炎年間林,許,蔡,李,鈡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蘆沖:元至大年間林姓從新會沙朗來立村陳沖:1040年陳姓立村譚岡:1274年阮石麟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和平:宋嘉定年間林富潤立村七堡李,陳沖陳後來遷入羅坑:明成化年間林姓從石咀來立村南門:1207年林姓從石咀來立村石咀:1126年林姓從福建來立村碧山:1208年林姓從福建來立村天湖:明洪武年間陳姓從棠下石頭來立村雙水鎮梅岡:宋咸淳年間蘇伊生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五堡:清乾隆年間談,林從羅坑來立村梁,陳,歐,鄭後來遷入洞閣:1382年李姓從會城來立村衙前:元至大年間梁姓從會城來立村六里:明洪武年間談,鄧,梁姓立村天台:宋景炎年間戴姓從南海來立村石橋:宋咸淳年間梁彥雄立村倉前:元至大年間梁姬立村沖式:明崇禎年間林姓從福建莆田來立村沙富:1274年張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濟堂:明正德年間譚姓從上淩來立村島橋:元末明初譚姓從開平龍塘來立村橫村:宋景炎年間譚姓從開平來立村木江:宋景炎年間簡姓從開平錢崗來立村簡又文故里樓墩:清順治年間林姓從石咀來立村龍頭:明崇禎年間黃姓從杜阮來立村黃宣充故里基背:清順治年間與余姓從台山來立村白龍:明永樂年間張姓從豪山來立村上淩:1369年譚彥實從會城東門來立村譚詠麟故里泮河:宋景炎年間朱姓從台山來立村隨後李,陸姓從小岡來田心:清康熙年間林姓立村大堂:清順治年間梁姓從塔嶺來立村魚沖:明天啓年間余,程姓從開平來立村人和:梁姓塔嶺:明成化年間梁姓從司前來立村羅灣:明崇禎年間李姓從廣西八步來立村邦沖:明成化年間夏姓從南雄來立村橋頭:清順治年間黃姓從塘河來立村龍脊:明永樂年間林姓從石咀來立村東淩:宋嘉泰年間張姓從開平沙岡來立村沙朗:清順治年間鄧姓從南雄來立村嘉寮:清康熙年間利姓從開平來立村利希慎利孝和利銘澤故里北岸:元至大年間鈡姓從土塘來立村嶺頭:1274年鄧,馮姓從南雄嶺頭來立村蓢頭:明崇禎年間鈡姓從牛灣南莊來立村豪山:明洪武年間張仲禮,仲宇兄弟從曲江來立村張其光故里塘河:明洪武年間張.莫姓從曲江來立村南岸:宋咸淳年間李,葉姓從南雄來立村崖門鎮坑口:明洪武年間黃沖黃三村李來立村水背:宋末元初葉姓從會城來立村明末黃立忠來講學生五子定居此地黃姓居多仙洞:宋咸淳年間楊姓從南雄來立村隨後陸廖劉遷入南合:明萬曆年間鈡,何姓從南海來立村南昌:1744年陸姓從南雄來立村田寮:明景泰年間李傑昌立村坑頭:1384年陳姓從外海來立村橫水:明正德年間黃,張,阮,陳姓立村長崗:元至元年間陳姓從棠下來立村京背:黃,張姓京梅:元至正年間陳姓立村陳亨故居黃沖:宋景炎年間黃姓立村旺沖:明洪武年間陳姓從外海來立村甜水:明洪武年間李膳扶的長子立村東日:明洪武年間李膳扶的次子立村月堂:明洪武年間李膳扶的三子立村苹岡:1275年鄭,鄧姓從開平來立村元至大年間鈡從雙水遷來鄧姓遷走交貝石:1686年黃姓從黃沖來立村黃屋:元末明初黃姓從黃沖來立村梁屋:1278年梁姓立村田邊:1830年李姓從三村來隨後黃姓從黃沖,京背遷來古兜:1925年徐姓從大滘來立村李,梁,黃姓從廣西北流陽江陽春遷來沙堆鎮梅灣:明洪武年間張姓從會城來立村隨後林姓從福建來大環:1826年何,梁姓從司前來立村沙角:明洪武年間曾姓從雙水來立村居安:1912年林姓立村梅沖:1136年陳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沙東:1737年廖姓從會城番禺胡姓福建李杜阮黃來立村梅閣:1273年蔣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沙西:1350年廖,李,林姓從會城來居住道光年間順德蕭來立村那伏:1394年高康立村古井鎮南蓢:周顯德年間許姓立村洋邊:元至大年間李,楊,鈡從會城,鶴山來立村網山:清乾隆年間鈡,許姓立村背坑:1724年間周姓從茅步來立村長沙:1371年間薛仲清,仲光從順德龍江來立村竹灣:明洪武年間薛姓從雙水下寮來立村霞路:1370年趙宗逞立村文樓:1386年吳姓立村古泗:清嘉慶年間台山湯石咀林杜阮黃姓立村孖洲:1740年間林務菲從石咀立村玉洲:1898年吳姓立村管咀:1736年間林姓從古井來立村慈溪:明洪武年間趙仕斌立村隨後崖西李小岡梁遷來官沖:元至元年間林姓從羅坑來立村崖門:1922年鈡進茂李紹初從高州來立村三江鎮新江:宋景炎年間趙恆美立村深呂:明成化年間立村黃李居多皮子:明成化年間葉皮子從開平三步來立村聯和:宋景炎年間趙大進從台山來立村良德沖:1643年間梁姓立村翁姓居多臨潮:明景泰年間羅坑林姓來立村新村:明萬曆年間趙姓立村謝禾:明萬曆年間李姓從石步來立村新馬單:清乾隆年間翁,容姓立村魯姓多沙崗:明宣德年間梁姓從小岡來立村洋美:1275年間容姓從南雄珠璣巷來立村官田:元至正年間古井湯姓鶴山鈡姓立村睦洲鎮牛牯田:1880年順德杜德才立村隨後張,劉,李遷入新沙:1450年外海陳姓立村何,黃,梁,葉遷入東向:1275年陸,趙姓立村梅大沖:1430年廖汝松立村東成:明崇禎年間蘇北池立村1644年羅坑劉萬全遷來楊大全從仙洞來龍泉:1670年大澤劉姓立村隨後高姓遷入劉,高,張,李姓石板沙:清嘉慶年間順德鄭姓立村隨後梁,吳遷入梁吳居多大鰲鎮百頃:明正德年間小岡梁姓立村南沙:明崇禎年間黃沖黃古井吳姓立村深滘:清康熙年間韶關吳,郭姓立村沙頭:清咸豐年間南海黃,順德梁姓立村東升:清咸豐年間順德盧姓立村東衛:清咸豐年間順德梁姓立村東風:清咸豐年間杜阮黃姓立村安生:清咸豐年間立村黃,盧,梁,吳八頃:清道光年間番禺陳姓立村来源:《新会县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过,莫论是集体南迁还是个别南迁,也莫论时间远近,来自南雄珠玑巷这一点却是共同的,毫无疑问的。
据《南雄文史》载,先后从珠玑巷南迁的有六十六姓,包括: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谭、赵、伍、曹、区、李、梁、霍、吴、胡、冯、蔡、阮、郭、廖、黄、周、孔、黎、何、陆、高、关、朱、邝、凌、肖、司徒、屈、表、丁、庞、林、任、缪、邓、杜、甘、石、孙、严、鲍、雷、杨、简、唐、程、潘、叶、韩、魏、侯、姚等等。
南迁后裔而今散居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各地,乃至海外。
大家都回到珠玑巷探寻本族迁出的源头,即使未能回去寻根,亦在心中对它作深深的怀念。
为此,南雄成立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得到广泛的响应,这绝非偶然。
广东新会的姓氏记载人口统计排名冯姓——全县有11816人。
始祖冯业是北燕人(今河北省蓟县),南朝宋元嘉十四年(437年)南迁归宋,任新会郡太守,封怀化侯。
后定居番禺,其后人散居广东各地。
新会冯姓,是元初由今开平县甘村迁入,先居会城爵芳巷、紫竹里,后移居新会各地。
至1985年,分布三江、礼乐、棠下、荷塘、司前、小冈、双水、沙堆、睦洲、大鳌、环城、崖西、杜阮、大泽、崖门等15 个区和会城镇。
聚居1000人以上的有三江区九子沙。
黎姓——全县有11718人。
分三支:一支是都会黎姓,宋孝宗期间(1163-1188年),由江西迁新会都会;一支是城南黎姓,南宋末先迁南雄珠玑巷,再迁泮浦乡(今属顺德县),至明洪武年间始迁新会长沙乡,后迁城南魁;一支是荷塘三丫黎姓,在元顺帝年间(1335-1368年),由高要县迁新会荷塘三丫。
至1985年,分布三江、礼乐、棠下、荷塘、罗坑、牛湾、小冈、双水、古井、沙堆、睦洲、环城、崖南、崖西、大泽、七堡16个区和会城镇。
聚居1000 人以上有环城都会、城南。
叶姓——全县有11676人。
始祖福建人,南宋入粤,自南雄珠玑巷迁新会各地。
各房支派不一。
至1985年,分布三江、棠下、荷塘、司前、罗坑、牛湾、小冈、双水、古井、沙堆、睦洲、大鳌、环城、崖西、崖南、杜阮、大泽等17个区和会城镇。
聚居1000 人以上的乡有环城区的天禄。
《新会县志》中关于姓氏的记载:1985年,全县有259姓,有3姓是复姓,其余都是单姓。
按笔划排列如下:丁、刁、门、于、万、卫、马、文、方、王、韦、支、尤、毛、仇、分、邓、尹、民、孔、冯、市、邝、宁、甘、艾、古、区、左、石、布、龙、东、占、卢、申、叶、田、史、白、包、司、司徒、边、江、池、关、庄、齐、刘、邡、师、许、刑、邢、老、成、毕、吕、朱、户、伍、任、伦、华、全、合、观、孙、阮、汶、汪、沅、沙、沈、汤、辛、宋、麦、赤、严、芦、劳、苏、巫、杜、李、连、肖、吴、岑、利、邱、何、佐、佟、余、狄、邬、邹、灵、张、陀、邵、陆、陈、泮、冼、郑、单、炎、庞、宗、官、武、幸、范、苗、英、苑、林、杨、招、尚、卓、昌、明、曷、罗、季、侦、金、朋、周、屈、孟、练、洪、姜、闻、宫、赵、郝、壮、菇、胡、冒、柯、柳、项、欧、欧阳、原、贵、侯、钟、俞、饶、姚、贺、骆、浦、梁、凌、高、郭、容、宾、席、唐、康、施、祝、敖、秦、载、袁、耿、聂、莲、莫、夏、顾、倪、徐、殷、钱、翁、费、淙、淡、商、庾、黄、曹、萧、梅、雷、戚、龚、常、崇、崔、符、梨、傅、盘、隆、婵、巢、游、温、曾、童、阙、谢、蒋、蒙、葛、董、彭、韩、森、覃、景、喻、简、程、鲁、滨、蓝、塘、甄、赖、路、詹、鲍、廖、谭、慕容、蔡、管、第、熊、缪、翟、潭、潘、颜、薛、樊、黎、霍、冀、穆、戴、魏。
部分大姓源流、数量及分布1985年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李、梁、黄、陈、林、赵、张、吴、谭、钟、何、周、刘、邓、冯、黎、叶等17姓的源流、分布略述如下:李姓——全县有64372人。
始祖中原人,南迁新会分三支:一支为七堡李姓,入粤始祖在宋靖康年间(1126年),南迁南雄珠玑巷,后迁新会云步,元初才迁七堡潮阳里高地村;一支是荷塘李姓,南宋末才由南雄珠玑巷迁新会;一支是会城务前桥李姓,南宋末由南雄珠玑巷先迁台山,后迁新会。
至1985年,李姓分布三江、礼乐、棠下、荷塘、司前、罗坑、古井、沙堆、睦洲、环城、崖西、杜阮、大泽、七堡、崖南、崖门等16个区和会城镇。
聚居1000 人以上的乡有:三江区的深吕、新谢;荷塘区的塔岗、篁湾;司前区的小坪、雅山、天等、石名、昆仑、石步、石乔;古井区的古井;崖西区的甜水、明苹;七堡区的建新、南北、文明、潮阳、潭冲。
梁姓——全县有73987人。
原居中原,南迁新会分三支:一支是小冈梁姓,入粤始祖在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同山东郓州入广东,先居始兴,后迁南雄珠玑巷,再迁新会。
在新会期间,先居会城苍蒲巷,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才迁小冈;一支是会城东候里梁姓,始祖在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迁居新会;一支是中乐里梁姓(即今棠下区),祖籍浙江钱塘人,南宋末才由南雄珠玑巷迁新会。
至1985年,梁姓分布全县20个区和会城镇。
聚居1000人以上的乡有:三江区的九子沙;棠下区的桐井、三堡;司前区的新建、白庙、天等、石桥;小冈的衙前、仓前;古井区的古井、南朗;环城区的东甲、茶坑;大泽区的小泽。
黄姓——全县有65967人。
始祖中原人,入粤始祖黄居正,先居福建庆化府莆田县,宋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任吏部侍郎、天章阁待制学士。
后任广南漕运使,知英州府事,随任徒居南雄珠玑巷。
至其子广汉,宋宁宗初(1195-1205年)进士,官至知府都漕运使,后避战乱,由南雄珠玑巷迁居新会杜阮,再由杜阮分支黄涌等地。
至1985年,分布全县20个区和会城镇,聚居1000 人以上的乡有:三江区的深吕;牛湾区的牛湾;双水区的龙头;古井区的古泗、洲朗、奇兵、古井;崖西区的坑背、京背、黄冲、龙旺、墟镇;杜阮区的杜阮、龙榜、松园;大泽区的张村。
陈姓——全县有60624人,南迁新会分两支:一支是棠下石头陈姓,南迁新会始祖是陈猷,原是河南汴梁人,金人陷汴梁迁南雄珠玑巷,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才迁新会下峒,再徒石头,分支居罗坑陈冲、天湖等地;一支是会城产湾陈姓,南宋初由汴梁迁南雄,再迁新会县城产湾等地。
至1985年,分布全县20个区和会城镇,聚居1000人以上的乡有:棠下区的石头;荷塘区的三丫;罗坑区的天湖;牛湾区的升平;环城区的梅红、天马;崖西区的横水、京梅。
林姓——全县有54257人。
祖籍福建省莆田县,南迁新会分三支:一支是罗坑林姓,南宋期间由福建莆田县迁新会;一支是古井、睦洲林姓,始祖是宋末琼州知府林获,福建莆田县人,宋末扈驾进驻崖山。
宋亡(1279年),隐居睦洲;一支是沙堆独洲林姓,元泰定年间(1324-1327年),由福建莆田迁江门麻园东山里,后迁沙堆区独洲。
至1985年,林姓分布全县20个区和会城镇,聚居1000 人以上的乡有:司前区的司前;罗坑区的和平、罗坑、下沙、南联、石咀;牛湾区的芦冲;双水区的田心;古井区的古井、古泗、洲朗、官冲;沙堆区的独联;大泽区的北洋、牛勒。
赵姓——全县有31505人。
是宋朝王室后裔。
南迁新会分两支:一支是霞路赵姓,始祖必次,封上柱国大夫,以宗室扈驾,随军进驻崖山。
宋败,托二子良今、良骢、由琼州知府林获收养,遂殉国难。
宋亡,林隐居新会睦洲东乡,将良今、良骢改名林大汉、林二奴。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二、三月间,良今与林获次子林桂芳起义,聚兵万余,称罗平国,改元延康元年,志图恢复宋室。
兵败,遂同遇害。
今睦洲衙前,传说是当时举兵起义建衙的地方。
起义失败后,林获与良骢匿迹东乡、梅大涌一带,明洪武三年(1369年),良骢后人始复赵姓,后迁居霞路,成开族始祖;一支是三江赵姓,始祖必父丧去官,定居新会文章都苦草迳。
宋亡后,隐姓匿居。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其子良韶始复赵姓,先居皮子,后迁三江,再分支沙堆区的鹅溪;古井区的慈溪、竹湾、乔林里;三江区的深吕;环城区小洞和会城镇等地。
聚居1000 人以上的乡有:三江区的新江、联和;古井区的慈溪、霞路、古井。
?张姓——全县有28062人。
唐朝张九龄后裔。
梁朝(907-923年)由曲江迁新会,先居会城韩屋桥,后移居新会各地。
至1985年,分布三江、礼乐、棠下、荷塘、司前、双水、古井、沙堆、睦洲、大鳌、环城、杜阮、崖西、大泽等14个区和会城镇。
聚居1000 人以上的乡有:司前区的田边;双水区的东凌、富美、豪山、塘河;睦洲区的龙泉。
吴姓——全县有27263人。
祖籍中原。
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由南雄珠玑巷迁新会。
至1985年,分布三江、礼乐、棠下、荷塘、司前、罗坑、小冈、双水、古井、沙堆、睦洲、大鳌、环城、崖西、杜阮、大泽、崖南、崖门等18个区和会城镇。
聚居1000 人以上的乡有:棠下区的横江;古井区的文楼、玉洲、古井。
谭姓——全县有26317人。
祖籍中原,南迁新会分两支:一支是凌涌南坦谭姓,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同江西虔州入粤,居南雄珠玑巷,后迁新会龙塘,再迁会城东门外东侯村,双水区上凌、环城区南坦等地;一支是天河谭姓,南宋建炎初(1127-1130年)入粤,先迁广州城仓边街,再迁新会棠下天河等地。
至1985年,谭姓分布在三江、礼乐、棠下、荷塘、司前、罗坑、小冈、双水、古井、沙堆、睦洲、环城、崖西、崖南、崖门、大泽、杜阮等18 个区和会城镇。
聚居1000人以上的乡有:礼乐区的敬和;棠下区的河山、天乡;司前区的兴篁;双水区的上凌;环城区的二宁、群胜。
钟姓——全县有18869人,始祖金陵人,南迁入粤,先居南雄、广州,再迁新会。
至1985年,分布三江、礼乐、棠下、荷塘、司前、小冈、牛湾、双水、古井、沙堆、睦洲、大鳌、环城、崖西、杜阮、大泽、崖南等17个区和会城镇。
聚居1000 人以上的乡有:三江区的官田;双水区的东北、朗头;古井区的古井;大泽区的谭墩。
何姓——全县有16591人。
始祖中原人。
入粤始祖先居南雄、广州,后迁新会,定居何村(今河村),再繁衍至新会各地。
至1985 年,分布三江、礼乐、棠下、荷塘、司前、古井、沙堆、睦洲、大泽、环城、崖南、杜阮、大鳌、崖门等15个区和会城镇。
聚居1000 人以上的乡有司前区的司前、三益。
周姓——全县有16591人。
始祖中原人。
入粤始祖先居南雄,后迁新会。
至1985年,分布三江、礼乐、棠下、荷塘、司前、罗坑、双水、古井、沙堆、睦洲、大鳌、环城、崖西、大泽、崖门、七堡等16个区和会城镇。
聚居1000人以上的乡有棠下区的沙富;大泽区的潮透、田金。
刘姓——全县有14118人。
祖籍中原。
始祖南迁,先居南雄珠玑巷,后迁新会。
至1985年,分布三江、礼乐、棠下、荷塘、司前、牛湾、双水、古井、沙堆、睦洲、大鳌、环城、崖西、杜阮、大泽等15 个区和会城镇。
聚居1000人以上的乡有荷塘区的步;双水区的双水;环城区的河北;大泽区的沙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