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重要意义及对策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社区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重要意义及对策研究

——“首都高校在北京学习型社区教育中作用的研究”课题子报告之四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富强越来越需要更多的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又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渴求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近年来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向着教学化和经常化的方向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一方面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和接收单位带来了不小的负担。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如何更好的开展,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即人才培养基地如何更好的建设,已成为高校和社会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地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0多年来,本着“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指导方针,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会实践已成为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使一代又一代学生受到社会工作的锻炼,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社会服务技能,使学生得到了全面成长。目前,每年的寒暑假都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集中度最高的时期,实践活动的形式也从直接参加生产、公益劳动、企业参观、扶贫支教等发展出文化交流、文艺演出、专业实习、勤工助学、科技下乡、普法宣传、志愿服务、创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成千上万的学生集中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开展实践活动,其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有的高校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分级规划管理,如一年级是军政训练、二年级是社会公益和参观学习等、三年级是专业实践、四年级是毕业实习。研究生则更多参与扶贫支教、科技下乡等活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谓不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是,即使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搞得如火如荼,也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特别是不同高校的组织效果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

张秀芝教授在《高校社会实践社区化模式探析》一文中指出: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存在偏差,可以用“集中于专门时段,热衷于三类地区,终结于固定模式”来概括。集中于专门时段即社会实践教育一般安排在节假日、纪念日、“学雷锋活动月”,特别是在暑假期间进行;热衷于三类地区即社会实践教育一般在“历史文化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基地、大中型企业、偏远农村、老少边穷地区进行;终结于固定模式即指社会实践教育一般是由校团委、学生处或各系部发动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实践活动,并以座谈总结或书面小结形式结束。这就使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形成了五个“隔断”:一是时间隔断——二者分段运作、互不干扰,不具有活动时段的同一性;二是环境隔断——二者相距遥远、互不搭界,不具有活动环境的相似性;三是进程隔断——二者交替进行、各行其是,不具有活动进程的连续性;四是主体隔断——社会实践只有部分甚至少数大学生参与,不具有活动主体的全员性;于是带来了最重要的第五个隔断——思想隔断,即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形成“两张皮”,二者互不关联。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教育往往是“参加时激动、活动中感动、结束后不动”,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高校、学生、社会对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从高校来说,虽然每年都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基本上都由团委或学生工作部门作为第二课堂活动予以组织,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计划中;即使列入教学计划,也没能切实成为教学管理的重要一环,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

从学生来讲,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所以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课的考试成绩,而对实践技能的提高,虽有需求但愿望并不强烈,重视程度也不高,再加上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品质,因此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往往走过场,没有实际投入,更有甚者随便找个单位盖个章交差,使社会实践流于表面形式。

从社会来看,多数企业和组织,或是迫于生产压力,或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总之都不愿意大量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即使接收了也疏于实际的指导和帮助,因而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收效不大。

认识不到位,是使大学生社会实践产生诸多问题的最重要因素。

2.高校更重视“三下乡”,而忽视“四进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因而造成实践资源受限,学生受益面窄

中央一向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对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体、科技、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详细而周密的部署,给予两项活动同等重要的地位。但高校在实际落实中却存在着偏差,普遍重视“三下乡”活动的开展,都愿意组织学生到老少边穷地区开展扶贫支教、社会调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活动,而不太重视“四进社区”活动的开展。以2007年度评选出的首都高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为例,156个获奖团队中仅有4个真正是城市社区服务团队。这就使学生社会实践资源受限,学生受益面窄。也许高校认为,只有把学生放到革命圣地或老少边穷地区,社会实践才有意义。殊不知组织学生进社区更能给学生带来实际锻炼,这种锻炼是与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紧密相联的,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在城市就业,他们以后要一辈子生活在城市社区,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把

大学生送到社区去,送到身边的企事业单位去,更能够提高他们对即将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的认识,提高社会适应力,这才是他们现实最需要的。因此高校要转变观念,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点从“三下乡”转到“四进社区”,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途径,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

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体系不健全

由于目前许多单位不愿意接收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再加上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又多集中在暑假期间,因此,让高校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把成千上万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确实困难诸多。正因为如此,所以多数高校除了以小分队等形式,组织少数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外,大部分学生都是以自行联系的方式,随意开展实践活动。这就使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强,组织管理松懈,从而学生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体系,尽可能做到社会实践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实践活动的无组织状态。当然,也要鼓励个人自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要加强监督检查和考评,以免流于形式,使社会实践活动起不到应起的作用。

4.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比如,它可以解决学生实践的场所问题、规模问题、形式问题、专业建设问题等,易形成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因此,各高校都纷纷开展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在校大学生的数量相比,目前所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数量却远远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高质量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也是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必须引起各高校的充分重视。

二、在社区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重要意义

在社区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无论是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学生素质的提高,还是对社区文化、教育等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参与社区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锻炼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1.社区是未来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将对个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包国庆在《21世纪教育的新视野——学习型社区》中谈到:未来个人与国家、社会连接的最贴近的纽带,可能就是社区。因为随着办公个人化(在家办公)、学习远程化、购物电视化、交往信息化,人的精力一大半耗费在虚拟的屏幕上,人际面对面的交往,主要是在社区。个人与现在所谓的“单位”、“团体”、“组织”、“公司”的关系松散了,与国家的联系简约了,与社会的接触淡化了,与社区的联系却紧密了,个人的生存和生活对社区的依存性加强了。这就是说,人们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是社区,社区将对人们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社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提前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