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8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1 社 戏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 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二 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 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 布置作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社戏》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

(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三、研讨结构,把握情节: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

初中下册社戏教案

初中下册社戏教案

初中下册社戏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社戏》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理解社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2.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把握;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思想的领会;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合作探讨1. 分析课文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 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主题思想。

二、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思想;2. 分析课文中的社戏文化内涵及其价值;3.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三、课堂实践1. 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社戏文化的认识;3. 学生进行课堂练笔,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2. 撰写一篇关于社戏文化的短文;3. 推荐一篇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把握;3.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4. 学生对社戏文化及其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社戏概念及历史背景;
2.理解社戏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3.分析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对于戏剧的表现作用;
4.增加儒家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社戏的概念及历史背景;
2.分析社戏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3.分析戏剧的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

三、教学难点
1.理解社戏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2.分析戏剧的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向学生介绍社戏的概念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社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 讲解
1.社戏概念和历史背景;
2.社戏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3.戏剧的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

3. 案例分析
通过观看社戏表演录像,分析社戏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的作用,并对比其他戏曲和话剧等戏剧形式的表现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戏剧的表演形式。

4. 经典文化教学
社戏中常常会引用儒家经典文化,通过阅读相关经典文献和诗词等,让学生对儒家经典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社戏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学生能够分析社戏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3.学生能够分析戏剧的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
4.学生对于儒家经典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社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希望能够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社戏的表演形式和技巧,增强课堂互动和学生学习兴趣。

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社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够理解社戏中人物的形象、性格、感情和行为,从而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能够分析社戏文本和角色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能够借鉴社戏中人物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
1.课文阅读:《西汉演义》选段;
2.角色分析:韩信、霍去病等;
3.课堂讨论:社戏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1.大家先自学一遍《西汉演义》选段;
2.了解社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2. 课堂讲解
段落解读
1.韩信的形象和性格:深谋远虑,机智过人;
2.霍去病的形象和性格:勇猛果敢,不失机智;
3.段落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角色分析
1.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智慧;
2.霍去病的勇猛果敢和坚定信念;
3.社戏中的其他经典角色。

课堂讨论
1.社戏传统艺术和现代文化的关系;
2.社戏中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

3. 课后拓展
1.可以进一步了解社戏的历史和发展;
2.可以自己尝试写一份社戏剧本或者演出一段社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应该能够对社戏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课堂上采用讨论互动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和创造力,让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全册)

2018审定改版最新教案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年月日2018春季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教学简析(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阅读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写作:说明的顺序。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抒情。

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受。

写作:学写读后感。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第四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学习演讲词,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

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写作:学写游记。

口语交际:即席讲话。

第六单元:古诗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

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写作:学写故事。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另外,在第三单元安排了名著导读《傅雷家书》,第六单元安排了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第三、六单元后安排了八首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学情分析: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锤炼,八年级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积累较少,阅读面狭窄。

学生语文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个别学生常用汉字都不能认识三分之一,这是本学期语文教学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教育教学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学期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几点:1、知识积累与运用:(1)掌握八年级下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能默写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

课题:《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社戏》这一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冲突,并对其进行评价。

3.培养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社戏》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社会角色。

2.探讨作品中所呈现的社会冲突和问题。

3.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教学准备:1.多媒体投影仪2.课件材料3.教学手册4.学生阅读材料5.班级讨论活动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放映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你们对于戏曲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是一部好戏曲?二、学习《社戏》(20分钟)1.通过多媒体展示《社戏》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3.学生阅读《社戏》的主要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作品的背景是什么?-作品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哪些?他们都有什么样的社会角色?4.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并对其进行评价。

三、探究社会冲突和问题(30分钟)1.利用班级讨论活动,分组讨论作品中所呈现的社会冲突和问题,并将讨论结果汇报给全班。

2.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冲突和问题在现实社会中是否依然存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四、思辨与评价(3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问题包括: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于当代社会是否依然有意义?如何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行为?3.各小组进行汇报,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社戏》的读后感,回答问题:你从《社戏》中学到了什么?2.要求学生思考或调查一个当代社会问题,并写成一份报告。

六、课堂小结(5分钟)在本堂课中,我们学习了《社戏》这一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并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社会冲突和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和评价能力。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的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最大的乐趣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4、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1、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1、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2、听录音法、朗读法。

3、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惮dàn 歌吹chuì 漂渺piāo miǎo 归省xǐng 潺chán 皎洁jiǎo 撺摄cuān duo 絮叨xù dāo 凫水fú 行家háng 纠葛jiū gē 怠慢dài 家眷juàn 蕴藻yùn zǎo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⑴倘: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⑴大抵: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⑴相仿:大致相同。

仿:类似。

⑴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⑴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⑴诚然: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⑴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⑴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社戏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社戏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社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戏的起源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社戏》。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张社戏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社戏是什么样的表演形式。

2. 引导学生思考:你看过社戏吗?你觉得社戏有什么特点?Step 2 学习课文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社戏的角色,例如:丑角、花旦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角色的特点和表演技巧。

Step 4 思考与表达1. 教师提问:你觉得社戏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可以用自己的话或者引用课文中的句子。

Step 5 拓展延伸1. 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社戏角色的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换短文,进行修改和润色。

3. 学生选择一篇优秀的短文进行朗读。

Step 6 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1课《社戏》课件(共5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社戏》课件(共5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游山西村 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戏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 域名称。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 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社 日有春社和秋社之分。水乡社戏是浙江绍兴的传统民 俗文化活动。水乡戏台大都构筑在土地庙之类寺庙前 的河上,故称“河台”、“万年台”。社戏产生的源头, 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歌舞,是一种具有酬神祀 鬼性质的民俗活动,经过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无数次 积累、融合,在宋元时期完成祭祀活动与戏曲表演的 结合,形成“社、祭、戏”相统一的格式。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 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 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 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 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 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 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 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 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 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 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 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 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 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 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 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 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 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 归省了······

部编版八下语文《社戏》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社戏》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十大国粹有哪些吗?刺绣、剪纸、围棋、瓷器、茶道、汉服、京剧、中医、武术、书法。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中国十大国粹之一。

猜一猜,是谁?——京剧。

没错,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京剧的变身,我们做名作家鲁迅便把它写进了我们的课文——《社戏》中,今天我们就道鲁迅写的《社戏》中去看看。

2、写作背景这是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

3、社戏简介为什么叫“社戏”明确:社是个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指土地神。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插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社,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后发展为一种地方基层组织或区域的名称,接近“村庄”的概念。

社戏是汉族民间迎神赛会及其他社会活动时所演之戏。

一般在庙宇、祠堂或野台演出。

它发端的年代久远,渊源可上溯到中国原始社会的图腾祭祀仪式。

4、体裁介绍《社戏》体裁是小说;(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2)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3)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4)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部分。

二、新课学习1、字词学习惮()踱()归省()行辈()凫水()橹()棹()旺相()撺掇()撮()桕树()怠慢()篙()磕()潺潺()弥散()蕴藻()家眷()筋斗()楫()蹿()2、多音字:省、哄3、词语注释乐土:安乐的地方。

第1课《社戏》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社戏》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社戏》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社戏教学目标: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教学工具:教案,ppt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知道哪些民俗活动?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时也舞龙。

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民俗文化。

逛庙会,是中国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庙会上祭拜祖宗和神灵,既有敬畏自然、敬畏祖宗、敬畏神灵的成分,更有感恩自然、感恩祖宗、感恩神灵的情感表达。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

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

作者介绍学生介绍鲁迅,教师补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此后又发表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文章。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文体回顾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四、题目解析“社”,“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

第1课《社戏》课件(共2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社戏》课件(共2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字词积累
惮( dàn )
钳( qián)
撺掇(cuān duo ) 嘱咐( zhǔ fù)
凫水( fú )
屹立( yì)
怠慢( dài )
纠葛( jiū gé )
蹿(cuān ) 絮叨(xùdao) 家眷( juàn ) 欺侮( wǔ )
情节梳理
通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本文所 写的几件事。
写作背景
出处 时间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有删节。
本文写于1922年10月。
背景
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中国仍处于封 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 鲁迅深有感触。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 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 一篇。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 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 代在浙江绍兴农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三落:败兴而归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探社戏精彩
跳读课文: 我急切想要去看的社戏,好看吗?为什么会败兴 而归呢?请阅读相关片段,概括归纳。
“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 了。”“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 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18段)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 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 多时都不见。”(19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

四篇课文,都具有“民俗文化”元素。

鲁迅的《社戏》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敦厚和睦的民风。

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事件叙述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细腻鲜活。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抒情诗,诗作意象明亮、瑰丽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陕北民歌形式表现新时代的内容。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写陕北高原、高原腰鼓和打腰鼓的人,展示了高原的民俗民风和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其语言运用和修辞方法尤其值得学习。

吴伯箫的《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同时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学习这些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学习仿写”,旨在带领学生通过研读优秀作品,从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行创造性的仿写,并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应对”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应对的种类和特点,通过具体实践学习并掌握应对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增强应对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1.社戏 3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所表现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2.分析品鉴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3.体会课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强朗读,训练2.回延安23.安塞腰鼓24.灯笼1写作学习仿写 2口语交际应对 1语感。

养成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能从欣赏实践中悟出品味语言的方法。

4.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内外阅读结合对比,丰富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社戏》是现代⽂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民淳朴、善良、友爱、⽆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课《社戏》课⽂原⽂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倘⾃⼰还未当家,夏间便⼤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建,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

那地⽅叫平桥村,是⼀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村庄;住户不满三⼗家,都种⽥,打鱼,只有⼀家很⼩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因为我在这⾥不但得到优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幽幽南⼭”了。

和我⼀同玩的是许多⼩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母那⾥得了减少⼯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在⼩村⾥,⼀家的客,⼏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辈来,却⾄少是叔⼦,有⼏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吵闹起来,打了太公,⼀村的⽼⽼少少,也决没有⼀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他们也百分之九⼗九不识字。

我们每天的事情⼤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世界⾥的呆⼦,决不惮⽤了⾃⼰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其次便是⼀同去放⽜,但或者因为⾼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都欺⽣,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近⾝,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这时候,⼩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于我在那⾥所第⼀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赵庄是离平桥村五⾥的较⼤的村庄;平桥村太⼩,⾃⼰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

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

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0最新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0最新版)

1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件

06
总结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
寿,后改名
周树人 ,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
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 是他
1918年发表 《狂人日记》
兴 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
细读文本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①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 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
②“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 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貼照顾,尤其是在看杜戏的前后,这种体贴照顾 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在这里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对于自幼就接 受封建礼教的“我”而言, 这样的自由是多么宝贵的享受。
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
方向。”
写作背景
什么是添“加社标题戏暨”内容?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一种奉祀社神风俗的戏艺活 动,有着酬神祈福、文化娱乐或商业相关的意义。代表地 区有绍兴社戏、黄冈社戏、安顺地戏等。
社戏一般在庙台或草台(临时搭建)上演出。庙台 有两种:一为建于庙宇大殿前的天井内,庙台正对像;二 为筑于庙门的水上舞台,或称“水台”,观众可坐在船上 看戏。社戏一般演3天,多到10天或10几天。
绍兴社戏
以绍兴社戏为例,绍兴乱弹(即绍剧,俗称绍兴大班)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 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 常规分为3部分:彩头戏、突头戏和大戏。 彩头戏,也称“口彩戏”,主要为恭祝发财、晋官的吉利戏剧。 突头戏,当地称“骨子毁”,是为正戏作铺垫的戏剧。其剧目情节曲折,有较高艺 术性;演技上唱、做、念、打各方面均见功夫。著名剧目有《龙虎斗》、《英烈 传》、《双龙会》等折子戏。彩头戏和突头戏一般均在白天演出。 大戏即正戏,绍兴人称“平安大戏”,傍晚开始演出,著名的大戏如“目连戏”, 演出中根据剧情发展,插演鬼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作业课件 第一单元 1社 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作业课件 第一单元 1社 戏
示例:凉风渐起,温柔的月光洒满大地,一切都披上了一层银纱。暗黑的远山朦 朦胧胧,天空似乎要与大地融为一体。那深远的树林,隐隐约约发出沙沙的声响; 那近处的草地,不时响起蛐蛐响亮的歌声,从歌声中听得出它们对月夜的向往。人 们坐在院里,聊着生活小事,一片欢声笑语,都融进了美丽的月色之中。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B )(3 分) A.大抵.(dǐ) 纠葛.(gě) 虾钳.(qián) B.潺.潺(chán) 踊.跃(yǒng) 蕴藻.(zǎo) C.舟楫.(jǐ) 桕.树(jiù) 旺相.(xiānɡ) D.嘱.咐(zhǔ) 弥.散(mí) 晌.午(xiǎnɡ)
(1)【重温经典】读完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 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请你选择下面一篇作品,就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示例, 再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课文题目。(3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社戏》 示例:一条船只,满载纯真快乐。(《社戏》) 示例:一座荒园,尽显童真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⑤终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只听一直吹着的唢呐忽地收声,顿时锣鼓齐 鸣,岸上岸下,人头攒动,满溪清波,哗啦扬起;龙舟上,两排木桨在划手整齐的 动作中,搅得浪花迸溅,水藻纷飞;两岸观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锦标赢得千人笑,画鼓敲残一半 春”“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未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 鲜”……此时此刻,这些诗句会不知不觉地涌现在你脑海里,融化在眼前的情景 里……
请阅读“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部分内容,然后 答题。
6.请用四字短语给选文拟写一个小标题。(2分) 示例:月夜行船。 7.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 一支两人,一里一换…… “点”“磕”“退”“出”“架”“换”等动词,生动、准确、详细地写出了孩子 们开船时的敏捷动作,表现了孩子们娴熟、高超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质,也 折射了孩子们去看社戏时的急切、兴奋、愉快的心情。

初中第二学期语文社戏教案

初中第二学期语文社戏教案

初中第二学期语文社戏教案年级:初中二年级教材:《社戏》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社戏》的基本情节,了解社戏这一传统民间文化的背景及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民间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1. 理解《社戏》的基本情节和社戏文化。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社戏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小说中的表现。

2. 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社戏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社戏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预习的社戏知识,分享对社戏的了解。

2. 展示社戏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社戏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小说基本情节。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社戏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形象、老师形象等。

2. 探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如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对民间文化的传承等。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社戏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2. 选取一篇关于社戏的文章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社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

但在讽刺手法的理解和寓意探讨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社戏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PPT出示唐诗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唐·王驾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曲折有致的写法;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难点)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重点)背景链接本文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

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

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

《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

字词学习◆生难字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撺掇(cuān duo)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筋斗(dǒu)楫(jí)蹿(cuān)◆多音字( xǐnɡ)归省( shěnɡ)省心(hònɡ)一哄而散(hǒnɡ)哄骗(hōnɡ)哄笑◆词语集注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

弥散:弥漫消散。

漂渺: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可听读)第一部分(1-3)写“我”随母亲回平桥村省亲,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人物。

第一层(1):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二层(2):平桥村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和不拘礼教的民情风俗。

第三层(3):写在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为看社戏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4-30)写去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4-9):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

第二层(10-13):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14-21):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22-30):写看社戏后深夜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31-40)写看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课文解读第一部分(1-3)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铺垫:从民俗(鲁镇的习惯)入手,富于生活气息。

同时为下文“我”随母亲归省做铺垫。

第1段介绍平桥村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平桥村“极偏僻”而且“小”,但却是“我”的乐土,可见“我”平时环境的单调枯燥。

“离海边不远”“临河”“打鱼”为下文的钓虾、“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做了铺垫。

第2段的叙述表现了平桥村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一家的客人是公共的,一起玩的是许多小朋友。

因为有远客,家里就同意孩子们减少工作,让他们一起玩。

这表现了平桥村淳朴善良和热情好客的民情风俗。

特别是小朋友之间没有等级制度,是平等的,更是民风淳朴的表现。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拟人:形象地写出了虾“呆”的特点,“决不惮”“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从心理、动作描写的角度,表现了虾的“呆”。

把虾当人来写,绘形绘神。

“照例”二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些虾一向都是给“我”吃,表现了农村小朋友的淳朴、好客。

“高等动物”这个词的使用有什么特点?真的是牛“欺侮我”吗?“高等动物”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既戏谑了牛,又写出了“我”的窘态。

其实并不是牛欺侮“我”,而是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单调的读书环境中,离农村生活很远,所以见到牛很害怕,不敢接近。

如何理解小朋友们的“嘲笑”?小朋友们是善意的“嘲笑”,实际上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

一方面表现了“我”的尴尬,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第二课时复习提问继续分析课文第二部分(4-30)“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过渡,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平桥村乐事,引出下文到赵庄去看社戏的事。

“第一盼望”突出社戏对“我”的吸引力之大。

总之,是完了。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表现了“我”看不到社戏的沮丧心情。

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渲染:再次渲染“我”沮丧的心情:“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只有我不开口”,为争取机会做铺垫。

看戏之前的波折有哪些?写这些波折有什么作用?看社戏前,遇到了三重波折:一是早上就叫不到船;二是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三是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

这一波三折,极力渲染了“我”盼望看社戏的心情。

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双喜的几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突出地表现了双喜聪明机智、果断自信、考虑事情周密的性格特点。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对比:“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的沮丧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写出了“我”如愿以偿的喜悦。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动作描写: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表现了小伙伴们熟练敏捷的驾船技巧、勤劳能干的品质和去看社戏时的急迫、兴奋的心情。

第11段作者是怎样来写月夜下的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在行船上看山这一特定的情景,“踊跃”在这里是跳跃的意思,使得静态的山呈现出动态;“淡黑”写出夜间山峦的颜色,“起伏”写出山连着山且高低不平的形态;“铁的”与“淡黑”一词相呼应,“兽脊”的比喻切合“起伏”;“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不写船行,而写山跑,符合在船上的视觉状况,突出了行船之快。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突出了“我”急于看社戏的激动心情。

第11段和第12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月夜行船的感受的?是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着笔:从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从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水草的清香;从触觉上,感到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从听觉上,写了婉转悠扬的歌吹。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戏台的?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由整体印象到局部细节来写戏台。

先从远处写月下露天戏台的朦胧美。

“仙境”这一比喻生动贴切,表现了月色下“模胡”的戏台境界的美妙和“我”心情的愉悦。

“红红绿绿的动”既与“仙境”的比喻相合,又表示位置近了一些。

停船的位置更近了,所以把台上人物的容貌、服饰、演唱动作都描写得清清楚楚、细腻传神。

既然文章题目是“社戏”,那为什么在看戏的过程中没有详细写社戏的内容呢?在看戏的过程中,作者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因为“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的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

“社戏”只是一条线索,在课文中起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戏的内容是否很吸引人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戏的内容很无趣。

作者写看戏的情况,把角色的出场表演同孩子们的反应(语言、动作、心情)结合起来。

“支撑着仍然看”“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表明戏的内容大家并不感兴趣。

就连那“最好的一折”也不过只是“笑着看”,其余节目可想而知。

从第14-21段来看,“我”和小伙伴们对戏剧并没有什么了解,甚至可以说根本看不懂。

那为什么还要如此兴师动众地来看戏呢?小伙伴们如此热衷于看戏,是因为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和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它本身更有吸引力。

小伙伴们更在乎的不是戏剧的内容,而是看戏前后的那种快乐的氛围和感受,以及看戏途中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玩耍的那份自由和乐趣。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动作描写:“回望”表现了“我”对演社戏的赵庄的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

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

照应:跟来时的“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相照应,也表现出速度的差异。

看戏后深夜行船的景物描写与前文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都是写夜航,而且是同一条航线。

都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进行描写。

但由于时间不同,光线的明暗也就不同;光线的明暗不同,所见的景物也就不同。

看戏回来时,天黑了,人困了,所以使用概括叙述。

这样写,既避免了与前文重复,又注意到了相互照应。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蹿”字表现了什么?运用比喻,新奇贴切,生动地表现出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高超,既富有童话色彩,又有水乡特色。

“蹿”从正面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烘托出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悦心情。

第23段写到返途中遇到几个老渔父,这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老渔父的“喝采”从侧面突出了船行之快和驾船技术的高超,“夜渔”呼应上文的“几点火”和“渔火”。

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表现了小伙伴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小伙伴们“摸”“摘”“抛”“剥”“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摸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憨厚无私的品质。

通过“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细心。

母亲为什么由“生气”转为“高兴”?这种变化表现出了什么?回来时过了三更,太迟了,所以母亲生气;后来看到孩子们平安归来,母亲放心了,也就高兴了。

这种变化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不放心和牵挂之情。

六一公公的责备有何特点?第三课时第三部分(31-40)六一公公无意责备双喜等小朋友的偷豆行为,只是觉得他们踏坏了庄稼可惜。

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六一公公是一个淳朴乡民的形象。

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可见他并不是吝啬的人,而且还善解人意;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